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9
七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将投入上百亿元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用于治污
地方信息:
2、山西襄汾清除40亿元高污染固定资产
3、北京坝河出现绵延近千米绿藻(图)
4、武汉湖泊被污染死鱼35万公斤 养殖户索赔240万
人与自然:
5、上海金山渔民误捕中华鲟 多处受伤正在抢救
6、物种灭绝:吃鱼翅可能导致鲨鱼种族灭绝
重大水事:
7、长江防总第三次调度三峡工程泄洪防汛
8、三峡两坝间应急停泊区和冲滩区正式启用
9、新华网:三峡水库均匀泄洪降至汛限水位
深度报道:
10、问诊湖泊:“边污染边治理”思路是病因
环境时评:
12、责任不明 太湖难清:就因为是“公家的湖”?
13、“污染大王”为何拥有百项桂冠?
14、鼠患闹归闹 洞庭生态还是好?
15、与其在绿色GDP的路上竭泽而渔 不如留下买路钱
16、治淮要借鉴三峡移民思路 不能重演水进人退
1、将投入上百亿元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用于治污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06143.html
位于重庆市西部和东南部的潼南、彭水两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设计概算日前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定,至此,重庆市列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4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34座城市垃圾处理场全部获得国家批准,总投资超过115亿元。
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是列入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根据这个规划,重庆将在2001年至2010年之间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8座,沿江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01座,建设污水收集管网841公里,日处理规模达到325万立方米,总投资118.7亿元。
根据规划,整个建设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从2001年至2003年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沿江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2座,达到处理规模62.7万立方米/日;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至2005年,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8座,达到处理规模159.1万立方米/日;第三阶段是从2006至2010年,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25座,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71座,达到处理规模104万立方米/日。
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城市污水处理方面,重庆市还尝试利用外资来开展污水处理。重庆市水务集团与法国苏伊士集团旗下的香港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分别出资50%组建2家合资公司,在中国内地城市开展供排水项目及相关投资业务,注册资本4.7亿元。
三峡库区沿江区县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8座,日处理污水规模达到60多万吨,服务范围内的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分别超过70%和90%,出水主要指标综合达标率在90%以上。预计整个项目完成后,三峡库区的污水处理和净化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记者王松涛)
2、山西襄汾清除40亿元高污染固定资产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年07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9/072013479357.shtml
本报襄汾7月18日电 (记者高山) 7月17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巨响,山西省襄汾县裕达铁厂的烟囱应声倒下。与此同时,襄汾县数十根烟囱被炸毁,几十个污染源被取缔。此次环境整治,该县清除了40多亿元的高污染固定资产。
这一天,在山西省环保局的监督下,襄汾县共取缔了13家焦铁企业、32家洗煤企业、30家选矿企业、6家化工企业和12家再生造纸企业。
“这次整治涉及93家企业,直接影响到全县三分之一的税收,预计今年税收损失4亿元。”襄汾县县长张金凤表示,“但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治理。今天只是治理污染的一期工程。今后我们将继续对这些污染企业进行关停淘汰和整顿。”
