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9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一——生活在沙漠里的农民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汪永晨 周晨
黄河十年行2011年8月21日,夜宿中卫迎水镇鸣钟村的农家院,农家院的经营者叫张希科,是我们黄河行要用十年跟踪的人家。由于到他家时太晚了,我们把采访放到了8月22日的早上。
沙漠里的农民
沙漠里长的葡萄
张希科,今年 48岁,人称“张石头”, 早先张希科和这里的其他农民一样以在黄河边种地为生,这里处于沙漠地带,原本可耕种的土地很少。沙坡头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村子搬迁,张希科和妻子两人白手起家办起了农家乐。
2010年我们采访张希科时得知,张希科家里有四口人,夫妻两人加两个孩子,儿子在景区开沙漠越野车,女儿在上高中。沙坡头水利枢纽启动建设时,村子再次搬迁,他们一家所得的补偿仅为一亩改造了的沙地和每亩果园1万元的补贴。2010他们的农家乐年收入为5万块,张希科说,2011年的目标是10万块。
穿着白袜子,戴着脖套的农民
瓜棚豆架下的早餐
央视的李路看张希科穿着白袜子,带着脖套,问他为什么这身打扮。老张说,这样靓呗。谁都喜欢靓。他还给我们比划着脖子上脖套,戴来戴去,边比划着边说:又能挡沙,又是装饰,来这旅游的人都喜欢,十块钱一个,自己也就买一个戴了。
黄河十年行2011采访张希科时,他一直都显得异常兴奋,他说2011年农家乐的目标已接近实现,收入马上就到10万元了。让张希科高兴的事,还不止这一桩,今年,儿子结婚了,张希科邀请黄河十年行一行人去儿子的新房看婚礼当天的录像,场面很喜庆。新娘子陪嫁品里有一台电脑,张希科请人为自家的农家乐做了一个网站,只是网站还没有备案,尚不能运行。
老两口和小两口
儿子结婚之后,就没再去景区开车,和儿媳妇留在家里帮忙,儿媳妇现在已经有了身孕。
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差四分没有过本科线,女儿决定复读一年,一定要读个好一点的大学,去看外面的世界。
张希科的老母亲,还是住在山上,她不习惯喧嚣的生活,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
黄河在沙坡头(2010年拍)
沙坡头(2010年拍)
谈起自己的生意经,张希科认为,做生意不能怕麻烦,不能怕投资。村里还有三家农家乐,因为胆子小,不敢投资,还怕麻烦,所以生意一般,只有自家的生意好些。张希科说,祖祖辈辈种地的村民,一时还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生活,现代社会要脑筋活。
同行者说,在与张希科的交谈中,深为他的乐观所感染。从他的嘴里听到不是我们常常在采访中听到的困难与发愁。
跟张希科完全不同,我们采访的另一户农民郝东升对未来就没有任何计划,有的只是对目前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不知所措。
在郝东升家采访( 2010年 )
2010年黄河行时,我们在白银市王岘乡郝家川采访到了一户污染受害群众,作为我们黄河十年行的持续跟踪对象。这户的男主人叫郝东升,女主人叫高松香,以种植蔬菜和水果为生。2010年,郝家川引水浇地的水渠,引用的是没有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被环保局禁止使用。整个村子种的大葱和水果同时被附近的冶炼厂废气污染,叶片全部变黄,导致全村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环保局和村民代表为此和工厂谈判,工厂口头承诺补偿30万,郝东升一家得到了两千元的补偿。
郝东升家里一共有四口人,他和老伴以及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因为犯错被关进监狱服刑。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卖菜,2010年他的5亩大葱原本可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因为大葱被熏坏,所以只得以极低的价格处理。此外,他还种有1亩芹菜和部分小油菜,能有几千块收入。
2010年我们还了解到工厂污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郝东升的妻子高松香说,工厂的污水以前是直接排到黄河里的,村民的饮用水也来自黄河,近年来村子里时有癌症发生。村里的羊,吃了工厂排放废水的沟边草以后牙都掉光了,村里很多人的牙齿也是泛黄的,一些老人患了骨质病,膝盖发软、疼痛。高松香说,不知道这些病症和冶炼厂的废水具体有什么关系?
