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民网环保频道: 科学家警告:水资源短缺迫在眉睫
4、人民网: 我国新增6处国际重要湿地
地方信息:
5、人民政协报: 人民湖南政协加强洞庭湖保护
6、中国产经新闻: 污染源重叠 珠三角亟待联合治污
7、山西商报: 山西斥资40亿跨区域治理生态
8、新华社: 兰州:降雪天气刚过 又来重度污染
重大水事:
9、《人民日报海外版》: 金沙江加快水电开发 将建4座巨型水电站
10、长江水利网: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重点转向以水质与生态并重
深度报道:
11、中国评论通讯社: 捡了经济,丢了环境
12、东方早报: 湖南郴州停水停电十天全纪录
环境时评:
14、新京报: 绿色奥运需要公众参与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时评:环境灾变沿海城市淹没 我们在做什么?
1、潘基文:对抗气候变化预计耗资20万亿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2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65315.html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近日发布报告警告说,未来20年全世界预计将耗资20万亿开发清洁能源用于对抗全球变暖,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最差的人群遭受的损失最大。
潘基文在这份52页的报告中概括介绍了联合国在气候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同时指出,在未来20到25年中,全球投资必须达到15万亿到20万亿美元才能“让全世界走上明显不同(于现在)的可持续能源道路”。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能源工业每年用于建造新工厂、输送网以及其它新投资的费用为3000亿美元。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也曾警告说,如果不大力减少来自工业、交通以及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海平面上升、干旱、极端天气等种种可怕的后果都将无法避免。委员会建议,到2020年,排放量应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25%—40%。
潘基文在报告中还警告说,全球变暖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不可能男女平等,因为它增加了弱势群体的风险。”
据美联社报道,联合国大会将于2月中旬举行为期两天的气候磋商。联合国官员表示,此次磋商旨在制订全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政策,包括各国如何适应越来越温暖的气候,采取何种方式支持由联合国牵头进行的谈判以期到2009年时能达成新的气候协定等。
联大主席斯格杨·克里姆(Srgjan Kerim)说,很多岛国、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世界上其它更为脆弱的地区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灾害,仅仅依靠减排温室气体并不足以解除它们的困境。“开发新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研发投资,同样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方式。”他说。
克里姆希望能够增进商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英国维京集团总裁、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早已决定加大生物燃料领域的投资,为此,他将作为特别客人受邀列席联大会议。
美国环保协会的律师安妮·佩特桑科(Annie Petsonk)说,全球变暖将主要影响贫困人群和少数民族,因为富人有钱来满足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传染性疾病、水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其他问题的困扰,贫困地区的妇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她说。(陈丹)
2、科学家警告:水资源短缺迫在眉睫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2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65275.html
一个由水文学者和气候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近日表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水循环系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变化预示着水资源短缺危机已经迫近。
研究人员表示,水循环发生根本改变的状况将在很多地区普遍存在,因此已经无法参考过去的模式对未来的水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
“我们目前最好的预测是,欧亚大陆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以及一些热带地区的水源供应将得到充分补足,而欧洲南部、中东、非洲南部以及北美西南部地区的供水将大幅下降。”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水文学者克里斯托弗?米利(Christopher Milly)说。
预计缺水地区还将频繁出现更多旱灾,他补充说。
这一研究刊登在1月3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法新社报道,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还称,气候变化已经造成降雨模式、河水流量发生改变,部分地区遭遇洪灾的风险更大。
不断升高的海平面将“增加沿海淡水供应受污染的危险”,与此同时,“亚热带干旱地区带向地球两极扩张”,降低了水径流量。
论文指出,必须使用新的模型来预防洪水或干旱,确定水库的建设规模,决定如何协调居民、工业以及农业用水配比。
在同期《科学》杂志刊发的另一篇文章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将美国西南部地区水源供应出现的明显变化归咎于全球变暖。
美国西部气候干旱,人口数量不断上涨,冬季降雨增多而降雪减少,融雪期也逐渐提前。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变化导致春季河水流量变大,而夏季却成为枯水期,这些现象正好与西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的情况相符。
研究得出结论,“1950年到1999年期间,由气候引起的河水流量、冬季气温和积雪量的改变,有多达60%都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和悬浮微粒导致气候变化所造成的”。
结合此前的研究,这些结果“预示着美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危机正在逼近”,论文作者提姆?巴内特(Tim Barnett)写道。
这项研究预测了即将出现的水资源短缺现象,并且评估了因储水能力不足而无法满足河流流量季节性变化,用水需求从农业向都市转变等一些可能出现的危急的影响。(陈丹)
3、全球变暖使中国西北地区极端灾害天气明显增多
来源:新华社2008年02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66085.html
今年1月11日至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雪低温天气,累计降雪量、阴雪天数、最低气温均创下历史之最。自治区气象部门分析认为,这些极端天气和气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
分析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产生的影响,一些气候专家和基层气象部门认为,全球变暖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出现从暖干向暖湿转变的趋势,同时也造成暴雨、雷电、持续干旱等极端灾害天气明显增多。