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作为限批对象之一,襄汾县对县内存在严重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了调查核实后,痛下决心对93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取缔。为尽快完成解除限批目标,襄汾县要求未取得合法手续的在建项目立即停止施工;未经环保部门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立即停产,申请验收。
此外,襄汾县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整改,先后叫停11个环境影响评价没完成的工业项目;对7个环保手续不齐备的项目进行停产;对18个已办理环评手续但未经验收或符合政策的项目进行停产治理。同时,向汾河排放污水的企业将被取缔,以后也不准新建。
3、北京坝河出现绵延近千米绿藻(图)
来源:新京报 2007年07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7-19/045213478368.shtml
昨日,坝河酒仙桥段,一位居民在漂满绿藻的河里捞鱼虫,准备带回家喂鱼。本报记者 薛珺 摄
本报讯(记者 朱开云)家住酒仙桥附近的居民张女士近日发现,坝河酒仙桥段近千米的河面上暴发绿藻,致河水发臭。昨日,朝阳区水务局值班人员称,该水段出现绿藻跟水污染、高温天气有关,目前正在治理,但无法做到根除。
绿藻暴发致河水发臭
昨日,坝河酒仙桥段沿河岸往东,被绿藻污染的水面有近千米长,浮着的绿藻短则半米,长则三四米。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臭味。
张女士称,由于出现绿藻致使河水发臭,原来一到傍晚就到河边乘凉的老头老太也不肯去了,河边一些小餐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差。
张女士称,从前天开始,看到不时有水务局的清洁人员在河面用快艇冲击成片的绿藻,现在已经比前几天好多了。但绿藻的臭味却一直没有减弱。
绿藻只能控制无法根除
附近小区居民刘先生称,他前些日子就坝河河水发臭问题投诉到朝阳区水务局及朝阳区河道管理所,得到的答复是夏季为防汛要保持低水位,所以造成现在的样子。
昨日下午,朝阳区河道管理所的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除派快艇击散成块绿藻外,目前他们已开闸放水,使河面水位升高,加强河水流动,以减少绿藻繁殖。
朝阳区水务局一名值班人员称,坝河出现绿藻污染跟水污染、高温天气有关。沿河一带的餐馆和居民私接雨水管道将污水排入河内,再加上河水不流动,高温使污染物发酵,形成绿藻,并散发出恶臭。
该值班人员表示,目前他们的清洁人员正在清理河道中的绿藻,但目前只能在技术上对其控制,无法做到根除。
4、武汉湖泊被污染死鱼35万公斤 养殖户索赔240万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7年07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04049.html
昔日湖畔杨柳依依、群鱼欢跃出水,而今天的武汉龙阳湖却臭恶天,投放的鱼苗几近死光。昨日,因承包该湖养鱼蒙受损失的马长松状告武汉市卷烟厂、武汉水务集团和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索赔近240万元一案,在武汉汉阳区人民法院开庭。
湖里养鱼一死一片
记者在现场看到,龙阳明渠的污水直接排入龙阳湖。马长松说,今年投放了18万尾鱼苗,先后发生两次大面积死鱼事件,湖里根本不能养鱼了。
主管该渔场的武汉市园林局介绍,自1950年建场至今,1500亩的龙阳湖作为一个天然养殖湖泊,一直是汉阳渔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早些年,湖水清澈见底,曾创下年产鱼30万公斤的高产纪录。但到了上世纪末,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该湖,水质逐年恶化。
自2004年至2006年间,该湖因污染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20余次,共计损失成鱼35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是什么污染了龙阳湖
一直以来,周边城区生活废水就直通龙阳湖,近年来,污染形势变得严峻起来。水务部门调查、环保部门检测表明,污染龙阳湖的主要是城区生活污水。据汉阳区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龙阳湖的水质恶化主要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则处于严密监控中。
因死鱼索赔近240万元
对2004年4月至2006年的死鱼损失进行测算后,马长松起诉索赔近240万元。昨日庭审中,马长松称武汉卷烟厂的污水与龙阳湖水质恶化有关。武汉卷烟厂表示,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证明该厂的污水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将武汉水务集团告上法庭,是因为该集团向每户收了0.8元/吨的污水处理费,却没有尽到污水处理义务。武汉水务集团表示,此费为武汉财政局代收,是行政事业收费,最后由财政统一拨款,根据规划部门的规划来修建污水处理厂。
此外,马长松认为武汉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负有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责任。该公司表示,全市的排水管网有1780公里,而该公司只负责136公里,龙阳湖附近的污水处理不由该公司负责。
治污工程力争年内启动
汉阳区环保局昨表示,现在龙阳湖的水质污染相当严重。要根本改善龙阳湖水体污染,必须采取截污清淤、“清水入湖”的措施。
龙阳湖水体治污涉及到武汉新区建设规划、城市环保规划等多方面。区环保局人士介绍,今日,汉阳区政协、汉阳区环保部门和水务等部门,将联合商议治污措施,力争在年内启动。 (记者陈希 通讯员陈晓浔)
