2008-07-30
江河水走西南之九——金沙江峡谷等待“新装”
文/汪永晨
今天早上我再次见到了黄兴全。第一次和他见面是在北京,那次他向我讲诉的是当地人怎么饱受当地污染企业黄磷厂的染污。第二次见面是我们“江河十年行”的一行人到了攀枝花,那次他告诉我的是黄磷厂已经被关了,他们抗争并没有结束,而是要起诉黄磷厂,要让黄磷厂赔偿老百姓多年由于污染所承受的经济和健康的损失。这两次,我在黄兴全身上看到的激情和无奈是并存的。
今天见老黄,是在攀枝花的大广场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攀枝花环保局在这里为刚刚聘的60位环保监督员颁发证书。代表这60位环保监督员发言的正是黄兴全。
一个和污染企业抗争了多年的民间环保志愿者被政府部门聘为监督员,对黄兴全个人来说,是他多年来的努力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承认。对一个城市来说,则是环境保护公共参与不再仅仅是口号,而是有了切实的保证。
大会开得很热闹,可刚刚发完言的老黄从台上下来,走到我跟前时,依然忧心忡忡。我说,黄磷厂也关了,你也成了环保局聘的监督员,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
老黄说,首先,黄磷厂的废料还裸露在大山上,虽然进行了隔离。但是下雨这些废料能不顺着土壤渗到地下、渗到水中吗?他们向企业和环保局都提出过质疑,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绝对没有问题”。老黄说,我虽然不是什么专家,但是老百姓对此的担心没人出来认真地解答,光说没问题,老百姓心里不踏实。还有,他们要求黄磷厂对当地经济和健康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可至今仍很渺茫。老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污染企业对当地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光关门了就算完了,造成损失就不应该赔偿吗?老黄问我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样的事,在今天的中国应该说还有不少。
让老黄着急的还有,去年他们新成立的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内部心不齐。有人虽然报名参加了,可除了报名以外,组织的什么活动都不参加。碰到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商量时,往往只有那几个人,这叫什么组织呀?老黄说。
对于一个75岁的退休老人来说,老黄自己往自己肩上放的担子是有点重了。不过当地一所大学刚刚由大学生们自己成立的环保小组给了老黄新的激情:“这些大学生以后参加我们的环保活动,我们的队伍那可就是壮大了”。
老黄好像还有很多话要说,可我们要奔新的采访点,台上也又叫开了他名字。不知道他这个监督员在台上还有什么事,只是想从心里为他多喊几声:加油。
颁证
上路后,车窗外的一条弯弯曲曲的河,几乎只剩下了摆着砾石的河床。
正在车上的人感叹连四川这样的地方也快成了有河皆干了时,车外马路上一支打着旗子的自行车俱乐部的健儿从我们车旁骑过。我们停了车,下车和他们聊了一会儿。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凤凰台的老观众。我们拿着相机、摄像机拍他们,他们也举着小数码相机拍我们。
骑在大山
为表达对眼前干河的遗憾,我问他们:你们小时候,这里的河和现在一样吗?又几乎是众口一词:不一样,那时候这条河水要大很多,有很多地方都是激流。现在上面有一个小水电,就把水截成了这样。我说不是有退耕还林的措施吗。他们说,就是因为退耕还林,这条小河里才有水了,曾经一段时间河里连这点水都没有。没有水的河叫什么河,以后看来要新发明一个叫法。
我们的车在金沙江上游走着时,两岸的荒出乎我们的想象。这些年一直听说,黄河水土流失很严重,没想到在金沙江两岸,四川的大山里,干旱和水土流失也能让大山成了这幅模样。
金沙江上游
干旱的金沙江河谷
从我们在大渡河水电站瀑布沟采访后,一路的采访就都是在当地政府陪同下进行的。有些地方的宣传部门更是热情地为我们安排采访项目和采访对象。今天本是周六,可陪同我们的,除了攀枝花宣传部部长以外,还有很多职能部门的领导。到了采访地,当地的负责人还会出面为我们介绍情况。这些让我们着实有点受宠若惊。
早些年当记者,出门采访,一路下来队伍会越来越大的事常有。由省里,到县里,再到乡里,想想看这支队伍发展得会有多快。我有一次在一个贫困县采访,为了我一个人,陪着的有两大桌的人一起吃饭。以至于我不得不罢吃了。当时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刚刚从一户穷得一年有半年吃土豆的人家出来,领导就把我带到了饭店大摆了一桌。这些年陪同的少了,特别是发达区,谁还会管记者采访。这次和凤凰台走江河又受到了这样的接待,好像有点不习惯了。他们也说这样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并不多。
在金沙江峡谷里,当地一位负责林业的干部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年他们在退耕还林方面做的事。他还指指大江的对面,以示他们这边因为重视,两岸已开始泛出绿色,而江对岸却还是黄的。
我们问他:你们这些投入是争取到了国家的项目吗?他们说是的。一条大峡谷的两岸,有项目就能“染”上绿色,没有项目就依然黄土一片,这不免让人有些不解。
在这样的地方,我觉得这些年一直在呼吁的生态补偿机制太重要了。上游的生态直接影响着下游的环境。而单靠这里的人自己去恢复植被,显然任务太艰巨了。全球气候变化,欠帐太多,这不是当地人能承受得了的,只等着国家,也不太现实。一定要靠长江上、中、下游的人一起努力。
就在我们江河水走西南的路上,四川攀枝花的阿喇乡发生了滑坡。我们此行的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说的是当地政府及时地帮助受灾的老百姓。当我们向这两天一直陪着我们采访的宣传部长提出想到那去看看后,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和帮助。车在一阵颠簸后,我们到了这片常常发生滑坡的小山村。
村里的房子
房裂
和当地人聊了一会我们知道,这里的滑坡之频繁,使得家家户户的房子上都有裂缝。虽然还没到屋倒人伤的地步,但隔几年就要攒钱修房,成了这里农民的沉重负担。不光房子,这里的庄稼地有时也会突然塌陷。
这些地质现象应该怎么解释,当地没有人能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讲,但是村里的领导告诉我们,现在政府已经帮助一些有能力的人家搬到了地质相对稳定的山上。
夕阳中,这个小山村的梯田因为干旱还在等着水库的水才能插秧。
没有浇水的秧田
吃过晚饭的老人和媳妇在院门口看着我们这些举着话筒、拿着摄像机的人既好奇,又热情,向我们讲着滑坡对他们来说已经习惯了,请我们看他们养的火鸡下的蛋,比一般鸡下的蛋要大。
火鸡蛋
村里84岁的老人
春天,在这个村子里,人们能看到的,除了大山里开着的野花以外,还有屋檐下这些刚刚孵化出的雏鸟等待着飞向蓝天。
家住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