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 只有通过公众参与环保决策,中国才能应对环境挑战

只有通过公众参与环保决策,中国才能应对环境挑战

潘岳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

2007-12-01

2006年是中国环境形势更为严峻的一年。三分之一的中国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四分之一的全国百姓饮用的水质没有达到基本的清洁标准。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几乎每隔一天就发生一起严重污染水源的事故。环境投诉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环境污染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发展的话,每年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高达国民收入的13%。换言之,自中国70年代末积累的经济成就因环境恶化将全部抵销。

过去20多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走的是唯经济道路。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给决策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要扭转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局面,就必须有一套坚实的制度去支撑,绿色GDP就是实现转变手段之一。从2004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推动绿色GDP试核算工作。20069月,联合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公布了绿色GDP核算将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核算小组完成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

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基本由最下层的老百姓承担,几乎没有人关心那些贫困、无权势人的基本生存现状。此外,我们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为什么?是因为人口过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太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太落后等多种原因。但从更深层次上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

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政府机关要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该规划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中国公民的“环境权益”首次写入国家法律,它意味着群众有权知道、了解、监督那些关系自身环境的公共决策;它意味着谁不让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就是违法。

环境保护要做到公众参与,首要的是环境信息公开化。环境信息公开又称环境信息披露,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1998年,35个来自欧洲和中亚的国家在丹麦签署了“奥胡斯公约”。核心内容是强调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随后又有39个国家也加入了该公约。我国政府为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已做了诸多努力,如每年公布环境公报,每月公布大江大河水质状况,每天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各传媒都在广泛地报导环境事件。但存在的问题是,公众个人要求政府和企业提供环境方面的相关资料,相当困难。公众向谁要?谁会给?谁应该给?我们缺少公众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互动。公众的知情权关键在于要实行信息法治,我们应开始研究保障环境信息透明化的相关法规。

中国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治机制不足是重要原因。中央早在1978年就明确规定:对于那些严重污染环境,长期不改的,要停产治理,并追究领导责任,实行经济处罚,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但二十多年下来,有多少官员因污染环境而受到法律制裁了呢?又有多少因发展不当而破坏生态的错误政策得以根本性纠正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央从1992年就开始提出,我们究竟做到了没有?在传统的发展思路引导下,政府要财政收入,企业要短期利润,官员要靠单纯的GDP增长来反映业绩,他们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环保。经常有人说,中国人生活水平太低,当务之急是先集中力量搞好经济,环保是下一步的事。其实,任何国家都可以这么说,惟独中国不成。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环境容量太小,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变成中国人不得不选择的惟一发展模式。要实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实现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扩大环保的公众参与,强化民主法治的监督约束机制。否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会被淡化成口号。

还有,虽然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肯定,但在“参与”的具体条件、具体方式、具体程序上我们还缺少明确细致的法律规定。就是说,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不知道如何参与。例如,最近一些计划启动的水坝项目受到公众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只表现在网上发发文章,专家们开几个会。热心的公众找不到参与决策的渠道,最后满肚子的疑惑便会选择激烈的诉求方式。因此,为公众参与影响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而制定明晰的程序与权利,是我们的义务。环境信息的公开化和法治机制的改革,将有助于加强一个面临巨大资源短缺压力的社会。

现在的环境新闻工作者们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环保部门要充分依靠新闻媒体来宣传政策、传递信息、动员群众,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弥补环境执法手段的不足。当前,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于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绿家园志愿者从2000年开始举办的绿色记者沙龙,着力在为媒体从业人员普及环保知识,传递环境信息,搭建对话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者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水平,这些对媒体的舆论监督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为记者提供的这一课堂,搭建的这一平台,从北京发展到了天津、南京。上海、石家庄、武汉、西安、昆明、兰州、南宁、成都和广州等11个省会城市。为记者举办了模拟听证会,呼吁公众的知情权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从而建立了一支关注环境,关注因环境问题而受到伤害的群体的队伍。

环境调查报告,目前在各国都不仅仅是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也是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的。我国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创作。但是每年出版一本环境记者调查报告,这对于中国或是世界来说,应该说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而记者的敏感、快速和通俗,在中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的时刻,得以发挥是重要及有效的。绿家园志愿者、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三联书店出版的《2006,环境记者调查报告》如能持续地做下去,对记者本身是一种挑战,对吸引公众关注环境也是一种方式。而对中国环境现状的改变应该说,也是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