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3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累计投资16亿元
2、环保总局呼吁将排放数据纳入干部考核
3、中石油中石化质疑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
4、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件
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近日启动
地方信息:
6、光明日报:安徽巢湖铁腕治污推进环保整改
7、污染企业抗衡政府11年
人与自然:
8、若尔盖草场退化沙化加剧:何日再现草地美景
重大水事:
9、新华网:湖北境内三峡移民搬迁基本完成
10、新华网:三峡库区新增对口支援资金95.8亿元
民间环保:
11、7月7号城市乐水行——清河中游
污染信息:
12、规划不合理 水环境恶化 41排污口威胁百里湘江
深度报道:
13、体制弊病是根本 "生态长三角"共识何时成共举?
环境时评:
14、保护永定河是所有公民的事
15、公众参与需“握指成拳”
1、中国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累计投资16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8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424
本报北京8月22日讯 记者秦京午报道:中央财政已累计投资16.2亿元,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是记者今日从青海省政府了解到的信息。
由于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中国启动并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一生态工程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包括从2003年起为期5年的退牧还草工程和从2005年起为期7年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工程。
目前,国家已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2亿元,用于保护区内的小城镇建设、封山育林、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和黑土滩治理等项目。此外,还安排了原有投资渠道项目资金9亿元。
2、环保总局呼吁将排放数据纳入干部考核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8-23 王世玲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493.html
“十一五”规划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保指标之一——二氧化硫(SO2)排放量首次下降。
8月21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公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据国家环保总局透露,今年年底会公布2007年度31个省市两项指标减排情况,并汇同有关部门上报中央,届时,减排结果会纳入地方政府和干部考核标准体系中。
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首次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指标,分别反映大气、水的质量。按照“十一五”规划,在2010年,全国SO2、COD要比“十五”期末分别降低10%。这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下降2%,每半年下降1%。
然而,从“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看,上述两项环保指标与要求呈南辕北辙之势。
据国家环保总局环保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0%;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
而此次环保公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SO2排放量首度比同期有所降低,即同比下降0.88%。
“这种效果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SO2减排成效突出。”8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黄小赠对记者分析说。
公报显示,在火力发电量增长18.3%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5.2%,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增量。
对此,黄小赠认为,电力行业新增机组脱硫设备和关闭小火电机组,是电力行业取得成效的关键。
自2006年以来,全国新投运煤电机组同步安装并运行脱硫设施(不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的装机容量比例达到82.5%;截至目前,脱硫机组的比例已经从2005年底的12%上升为30%以上;同时,今年上半年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551万千瓦。
“当然,其他非电行业如燃气改造、炼焦、钢铁行业相关环保治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黄分析,“但电力行业仍是下一步SO2减排的关键领域。”
对此,在之前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已有所体现。《方案》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投运脱硫机组3.55亿千瓦。
“如果3亿多千万机组脱硫都能上,并且运行,那么对于完成SO2减排任务就奠定了好的基础。”黄表示。
相比于SO2,此番公报显示,全国COD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其减排成为难点。
COD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排放量增加,但城市污染处理却未能及时跟上,即部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未能按计划建设或投入运行。同时,造纸、酿造等高污染行业排向水体的污水也是其重要原因。
对于COD减排难题,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措施。8月21日,环保总局宣布启动造纸行业结构调整和减排专项整治督察行动。
排放数据将纳入干部考核标准
“数据直接显示了地方政府环保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一位长期研究环境经济学的专家分析。
该专家表示,SO2和COD排放量多少,直接反映了地方政府为实现节能环保,对电组脱硫、建污水处理厂、产业调整等做了多大的努力。“多投入,指标才能降下来。”
此番环保公报中也对31个省市两项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公布。
其中,12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下降;而黑龙江、吉林、福建等9省(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增加。
“有些地方两项指标都上升,虽不能说该地目前环境质量最差,但表明地方环保投入不够,再这样下去,会最终出现环境问题。”上述专家表示。
如公报中显示,2007年上半年SO2排放量增幅最大的是海南,即同比增长15.45%;COD排放总量同比增幅最快的地区是西藏,为16.67%。
“我们多次下去核查调研节能减排情况,发现省级政府还是比较重视。”黄小赠认为,目前关键是一些基层政府对此还不够重视。
对此,21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力促减排的六项措施。其中,呼吁尽快颁布《“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3、中石油中石化质疑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56243.html
● 企业对污染责任保险态度微妙 专家推"环强险"
● 中国亟需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环保总局保监会正推动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
● 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件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保监会正联合推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遭到了两大石油公司的质疑。
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的一份题为《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显示,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已表示:“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工作予以支持,但是都认为目前不宜把大型化工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范围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环保总局和保监会正在推动这一险种的建立。据介绍,今年4月4日,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就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集团公司代表会谈。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代表表示,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工作予以支持,但对该保险能否满足环境风险保障需求存在疑虑。