盘点2007年宁夏发生的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5月全区平均气温达摄氏18.7度,比常年同期偏高摄氏2.8度,为有气象纪录以来最高记录;夏秋两季又出现3次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大部分地区降雨日数历史上少见;上半年中部干旱带发生了持续异常干旱,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带来严重影响。
记者在西北其他省区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极端灾害天气同样呈现增多趋势。2002年至2006年,青海省年均发生雷击事件21.8次,比前5年增加了16.6次,累计造成82人伤亡;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统计,过去10年,新疆累计洪灾损失已达83.68亿元,死亡491人。
据中国气象局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预估,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摄氏度,将使西北地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很可能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为深重的灾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避灾迫在眉睫。(记者姜雪城)
4、我国新增6处国际重要湿地
来源:人民网2008-02-03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85301202027674_1.shtml
北京2月2日电(记者严冰)今天是第十二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行第十二个“世界湿地日”庆祝活动。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块湿地今天经国家林业局指定,并经《湿地公约》确认为国际重要湿地,至此全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已达36处。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庆祝活动。她指出,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对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并合理利用其多种功能已成当务之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湿地保护的政策法制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调查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保护管理的基础工作逐步加强。有效保护湿地,要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树立和培养保护湿地的道德观念,要将湿地保护工作与国家全局工作结合起来,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要建立跨部门和跨行政区域的、以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制,要全面加强履约和国际合作,为中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促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总投资达265亿元,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处,1700多万公顷、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退化湿地生态功能正在恢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但是我国湿地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过度获取生物资源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和湿地面积萎缩,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江河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制约湿地保护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为推进湿地保护工作,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10年,使全国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宣布了新增的六处国际重要湿地。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和有关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代表参加了庆祝活动。中国湿地科普摄影展也于即日在中国科技馆开展。
5、湖南政协加强洞庭湖保护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08年2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655
近年来,长江流域持续干旱,洞庭湖水位明显偏低,入冬水位提前回落,大面积的洲滩裸露,为越冬水鸟提供栖息场所的浅水湖盆迅速枯竭,鱼虾和底栖动物螺蚌死亡,苔草滩涂也提前干枯,雁类特别是国际濒危物种小白额雁的食源地急剧减少,水鸟的越冬栖息地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一份《关于加强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的建议》,在刚刚结束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被列为2008年重点督办提案。加强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大旱之年又逢罕见的大雪冰冻,2月2日“世界湿地日”前夕,我们随同部分省、市政协委员走进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
洞庭湖素有“天下水”之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对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调蓄、航运、物种保全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长江和“四水”水情变化影响,东洞庭湖形成了水、沼泽、浅滩和低岸等多样自然条件,自然湖滩保存量占到70%至80%,给水生动植物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候鸟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10月份开始,约有20万只、近200种候鸟迁徙来过冬。直到次年5月,还有过境候鸟歇息。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岳阳市设立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992年7月1日,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首批提出申请的六个保护区之一,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3年11月,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
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对湿地造成危害的人为因素通常有几个方面:
