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一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1-01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发改委:限期淘汰落后造纸等环保不达标产能

2、中国全力推进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3、学者称天山“一号冰川”消融将影响新疆绿洲气候

 

地方信息:

4、“水电之乡”舍弃数百万元保生态

5"三晋首富"河津市因环保不达标被取消评优资格

6、安徽巢湖污水截流工程将动工

7、青海:今年9月湟水流域河川径流量增长是近十年之最

8、黑龙江:哈尔滨市14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将开工

9、瞄准生态环保、降低淹没损失、阿海水电站项目征环保建议

 

人与自然:

10、世界濒危鸟类东方白鹳和白鹤大群现身吉林波罗湖湿地

11、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人工培育成功

 

深度报道:

12、四川拟在都江堰建发电站引发争议

 

环境时评:

13、滇中调水决策应更加透明

14、生态文明构想人类社会变革新方向

15、“华南虎热”给野生动物带来关注和爱护

16、公开忏悔,政府有权羞辱污染企业吗

 

 

 

1、发改委:限期淘汰落后造纸等环保不达标产能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67034.html

  记者30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依法对不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规定,环保评审不达标、超标或超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的落后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生产能力实施淘汰。

  通知说,依据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综合各地和行业产能布局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淘汰落后造纸产能650万吨,落后酒精产能160万吨,落后味精产能20万吨,落后柠檬酸产能8万吨;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24.2万吨。

通知要求各地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下达的分年度、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确定属地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将计划指标分年度、分行业落实到企业。要与落后产能企业所在地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签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责任书,明确落后产能淘汰时间、淘汰方式(停产、拆除、关闭、转产、重组)和要求,限时按期淘汰。 (江国成、刘雪) 

2、中国全力推进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1月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536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宋云霄 顾瑞珍)记者从第三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将加强对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全力推进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建成的脱硫装置超过了2.2亿千万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装机的40%左右,二氧化硫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扭转了多年来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局面。

国家环保总局党组成员祝光耀指出,除了对二氧化硫的控制力度加大,环保总局对造成酸雨污染的另一大来源——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工作也已开始,制定了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对于新建火电锅炉要求全面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并对现役火电锅炉逐步开展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目前约有50个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在建或已建成。

为履行申办奥运时提出的“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将会有良好的空气质量”的承诺,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内蒙古、山东等省份和国家环保总局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北京空气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大气污染区域传输的特征,借鉴奥运会举办城市在奥运会期间保障空气质量的通行做法,共同组织制定了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目前已获国家批复。

保障措施明确了奥运会及残奥会前,上述6省份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北京要完成奥运场馆周边裸露地面治理,6家企业自备电厂完成脱硫、除尘等措施。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北京市、天津市部分地区、河北省部分地区将采取临时减排措施,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将根据北京市空气质量情况采取控制燃煤污染排放等措施。通过6省份区域联动,实施各项污染控制措施,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在谈及今后的工作时,祝光耀说,环保总局将加强氮氧化物控制立法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污染源排放标准中,将氮氧化物控制作为重点内容,并制定鼓励氮氧化物控制的经济政策;加强重点行业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并开展排污交易试点;强化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进一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强对用车的监督管理,发展绿色公共交通,限制市区汽车行驶总量。

3、学者称天山“一号冰川”消融将影响新疆绿洲气候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1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519

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西南120公里处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10条冰川之一。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秦大河今日透露,“一号冰川”的消融将对新疆绿洲的气候产生影响。

秦大河表示,冰川就像大自然的硬盘,记录着气候、水文等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目前,冰川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周围及内部温度不断提升,形成强烈的消融现象。尤其是近二十年全球温度急骤升高,致使冰川大面积消融。

“一号冰川”是中国最缺水城市乌鲁木齐的重要水源地,该市人均占有淡水量仅四百七十五立方米,“一号冰川”的消融将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绿洲产生一定影响。

新疆是中国的三大积雪地区,新疆的冰川占到中国冰川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一号冰川”距新疆乌鲁木齐市一百一十八公里,雪线平均高度四千零五十米左右,是亚洲干旱-半干旱区冰川的代表,也是世界十大代表性冰川之一。

据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近年来的观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号冰川”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东西两支冰舌于一九九三年完全分离,并分别以每年三点五米和五点九米的速度快速萎缩,在四十五年间,其面积已由原来的一点九五平方公里减少到一点六八平方公里,减少面积达百分之十三点八,并呈加速减少趋势。

资料显示,冰川快速消融不仅会引发洪水、冰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使冰川径流随之减少,继而使下游淡水资源逐渐匮乏。(赵婷)

4、“水电之乡”舍弃数百万元保生态

来源:《丽水日报》2007年10月31日

http://www.lsdaily.com/2007-10-31/ca205291.htm

景宁叫停炉西峡水电开发

以开发小水电闻名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最近因停建水电站赢来了掌声。昨日,景宁县委、县政府对外宣布,炉西峡将不再开发水电项目,而将作为生态和旅游资源保护起来。