《调研报告》称,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的理由是:公司财力雄厚,可自行解决污染赔偿问题;与现有的保险和基金制度不好协调,如中石油、中石化设有“安全生产保证基金”,该基金已经涉及环保方面;一些污染责任损害,如油污损害的赔偿限额很大,担心国内保险公司不具有承保能力。
4月10日至13日,环保总局、中国保监会又与中国人保、大地财产、中国平安、华泰财产等保险公司的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吉林、浙江省就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同样对环境污染责任险能否满足环境风险保障需求存在疑虑。企业方面认为,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中应考虑按产品类别确定强制保险的范围及费率,可实行浮动费率制度。此外,环境污染损失的评估和责任认定,如果由保险公司单方面确定,难以保障公平、中立,是否可以由第三方承担。
此外,企业方面还建议,针对危险品运输企业利润较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企业生产成本影响较大的情况,可以考虑以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为单位投保,或在不提高附加险限额、不提高保费的情况下将主险和附加险限额共用,以提高保障水平。
据了解,目前的承运人责任险产品中,通常对造成环境污染后的清污费用赔偿较低。比如在主险保额为20万元的承运人责任险中,附加清污费用责任险的限额在宁波为4万~5万元,浙江为2万元,难以完全补偿污染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调研报告》显示,保险公司方面则希望完善相关法律,辅以必要的政府行政手段推进,并妥善解决再保险支持问题。
上述保险公司有关人士认为,前污染损失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环境污染的损失评估难度较大、专业性强,需要环保部门协助进行环境损失评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属于高风险领域,需要妥善解决再保险支持的问题,特别是国外保险机构的再保险支持问题。
针对调研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调研组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目前在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应在重点行业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完善配套政策与实施条件,稳步推进。
4、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件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56222.html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保监会、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等部门相关人员日前公开了他们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所进行的调研。调研认为,目前,在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开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条件。其理由是,企业投保意识明显不强、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各方准备不足。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是国际上行之有效的防治污染的法律制度。
据了解,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保监会正在联合推动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而此次派出联合调查组前往长春市、吉林市、杭州市、宁波市等地进行调研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调查组透露,他们在听取了环保、保监,运管、安监部门,石油化工、危险品运输、危险废物处理等企业,以及保险公司等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后,调查组已向两部门提交了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认为,大部分企业支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但对该保险能否满足环境风险保障需求存在疑虑。调查组表示,在他们此次调研前,国家环保总局法规司今年4月,就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曾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集团公司代表会谈。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代表认为,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工作予以支持,但是都认为目前不宜把大型化工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范围内。理由是:公司财力雄厚,可自行解决污染赔偿问题;与现有的保险和基金制度不好协调;这些企业担心,一些污染责任损害,如油污损害的赔偿限额很大,国内保险公司不具有承保能力等。
调查组认为,如果推行强制保险,第三方(污染事故中的受损方)应有直接请求权(第三方直接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请求),保险公司可以预付部分赔款,用于污染事故的处理及对第三者的赔偿。他们建议,在目前摸索阶段,应仅对责任归属认定简单、损失程度容易计算的直接损失(如清理污染费用等)进行补偿,不宜将恢复生态环境等间接损失纳入保险范围,以保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平稳起步。
调查组提出,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制定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推动各地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同时,在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统一部署下,由易到难,尽快启动试点。调查组建议试点单位应选择在危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等行业以及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等。(记者郄建荣)
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近日启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23日 刘 毅
http://env.people.com.cn/GB/6155918.html
截至目前,我国第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已出台两个多月。近日,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今年多项气象纪录被打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尤其是今年,多项气象纪录被打破,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强的特征。”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介绍,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紧密关联,气象灾害本身是一种异常的气象现象,包括天气和气候两个方面的灾害。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气象灾害呈加剧趋势。
“比如,今年春天东北发生的大雪,雷电灾害,汛期的洪涝灾害,包括强降水和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还有干旱,都是极端事件和气象灾害的典型表现。”王守荣说。
“加强监测、提高预报水平、有效传达灾害信息,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司长郭亚曦表示。
据介绍,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设备对灾害进行监测。增加预报项目是气象服务发展的趋势。“我们会根据各行各业对气象工作预报更精细化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宋连春说,比如最近针对铁路交通安全问题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这样的产品,以后还有更多。
气象短信预警服务已覆盖1/4手机用户,“最后一公里”预警还需强化
“在灾害预报的迅速传达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宋连春表示,以后将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途径,把气象灾害预报信息传达到广大社会公众手中。
据介绍,中国气象局正在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主要的信息发布手段包括:一是电视。去年已开播专门的中国气象频道。第二个是手机短信。全国共有8363万手机用户能够享受气象部门发出的天气预报和防灾预警短信服务,占手机用户总数的1/4左右。一旦发生突发性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与有关通讯部门将把预警信号进行群发,特别是使全国64万防汛人员第一时间拿到气象资料。第三个是移动和固定电视显示屏。这种方式主要面向城市,为城市市民提供气象预警服务。比如上海已经有12000多块显示屏。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后一公里’预警。因为上面提到的几种方式,仍然不能到达偏远山区、牧区。”宋连春说,中国气象局在实验利用卫星广播的技术,使气象信息能够达到传统的通讯手段达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农区、山区,将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气象信息的覆盖。