一是围垦填地的直接侵占、破坏;二是乱挖滥伐水土流失;三是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污染;四是普遍使用的化肥、农药随地径流汇入江河湖泊;五是水工建设,特别是拦河筑坝改变了水文生态;六是对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1998年特大洪灾过后,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了对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力度,给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带来了希望。东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2000年9月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4350”工程,计划到2010年使洞庭湖面积恢复到1950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
——2007年初,洞庭湖畔共有234家造纸污染企业被关停,每年减少直排污水近亿吨,今年1月1日开始,湖南省又启动了湘江水污染全面治理工作。
——相继出台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湿地保护事业纳入法制化。
——长江和洞庭湖连续六年春季禁渔,洞庭湖渔业资源稳步回升。
为了我们和母亲湖的健康
调查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东洞庭湖作为母亲湖,是我们人类与鸟类、鱼类以及其它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的家园。东洞庭湖湿地依然面临着面积缩小、污染加重和无序开发的问题。保护好母亲湖的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一、充分认识洞庭湖生态修复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生态优先。实践证明,一味强调绝对保护与放任自流随意开发,都是不切实际的。应当确保生态优先,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岳阳市预计把整体谋划洞庭湖生态修复,列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要求未来五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36.8%,营造城乡山清水秀的宜居环境。
三、提升国际观鸟节水准,建好中国观鸟之都。2007年第5届国际观鸟节,岳阳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观鸟之都”。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观鸟节的水准。
四、加强统一有效管理,创新湿地保护模式。目前,洞庭湖被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三块,分设三个自然保护区,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令不一。应当按照有利于加强统一有效管理的原则,加强社区合作和部门协调,不断创新湿地保护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成立一个综合管理机构。
背景链接: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米以内,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保护区473处,30处湿地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区的面积达5542万公顷,使40%的天然湿地及33种国家重点珍稀水禽得到保护。
6、污染源重叠 珠三角亟待联合治污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2008年02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2/03/content_7558997.htm
根据日前广东省气象局发布的监测数据,去年广东省平均出现灰霾日数为75.7天,是建国59年来灰霾日最多的年份,全省27个市(县)年灰霾日数破历史最高纪录。在地域分布上,珠江三角洲灰霾较重,平均灰霾日数在100天以上,东莞、江门新会分别达到213和228天。
日前,深圳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统筹协调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污染治理工作。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李清也表示,珠三角地区应该联手治理灰霾。
59年之最
去年广东全省平均出现灰霾天数较常年显著偏多,是建国59年来灰霾日最多的年份,全省27个市(县)灰霾日数破历史最高记录。在地域分布上,珠三角灰霾较重,灰霾日数在100天以上。
气象研究专家指出,广东空气质量逐年恶化的趋势不容乐观,珠三角复合型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态势非常严峻,香港、东莞、佛山、深圳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恶化越来越大,周遍平流输送到广州市域的细粒子数量也不可小觑。
分析气溶胶数密度谱显示,珠三角的空气污染和能见度恶化更多的是受到细粒子影响。细粒子污染和黑碳粒子污染是目前珠三角大气污染的主因,治理细粒子气溶胶污染难度非常大。
专家指出,香港、深圳、东莞污染物通过气流跨界输送到珠三角核心地区,成为这些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去年广州地区发生的重污染事件中,偏东气流沿着海岸线从香港、深圳、东莞污低层带来的污染就占了约80%。
鉴于细粒子气溶胶是造成空气能见度的主要原因,专家建议,应深入研究细粒子气溶胶污染的规律和相应的治理措施,进一步开展灰霾天气的跨界输送研究。仅深圳这座城市,市长许宗衡分析了深圳大气受污染四方面原因:一是燃油电厂发电过程产生污染;二是建设工地所引起的扬尘污染;三是珠三角城市群的重叠污染;四是全市车辆排放出的废气,这是深圳空气污染的“祸首”。
他指出,深圳市机动车每年约增长15%、净增近20万辆,目前已达115万辆,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全市汽车如果排起来,要超过全市道路3000多公里的总长度,不单交通拥堵,也加重空气污染。
联合整治改善环境
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力可兴电池有限公司总裁高学锋建议成立珠三角大气污染治理委员会,由受益城市分担费用,共同治理珠三角大气污染问题。该委员会类似于行业协会,政府赋予其执法权力,研究珠三角大气污染的防治机制,起草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监督珠三角各城市的工业污染。省人大代表杨杏芬建议,珠三角各城市应建立区域联防协作机制,政府采取动态调控,实时监控。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发现,随着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化工、电镀、制革、印染等重污染项目沿江而建,对河流上游水质造成新的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安全。而全省已建114座污水处理厂中仅有21座分布在粤北及东西两翼,山区和农村的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据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以广州汽车工业为龙头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产业和临海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轿车、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重工业在广东工业比重达到61%,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重型化的明显趋势。
