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科学时报:大学生 环保路上要躬行

来源:《科学时报》

2008-10-24

1991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大学生环保社团(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算起,大学生环保社团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限制,在目前成立的500多个大学生环保社团中,尚存在着组织松散、人员流动性大、资金相对匮乏等不足。对此,有专业环保人士提出,一方面要肯定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影响并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参与环保做起。


1216,一群青春靓丽的大学生,身着自己设计的服装,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服装秀,有趣的是,他们设计的服装用的原料全是来自于他们回收的垃圾,比如报纸、易拉罐、塑料袋等等。在展示设计灵感的同时,他们也在宣传着这样的环保理念——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记者在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一个小组十年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看到的。


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交通大学唯一的公益类环保社团绿色之家也为其成立1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据绿色之家新任会长郝攀峰表示,庆典的活动也体现了环保的节约意识——因为他们没有拉赞助,也不搞铺张浪费的场面。“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关键在于唤醒环保意识,激起大家的行动,使得环保能够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

自发成立占多数


我国的大学生环保社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最早是北京大学在1991年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协会,此后的3年间,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非常缓慢。


1993年起,有一对大雁每年都飞到北京紫竹院下蛋,可是蛋每次都被人拿走。1997年,一些和大雁有深厚感情的居民写信给《中国林业报》,希望能够提供帮助。从1997330日起至427日,北林大山诺会组织百余名志愿者进行了长达28天的守护活动,保护紫竹院的大雁平安地孵化出小雁。山诺会作为大学生环保社团,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为宗旨,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关注。


此次活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仍然记忆犹新。她表示,那时候大学生环保社团并不是很多,所以保护大雁的事情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不像现在,社团多了,媒体的关注反而却少了。


据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份《关于中国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报告显示,1994年仅有7个大学生环保社团。从1995年开始,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始迅速发展,到2000年,社团数量为1995年的7倍,达到第一次高峰,之后有所回落。截至20058月,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54所高校组织成立了501个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在成立的大学生环保社团中,地域分布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如在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各有1个,而仅在北京就有30多家大学生环保社团。也就是说,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迅速,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社团发展缓慢。同时,在成立的大学生环保社团中还有一个现象,即近92%的都是学生自发成立的,学校组织成立的少之又少。


有意思的是,在早期学校倡议成立的学生环保社团中,多以促进生物和环保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为主要目标,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以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为宗旨。这段时期的学生环保社团大多在校内开展,社团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也比较少。


数量壮大问题却凸显


据北京林业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1998年以后,各地学生环保社团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此时的学生环保社团均以提高大学生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为主要宗旨。社团活动开始走向校外,对外联系方面有所突破。在2001年,由于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清华大学绿色环保协会和四川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获得中国环保界最高荣誉地球奖等的影响,大学生环保社团进入了飞跃发展的一年,并开始走向了国际舞台。


然而,尽管数量在壮大,一些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组织环保活动时,追求短平快的浮躁心理却已经凸显。


对此,汪永晨表示,她接触的一些大学生都在想着搞点比较容易而又能出彩的活动,都不太愿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她举例说,前不久,她召集的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乐水行”对北京的南护城河进行考察时,北京某高校的一批学生也报名参加了。可是,在沿着南护城河走了没多久,这些学生觉得活动比较辛苦,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于是都走了。汪永晨表示,这些大学生缺乏耐心,只想着搞活动的热闹好玩,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环保的意义所在。

而据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环保社团负责人表示,由于会员多是大一的新生,对于环保以及怎么开展活动确实缺乏较深刻的认识,浮躁心理很容易显现。据他了解,有的社团甚至就只有几个人在忙着搞一些海报宣传、发放宣传页等看起来热闹却缺乏实效的活动。甚至有些社团只想着通过活动来引发媒体的关注,以期宣传社团和学校本身。


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社团的发展壮大,也有一些人想搞校际之间或者整个城市的环保社团联盟。但是,由于多数社团都只顾着自身的一些利益,已经成立的一些联盟也只是徒有虚名,难以展开实质性的联合活动。