5、上海金山渔民误捕中华鲟 多处受伤正在抢救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06962.html
7月17日下午,渔民在上海金山区附近海域误捕到一条长3.37米的活体中华鲟。在渔政、边防等部门的合力抢救下,这条中华鲟已于18日被送往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嘉定基地。
17日15时30分左右,渔民潘某在上海金山区附近海域捕鱼时,一条灰色的大鱼误入渔网。潘某将大鱼拖到金山石化附近的龙泉港,并拨打了110报警电话。16时30分左右,上海金山嘴边防派出所民警在10分钟后赶到现场。由于中华鲟极其珍贵,上海边防部门马上联系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渔政等部门前来救治。
19时左右,上海市中华鲟保护区专家赶到现场,经初步检查,这条中华鲟长3.37米,身体多处受到损伤,需要送往基地进一步治疗。金山嘴边防派出所立即联系了吊车赶往现场。23时30分左右,运送中华鲟的专门车辆抵达现场,专家用专用鱼夹将中华鲟装上运输车。18日1时许,中华鲟抵达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中华鲟临时保护基地。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刘健告诉记者,这条中华鲟的骨板受到损伤,腹部出现红斑,身上不少地方黏膜脱落,在水里基本不动,伤势比较严重,目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同时,这段时间上海持续高温,这也给中华鲟的抢救工作带来困难。刘健表示,管理处将全力救治这条中华鲟。(记者杨金志)
6、物种灭绝:吃鱼翅可能导致鲨鱼种族灭绝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7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09233.html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北京专电 (记者张莉)7月18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野生救援协会”就鲨鱼在全球面临的种种威胁发布报告。报告指出,由于鱼翅消费量大幅上升,导致鲨鱼鳍的需求量激增,捕杀、偷猎鲨鱼事件愈演愈烈,造成鲨鱼种群数量锐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
报告指出,现有的针对鲨鱼的保护措施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这些措施的重点几乎全放在对鲨鱼的供应进行管理,而对如何控制不可持续的需求还没有任何举措。只要鲨鱼制品(特别是鱼翅)的高价和高需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保护措施很可能是收效有限的。
野生救援协会曾在中国16座城市中做过调查,一共涉及24000名受访者,调查发现,有35.1%的受访者在去年曾消费过鱼翅。野生救援协会主席史帝夫指出:“如果这一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城市地区的普遍情况,那么,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有约一亿左右的鱼翅消费者。”。
此前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制作鱼翅羹每年要消耗大约四千万只鲨鱼的鳍。有110种鲨鱼物种的生存状态现在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面临威胁”或者“易危”,据称,有些鲨鱼种群的数量在过去十五年中锐减90%。
7、长江防总第三次调度三峡工程泄洪防汛
来源:新华网 2007年7月1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315
新华网武汉7月18日电(记者 杨希伟)长江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18日再度下达调度令,要求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将三峡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的144米,以腾出库容防洪。
根据目前水雨情,预计长江上游将有一次明显的涨水过程。长江防总要求中国三峡总公司,最迟于7月18日18时起,至7月19日8时止,将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均匀降至汛限水位144米。
长江防总还要求,当三峡来水小于每秒25000立方米时,为避免三峡水库下游流量骤减,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应均匀调整,调整幅度按每6小时不超过0.15米控制。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据国家防总批复的三峡工程2007年防洪度汛方案规定,三峡水库今年防洪汛限水位为144米,144米至156米水位之间可正常运用的防洪库容为68.2亿立方米。在不拦洪运用时,水位允许变动范围为143.9米至145米。当预报上游发生洪水时,根据防洪需要可提前预泄至汛限水位以下。