郝东升夫妻都不识字,不知道该怎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利。2010年的黄河十年行,我们曾呼吁新闻媒体关注弱势群体潜在的污染受害,关注黄河沿岸潜在的生态灾难。
黄河十年行2011,由于行程有侧重,我们没有再去郝东升家采访,于是给他家打了个电话。郝东升说,今年冶炼厂进行了环保改造,废气污染有所缓解,平时闻不到废气,只有在下雨天和大风天会偶尔闻到气味。好在今年废气没有对村里的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影响,今年的五亩大葱卖上了价钱,收入一万二千元左右。
但是,废气对农作物的损害还继续存在,果树依旧受到了影响。环保局曾经和村民代表去冶炼厂协商赔偿问题,冶炼厂以完成环保改造为由拒绝赔偿,再去,冶炼厂干脆闭门不见。
谈起孩子,郝东升不愿提起在监狱服刑的儿子,只说女儿已经嫁人,过得很好。郝东升也不愿多想未来的事,只想把生活继续下去,等待儿子出来。
从沙坡头到银川的路上
银川,黄河边的农田
路边的水面
从张希科家里出来,黄河十年行2011向银川进发,一路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滚滚的黄河水成就了宁夏湖泊横列,水系纵横的神话场面。没来过宁夏的人很难想象在西北地区会有宁夏这样一个到处是水的地方。滚滚黄河水也让宁夏在恶劣的环境里跻身国家商品粮基地的行列,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一个“富”字道出了黄河对宁夏的恩泽。
两千多年的黄河灌溉史成就了这片塞上江南,造就了宁夏璀灿的农耕文化和黄河文明。 这其中最大功臣当数宁夏引黄渠道,自秦朝以来修建的、现在仍在使用的渠道有秦渠、汉渠、唐徕渠以及惠农渠等九大干渠,年代最为久远的秦渠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宁夏当地的灌溉设施可以说是一个水利的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在维修、改造古干渠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引水工程。196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成使用,让古老的引黄工程从阶段性引水发展到全年都可以引水灌溉。
染绿
这样的水面在银川附近不少
据了解,宁夏引黄灌溉区总面积大约是680多万亩,粮食产量占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也是全国12个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年过境水量大约有317亿立方米,而宁夏境内其他河流的水量只有9.7亿立方米。
对于宁夏引黄灌溉的问题,生态学家王海滨说,宁夏的水资源有个形象说法叫做“降水两百蒸发两千”。说的是当地降水量极少蒸发量极大的大体情况,如果没有黄河水,整个宁夏很难想象是什么样子。宁夏这种半干旱地区,又处在上游河段,不适宜大规模引水灌溉农田,特别是漫灌。这样用水效率太低,宁夏应该把珍贵的黄河水用于效率高的领域。
王海滨还认为,现在大量外地人来宁夏种植,极大的消耗了黄河水资源。黄委会应该减少对宁夏用水的配额,从黄河流域地区的大局出发,合理使用黄河的水资源,才能保证黄河的生命与活力。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专家齐璞说,宁夏使用灌渠引水是自秦以来,历来就有的,这些干渠本身就是一种干旱地区劳动人民想出来的更好的利用水资源的手段。这是历史惯例,仅从科学用水角度决定是否减少宁夏用水配额,不太可行。齐璞认为,应该推动宁夏在加快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措施等方面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等减少宁夏从黄河的引水量。
中午时分,黄河十年行到达宁夏首府银川,银川不愧有 “塞上湖城”之称,有着湖光山色、鸥鸟翔集的生态环境。银川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雄浑的贺兰山与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银川“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锤炼了“包容和睦”的城市品格。
银川市政建设中宽阔的街道给来自香港的区家麟留下了深刻印象。
区家麟说,这样的城市规模,至少超前了三十年,是不是可以说是城市建设的浪费?
小严见到了丈母娘
在小严丈母娘家吃葡萄
在银川,黄河十年行的同行者们终于吃到了期待已久的葡萄。原来,参加本次黄河十年行的时代周末记者严友良,是银川的女婿。黄河十年行伊始,严友良就告诉大家,岳父母退休之后在银川郊区种植葡萄,有40多个品种,欢迎大家到银川品尝。当同行者吃到甘甜无比的葡萄时,顿时被这块土地的丰美所打动,刚才在路上讨论的宁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城市建设问题暂时被搁置。感受着宁夏人的热情和小严一家浓浓地亲情与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友情。在经济大潮扑天盖地的今天,家人,朋友间的情谊,倒让人觉得越来越珍贵。
走进景观大道
路边的湿地
这里就是塞上江南
吃过葡萄,我们沿黄河景观大道穿行在宁夏黄河湿地,去年刚刚竣工的黄河景观大道,南起中卫市,北到石嘴山市惠农区,正好从宁夏部分湖泊、湿地以及黄河岸边穿过。背靠母亲河,宁夏造就了“黄河百害,为富一套”的神话,硬是在“年降水200毫米,年蒸发20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神话。黄河景观大道两旁的湿地,由湖泊、沼泽、草甸、鱼塘等组成,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但是,下面这两张照片中的遗憾,也是我们拍到的。
湿地中也有这样的颜色
不知为什么会这样
站在景观大道,放眼望去,广阔的水域在蓝天下碧波粼粼,远处水鸟翱翔,芦草随风飘舞,湖面上小船荡漾,游艇穿梭,一些市民在远处水边悠闲地钓鱼。
在湿地里忙碌的农民
从近向远看去
湿地的颜色
黄河十年行2011有同行者认为,在湿地中修一条景观大道,是对湿地的一大破坏。昔日湖泊纵横、烟波浩淼的塞上景观,被景观大道一分为二,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旅游休闲项目会不断得到开发,这些人为工程无可避免的将破坏湿地原貌。
芦苇
芦苇
生态学家王海滨则认为,以利用促保护,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些湿地,原来都是黄河滩涂,大大小小的水塘湖泊众多,芦苇遍地,到处都可以看见白鹭,苍鹭和小鷿鹈不时滑过芦苇和水面。如果没有黄河景观大道这样的有限度的开发,说不定已被人们改造成为农田,原貌早已不复存在。
就在这宁夏的景观大道旁,我们还接受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向北京的听众朋友描绘了我们眼前看到的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画面。
黄河十年行最希望做的是记录黄河两岸的变化。不过在十年行行走中,能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感受黄河的美与了解黄河正在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这些媒体从业人和随行的专家所能做的事。这不仅是为了今天的黄河,更是为了明天。
白鹭起飞
景观大道中的景
它在想什么?
黄河景观大道沿着黄河两岸,弯弯曲曲,一直伴随着黄河进入银川平原,一路欢歌走出宁夏。8月22日晚上,我们将在宁夏的北大门、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石嘴山留宿,石嘴山与内蒙古乌海市,相比刚刚走过的塞上江南,这一带则是另一番天地。 明天,我们将会看到的另一番天地会是什么样呢?期待中。
防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