被叫停的水电站是位于炉西峡内的林圩水电站,原计划总投资为3570万元,拟装机2×4000千瓦,于2001年被市计委受理立项,业主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基本完成了水土保持、环境评估、土地征用等手续,并修建了一条约15公里的机耕路。初步估计,电站的前期投入已达数百万元。

停建水电站,这对有着“中国农村水电之乡”之称的景宁来说,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景宁大力实施“水电兴县”战略,至今,全县已建成小水电站137座,装机容量达25万多千瓦。

2004年初,一群驴友到炉西峡旅游探险,发现这里的山水原始生态,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于是他们四处呼吁,要求停止水电开发。去年6月,景宁县委、县政府暂时叫停了水电开发项目,并多次组织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重新评估与论证。

今年1月,景宁一位青年又给市委书记楼阳生写信,要求保护炉西峡流域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对此,楼阳生亲自到炉西峡进行了考察,并作出批示:炉西峡天生丽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要充分认识其潜质和价值……他还要求停止水电站的开发,划定保护范围,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方案,对业主前期投入问题要依法依政策妥处。

为此,景宁县重新修编了旅游规划,把炉西峡纳入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出台了多项措施保护当地生态。同时,景宁各相关部门积极探讨各种方法和途径解决电站开发问题,寻求以资产转换的形式补偿业主开发电站的前期投入。

“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景宁县委书记武昌说。目前,景宁已加紧对炉西峡生态旅游进行规划和开发,准备明年年底前,景区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炉西峡原始生态的景色。

5"三晋首富"河津市因环保不达标被取消评优资格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0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64048.html

  据报道,在今年进行的山西省119个县市区综合考核中,“三晋首富”河津市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取消了评优资格。

  河津市是运城市的一个县级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引人注目,2002年成为“三晋首富”,2004年起进入“全国百强县”,2006年全年财政收入突破27个亿,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十六位。“河津速度”的确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然而,它在造就山西县域经济“老大”的同时,也使其污染“名列前茅”,市内煤、焦、铁、铝等纳税大户,几乎都是污染大户。山西省新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环保考核结果作为政府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奖惩制和“一票否决制”,河津市这个全省县域经济“老大”,因污染问题就被“一票否决”了。

  一个时期以来,当投资者纷至沓来,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GDP突飞猛进的时候,许多人曾经为自己所在地区吸引不到更多投资而感到遗憾。但是,这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让人们彻底地改变了那种只要经济不要环保的看法,因为不少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快速致富道路蕴含着巨大的危机,一旦生态环境的防线崩溃,将危及到人们正常的生活。

  如今,不管是政府还是百姓,对于环境恶化都有切肤之痛。远的不说,今年发生的一桩又一桩水危机事件,已足以让人警醒:太湖暴发蓝藻导致无锡出现水危机;安徽巢湖局部暴发蓝藻使渔民生活艰难;云南滇池蓝藻顽疾再现;江苏沭阳因上游水污染导致20万人断水……

  经济当然需要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首先是健康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为代价。将环保责任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将有效地修正以各项经济指标为主导的考核办法和用人导向,遏制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片面追求粗放式经济增长和GDP提高的“硬发展”行为,推动科学发展观成为执政者深入贯彻落实的执政理念。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也应是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评判政府政绩的标准,不能局限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数量,还应取决于公共福利的促进程度,取决于老百姓享有社会基本福利的权利是否得到有效保障。而良好的生存环境就是公共福利的一个重要指标,将环保责任列入政绩考核,有利于保障公众的基本福利不受侵犯。

为官一任,谁不追求政绩?但是,如果没有科学和全面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往往事与愿违。河津市被取消评优资格,当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6、安徽巢湖污水截流工程将动工

来源:新安晚报 2007年11月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498

记者昨天从巢湖市污水管理处获悉,巢湖市政府将投资400万元对流入巢湖的双桥河和东撇洪沟进行污水截流,工程完工后,每年将减少污水排放657万吨,减少向巢湖排放污水约400万吨。

双桥河位于巢湖市城区西北部,是一条集防洪、排涝为一体的重要水系。因为流域众多单位及居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污水都流入这条河,其水质常年保持在劣V类,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及城市饮用水安全。同时,双桥河入巢湖口在巢湖市集中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对饮水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东撇洪沟集纳了巢湖市世纪大道以东的生产、生活污水,成为一条常年黑臭的污水沟,沟水直接进入裕溪河并最终进入巢湖。

造成这两条河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区公共污水管网虽已建成,但仍有部分排污户未能将自身污水管网与城市公共管网连接,污水直接排入这两个水系,加之两流域内有大量污水排放散户,其污水排入自然水系,无独立承担污水排放的管网。