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加强开发应用
“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系统有何影响,目前在科学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关注生态非常重要,气候与生态有紧密关联。”王守荣表示。
“我认为气候变暖超过两度后,洪涝灾害、饥荒和其他方面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能就表现得非常严重。”王守荣坦承,我们现在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系统、大气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了解还不是很深。
据介绍,我国现有的气象观测手段为气象卫星和全国3000多个台站。“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另一方面也将通过对气候和生态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一些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例如,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地方,适合什么样的植被,适合什么样的生态条件等。”
“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不同的气候实际上决定了不同的生态系统。我们怎么把水、光、热、风能资源利用好,就是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王守荣告诉记者,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其中水、风、太阳能就是很好的清洁能源,生物能源跟气象也有关系。
“因此,要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希望能够出台一个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性文件。”王守荣说。
6、光明日报:安徽巢湖铁腕治污推进环保整改
来源:光明日报 2007年8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431
本报讯(记者李陈续)可以想见,一个税收占本级财政收入六分之一的企业长时间停产会对当地产生多大影响——在安徽巢湖市,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皖维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企业。难以想象的是,为了环保整改,巢湖市日前责令皖维集团停产治污,一停就是33天。为此,市财政少收入1000多万元。
“触目惊心的环境现状,提高了我们的环保认识,宁可财政少收入,也不能让环境再受损害。”巢湖市代市长宋国权告诉记者,自从今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巢湖市实行“区域限批”以后,巢湖市上下痛定思痛,变压力为动力,坚决推进环保执法,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全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围绕流域限批和挂牌督办的具体要求,巢湖市迅速制定并报上级环保部门批准了“整治工作方案”,第一时间关闭、拆除了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皓天钢业有限公司、鑫泰钢铁有限公司和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常林造纸厂;对皖维集团有限公司、京海化工、运漕酒厂进行停产治理。到8月初,整改和排污费追缴、处罚已经全部到位。对国家环保总局暗访中发现的7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巢湖市在认真核查基础上,重点督办,逐条落实整改措施。
同时,巢湖市委市政府把“区域限批”作为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坚决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契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地毯式”环境违法检查,对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等实行了“五个必查”。依法强行关闭了自查中发现的26家环境严重违法企业、31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山和15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对35家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和经济处罚。并在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了34套在线监测监控装置,与安徽省环境信息中心联网。
为了建立起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巢湖市认真落实《环评法》,为136家企业和6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补办或履行了环评审批及“三同时”手续,及时启动了“巢湖市城市发展和长江流域巢湖段开发规划环评”。巢湖市委市政府还决定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环境预警监测监控中心和监测监察标准化,并为环保监察增加10个编制,在全市各乡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环保员,形成环境保护的基础网络。
7、污染企业抗衡政府11年
来源: 新京报 2007-8-23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67/2007/08-23/014@285630.htm
北海市政府多次要求企业整改无果,企业诉政府获胜
据新华社电 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裁决,撤销北海市政府对群华公司的关停处罚。这个因环境污染与政府抗衡11年的企业,再一次成为“胜者”。
治污11年无果
群华公司是北海市一家私营鱼粉生产企业,利用各种低值小杂鱼和水产品加工的下脚料,生产禽畜和水产养殖饲料鱼粉。这种产品生产过程的恶臭对空气污染大。
1996年起,群华公司被周边单位和居民投诉,污染被媒体曝光,当年11月,北海市政府发文责令限期整改。1999年,北海市政府为保护环境,决定关闭市区全部鱼粉加工企业,13家鱼粉厂全部搬迁到远郊,群华公司拒绝搬迁。
2000年5月,由于居民及其他搬迁企业反应强烈,市政府再次下达“关停令”,群华公司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决定认为“北海市环保局认定群华公司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与事实不符”,关闭决定被撤销。
2005年11月,经环保部门验收“未完成限期治理”,北海市政府决定关闭群华公司;群华公司申请行政复议,2006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下达《复议决定书》,维持关闭决定,群华公司随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关闭决定,法院一审作出上述判决。
技术之争纠缠不清
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关停令”,主要有3点理由:一是环保部门对群华公司监测、鉴定的文书,没有现场监测人员签名;其二,部分监测仪器没有经过检定;其三,一些监测手段不符合规定。
北海市环保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环保监测报告在各个项目和环节检测后形成,现场人员一般只在原始记录上签名,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全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试行)等并无规定要在最后报告签名;庭审时未要求提供检验仪器的检定证明,其仪器经过省级专业机构检定。环境监测符合技术规程,其结论应具有法律效力。
事实上,监测的“技术”之争,一直是环保部门与群华公司争执的焦点。群华公司认为自己并非不可治理必须关闭的“严重污染企业”,甚至认为鱼粉味道不属于“恶臭”。为了证明无害,公司负责人一次在北海市市长检查时当场将鱼粉塞进嘴里。
北海市环保局一名负责人说,“技术”分歧否定不了污染的实质。群华公司“限期治理”的6个项目,验收时除了废水悬浮物一项达标,其余恶臭、废水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等5项均未达标。
8、若尔盖草场退化沙化加剧:何日再现草地美景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8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434
已经退化的草地上,牛羊仍在啃食可怜的草,不远处的沙化地就像草地上的伤疤。
“本来由松潘入甘肃有三条路可走,有两条是走草地,一条是过大山林……我们因为没有走草地的设备,所以走的是第三条。”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文中所说的“草地”指的便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若尔盖大草地。当年,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又缺少必要的设备,范长江绕过了草地,进入甘肃。在“重走中国的西北角”采访途中,记者走进了若尔盖大草地。
站在若尔盖草原核心区的一条公路上,记者看到的景色与“茫茫草原”大不相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眼前草场上的草大概只有20厘米高,草地中遍布着一块块伤疤般丑陋的沙地,成群结队的牛羊在啃路边的草根。
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曾经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吗?这就是“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吗?这就是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黑颈鹤之乡”吗?
