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生态关注 夏天到了,这些让老百姓不满意的生态环境问题该注意了

夏天到了,这些让老百姓不满意的生态环境问题该注意了

来源:《中国环境舆情参考》

2022-06-10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面临的形势挑战仍然严峻。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呈现出季节性特点。比如大气环境质量还明显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一进入秋冬季,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就可能出现重污染过程。

秋冬如此,夏季亦然。一些因季节要素影响的生态环境工作或因基础薄弱、或因工作不力,在夏季表现尤为突出。老百姓表达了诸多不满意见,应该引起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视。一些地方也积极行动,提前部署谋划,对问题早发现、早整改,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本文梳理了近几年发生在夏季的生态环境舆情事件,并结合当下舆情形势和特点,提出风险预警提示,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PM2.5、PM10等污染物大幅减少,优良天气比例显著增高。但以VOCs为前体物的臭氧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在我国PM2.5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后,臭氧污染跃升成为多地主要污染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今年5月,北大研究团队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地区等102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发现,2021年,有87个城市春夏季节臭氧超标,相比之下PM2.5超标城市只有30个。其中,臭氧浓度最高的10个城市有9个在山东。

今年夏季臭氧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防治任务仍然较重。生态环境部给出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曾表示,2022年1-4月,全国339城市O3平均浓度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重点区域中,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O3浓度同比升幅超过2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同比升幅超过10%,珠三角地区浓度最高达到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7%。

为有效应对夏季臭氧污染,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已经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夏季臭氧污染治理工作。山东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介绍臭氧污染防治举措。重庆市开展专项监督帮扶工作,派驻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与雾霾过程不一样的是,由于臭氧看不见摸不着,在发生臭氧污染时,公众的感知并不强烈,因此难以短时间产生较大舆情。但臭氧话题潜藏风险隐患,生态环境部门在扎实做好治理工作的同时,应加强相关科普解读工作,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臭氧污染防治态势,了解臭氧治理工作动态,掌握臭氧防护知识,避免产生恐慌情绪。

第一,学术界有关PM2.5与臭氧污染的相关性讨论,“PM2.5治理成效显著,但引发臭氧污染加剧”的有关观点或可能对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方向和策略产生质疑。实际上,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的思路生态环境部已经屡次提出,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在协同治理的思路下,臭氧污染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第二,臭氧污染与健康影响、气候变化等话题联结,存在炒作风险,易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应加强臭氧防护提示,科普正确的防护措施,避免危害被炒作夸大。

第三,不排除西方媒体持续炒作臭氧污染话题。去年,美国大使馆发布“臭氧空气质量指数”,意图将臭氧污染话题作为攻击中国大气治理措施的突破口。虽然并未掀起过多风浪,但要小心其通过一些自媒体账号继续进行炒作攻击。


“三夏”时节,北方小麦主产区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产生的扬尘污染已经成为阶段性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地方环保部门降低农机扬尘污染无可厚非,但因为工作方式不当受到舆论诟病。去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要求农户收割小麦需要采用安装防尘设备的收割机,农户只能采用自制的喷淋设备,一边收麦一边喷水,饱受舆论质疑。无独有偶,2019年,河南驻马店上蔡县农户反映,当地政府部门担心收麦产生扬尘,要求其手割70亩小麦,引发社会关注。


农机扬尘污染是近年来夏季舆情风险点之一。一方面,公众基于朴素的环境认知,认为收割小麦并不存在污染或者即便产生污染也没必要进行治理,治理农机扬尘污染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天然对此类环保措施产生负面印象。因此一旦出现此类舆情,容易因误解引发舆论风波。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治理农机污染时粗暴简单,比如不顾农户经济状况强硬要求购买或者升级收割设备,或者不顾农忙时节机械执法耽误收麦进程,与农户产生矛盾。粮食收成是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治理农机扬尘污染应以保证收麦进程、确保颗粒归仓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推广科学准确治理措施,正确处理农机扬尘污染问题。

治理农机扬尘污染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实践。如去年夏季,河北邯郸、河南漯河等地推广新型降尘小麦收割机,加装围挡和喷淋系统,免费给农户发放使用,有效抑制扬尘污染。一些粮食主产地不妨予以借鉴。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受灾地区水质情况不容乐观,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河南省水质监测站点损毁71个,空气监测自动站点损毁62个,3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3117套各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489公里农村污水管网不同程度出现损毁,部分设施尚未恢复正常运行,农村灾区黑臭水体数量明显增加。在救灾、互助等消息外,受灾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受到舆论关注。

水污染是汛期常见的污染类型,暴雨过后,往往会引发水污染事件。一方面,一些地方雨水管网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出现水体返臭情形。还有一些地方城乡结合部存在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一到汛期垃圾渗滤液污染水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未实行雨污分流,汛期极易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酿成污染事故。此外,存在一些企业趁暴雨之机偷排废水等违法行为。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印发《关于加强2022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紧盯汛期水质明显反弹断面,切实加强水环境监管,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此外,应特别注意的是,汛期一旦涉及饮用水源污染,或者市民家里自来水出现异味、变色,市民易出现恐慌情绪,甚至出现抢购瓶装水等线下行为。地方有关部门应加强点位监测,密切关注有关饮用水源污染相关舆情信息,及时、准确、持续发布官方信息,安抚市民情绪。还要特别重视汛期相关谣言,一些谣言即便在专业人士眼里看来存在明显信息漏洞,但是在普通市民眼中可能就会被误以为是真实信息,要及时进行辟谣,降低负面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是夏季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近年来,富营养化话题出现新的关注焦点。


一方面,浒苔灾害日益严重。根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数据,2021年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已创历史最大值。其中,6月26日,黄海浒苔分布面积约60594平方千米,覆盖面积1746平方千米,是之前最大年份2013年的2.3倍。

另一方面,由于浒苔来源存在争议,山东、江苏方面各执一词,地域矛盾突出。近几年,山东、江苏网民互相指责,山东网民指责苏北地区沿海产业污染海洋环境,成为每年浒苔发源地;江苏网民则强调浒苔来源并未明确,浒苔是山东本地污染所致。加之部分媒体推波助澜,地域争议舆情凸显。呼吁国家层面开展省间海域污染联合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声音也明显增多。

此外,有媒体关注农村黑臭水体未根治导致淮河蓝藻暴发话题。舆论呼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应提上日程。

(本文来源《中国环境舆情参考》2022年第7期,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