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六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六

2011-09-05

黄河十年行20111之十六——黄河是母亲,还是害河吗?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9-05 汪永晨 周晨

 

2011年8月27日,黄河十年行2011走进小浪底。

小浪底

黄河在小浪底

小浪底枢纽拦河大坝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道上,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米,光是坝底的基础混凝土防渗墙就深达80米,其填筑量和混凝土防渗墙均为国内之最。在1667长15米宽的大坝两边,一边是巨大库容截断了滚滚黄河,形成巨大的清水库区,一边是高大坝体下花园式的旅游景区,颇有些高峡出平湖的气势。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一个总工期十一年、移民20万人的浩大工程,在2001年竣工后,被认为是在治理开发黄河上取得了一个关键性的王牌工程。地处在黄河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小浪底以126.5亿立方米的库容,69.42万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占到了黄河流域面积的92.3%。而75.5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换算成黄河输沙量,据说可以使下游1396公里的河堤20年内不必加高。此外,黄河下游人民不仅不用再对地上悬河提心吊胆,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也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小浪底在排沙组( 2010拍)

小浪底记者们2010年的记录

小浪底大坝不排沙时

小浪底2011的记录

按照小浪底“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的设计预想,这是一个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水利枢纽。

8月27日下午,我们要采访黄委会的齐璞工程师。他在2010年的黄河十年行中坚持的观点就是黄河是害河,所以一定要经过人的治理。

小浪底的功过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但是同行的纪录片制作人乔乔讲的一件事,却让大家十分的遗憾。

乔乔已经花了三年的时间拍摄黄河边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鸟。2011年6月小浪底排水排沙时,乔乔正好在小浪底旁的黄河边。因为那时正是黄河湿地中鸟类繁殖的时间。乔乔说,要排水排沙了,下游的人可以被通知到注意安全,可是鸟呢?那几天,乔乔他拍到的是无数的鸟巢在瞬间被卷入巨大的水沙之中。

还在北京绿家园的周六乐水行上,乔乔就把这样的场面放给参加乐水行的志愿者们看了。他是希望有谁来救救这些正在传宗接代的鸟。

小浪底排水排沙(2010)

黄河十年行2011到了小浪底,住在了我们将要用十年跟踪采访的人家开的酒店“黄河人家”。让我们感受了中国农民管理的酒店的安静与舒适。

这个村子在济源市坡头镇蓼坞村。据前任老村支书苗德忠介绍,蓼坞村一共有108户人家,1200多人,建小浪底大坝共征了村子3000多亩地,其中耕地2100亩。

坡头镇蓼坞村,是一个颇具历史底蕴的古村,相传李商隐曾经访友至此,留下“胜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的美誉赞扬古村的山水。

1992年,蓼坞村因为小浪底水库因工期紧迫,村民们被要求紧急搬迁到现在的移民村村址。因为上级催促的急,移民村来不及细细选址,短短4个月内,在位于山上的搬迁点盖了108处房屋。移民村建好之后,常有泥石流发生,房屋的质量也很成问题。1994年,村里用移民搬迁支付的集体赔款在40公里外的济源市买了500亩耕地,2008年又用其中的90亩仿照小区模式建成了新居,取名蓼坞新居苑。

去杨平花的老家

人搬到新家了,粮食还种在老家的地里

黄河十年行第一年在小浪底大门口,和摆摊卖水的一位女士聊了一会儿后,选中她家作为黄河十年行要用十年跟踪的人家。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得知杨平花卖矿泉水的收入,旺季时候每天能有200多块,淡季就很少,一年下来平均每天能有50块钱的收入。

老家门前

老家地边

黄河十年行2011找到杨平花的时候,她已不再卖水,也没有继续住在山上的移民村里,而是搬到位于市区的蓼坞新居苑,照顾大儿子家年幼的孙女。

蓼坞村前任村支书苗德忠告诉黄河十年行2011,市区的新居建成之后,住在山上的村民基本上都搬走了。在市区,就业、就学、就医都十分方便。苗德忠说,第一次移民,从老村搬到山上的时候,很多人还有故土难离的感情;现在二次移民,大家都搬得很痛快。不久之后,山上村子的房子要全部拆掉,宅基地将作为置换耕地,进行复耕。

