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9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形势仍不容乐观
2、我国投巨资保护西藏“神山圣湖”生态环境
3、联合国报告称 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4、水土流失严重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
5、专家指出:山西出生缺陷高发与环境因素有关
6、太湖治污新标准 重大污染企业将淘汰
地方信息:
7、北京首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温入潮”竣工通水
8、上海崇明岛将建世界首个生态城
9、十堰堵河潘口水电站昨开建
10、苏鲁皖浙四省建立跨省联防治污机制
民间环保:
11、今日三峡之四――长江清,中国兴
深度报道:
12、广东环保区域限批遭遇执行难
13、阳澄湖,环保抉择中的蟹与水
环境时评:
14、千亿治太湖,老路走不得
15、戈尔获奖与全球变暖
16、"无车日"常态化应从细节入手
1、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形势仍不容乐观
来源:新华网2007年10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276
新华网济南10月28日电(记者邓卫华、王汝堂)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日前在山东省东营市举办的“中国-西班牙水论坛”上说,我国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和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其中水利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水资源形势仍不容乐观。
高而坤认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年缺水总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有1亿~3亿亩农田受旱,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随着全国用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
水生态和环境安全面临威胁,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成灾和地下水超采。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2、我国投巨资保护西藏“神山圣湖”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0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272
新华网拉萨10月28日电(记者拉巴次仁、储叶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县长土登次仁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西藏著名的“神山” 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已被纳入国家级重点湿地保护区项目,从明年开始国家计划投资2800万元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冈仁波齐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714米,号称“神灵之山”。每年成为苯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教徒以及众多旅游爱好者聚集之地。在“神山”东南20公里处,还有一个被称为“圣湖”的玛旁雍错,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
随着游客和香客的增多,“神山圣湖”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土登次仁说,国家已经启动了旨在保护“神山圣湖”湿地的项目,将对“神山圣湖”周边3000亩湿地进行有效保护。
据悉,针对生活垃圾增多问题,普兰县政府将在“神山圣湖”外围建设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场,并计划明年在“神山圣湖”边上建6座公共厕所。
近年来,“神山圣湖”的门票收入全部用于环保措施上。目前,“神山圣湖”的周围建有5个公共厕所,各旅游接待设施的垃圾定期得到集中处理,政府还专门雇请56名当地农牧民日夜巡逻,保护好“神山圣湖”周围的公益林。
巴嘎乡乡长强巴说,过去,“神山”周边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现在政府开始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同时乡政府也对周边群众进行了环保宣传,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圣洁之地。
3、联合国报告称 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10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236
据新华社内罗毕10月25日电 (记者赵卓昀)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环境问题仍继续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5日公布的一份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报告的结论。
这份题为《全球环境展望:环境与发展》(GEO—4)的报告由390名专家联合撰写,并经全球各地1000多名专家审核,是联合国在环境领域最为全面的评估报告,也是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20年前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公布的第四部系列报告。
报告在对目前全球气候、土地、水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后指出,世界各国在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环境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环境问题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各国政界主流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棘手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不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此前在解决简单问题方面取得的成绩可能将化为乌有,并使全人类的生存面临威胁。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国际社会在一些环境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是大胆且令人鼓舞的。但在更多情况下,各国由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环境所面临挑战的严重性,因此行动步伐过于迟缓,规模也无法达到要求。
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人类目前的人口与生存方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与资源的承受能力。人类其实不应该把自身所面临的危机割裂开来,分成“环境危机”、“发展危机”、“能源危机”等等。事实上,这些都是一个危机,其中包含了气候变化、生物灭绝、人口激增、富人的高消费以及穷人的饥饿贫困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共同职责。
4、水土流失严重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
来源:新华社2007-10-29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618.html
济南电(记者 邓卫华 王汝堂)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日前在山东省东营市举办的“中国-西班牙水论坛”上说,我国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和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水利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水资源形势仍不容乐观。