根据国家防总对今年汛期三峡水库的调度权限界定,当三峡来水不超过每秒25000立方米时,原则上由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调度,水库水位按汛限水位运行;当来水超过每秒25000立方米,但枝城流量小于每秒56700立方米时,由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调度;当枝城流量超过每秒56700立方米,或在特殊情况下需对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时,由长江防总提出调度方案,报国家防总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执行。水库预泄调度命令由长江防总下达,并报国家防总备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执行。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上游形成过两次洪水,长江防总两次命令三峡工程预泄洪水,取得较好的防洪效果。6月19日,长江防总签发今年第一号调度令,命令三峡水库将水位从6月19日23时的144.89米水位降至144米水位,至20日23时,中国三峡总公司按要求完成目标。7月6日,长江防总下达今年第二号调度令,要求中国三峡总公司在6日20时至7日8时,将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均匀降至汛限水位144米。
18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为144.94米。
8、三峡两坝间应急停泊区和冲滩区正式启用
来源:新华网 2007年7月1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299
新华网宜昌7月18日电(记者 雷军、梅竞艳)为最大限度降低船舶在长江三峡河段发生事故险情的损害程度,防止船舶因事故撞击枢纽大坝,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在三峡大坝——葛洲坝间水域设置了船舶遇险应急停泊区和应急冲滩区,并于18日正式启用。
据悉,三峡大坝——葛洲坝两坝间水域共设置7处应急停泊区和2处应急冲滩区,7处应急停泊区分别在大浪红、胡茶腰、杨家溪、平善坝、野人沱、下牢溪、王家沟;2处应急冲滩区分别在胡子沙坝和下红溪。
在两坝间水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或险情等异常情况后,利用应急停泊区、应急冲滩区进行船舶自救,禁止其他船舶占用和临时使用。
应急水域经采取工程措施后,河床底部高程为61.5米(吴淞高程)。应急水域内设置有系缆桩、专用标志牌等应急设施,船舶使用应急水域时应尽量大角度进出。
9、新华网:三峡水库均匀泄洪降至汛限水位
来源:新华网2007年7月1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361
新华网宜昌7月19日电(记者江时强 李志晖)按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调度令,中国三峡总公司加大三峡水库洪水下泄量,在24小时内均匀降至防汛限制水位。至19日8时,三峡坝前水位已降至144.01米,三峡入库流量达到35000立方米/秒。
长江上游尤其是川渝地区近几天普降暴雨,三峡库区形成一次明显的涨水过程。据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预测,这将是今年长江入汛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估计通过三峡坝址的最大洪水流量将超过50000立方米/秒,出现的日期在7月21日。
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对今年三峡工程防汛的批复方案,长江防总18日第三次下达防汛调度令,要求中国三峡总公司至19日8时止,将三峡水库均匀降至144米的汛限水位,以腾库防洪。为避免三峡水库下泄流量骤减,在三峡入库流量小于25000立方米/秒时,三峡坝前水位调整幅度按每6小时不超过0.15米控制。
18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为144.94米。接此调度令后,中国三峡总公司启动防汛紧急调度预案,梯级调度中心24小时值守,对泄洪深孔、排漂孔、排沙孔、机组流量等严密监控,并始终做到均匀泄洪,三峡坝前水位持续下降。
10、问诊湖泊:“边污染边治理”思路是病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19日 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6004981.html
入夏以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暴发蓝藻,太湖的污染已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再次敲响了水环境污染的警钟――
编者按: 超强度开发与肆意排污,使犹如国土“明珠”的湖泊风光不再,湖水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湖泊治理工作虽历经多年,效果却尚未显现,根本原因还在于“边污染边治理”的思路没有改变。
7月12日召开的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标志着新一轮治湖工作全面启动。与会人士深入研讨,问诊湖泊,开出了一些“药方”。
绿色的丝丝缕缕遍布湖面,这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蓝藻团蓄积的形态。“最近3天要是没下雨,现在的巢湖就和太湖一样大规模暴发蓝藻了。我的家乡原来可不是这样啊。”
7月11日,手指着西巢湖有些泛绿的水面,安徽籍的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研究室主任钱勇话语里透着一丝苦涩。
体味这种苦涩的不仅是巢湖畔的安徽人。太湖、滇池乃至全中国大部分的湖泊正遭受着它们生命中的苦难。
病因何在
污染、不合理工程是祸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金相灿告诉记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湖泊面临着五大问题:水量缩减与萎缩、富营养化、生态破坏、酸化以及有机污染等有毒有害的污染。