广东省政府已经宣示,未来五年要加大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的防治力度,构建珠三角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加快建设省环境监控中心和五大区域性监测中心,“严防污染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记者 李金玲)
7、山西斥资40亿跨区域治理生态
来源:山西商报 2008年2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653
今年,我省(山西省)将投资41.2亿元,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治理项目完成后,我省距山川秀美的新山西目标将更进一步。这是记者昨日从省发改委了解到的。
据了解,该投资全部来源于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在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首先将投资21.7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其中,包括水利、林业、农业、生态扶贫、采煤沉陷、气象等项目,主要将用于水利工程、病险水库加固、灌区改造、重点林业工程、优势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2000万亩耕地综合整治、风沙源治理、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农田水利、流域综合治理、国有重点沉陷区治理以及小范围启动地方煤矿采煤沉陷治理等。其次,环境治理将投资8亿元,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污染物污染治理、其他环境综合治理。
同时,今年还将投资7.5亿元,用于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包括工业领域节能、社会领域节能、淘汰落后产能等项目。主要用于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开发、绿色照明、建筑节能、机关节能及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技术扶持、适度补偿等。此外,还将有4亿元用于循环经济,主要用于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县(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和能量流转与配置的示范性循环经济项目。(李俊华)
8、兰州:降雪天气刚过 又来重度污染
来源:新华社2008年02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64718.html
在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降雪以后,兰州又迎来了重度污染的天气。根据国家环境监测部门发布的消息,兰州2日的污染指数达到323,达到了重度污染;3日,这一严重污染状况仍未明显缓解。
记者3日上午在兰州街头看到,市区主干道上机动车道的残雪已基本消融,但由于气温较低,汽车排放的尾气看上去比较明显。同时,由于污染较重,市区内的能见度并不高,直观感觉仅一公里左右。
连续降雪之后,重污染天气给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租车等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兰州恒顺出租汽车公司的出租车司机金世杰说:“年底本来应该是出租车最忙的时候,但连续下雪导致道路湿滑,影响正常运营。此外由于现在污染严重,很多市民不出来,打车的人少,同时能见度也不高,运营情况很不理想。”
兰州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建才介绍,造成这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持续的降雪过程之后,空气湿度大,烟尘容易凝结;同时,近几天兰州市区的风一直比较小,在城市上空有一个阻碍空气对流的逆温层存在,导致大量烟尘长时间无法顺利释放。(记者宋常青 朱国亮)
9、《人民日报海外版》:金沙江加快水电开发 将建4座巨型水电站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2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626
溪洛渡今年有望浇筑大坝 向家坝年底实施大江截流
据新华社报道:2月2日,中国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介绍,经过近3年的建设施工及准备,金沙江4座巨型水电站开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电站今年11月可进行大坝混凝土浇筑,向家坝电站年底将实施大江截流。
去年11月8日,溪洛渡电站成功实现了大江截流。与此同时,溪洛渡工程坝肩槽开挖质量达到精品要求,地下厂房三大洞室成功揭顶,岩锚梁施工质量较好,被业内专家评价为代表中国地下工程开挖的最高水平。向家坝电站建设2007年克服了大坝不良地质条件、基坑排水等困难,基坑开始混凝土浇筑,二期上游纵向混凝土围堰基础开挖全部完成,沉井下沉到位,坝肩及坝基不良地质体开挖到位,水淋岩、马延坡滑坡体主要治理工作完成,满足了混凝土浇筑要求。
长江干流上游宜宾以上被称为金沙江,其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2亿千瓦,占中国水能资源总量的16.7%。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授权,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运营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巨型电站,装机总容量为385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为1744亿千瓦时,主要输往用电紧张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同时兼顾四川和云南。(江时强)
10、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重点转向以水质与生态并重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8-02-03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685271202024174_1.shtml
(特约记者 李真)1月30日,记者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了解到,新形势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正在将工作重点从以水质保护为主转向水质保护与生态保护并重。
据悉,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发展思路是,强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将工作重点从以水质保护为主转向水质保护与生态保护并重。精心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监测站网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监督性监测。不断加大科研对管理的支撑力。抓住保障饮水安全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这两个着力点,把好维护健康长江的第一道防线。