高而坤认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年缺水总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有1亿~3亿亩农田受旱,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随着全国用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
高而坤说,目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55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
我国用水浪费也较为严重,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以上。此外,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自发的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水生态和环境安全面临威胁,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成灾和地下水超采。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5、专家指出:山西出生缺陷高发与环境因素有关
来源:新华网2007年10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44003.html
记者日前从人口计生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有关部门进行的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呈现“北高南低”等特点。
据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安焕晓介绍,从地理分布看,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区分布在吕梁、太行、中条山脉走向的地带,北部山区高于南部平川。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污染也有关。调查数字表明,山西省八大煤矿矿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出生缺陷的发生还存在“城乡差别”,即农村高于城市,贫困落后地区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基础教育水平、地方病两个因素也存在关联,基础教育水平低的地区高于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地方病高发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一般地区高。但在季节、年度、性别等方面,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据人口计生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至120万人,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3%至5%。其中,山西省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记者 刘翔霄)
6、太湖治污新标准 重大污染企业将淘汰
来源:新华网2007-10-29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613.html
记者从无锡市环保局获悉,《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在太湖流域江苏地区实施,一批重污染企业可能从此淘汰出局。
新环保标准对纺织染整、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制造六行业的重点控制指标是:COD(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和氨氮,这四大污染物也是引发太湖污染的主要祸首。
以纺织染整行业为例,其中COD污染允许外排浓度为60毫克/升,比现有实施标准低了40毫克/升,比2005年之前低了120毫克/升;对化学行业,氨氮排放标准也大大高出“国标”,数千家企业受到考验。
一直被划分在长江流域的江阴市,首次兼具了“太湖流域城市”的身份,江阴企业也必须和沿太湖企业一样遵守这个排污新标准。
此外,城镇污水处理厂也在新标准覆盖范围之内。到2008年1月1日,所有新建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都要从一级B提高到一级A。
新标准还对化学以外的五行业污水排放总量作了约束。其中,生产每百米布只能排水2立方米、一吨纸可排水12立方米、1000公斤啤酒可排水4.5立方米。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是近三年中江苏省出台的第三个严于“国标”的地方环保标准,将加速太湖流域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
李源潮太湖调研:谁污染谁受害、谁环保谁得益
8月11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武进、宜兴检查全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就深入推进太湖入湖河道治理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治理太湖入湖河道是太湖治理的源头,要真正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建立地区环境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记者孙彬)
7、北京首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温入潮”竣工通水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7年10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46982.html
昨天,北京首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温入潮”竣工通水,干涸了近10年的潮白河顺义城区段喝到了从温榆河调来的水。今后,每年将有3800万方的优质再生水流入潮白河,在潮白河7公里和顺义城区北减河4公里河段形成300万平方米、约1.5个昆明湖般大的水面景观。
潮白河是北京重要水源地和东部生态屏障,由于持续干旱,断流多年,直接影响了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周边生态环境。而温榆河是北京北部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常年有水,每年出境水量约4亿立方米。“引温入潮”即通过修建引水工程,将温榆河的水经净化处理后引入潮白河,以改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周边及顺义新城的水环境。
从取水口闸流入的温榆河水还没经过处理,可以看到湍急的水流呈黄绿色泛着白色的泡沫。取水口旁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对水进行初步净化也改善了坝口的环境。随后水流入日处理能力10万方的污水处理厂开始“大变身”。污水处理厂采用膜工艺处理污水,经过加药、脱氧、排泥、臭氧消毒等工序后,黄绿色的污水就变得清澈透明,达到三类水标准。
顺义区水务局局长李国新介绍,三类水标准相当于居民家中自来水的标准,除了不能直接饮用,完全可以接触人体皮肤。
由于温榆河河道取水口的水位比潮白河河道低3米,水进入引水泵站后将通过压力提高,打入玻璃钢管线中。管线长达13公里,水从取水口流出要经过这段地下管线,从位于顺义城区北的首闸流入河道。这样流经顺义城区的潮白河支流减河就有了充沛的水源,顺义区的老百姓先享受到了水给他们带来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之后,水从减河流入潮白河干流,向北到向阳闸,向南到达河南村橡胶坝。
李国新介绍,预计今年底能达到输水600万方,明年奥运前能达到3000万方。补水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回补潮白河段的地下水,所以整个河道不铺设衬砌,形成完全自然的水循环涵养地下水。补水管线沿途预留了后沙峪、空港开发区、空港物流基地等4个分水口,随着补水量的提高可以逐渐满足这些重要区域的绿化和景观用水。未来潮白河河南村橡胶坝以南的河道也将逐步地进行引水补水,实现顺义段潮白河全线有水。
8、上海崇明岛将建世界首个生态城
来源: 东方网-劳动报 2007年10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9/005412800771s.shtml
本报讯 (记者刘东辉)一座“城市”的最高建筑仅有8层,而屋顶的草坪与绿色植物是天然隔热层,公交车以燃料电池为动力,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上海的崇明岛东滩,将建成世界上首座“生态城市”。在昨日召开的第十九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汇丰集团董事长、德意志银行成员等多位与会代表都提到了崇明东滩,这个生态城成为大会的热点之一。
