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2-08-25
今年以来,各大企业以及平台相继推广的“个人碳账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淘宝的“88碳账户”,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高德地图的“绿色出行积分”等,都是企业在碳普惠方面的积极尝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建立“个人碳账户”就是将个人日常的减碳行为转换为“碳账户”积分,从而对个人绿色消费、减碳排放行为形成正向激励,提高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引导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个人碳账户”持续兴起
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双碳”目标开启了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新时代,也对个人提出了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新要求。随着各大企业平台陆续推出“个人碳账户”,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碳减排行为会被换算成积分存到相应账户里,这些碳积分既能兑换商品服务,也可用于支持公益。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本报记者表示,“碳账户”是界定个人和企业的低碳贡献、减碳责任和碳排放权边界的数据治理工具,可以有效测度和监测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和排放量。
“当前,设立‘个人碳账户’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个人的乘坐公交、骑自行车、废弃物回收等绿色生活数据,通过‘碳账户’可以碳积分赋值形成碳资产,再通过应用场景进行碳积分价值变现,进而激励个人低碳生活消费。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碳账户’积累的碳积分和申报的碳减排量不仅可以通过交易获益,甚至还可以抵押融资。”吴琦说。
“建立‘个人碳账户’就是将个人日常的减碳行为转换为银行账户积分,从而对个人绿色消费、减少碳排放行为形成正向激励,进而提高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引导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双碳”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来实现的,我国人口众多,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将凝聚起强大的社会节能减排力量,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多维统筹才能行稳致远
虽然“个人碳账户”逐渐兴起,但目前“个人碳账户”的涉及场景比较分散,对比国外碳普惠机制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我国“碳账户”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难点与挑战。
吴琦表示,针对个人参与碳市场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而且个人碳减排的统计核算标准、不同平台的“碳账户”也需要统一,且个人数据和信息安全也需要得到保障。此外,如何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完善商业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激励方式等也需要研究。
对于如何让“个人碳账户”行稳致远,周茂华表示,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优惠政策等,提升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标准、技术等,科学准确计量个人碳减排的核算。
吴琦则表示,一是要建立健全“个人碳账户”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个人碳减排统计核算标准体系,切实加强“碳账户”全过程的数据和信息安全。二是鼓励和支持银行、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加强合作,在合规的前提下获取多维度的个人碳减排行为数据,创新积分应用场景。三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鼓励和支持个人开设“碳账户”,提升绿色低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