为此,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将依法推进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的规范管理,积极探索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协同机制,提高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的约束力,并将继续组织对长江干流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5个城市江段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长江口等三个重点区入河排污口进行核查,全面完成核查有关成果,为规范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创造条件。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还将开展省界缓冲区的调查研究,特别是选择近年来水质连续严重超标的省界断面,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措施意见,向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进行通报。正式启动省界缓冲区的确界立碑工作。对已提出的流域重要水域纳污能力核算成果,组织开展行政协调工作,提出限排实施意见,完成有关行政程序。
对于流域内省界缓冲区、三峡水库、丹江口库区、陆水水库,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将组织编制或完善上述区域或水库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预案,初步建立预案体系。
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按照将保护纳入综合规划的目标,环境评价考虑战略问题,规划内容向生态保护拓展的要求,注重收集生态环境基础资料,研究和处理好河流功能区划与水功能区划的关系,进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研究、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联系调度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健康长江控制性指标研究等专题研究。
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重点加强应急监测和生物监测能力建设。
对巢湖、滇池、鄱阳湖和洞庭湖等重要湖泊,他们将组织开展水环境组织调查评价研究,以及长江中下游重要敏感生态因子现状调查与变化分析、典型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等研究工作。
11、捡了经济,丢了环境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2008-02-03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685171202007728_1.shtml
德国之声网1月30日载文《中国:梦幻般的经济,梦魇般的环境》,摘要如下:
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已攀升到11.4%这种梦幻般的高度,但也为此付出了高额代价:河流被污染,城市中烟雾蔓延,温室气体排放量“摘得头魁”——2007年成为排放“世界冠军”。这几天,中国发生了百年一遇的雪灾,跟10年前的水灾一样,也许也是环境的一种报复。
在中国,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所发出的危险信号,而环保问题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热门话题。自本周四起开始访华的德国联邦环境部部长西格马尔•加布里尔对中德双方在环保领域的合作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也许到得正是时候。
法新社称:尽管官方数据还未出来,但专家们一致认为,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在2007年已超过了美国,位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榜首。当然,就人均排放量而言,德国和美国分别比中国高出了2.5倍和5倍。但庞大的人口数也无法永远作为借口,因为从相对数字来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已很快向发达国家看齐,3.9吨的年人均排放量已远远超过了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巴西。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如此之迅速,让世界上的其它国家都只能望“中”兴叹了。
中国的水体污染程度同样令人咂舌,约每两条河流中就有一条的水体无法再用于灌溉。工业废水甚至几乎或根本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而在广东省,即加布里尔访华的首站,人口密集的工业区的污染程度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如工业林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与它毗邻的香港,80%的大气污染都源自该地区的废气排放。就全国范围来看,自2005年以来,中国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癌症病患人数增长了20%,畸形新生儿的数量从2001年至今也已增长了约40%。
199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水灾。10年后,2008年初,又发生了罕见的雪灾。这些,在相当程度上是大自然的一种报复。雪灾已经初步显示,自然灾害不仅给人带来灾难(没法回家,甚至几十人在事故中丧生,冻死),也会给经济带来恶劣影响。且不说中国官方已经说的几十亿的直接损失。雪灾带来很多的问题,包括运输的停顿,缺能源和原料导致的停产,物价的进一步增长。甚至股市这些天的剧跌也未必与此无关,因为自然灾害既然能影响经济,也会影响人们对相关企业和经济领域的信心。德广联记者从中国发来的相关报导还提到:煤炭专家预计,中国停止煤炭出口将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主要进口国,如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同时,中国十分之一的冶金及金属加工企业也因原料和能源供应不及而停产。
加布里尔部长离开德国前对德国之声说,由于环境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等于零。这话听上去有点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但其中确实含有一种哲理,幷非仅仅是环境投资额和经济增长率都是10%的问题,更是一个可持续性的问题。
中国最近在现代化目标中加入了“生态现代化”,这是一种可贵的觉悟。也许晚了一点,于是在觉悟之初,又让大自然给狠狠地敲了一记。看来,生态的事情不抓紧可真的危险了。
德国之声网1月31日载文《中国很渴,德国送“水”》,摘要如下:
作为世界上第四大蕴含丰富水资源的中国本不应该是一个缺水国家,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却在用水问题上频频亮起红灯。根据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600个城市中440个城市都出现长期缺水的问题。
中国对待水资源保护问题的态度究竟有多公开?中国的领导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是同样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对于这个问题,德国环境部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最有发言权。他目前正在中国访问,行程内容包括同中国环保总局的负责人商谈两国间如何在环保领域扩大双边合作关系。
中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特别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定,在全世界范围都属于最严格的法律,而且这部法律早在1988年就已经颁布执行了。而目前世界各国对环保法进行修订补充时,大多以加拿大和北欧的法律作为参照。
1990年起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事地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盖尔格认为,“中国在环保问题上,只是法律执行起来有困难。” 盖尔格说。中国环保总局在中央一层只有近220个工作人员,而在地方一级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几千人负责环保工作。管理混乱、腐败以及人员缺少成为中国环保工作的最大问题。