根据规划,这座占地面积达86平方公里的“城市”的最高建筑仅有8层,“市内”将有充足的步行空间,公交车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电动摩托车、自行车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市区”还将建立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在能源方面,以海风为动力的风电场可以发电,燃烧的有机废弃物同样也能“放电”。最后崇明东滩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据透露,生态城内的首批居住和商业中心将于2010年世博会时开放,成为世博景点之一。
“能源创新是可持续和生态友好型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规划中的生态城‘东滩’,将在可再生能源中发挥中心作用。”西门子首席执行官罗旭德说道。汇丰集团董事长葛霖也认为,“东滩”将证明,通过综合规划和系统可以产生多么广泛而巨大的效率。与紧邻的上海市区相比,“东滩”将力求人均水资源消耗减少43%,垃圾填埋减少83%,运输零排放。为此,葛霖建议,“东滩”可以创办一所“可持续发展学院”,成为环境经济学和技术领域的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以此吸引居民、商业和产业。
在会议上,不少企业巨头纷纷表示了对“东滩模式”的期盼:东滩生态城项目如果能取得成功,将为世界实现低碳排放带来希望。葛霖表示,由“东滩”获得的经验可移植到世界其他城市,包括伦敦。
9、十堰堵河潘口水电站昨开建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7年10月2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281
昨日,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省重点扶贫项目——十堰堵河潘口水电站正式开工。水利部、北京市、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我省领导与堵河两岸数千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八百里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流经竹山、竹溪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水能蕴藏量达到116.5万千瓦,被称为流金淌银的河流。
据介绍,潘口水电站装机容量51.3万千瓦,工程动态投资达43.97亿元,由汉江集团和京能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建设工期3年7个月,2010年下闸蓄水、发电,预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0.5亿度,年发电收入5亿多元、创税1亿元。
10、苏鲁皖浙四省建立跨省联防治污机制
来源:南京晨报 2007年10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8/090214179447.shtml
晨报讯 上游排污,下游遭殃,如何破解跨界污染一直是治污的难题。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江苏、山东、安徽、浙江四省探索建立跨省界联防治污机制来解决跨省界河流治污难题。
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四市已确立了跨省协防联治的互访机制。徐州、临沂、宿州3市环保部门确定定期互访,通报各自企业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结果。同时,建立跨界河流水质监测系统,对跨越苏、鲁、皖等省的大运河、奎河和邳苍分洪道,以及流经江苏省吴江市、进入浙江省嘉兴市的河道,设立水质监测站,全天候监测跨界河道水质变化情况,为查处水污染突发事件提供客观依据。
上游一旦预测或监测发现跨界河流水质发生异常变化,根据上下游联动的预警机制,将在第一时间向下游发出预报和通报。下游立即启动水污染应急预案。如果污染发生了怎么办?据了解,四省将会启动下游对上游的反馈、协查机制。跨界河流的下游地区一旦监测发现水质恶化,立即向上游反馈,协同上游查找污染源,或由上游启动限产减排预案。
11、今日三峡之四――长江清,中国兴
汪永晨
长江清,中国兴。说出如此断言的是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先生。2004年10月10日,章琦发起了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办,中国发展研究院策划、承办的“保护长江万里行”。考查团一行40多人从长江上游宜宾出发,历时12天抵达长江下游终端城市上海,途中共赴21个省市实地调研。用章先生的话说:沿途所见,怎一个触目惊心了得。章先生说,长江已经成为一个任意堆放、倾倒垃圾的“垃圾河”。
凤凰台拍摄大型纪录片《江河水》的“长江号”上,章先生说,他生在江苏的江阴。小时候在长江里玩,抓鱼摸虾。后来到了上海,但每年要回江阴老家看看。后来回去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老家的亲威,朋友在被污染的江里钓鱼。他问这么脏的水钓出的鱼能吃吗?家乡的人竟然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章琦说亲眼目睹了苏南模式的发展,也亲眼见证了这种发展完全忽略了保护,只是向长江索取。结果是钱包鼓了,大厦多了,可几乎是没有一条河不是脏的了。河,湖里的脏水直接进了长江。很多企业建在江边,有钢铁厂也有化工厂。
章琦曾问当地人,这些工厂建在江边,不是把长江污染了吗?一些地方官员却告诉他:建在江边,好运输,好用水,污水处理成本低,经济发展速度快,开发区还没有建好就已经住满了。2007年春天,章琦发现当地的刀鱼卖到了8000到1万块钱一斤。
我们的船行驶上在三峡中,章先生说,面对这些,他不得不提出长江已处在了生态濒临崩溃边缘。
江边的工厂
江边的企业
江边的直排
在船上,章琦先生说到这时,水利部长江委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翁立达先生说他们在研究中做出过一个图表。这个图表比较清楚地看出来,长江流域的排污量,在过去的这几年当中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表里列出的1999年到2004年,大家可以看到,从1999年的206亿到2004年的288亿,实际上在2005、2006年已经接近三百亿了,三百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差不多每天都有八千多万吨的污水进入长江。翁先生说,如果打一个比方,因为黄河这几年的水量大概也就是三百多亿,就是一条黄河污水排入长江,相当于黄河的水量。
2007年5月16日,翁先生在央视的新闻会客厅接受主持人李小萌访问时,李小萌曾问到:都说长江的水量、体量都很大,她的自洁自净的能力也很强,在她能够自洁的范围内,这个污水它能承受的是多少呢?
翁立达说:很多人对长江一个误解就在这里,因为长江水量将近一万亿,水量很大。但我们必须要看到,长江干流江面很宽,可是我们排入的污水一般只能是沿着岸边走,不可能全段面地混合。岸边水域,特别是我们讲的干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水域,排污口排出来的污水要沿着边走,我们城市的取水也是从岸边取,所以岸边水的污染对我们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长江不是没有水,而是水质性的缺水,也就是水质不安全,水质污染太严重。我们可以想象,每天都有将近一亿吨的污水排入长江,所以长江污染的水体的量比例一直在上升。
企业在江边
江上垃圾
江上垃圾山
翁先生在接受央视主持人李小萌采访时说:近年来,由于长江干流、支流的沿岸企业不断向江水中排放大量含有磷、钾等有机物的工业污水,再加上农业化肥残留和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长江水体的局部富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水华、水葫芦等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爆发事件时有发生,长江水质恶化、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在《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有一个数字显示,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是650公里长,长江的总长度是6300公里,李小萌问翁先生:这是一比十的概念,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翁立达纠正地说:我们讲650公里的概念,是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的近岸水域污染带的长度,不是整个长江的污染,21个城市江段是个什么概念?它的总的长度是790公里。换句话说790公里的城市江段有650公里是污染的,这个比例就相当惊人。
李小萌说:把它放到整个长江长度上来看,觉得它比例占得没有那么大?