据介绍,双桥河和东撇洪沟截污工程的污水截流对象为巢湖铸造厂、皖维公司、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和部分住宅小区。工程将于明年动工,目前,前期规划等各项工作已启动。工程完工后,流域内的主要工业及生活污水,将被集中收集送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巢湖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对巢湖治理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了巢湖污染负荷,也降低了污水给巢湖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带来的威胁。(秦宏斌 金学永)

7、青海:今年9月湟水流域河川径流量增长是近十年之最

来源:西海都市报2007年11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497

青海新闻网讯 据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湟水流域的河川径流量有所增长,其中,西宁断面径流量达到每秒97.5立方米,是近十年之最。

今年,湟水河上游四季皆有降水,降水量较往年增加了两成至四成。尤其是在今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对河流径流量的增大非常有利。此外,今年春季气温阶段性偏高,但在进入夏秋两季后,温度相对较低,风速较小,河流蒸发量减少,因此,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大。据省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季的降水量也会比近两年多。同时,湟水流域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流稀释混合、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增加,使得湟水流域西宁、乐都、民和等地的水质都得到改善。

除了湟水流域之外,今年三江源地区、柴达木盆地等地的降水量也都有所增加,柴达木地区的气候得到改善,绿化工作获得显著成效。 (作者:花木嵯)

8、黑龙江:哈尔滨市14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将开工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2007年11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508

10月31日,市环保局通报了哈尔滨市纳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24个重点治污项目最新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已先后开工建设项目9个,今年内和明年底前,包括双城、阿城、何家沟平房、信义沟等污水处理工程在内的14个大项目,又将陆续动工开建。到2010年全部项目建成运行后,哈尔滨市水主要污染物COD每年将减排10万余吨。

据了解,哈尔滨市纳入国家规划的24个项目总投资23.26亿元,拟争取国家补助资金7.78亿元。项目共分三大类,其中城市污水及再生利用项目12个,工业治理项目9个,饮用水源地重点区域防治项目3个。

目前,12个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3个。其中,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6.5万吨的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已于去年6月开建,目前土建工程已全部结束,正着手设备安装招标工作。预计明年初进行设备安装,上半年即可竣工运行。延寿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和何家沟群力污水处理工程,也分别将于2008年和2009年底前投入运行。

按照规划,今年底前阿城、双城两污水处理工程将开工建设,并预计于2009年底前竣工运行。2008年,何家沟平房、信义沟、呼兰污水处理工程,太平污水处理厂再生利用工程、哈尔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松北松浦污水处理工程、文昌污水管网配套工程等7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同时四方台朱顺屯、磨盘山水库、西泉眼水库3个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工程,待国家和黑龙江省正式批复或下达投资计划后,预计也将于明年底前开建。

9个重点工业治理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6个,其中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水污染治理和日5000吨污水回收利用项目及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污水综合治理项目,预计年底前即可正式投入运行。华尔化工、东北轻合金及哈气化厂等污水综合治理及处理工程,也将于明年投用或进入试运行。明年底前,黑龙江济仁药业中水回用工程项目、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公司污水处理项目将开工建设。(作者: 王轶慧 张春杰)

9、瞄准生态环保、降低淹没损失、阿海水电站项目征环保建议

来源:云南日报网2007年11月01日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71101/news_96_93625.html

    10月30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通过省环保局将《金沙江阿海水电站“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公众参与公示。公开征求公众、专家和社会团体对工程施工、工程运行、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提出报告书中对电站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补充及改进之处及建议。

    公众若要发表对项目建设、环境影响、环评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电话、传真、写信或者面谈等方式,与项目建设单位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871-3117615。Email:luojun@yjhc.com.cn。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联系电话:0871-3062230。Email:qjh2685@163.com yuanyuan-317@163.com。

    淹没影响较同等项目损失较小

    工程水库淹没涉及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共4县8个乡。水库淹没影响人口1343人,影响耕地5512.22亩,与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相比,淹没损失数量较小。

    物种保护迁地管护珍贵植物

    报告书分析认为:评价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其中6种为鸟类。水位上升后,不会对这些国家保护动物造成大的影响。但施工扰动地表会产生水土流失,会减少中国穿山甲的觅食栖息地,但不会造成中国穿山甲种群数量的显著减少。

    对此,环境保护设计规划了植被补偿恢复措施、野生动物和鱼类的保护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不利环境影响。

    移民安置长效补偿完善配套

    根据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工程搬迁安置人口为1758人,生产安置人口为3041人。移民安置方式倾向于“长效补偿”安置方案。在为移民配套建设对内对外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将采取粪便污水采用沼气池处理、可生化垃圾与不可生化垃圾分类处理、建拦挡保持水土等环境保护措施。

10、世界濒危鸟类东方白鹳和白鹤大群现身吉林波罗湖湿地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513

