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环境观察 甘肃民勤过度开采地下水 造成植被枯死

甘肃民勤过度开采地下水 造成植被枯死

2008-09-24

甘肃民勤过度开采地下水 造成植被枯死


来源:兰州晨报 2007614



民勤:被缚“沙魔”又在蠢蠢欲动


“民勤的沙漠活了!”日前,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


专家称,由于近年来当地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之前几十年民勤人民栽植的用于固沙防风的沙生植被正在大面积地枯萎死亡,原来已固定的沙丘又在蠢蠢欲动……


植被枯死


昔日固定沙丘正在“复活”


67日下午,民勤县薛百乡双楼村附近的林场内,村民马正元正从公路边的水渠里往外捞沙子。“风沙越来越大了!上次浇水时才捞空的水渠不到一个月就又被沙子填满了!”


地处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民勤县,沙漠气候很明显,年降雨量为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马正元的身后是石羊河林场沙井子分场城西林场,连绵的沙丘上,沙生植被大面积死亡,沙粒在它们的脚下随风向前涌动。


城西林场的林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勤人民与风沙抗争的历史见证,起自民勤县城西南的红崖山水库,止于县城东北的西渠、东镇,长百余公里,宽35公里,是民勤县城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67日,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高级工程师李爱德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数十公里,对这条林带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记者在横穿林带的民昌(民勤至金昌)公路附近看到,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大面积死亡,突兀的沙丘绵延相连,像一个个蛰伏的怪兽,部分路段已被流沙掩埋,车辆行驶困难。在张坝村,大片的沙枣树枯萎死亡,原本用于固沙防风的丘陵已被吹掉了表皮,植物干枯的枝条,根系杂乱地挺立于风沙中,似乎还在无奈地进行抗争。李爱德指着一棵梭梭裸露在外的根系告诉记者,这里至少有1米厚的沙土已被风吹走。


李爱德不无担忧地说: “城西林场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这条100多公里的林带里,之前几十年民勤人栽植的沙生植被正在大面积地枯萎死亡,原本已被固定的沙丘又在风沙的咆哮中蠢蠢欲动,固沙林带的沙漠正遭遇着‘复活’的危机。”


过度开采


地下水位快速下降


“这条林带是民勤的一道绿色保护屏障,这道屏障一旦失守,民勤县城危在旦夕!”李爱德指出,民勤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自然因素,一个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主因。从人为因素来看,首先是人口急剧增加。据了解,1953年,民勤县只有11万人,目前已增加到30多万人,增加了几乎两倍。增加的人口大多数是农业人口,客观上增大了对水和耕地的需求。其次,水资源利用不当。石羊河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带来水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50年代,石羊河每年提供给民勤县5亿多立方米水,如今每年不到1亿立方米。再次,土地开垦过度。从1977年到1993年,民勤县就开垦了2万多公顷农田。以前在绿洲与沙漠之间有大量天然灌木丛作为过渡带,有力地保护着绿洲,但过渡带后来被开垦成了农田,又很快被风沙变成了沙丘。这些人为因素增加了耗水量,石羊河的来水满足不了当地的需要,民勤县只好从地下取水。


来自民勤县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民勤每年约有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走,全县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4米—1米的速度下降,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位年下降速度达112米。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造成地表固沙防风林带沙生植物因缺水大面积死亡,植物死亡导致沙障被破坏,进而发展成局部小风沙区,最后发展成连片风沙区域,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民勤境内水生植物系列已经残败消失,全县数十万亩沙枣、白茨、红柳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民勤周边沙漠整体向前推移了6米。


固沙措施


仅能治标难挡沙化进程


几十年来,为防风固沙,民勤人采取麦草固沙、植物固沙、黏土固沙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风沙的肆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生态大环境的改变,这些措施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李爱德称,根据治沙实践,麦草固沙的使用寿命为35年,植物固沙和黏土固沙的效果比较好,但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植物枯死,原本被固定的沙丘又被风沙吹起。李爱德称,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民勤的土壤水分含量仅为12%,已经接近梭梭等生命力较强的沙生植物07%的凋萎系数。由此可见,植物固沙等老方法已经不适合破解现今的沙丘“复活”之局。


在采访中,记者在薛百乡附近的林带里见到了一处用绿色的尼龙网围成的治沙方格区域。据介绍,这是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最新投入的工程固沙措施,而这一措施的实施资金来自本报去年发起的“拯救民勤——沙漠盾牌全球行动”。据李爱德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治沙措施至少有15年以上的寿命,效果也比较理想,但这些措施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勤沙漠化的进程。(记者 齐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