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黄河十年行2011之五——美丽与忧愁同在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8-19 汪永晨 周晨
黄河十年行2011从黄河源下来,夜宿花石峡,一大早向达日县城前进,计划前往久治县。
虽然每个人的休息时间只有四个多小时,但6点钟天还蒙蒙亮就已经行驶在路上的黄河十年行的大巴课堂上了,十分地活跃。
离开黄河源
网围栏里的野花
车窗外的高原景色
中科院旱寒所的蓝永超研究员有些兴奋。他说,自己在青藏高原跑了近三十年,几乎住过每一个县城和城镇,唯独没有住过花石峡镇。虽然小镇的住宿条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铺在床上的毯子都是黑亮亮的,但总算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蓝永超介绍说,这一带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明显,孟加拉湾水汽沿西南气流进入境内,降雨充沛,经过水文站测算,黄河流经达日通过久治、玛曲、若尔盖后,河道面积并未增加,但水量却增加一倍。这一带垂直分布着的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水区域。
家住在绿色的大山之中
黄色的是格桑花
这里的原住民
天、山、草融在一片空间
道路两旁的草场上,不时看见结队的牛羊悠闲地吃草,还有难得一见的狐狸、高山秃鹫等野生动物,领队赵连石说,这一带是青海优良的牧场之一。
草场上最常见的当属旱獭,一个个憨态可掬,其中不乏一决高下者。坐在车上拍这些人类的朋友,也是黄河十年行自身的一景。一行人拍摄中比着速度,比着反映也比着相机镜头的大小。
车行驶在高原上时拍到的狐狸
与狐狸近距离接触
与我们对视
蓝永超提醒,旱獭与鼠兔习性相似,穴居,爱打洞,越是旱热繁殖能力越强,它的普遍出现反应出一个趋势:黄河上游的重要产水区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黄河十年行是一个持续的考察与记录。对黄河流域一个个点进行的持续观察、记录是我们行走中的主要内容。黄河十年行在考察途中也联络了一些家住黄河流域的本土NGO和环保人士,希望共同致力于黄河两岸的可持续发展。8月15日晚上在玛多县,兰州环保组织绿驼铃的赵中加入了我们。
高原旱獭(王海滨拍)
为人与自然祈祷
大山上的面孔
一路上,赵中为我们介绍着高原上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午时分,大巴穿过‘达日黄河大桥’,驶入达日县城。
达日县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深居内陆,属高寒半湿润性气候,除冷暖两季外,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冷季风大雪多,气候寒冷且持续时间长,达7~8个月,多有风雪灾害;暖季湿润但持续时间短,仅4~5个月。
达日县城外的黄河
藏族人有系哈达的习俗
黄河在这里长大
有趣的是,达日县境内地貌属巴颜喀拉山原区,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内分成长江支流的尼曲河、满掌河和黄河支流的夏曲、达日河、柯曲、尼曲几大水域。
一个小县的水系,就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不能不说是得天独厚。
我们在达日县城吃过午饭,一行人又匆匆向久治县出发。
远眺达日
河流与湿地
高原的河是这样流淌的
河流需要滋养
久治县地处青、川、甘三省交界处,是青海省的东南门户。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境内由于受孟加拉湾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年均雨日171天,降水量在764.4毫米,居青海全省之冠。
境内河流众多,且分布均匀,主要河流有7条:马柯河、克柯河、沙柯河、哈曲、久曲、章库河及折安木库河等,同样也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高原的风土人情
路上也有这样的情形
刚从河源下来,昨夜又是投宿到路边大车店,江源是安静但还是脏,
在观看窗外美景的同时,黄河十年行的同行者就藏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山顶
怪石
领队赵连石:我第一次来到藏区时,也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我认为是来自发达地区的,他们的荒蛮和落后需要我们的拯救,需要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技术来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当我深入到他们中间去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
我是一个被教育者,他们在远离现代尘嚣的时候,他们有这样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有良好的社区关系和良好的生态理念。藏族是一个具有高级生态文明的民族,衣牛毛、食牛肉、喝牛奶、烧牛粪,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大循环。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极其珍贵,应该予以保存。
中南大学的董文琪博士对此有不同意见。
董文琪:黄河源区牧民生活十分艰苦。为什么藏民就要只衣牛皮、只吃牛肉、只喝牛奶。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享有现代的物质文明,封闭与贫穷不能等同于文明。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好的传统文化,但是要改善的是他们落后的生活质量。我认为这样的“天人合一”才是以人为本的。他们的一些传统是需要保留,但是我觉得更迫切的就是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质量,因为他们也是我们人类中的一员。我不认为让他们保持在荒蛮状态就是保持了他们的生态文明。