但是杨平花家是少数一些例外,他们家两个儿子已经分了家。她们老两口和大儿子都是在我们去的前十来天才搬到新村的。二儿子现在还没有搬,想等到实在住不成了再搬。为的是什么呢?地在这里还可以种。搬到新家过的是城里人过的生活,杨平花的二儿媳妇说。  

我们问住了十几天城市生活的杨平花:新家,老家哪儿好,她看了看村长说:还是新家好吧,方便。黄河十年行2010年说到要搬到新家时,杨平花担心去那边现在每天能挣的卖水的钱,挣不上了。这次我们问她,新村有活干吗?她说带孙子不干了,要干那边也能找到活。

杨平花的老家

二儿子老家的屋里

国家现在对农田有硬性指标,必须保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所以相应的措施是,开发商在城区附近要占用耕地的话,便要置换耕地。所谓置换耕地,是指有关部门要求开发商购买与开发面积相同数量的耕地指标,这些耕地必须是新增加的耕地,如宅基地、废弃厂矿、废弃道路等,不在十八亿亩耕地范围之内。现在,蓼坞村的宅基地,被省里有关部门确定为置换耕地,可以置换面积400亩。如果有开发商要在济源市占用10亩耕地,就可以到蓼坞村购买10亩置换耕地指标。耕地仍然属于蓼坞村,开发商购买耕地指标的费用即是村民恢复土地的费用,每亩12万。

对蓼坞村这是农民们来说这是没有想到的竟外之财。虽然现在还没有拿到手,但已经是确定了的事,所以杨家三户搬得也算是高高兴兴的。

杨平花大儿子的新家

新家的卧室

杨平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做生意,二儿子接手了母亲在景区卖水的工作,和妻子俩人还兼卖工艺品。女儿是前任村支书苗德忠的儿媳妇,现在参与经营一家名为“黄河人家”的农家乐。

 “黄河人家”是一栋三层楼房格局的农家乐,由六户农民投资一百三十余万兴建,房间内可上网,带独立卫生间,可洗澡,木地板,跟普通星级酒店标准间几乎没有区别,上起网来甚至还更方便。在“黄河人家”的围墙上,有一幅巨大的广告牌,画着精确地图,有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菜肴的详细介绍。同行者说,这说明当地农民已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

黄河人家

“黄河人家”介绍

“我是随着顾客的需求而改变。因为这儿长住客比较多,像河北的、山西的、郑州的,他们经常礼拜五下午过来,礼拜天走。现在人的生活质量高了,要求提高档次,这样以来,我们去年冬天又开始投资了。”苗德忠如是说。

当我们问到村民的大额投资从何而来?苗德忠说村民们并不缺钱,并介绍了蓼坞村村民两大类收入来源。

据苗德忠介绍,这还是小浪底水库带来的机遇,兴建小浪底工程时,很多村民在小浪底工地干活。工程结束后,一些村民被外国工程师看中,被带到冰岛从事建筑工作,每年有十几万的收入;一些村民在贷款扶植下搞起了机械租赁,出租建筑车辆和器材,收入不菲。

在杨平花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蓼坞村在济源市区的新村——蓼坞新居苑。蓼坞新居苑位于济源市城区外环路上,占地90亩,是蓼坞村集体在1994年用移民赔款购买的土地。当时村里共购买了500亩地,每亩6000元,现在市价是每亩40万元,前不久济源市拓宽外环路占用了150亩,每亩赔偿1万元。

新村大门口

新村的村委会

蓼坞新居苑里,大多是不带电梯的多层楼房,绿化齐整、基础设施齐全,跟普通的居民小区没有两样,售价仅为500-600每平米。村委会所在的一栋四层楼房还带有广场,恢弘大气、风格别致。

