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为了保护自己家乡的大江金沙江的自然流淌,年仅32岁的人类学家萧亮中英年早逝。
那以后我走进了金沙江,认识了亮中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认识了金沙江边的农民杨叔,姚叔和葛叔。
在我们绿家园发起的“江河十年行”的十年行走中,每年我们都会采访他们。每年也都在感受着三位农民对家乡的爱,对文化传承的力量。
杨叔多次说:你们城里人是靠货币生活,我们是靠自然生活。你们城里人把自己的环境破坏了,又来破坏我们的环境,本来我们这儿是你们的避难所。
葛叔代表金沙江边的农民,在世界水坝大会上发言。他的对家乡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认知感动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
姚叔曾经对一位来自北京的大学副教授说:我们家不欢迎你。因为这位教授的学生在姚叔家做田野调查时,她居然不让自已的学生洗碗,说怕划破了手。
2021年3月31日绿家园怒江生态游到了姚叔家。晚饭后我们放了央视编导李路为“江河十年行“拍的10集纪录片,其中的萧亮中和金沙江三叔的两集。
金沙江三叔的故事感染着我们的同行者。人民大学的教授周小普说,在三叔的身上感受到了农民自己治理家园。国家要发展,百姓要生活,从纪录片中看到了三叔为自己家乡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这应该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来自西藏的卓玛说,纳西族和藏族有很多共同的文化,信仰。从金沙江三叔的身上看到了纳西族建设家园的智慧。
今天葛叔说,国家和国家之间要讲共赢,那么国家和我们农民之间也应该讲共赢。水电的发展,都是他们赚了钱,我们农民却要失去土地,这怎么是共赢?另外搞什么大项目不能先上车后买票,应该有事先的规划。现在在农村的发展常常是先斩后奏,这不符合环保的原则,破坏生态的事我们不能做。国家也要有长远规划,而水坝的建设怎么发挥长远效应?
杨叔在看了片子之后说,也许我没有过去的激情了,但是我现在更加享受生活。我们金沙江居然能拍到了鸳鸯。
杨叔把他从电视上拍到的金沙江鸳鸯给大家看的时候,让央视编导李路感慨的说,再改编片子的话,要把金沙江鸳鸯也放到纪录片里。
姚叔则说,萧亮中是启发人,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认识了金沙江。2004年到2007年的4年中,我们都站在风口浪尖上保护自己家门口的大江。感谢专家学者,感谢媒体和我们一起保护了家门口的大江。
萧亮中是我们金沙江边十万百姓的儿子,我们感谢他。
因为我们还要赶路,晚上把亮中的妈妈也请到姚叔家一起看的纪录片。看后量中的妈妈说,没有金沙江三叔,亮中干不了那么大的事儿。我失去了儿子,金沙江保住了。
听到萧妈妈这样说,三叔都回忆起了和亮中的交往。
杨叔说那个时候亮没有多少钱,他最后一次离开金沙江的时候,还跟自己的好妈借了2000块钱,说回北京后还。
姚叔说,亮中有一次生病没有钱看病,姚叔送他去了医院,打了两针回来后是姚叔用中药给他调剂好,就又带着记者们去采访乡亲们了。亮中手机费用得太多了,到了姚叔家问座机在哪?
姚叔说,从小经历了种种的灾难,父母去世都没有掉泪。可亮中的骨灰回到家乡的时候,他抱着骨灰盒流下了眼泪。亮中是用他的生命在保护着大江。现在每每看到家门口自然流淌的大江,都会思念亮中,他确实是干了一件大事儿。他是我们中国的好儿子,也是我们金沙江的好儿子。
三叔们说:家门口的大江是资源,任何人也没有权利破坏她。我们要一代一代的把这大江交给我们的下一代。
在金沙江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又到山上亮中的坟前,告诉他:今天他为之付出生命的大江还在自然流淌。告诉他,萧妈妈,我们这些朋友会替他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