被尊为中国研究湖泊环境问题首席专家的金相灿20年来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湖,他认为,中国的湖泊除了酸化的问题还不算严重外,其余问题都很严重,首要问题就是富营养化,而富营养化之后就是湖泊生态价值的大大下降。
“造成湖泊生态破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工程,这些工程里甚至包括一些治污工程。”金相灿表示,大湖搞大坝的做法虽然从防灾的角度讲起到了有效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以巢湖为例,1962年巢湖、裕溪两大控制闸相继建成后,虽然发挥了巨大的防洪调控功能,但使得巢湖与长江每年水体交换量减少了88%,水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
用金相灿的话讲,太湖的污染过程就是人类长期干预长期破坏的累积过程。太湖从中营养化到富营养化大约经历了20―30年的时间,肆意排污、侵占湿地、修筑堤坝、超强度开发、不文明的行为,都导致了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加。“十年治湖,走的还是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据江苏省副省长仇和介绍,江苏省去年上缴中央财政2300亿元,有2000亿来自太湖流域。
金相灿认为,在太湖流域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状态下,用10年时间投入50亿元治湖,能把新增污染控制住就很不错了,更不用说还旧账。
控制源头
截污是治污的前提
在西巢湖的检查船上,记者听到国家环保总局几位司长的对话。
“东巢湖比西巢湖好,就是因为水源地在东湖,这是死保的底线。”
“对,控制了污染源,水质自然就好些。”
“有些地方要改水源地,改了,就放弃了原先的治理。所以,一定不能轻易允许改水源地。”
几位司长说到了治湖的关键――控源。各地向会议提交的汇报材料,不少涉及大量的治污工程。圈内人说,各地对于治污工程项目、资金的“争夺”,有时像是一场竞赛。
“给多少工程也得先把源头把住。”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非常坚决。而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湖泊水污染整治工作会议上,控源的举措表述得非常明确――提高环保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在重点湖泊流域全面实施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农村生活和面源污染。而在重点湖泊流域,国家环保总局还使出“撒手锏”区域限批,以求有效打击环境违法。
面源污染已经危及湖水生态安全,安徽省副省长田唯谦算了一笔账,粮食亩产600斤时投入产出比最高,当粮食亩产达到600斤―900斤时就要加大化肥的施用。按照巢湖市委书记夏望平的说法,巢湖市40%的化肥、60%的农药最后都进了巢湖。因此要控源,适合的农业产业政策已经被专家多次提及。
一湖一策
治湖必须讲究科学
在中科院安徽等离子所,一项新的技术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利用磁吸附技术,将湖水里的氮、磷分离出来。氮磷的问题一解决,富营养化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然而参观后,记者却听到了专家不同的声音。“最终试验的有效性如何目前还是疑问,技术的安全性还有待考察,而且应用成本还不清楚。”治理好湖泊,远比想象的复杂。
湖泊治理首先是对湖泊的诊断。金相灿认为,必须坚持一湖一策的治理思路,大型湖泊、城市湖泊、水库都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而不能惯用和套用一种办法。他建议,每一个湖泊治理前,应成立一个由不同学科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很多技术要经过讨论和评估,再筛选推荐给管理部门。
“湖泊与河流不同,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不正确的治理方案有可能伤害到这一系统,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金相灿提出了湖泊治理的技术思路,即控源为主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消除人类的干预和压力;治理必须跟管理相结合,光治不管只能是劳而无功。
河湖连通是有生命的,水的涨落包括水害都是水的自然规律,能量积蓄自然需要释放。在这次湖泊会上,这样的理论,多次被官员和专家提及。“治湖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比江河治理复杂得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透露,中央已经明确,重大水专项研究中,要重点支持关于湖泊治理的研究。而巢湖、太湖、三峡等湖库的生态安全评价工作今年就将启动,鄱阳湖、小浪底、丹江口、洪泽湖将紧随其后。
理想现实
政策需细化资金待落实
手执《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相关省份的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
“通知要求在2007年年底前,重点湖泊流域完成所有排污单位许可证核发工作,自2008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可排污许可证制度试行办法一直难以出台,怎么完成这个要求?”