新华网长春10月31日电(记者宗巍)吉林波罗湖湿地保护区近日迎来180多只东方白鹳和90多只白鹤,这也是该湿地设立以来迎来数量最多的东方白鹳和白鹤。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志刚表示,大量的东方白鹳和白鹤在波罗湖湿地栖息,可能是因为保护区大量的芦苇、沼泽非常适宜它们生存。同时今年吉林省出现多年不遇的干旱天气,使得湿地裸露出大块漫滩,为东方白鹳和白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和觅食条件。

波罗湖湿地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部的农安县,是一处集水、草、苇于一体的自然湿地,总面积24915公顷。从2004年10月份保护区成立以来,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每年春秋季节,不仅有数以万计的雁、鸭陆续结队而来,更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

东方白鹳和白鹤均属世界濒危鸟类,目前,世界上东方白鹳的数量不到3000只,白鹤的数量仅2500只左右。

11、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人工培育成功

来源:人民网 2007年11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66970.html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利用生物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报春苣苔,并将培育出的400多株报春苣苔带到其原生地广东连州地下河进行野外回归移植,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成功的例子。

  报春苣苔是我国独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仅生于南方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最早由英国植物学家在我国发现。由于生长环境特殊,报春苣苔已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100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连州市林业局林业工程师才在湟川三峡和连州地下河景区等地重新发现报春苣苔。

  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介绍,2002年起,华南植物园从广东连州野外引种20多株报春苣苔进行研究培育。经历了种子萌发、植物繁育等传统方式培育的失败,植物园专家又从2003年起尝试利用生物克隆技术进行培育。

  任海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被重新发现以来,野外报春苣苔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成功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报春苣苔人工培育,不仅对保存这一物种,也对我国其他珍稀植物的“解濒危”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濒危植物进行野外回归是全球植物保护的重要课题,如果此次移植野外的报春苣苔能顺利完成一个从种子经历发芽、开花、结果再到种子的“生活史”,将成为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濒危植物野外成功回归的世界首例。

  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恶化的一大难题。报春苣苔生长的环境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其浓度大约相当于温室效应发展到2050年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研究报春苣苔的培育、生长、演化过程对应对当前环境恶化、保护珍稀物种有着重要意义。

12、四川拟在都江堰建发电站引发争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0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01/000514206266.shtml

  一群院士级的科学家在竭尽全力保护一条母亲河,但是结果并不美妙。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里,记叙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史实,突出描写了两件事,一是凿宝瓶口,二是穿成都二江,柏条河即是二江之一。

  都江堰和成都二江,构成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无坝自流引水工程,都江堰为渠首枢纽,按天然分水原则分引水源,二江则是渠首的延续,使都江堰具有行舟和灌溉之利,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成都二江’应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延伸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地位怎么说都不过分。”四川大学教授、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会长艾蓝山告诉记者。

  柏条河还是成都市的供水大动脉,作为岷江水系的四大干河渠之一,与走马河分支徐堰河一起肩负成都供水的重任。

  今天,柏条河可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改变。根据都江堰管理局提出的《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都江堰管理局拟在柏条河胥家至三道堰全长44.76公里的河道上开发15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多万千瓦;并有电力、旅游、房地产、沙石等项目,综合开发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

  水电站之争

  作为柏条河的主管单位,都江堰管理局提出的整治计划就是2004年由该局主持制定的《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该报告2004年完成规划编制和四川省水利厅技术审查,于2006年4月10日开始环境影响评估公示。

  此次综合开发将主要涉及供水及节水改造、防洪、发电、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规划甫出,经媒体报道后,舆论一片哗然。

  2005年11月,由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某公司合资的“柏条河综合开发公司”成立。

  该公司将全面开展柏条河流域的房地产和旅游开发,初步拟定的商业项目有五星级都江堰大酒店、四个生态园以及一个大型河道漂流旅游项目。水源地边直接建设大型房地产和旅游项目。

  科学家们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平原河道修建多级梯级电站,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如果一座闸坝出现事故,形成连锁反应,其后果更为严重。”四川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赵文谦说。

  按照赵文谦的说法:平原河渠上修电站,必须建闸坝,以抬高水位,规划修建的电站,每级利用落差约11米,也就是说每级电站都要修建一座11米高的闸坝。而柏条河天然河岸高只有2.5-3.5米,势必加高闸前河堤,或深挖闸后河床,于是一条亲自然的生态河流,将人为地改造成阶梯式河流。水面高于两岸地面,一旦堤岸出现渗漏垮塌,两岸农田和村庄将遭灭顶之灾。

  “形成悬河,造成防洪隐患只是柏条河上修建水电站可能带来的危害之一。阻碍输水通畅,加剧水源污染也是可能带来的直接危害。”艾蓝山说。

  柏条河上的10座电站都位于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上游,水六厂是成都市骨干供水企业,日供水能力100万吨,承担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400多万人的供水任务。

