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陕西渭南:“流域限批”整改是一次机遇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2007-7-18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349.html
7月3日,渭南市因渭河水污染严重被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实行“流域限批”,此举意味着渭河流域渭南境内的所有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将受严格限制,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渭南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整改措施。日前渭南市委市政府对31名相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渭南市环保局完善举报措施,加强群众监督。
记得当初“流域限批”出台后,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媒体这么说:“‘流域限批’已是我们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今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暴发事件,这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刻。矛盾最激化、最早爆发的领域就是‘水’。”水污染之严重、环保总局之无奈,一览无余。
在这种背景下,渭南“不幸”成为施用“重典”的对象。“重典”之后,有媒体披露了一些地方的满腹委屈:国内有的地市污染问题比他们还严重,但没有被限批;我们地区经济还不发达,限批将影响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不言而喻,存在严重污染的地区肯定还有,绝非仅有渭南,但我们总不能这样“环比”,更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就可“宽容”排污。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指标依然是考核政绩最主要指标之一的前提下,“限批”如同巨大的磐石压在当地官员的肩上,步履维艰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随着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对污染问题的整改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彻底摆脱边污染边发展的旧模式,探寻一条治污和发展并举的新模式,而这种新模式必将成为今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渭南市倘若以此次“流域限批”整改为契机,摸索出一条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让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对中国整个落后地区的发展,无疑会产生示范效应。
实质上,渭南在“流域限批”后迅速采取了种种强力措施,在取缔关闭诸多高污染企业的同时,还投巨资筹建多个污水处理厂,同时建立环境违法举报制度,将环保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已经隐隐看到一种壮士断腕、刮骨疗伤般的决心。在这种雷霆万钧的环保风暴后,“环保限批”的解除是迟早的事。
如果仅仅着眼于解除“环保限批”,显然还没有真正把握好这次机遇。借这个机遇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产生示范效应,这才是最明智的抉择。为了实现这种更远大的目标,在当前的诸多措施后还应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依靠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环境污染无处落脚;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督察和评估机制,使那些排污的企业无时无刻不在民众的监督之下,彻底杜绝“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环保困局。
我们相信,渭南市既然走出了彻查污染企业的第一步,就一定会坚定地把环保这条路走下去,彻底抛弃先污染后发展的陈旧模式,走出一条既环保又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马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