翁立达说:对,可以这么说,因为长江干流就是一万亿吨水量,有的江面都很宽,像武汉中游都是一点一、一点二公里,很宽。从总体来讲,我们如果把刚才说的,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全部混匀,跟一万亿的量比起来那是不多。但还有一个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污染严重的河段是460公里;1992年、1993年是560公里,这次是650公里,又增加了90公里。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第五章 长江水污染问题,第一节 长江水污染现状和主要问题中写到:“局部污染严重。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且有发展趋势。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较严重,一些流经城市的中小支流普遍污染严重,省界水体水质也不容乐观,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滇池、巢湖、洞庭湖、鄱阳湖水质为Ⅳ~Ⅴ类,部分断面或时段甚至为劣Ⅴ类。除鄱阳湖为中营养水平外,其他湖泊均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东湖、玄武湖等一些城市内湖污染严重。
长江省界水体监测始于1997年,到2005年对长江流域58个省界断面进行了监测,其中干流省界水质断面13个,支流45个。从近8年来的监测结果看,省界水体水质超标断面数都占40%以上。
2005年对长江流域开展监测的58个省界断面监测结果与2003年的进行分析,2003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百分率为41%,2005年达55%,呈上升趋势。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和石油类,是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化肥的使用所致。”
2007年7月24日,进入主汛期的长江上游连日暴雨,大量水上漂浮垃圾涌入三峡库区,对库区水环境造成污染和航运、旅游带来影响。为保证长江航运和库区水环境安全,三峡库区重庆市、湖北省沿江各区县加大清漂力度,每天打捞水上垃圾百余吨,以确保三峡大坝电厂运行安全和库区水质清洁。
摄影 周会
章琦说,今年无锡的街头出现了这样的标语:马路脏了水洗,车脏了水洗,湖脏了什么洗?
长江的问题中央政府非常关注,可为什么这20多年来花了很多钱,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章琦认为问题出在这几方面:
一是,关注长江的管理部门是“9龙”管水,很多部委都参与。结果是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管得谁都不满意。应该成立长江协调委员会,由中央直接领导。
二是,要依法治国,要专项立法。2007年两会期间,3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提案。
三是,腐败,不解决,保护长江就是空谈。有腐败的高官不就是把治理滇池的钱给了情妇吗。现在我们提生态文明,一定要为长江立法。
在《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流域实施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水管理。近年来,许多国家通过修改立法,推行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从国外流域立法和实践情况来看,流域立法有多种形式,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主要采取单一河流立法,如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案》、《特拉华河管理协定》、《下科罗拉多河管理局法》,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协议》,新西兰《怀卡托流域管理局法》,新西兰甚至按照流域边界对地方行政区边界进行了调整,促进地方政府的流域管理工作。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是通过水法对流域管理作出统一规定。欧盟在2000年通过《欧盟水框架指令》,在其29个成员国与周边国家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澳大利亚于2000年开始实施新的《水法》,推进全国的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南非也于1998年通过《水法》、实施以流域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
做完节目(右四:翁立达 右五:章琦)
明天的《今日三峡》我们将说说,要给长江立法,应该怎么立?
12、广东环保区域限批遭遇执行难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07年10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8/233514181386.shtml
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
作为我国七大流域中的珠江流域,此次虽未有县、市、工业区被列入此次“国家级”流域限批,但广东省环保局负责人在今年年初已表态,要用最严厉的手段应对环保问题。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李清表示:“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或实行区域环保限批。”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环保局就已经向省内两个区开出了“限批令”的罚单。
今年2月,鉴于广东省清远市的乐排河和大燕河对广州、佛山的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广东省环保局发出《关于暂停清远市清城区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通知》(粤环[2007]19号),决定暂停清城区范围内的电镀、印染、制革、造纸、禽畜养殖等新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6月,广东省环保局再次发出《关于暂停茂名市茂南区部分行业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的通知》(粤环[2007]49号),决定暂停茂南区范围内的电镀、印染、制革、造纸、禽畜养殖等新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然而,8月初,记者从广东省环保局了解到,在广东省环保局动用最严厉措施“区域限批”之后,被点名的“茂名市茂南区”对于当地环保整改进度缓慢。此外,以揭阳市电镀工业区为代表,粤西、粤东、粤北等广东省内一些地区环境督办工作也正陷入“执行难”的窘境。
“限批只是面子上不光彩”?