  “如果修建10座电站就要高筑10座闸坝,形成10道阻水门坎,只要有一道闸坝或一座电站出现故障,就可能导致柏条河供水中断。”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邓伟告诉记者,“《开发规划》称要把柏条河建成向成都市供水的‘高速绿色输水通道’,‘输水通道’的关键是‘畅通’,如此‘关卡’林立,障碍重重,又何言‘畅通’。10座水闸前将形成10座前池(小水库),闸前水位雍高,流速减慢,池中淤积加剧,自净能力降低,污染清洁水源,威胁供水安全。”

  据艾蓝山回忆:2006年下半年,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工程的主导方都江堰管理局并没有正面回应。

  “只是有一个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悬河的说法是荒唐的,只有河床比地面高的河才能叫悬河。另外他说科学家们眼睛只看到了成都城市供水,而没有把视野放到整个的大四川地区的农业灌溉上。”艾蓝山说。

  事实上,虽然2004年的《开发规划》上没有点明,但是柏条河上修建水库蓄水另外一个作用是通过柏条河将水引到其支流毗河,作为整个大都江堰水利区规划中的一部分,“毗河工程”是为成都以外的资中等地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工程。

  “整个成都现在已经是缺水的城市了,连都江堰水源尚未得到切实解决,毗河引水工程不更是‘无源之水’?”艾蓝山说。

  2006年8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聂秀香等7位四川省政协委员联袂提出提案,陈述柏条河修建电站的五大弊端,呼吁“谨慎对待柏条河开发项目”。

  “规划工作不能仅由水利部门单独完成,还需环保、林业、国土资源及有关科研等部门的共同参与,更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并监督规划的实施。”聂秀香在提案中写道。

  2007年1月,《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柏条河综合开发规划报告》对柏条河的开发任务作了一些修改。把“以供水发电为主”改为“兼具发电等综合利用”。

  “但是,从开发规划报告具体内容来看,发电并非‘兼有’,梯级电站依然是规划的核心项目。从都江堰到唐昌镇的柏条河河段长只有30公里,却要修建10级电站,也就是说每隔3公里,就要修建一级电站,每级电站装机1万千瓦,总装机10万千瓦。在柏条河上进行如此密集的水能开发,怎么能说是兼具发电功能呢?”邓伟说。

  众多科学家建言

  工程的主管方都江堰管理局在2007年的8月2日和专家举行了首次“见面会”。

  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柏条河综合开发规划被修改。开发范围从之前的全流域44.76公里改为现在的27.09公里,从胥家起至唐元止,自来水厂附近的几级水电站被暂时取消,发电装机容量为每级8000千瓦,有可能还会更低,而原方案是每级1万千瓦。

  不过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们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不是修改方案把十五级水电站改为十级,而是根本就不能在柏条河上修水电站。

  据参会的成都市城市河流协会的秘书长田军回忆:在会上,主管方很明确的说,水电站是一定要修的,并称所有的审批都是按程序走的。

  一直到今年的9月15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流泥沙专家韩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地质学家刘宝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减灾研究室主任谭徐明等在内的众多科学家齐聚成都的“水与成都”论坛。会上,科学家们联名签发了对《关于都江堰水利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关于柏条河科学治理研究》课题的评审意见。

  会上专家们认为:如在柏条河上修建不具备调节能力的10座径流电站,势必改变柏条河的自然生态特征,影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传承,也不符合国家小水电开发的限制性政策。专家组认为有必要维护柏条河原来的自然特征、文化与景观价值,按照生态河道的理念,对柏条河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化管理。

  “柏条河上的梯级电站是无调节能力的径流电站,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利用落差109米,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电站总投资11.73亿元,单位千瓦投资11730元,动能经济指标并不优越。”中科院院士刘宝珺说,“在平原河道上修这种经济效益并不算高的水电站,这是一种不顾环境规划和后世子孙利益的做法。”

  科学家们告诉记者:根据规划,柏条河上拟建的水电站平均发电量约7亿千瓦时,平均年利用小时规划为7000小时,折合291天。都江堰渠首鱼嘴断面1、2、3月的月平均流量约为150立方米/秒,近几年多次出现低于100立方米/秒的枯水时段,而柏条河电站设计流量高达120立方米/秒,扣除河流必需的环境水量后,柏条河几乎要把都江堰来水用尽。4、5月份岷江来水虽然增多,但又是大春用水的高峰时期。那么用什么手段去达到年利用7000小时呢?管理者很有可能采取“水调服从电调”的对策,给柏条河多配水,让水电站多发电,以保证电站投资者的回报和收益。将为都江堰水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埋下极为严重的隐患,所以不能不引起关注和忧心。

  据记者了解,都江堰的上游岷江的开发强度已达64%;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后,近年来引用水量已达118亿立方米,开发强度进一步提高到80.1%,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曾被称为古蜀治水遗脉、历史文化廊道的柏条河是目前唯一还没有被水电公司开发的河流。本报记者 吴鹏