“水”的问题不但给中国政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日报》差不多每两天就会报道一则有关水资源紧缺、水污染或者洪水泛滥的新闻。” 盖尔格说。
造成中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不只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同时更是近1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只讲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中国发展工业平均耗水量比发达国家要多上20%。
去年中国和瑞士两国专家一同对中国长江水质进行了考察。结论是,长江的污染情况幷不像想象得那样严重。30年前莱茵河遭受金属物质污染的程度比现在的长江要严重8倍。
中国的媒体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批评越来越强烈。
新华社报道长江处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期。单纯是去年一年,就有305亿吨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废水被直接排放到长江。环保人士批评三峡大坝让长江变成一个“大屎盆”。蓄水涨潮的时候,各种类型的垃圾统统一股脑全进了水库。但是同环境问题相比,经济效益在中国始终还是被排在首位。
有一种批评观点认为,环境污染造成的代价将会吞噬中国经济全部增长量。
12、湖南郴州停水停电十天全纪录
来源:东方早报2008-02-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85651202108973_1.shtml
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的郴州,自古便是湘南经济、文化中心。然而,1月25日及以后的持续大雪却改变了这座原本生机盎然的小城的命运。郴州市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郴州电网全部瘫痪,引起大面积停水。
截止到2月3日,凝冻灾害天气已造成郴州连续10天的停电停水,因为停电,很多居民家里冷得像冰窖;因为停水,有些居民家面临断炊……
“看不了电视、上不了网、买不到报纸、打不出电话,道路结冰、商店关门,ATM机取不出钱来。”郴州团市委书记黄峥嵘如是描述当地的“现状”。此时,已经是2月1日20时15分,她坐在市委大院宿舍楼下的汽车里给手机充电,因为手机电池充电不足,她只能断断续续地和记者通话。
1月24日 两小时的断电只是预演
让镜头回放,我们从1月24日看起。
24日6时55分,冻雨的危害开始蔓延到铁路运输,京广线湖南铁路供电中断,导致多趟到达广州的旅客列车晚点。广铁集团迅速组织1000多名抢修队员抢修,当日9时供电系统恢复供电。
但对于整个京广线来说,这只是这次灾难的预演。
25日傍晚,京广线衡阳至郴州段电力系统高压电线9次断落于铁路接触网上,接触网烧坏,电力机车无法运行。京广线中断,导致大批乘客滞留。湖南段,26日滞留的乘客超过4万人。
在京珠高速公路沿线,遍地是滞留司乘人员留下的生活垃圾。在一些运送生猪和蔬菜的货车上,人们看到的是被冻死的生猪,成车成车冻烂的蔬菜。
郴州境内,从25日22时开始,大量列车停在郴州站以及沿途16个中间站。N585次旅客列车停靠在七斗冲站时,一名30岁左右的男旅客急性阑尾炎发作,救护车却因一段长达1.5公里的便道被冰冻住而无法开进来。车站不得不派4名职工穿着草鞋步行将病人抬上救护车。
而从24日下午开始,危机也正在郴州城中蔓延开来。
24日,郴州满城风雪交加。街头已积起了厚厚的冰层,沿途随处可见滑倒的行人和自行车。
出租汽车已经陷入混乱状态。原来只要5元的路程,司机要价10元,而且必须与其他乘客拼车。众多市民停留在路边招手等车。
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这10天,将似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1月26日 已无一条正常供电的线路
也许直到1月26日,全世界才意识到,郴州可能是中国经历的这次雨雪灾害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郴州市政府秘书长袁佳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地对外电网因为故障已经全部断开,郴州已经成为一个电力“孤岛”,目前只能依靠内部电网进行自救。但这种自救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冰雪压断了电缆,压塌了电塔基座,整个郴州已没有一条正常供电的线路。
停电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停水,没电没水,郴州整座城成为“冰窖”。超市和店铺均已停止营业,许多银行也关门了,自动取款机也无法使用。
为了洗一个热水澡,很多郴州人涌进郴州少数有自备发电机的宾馆酒店,很多人抱着孩子,提着电暖器来开房。因为有空调、可以提供热水,一个普通酒店的单人间就要500元。即便这样,这些房间也早已爆满。由于已经多日停水,宾馆储备的水早就用光了。那些换下来的被套等房间用品无法清洗,所以酒店服务被迫暂停,即使这样,仍有人抢着要入住。一位刚刚准备换房的外来旅客犹豫半天之后,咬咬牙又续订了房间———因为离开这里,他在这个城市可能就再也订不到房间了。
1月31日 通讯服务基站几乎瘫痪
1月31日,为了寻找到一位郴州居民,采访了解他们的生活,记者竟然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才联系上一位。很多郴州人的手机已经无法拨通,有些人家里的座机电话都不知为何难以拨通。后来了解,原来是郴州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的服务基站几乎瘫痪,当地很多地方没有信号,有也是时断时续。
郴州市民李丽兰说:“自动取款机取不出钱来,东西也买不到,超市没电不开,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很多人买方便面吃。天气很冷,没有火炉。交通方面更加不行,想买东西,到县城里去都不行,堵车堵得厉害,原来半个小时的路,现在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
“手机和固定电话都很难打通,打一下就断了,信号不好,停了这么久的电,充电也没地方充了。现在都是通过在外地的朋友偶尔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们一些外面的情况,我们自己都不了解,没有电视看。”李丽兰说。
2月3日 部分底层楼房恢复供水
2月2日,郴州市委、市政府在公开信中表示,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全力抢修,但因冰雪天气持续加重,还没得到有效缓解。对此,郴州市委、市政府为因停电、停水给广大市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和不便道歉。
相对于已经陷入瘫痪的电力系统而言,郴州市城区供水恢复速度较快。记者昨日在市区内一些小区看到,有些位置较低的小区底层已恢复了供水,但三楼以上居民还是没能用上自来水。郴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说法是,截至昨晚6时,海拔位置在170米以上的居户仍然无法供水。
来自郴州市自来水公司的消息说,目前郴州市一共只设置了29个取水点,而对于用水出现困难的一些小区,政府正组织消防车辆有计划地送水上门,但每户用水量都有控制。
截稿消息 年前竭尽全力实现供电
由于多日的停水断电,自2月1日始,郴州物资供应出现了严峻的局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郴州市委书记葛洪元、市长戴道晋近三日内4次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冰救灾工作。“要把群众冷暖摆在首位,决不能出现冻死人、饿死人的现象。”
在交警部门的大力疏通下,部分物资已于昨日运抵郴州。
记者从湖南省抗冰救灾指挥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由于冰情急剧恶化,郴州电网在全力抢修倒塔的同时,又发生新的线路铁塔倒塌,抢修恢复难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表示,要把抢修恢复郴州电网作为转折性工程,竭尽全力在大年初一之前,尽快实现郴州城区的供电。早报记者周文天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报道
13、丽江与怒江的未来命运,谁来回答?