茂南区位于广东省粤西小东江的中游,是广东省茂名市主要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小东江是流经茂名市茂南区的一条小河,按照功能区水质要求,小东江全流域水质应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
但据广东省环保局介绍称,在小东江茂南河段水质24项指标中,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水质属劣Ⅴ类,特别是茂南区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限批只是面子上不光彩的事,对茂南区的未来发展不会有什么影响。”在6月遭到点名时,茂名市茂南区副区长梁远祯接受广东省环保局组织的“聚焦环保督办”媒体采访团采访时如是说。这位分管环保领导在“限批令”下达十几天之后(6月18日)才知道茂南区被环保区域限批。
广东省环保局赴当地调研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茂南区政府对于广东省环保局发出的限批令重要性的认识如此‘简单’,让我们很意外,也很吃惊。”
但到了8月21日,梁远祯再见本刊记者,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大转变。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限批肯定不只是面子上不光彩的事,我们成为了广东省环保工作的负面典型,对茂南区未来发展的影响能说不大吗?”
据茂名市茂南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林宇平介绍,作为分管环保的副区长梁远祯从当地某镇调任副区长任上的时间并不长,当时他在媒体面前表现的“实话实说”成为媒体曝光的众矢之的。
“我当时说了句‘现在做企业也不容易’的大实话,后来却被解读为政府包庇污染企业,甚至认为政府或我个人在这家企业中拥有利益,”梁远祯表示,“事实上,我与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此前可以说从未谋面。”
梁远祯口中的这家企业就是位于茂南区金塘镇上垌村百福堂村的广东立威化工有限公司(下称“立威化工”)。
据广东省环保局介绍,立威化工是茂南区内的因为环境污染被广东省环保局督办的企业,其环保问题长达三年没有得到解决。该厂主要从事原药合成、中间体合成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氰化钠、酰氯、高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化学品是其原料或产品。
8月20日,记者来到立威化工厂区,虽然还是能够闻到刺激性味道,但该厂的生产已经停顿。
“我环保意识不强,这两年运气也不行了,”立威化工董事长董超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被媒体曝光之后,我成了彻彻底底的‘反革命分子’,政府官员都怕与我接触。”
20年前,从广东工学院毕业不久的董超林意识到当时我国农药生产供不应求,于是从亲友手中筹集到20万元买下了一纸薄薄的专利——低残留农药合成配方,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并曾一度作为粤西民营企业家的典型,成为很多有志创业人的楷模。
“我的农药出口到海外为国家赚了不少外汇,为国家上缴利税少说也有1000—2000万,但怎么也想不到会在环保问题上犯了错误。”董超林颇感后悔。
制度缺陷难使“政通人和”?
据记者了解,在2006年初,茂名市茂南区环保分局曾因为立威化工未经批准擅自生产某农药,处罚了立威化工5万元,今年6月,针对立威化工污水排放中COD和苯严重超标被督办后,茂名市环保局、广东省环保局分别向立威化工开出10万元的罚单,并要求在今年9月30日之前整改完毕。
茂南区小东江劣Ⅴ类水质会不会因为茂南区被区域限批、立威化工整顿而有所改善呢?
一份名为《茂名市环境局茂南分局关于区域限批汇报材料》显示,生活型污染已经是小东江的主要原因。而据茂南区当地政府介绍被限批的项目均不是当地着力发展的行业,所以 “限批令”也被当地不少人称作“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事实上,治理小东江污染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还反映在究竟“谁为环保工作负责”这一“执行难”的关键问题上。目前,广东省内主要地区,对于环保部门已经采取“垂直管理”的方式,下级环保部门的人事任免、财政拨款、物力供给均由上级环保部门决定,以茂南区为例,茂南区环保分局直接向茂名市环保局负责,而茂名市环保局直接向广东省环保局负责。
茂名市茂南区副区长梁远祯表示:“现在环保是大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当地政府要对本地环保问题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对于本区域内企业项目的环境评估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发放又不是我们政府权限,从而出现在环保问题上‘权责分离’的现状。”
广东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国家和广东有关法律规定,地方政府负责人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茂南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有关地方政府领导环保责任意识不强,领导责任意识不到位,自然对环保处罚无所谓。”
但立威化工董事长董超林向记者出示的“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显示,该证是2004年3月16日由广东省环保局委托茂名市环保局颁发的,即意味着茂南区环保分局并没有权限发放此类许可证,但是在实际中,茂南区政府及茂南区环保分局则要对立威化工的非法排污负责,出现了权责不对称的问题。
此外,据记者了解,茂名市茂南区政府已经于今年7月25日印发了“整改方案”,但直到8月中旬,广东省环保局依然没有收到此份整改方案,据茂南区政府有关人员推测,“整改方案”在茂南环保局分局向上逐级递交的过程中出现了拖延。
同被列入此次“区域限批”的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的环保部门也是采用了“垂直管理”,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清城区乐排河流域的电镀厂群整治也拖了两三年之久。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因为环保问题“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之间在协调执行上存在一定困难,当地一些企业虽经限期整改,但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仍存在偷排的侥幸心理,不时会偷排电镀废水,对下游广州的饮用水源造成威胁。
那么在那些还没有采取环保部门“垂直管理”,而由当地政府统一协调环保工作的地区,环保执行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了吗?
