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汪永晨专栏 阳春三月下江南之十一

文图/汪永晨

2019-04-06

         安徽三河古镇,是我填籍贯要写的老家。虽然爷爷年轻时候就走出了古镇,我的都蜜月还是到那儿去寻访了曾经的家。

          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回老家时,就被三河古镇雨中的青石板所深深打动会。徽式建筑老的铺面房,还有摇着船才能到的汪家祠堂。从此,古镇就成了我的念想,有时间就想回去住两天。

         堂姐汪冰辉和她的女儿曾昱晗写了一本有关三河古镇的书《三条河之间的小镇》。书中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淮小镇社会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几乎可以说是一幅时间地点准确的传统宗教社会生活的立体地图。

          这本书很多画面我是从小就听堂姐说起的。像坐着腰盆就能捕鱼抓蟹。像镇上的绸布庄,染坊,颜料店。2001年我到安徽寿县采访,路过三河古镇,记得父亲还特意叫我给他带点老家的云片糕和花生糖。

        而我这两次去时的古镇不像现在为了旅游修得老人们都摇头了。但是堂姐也说,像这样的水乡一场洪水来了就要会淹掉很多房子,所以要保持原样是不可能的。

         而我看到今天的古镇也在想,如果为了追求古,就不让今天的人过上今天的生活,一味的要原始的美,那对当地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三河古镇的建筑除了青石板地走的都像泼了水般的亮,基本格局也是极具特色: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呈狭长型、四周环水。

         三水环绕三河,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丰乐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三条河流成“口”字形布局环抱古镇。

          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以小南河为中轴,沿河成街,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又以“街巷”为骨架,连接众多窄巷,串起成片民宅,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边缘界定明确。街巷体系呈树枝状,主街与支巷以“十”字连接,将古镇凌驾于三河河堤之上,中间留一条青石板路形成古街。

          以“建筑”为节点,在古镇两端有太平军古战场遗迹城墙留存,城墙、炮台与深而宽的河道,既能供给货物,又有防御功能。

         三河古镇在建筑体量上一般为1~2层,一层为铺,二层为宅,多为前铺后宅,坊宅混合。

         古镇建筑平面布局由“合院”作为基本单元组合而成,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院落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平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凹”字型、“回”字型、“H”字型、“日”字型等。

         三河古镇的色彩也有特色。
民居是由其特有的黑、白、灰、棕红、土黄5种颜色组成,分为室内外两种建筑色彩形式。

          室外建筑色彩主要以黑、黄、灰3种色系构成。灰黑色的瓦、灰黄的砖墙是民居外部结构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

        室内建筑色彩主要以白、棕红、黄3种色系构成。

   三河民居的材料特征也可说上一说。

         古镇建筑及建筑构件上呈现出较为粗放和厚重的皖北建筑风格。

          古镇古民居墙面装饰类型以白墙与灰砖清水墙为主,但墙面没有全部被粉刷成白墙,而只有在封火墙处留有白色,墙体通体为青砖以免受潮脱落。

          三河古镇的屋顶部分处理主要有硬山式和阶梯式两种形式。硬山式如“人”字,山墙不出头;阶梯式如“品”字,山墙少则一叠,多则四叠,马头墙两端造型如鹊尾,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在功能上既能防火,又能隔户。在视觉上,则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三河古民居的门罩、漏窗、窗棂楹柱等构件造型简单,也有个别大户居民家的门窗做工考究。完全写实手法出现的动植物纹样不多,一般都是经过夸张、变形后的装饰图案,显得较为朴拙。  

         如刘同兴隆庄当铺中堂内部的隔扇门。格心为“井”字棂花图案;裙板装饰以圆“寿”雕刻,四蝙蝠环绕其外;绦环板上施以浮雕花卉图案,打破了整板和大面积面板的沉闷,显示出玲珑活泼的趣味;槛窗格心有冰裂纹样和井字纹。

        这些建筑特色说的有些专业,不过走在今天的古镇上,这些也想看到也不容易了。更多的是被新楼房所替代。不过这些新的楼房依然是雕刻的窗户,房檐和门框。

          这篇写得都是住,下一篇我要写写吃。在从三河古镇到汪家湾的路上,我还下河做了一次腰盆,虽然没有捕到鱼,却看到了篓子里的小龙虾。



汪永晨
2019 4 6 三河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