选择特色求发展


汪永晨表示,大学生其实应该从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环保开始做起。一些学生环保社团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北京交通大学,绿色之家就是这样一个扎根校园的社团。“我们一直以来都把校园作为开展服务的主要基地,尽量做一些能让同学们都能参与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北京交通大学绿色之家的新任会长郝攀峰对于开展环保活动有着非常质朴的认识。他表示,不求轰轰烈烈,关键在于唤醒环保意识、激起大家的行动,使得环保能够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在日前举办的该协会的10周年庆典中,郝攀峰认为也体现了一种环保的节约意识,因为他们没有拉赞助,也不搞铺张浪费的场面,而是以与新老会员聚会等简单形式来进行纪念。


10年来,绿色之家已经形成了5个特色活动小组:绿色助学、环境宣传教育、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绿色分享。他们通过对观察校园里的动物、维护树木等,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其生存环境,还深入挖掘校园的绿色文化,将学校的植物等编到校园画历上,方便师生们获取相关知识。在绿色助学(回收)小组,他们与一些NGO组织合作,挑选一些学生宿舍作为绿色宿舍并挂牌回收废纸袋等,将之换取纸制环保铅笔并亲手送到青海、江西等省贫困小学的学生手中。“实际上,我们在助学的同时也向更多人宣传节约资源的理念,使绿色助学真正实现了它的双重意义。”


绿色之家第七届会长张伯驹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2005年世界青年大会,并出访了韩国、印度,有了环保社团的一段经历之后,环保事业成为他的终身选择。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选择在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做专职。在他看来,虽说大学生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能顺手关上、当电池用完后能分类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等等,一件件小事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出我们的环保意识。


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环保活动的社团大约有20多个,作为专业的院级环保社团,绿手指协会是通过这个做水资源调查项目发展起来的社团。副会长林森介绍,他们在城市做活动更多一些,主要是关注水资源状况。如他们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联合做了很多北京市内的水资源调查项目,后来演变成奥运水系的调查,出了很多成果。“我们是环境学院的,有这方面的优势。”


李雨柯在接受采访时还送给了记者2006年的《山诺》会刊,以及记录山诺会2006年暑期科考的《R部寻根文集》,内容涉及各种活动、同学们的感受、课题调查的成果和一些环保的常识等等。期刊从封面设计到卷首语、编者按,样样不少。不仅有会刊,山诺还有自己的网站、有名为《山诺之歌》的会歌、有几个部门机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山诺手册》等等。山诺会成员喜欢叫自己的队友为“山友”,在这个集体中,山友们相亲相爱,为着一个环保的理念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克服人员流动与资金瓶颈是关键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组织的一系列环保活动,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对绿色的渴望和对环保的热情,对当地环保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激励作用。但是,这些大学生社团还是存在发展上的一些障碍。


北京林业大学团委负责环保组织的黄鑫老师表示,大学生的环保社团以兴趣爱好为基点,兴趣与理想结合起来的动力非常大,他们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也有脚踏实地的作风,应该说绿色环保组织的大学生们是一个精英群体。但大学生社团组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人员流动性很大。


郝攀峰表示,资金一直是协会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有很多人,包括已经工作的原会员想要赞助他们搞活动,但绿色之家的章程却没有提及对赞助资金该如何处理。所以,他想组织协会的管理层进行讨论,看看能不能对章程作一些修改,以利于获取赞助来开展活动。“不过,虽说资金有限,但我们尽量开展一些投资小却能见到效果的活动。同时也会严格财务制度来保障协会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李雨柯也表示,协会大了以后,人越来越多,怎么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他们尝试过几次的部门改革,但都不能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而在工作时也会遇到时间上的问题,毕竟是学生,每个人都要学习。不像社会上一些专业的环保社团,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人员。所以大学生社团有时开展活动或某个项目会比较困难。“虽然在大学内影响比较大,但是到社会上的影响可能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作为过来人,张伯驹表示,搞活动,不仅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更要量力而行。一定要搞清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最后选择好该做什么。这样,会员们才会从行动上到意识上都有一种环保的理念。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认为,作为一群靠共同理想支撑起来的团体,环保社团对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行为养成等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悟社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大学生活的表面。“希望他们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有针对性地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高艳说,“我想,这更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