[1] [2] [下一页]
13、阳澄湖,环保抉择中的蟹与水
来源:解放日报2007-10-29 尤莼洁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641.html
上海水产大学教授王武,最近成了阳澄湖区“最受欢迎的人”。好几个产区的“阳澄湖大闸蟹评比”,都邀请这位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首席专家参加,而在过去,这种评比更喜欢邀请美食家。
这和一场正在进行中的环保治理行动有关。夏初的蓝藻暴发,带来了席卷太湖全流域的治污大战,整治对象包括阳澄湖的网围养殖。根据《“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08年5月之前,总面积18万亩的阳澄湖,网围养殖面积将从目前的8.06万亩缩减至3.2万亩。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王武带领水产大学的教授博士服务团赴阳澄湖养蟹区开展了“水质修复生态调查”,与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阳澄湖湖管会等部门探讨了阳澄湖未来的发展之路,还专门为养殖户举办了一堂免费讲座: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那天听课的人真多,我去晚了,只能站在走道里。”蟹农老苏告诉记者,“阳澄湖要缩网围了,将来怎么养蟹大家心里没底,都想听听上海的专家怎么说。”
“要大闸蟹还是要干净水”,媒体以“生死抉择”来形容“中国农业第一品牌”遇到的这次环保治理行动,但在水产大学的专家们看来,这或许是蟹与水双赢发展的契机。
网围的前世今生
“明年一下子缩那么多网围,我家不知还能不能养上蟹。”
42岁的蟹农曾水官在阳澄湖承包了一个网围,共30亩水域,全家“靠水吃饭”。不过,他似乎暂时还顾不上考虑明年的生计,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待会还有上海客人来买蟹”。曾水官土生土长的村庄就叫阳澄村,位于阳澄湖中部一个半岛上,属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嘉靖年间状元申时行盛赞此地“无边水泽神仙境,虽有乾坤鹦鹉洲”。
站在岸边眺望阳澄湖,波涛不兴,水天一色,确有几分神仙意境。只是这种意境在乘船离岸后不久就消失殆尽,触眼所及是密密麻麻的网围,把湖面一块块分隔开,快艇只能在其间的狭小水道中穿行。同行的水产大学讲师张文博告诉记者,网围固定了鱼蟹的活动范围,方便人工投饵。相比自然放养,网围能使单位水域的产量翻几番,但副作用是加快水体富氧化,易引发蓝藻。
在曾水官眼里,网围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划定各个养殖户的领地,使自家的蟹不至于跑到别人家去。以前养蟹人少时,一个网围有几百亩大,后来家家都想养蟹,水域有限加上环境压力,苏州市出台了户均承包不得超过30亩的规定。在阳澄村,村干部据此划着小船、拿着长绳把湖面按30亩一块分好,养蟹人家每户出一个代表抓阄认领。据说,阳澄湖8.06万亩的网围养殖水域,基本按这种模式“分湖到户”。
“看,那是我家的船。”曾水官指着湖中一艘白色水泥船。捕蟹季节,蟹农们就住在船上,来吃蟹买蟹的外地客人,也能到船上看着大闸蟹从阳澄湖中捞起,得到产地正宗的心理暗示。“阳澄湖水深不足2米,太阳光能直透水底,湖底平坦坚硬,所产大闸蟹除了‘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外,蟹肉还有股天然的甘甜”,这套蟹经,每个蟹农都背得滚瓜烂熟。
在阳澄湖边,关于螃蟹的传说很多。鲁迅赞为“天下勇敢之最”的“第一食蟹者”,就是阳澄湖边巴城镇的巴解,按野史记载,巴解是大禹时期的治水督工,这说明中国人吃大闸蟹已有几千年。不过,数千年来,螃蟹一直处于野生状态。曾水官年少时,还很容易从阳澄湖中抓到半斤左右的野生大闸蟹,那时候螃蟹不值钱,卖到集市才4毛钱1斤,远比不上猪肉价。直到1979年,阳澄湖成立了生产管理委员会,捞上来的阳澄湖大闸蟹通过水产公司出口到香港,才开始声名远播。那时,雄的约半斤、雌的4两多的一对大闸蟹,“在香港能换一块电子手表”。也有少数阳澄湖大闸蟹被贩卖到上海,著名滑稽戏演员王汝刚记得很清楚,上世纪80年代,一般人一个月生活费18元,一斤阳澄湖蟹却要10元,“一只蟹,半月粮”。
美味诱惑与利润推动共同作用,在克服了蟹苗培育等难题后,1992年,阳澄湖大闸蟹从自然野生状态步入了人工养殖时代。被今人诟病的网围,就是从那时起出现在阳澄湖上。
毁湖之虞带来抉择
确切地说,网围养殖使大闸蟹改变了渔民的命运。
如果对照社会的收入水平,上世纪80年代“一只蟹,半月粮”的蟹价,当然比现在更贵,但零星捕捞只能补贴家用,而网围却使螃蟹的亩产接近百斤。“三两雌,四两雄”,即雌蟹三两一只、雄蟹四两一只规格的阳澄湖蟹,其售价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超过了百元,目前在上海的超市里已达200多元。曾水官说,粮价行情最高时,一亩地才收600多元,养蟹每亩水面却能有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益。“最早的蟹农都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起初,急于让农民富裕的各级政府也鼓励大量养蟹,不光本地人,很多外地老板都来承包水域养蟹。“最厉害时,阳澄湖到处插着毛竹,挂着渔网,密密麻麻,大一点的船根本开不进去,小点的船进去,像进入了迷魂阵,很容易迷路。”曾水官记忆中,2000年是网围养殖的最高峰。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用数字证实:那一年,阳澄湖18万亩水域,围网的面积有14.2万亩。