来源: 新京报 2008-2-3 【汪永晨·绿家园】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8/02-03/021@080009.htm
追求经济发展不是错,但把古城变成商城,把一条激流变成平静的水池子,那什么是世界遗产?等到了7月份,世界遗产大会再次召开时,我们的世界遗产地丽江、怒江,将会是什么命运?谁来回答。
最近看到两篇写丽江的文章,一篇说的是有经济人士分析,不久的将来,丽江水电开发将成为继旅游经济之后的又一黄金产业。另一篇的内容是,丽江世遗面临黄牌警告。
前一篇文章登在1月29日的《春城晚报》上。文章中说:新年伊始,从丽江市有关水电开发建设部门传来讯息,金沙江中游河段“一库八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筹建顺利。一直以旅游产业作为主打经济的“生态丽江”,被经济人士分析:“水能富市”的战略,将会给丽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并将成为继旅游经济之后的又一黄金产业。
也是发表于1月份的《南方日报》上却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云南丽江在经济急速发展中面临生死考验。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近十年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八百年的总和。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这条消息的起因是,联合国每隔6年就要检查一次世界遗产,如果遗产原状受到破坏或被改变,将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如果当地政府不能按期恢复该遗产的原貌,最终将遭到除名的惩罚。今年1月中旬,联合国派出检查组到丽江调查,丽江世界遗产面临被列入“濒危名录”亮“黄牌”警告的可能。
当年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租给外来商人赚取一年十几万元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也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据悉,虽然丽江地方政府早已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但仍有不少当地官员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足够的“知名度”。其实,2004年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重新确定《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时,中国就有5处世界遗产在评估名单内,是受评估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6年联合国检查组到怒江实地考察,随后写出27页纸的调查报告。7月11日,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王凤武说,在当天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被列为重点监测保护项目。这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自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连续在3届会议上被列为重点监测保护项目。
20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六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大会给的说法是:“如果明年‘三江并流’再得不到有效整治,‘世界遗产’的称号很可能被吊销。”
联合国专家在第31届遗产大会上,还特别要求中国将日后对“三江并流”附近的每一个工程计划,都及时公开透明地公之于众,“希望中国享有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都能从‘三江并流’中认识到,成为世界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
我们每年都在花大力气申报世界遗产,可是,每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又都会成为被亮“黄牌”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为什么?云南丽江世界遗产所在地附近,要把开发一库八级水电站作为黄金产业;云南怒江世界遗产地周围,要开发十三级水电站,把一条自由流淌的大江变成一个个湖面。
追求经济发展不是错,但把古城变成商城,把一条激流变成平静的水池子,那什么是世界遗产?第28届世界遗产会议主席章新胜说:作为一个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应当为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1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检查组走了;但等到了7月份,世界遗产大会再次召开时,我们的世界遗产地丽江、怒江,将会是什么命运?谁来回答。 汪永晨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14、绿色奥运需要公众参与
来源: 新京报 2008-2-2 【李皓·绿世界】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8/02-02/021@084348.htm
离奥运会越来越近了,展示好的具体行为,指导市民尽快改掉不良卫生习惯,应是北京迎奥运的当务之急。重要的奥运礼节不是学吃西餐、说英语,而是微笑、礼让、讲卫生、守规则、重环保。
离奥运会开幕只有100多天了。2300多天前(2001年7月13日),所有期待申奥成功的中国人,都把能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梦想。不久,这一梦想将变为现实,我们准备好了吗?
几天前,我陪同一位刚来北京,将在此工作一年的美籍华人教授上街购物。教授对我抱怨说,降雪后的几天中,他摔了两次。北京铺地使用的光滑石材实在不利出行。教授说,现在他走路变得非常小心,因为在他步行上班的路上,地面常见口痰。在光滑的石材上,口痰结成了冰块,他的摔倒就是这样的冰块所致。教授的家在美国洛杉矶,上小学的孩子天天都要与他通话。孩子本来极盼来京度假,体验北京生活,一听北京存在这样严重的随地吐痰问题,来京的兴致大减。
我到教授说的那条路上做了实地考察。那是一条位于中关村几栋高档写字楼之间的道路,铺路石材为人造花岗岩。正如教授所说,地面上的痰迹随处可见。因远离马路,这条路上的行人主要是到写字楼上班的公司白领、科研人员与研究生。显然,吐痰者就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里。
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相比,我国缺失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给学生具体的“讲卫生”的行为指导。在欧美国家,个人基本的卫生行为有三:第一,吐痰用手纸捂口;第二,上完厕所后自己将便池刷净;第三,毛巾、抹布与墩布用完后要保持干燥。做好这三件事,能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滋生,减少全社会传染病的发病率,是公民须养成的卫生习惯。在中国,这些涉及个人日常生活的内容,一直被看作是小事而未被列入普及教育内容中。
但奥运会与其他国际活动不同。为了保障运动员的健康,国际奥委会、各国政府、体育组织、运动员以及各国观众目前都很关心北京的环境状况。北京居民表现出的任何不良卫生行为,都会增加他们对奥运期间环境质量的担忧。那位美籍华人教授曾多次来过中国,见过各种脏乱差的场景。但这次他对我说,北京的随地吐痰问题让人难以容忍。
联合国环境署前任执行主席托普菲先生说:要实现奥运会要求的环境目标,必须有公民的知悉和参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才能成功地实施。北京目前最缺乏的正是公民的知悉和参与。申奥时,北京向世界做了四点环境质量承诺:到2008年,空气中颗粒物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城市饮用水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5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但这些承诺到现在还不为公众所了解,人们更不清楚自己能为实现这些环境承诺做什么。
离奥运会越来越近了,展示好的具体行为,指导市民尽快改掉不良卫生习惯,应是北京迎奥运的当务之急。重要的奥运礼节不是学吃西餐、说英语,而是微笑、礼让、讲卫生、守规则、重环保。大众媒体的奥运栏目,应多教公众实用的环保做法。政府各部门应就承诺实现的环境目标鼓励公众参与,比如,让居民栽花种草覆盖裸土,能减少扬尘;让物业把雨水引入绿地,能节约用水;让商场安放塑料袋回收箱,能减少垃圾。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为北京营造出与奥运盛会匹配的“整洁、优美、和谐、自然”的城市环境。这是北京人民的梦想,也是全世界来客的梦想。李皓 作者系北京绿色奥运宣讲团成员
15、时评:环境灾变沿海城市淹没 我们在做什么?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2月04日 姜文来
http://env.people.com.cn/GB/6864280.html
春节临近,中国南方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雪灾,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据民政部统计,截至到1月31日18时,雪灾造成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537亿元。灾区的民生受到重大挑战,令人忧虑和不安!