茫茫草地正在加速消失,沼泽难觅踪迹,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
若尔盖湿地草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这里泥炭总储量达70亿立方米,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
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进入若尔盖草地。据资料记载,“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红军战士举目望去,茫茫无边的草原上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沼泽中行军,红军战士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被它无情地吞没。”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下无数心酸和故事的茫茫大草地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它正在加速消失中。
现在,沼泽已经难觅踪迹,草地中的300多个湖泊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草原沙化面积已达草原总面积的13%,而且还在以每年11.65%的速度递增。
“翻过前面那座小沙山,就可以看到连绵几千亩的沙地。”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说:“10多年前,这个位置的沙地还不到10亩,现在已经有几千亩了。”
“若尔盖县草场总面积是1212万亩,1995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当时的沙化土地面积是24万亩。”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米军说:“12年过去了,我们陆续在1999年、2004年和今年进行了三次普查,这个数字分别增长到38万亩、92万亩和158万亩。”
70年时间,若尔盖草原似乎经历了一场生态噩梦。“我在草原上治沙十几年,却看着沙地越来越多,沙化越来越快,我心疼啊!”左林低声的话语里透出一种无奈。
过度放牧、鼠虫肆虐、气候变化……草原生态逐步恶化
“我小时候骑马,在草原上只能看到马背。大人们带小孩子到草原,都要给孩子背上拴个绳子,要不然孩子一走远,就淹没在草里找不到了。”
50多岁的泽仁多吉在黄河边的辖曼乡长大,对草原的变迁感受深刻:“大概1986年的时候,牛羊到了一定数量,草原开始变差,出现了一些沙地。这十几年下来,草地上的牛羊越来越多,很多沙地都连起来了。”
在二十几年的时间,草原沙化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
据若尔盖县畜牧局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若尔盖全县共有各类牲畜33万混合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牲畜就增加到87万混合头;2002年,全县牲畜就已超过117万混合头。据测算,若尔盖草场的载畜量6倍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草原上开展了一场“向沼泽湿地要草场”的大行动,在沼泽里开出上千个排水沟,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
脱水的沼泽地非但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那场耗时耗力的人工开沟排水工程致使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沼泽或干沼泽。现在,很多排水沟渠仍在正常运行。
“过去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是风吹草低见老鼠。”县畜牧局的李开章说,鼠害虫害是沙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草原面积最大的热尔大坝地区,记者看到鼠洞非常之多,有些草地每平方米有三四个鼠洞,还不时有几只老鼠探头探脑。每个鼠洞口都是一小片沙地,小的有脸盆大小,大的超过1平方米。
若尔盖草原的鼠害以高原鼢鼠为主,虫害以草原毛虫和草原蝗虫为主。现在,全县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每年因鼠虫危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生态专家张镱锂介绍说,高原鼢鼠是草地害鼠之首,每只鼢鼠一年可以打最多150个洞,破坏近1亩草原。
“草原鼠虫害的加剧和它们的天敌减少有关系,过去打猎的人很多,草原上的狐狸、狼、鹰、鹫和其它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现在禁止打猎了,这些动物的种群正在慢慢恢复。”
气象资料显示,从1957年到2000年,若尔盖4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36℃,远高于我国升温0.8℃的平均水平。过去10年,若尔盖冬春干旱更加严重,降雨量下降,为草地沙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气候专家指出,面积广阔的泥炭地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泥炭地退化会造成大量碳素的释放,或许是气候变暖的诱因之一。“因此,要遏制气候变暖,保护和恢复泥炭沼泽地生态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治早、治小”,大草原期待抢救性的治理
在唐克乡一片草原中间的沙地上,左林用手挖了一个坑,里面出现了湿润的沙子。
“现在若尔盖草原的沙化还只是表面沙化,土壤结构还没有本质变化,现在治理还来得及。”左林说,“等到完全沙化再治就困难了,可能要比现在多付出几十倍的代价。”
他介绍说,这里每年降水有600多毫米,而400毫米是草类植物生长的临界点,如果应对及时得当,恢复植被大有希望。
过去10多年,若尔盖进行了大量的治沙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对不同的沙地类型都有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经累计成功治理各类沙地近6000公顷,差不多9万亩。
“但是与草原沙化的速度相比,我们治沙的速度太慢了。”左林说,我们10多年治了9万亩,而沙化面积却有大约150万亩。他坦言,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经费问题,投入有限,一年只有几十万元,只能搞一些试点,还无法大规模推广。
“草原退化沙化已经直接影响到本地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若尔盖县县委书记张锐说,目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必须进行抢救性的治理,“治早、治小”,不治不行。
对于过度放牧,当地畜牧局负责人道出了无奈:若尔盖牧民传统的生产活动就是放牧,牛羊是他们惟一的经济来源和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
