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7
《财经时报》2006年12月30日
2005年年末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在中国的环保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这一事件使得时任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去职。
以这一事件为契机,中国政府开始对中国的环保事业采取了有力的政策措施。有人说这是2006年中国环保“利刃”锋芒初显。
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联合督办了三个批次、共16起专项案件。而2005年的专项督办案件,仅一批9起。
挂牌督办的第一批4件环境违法案件中,涉案的企业共45家,处理责任人员9名。第二批挂牌督办的6起案件处理情况中,共涉及6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流域、1个工业园区和25家环境违法企业,有17名责任人被追究行政责任,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第三批督办的6起案件的处理结果,在本稿截稿前尚未公布。
而2005年第一批挂牌督办的9起案件中,有7起案件追究了责任人,一共追究了27名责任人。
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专项整治的力度明显大大增加。
另据《财经时报》了解到,截至2006年10月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9万家,对5036家污染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
公众开始参与环保
2005年发生的“圆明园环保事件”,被认为是公众参与环保的一次很好的“演习”。在2006年,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5月,曾经因为电影《无极》剧组毁林事件而弄得灰头土脸的大牌导演陈凯歌,竟然由网友推荐,获得了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的提名。网友力荐陈凯歌的理由是:“没有凯歌老师的香格里拉事件,恐怕环保事件还不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因发起“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被网友们高票入选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提名”。
2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在即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将为公众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具体途径和程序,该办法将使公众首次有机会通过法定的环境评价体系,影响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拍板过程。
据《财经时报》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将公众参与环保制度化:2006年年初,沈阳市已率先出台了《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
而5月份的消息是,环保总局将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这项立法由中国政法大学启动。立法小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可祝是时透露,《办法》的框架草案已经完成。
环保任重道远
尽管中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查处力度,但是中国的环境状况依旧不能叫人乐观:官方透露出的数据是,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两三天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目前已达一百五十多起。
11月公布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认为:“中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正在与经济的增长脱钩,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已有环境努力的有效性和效率还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目前的体制缺陷和环境政策的实施问题。”
同样在11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中国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承认“OECD报告”并非无中生有。环保总局的监测分析结论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不大,局部污染严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
“OECD报告”还指出,中国环境保护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十五计划”中有一些主要环境指标没有完成,不足以应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和挑战,也不能够充分获得污染削减和自然保护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收益。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官员仍然于“环保反腐风暴”不顾,顶风作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的环保工作汇报会上,一位副市长居然公开否认该市存在煤化工企业、否认饮水安全存在隐患。但实际情况是,经督查组调查,发现煤化工是六盘水市重点发展产业,目前有焦化行业32项,这些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很多环保事件看似责任在企业,实则根源在当地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政府不作为”是导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有关政府和部门负责人负有重要责任。
专家点评:
邵敏:绿色GDP迟早要执行
中国环境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中国环境状况怎样进行评估一直是一个问题,是否有改善,还要看具体的指标。环保总局已经承认了没有完成“十五计划”任务,“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削减中国国内的污染物,难度很大。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环保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中国环保过去的欠账太多。在过去,环保都被政府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虽然现在把环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但就因为过去的欠账太多,短时间内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过快。中国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又增加了一层。
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下,中国的环保工作已经满足不了新的要求。
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完成“十五”任务并非易事,但是中国政府的在有些方面确实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中国的绿色GDP是迟早都要实行的基本问题。现在的“环保问责制”代替不了“绿色GDP”,根本就是两回事。但中国的“绿色GDP”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使在技术层面,也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