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志愿行动 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十四--今日怒江仍在激流

2009年“江河十年行”之十四--今日怒江仍在激流

2010-01-10

汪永晨 周晨

 

    2009年12月28日深夜“江河十年行”离开刘玉花家,星夜兼程地赶往怒江大峡谷,拜访中国最后自由流淌的大河。从保山到怒江州的首府六库这一段正在修路,颠簸异常,又是夜路,司机建议我们就地休息。大家没有同意,因为不管是到过怒江的,还是没有到过的,尽快看到怒江,是每一位的心愿。

2008年“江河十年行”时拍到的怒江

2008年“江河十年行”时拍到怒江的石门关

    终于,我们于12月29日凌晨四点抵达六库,休息三个小时后,我们溯怒江而上,经过泸水、福贡、贡山,到达世外桃源丙中洛。元旦临近,中央电视台的李路和中国国家地理的王丽晶接到单位新的任务,不得不就此离去,甚为可惜。

    周晨是第一次到怒江,酷爱历史的他,刚刚完成自己的处女作《中国远征军》。如果说,他的书是写历史的,特别是写二战史的,那么今天走进怒江,他的眼中看到的则是怒江的自然。

峡谷中的怒江激流

绿色的怒江

    怒江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入云南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注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流入印度洋孟加拉湾。

    “江河十年行”关注的怒江,是怒江中游一段,行政区域上属怒江州,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怒江与绝大多数江河不同的是,怒江的水是碧绿的或者说是蓝绿,在植被丰富的两岸青山中流淌,宛如一条青绿地毯上的蓝绿飘带。绿水绕青山,时而静静地擦肩而过,相逢一笑;时而疯狂地扭打一团,势不两立。人类管那叫激流。

如丝带的怒江

赶路的怒江

    “江河十年行”中的画家占山说:绿水环绕的青山,静中有动,尽管没有墨迹,却是千秋难得的好画;“江河十年行”中的歌唱家李国平说:青山脚下的绿水,动中有静,即使没有丝弦,却是能万古弹奏的好琴。

江边的集市

集市上的女人

    从2003年夏天,中国媒体和NGO开始关注并呼吁要有序开发的金沙江和怒江边,“江河十年行2009”真是赶上了好多,好多的集。从这些集市上看到农民生活的富足,更让我们想到了四川的汉源。2004年我们去时,也是集市满街,而今年看到的却是一片还正在盖着的新楼,虽然还没有完工,但老家已经被水库蓄水淹了的移民,不得不被强行地搬了进去,唯一的生活来源只能是在街头摊饼,还要被城管赶来赶去。

我家原来的地种一年三年都吃不完

新家

    记得1993年,我就是在青藏高原的野牛沟既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和野生动物的乐园,又看到了人类刚刚猎杀了一头野牦牛,被扒了皮,砍了头后,就下决心这辈子要以记者的视角,把大自然的美展示给更多的公众,也把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做的坏事告诉更多的人。今天,看到怒江的美,想到汉源的问题,我想“江河十年行”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永远拍不够的石月亮

如此拍摄

    怒江的美远不止是风景,怒江沿岸及附近主要聚居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此外还有白族、汉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由于各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阔时”、“鲜花”、“卡雀娃”等众多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多彩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这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长廊。”长江委原保护局局长翁立达先生说。

江边女红

民族特色

拍的拍,躲的躲

拍吧

    在怒江峡谷生长着的珍稀动植物、名花异卉、稀世药材、树蕨、秃杉、落叶松、各种杜鹃、各种兰花、珙桐(鸽子花)成片成林地点缀着峡谷胜景的自然美。这些珍稀的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树蕨、秃杉、珙桐;二级保护的有三尖杉、清水树等;三级保护的有天麻、雪山一枝蒿等20多种。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虎、灰腹角雉、热羚、红岩羊、金丝猴、叶猴、小熊猫(金狗)、齿蟾等。还有名目繁多的花卉。

    “这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长廊。”在青藏高原工作了18年,创立了青藏高原生态学科的生态学家徐凤翔先生说。

山水间

江水在这样的山间穿行

今日怒江边

    怒江的根就是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当地人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2008年3月,我第七次到怒江时,一位傈僳族年轻人对我说:等到只有在填表的时候才写上我是傈僳族时,那还叫傈僳族吗?

