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二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二

2011-08-31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二——半日花,鄂尔多斯是唯一的家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8-30 汪永晨 周晨

 

黄河十年行2011年8月23日,黄河十年行从宁夏石嘴山市出发。我们是昨天晚上到的石嘴山,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有宁夏的北大门之称。石嘴山市是 “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不仅给这里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了方便,也带动了石嘴山洗煤等产业的发展。随着煤炭开采量越来越大,石嘴山市也被国家列入了全国首批十大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出了石嘴山就看到了黄河。这里的黄河,一边是宁夏,一边是内蒙古自治区。

石嘴山的早市

以黄河为界

2011年8月23日黄河水位

很难想到,黄河一经过内蒙古,就会因挖煤被挖成这样。一位来打工的人告诉我们,在这里给煤老板打工一个月能赚不少钱,因为这儿都是露天煤矿。从那一卡车,一卡车地繁忙运输中,人们不难看出那滚滚的效益。

这里的黄河,宁夏那边是电厂和钢厂,内蒙古这边就是挖煤了。

石嘴山市北依黄河水与内蒙古乌海市相邻。从石嘴山到乌海,道路上几乎全是拉煤的大卡车。这其实是西部公路常见的景象,重型卡车把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连绵不断的“西部列车”把高速公路堵塞的水泄不通。

这里的挖煤可以称得上是热火朝天,道路两旁煤矿、洗煤厂林立。路两边和空地上都有不少大的粉煤灰堆、煤矸石山,路边的大山黄沙滚滚,成为到处开矿,“全民皆挖”的另一种写照。

煤 煤 煤

这样的速度要想在这儿见到真是非常不易

进入大山

乌海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包兰铁路的开通,这里的煤炭资源被大量开发。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乌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目前,这里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国内电石、硅铁等高耗能产品的重要产地。但在挣来钞票的同时,污染也随之而来。

乌海市千里山镇巴音村的康银堂是黄河十年行要跟踪采访的人家,康银堂今年51年,家里有四口人,自己、老伴和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包头上大学。家里还有十几亩地和二十只羊。康银堂用多年的积蓄分期付款给儿子在蒙西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

富裕起来的农民家(2010黄河十年行拍)

庄稼地成了这样(2010黄河十年行拍)

2010年黄河十年行到康银堂家采访时,他带我们去了他的玉米地。拽出几棵玉米给我们看,发现玉米花絮部分的叶子都是黑的,玉米粒也很少,其他庄稼的收成也不好。康银堂说,水不好喝,水中携带的物质还使很多人家的锅漏了;走在大街上,衣服一会儿工夫就变黑了;每到晚上七八点钟以后,就能闻到十分刺鼻的气味。

康银堂还说,前几年村子里有很多人得了癌症,村民怀疑这与附近工厂的环境污染有关,但因为很多人在工厂干活,害怕说出去之后厂子倒闭,自己也没有工作。康银堂在一家铁厂工作,月工资1600元;妻子在另一家工厂工作,月工资1500元。

记得那次有记者问康银堂:要是让你选择有钱,有工作,但环境不如过去,还是没钱,只在家种地,但环境好,你选择什么。他说:还是环境好好吧,人不生病好。不过,今年家里的新情况,他的话里让我们听到了他的另一说法和情绪。

黄河十年行2011,因行程有所侧重,我们没有去康银堂家,通过电话对他进行了采访。康银堂说起了今年的变化,村子附近又搬来了几家工厂,有焦化厂,还有水泥厂,污染物更多了,村里人地里种的东西自家不吃,卖掉或作为猪、羊的饲料,自家买白面吃。

康银堂和妻子还是这些工厂上班,厂里今年给他涨了工资,从1600元涨到了3000元,妻子也从1500元涨到了2600元。问起涨工资的事情,康银堂说物价太高了,工资不涨留不住人。更让康银堂高兴的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占了自己在陕西神木县老家的地,开发商赔了他家32万。面对巨款,康银堂并没有太多的计划,他不打算一次性结清儿子的房款,留着慢慢还。

问今年是否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污染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康银堂说他没听说。

电话里,我听到的是康银堂的兴奋,丝毫听不出他去年的焦急,也许对村民来说,贫穷与污染来选择,看来,眼前所能得到的更重要。

这里已是鄂尔多斯高原

这丛植物叫半日花

黄河十年行的大巴车行驶到乌海市一片工厂的厂房时,领队、生态学家赵连石带大家下车,来到厂房对面的一座山上。赵连石指着一株开着黄花的植物,告诉我们这种花叫半日花,是强旱生的植物。他说这是中国特有的植物,它们是数亿年来追随地球环境剧烈变量的幸存者,也是古生植物应对巨大环境变迁的顽强生命表达。其特有的生命形态,还有它构成的世界顶级的古生植物及古地质博物馆,为人类对古生态环境、古气候环境、古地质环境以及地球物种的进化等研究,留下的最为珍贵的活化石资料。

