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生态关注 【寻找怒江源之三】​——千年古盐田

【寻找怒江源之三】——千年古盐田

汪永晨

2021-05-24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2021年5月22日,我们在寻找怒江源的路上经过芒康的盐井,下到了澜沧江边的千年古盐田。它的古老和原始真的是令人瞠目结舌。在这样的地方干活真是就一个字:累
不过盐田旁边村庄里面的房子盖得挺讲究,房子里的客厅,也可以称得上富裕生活的象征。
澜沧江边海拔2300米左右的一个个盐池泛着白光,红光。留有黄色盐花的盐井,为盐工提供着能晒出盐的卤水。曾经是要靠一盆一盆的端卤水放在盐池里晒的。现在有抽卤水的管子,据说原来5天干的活,现在一天就干完了。可是上上下下,盐路坑坑洼洼,别说干活,光走也要提心吊胆。以至于我在那时一再的再感叹,千年传承下来的盐业辛苦着多少人,受益着多少人,发财着多少人,流经着多少的时光岁月。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有盐田3454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64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2013人。
在盐井的村庄里,我们走进了格松江措家。他告诉我们一个盐田一年可以挣1000块钱,他们家有25个盐田,所以一年可以有25,000的收入
这里盐的生产方式是 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管子将卤水引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
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万至130万左右。
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
曾经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国道214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至今,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座古老文化,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若有幸来到盐井,看盐田,会感到惊叹不尽。从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的斜坡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壮雄伟,真可谓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钟乳晶盐,引入于水晶宫的世界,穿入于密密的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于无法想象的惊奇的感受。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年轻人不想从事这古老的制盐业,而想出去做生意或其它更挣钱的事情,制盐技术只有部分家庭在从事,做盐业的越来越少,有面临失传的危机。
由于江水浸泡、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盐井古盐田的木质支柱受到损坏,每年澜沧江涨水时,受到江水冲毁的可能性极大。另外由于盐井古盐田处在陡坡下,存在有泥石流将之冲毁的可能风险。
芒康县为了挽救这一独有的制盐业,己于2003年成立了盐井古盐田芒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保护。由盐业加工户对立柱和晒盐场地进行了加固,搬迁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进行晒盐,由乡政府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盐业加工户自己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保卫组织。
我们在盐田上上下下拍了很多照片后,走进了盐田旁边的村庄。
随便走进一家,主人很热情的让我们随便看看。
发现墙上贴着一个小广告箭头指向盐民博物馆。好奇的我们顺着箭头找到了。原来就在一户人家里。
我们走进去,家里的老人.

德则次仁正在采摘院子里的青菜。我们问他这里是博物馆吗?他说是,然后拿出钥匙带着我们走进了一条小路,指着一个老房子告诉我们说,这是300年的老房子是第一代的。对面的房子是第二代的,已经有100年了。而现在他们住的已经是第四代的房子了。


在第一代的老房子里有当年磨盐的磨,有水槽和大大小小的桶。老人免费给我们讲着这些的时候,我们感受着他家用这样的方式保留自己家的历史和生活传承,真的是有心之人。

随后我们走进了他家现在住的那栋藏楼的客厅里,稍夸张点说真可形容是富丽堂皇。老人的儿子格松江措过来为我们讲解墙上挂的那些当年他爷爷拍的照片。甚至有老新布拉拉宫的对照。
我们问格松江错,你也要去盐田干活吗?他说他不去,他的老婆去。他自己喜欢画画,经常给寺庙里画画。现在他们家也有客房,可以住20多个人。他把我们带进了他家的客房,墙壁上都是他画的画。他告诉我们自己从来没有上过学专门学画,就是自己想象着画。屋子中央有幅画是一头大象,上面坐着猴子,猴子的头上是小白兔,可见他的想象力之丰富。
说到自己画画的收入一年有5万多时,格松江措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
盐工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今天还算富裕的生活,不过有一件事儿让我还是有些为他们担忧,就是盐田里干活的每一个人都向我们卖盐。这说明什么呢?自己卖比有人来收购,价钱会更好?还是为什么?
总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买了盐,但是这种传统工艺及文化传承,让盐工(多数是女人)付出的辛苦及卖盐的不易,都让我们离开那儿后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既有为这一古老盐业的独特而震撼,也有为此而付出的人太辛苦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