    那天,这位傈僳族的年轻人在江边非常动情地对我说: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至今并不富裕的山里人。可是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他们每一天都很乐观,很积极地面对生活。或许他们一年四季连肉都吃不上、连油都吃不上,但依然天天唱歌,天天跳舞,天天喝酒,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穷,但快乐的生活,还把家园保护下来了,让大山,大江的自然风貌代代相传,这就是今天傈僳族山里人的生活。

    这位年轻人说,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文化也消失了很多。但在傈僳族人居住的大山,大江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保存得还很完整。那里有傈僳族最传统的“沙滩埋情人”,就是一对心爱的男女,在旁人看来有了意思,就会被抓到一起,挖一个沙坑埋进去。还有澡堂会,“过刀山,跳火海”、射弩,剽牛祭天……从古到今,傈僳族人的大节,小节都是跑到江边的沙坝上做这些活动的,整个村子的人都去。我们这里的人把冬天的怒江形容成女人,漂亮,温柔。把夏天的怒江形容成男人,强悍、勇猛。可是开发了大型水电以后,水平面就要上升,沙滩就要被淹没,高山平湖水的颜色还能有冬夏之分吗?剽牛、射驽这样的活动,不在沙滩上进行,就没有了原来的感觉和味道。

过江

江边的页岩

一条江唤醒一群人

    “江河十年行2009”一行中的纪录片导演史立红在车上问我:怎么看怒江现在缓建水电了这件事?我说:在怒江,不仅仅看到一条还在自由流淌的江河,还看到了公众参与的力量。

    自从怒江传出要建十三级大坝的消息后,面对利益集团的极端发展主义和无序开发,一大群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记者、环保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为了保护中国最后的没有被拦腰截断的一条大河,努力了6年,看到了希望。有人老是问我,如果怒江大坝真的要建了,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败。我总是会告诉问我的人:“一条江唤醒了一群人。”一次行动,一次次领导批示的关注使怒江一次,再次进入公共视线。

    写了《中国远证军》一书的周晨说:怒江上一次进入公共视线是在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抗战年代,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失利,日军从缅甸长驱直入,妄图直捣昆明重庆。危急时刻,中国发起怒江保卫战击退来敌,用怒江阻挡了铁蹄。两年之后,中国远征军发动怒江反击战,血战收复腾冲、松山等地,打通了滇缅补给线。

    抗战时代的怒江,是中华民族最后据险抗敌的堡垒;

    新时代的怒江,是中国最后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大河。

    怒江没有让人失望,从2003年夏天进入公共视线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在2004年2月和2009年4月两次批示,两次批示中都特别强调了公众的关注和广泛的听取意见。

    “这也是国家领导人赋予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地位与态度。”这是我对所有关注怒江,要写怒江的记者和媒体最要说的一句话。想说的还有一句:怒江的环境保护带来的公众参与间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翁立达先生所在的长江委除了管辖长江外,还兼管西南诸河。他告诉大家,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由北向南一路奔腾呼啸,从滇藏交界的南恰罗大峡谷流进丙中洛后,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本是由北向南的江水突然掉头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被西面的山崖挡住。这样,本来直径几百米的河道,却迂回反转了两次,形成了两个几公里长的半圆形大弯。

2009年冬天的怒江第一湾

2009年冬天怒江第一湾的山上又没有雪

    美景当前,第一次到怒江的人更是急不择路地走下车去。 只见被大湾紧紧拥住的翠色小岛上有人居住,岛上稻田整齐,炊烟袅袅,一派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简直就像世外桃源。果不其然,对怒江情有独钟的摄像师周宇说,下面小岛盛产桃花,就叫桃花岛,今年三月他还来这参加过桃花节。

第一湾的大拐弯(李国平摄)

桥那边就是桃花岛

丙中洛第一湾旁(李国平摄)

    桃花岛上,一个小小铁索桥架在两岸之间,铁索悠悠,让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和外界连在了一起。外人来来往往,村民们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影响到他们。

    “这就是人间的桃花源。”周宇说。2004年我们第一次到怒江时,去了岛上,那次碰到的几位村民,刚赶集回来,我们还翻了人家的背篓,都是为桃花节准备的酒和各种吃的。

    晚上,我们将走进丙中洛,依然住在每次都住的刘吉安家。他们家有四个民族,藏族、傈僳族、怒族和白族。我们也将拜访“江河十年行”选中的十户人家之一,李战友老人一家。

怒江人家

怒江边的我们

    感受怒江地区的多民族融合。明天我们要离开丙中洛而上,过石门雄关,体验走进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和怒江联袂打造的怒江大峡谷是一种什么感觉。

怒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