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2
青海湖裸鲤:"生命之旅"变成"死亡之旅"
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8年09月04日
目前,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鱼种——青海湖裸鲤的回游产卵期刚刚结束。但由于受到气候和人为原因的双重影响,这一看似自然的旅程,却往往成为青海湖裸鲤的“死亡之旅”。专家指出,青海湖裸鲤不仅珍稀、独特,还是青海生态圈中的重要环节,应尽快采取措施打通其“生命通道”,保护这一珍贵鱼种。
一些青海湖裸鲤搁浅在回游河道中。新华社记者姜辰蓉摄
青海湖裸鲤试图越过2米高的水坝。新华社记者姜辰蓉摄
生境恶化 青海湖裸鲤遭遇“死亡之旅”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总面积4392平方公里。俗名“湟鱼”的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捕捞过度和生境恶化等原因,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据统计,目前数量仅为40年前的10%,10年才能长半公斤的青海湖裸鲤,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2004年,青海湖裸鲤被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委员会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青海湖裸鲤的回游产卵期。这时,成千上万的亲鱼,争先恐后地沿着注入青海湖的河流逆流而上,选择合适的河床产卵,完成后再回到青海湖中栖息。但是,这一裸鲤“喜得贵子”的过程却屡屡成为最让人揪心的时节。
据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河水断流造成青海湖裸鲤大量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上世纪90年代,布哈河断流造成300吨亲鱼死亡;2001年,沙柳河断流造成150吨亲鱼死亡。最近的2007年泉吉河断流,造成30吨裸鲤搁浅,在当地政府的组织抢救下,部分裸鲤幸免于难。
据渔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裸鲤搁浅死亡的景象十分惨烈,不仅河道中间遍布已经死亡的亲鱼,堤坝前密密麻麻的“尸体”更是高达半米。同时,一些亲鱼流入水渠中,直接冲到农田里,出现“地里长鱼”的景象。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青海湖裸鲤的产卵繁殖安全、维护青海湖流域生态链的稳定,面临着一系列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青海湖裸鲤。葛玉修 摄
双重原因造成裸鲤生境恶化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告诉记者,影响裸鲤繁殖安全的一大原因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河流萎缩,可供裸鲤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
渔政部门的监测显示,从2005年到2007年,青海湖几条主要入湖河流水流量总体出现逐年减少趋势,甚至经常出现警戒流量和断流现象。
史建全说:“过去,青海湖周遍有100多条入注河流,这些都可以作为裸鲤回溯产卵的‘产床’,而现在,只剩下布哈河、沙柳河等8条河流。由于河道短,在降雨分布不均衡的时候,经常出会现断流。”
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干扰也是青海湖裸鲤生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在青海湖裸鲤主要的繁殖水域——布哈河、泉吉河等几条河流,都筑有为环湖各农场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坝,而且这些水坝基本上都建在下游,成了裸鲤溯河而上的最大障碍。
以注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沙柳河为例,水坝就建在距入湖口24公里处,原本106公里长的适合产卵河床大大地缩短。刚察县渔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入湖河流上都建有水坝,这些水坝截断了裸鲤回溯产卵的道路,大量的亲鱼只能挤在一块产卵。
日前,记者在沙柳河上的水坝前现场采访时看到,大量溯河而上的亲鱼聚集在坝底,密密麻麻地挤作一团,亲鱼挣扎着跳起,试图“跃过龙门”,但是由于受高约2米的水坝阻拦,它们的努力显然是徒劳的。由于河水只有几十公分深,已经有一些亲鱼搁浅。
除堤坝外,青海湖裸鲤救助中心在主要入湖河流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主河道和各农场引水渠设立的9个水量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显示,自2004年以来,环湖各农场引水渠截水量总体又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即便在水坝以下亲鱼可以到达的流域,水量也在减少。今年6月底以来,青海湖裸鲤回游产卵的主要河流沙柳河、布哈河河道内来水量严重不足。
记者看到,渔政部门在沙柳河、泉吉河上建了“过鱼通道”,希望裸鲤能由此上溯产卵,但效果十分有限。沙柳河的“过鱼通道”不足半米宽,其中涌入大量的裸鲤。渔政部门工作人员说:“这就好像一辆小车上超载了许多乘客,效果可想而知。”而泉吉河的“过鱼通道”中,水量很小,一些地方河水已经干涸,通道中还设有斜坡,裸鲤根本无法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