“跨省的湖泊水库说是要建立跨流域的协调机制,可是究竟怎么建立没有说清楚。”
“全面取缔围网养殖,如何妥善安置渔民?生态补偿机制没有提及,肯定会影响到治理工作。”
“不改变现有的污水处理体制,即使污水处理费收到8元也不能保证污水厂正常运行。”
相较于急于改变湖泊污染现状的理想,相关政策细节确实还需推敲。可喜的是,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在被提上日程。如国家环保总局、财政部已经和江苏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内容包括了影响水环境的COD和氨氮。
同时,治理费用一直为人关注。日本的琵琶湖治理35年总共投入239亿美元,1平方公里约耗资5.6亿美元。专家推测,以太湖目前的情况,花35年能治理好就很不错了,而这一过程需要的资金将高达40亿美元。
张力军表示,环境保护的职责在地方政府,治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对列入规划的重点湖泊以及国家重点节能减排的项目,中央将给予一定支持,今年的节能减排资金有望达到230亿元,重点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将向中西部倾斜。
据介绍,太湖治理,国家还将尝试发行地方债券等形式募集资金,这种方式虽然仅限于地方财政发达的省份,但它说明对于富庶的太湖流域来说,资金似乎已经不是治湖的“瓶颈”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7-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402.html
编者按
日前有消息称,我国农业污染占排污总量的“半壁江山”。随着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版组织记者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河南、江苏、重庆3个省市进行采访。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河南,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与前几年比,呈上升趋势,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在江苏太湖,记者了解到农村面源污染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太湖外部污染总量的50%;更令人担忧的是,重庆市与农村水环境、农村饮用水源密切相关的次级河流水体的水质已明显下降,而次级河流污染已经对三峡库区构成威胁。就是这易被忽视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目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湖泊、河流的整体水环境。为此,本版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蔡典雄,他提出,农业污染要“立体”治理,发人深思。
江苏:面源污染危害加重
位于太湖上游的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是苏南发达地区一个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镇。近年来,大浦镇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全镇的工业污染负荷和排污总量明显下降,同时遏制了来自工业COD和氮磷污染的排放量。
但是,不久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大浦镇污染结构进行的跟踪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大浦镇农田化肥流失和生活污水排放中的氮、磷污染负荷却仍然走高。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认为大浦镇来自农田化肥流失和生活污水排放中的氮污染物,已分别占全镇年均氮污染负荷的39%和25%;来自农田化肥流失和生活污水排放中的磷污染物,也占这个镇年均磷污染负荷的20%和34%。
这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年~2006年连续3年对太湖农村面源污染跟踪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农村面源污染占太湖外部污染总量50%左右
3.69万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地处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长三角地区。这一流域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多年来,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是国家和江苏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流域各地的共同努力,太湖水污染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太湖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流域经济增长,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研究成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农村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仍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0%左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林章告诉记者,目前,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田过量使用化肥造成氮、磷物质的流失;广大农村“楼上楼下、居住现代化”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降雨时产生的径流污染以及农村养殖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大量生活污水排放和农田化肥流失是农村面源污染主要“贡献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对宜兴市的跟踪调查表明,在农村生活废水中,有24%直接排入村河,50%排入屋后及地表渗入地下,还有25%排入沟渠。
亩均施用量仍然在50公斤~75公斤之间