专家认为,要解决过度放牧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生态移民,将牧民从草原上迁移出来。但是牧民搬迁不仅需要修建房屋,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安排。
李开章说,“过去传统散养的放牧方式,几乎是‘牛羊吃掉1/3,踩掉1/3,浪费1/3’。”现在,若尔盖县正试图帮助牧民改变这种方式,推行舍饲和半舍饲。
“对于鼠虫害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来考察过,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年我们都组织大规模的人工灭鼠,但只能控制其发展的趋势。”若尔盖在草原上修建很多鹰架,吸引老鹰。“要恢复鼠类天敌的数量,使草地的食物链趋于正常。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保持和加大降雨量,特别是给黄河补水,若尔盖实施人工降雨的力度很大。在记者采访的这些天里,几乎每天都能不时听到人工降雨大炮“轰轰”的声音。但是至少在这几天里,“雨炮”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基本上没有下雨。偶尔一场雨来了,也很快就停了。
在若尔盖大草原采访这几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最美的高原湿地”美丽的一面。但是,与这美景伴生的,还有伤痕累累的草地、严重沙化退化的草场、连绵起伏的沙丘。
若尔盖草原正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地区。黄河从草原西部流过;长江支流白龙江在其境内发源,逶迤向东流去。专家认为,若尔盖草原和湿地的退化,将会对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严峻的影响。
一组沉重的数字:国家林业局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已经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
沙化,不仅仅是若尔盖,更是整个中国都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的生态考验。(记者 赵亚辉)
9、新华网:湖北境内三峡移民搬迁基本完成
来源:新华网 2007年8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445
新华网宜昌8月23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在湖北宜昌召开的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介绍说,三峡库区湖北省境内的22万移民搬迁任务已基本完成,余下的3000多人将在明年实现搬迁安置。
据国务院三峡办最新数据,到三峡工程2009年最终建成时,三峡库区共需搬迁安置移民约135万人,至今年6月底已搬迁安置122万人,尚未搬迁的移民主要集中在重庆库区。
三峡移民共涉及重庆、湖北20个县(市、区)。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境内三峡库区包括巴东、兴山、秭归、夷陵4个县(区),共需搬迁安置三峡移民约22.3万人。从1993年开始,湖北境内三峡移民工作正式启动,1994年提前一年完成三峡坝区移民搬迁任务,其后,完成了三期移民搬迁,保证了三峡工程按期开工、大江截流、135米蓄水、156米蓄水等各阶段建设需要。
湖北省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这个省三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累计落实省内外对口支援资金133.87亿元。其中引进经济合作项目1086项,引进资金124.82亿元;落实社会公益项目1799笔(次),资金9.05亿元。
罗清泉说,三峡库区正处于生产、生活恢复期,移民安置就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临较大压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落后,经济增长乏力,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着移民安置与稳定。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期深入开展,将极大地促进三峡库坝区移民搬迁安置稳定,促进库坝区社会的快速发展。
10、新华网:三峡库区新增对口支援资金95.8亿元
来源:新华网 2007年8月22日 21:34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415
新华网宜昌8月22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企业22日下午在此间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代表签订协议,落实对口支援项目54个,总金额达95.8亿元。
此次所有签约项目中,包括无偿捐赠项目9个,捐赠资金约1.1亿元;产业转移合作协议5个;经济合作协议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签约项目覆盖服装、电子、食品饮料、畜牧业、药材、水电、旅游、化工、建材等产业。
从1992年开始,全国各省市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组织实施援助项目,在三峡库坝区移民搬迁安置、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对口支援,为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对口支援累计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约335亿元,其中经济建设类项目2399个,到位资金307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约27亿元,为三峡库区经济稳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湖北省三峡办主任徐静黎介绍说,近几年,参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的签约企业履约率在80%至9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往年相比,今年签约项目质量提高,环保型、高科技的项目增多,而粗加工、房地产等产业项目减少。另外,随着三峡库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强,企业投资、签约的主动性增强。
湖北省省长罗清泉说,三峡库区将通过发展工业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式,解决库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环境问题,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凡落户三峡库区的企业,都能享受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基金扶持。
