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四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四

2011-09-01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四——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9-01 汪永晨 周晨

 

2011年8月25日,黄河十年行2011从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出发。绥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

一行人还没有到绥德就开始念叨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有点遗憾的是,不论是经过米脂,还是住在绥德,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两个地方的现代化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绥德

从绥德走出来

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 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

今天早上起来,我们看到很多拉煤的大卡车在此处中转住宿。可是在古代,这里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交通运输很不方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平民百姓只有结婚嫁娶才能骑马坐轿,平日出行,普遍步行。物资运输,完全依赖担挑、肩扛、畜驮、人背。

陕北有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绥德与米脂相邻,绥德县志称吕布是绥德人,米脂县志称貂蝉是米脂人。陕北沟壑纵横,植被不多,满眼皆是黄土,望之苍茫而悠远,但是在米脂与绥德之间,不论男女,个个高挑匀称,男的健壮,女的窈窕。

陕北今天的大山里

路上所见

同行的周晨说,绥德古来即是汉胡厮杀的边疆前线,绕绥德而过的无定河,即是当年的战场。唐人陈陶《陇西行》中的传世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讲诉就是此处的惨烈。因为地处边疆,这里五胡杂处,各民族的通婚十分寻常,使得这儿的人看起来要比别处的人健壮而优美。

今日无定河

今日无定河从这里流过

男人健壮,女人优美,那这儿该是人间天堂了,但情况却不是这样,原因是这儿太贫瘠。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一亩谷子只产百十斤小米,连野草也长得稀稀拉拉,远没有其它地方的茂盛。因为贫穷,这儿的男人为了求生,就要走西口,所谓走西口,是指沿黄河到银川平原或内蒙的河套一带去,那儿相对陕北要富庶的多。不过走西口的男人发财回来的不多,将命丢在外面的不少,但因在家乡实在难以为生,走西口总还能给人一丝希望,于是穷人家的男孩子往往从小就立下志向,去西口发大财,发达回来将心上人迎娶回家。

这些都是之前的事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北的油田煤田的大面积开采,绥德交通运输迅猛发展,绥德人大部分腰包鼓了起来。

看着窗外长长的煤车队伍,思考着陕北乃至黄河的历史与今天,黄河十年行2011的大巴课堂又开始了。

自然与文化

领队赵连石说,看黄河不单是从生态角度看,从经济角度看,还应该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看黄河才能丰厚起来。在上游青藏高原看到的少数民族,有撒拉族,东乡族,藏族,蒙古族,他们都是在黄河流域里发展壮大起来的部落民族,创造起自己辉煌的文化。过了宁夏、甘肃、内蒙古,到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是黄河造田运动创造的,河流不断遇到堵塞以后,经常改道,淤积,然后形成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质。黄河把上游大量的森林、腐殖质掩盖在黄土下面,形成大量的天然气、石油、煤炭,这是黄河的恩赐。蒙古草原的丘陵带也是由黄河创造的。今天,我们看到黄河以东广袤的土地上,曾经的大片草原,今天已经变成工业群了,也许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路。现在问题是,黄河还能承载这样的重负?

黄河边的大山

天、山、楼、河

黄河十年行2011看到,通往黄河的各个支流,大多被拦蓄起来,利用它进行工业开发,以提高它的经济效益。黄河从一个自然的河流,到游牧的河流,从农耕的河流再转变为工业的河流,黄河的负担,愈加深重。利用自然没有错,但是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要避免不停地破坏生态,不停地产生新的污染流到下游。

天下黄河富宁夏

赵连石在大巴课堂上

赵连石继续说,在宁夏的时候,我们看到历代的灌溉渠都建在这个地区,大面积利用黄河湿地,改造成优质的农田。这个地区大部分产品都是国内最优的,很多农产品甚至是出口的。这是我们最以为骄傲的地方,是黄河给我们的。但是,我们在宁夏白银看到的污染也触目惊心,我们这代人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可以说,今天污染对黄河水量的减少,水质变差,以及我们下游河套地区的农灌,都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宁夏的大米,还能不能那么好吃?黄河河套的农产品,可能会因为工业的发展而明显改变吗?陕北黄河高坡,大风从这里经过的生态还能继续与否?都是我们今天要面对,要迎接的挑战。

赵连石担忧地说,现在黄河河套流域里的很多微生物、底栖生物也在发生改变,比邻黄河的鄂尔多斯,一个聚集了世界上强旱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因为煤炭占了辖区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了拿出矿产来,不仅仅是被开膛破肚,还要翻个底朝天!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现代工业文明要带给它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在这块天地上稍微肩负起一点环境责任?