13、滇中调水决策应更加透明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0月31日陈墨

http://opinion.hexun.com/2007-10-31/100988745.html

    直到今天,长江第一湾地区(包括虎跳峡)的村民,依然不能确切知道“滇中调水”工程对自己的命运意味着什么。

  一个多月以来,环保界人士一直密切关注着那份《滇中调水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据昆明《都市时报》9月12日报道,云南省政协9月11日召开滇中调水恳谈会,会上首次公布《规划》。

  《规划》完整披露了4个滇中调水方案,并认为最优方案是丽江龙盘水电站引金沙江水方案。这个方案,需要建设478公里引水总干渠,一次性建设总投资将达490亿元。建成后,该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约为34.2亿立方米。

  云南有关方面称,滇中调水工程是满足昆明城市供水及滇池污染治理的根本措施,将直接令昆明市1206万人口受益。

  这个被选中的引水方案,水源点是规划建设的龙盘水电站,坝址地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龙蟠乡。事实上,这个坝址正是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规划方案中龙头电站虎跳峡大坝所在地。

  这样一来,2003年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的滇中调水工程,与1990年代通过规划审批的金沙江水电开发工程,在敏感地区虎跳峡会面了。

  无疑,包括中游“一库八级”工程在内的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会显著放大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按规划建成后,虎跳峡电站将是中国蓄能量和补偿效益最大的龙头水库电站,其对下游调节电站及三峡、葛洲坝电站均有巨大补偿效益。

  但如果虎跳峡修建水电站,回水将淹没具有重要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长江第一湾,且涉及移民数量众多,社会矛盾复杂。

  在各利益相关方艰苦博弈下,2006年上半年,云南省曾表示,虎跳峡电站在得不到当地绝大多数村民同意情况下,不会贸然动工。

  而上述滇中调水规划出台,则近乎把这一承诺推翻,难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据各种可信渠道的消息,对于滇中调水,无论是中央还是云南省内部,均一直存在不同意见。

  反对者认为,昆明地区并非资源型缺水,而是水质型缺水。被一些专家近乎刻薄地称为“公共厕所”的滇池,尽管长期以来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理,但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滇池周围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进一步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此前提下,单纯靠调水冲洗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洗完滇池的水还将流回金沙江,对其下游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认为,果真要调水,也还有其他更为理想的方案,比如从昆明附近柴石滩水库引水。

  据此,有专业人士分析说,滇中调水方案与金沙江水电开发方案,是基于共同利益的相互搭车行为。

  一些环保人士及当地村民担心,两股力量合而为一,前期虎跳峡的博弈成果难以保全,再次对长江第一湾的命运感到担忧。

  令人欣慰的是,云南省政府高层领导明确表示,取水点还需要综合考虑淹没耕地面积、移民人数、生态损失、社会经济效益、防洪、投资总额等因素进一步比选。

  近两天有消息说,为尽可能减少移民数量和保护长江第一湾,滇中调水取水点可能会移至长江第一湾上游。但更具体信息则无从知晓。

  环保人士关心的首先还不在于水电开发和滇中调水方案的利弊得失,而是方案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

  至今,诸多业内人士对于调水方案是否通过规划环评,具体批准时间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时间究竟孰先孰后,以及公众参与环节如何实施等问题都一头雾水。

尽管眼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尚未正式实施,但如此投资巨大、社会影响深远的工程,公众只能从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依然令人有些遗憾。

14、生态文明构想人类社会变革新方向

来源:中外对话 2007年10月31日马军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index

中国最近在"十七大"会议上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马军说,这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又一次界定。那么,中国是否将从此引入绿色发展模式?"跨国资本将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生产过程转向发展中国家,在不改变发展模式的情况下"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引起广泛关注。这是在客观分析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后,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模式的又一次界定;同时也是在客观分析人类所面临的全球环境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对未来世界文明形态的基本构想。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中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反思。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采集、狩猎和农耕文明阶段,直到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开始席卷西方世界,工业文明迅速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文明形态。在为人类带来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建立在资源、能源大规模消耗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给工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过去三十年间,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工业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跨国资本将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生产过程转向发展中国家,在不改变发展模式的情况下,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压力,却大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负担,环境污染问题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如何应对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带来的温室效应,突然成为摆在全球各国面前的紧迫问题。

