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乐水行 什刹海的未来之路——2011年12月31日乐水行日志

什刹海的未来之路——2011年12月31日乐水行日志

2012-01-08

2011年最后一天的阳光格外灿烂,似乎提醒着我们这是个特别的日子。早上九点,来自各地的热心参加者们在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集合,在领队周晨的带领下,开始了本次的乐水行之旅。


什刹海地区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大热门旅游景区,每年都迎来送往国内外大批游客。相信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会被她的美丽所倾倒。但是在观赏风景的同时,你可曾想过这一片水域是如何产生的?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什么角色?现在又面临哪些问题?如果你都不清楚的话,快来跟我们一起开始解密之旅吧!


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是位于这座小山上的郭守敬纪念馆,在纪念馆门前矗立着这位杰出水利专家的雕像。那么郭守敬和这片水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进去一探究竟。


领队周晨开始娓娓道来,事情要元朝定都北京说起,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河流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此外,由于原金朝建立的从南方过来的运粮水道终点在通州,从通州到皇宫这一段路程需改为陆路,十分不便。郭守敬历经数十年,对元大都的城市水系进行了改造,使供水和运粮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京北,他将玉泉山的泉水引入入翁山泊(现昆明湖),沿途拦截大小河流,最终由积水潭汇入北京城,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并且为连接京城与通州的运河——通惠河提供了足够的水源。为解决西高东低的水位落差,他在通惠河上设立了二十四座闸坝,使得由通州至北京的运粮船可以逆地势而行。这样,北京城就有了通畅无阻的运粮通道,人口也得以大量增加。而这条通道的终点,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徒步穿越的什刹海地区。在元代,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码头,这里曾经“舳舻蔽日”,繁华至极。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褪去繁华的什刹海又呈现出怎样的表情呢?随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晴空万里的冬日,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我们从郭守敬纪念馆(图中红点处)出发,一路南行,经西海,后海,前海,到达金锭桥,之后从湖的另一侧返回纪念馆。


据周晨介绍,目前什刹海是一个死水湖,园林部门会定期对水进行更换,而所谓新水也不过是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劣五类水质,因此为了尽量减少水发臭的现象,在河道中设置了不少此类增氧装置。


你没有看错,这是在冬泳的英雄好汉的身影。但是,在劣五类水质中游泳,对身体是否真的有好处呢?


有不少人在冰面上凿洞钓鱼。仍然是同样的问题,在这种水中生长的鱼儿,真的能吃吗?


什刹海是一个名胜古迹汇聚的地方。我们一路上经过了宋庆龄故居、望海楼、摄政王府马房等历史建筑,现在我们来到了会贤堂,清朝时期的湖南会馆。在崭新建筑的侧面,有一段古旧的门楼特别引人注意。“文魁”、“武魁”的牌匾记录着清朝湖南文武状元进京后在这里被热情款待的历史。


前海的最南端,刻着侯仁之先生做的“什刹海记”。这一地区为什么叫什刹海,民间有各种不同版本。侯老先生对此进行了考证,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研究一下。


从金锭桥上向西望去,滑冰的人们玩得好不热闹!


桥北是火德真君庙,保佑京城免于火灾。


而向东望去,则是万宁桥,它坐落在老北京的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上。桥下的两位神兽是龙九子之一——霸下。


这次乐水行活动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什刹海的美丽风光,还带我们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但让人心痛的是,现在它的水质情况并不乐观。要让她获得真正的美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