半日花开着黄色的花朵

开得很小,颜色也不那么耀眼

赵连石说,类似半日花这些古老孑遗植物能够生存至今,应该说是个奇迹。这些强旱生濒危植物大多长在风化岩、悬崖、峭壁、山顶的岩板上,并随地形、地貌的变化自塑其形。迎风面进化成躯干,于背风一侧生长枝叶。

半日花就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黄河十年行2011对半日花的记录

半日花长在灼热的铁矿岩上,迎着似火的骄阳,沙表温度超过70度,夜晚温度降至6~7度,而冬天的温度极值约为零下30度左右。这是从地球亿万年来剧烈环境变迁中筛选出来,它们可以忍耐极端的干旱和最恶劣的环境。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100倍,水分是决定其生存的第一要素,为了争夺有限的水分,它们练就了各种各样的获取水分、抵御干旱的独家绝技。

赵连石指出,像半日花这些强旱生植物在严苛的生态环境中演进出的生理、生态学的特异功能:

 一、探水功能:具强大根系,从不同水层中汲取水分,满足自己生长发育,其根系所扩及范围往往是地面上的数倍。

 二、贮水功能:利用肉质的根、茎、叶大量储备水分。如霸王(古老荒漠植物,极耐干旱,濒危物种)的叶含水量在80%以上,把一年所需的水分储备起来(秋水春用)用于翌年春季正常开花结果,从不改变其生长发育规律,无论春季怎么干旱,每年都能看到霸王丰富的黄白花朵和累累的肉质果实。

 三、节水功能:枝条、托叶、叶尖硬化成刺,植物叶子强烈退化成鳞片状,成为无叶植物,具有很厚的角质层,减少水分蒸发,枝叶由多层致密网栅包围,细胞小而胞液浓,抗脱水能力强,仅靠昼夜温差的一点冷凝湿气即可生存。

 四、抢水功能:能利用当地短暂、有限的降水,用根系异常迅速的抢到自己所需的水分,它们的生命历程从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仅只要30-40天。遇旱则“假死休眠”,无固定物候期,自春至十月深秋遇水则迅速开花。可以说是,久旱未雨,虽生犹死,一朝获水,迅速发芽。抢水植物还保持着一种最原始的无性繁殖的绝技“劈茎分株”,自我“克隆”。

半日花与高速发展共存

矿坑可以废弃,半日花呢?

黄河十年行2011一行人在长有半日花的山上看到的是,这个山体岩石基本上是一座不具开采价值的贫铁矿。其上表土极少,简直就是生命的极限环境,而这些古老珍稀强旱生植物竟能在裸露的基岩上立足生根,能够历亿万年而不泯,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其生命之强悍、自然之伟大!也让我们对其心生敬意。

赵连石说,这两年他和一些专门研究植物的学者多次到这里研究,考察。专家们认为,这些古老的强旱生植物以建群组的方式在狭小范围内高密度分布,为世界罕有。可是让专家,学者们非常着急的,是这里的高速发展。

半日花生长地,现在这样的场面随处可见

把半日花和这样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拍在一起很容易

虽然自然保护区将其内牧民迁出并实行禁牧,但我们看到公路周边迅速崛起的工业,正在污染着当地的环境,有关部门可以围封禁牧却无法屏蔽污染的大气和破碎的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这个化石是植物苏铁

苏铁化石

去年这里还有两块,今年只剩下了唯一

赵连石在一株半日花的旁边找到了一块棕榈科植物苏铁的化石,遗憾的是,赵连石说去年来时还是两块同样的化石,当时,有科学家鉴定为是植物苏铁的化石,今年再来,另一块大石头已经没有了。这块石头不远处,就是一个大大的矿坑,矿坑上停留着正在紧张作业的大型机械。放眼望去,这样的矿坑比比皆是,现代化的大型机械施工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它存留在这样的环境中

黄河十年行2011在这里的记录

今天在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十年行2010记录下了这块如此珍贵的化石,但我们能留住它吗?不知黄河十年行2012年再来时,剩下的这块古老的苏铁化石,是不是还能静静地躺在原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以原始的形态活在本也属于它的世间。

西鄂尔多斯大地上的现代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今天的高速路上

这里是鄂尔多斯原本的模样

强旱植物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着

为了更好了解这些珍稀植物和化石的保护,我们联系了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的旅游帐篷

加了门的旅游帐篷

这里没有被开发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半荒漠地带,在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西鄂尔多斯干旱少雨,生态环境非常严酷。然而在这一独特的地方却生长着一些古老的、鲜为人知的小灌木及珍稀两栖、爬行类动物。

雨中的采访

据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邓景贤介绍,保护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为西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和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区,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等集中分布的地方。