世界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我们为此付出了极高的资源环境代价,主要原材料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居于世界前列。从根本上看,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已经给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当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试图以同样方式发展自己,加入世界富人俱乐部的时候,工业文明固有的不可持续性就突显出来,全球环境就会加速逼近危机爆发的临界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领导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保障中国的长远发展和维持全球生态安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艰难探索。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首先分野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工业文明立足于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态文明则要求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因为生态化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环境学者利奥波德就曾指出:“文明并不像通常设想的那样,是去征服一个稳定而永恒的地球”。在人类遍布地球各个可居住角落的时候,在人类握有摧毁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力量的今天,我们反而必须收起心中那柄征服的巨斧,重新找回我们对自然曾经拥有的那份尊重和感恩。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设想超越工业文明建立在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探索出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我们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也存在着超越既有基础设施,直接采用新型技术设施的机遇。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除了要摆正人与自然关系外,还必须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是要力求实现“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中国领导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将“以人为本”确定为核心。如果我们发展的目的真正是为了惠及民众,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发展中破坏民众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而在环境决策和管理中赋予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司法救济权,是保障公民环境权的最有效方式。

人们曾经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方向莫衷一是,如今寻求与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主题。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构想,也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背景资料:

2007年7月15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要求,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被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今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15、“华南虎热”给野生动物带来关注和爱护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67600.html

  陕西省镇坪县农民周正龙的野生华南虎照片,10月12日公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这股“华南虎热”,引来了全社会对野生动物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折射出近年来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

  村民们以“烂草黄”为骄傲

  引起人们热议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出于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记者实地采访发现,这里的农民对华南虎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地处陕南巴山地区的镇坪县,地广人稀加上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农民与野生动物有着不解的渊源,打猎曾经是部分山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村里曾经有20多个猎人,那都是20年前的事了。”在镇坪县上竹乡湘坪村,党支部书记唐世坤回忆说,“1954年的时候,村民向正云曾经用自动发射的猎枪打死了一只‘烂草黄’。”

  当地人俗称的“烂草黄”,指的就是华南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烂草黄”在镇坪县时隐时现,可惜没有受到保护,先后有7只被捕杀。

  今年58岁的湘坪村村民张顺宝曾是一名猎人,他告诉记者:“山上有野猪、麂子、狗熊,打回来能卖钱。我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到1989年,几乎年年都要打猎。”当时,张顺宝每年靠打猎能收入2000元左右,占到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后来政府不让打猎,枪也收了,便想其他办法挣钱了。”张顺宝说,他现在几乎每年都要出去打工。“‘烂草黄’是国家保护动物,我们老百姓都知道,绝对不能打,看到了还要报告。”谈起华南虎,张顺宝有几分自豪,“山上肯定有‘烂草黄’,前年我还听到过吼声。”

  在镇坪县上竹乡松坪村、城关镇文彩村、曾家镇芋坪村等村庄,村民们无不把“烂草黄”当成他们的骄傲。

  华南虎调查迎来“春天”

  野生华南虎是否存在,主要依赖于专业部门的调查。在镇坪县,主管部门对野生华南虎的调查早已开始。

  镇坪县野生华南虎调查“第一人”李评,曾是一个孤独的寻虎者。1992年成立的镇坪县野生动物管理站,到2006年底以前仅有他一名职工。

  李评认为,出境公路2005年才铺上柏油的镇坪县,长期以来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落后与封闭保护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也使这里的野生动物信息得不到足够重视,当地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烂草黄”就是老虎。1998年之前,县野生动物管理站除了“一人、一室、一桌”之外,再无经费和设备。

  在1998年上级安排的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李评通过艰难走访,了解到许多民间关于华南虎的见证和记录。他说:“这次调查初步认定镇坪县有野生华南虎生存,才逐渐引起上级部门重视。”为此,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给镇坪县野生动物管理站配备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让李评感激不已。

  鉴于当地群众不断报告看到老虎、听到虎啸,陕西省林业厅2005年组建了镇坪县野生华南虎调查队,并于2006年夏季和冬季实地调查,发现了老虎足迹链等有价值的证据。今年7月,陕西省林业厅组织专家评审认为,镇坪县仍有华南虎生存。李评喜爱的事业由此发生重大转折,到目前,县野生动物管理站增添了电脑、照相机等设备,人员增加到了5名。

  李评说,去年以来,镇坪当地群众更加关心随时可能出现的“烂草黄”,调查工作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镇坪县林业部门还接到3起疑似华南虎踪迹的报告。不过,进一步确定野生华南虎的存在及种群分布情况,还有待于进行大量艰苦而细致的调查。

  幸运野生动物会越来越多

  华南虎亦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曾生活在我国中南部的广大地区,1996年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到目前,我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仅为70只,有研究者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绝迹。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常秀云认为,华南虎成为舆论热点,是近年来国人动物保护意识快速提高的印证。

  陕西省城固县农民袁德山一家四代35年爱鸟,吸引数万鹭鸟争相来家做客;云南昆明的“海鸥老人”吴庆恒,生前拿出退休工资喂养过冬红嘴鸥10多年,留下感人故事;去年网络上出现的“虐猫事件”,引起许多网友的热评……常秀云说,这些事情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常秀云所在的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1984年成立的时候,仅有1000多名会员,起初几年的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少有人问津,常常流于形式。但近5年来,协会工作得到了许多国内企业的资助,会员也增加到了2万多人。