大浦镇基层农技站的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近两年来,虽然太湖流域化肥施用量有些减少,但亩均施用量仍然在50公斤~75公斤之间,与国外相比仍然偏高。针对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状况,江苏省政府日前专门召开了治理太湖流域农村和农村面源污染会议,并确定了铁腕治污和综合治污的目标。
此次会议明确了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十个加大力度”任务,加快制定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建立江苏省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培育江苏省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示范试点,加大江苏省太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投入。
河南:农村脏乱差问题趋升
□本报记者 邵丽华
为摸清河南省农村环境状况,2005年,河南省投资300万,对15个省辖市开展了土壤安全调查。河南省环保局副局长赵德山把调查结果概括地总结为:全省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与前几年比,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的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还没有超过“农产品安全”这条红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安全系数以下有所降低,土壤个别的重金属污染虽在安全系数以下但有所上升。
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测,在一些大企业,诸如化工、冶炼以及一些大的养殖业,如双汇、华英、大用公司周边的土壤、水体污染有加重趋势;城市的工业企业通过河流排放污水,这些重污染河流沿边的农田土壤污染也呈现加重的趋势。新乡市卫河沿河两边群众的饮用水不达标,农田土壤污染加重,地表水污染严重,河流水质为劣Ⅴ类。
不良生活习惯造就“癌症村”
沈丘县黄孟营村被称为“癌症村”,调查研究发现,流域对黄孟营村的污染并不严重,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癌症村”的症结。这个村有3个大坑,其中一个大坑有好几米深,坑里是一潭死水,村民生活污水、粪便、垃圾都往坑里倒,导致坑下40多米处的地下水大肠杆菌超过正常标准20多倍。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经过调查摸底,河南对全省农村环境污染情况有了清醒地了解,赵德山说,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抓载体,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2006年河南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来,各地都在积极申报生态市、生态县的创建,积极作规划。
今年,河南省政府下发了《河南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把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城镇,以及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包括化肥农药配土施肥问题都纳入了政府目标。主要任务是,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农村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为确保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一处理设施等工程;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
重庆:次级河流污染威胁库区
□本报记者 徐伟
重庆市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以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饮用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等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局部地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畜禽养殖污染超过工业生活排污总量
有资料显示,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有加重趋势,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重庆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2001年以来,重庆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重庆市畜禽养殖存栏规模换算成生猪当量约3570万头,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9500多万吨,年排入环境的COD量28.5万吨,已超过工业、生活排放的COD总和,占COD排放总量的51.9%。
专家认为,产生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畜禽养殖总量逐年增加,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种养结合、综合利用”措施不完善,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的资金政策保障、工程性措施差。而宏观政策、管理上较为重视工业、生活污染削减,忽视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没有将畜禽养殖污染纳入国家年环境统计和污染总量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畜禽养殖废水生态还田综合利用工程项目的实施。此外,农膜残留、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也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2006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2.82万吨,每年约10%的废旧农膜残留于耕地中。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已由过去的城郊区域扩展到农村地区,农产品药残、重金属超标等现象影响到饮水、蔬菜等食品安全,威胁到库区水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2006年,重庆市氮肥、磷肥施用量64.4万吨,单位面积施用量314公斤/公顷,农药施用量1.96万吨,单位面积施用量达9.55公斤/公顷。