国务院三峡办和湖北省政府22日召开座谈会,贯彻落实去年12月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会议精神,来自全国10省市及三峡库区的270多名代表与会,共同探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及承接发达地区产业项目转移的有效机制,促进三峡库区对外交流与合作。11、7月7号城市乐水行——清河中游
清河是一条很长的河我们分了三次才把它走完。
清河是北京市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其河水晶莹如玉,水里鱼虾成群。自上世纪80年代后,两岸污水大量排入清河,逐渐变成一条严重污染的河道。2000年12月,“还清河本来面目”的一期治污项目从源头开工,由此拉开了治污序幕。
为使清河还清,北京市的有关部门首先在上游建立了78个排污口截流,排污口截流就是将原先的排污口堵住,重新修建管道将其引入到污水处理厂。清河的整治,还包括从源头老龙口排水沟开始,清除垃圾3468立方米,开挖土方29492立方米,力求恢复河流生态的自然原貌。
在我们的乐水行中,有关清河治理,我们还能看的是更多地贯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部分地段拆除了河边的水泥护坡、设计了邻近水面的人行步道,在河道内制作生物浮床,种植菖蒲、美人蕉等各类水生植物1.5万平方米,追求的是重建生态河道。目前,清河一期治理已经完成,清河上游及老龙口支流已恢复水清、岸绿。以上举措,可以说这是北京市政府对清河力度最大的一次整治。
但在,在乐水行中,我们也看到了在清河治理中,由于更多地强调了防洪功能,以致于修整的河道过于笔直、顺畅,混凝土护砌大量外露的光滑、平整。特别是由于河水没有彻底还清,河水不能经常保持高水位蓄水时,两岸外露的混凝土护砌感观就不那么好看。而且这种硬砌,还容易形成热岛效应,部分河岸两边用假草点缀扮绿,其生态环境,也必然是脆弱的。(资料)
清河大桥旁的河道和美丽的彩色建筑形成对比,在城市的河流边大多都是亮丽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的“亲水社区”。,可这些社区产生的污水往往让河水苦不堪言,而这些受伤的河流散发的味道,又不得不使人们终日掩鼻而过。
这些河边工程都属于为奥运会做准备的“碧水蓝天”工程。,从这些工程中可以看出来,北京市政府正在努力构筑高标准的绿色生态体系、高效益的绿色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的林木绿地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把北京建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
但是,在我们的行中,也有专家提出,这样的河道人工的东西越来越多,自然是不是就越发地被人为的弄得不自然了。失去了它自净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与特色。
河流旁边的高级社区向河水内不断地排出污染,而白色的污染大多数为洗衣粉等洗涤用品。参与“乐水行”的志愿者们,很希望呼呼有关部门,对于这样的河道政府应该想办法尽快建设完善的排污系统或是修建更多的污水处理厂。
这是清河河道上的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站在旁边,仍然可以闻到经过处理的水还带有的刺鼻的味道。这些处理过的水跟河里的污水会汇合在一起,仅仅是冲淡了原先的污染,并没有起到完全净化的作用。
同行的专家建议,在河流的整治中,除了建设污水处理厂以外,应该加上生物治污的做法。比如在竹排上用盆栽种不同的植物,根系扎在水中以吸收污染物质,净化河水。当然,植物吸收降解有机物的能量还是有限,所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种植生物相结合整治河道,才会更加有效。(资料)
河道边上滋长出来的颜色鲜艳的鱼虫。鱼虫(鱼虫,学名水蚤,是轮虫类淡水浮游生物的统称。在水生植物繁茂的小型水域,如池塘、水坑、河、湖等处极为常见,一般为野生)生长的环境一般在不是很干净的水中,它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许多人打捞回去喂鱼,是很不错的鱼食。专家说:鱼虫生活的水质环境不能太差,由此到说明,清河的河流状态通过整治还是有所改变。
河岸边的垃圾堆,地球村的志愿者在忙碌着
清河,听到名字谁都会想象这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但现已名不副实了。看到这样的河流,心情是沉重的,但也看到了希望,河边的工程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污水管线的修建也在合理完善中,河流会慢慢亮丽起来。乐水行的每一个志愿者都希望清河重新成为一条玉带环抱着我们的首都。当然也知道,这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北京人的努力。做为北京人,我们提议:问问自己,北京的河清,水绿,我能做什么?
12、规划不合理 水环境恶化 41排污口威胁百里湘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56446.html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亟待拓展“水空间”
沿湘江下游鼎足而立的株洲、湘潭、长沙三市是湖南省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之一。然而作为联系三市的天然纽带,近年来因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日益增加,湘江水质呈恶化趋势,长株潭城市群饮用水安全亦面临严峻考验。
水环境恶化 长株潭饮水安全藏危机
2007年6月12日,位于浏阳河与湘江交汇处的湖南农业大学水厂取水口水质出现异常。一些学生和居民反映饮用水出现令人恶心的怪味。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随后进行的取样分析表明,湖南农业大学取水口和取水口下游的浏阳河段水质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溶解氧、总磷、挥发酚。
湖南省水利厅水政处处长曹希告诉记者,这次事件共导致约五万人中断正常供水三天。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湘江洪水顶托浏阳河,浏阳河下游段流速减慢,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上浏阳河下游污染严重,下游河水向取水口倒灌,致使水质出现异常。
类似污染事件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1998年6月,长江和洞庭湖水位猛涨也曾经导致洞庭湖水对湘江的倒灌之势,由于湖水顶托,湘江湘潭站水位抬高两米左右,湘江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上游排放污染物累积,浓度加大,湘江水质不断恶化,对沿岸居民生活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即使不考虑特殊水文事件影响,长株潭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2006年1月,株洲霞湾港清污治理工程施工导致高浓度含镉工业废水排入湘江,造成湘江下游湘潭、长沙水域镉严重超标,因处理及时才未发生重大饮水安全事故。
