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社论:碉楼入世遗 担忧从此始

2008-08-07

社论:碉楼入世遗 担忧从此始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7-06-29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eping/200706290270.asp

  世界遗产大会昨天通过表决,开平碉楼与村落如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有了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则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个被誉为“文化建设大省新胜利”的大事件,必将毫无悬念地接受盛重礼拜。从昨晚开始,当地的系列狂欢活动已经启动,以庆祝八年申遗路程的终结,并宣告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声誉。从此,开平碉楼的命运将转个大弯,连带它们的村落走向无法预知的路程。

  所以且慢欢呼。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固然值得欣喜,但在众多前车之鉴的衬托下,观者的喜悦似乎很难稳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消除的隐忧。这种不安并非毫无缘由。恰好在本次世遗大会上,我国原有的6处世界遗产受到黄牌警告,并被要求到会说明整改方案。这些上了黑名单、有可能被吊销称号的世遗项目,包括故宫、丽江古城、圆明园、天坛、布达拉宫等。它们的资格之所以动摇,是因为要么存在过度开发、要么是盲目修复、要么遭人为损害。自然,它们的今天会不会成为开平碉楼的明天呢?

  问题转到申遗的动机上来。在申办阶段,项目的文化特质被重点强调,可一旦实现申遗目的,“保护第一”的宗旨就服从于遗产的经济筹划,成了努力要榨取的“摇钱树”。这暴露出一种非常功利的申遗心态,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此种心态只在开初受到约束的,可一旦申办成功,它就变得少有约束,甚至肆无忌惮地挖掘世界遗产的经济潜力。申遗成功本是保护行动的开始,可在急功近利的动机指引下,竟然蜕变成牟利的开始。

  在遥远的新西兰,在申报成功的第一时间,开平碉楼的开发利用规划就被隆重推介出来。世遗大会专家投票甫一结束,预先准备好的图片展览就在新西兰街头展开。地方政府在宣传操作上显示出堪比商人的精明。从推动地方GDP的角度看,利用碉楼推广旅游无可厚非,只是这种无缝衔接的推广活动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联想。适度的开发与不设底线的保护始终存在矛盾。针对此类出尔反尔的动机,可否追问一句:申遗的结束,是否一定意味着旅游经济的肇始?

  势利的目标一定依赖同样势利的手段去实现。黄金周期间,故宫游客数量超过限制量的数倍,日接待游客超过11万人,但任由“超载”延续。张家界修起了观光电梯,为的仅仅是加速游客流动,提高景点的接待人数……这些事例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规题材,轻易就能发生,影射了世界遗产在旅游经济中被“残忍”利用的现实。尽管我们的文明长达五千年,但世界遗产很少享受过相应的文化待遇或肃穆的尊崇。文化传承的良好愿望不管多么精致,也只能躲在旅游浪潮的喧哗中孤单存在、渐行渐远。

  目前,开平已经初步规划出三条旅游线路,并准备在接近碉楼的地方扩大建设旅游小镇。在保护方面,规定每次进入碉楼参观的人数不超过30人。但从现有的信息看,开平对碉楼的后续保护措施难言充分,有待考验。根据许多世遗被推向市场的“历史经验”看,在一开始措施并不缜密的情况下,它们都要经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破坏性实验”:武陵源如此。布达拉宫如此、明孝陵如此,开平碉楼能否躲过这般近似劫杀的宿命?

  世界遗产被超饱和利用的后果已经显现。政府主导的地方申遗热情高涨,全国多达500个项目在排队,憧憬旅游经济一梦成真。但“申遗热”与世界遗产或其他历史遗存遭虐待的现象形成奇怪的对比。都江堰上游正准备建大型水电站。三江并流可能被怒江上的水电站切断。九寨沟生态环境恶化……有多少申遗的可能,似乎就有多少被糟蹋的可能。新晋的开平碉楼可否开风气之先,于不无浑浊的申遗运动中,开出纯粹、纯洁的文化遗产之花?

中国六大世界遗产收到限期整改令,昭示脆弱的它们也有不能承受之重。在建成后的80多年里,1800多座开平碉楼只会随着时间苍老。当它们获得世界级的身份后,控制力量来源复杂、动机暧昧。碉楼还能像从前那样吗?仅凭与时间的对望就能成就一座座文化或地理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