黄河十年行2011在鄂尔多斯的记录

原本的高原与今天的发展

同行的孙钰说,我自己感觉在中国的西部开发中,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污染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世界范围内,污染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这是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能仅是批评政府,批评污染,而对于消费模式讲得非常少。我认为,整个国家、个人对消费方式应该有一种倡导。中国目前为了提升经济倡导消费,使人们不知不觉中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这本身是一种浪费资源,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有恶劣影响。很多演员说爱收藏衣服,一件衣服一辈子只穿一次,没有人批评说,你不该这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现在的消费模式是出了问题的。

鄂尔多斯独有的半日花

《环境保护》记者在鄂尔多斯眺望

同行的区家麟说,我发现一种很奇怪的讲话方式,是从内地朋友那里过来的。比如说我问他,你平时喜欢什么?我喜欢消费。你星期天干什么?我去消费。你来香港干什么?我来消费。甚至消费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一种兴趣,好像消费是一种很正面和很时髦的东西。消费主义的危害在国外是环保界和知识界的基本共识,消费主义是一种罪恶的经济发展模式。

消费成了一种时髦

我们在网上点消费主义,得到了这样的解释:所谓消费主义,就是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最终将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在今天的生活中,消费主义让我们看到的,比如某个时刻都在推陈出新的大企业,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把新产品作为身份的象征,弃旧换新被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使人们买了许多不需要的商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整个世界都被大企业集团以时尚和品牌的名义拖入了浪费资源的泥潭,并为此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不可再生资源。

消费主义让我们形容的还有,如果中国人也过上美国人过的生活,那需要再有十个地球才行。

黄河十年行在这里小憩

广告牌旁边拍到的绣岩河

顺着蜿蜒曲折的无定河,黄河十年行2011来到清涧县城,进入晋陕大峡谷西岸。清涧是无定河和黄河的交汇处,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和传说中北宋名将穆桂英的故乡。

河边的生活

河边的博弈

赵连石说,为什么叫清涧呢?是因为两岸河谷底下的河床是石质的,所以它的水土流失就较少。这里的河原来是清的。可是,绣岩河穿清涧县城而过,几近干涸的绣岩河河道中间只有薄薄的一层水面,浑浊不堪。我们就绣岩河水量问题询问了几户在绣岩河旁居住的人家,一位40多岁的人说,十年前的绣岩河就是这样干涸;一位56岁的人说:二十年前的水比现在大一些;一位64岁的老人说,三十年前的秀延河河水比现在大很多。

三十年,正好契合改革开放到今天的时间。

今日宜川

今日宜川

今日宜川

从清涧过延川再到宜川,黄河十年行2011沿晋陕大峡谷前行。路上,不管是大河,还是小河,要么干涸,要么污脏。

想起小时候大院里的发小去陕北插队,每年回来探亲,就听他们讲延川、宜川的穷,没有菜吃,顿顿吃咸菜甚至大盐粒。黄河十年行2011路过延川和宜川县城,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多希望我那些去宜川插队的发小也能看到这些照片。可是我也怕他们看到,看到了河流的干涸和污染。

记录宜川

这也是宜川

宜川在山里

不过,在走出宜川县城后,我们也拍到了这样非常绿的大山。继续的大巴课堂上赵连石告诉我们,这片绿色的代价是,这里的老百姓不能养羊了。

这片绿是不是因为没有了羊,以及我们国家正在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大山的措施产生了效果?十年的记录希望能告诉我们更多。

望河台上望黄河

黄河两岸

黄河边的小摊上

走过宜川,黄河十年行2011来到了黄河最壮观的一段,晋陕大峡谷中段的壶口瀑布。

黄河走出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后,穿山过岭,九曲十八弯,跌宕下行,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腾蛟,浊浪排空。

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此段急转为南北走向,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仅30至50米。这多样的自然,也孕育了黄河边丰富的文化。

在壶口旅游

黄河十年行2011在壶口

远看黄河在壶口

昔日的黄河壶口瀑布声如雷鸣,气势壮观,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

本来准备参加黄河十年行2011却未成行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苏京平说,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璀璨明珠,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

可是,今天壶口的来水完全由上游的水库控制。不管她是大,是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壶口,是人为造就的壶口了。

壶口瀑布边的挖沙

壶口景区内的另一道“风景”线

壶口边的黄河两岸

就在黄河十年行2011看到黄河在壶口瀑布的同时,景区内的另一景色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挖沙。记得前两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看到挖沙时,当地人说,你们城里人要盖高楼大厦,我们也要盖住房,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挖沙。我觉得人家说得话没错。

可是,河沙本是江河的骨肉,对河流的稳定及河流的营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我们人类的需求,就这样把河流的骨肉一铲一车的挖走,能行吗?不让挖,又能行吗?

领队赵连石说,黄河从源头流到这里,我们一路走来已经感受了黄河的博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养育。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自然象征。有人说,中华民族有两个象征,一个是文化象征——长城,一个自然象征就是黄河。因为黄河太像中华民族了,历尽苦难,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仍然坚忍地向前奔腾流淌。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能对母亲河进行这么长期的、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很多农耕大国的文化都已经断灭了,唯中华民族还在延续着,唯有黄河仍然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高速路正在崛起

黄河十年行在这里要走十年

黄河十年行要记录黄河两岸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要记录黄河在这种发展中的变化。我们要记录的变化,有黄河的物产、黄河的自然资源、黄河养育了的民族包括游牧与农耕;和黄河孕育的多元化的文化。

当然,在这一记录中,我们自己也将要经受这条大河对我们这代智慧的考验与我们这代人要经历的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带着对黄河的敬畏与思考,带着没有见到我们想象中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未来还能见到吗的疑问,我们向运城出发。明天我们将走近潼关,走进三门峡,走进小浪底,走进黄河在那里正在经历着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