杨平花告诉黄河十年行2011,村里没有专门给老人分房,让老人们跟随子女生活。杨平花夫妇和大儿子一家四口生活,六口人分到了一套148平米的房子。但是,老两口却不愿住在大房子里,而是选择住在车库。老俩口一再解释说这是临时的,并表示新村比老村干净、方便。我们当然看出来了,老人还是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车库里老俩口的卧室

同行的丹麦社会学家米晓琳看到这样的改变并不感到高兴,她说农民们没有了院子,没有了房前屋后的菜地和原来的生活方式,也许失去了更多。同行的时代周报严友良走在新村里,被一个村民拦住,说在新村没有活干,希望我们能帮他找份工作。

一个与小浪底配套的水库也建起来了

这儿的鸟巢幸好搭得高

走出济源市蓼坞新居苑,黄河十年行2011向郑州方向赶去。下午两点,黄河十年行2011来到了河南郑州花园口。至此,黄河十年行2011从青海黄河源头出发到现在已行走万里,长途跋涉穿越了七省区。  

花园口在近代史中有重要地位,抗战时期,国军炸毁花园口的堤坝,利用黄河泛滥产生的泥沼迟滞日军机械化部队南下,为战略缓冲争取了时间。受当时预警系统的限制,这次改道淹没了38个镇,80多万人受难。

黄河在郑州花园口(2010)

黄河花园口水位

今日黄河在花园口

早已在郑州等候多时的黄委会工程师齐璞告诉黄河十年行2011,花园口本是个渡口,黄河在这里已过桃花峪,由中游到了下游,眼前黄河的河床变得更宽,水流速度也开始放缓。1952年毛泽东就是在距离花园口11公里左右的邙山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地上悬河也是从花园口开始,所以黄河从这里开始没有支流注入了,紧邻黄河的郑州市附近的河流都南流淮河,是个很奇特的现象。提起河南百姓治黄的历史就必须提及花园口,这里历来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

2011年黄河在花园口

2011年黄河在花园口

黄河十年行2011在花园口景区看到干涸的河床,想起黄河十年行2010来到同一地方时,还有不少的水面。对此,齐璞认为,九曲黄河汇纳百川,郑州以下就是广阔的华北平原,黄河从这个地方开始摆动,河道摆动是正常的。我们说,小浪底把水拦住了,从那儿到黄河入海口水位这些年一直在下降,虽然没有洪水,减少灾害。但是没有水了,是不是也是灾害呢?

每年都要与黄河十年行2011相会的,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负责人崔晟告诉黄河十年行2011,如今花园口原本的河道被大量占用,河道滩涂地里开起了游乐场、农家乐,甚至跑马场,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崔晟不无诙谐地说,黄河成了游乐场,黄委会成了旅游公司。为此,自然之友河南小组汇同沿河农民、河务部门、地方政府、湿地部门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引起了团省委的关注。

黄河十年行2011采访齐璞

黄河在这里“被娱乐”了

这些船都是水边餐厅

齐璞却认为,人与河水争夺生存空间是常事,河道不稳定,摆动范围很大,滩涂地没有水,搞些类似农家乐这样的开发也是人之常情。上世纪60年代,兴建“引黄淤灌”工程,花园口附近的洼地和盐碱滩变成了千余亩水稻田,一些水面还被改造成鱼塘。花园口的万亩沙荒变成良田之后,这一带成了“鱼米之乡”,成为比较富裕的地方。

齐璞说,现在郑州面临的问题,不是河道开发,而是引水困难。齐璞介绍说,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泥沙,使用洪水排沙和底孔泄露排沙两个冲刷,使黄河下游由泥沙堆积河流变成泥沙冲刷河流。自小浪底2001年建成以来,黄河下游从入海口到小浪底900公里发生冲刷,河床下降2米。河床下降之后,本来处于河床同一平面的郑州引水灌渠引水困难。齐璞建议,应该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再修建水库,纵向控制黄河水位,满足郑州用水。