湖南省水利厅最近发布的《2006年湖南省水资源公报》表明,在湘江干流672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仅有约20%的河长水质达标。长株潭城市群更是污染事故高发区。
据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李建坤介绍,湘江株洲至长沙段总长不过100公里左右,却集中了一个特大城市和两个大城市。株洲、湘潭历来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冶炼和化工基地,其中株洲清水塘地区和湘潭竹埠港地区更是名列湖南省污染大户榜首。由于沿岸污染企业密布,长株潭地区城市饮用水安全多年来一直是悬在三市市民头上的一柄利剑。
规划不合理 百里湘江密布41个排污口
据了解,株洲至长沙不到100公里的湘江河段,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城市沿江而建,并在不断扩展,区域内布满了41个排污口、36个取水口,很多排污口下面一点就是取水口。
李建坤说,根据《湖南省水功能区划》,株洲、湘潭、长沙三市均分别按河段划分了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即集中排污江段)和过渡区。与排污区连接的过渡区最短的仅4.2公里,根本不能起到过渡缓冲作用。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划分方法。”曹希认为,按照正常的科学规划,从株洲至长沙的湘江江段全部都应划为饮用水源区。但如果这样,三市的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将无处可排。“水利部门明知划分不合理,但却不得已而为之。”他说。
正在筹建中的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也将对湘江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按照目前的工程规划,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将以航运为主,兼有供水、发电、改善长株潭水环境等综合效能。但由于湘江干流长株潭河段具有有机和重金属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工程建成后,枯水期水位抬高,河道变宽,水体流速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自净能力也随之减弱。水利部门认为,工程建成后库区干流河段的COD、氨氮纳污能力将降低3.5%和2.2%;考虑到清水塘、竹埠港等重污染区的污染排放和三市生活污水增加,建库后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加速沉降,对库区水质产生长期威胁。“目前长沙航电枢纽工程项目规划在国家环保总局未能通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工程有可能加剧污染,对三市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李建坤说。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目前的湘江水功能区划也严重不适应长株潭一体化要求。据了解,新一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快了实施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2007年,三市一体化公交的六条线路已启动,通信同城、环境同治也在逐步推进。但目前三市污水处理实际上是“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在地方利益驱动下,上游城市考虑的只是保障自身饮水安全,“以邻为壑”的思想难以杜绝。“上游污染,下游吃亏”的现象时有发生。
拓展水空间 专家建议湘江长株潭段退出饮用水源区
一些专家提出,长株潭城市群要成为未来领跑中部的“引擎”,改善湘江水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绕不过的一道槛。
曹希、水文局教授级高工李广源、李建坤等建议,一方面应加大对三市污水排放的治理力度;另一方面,湘江株洲至长沙段应退出饮用水源地功能,另觅新的饮用水源地。
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虽然湘江株洲至长沙段屡屡出现水污染超标事件,但株洲航电枢纽库区以上湘江河段水质却基本上稳定达到三类水标准,符合饮用水源要求。
按照水利部门的测算,如果从株洲航电枢纽统一取水,加上引水建设管道等费用,每吨饮用水的成本需增加0.5元,完全在市民可接受范围之内;而如果继续原来的取水模式,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污染治理成本将不断上升。
曹希告诉记者,目前湖南省污水处理率为20%左右,但按照国家指令性目标,到2010年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到2015年污水处理率要达到100%。目前,长株潭地区污水采取的是一级处理,每吨污水处理成本约为0.8元;将湘江长株潭段作为饮用水源地,保证饮用水水质需求必须实施二级处理,每吨污水处理成本将增至两元。如果从株洲航电枢纽库区引水,长株潭三市污水则仅需进行一级处理就可满足工农业、航运和景观生态用水要求。因此,湘江株洲至长沙段退出饮用水源功能,既可降低治污成本,又可减轻工业排污压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拓展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
此外,就长株潭地区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另觅饮用水源地也是最佳选择。按照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到2015年三市城市人口将达700万人,城市年用水量约15亿立方米;从目前可以提供的备用水源地来看,尚没有一个能满足如此巨大的用水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和规划好湘江仍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惟一选择。(谭剑)
13、体制弊病是根本 "生态长三角"共识何时成共举?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59350.html
无锡水危机发生后,当地政府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治污措施。“只要假以时日,太湖治理的新的春天会看到的。”无锡市政府领导近日乐观地表示。
然而,太湖治理涉及到环太湖沿岸两省一市,以无锡一城之力,恐难“让太湖水变清”。“蓝藻危机”促使长三角地区达成了合作治污的共识,但共识何时能变为共同的行动呢?
有人对无锡市的“治太”目标提出质疑:没有环太湖沿岸其他地区的支持,无锡的“治太”行动会不会徒劳无功?