“网围养殖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承受力,就是一场灾难。”离阳澄湖100公里外的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教授从办公桌的抽屉里翻出《鱼类养殖法》,这本由他主编的教科书,十几年来对推广网围养殖法功不可没,但现在,王教授常常自我批评:“这本书的某些观点需要批判和反思。”
水产大学的水域生态专家王丽卿介绍,过度网围养殖-高密度放养鱼蟹苗-大量投饵-饵料过剩-沉入湖底腐烂-释放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性元素氮磷,如一张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以之前同样存在大规模网围养殖的太湖为例,据相关部门测算,估计养殖业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15%左右。
过度网围养殖对湖中生物链的破坏力也非常惊人,2000年阳澄湖网围数量最高峰时,螃蟹把整个湖底的水草都啃了个精光,“我们当地有个记者在报纸上惊呼:阳澄湖成沙漠了。”杨维龙说,水草是湖泊的“清道夫”,失去水草的阳澄湖水质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涸泽而渔的养殖行为受到了报复,大闸蟹品质下滑。2001年时,苏州渔政部门的干部去香港考察,发现以蟹宴著名的某饭店已不愿挂“阳澄湖大闸蟹”招牌,老板说阳澄湖的大闸蟹个子小了、肉质差了。当年,阳澄湖70%的养殖户亏本。
政府部门意识到,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必将毁了阳澄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2002年,苏州成立了阳澄湖渔政管理站,统一压缩网围,解放湖面。这年开始,阳澄湖的管理思路发生了变化,但未来怎么走,当时并不清晰。
随着阳澄湖一起变
今夏,水产大学的教授博士们在阳澄东湖、中湖和西湖的11个点取样分析表明,阳澄湖处于中富营养型阶段。从2002年开始的网围压缩,虽然使水质缓慢好转,但“力度还不够”,专家们提出,把阳澄湖的网围面积缩至20%以下,这和当地政府提出“明年减至3.2万亩”的目标大致相同。
为什么不索性取消网围?记者了解到,在某些发达国家,天然湖泊确实不允许水产养殖,但我国人口众多,鱼类仍是国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俗话说,一斤干鱼顶十斤粮。螃蟹的蛋白质比鱼更高,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连诗仙李白都称赞:蟹螯即金液。”王武认为,当下中国依旧需要淡水养鱼业,而内塘养殖也要牺牲耕地,网围养殖还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只是,在目前巨大的环境压力之下,养殖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一样,需要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走向生态共生型。
网围养殖走生态之路是可行的。“我们在一些地区的实验证明,20%以下的网围面积,运用生物修复、亲本选育和强化培育等技术,并在养殖时控制每亩的蟹苗量、投放螺蛳等活饵、种植水草,即可改善水质,减轻污染,保持水体良好的自净能力。”水产大学水产养殖系系主任李应森说,“以水养鱼、养鱼污水”完全可以转变为“以鱼养水、以鱼保水”。
对生态的重视,带来的不仅是养殖方式的变化。当地政府开始领悟,与其重视蟹的有形产量,不如重视蟹的无形品牌。蟹农曾水官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以“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外资”的“园区速度”闻名。但这两年,以工业起家的园区却打起了“大闸蟹牌”。记者采访时,适逢其举办大闸蟹文化节,开幕式上主办方不惜重金,请来了曾志伟、张信哲等明星,还邀请华语卫星频道、香港翡翠台、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做了转播。
蟹农曾水官的老房子不久前被拆了,全家搬到了新建的公寓。他所在的那个小岛,将变成一个漂亮的休闲度假村,规划上建有星级酒店、主题公园、蟹博物馆、美食街……有关部门计算过,阳澄湖一年的蟹产量不过2000吨,直接收益2.3亿元,但带动相关产业100多亿元,虽然不及苏州全年GDP的1/40,但对于这座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城市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今年,按照水产大学专家的方法,曾水官在自家的网围里种起了水草,他知道,如果还要养蟹,就要随着阳澄湖一起变。在阳澄湖经历的这场环保治理行动中,水产增长与环境矛盾短兵相接,但拓展一下思路,蟹与水的和谐共生,谁说不可能呢?
