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4
文图 汪永晨 王丽娜
8月15日,考察队伍从孟津县城出发,奔向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站在坝上
大坝横在河上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
还没有去小浪底,在昨天的行程中,当我们经过花园口、桃花峪、孟津县黄河湿地时,小浪底早已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
原来的湿地
大坝模型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齐璞高工认为,小浪底建成后,调洪调沙效果初见成效,洪水基本得到控制,下游河床也被削低了。他也认为,现在的小浪底并没有发挥其全部潜力,如果能够调整治黄策略,利用洪峰输沙,则黄河治理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在孟津县会盟镇黄河边采访的村民路京灼也说,大坝建成后,洪水比以前少了。
孟津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大坝建成后,每年一次的调水调沙,给湿地补充了水资源,维持了湿地的生态。
昨天我们已经说过,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崔晟、绿家园汪永晨、科学探险协会赵连石、水生态专家王建认为自然有其自身规律,人类应该遵循这种规律,小浪底建成以后调水调沙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自然的江河被人为的“规范”了、移民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带着疑惑,我们走近了小浪底水库大坝。
远处正在排沙
介绍小浪底
为帮助大家了解小浪底,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尤联元给大家讲了这个水库大坝调水调沙的原理。小浪底水库大坝所在地,介于上游的山区和下游的平原之间。黄河在这里被拦腰截断,上游就形成了一个水库。如果没有水库大坝,黄河就携带泥沙直接流到下游地区,洪水危险大,河床淤积严重。水库大坝建成后可以对其进行人为调节。下游水量大的时候,为防止洪水泛滥,放下闸门拦截上游来水;下游水量小的时候,打开闸门放水。下游泥沙多的时候,打开闸门放水,利用大的水量输送泥沙;下游泥沙少的时候,可以少放点水。
防洪和减淤是小浪底水库承担的两个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兼具一定的发电和灌溉能力。
水库是人工湖泊,与天然湖泊一样,避免不了泥沙淤积问题。这也是所有水库大坝工程包括小浪底和三峡工程面临的真正挑战。
排沙
排水排沙
每年的调水调沙,一般都在6月。我们来时已经8月,要说已经过了每年一次的调水调沙,今天我们却有幸看到了黄河从排沙洞奔腾而出的壮观。齐璞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排沙,一定是由于上游渭河暴雨,产生含泥沙量大的洪水,所以通过小浪底进行相机排沙。由于拦截在水库里水相对比较平稳,使得泥沙沉淀下来,所以从大坝上面的排沙洞喷出来的水流呈白色烟雾状,而从下面的排沙洞喷出来的水呈黄色烟雾状。
排沙啦
面对黄河从水坝中喷薄而出的场景,黄河十年行参与者每个人的感触不一样。有的人因这种壮丽的美而兴奋,有的人因感到黄河像被束缚的猛兽而伤感,有的人则感叹这种自然与人碰撞的力量。汪永晨说,她看到那么大的水被喷出来时,脑子里出现的不知为什么会是今年春天,我们国家的总理,蹲在那片裂着“嘴”的土地旁。
拍
拍
拍
在大坝景区内,我们见到一个捡矿泉水瓶的老太太,我们对她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她跟我们说,以前她家就住在这里,修大坝的时候她们的村子被转移到了远处的山上。不过她现在还是住在附近的山上,因为新搬的地方没有收入来源,住在附近的山上可以到景区内捡矿泉水瓶子,她的老伴儿在景区附近蹬三轮车拉游客。政府给她们的补助是每月50元的水电移民补偿,另外老人每月还有70块钱的保险金。
小浪底移民
家在小浪底
绿家园从2006年开始的“江河十年行”,是持续十年采访中国西南的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那时我们就决定要锁定十户人家十年跟踪采访。这些人家的选定,都是我们走在路上随机找的。黄河十年行,我们也要用十年的时间跟踪采访十户人家。今天在景区门口,我们在出口处找到一位卖矿泉水的妇女杨平花。跟她简单聊了几句以后,我们就决定把她锁定为黄河十年行第二户定点跟踪人家。
跟着回家
采访移民村
杨平花所在的村子叫坡头镇蓼坞村,60岁的村支部书记苗德中,也是杨平花的亲家,给我们介绍了小浪底开工建设以来他们的生活情况。
蓼坞村一共有108户人家,1200多人。建大坝共征了村子3000多亩地,其中耕地2100亩。村民已经有一批搬到了济源镇,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批移民搬迁。
苗德中告诉我们,由于特殊原因,小浪底项目上马比较急,在搬迁地点还没有定好的情况下,暂时把村民安置在山上。我们问他什么特殊原因,他说上面一直没有批下,一但批下来,当然就要以最快速度。我们说,那就是到了农民这里,就要急的了?