区内现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有72种,占全部植物种数21.79%,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种。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小面积范围之内,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黄河十年行2011的记者问,有这么珍稀植物的地方,怎么可以开发成这样?邓景贤说,这里有很多地方,因为有了矿要开发,就重新划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对此,自然保护区也很无奈。保护区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化古十分丰富,山地地层剖面明显,是非常珍贵的天然史书,这些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均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实,在我看来,自然保护区完全是人为划定的。今天那些没有被划入保护区的地方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本来我们以为长有半日花的地方,有着如此珍稀植物的区域,应该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但是邓景贤说那里不是,所以不在他们保护的范围内,至于为什么不是,是原来是,现在给划出去了?还是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保护区?她也不知道。

我们不能面对这样的现状,被划在自然保护区才算是珍稀,没有被划入,就不被视为珍稀了。2020年,黄河十年行第十年的时候,这种局面会有什么变化吗?我们将在行走中记录。

阿尔寨石窟

历史与自然在这里留下足迹

2011年8月23日下午,我们的车在西鄂尔多斯高原上穿行时路过阿尔寨石窟,石窟为藏传佛教,也是鄂尔多斯最大的佛教寺庙和成吉思汗的祭祀胜地。阿尔寨石窟上的敖包,牧民的公祭场所,当地每年都要在此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

阿尔寨石窟寺所在地为低缓丘陵地貌中的一座孤立突起的平顶红砂岩小山,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现存65窟,洞内的壁画传递了蒙古人信仰、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还有反映成吉思汗作战场景的壁画。

弥足可贵的是,阿尔寨石窟早期回鹘蒙古文榜题,其内容涉及佛经及世俗生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

站在这里远眺会想到古战场的什么

祈祷

据说成吉思汗于战隙期间曾在阿尔寨石窟养伤,其下为成吉思汗部队的演兵场。登上阿尔寨石窟顶端,台下一望无际的辽阔,似乎可以望到刚刚走过的乌海,那也是成吉思汗曾经纵横的土地。昔日的蓝天、白云、湖泊、丘陵、河流、牧场,如今已被烟尘笼罩,到处弥漫着自燃的煤烟,行人蒙着面罩,只能屏蔽灰尘,却难挡刺鼻的气味。昔日的牛羊已很难觅,而矿坑却到处可见。

领队赵连石说,黄河十年行是生态调研之行、文化考察之行,还是环境保护之行。沿黄河顺流而下,每一条支流上都有矿产在开发,黄河的职能也在改变,从自然的河流,到游牧的河流,从农耕的河流,又变成工业的河流。为了方便地利用水源,黄河两岸的矿山亦被开发。截断输往黄河的支流,用以开矿。终有一天,这条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将被榨干罄尽。

我们走的路上

鄂尔多斯山羊

路过“产权路”,我们的车过不去,一行人只好这样开路

顶着暴雨,黄河十年行2011向鄂尔多斯前进,一路上看到遍地都在挖坑。赵连石指出,鄂尔多斯的大开发,基本上就是大开“挖”,到处都是巨大的矿坑和堆积如山的工业废渣,大面积的污染和无序的堆放,看不到整体的工业规划和环境恢复。仅仅几年的时间,就把蓝天白云下的草原彻底改变了模样。照此下去,鄂尔多斯草原不只是被“开膛破肚”,而是被翻个“底儿朝天”了!

通往鄂尔多斯的公路都是高等级的,想起我上个世纪初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苏京平一起来过鄂尔多斯采访时,那次在荒漠里穿行的我们要看车辙找路。如今,我的身后除了高大的烟囱以外,还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人不知是赞叹这里的发展速度,还是怀念曾经的那片荒凉。

在路上

暴雨中的路边

  夜晚,黄河十年行到达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如今的康巴什有“鬼城”之称,有报道说是因为有豪华的高楼大厦,却很少有人居住。

黄河十年行2010有记录。但因时间有限,并不能轻意下此论断。

鄂尔多斯近年来因“羊、煤、土、气”暴富,人均GDP总量几乎与香港持平,最能代表鄂尔多斯财富的就是斥资170亿元打造的“康巴什”新城。

康巴什的夜晚,马被雕塑

黄河十年行2011到康巴什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宽阔的街道上杳无人烟,华灯初上。过了几个红绿灯,我们在空荡荡的大街甚至找不到一个问路的行人和车辆。同行的区家麟说,在康巴什看到人的几率,比在青藏高原看到野生动物的几率还小。灯火通明如白昼的街道上隐约会看见一两个行人,使这座奢华的新城显得格外萧条。或许是太晚了,车上也有人这样说。

奇怪的是,尽管大街上见不到人,可我们找寻了一个小时,却没有找到住宿的旅馆,再高档的旅馆都是客满,而且要找到我们住得起的旅馆更是难上加难。最后不得已,我们只得离开康巴什到伊金霍洛旗的一个足疗店,因为被告之,足疗之后,可以在那儿过夜睡觉。我们已别无选择。黄河十年行2011一路以来最高的一次住宿,每人200元一个床。

足疗店老板的解释,最近康巴什在搞大型活动,很多酒店被有关部门提前统一预订了。到底何因,明天进康巴什再细细探个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