对此,崔晟表示,反对在黄河建设任何水坝。“不管在支流还是干流,我都反对建任何一个坝,我们要对水资源负责,对鸟类负责,对后代负责。”崔晟说。

齐璞继黄河十年行2010后,2011年8月27日再次在黄河边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也是一条害河,所以一定要治理,水库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的功能,修水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是可以治理黄河,使其为人类服务的。

黄河十年行2011领队赵连石说,黄河上游建坝蓄水,库容超过700亿立方米,比黄河径流量还要多,导致黄河水位下降。再建大坝,黄河水位将持续堪忧。

对此齐璞进一步说,华北地区虽然是半干旱地带,但每年也有500多毫米的降水量,基本可以维持本地农业的发展和生活需求。齐璞特别指出,治理黄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相信科学技术一定能解决黄河问题。

作为一个老工程师,齐璞的执着让黄河十年行2010和黄河十年行2011的同行者们都很敬佩。也希望,在十年行记录中,能验证这位科学家的研究与论断。特别希望验证他说的,用泥沙举例说明,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南段沉积,过去河南段的河床每年要向上抬高十公分。历史上,从先秦时期到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1938年,花园口扒开以后,淹没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这次决口所造成的劫难,是黄河灾害史上最惨重的一次。1949年之后,经过不断的河道治理、加固堤防,花园口先后出现10次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但黄河却没有出现一次决口。特别是自小浪底2001年建成以来,黄河下游运用“窄深河道,窄槽宽滩”的治理方法,从入海口到小浪底发生冲刷,河床下降2米。

 “黄河下游泛滥的原因是河床抬高,现在水位下降不是水量减少,而是河床下降,今年我可以肯定,河床不会再抬高。”齐璞斩钉截铁地说。

齐璞认为,黄河中下游要建立纵向控制系统,在桃花峪建坝,进行合理调度,既能使小浪底以下的黄河水为郑州所用,还能使冲刷向中上游发展,让全流域河床下降,两全其美。

齐璞坚持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认为中国在河流治理上掺入了太多政治因素,没有完全彻底依靠科学技术。

黄河十年行2011中的一些关注江河多年的记者认为,科学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建坝不能让河流的整体性发挥出来。一条河流,不仅只看经济价值,要考虑生态乃至河流美学等精神价值;要考虑对上、中、下游的利益平衡,以及考虑被迁移者的权利;要考虑到中期和远期影响。总之,不能简单只是技术、经济可行论证,不能只是水利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相关人群和公众都应有权参与。

正如黄河十年行2011所说,齐璞年届七旬,一生致力于黄河的治理,自诩为书生,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人,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的理念。我们尽管不一定同意他的观点,除了佩服他对水利事业的执着以外,也希望他说的,他在网上,和各种论坛上的表述:黄河是害河,要靠人去治理。要用科学方法,用建水坝的方式解决黄河的问题,能够让更多的的决策者参考、论证与局部尝试。

黄河湿地中的新开发

再来时,不知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了

离开花园口,纪录片制作人乔乔把黄河十年行2011带到了郑州的一片黄河湿地。他告诉大家,三年前他刚到这里拍鸟时,拍到的鸟可以说是遮天蔽日。可是,今年他再到这里得知,这里已经被列为开发区。起重机已经开始填土施工了。

乔乔说:难道我们人类就这样要把黄河的自然全改变吗?难道我们人类就一定要和小鸟争地盘吗?难道我要拍摄黄河边的野生动物的计划会越来越急迫吗?站在黄河湿地边,他的话接下来的是一片沉寂。只是我们所有的人都上车了,他还在镜头前屏住呼吸地拍着,留下镜头中这最后的湿地。

黄河十年行2011在郑州边黄河湿地的记录

明天,黄河十年行2011将走进黄河入海口东营,看一看黄河作为母亲对于大地最后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