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鄱阳湖干旱将对湿地生态产生危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04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3/104812683985.shtml
鄱阳湖的水位终于开始回升。
经历了7个月大旱后,这个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自3月20日起进入了禁渔期。搁浅的渔船上,渔民闲暇无事;遮蔽湖面的却是忙碌轰鸣、一望无边的采砂船。
从2006年8月开始,鄱阳湖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干旱。水位从最丰盈时期的22.59米下降到2007年2月13日的7.48米。曾拥有4000多平方公里湖面的鄱阳湖,一度枯缩到只剩几百平方公里。
如今,水位虽然已经回升,但干涸的湿地上,候鸟不再驻足;竭泽而渔的岸边渔民,未来的生计将面临困境。而大旱之后的生态话题更为沉重。
追本溯源
作为典型的吞吐型湖泊,鄱阳湖像一个巨大的葫芦系在长江的腰间,同时承接江西境内五大河流来水,从湖口位置向长江输出淡水。
这决定了鄱阳湖的水位与长江休戚与共:长江水涨,鄱阳湖水丰;长江水降,鄱阳湖水枯。
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看来,去年长江的低水位,是造成今春鄱阳湖大旱的根本原因。
2006年7至8月,长江上游重庆、四川等地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的高温少雨,致使汛期长江上游来水偏少。
加之“江西本地鄱阳湖流域降雨量也少于往年,五河源头的补水严重不足,造成了鄱阳湖持续几个月的旱情。”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詹耀煌说。
而“人祸”因素需要溯源到鄱阳湖水的来源地——五河: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这几年的入湖水量在逐年减少。
“几十年来的水土流失,使得五河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加剧了旱涝灾害,严重影响了鄱阳湖的安全。”江西省水利厅水保处提供的一份材料,向省政府详细描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2005年流入鄱阳湖悬移质泥沙总量838万吨,比2004年多116%。全省9268座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减少库容1000多立方,相当于损失一座中型水库。
治理困境
江西省的水利部门作为防汛抗旱的牵头单位,多年来一直为鄱阳湖治理经费发愁。
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詹耀煌介绍,在满足人员经费之外,江西省级财政对于水利部门的投入很少。当地防汛抗旱工作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支撑。去年鄱阳湖大旱,中央财政拨款不到2000万,“已经算很多了”。
真正需要资金投入的水库和泵站建设一直严重缺钱。江西省水利部门的调查显示,全省9000多座水库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大多年久失修,其中有37%是濒危水库。这使得这些水库在旱情出现时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此外,江西省内用于抽调水的泵站大多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前几年江西省水利厅的普查情况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泵站勉强能用;三分之一的属于带病使用;另有三分之一根本不能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令抗旱工作更加难以展开,而在鄱阳湖上游的水源地,水土流失的多年积弊,更使治理困难重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化浪潮中,各种公路、开发区项目在江西遍地开花,五河源头的水土在边治理边流失。2000-2005年,江西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达到80-120万亩。
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各个项目开建之前,需要向各级水利部门上报水土保持方案,“应该像环评一样,水保方案评估也有一票否决权”。方少文说。
但实际执行却不如人意。去年江西省批了23个项目的水保方案,占了总报批项目的90%,还有项目漏报的。而到了下面的市县,编报率还不到50%,有的地区根本就不编制水保方案。
对于那些项目施工方而言,如果按照水保方案在指定的地方堆土,可能需要增加很多运土的成本,所以大多数的施工方选择就近倒在河里。
雨季来临时,泥水往小河里流,小河往大河里流,最终流入到鄱阳湖,使湖底河床抬高,蓄水量减少。
和水利建设一样,水保工作同样面临缺钱这个绕不过去的坎。“省财政每年的规划资金是10亿,而最终到位的资金不足三分之一。”方少文说。按照江西每年治理3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的速度,需要17年时间才能解决已有的水土流失,而新的流失面积还在增加。
生态之忧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早年的鄱阳湖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而今天,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认为,鄱阳湖近年干旱造成的低水位将对湿地生态产生严重危害。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有71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栖息,到了2006年,当湖区面积减少到只剩几百公里时,只剩下40多万只。
鄱阳湖水位下降,使很多水生植物的物种发生变化。在刘观华的记忆里,有一种类似芦苇的湖边植物名为南荻。80年代末,鄱阳湖边的南荻有一米多高,保护区职工下班骑车去县城,会在南荻丛中迷路。但现如今,南荻生长受水位的影响,只到膝盖的高度。
鱼类的资源的减少更为严重,原本每年由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类会在草洲上产卵,大旱中水位严重下降,有些鱼类无法完成产卵。对于食物链上的候鸟而言,食物量也相应下降。
在当地,甚至出现“人鸟争食”的情况。在枯水期,渔民从湖堤上挖条沟,直接引水到低水位的河里,将湖里的水排干,以这种方法“竭泽而渔”。当渔民为生计疯狂捕捞的同时,岸边的候鸟也无食可觅。
另一方面,在长江禁止采砂之后,成百上千的采砂船都涌向鄱阳湖。这些密蔽江面的采砂船昼夜开工,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令鄱阳湖湿地生态雪上加霜。
受经济利益驱使的不仅仅是采砂,据不完全统计,鄱阳湖周边种植了7万多亩杨树,这种陆生植物的出现,严重减少了湿地面积。
一些植树公司为了吸引投资,向投资者收取每亩2000元的管理费。据刘测算,每亩杨树林的种植成本不过100多元,而最终用于造纸的杨树再经过5到8年就可以进入砍伐期。正是这样的巨额利润,曾令杨树林布满了湖南的洞庭湖,“使后者仅仅沦为过江的通道,丧失了原本长江吞吐湖的功能”。刘观华说。(记者 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