此次雪灾发生的原因,引发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这是“拉尼娜”惹的“祸”(“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也有学者认为雪灾是由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无论此次雪灾是否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值得令人警惕的是,类似南方雪灾这样气候异常导致的环境灾变,未来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更加频繁,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最新公布的IPCC报告指出,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可能上升1.1~6.4℃,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异常频繁,热带风暴将不时光顾,高温、暴雨时有发生,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海水入侵加剧。
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环境灾变可能时刻发生,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如何积极应对?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能积极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自然战斗,必须先战胜自己
大自然是客观存在,无论是它“大发雷霆”还是“风调雨顺”,面对大自然的威力,人是渺小的,人类反抗的能力是极端脆弱的,整体上“人定胜天”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我们不可能完全战胜自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战胜自己,将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自大的思维中蜕变出来,充分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干预和破坏,发挥人类聪明才智,建立适应自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的人类自我保护体系。
其次,项目建设要积极纳入环境灾变的风险
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我们每年都进行大量的投资,建设许多重大或一般的项目。由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一些项目对环境灾变的承受能力不足,甚至没有考虑。尽管有些项目也做了风险评估,但这些风险评估缺乏环境灾变特别是极端的环境灾变深入分析和应对措施,导致环境灾变在项目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地位。未来是环境灾变可能频繁发生的时期,项目设计要积极纳入环境灾变的风险,将极端环境变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参数纳入项目设计之中,并予以防范和实施。
第三,进一步完善环境灾变应急预案
环境灾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环境灾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非常可喜的是,在经历“非典”之后,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应对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在这次应对雪灾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功不可没。经过雪灾的实际检验,我们看到预案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应急预案的不足之处,例如应急预案不充分、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等等。受灾地区有关部门应针对此次预案启动暴露出的不足,对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完善;未受灾的地区有关部门,应深刻借鉴受灾地区应急预案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相关的预案,尽可能提高环境灾变应对能力。
第四,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人为的环境灾变
环境灾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为与自然因素交织在一起,尽管人类不能“战胜自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获取资源能力不断加强,对自然的干扰能力越来越强,破坏强度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元凶”,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类应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环境灾变,为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摒弃粗放利用资源的生产方式,节能减排、节水节地、减少浪费,建立高效利用资源的生产体系,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应扎实地推进。我们每个人应建立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杜绝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都是在为保护自然、减少人为环境灾变默默贡献,随手可为,我们为何不为?这也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五,树立环境灾变危机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古训,深刻地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忧患意识。很遗憾的是,在环境灾变面前,这种忧患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为灾变造成的巨大损失埋下了隐患。2005年8月《城市居民危机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4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7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首都居民素质较高,竟然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2006年有关网络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危机的防范意识。不知道危机,这是最大的危机。面对南方雪灾的现实,有关部门应该启动包括环境灾变在内的民众危机意识教育,增强公众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提高公众对于危机和灾难的辨识能力,掌握有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将灾变危机教育作为重大民生课题势在必行!
第六,团结友爱地面对环境灾变
环境灾变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环境灾变,全社会应团结友爱,积极面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温家宝总理两赴灾区第一线,温情的话语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也温暖了全中国和华人的心。军队奋不顾身战斗在抗灾火线,将爱直接送在灾区人民的身上,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高尚品德。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进入灾区,承载了捐赠者的热心。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雪灾,作者向您发出诚挚深情的呼吁,伸出你热情的双手,握住灾区人们冰冷的双手,温暖灾区人民的心,共同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