汪永晨:我昨天在牧区采访乡长的时候,就和乡长打了嘴仗,他强调他们可以由牧民们自由选择,1000多户牧民,889户愿意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愿意被集中住在一起。
乡长说他不会去强求,但是会去引导,为什么要引导?他说因为牧区中有人30多岁还没有见过汽车,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就是太落后,太愚昧。我在和乡长说“为什么要见过汽车?为什么要会写自己的名字?”我见到过一个牧羊人,它没有城市中的烦恼,难道我们要说,你们太落后了,都没有见过车、不会写字。我也希望他们受教育,我之所以要和乡长争论,其实就是很多时候牧民们没有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应该会给公民受教育、有医疗的机会。我觉得不应该为了教育,为了医疗就把还有条件游牧,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的人集中起来。而是为他们在现有的生活中提供教育与医疗。
赵中:我觉得从公平方面来讲,谁都有权利获得公平教育和较好生活的渠道,但是觉得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到底是选择生活在世世代代的草原上,沿袭古老的放牧方式还是到城市中过着现代生活。我并不认为所有城市中的生活方式都是现代的,都是文明的,都是大家追求的。我不认为只有有优势的人群才在城市生活,被社会筛选下来的人群就生活在农村或牧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到底是选择生活在城市中,做现代的工作还是继续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
蓝永超:我1987年在藏区调研,发现当地的牧民把孩子留下放羊,都不情愿送孩子上学。现在他们已经改变了这一现实,宁愿花钱雇人放牧,也要让孩子上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繁华的城市工作、生活。很多牧民甚至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专程搬到城镇居住,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人和自然融合的问题,但是如何做到自然和人融合,我的观点可能跟赵连石有一定的区别。赵老师主张的观点,我认为是一种很低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我希望实现的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融合。我们车上的司机没有文化,看不懂汉文,昨天就拉着我让我告诉他地图上认每个地名的,最后告诉我他的家乡在哪里,而且愿意用自己家中的一头牦牛来换我的手机。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在想,难道你让他的晚辈也像他一样,只能放羊,其他的技能都没有,也没有文化,我认为这种生活并不是人与自然很良好的融合。如果他们既能够拥有良好的环境,又能够有文化技能,还能继承本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那不是更好吗?”《时代周报》记者严友良问?
对此,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区家麟先生回答:“首先我们必须找出本土文化的内核,这个内核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应该被保留,其他的一些内容肯定会随着文化融合的进程而消亡。
周晨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个进程中要让他们有自我选择的权利。黄河源区的藏胞首先是我们的同类、是人,不是野生动物。外界应该从尊重他们作为人的权利开始,向他们提供免费的基本人权保障,提供免费的医疗、教育等,最终把选择权送给他们。
汪永晨说,我们在城市当然有我们的幸福,但是我们幸福是我们的,他们的幸福是他们的,没有人能阻止别人选择的权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让外面的世界既了解他们的文化,也能和他们一起为他们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能传承下去,做我们能做的事。这是对文化,对传统的尊重与责任。我当然也希望能够有好的官员,他们能够帮助牧民,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我们不是反对孩子去上学,而是不忍看到目前这种现状,给牧区的孩子带去的困难和不公。这正是黄河十年行要用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去反思,去影响的。
摄影家周一渤说,大家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就像一条河流在河道里遇到了一块巨石,表面上分道扬镳,最终还会汇合到一起。
最后,汪永晨说,美丽和忧愁,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收获。
在自然中祈祷,在祈祷中自然
家住在大山之下
大山的神秘,自然的神秘
难以见到的雪山
车上的争论再激烈,停下车来,走进大自然,参加黄河十年行的我们的心情应该说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能走到一起最基本的一点是:我们热爱自然,我们希望留住自然。我们渴望把在自然中得到的享受与美感与家人、与朋友、与社会分享。大自然给我们的智慧与精神,就是我们黄河十年行最大的动力与力量,
大自然中的我们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明天,赵中将带领我们走进草原上秀丽的风景线,若尔盖和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