14、千亿治太湖,老路走不得
来源:光明观察2007-10-29 李忠卿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644.html
为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江苏省在5年时间内计划总投资1085亿元以期有效控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见10月26日《新京报》)
太湖流域水污染曾令公众牵肠挂肚,记忆犹新,那场蓝藻大爆发不仅破坏了空气质量,而且水质也急剧恶化,一度使得市民连饮用水都无法得到保证,
水体污染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之所以造成如此恶果,元凶不是天灾,而是地地道道的人祸,为了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在政府默许下,许多化工企业纷纷落户环湖一带,成为污染大户,不顾一切,向太湖大肆排污,结果,周边地区经济总量是上去了,环境质量却直线下降了。
此次太湖治理,江苏不仅将太湖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上报了国家,计划实施八类重点工程项目,而且还作出决定,从2008年起,太湖地区各市、县从新增财力中划出10%—20%,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铁腕治太湖,看得出江苏在环保方面不惜财力,用心良苦。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为了治理太湖,竟然要交如此昂贵的学费,实在得不偿失呀!我们不禁要问,太湖沿线那些污染大户,迄今给国家上交的税费达到上千亿了吗?我看有点悬,其实,即便达到或超过这个数,也不值得欣喜,毕竟金钱买不来健康。试想,如果不是人为的污染,一千多亿能办多少大事,老百姓又能得到多少实惠哇,真让人心疼不已。
世上没有后悔药,围绕太湖流域水污染制定的防治规划,事关民生,政府不遗余力,当下最重要的一是怎样把资金花在刀刃上,对污染大户该搬迁的搬迁,该改造的改造,使得每个企业都有足够能力处理污水,只有真正切断了每一条污染源,才能确保太湖洁净本色;二是在治理取得突破之后,力保太湖不受二次、三次污染,我们不能再走、也走不起一边净化一边污染的恶性循环老路了。
15、戈尔获奖与全球变暖
来源: 新京报 2007-10-27袁岳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7/10-27/014@010507.htm
在经济快速发展成惯性的模式下,还需要各级领导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新台阶,还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动员中来,支持环保技术研发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低廉的环保技术。
继大前年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肯尼亚的环境部副部长表彰其环保努力,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再一次授予了环境保护功臣———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的气候保护组织,以表彰他们在引起全球对于气候变暖给予关注方面作出的贡献。
戈尔的得奖不只是他在那部引起众多关注的纪录片《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中的表现,他本人在担任副总统期间就是美国的最高环境主管,而且对温室气体管理的《京都议定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即使在他担任副总统前,他也是一位积极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居住在美国康涅迪格州的居民,发现枫树在本地的生长状况已经明显变化,而加拿大的枫树生长更有竞争力了。实际上,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对全球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气候灾害加剧、海平面上升、冰川与极地冰层断裂融化、沙漠化问题加剧、病毒与细菌的生产与传播条件变化等。全球变暖对中国的水资源、气候灾害、地貌变化方面造成的影响,也已经很现实了。现在,人们开始体会到这些变化带来或者将会带来的巨大挑战,并试图把管理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控制全球变暖的关键一环。
中国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五年控排计划,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政府,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在控排国际责任的承担上,今年国际上不有些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作为排放大国的中国与印度有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不只是今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而是历史排放累积的结果。如果要分配国际责任,应该把历史排放量与现实排放量加总,然后才能计算各国的责任。
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在温室气体排放上拒绝承担积极的责任,因此它就成了全球减排协调的最大障碍。倒是美国国内的若干州政府,包括施瓦辛格任州长的加州都制定了各州的减排目标与温室气体管理规则,让美国联邦政府在控制全球变暖问题上的形象,越加显得不识时务。甚至在戈尔获奖之后,白宫发言人在祝贺之余,还特别表明美国政府对温室气体管理的态度不变。
当然,中国政府已经把控排管理提到了很高的议事日程上,甚至成了对地方政府领导政绩有一票否决权的关键领域。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成惯性的模式下,体会到环境发展如今已经成了不只危及子孙,而是危及人类现实生存条件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新台阶,还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动员中来,支持环保技术研发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低廉的环保技术。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的目标。(作者系专业咨询专家)
16、"无车日"常态化应从细节入手
来源:新华网2007年10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45723.html
昆明市政府近日以公告形式规定:10月27日开始,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都是昆明"城市无车日"。自此,昆明成为全国第一个月月都有"无车日"的城市。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公众的争议,有市民认为这是作秀,还有市民要求退还12天的养路费。(10月28日新华社)
自9月16日至22日我国成功举行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以来,"无车日"的概念迅速在国内升温。绝大多数人认为开展"无车日"活动有利于减轻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更有人提出,政府应该用制度把"无车日"活动固定下来,使之常态化。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昆明率先开始了"无车日"常态化的试验。
"无车日"常态化,能否达到其设计的初衷,实现净化环境和缓解交通的双赢,这一点还很难说。但是,从考量公共决策的角度来看,昆明的"月月无车日"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值得商榷。
其一,决策是否够民主?公共决策不同于个人决策和商业决策,它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很复杂,往往需要考虑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因此,一项公共决策的推出一定要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尽可能征求公众意见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使决策过程够民主,使决策的合法性够充分。否则必然会出现决策刚一面世便遭到市民质疑的情况。
其二,决策是否够科学?任何一项公共决策作出以前,除了考虑到它的正面效应以外,还应充分估计到它的负面效应。一方面,在公共交通条件短期内得不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月月实行"无车日",不仅可能使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不堪重负,而且会给市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无车日"里划定一些限制机动车的地区以后,有可能造成其周边道路出现严重的堵车问题,使得这一带的空气污染更为严重。在出台强制性措施之前,对于这些负面效应应有充分估计,并拿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