老专家与移民对话
采访
苗说1992年短短4个月内,在山上盖了108处房子。这些房屋的质量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因为急,就没有好好选址,常有泥石流,房子从盖好的那天起,就在地陷中一处处地开裂。1994年政府在距离原来村子40公里的地方购买了500亩地作为耕地。因为路太远,种地来回不方便,村民们有些就把地承包了出去。可那点租金,根本不够他们生活,村长只好带村民向上反映情况。不断地反映后,政府终于同意在他们地的所在地,济源镇给他们盖了房子。不过,最初移民补偿时,村里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补偿是农转非的形式,这些人进了工厂。可是这些工厂,近年来,要么倒闭了,要么转制了,全村进工厂的年轻人无一例外地都重新回到了村里。可是这些人,现在不再是农民户口,也不再享受移民待遇。因为他们已经是城市户口了,村里原来的地,他们也不再享有任何的待遇。没有享受任何移民待遇,不光是他们,还有他们的孩子。
生活的一部分
研究跟到家里
杨平花告诉我们,她现在卖矿泉水的收入,旺季时候每天能有200多块,一年下来平均每天能有30-50块。我们问她搬迁到济源以后靠什么生活,她总是说不知道。不过像她这样已经快六十的人,离开了现在的水库风景区,到哪儿还能找到活儿干呢,将来花钱,就只有找孩子要了。原来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们,离开了故土只有为别人打工了,可那是年轻人。老人怎么办,没有了土地。
不过,在杨平花的嘴里,我们并没有听到多少抱怨,在我们看来,她只是认命。他和老俩口在这里干一天,就有一天自己可支配的钱花。以后,再说吧。
不过在苗德中的心里还有着另外的打算,就是他们四个月盖得108间房的山上,房子还是可以修的,山地也可发展果木业。以后要是有了钱,把房子重新好好修一修,就可以把这里弄成村民养老的地方,毕竟这里空气好。不过,什么时候能挣到钱,重修这里呢,苗说,现在只是想。
窑洞-曾经的家
山上的家在绿树中
黄河鱼
回到大巴上,对小浪底的讨论继续进行。
王建认为,用水应有度,对一条河流来说,取用其水量的40%是合理的,超过这个度就有问题。黄河从上游开始,建了大大小小三千多座水库,各个地区为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从黄河无限度取水,根本不考虑水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所以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严重。一旦断流,河床泥沙暴露,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沙丘,一旦遇到暴雨,洪水危险增加。 王建说,水利工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无度修建,水利就很可能变成水害。
齐璞说,防洪、减淤、灌溉供水、发电是小浪底的四大效益。小浪底水库建成10年以后,发电效益比较显著;对黄河下游河床的减淤作用也很明显,整个下游河道冲刷了18亿吨泥沙,河南河道水位下降了1.8米,山东河道水位下降了约1米;防洪效益显著,自从小浪底建成,还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洪水。他还有自己的一套治黄理论。利用中游洪水排沙,优化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后,可形成一个稳定窄深的河槽,加大河道泄洪排沙能力,控制河槽淤积,增大平滩流量,进一步减少漫滩机遇,他认为,这就可从根本上解决滩区问题。
尤联元说,黄河多年平均水量是580亿立方米,水量年与年之间分布不均,多的时候达到600-700亿,少的时候200-300亿。年内分布也不均匀,夏天多,冬天少。修建水库的目的就是想解决这种不均匀,方便用水。黄河水资源本来就少,现在的580亿立方米已经用掉的有300亿立方。上游中游地区气候干旱,黄河是其重要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快的情况下,这种利用还是可以支撑的。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上游中游下游用水需求增加,用水矛盾突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河边的人就有权利使用河里的水。可是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果都各取所需,一定会导致整条河流系统的崩溃。所以黄委会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要求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统一调度。可是在中国实现这种统一调度,其难度实在大了。
汪永晨说,这种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好的经验。例如莱茵河,由最下游的国家牵头,所有河流流经国家组成一个联盟,对水量分配、水质监测、水的利用,进行严格监管,并付诸法律条文。
尤联元说,为保证黄河的泥沙输送,必须保证一定的水流量。根据计算,每年需要200亿立方才能保证把黄河泥沙顺利输送到大海。300亿用掉了,200亿要保留用于输送泥沙,这样黄河水基本就用光了,何况有的年份还没有那么多水,所以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严重,后来通过干预,断流问题基本不再发生。假如齐璞的想法能够实现,输送泥沙用水可以减少1/3,这对整个黄河来说是很好的。
到目前为止,环保主义者和主张工程治理者之间终于实现了对话,大家对小浪底的疑惑虽然还在继续,但大巴课堂上的讨论,却是在争论中,向更多的层面延伸。
我们有十年的时间继续我们的争论。只是在这争论,如果能够找到的人与黄河自然,安全地相处的出路,也能随之变成我们行之有效措施。让黄河的水,在养育我们的时候,也能养育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让黄河这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是生态的,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大河,继续养育我们的后代。到那时,我们黄河十年行的这十年的记录,能告诉人们什么呢?
远看
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