一场“治太”风暴连月来冲击着无锡市各个层面的政府官员。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公共水危机事件过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首次超过GDP,成为这个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心议题。
紧邻太湖的无锡宜兴市周铁镇,面积不过70余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50多家高污染企业。如今,这些污染企业正在逐步实施关停计划。根据无锡市的“铁腕治污行动”计划,该市将在2008年底前关闭772家小化工企业,并杜绝违法排污现象。
在近日举行的无锡市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再动员大会上,无锡市明确了“治太”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太湖湖体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再用8年至10年时间,基本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使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全市上下要在太湖流域率先打赢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义无反顾地抽去破坏资源环境的釜底之薪,让太湖和无锡大地休养生息。
然而,也有人对无锡市的“治太”目标提出质疑:没有环太湖沿岸其他地区的支持,无锡的“治太”行动会不会徒劳无功?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太湖流域点源废污水排放量已达到60亿吨。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40%。太湖流域跨界水体污染断面占68%,省界河流21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超标。
这些都不是无锡一市甚至江苏一省可以治理的。
【1】 【2】 【3】 【4】
14、保护永定河是所有公民的事
来源: 新京报2007-8-23 □汪永晨(北京记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8-23/014@004711.htm
永定河景观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这不仅让北京人期待着早日重见“卢沟晓月”,更让北京人期待着环境保护,保护的不仅是大自然,也是每一个公民自己的利益。
从200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公共决策中要求有公众参与的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到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信息公开原则,再到2007年7月25日至8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对永定河(卢沟桥———三家店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在市发改委网站进行公示,并请公众就河道治理提出具体方案(据《新京报》),我们看到,以公众参与环保、应对环境挑战的意识在增强。
从去年开始,北京的一些环保组织开始关注北京周边的河流。发现永定河上目前有6个高尔夫球场。2006年12月28日,我们在考察永定河时,北京一场雪还没下,永定河河道中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却在用地下水浇灌着高尔夫球场的草坪。
这次北京发改委公示的关于永定河治理的定位问题中,提出了由于北京水资源紧缺,近期永定河治理的景观目标定位为“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自然景观。可是8月20日“绿家园”志愿者生态游走在永定河源头的神头泉时,两个大型发电厂不光烟囱里冒着滚滚的浓烟,工厂里流出来的废水直接排进了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里。那里可是永定河的源头呀!
环境保护涉及抽象的公共利益,更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利益。从本质上看,环保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利益问题。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说过:不论是污染者的违法排放行为,还是政府的环保执法行为,抑或是利益相关的个人和公众通过各种方式的参与,都有着特定的利益诉求,从而构成一种多方主体、多元利益之间的博弈。公众是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主体,理应对环保问题享有最直接、最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两岸的绿化,是这次永定河生态整治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环保人士都不会忘记,2001年当时北京昆玉河河底映衬时,北京的环保组织呼吁留住河道两岸的树,而不是全铺成草坪的建议,却没能被有关部门采纳。
但公众参与的力量,是一种“主动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既然任何环保问题都会影响特定或普遍公众的利益,公众就必然会基于对利益的关注而主动投身到环保活动之中,而他们在为自己利益奔走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全社会的利益。
河道排污整治问题是这次永定河生态整治的另一部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有人对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河流现状的一种描述。但不管是太湖,还是滇池,都让我们看到了水污染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治理污染,人们曾认为应该依靠专家参与环境决策。然而今天,如何保证专家能在利益无涉的条件下作出科学判断,成了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民间环保人士一直在呼吁:公众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缺位,是今天中国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一大缺陷。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国在推动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
永定河景观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这不仅让北京人期待着早日重见“卢沟晓月”,更让北京人期待着环境保护,保护的不仅是大自然,也是每一个公民自己的利益。
15、公众参与需“握指成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23日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6155926.html
我们生活在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压力。
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国家提出阶段性的约束性目标,把责任落实到地方及企业,却很难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人人都愿意喝干净的水,吸新鲜的空气,吃无公害的食物,住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不是人人都能自觉自愿地做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
理论上讲,如果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环保化生存”,整个社会的环保水平肯定不低。问题在于这一理想状态如何实现。目前发达国家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要高,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污染与反污染、“竭泽而渔”与“休养生息”的较量。从党和政府坚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措施的力度等判断,这场较量必将是生态文明得以张扬,粗放增长失去市场。在此期间,如能有效动员公众力量,配合“正规部队”正面出击,壮大环保声势,形成高能耗、高污染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必将加快水净、天蓝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步伐。
全民参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国家出台的多项法律法规中,都有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的条文。植树种草、不乱扔垃圾、节水节电是参与,举报污染行为,敢于环境诉讼是参与,从环境角度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也是参与,参与范围越广、参与程度越深,影响力越大。
在实践中,将个体的、分散的环保行动整合起来,可收“握指成拳”之效。试想,湖南省长沙市1200多个大学生和专家,如果是单个进村服务,结果会怎样?现在经过环保部门的组织,大家成为一支环保义工队伍,每个人对所联系的乡镇或者村庄负责,作用显而易见。
整合公众环保力量,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可以大有作为。从2005年开始,全国青联通过设立“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资助了20个项目,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参与者有在校的大学生、中学生,有环保团体组织的志愿者,涉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胜区及江河源头的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等等。在各地,一些民间团体在共青团、妇联以及林业、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深度参与环境保护,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今往后,全社会关注环境、关心环保的人会越来越多。如何把大家的热情转化为行动,让每一次行动能够产生效益,值得认真研究,期待多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