  陕西省佛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赵建强,是一名野生动物拍摄的“发烧友”。赵建强说:“佛坪县生存着大熊猫、羚牛等国宝级珍稀动物。随着照相机的普及,全县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从7年前的几人,增加到了现在的40多人,来这里的大多数旅游者也用相机记录着难得一见的动物。”

  赵建强说,陕西省最近的一次有实物佐证的野生华南虎生存记录,是1964年在佛坪县被猎杀的华南虎,此后到现在,佛坪县尚没有可信的华南虎踪迹,忽视濒危动物保护的后果可见一斑。他希望各地在“华南虎热”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落实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人们的关注和爱护,为越来越多的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带来了福音,希望有更多的人将爱心化为行动,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常秀云说。

16、公开忏悔,政府有权羞辱污染企业吗

来源:中国网2007-11-01秋风

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07/11/01/3816594.shtml

  环保在当下舆论中简直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政府采取措施推动环保,当然也最能得到喝彩。但是,看到深圳市所采取的环保新政,最好还是慢点喝彩。深圳市规定,有环境违法行为,银行将停止贷款;违法排污的企业,必须在媒体上公开忏悔。说实在话,这两项措施已经接近于环保虐政了。

  保护优美、清洁的环境,确实是人们普遍看重的一个价值。但是,不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在追求这种价值时,跟追求其他美好价值时一样,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只是国人深受厚黑学与权谋文化的熏陶,本来就倾向于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择手段;他们在学校接受的历史哲学教育也让自己相信,为了推动所谓的历史进步可以采取任何措施。

  媒体说,这些新规对遏制企业违法排污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假如手段本身就逾越了某种界限,则再好的效果也不能证明手段的正当性。像秦始皇那样严刑峻法,也确实可以维持某种秩序,但汉以来的史家无不斥其统治为暴政。强制企业到媒体上公开忏悔,就是一种不正当手段。中国从来就没有“忏悔”之说,所谓忏悔不过就是曾经十分盛行的游街示众式羞辱刑而已。问题是,政府的权力中是否包括了超越法律授权、羞辱一家企业的权力?

  更进一步说,政府有关部门之所以能够采取此类不正当手段,肯定意味着政府也可以采取其他更广泛的不正当手段。政府既然可以羞辱违反环保法规的人,当然也可以羞辱那些在家看黄色电影的人。

  据说,政府强令商业银行不向那些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发放贷款的措施对企业有很大威慑力。然而,这种威慑力却是以政府有权任意干预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扭曲制度为前提的。政府既然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当然也可以指令商业银行只向国有垄断企业及政府青睐的权贵企业贷款。政府也可以随意下令商业银行,一忽儿敞开发放住房贷款,一忽儿又停止发放住房贷款。假如人们承认这种制度是坏的,那就不应当轻易认可政府利用坏的制度去所谓的好事。

  再者,这些不正当手段最多只能收到一时的效果,而不可能长远有效。因为,政府采取不正当手段,必然诱发企业以不正当的手段回避惩罚,而企业在这方面的创造性一旦被激活,必然会使政府疲于应付。就仿佛在对付刑事犯罪的时候,国家如果以暴易暴,必然使暴力活动步步升级以至于失控。

  当然,环保部门采取这种不正当手段,似乎也有苦衷。在中国,由于长期奉行增长主义意识形态,各级政府埋头追求GDP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此不惜赋予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以随意制造污染的特权,并刻意压制环保部门,使其无法正常地对污染行为进行监管。因而,环保部门在政府架构中向来是弱势部门,并承受了不少舆论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部门似乎饥不择食,抓住一切手段强化监管。比如,借宏观调控之力扩大自己的权威。人们注意到。这两年来,环保部门突然有点强势。或许是因为,政府高层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管理宏观经济的部门突然发现,环保也可以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于是,环保部门被调用起来,好一阵雷厉风行。

  环保部门如果假戏真做,借此确立了一套更有效的监管制度,那倒也不错,毕竟,好制度有时也是在历史的偶然中生成的。但实情似乎并非如此,在环保与宏观调控的合谋关系中,环保只是工具性角色,而如此狐假虎威似乎无助于环保部门树立自己的权威。那些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名义遭到惩罚的企业不觉得自己遭到惩罚是由于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而只会后悔撞在宏观调控的枪口上了。尽管环保部门出面惩罚了,但企业所恐惧的并不是环保法规,企业以及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作出惩罚决策的不是环保部门,而是其他人和机构。

  古人云:政者,正也。正人先正己,为政者必须以正当的手段追求合理的目标,环保部门需要严格地依照法律进行监管,包括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也必须致力于树立自己独立监管的权威,而不是热衷于把自己与其他权力捆绑在一起,在当事人及公众心目中把环保降格为其他价值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