次级河流污染对库区构成威胁
近年来,重庆市一直加强对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的整治力度,使得“三江”重庆段水质均保持在Ⅲ类,但与农村水环境、农村饮用水源密切相关的次级河流等水体的水质却不容乐观。
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水位抬高,水流减慢,自净能力降低,库区回水区和一级支流水质较差,出现了富营养化,总氮(N )、总磷(P )超标,并有加重的趋势。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三峡重庆库区13条支流有5条呈轻度富营养化,3条河流在春夏期间曾出现“水华”现象。2006年,三峡库区23条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水体呈现富营养的水质监测断面占13.6%,回水区中段水体呈富营养的水质监测断面占54.2%,有13条河流的回水区部分河段发生过水华现象。
2006年,全市58条主要次级河流122个监测断面中,有27.9%的监测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超标污染指标以有机污染为主。专家认为,次级河流污染对库区已经构成威胁,库区城市岸边污染有加重趋势,上游河水中的淤泥沉积在库区,缓慢氧化分解,将会形成库区内源污染,时间一长就会逐步显示出来。
与此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2006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4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48.6%,土壤侵蚀总量1.46亿吨/年,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1亿吨,占长江上游入江泥沙总量的20%。土壤酸化面积呈扩大趋势,酸化程度加深,目前,重庆市土壤酸化面积已超过3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1%。专家认为,这些也对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带来潜在的威胁。
搞好城乡统筹明确农村建设目标
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重庆市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行动就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今年5月,重庆市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会议制定了要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突破和实施生态安全保障战略的宏伟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环保局提出,将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环保”,并从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高杰 贺震)
12、责任不明 太湖难清:就因为是“公家的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19日 施勇峰
http://env.people.com.cn/GB/6004982.html
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太湖被严重污染,生态结构正逐渐恶化。太湖水质20年下降了两个等级,现总体处于Ⅳ类至劣Ⅴ类状况。最近因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水危机,一下子将太湖的环境问题暴露无遗。
太湖遭污,非常清楚。但太湖被污染的责任,却十分模糊。太湖四周和太湖流域方方面面似乎都有责任,又似乎都没有责任。在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各方分析太湖污染原因,总结自己是如何重视太湖治污的,如何减排的,都讲得头头是道。却没有人去分析太湖污染的责任在谁,因为太湖是跨界湖泊,是“公家的湖”,湖泊的管理部门也是政出多门,该谁负责任说不清。
此外,了解太湖的人都知道,太湖污染反映在“湖”,而根子在“河”。流入太湖的有170多条河流,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都是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河网进入太湖的。河流流经地的政府应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于是,太湖环境问题出现后,如果想要处理责任人,出现“板子不知道打谁屁股”的尴尬局面。这种责任不清,正是“太湖治理年年做,污染一年重一年”的根本原因。
责任明,才能使湖水清。要治理好太湖,首先要从明确责任人入手。沿太湖地区政府和环保部门应是责任人,还有流入太湖的170多条河流的沿线各地政府都应该有明确的环境责任,每个断面的水质状况如何,就反映了那个地方环境保护做得如何。责任分明,监管分明,赏罚分明,才能将“要我治污”变成“我要治污”,也才能真正做到“铁腕治污”。
太湖蓝藻一时缓解了,无锡水危机也暂时过去了。但太湖的污染还在加重。人们都在期待通过这次太湖环境危机的教训,把湖泊治污的责任明确起来,真正做到“谁污染,谁负责”,为跨界湖泊的环境治理探索一条新路,使湖泊治污目标不再落空。
13、“污染大王”为何拥有百项桂冠?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19日 徐经胜
http://env.people.com.cn/GB/6006469.html
相关新闻:
山东“污染大王”:匪夷所思的“最宜居”城镇
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污染严重,全镇从里到外明明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了,却头顶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上百项桂冠,并且还在继续制造着污染。“形形色色名不副实的荣誉已经惯出了一个‘污染大王’,别再不负责任地给大王镇乱戴‘高帽子’了!”当地一名干部说。(7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在大王镇内已找不到一条清澈的河沟,空气污染也很严重,地下水污染更是让人忧心。去年4月初,山东省有关部门组织暗查,取样监测大王镇外排水水质的织女河三座楼断面,COD高达580mg/L,超标2.87倍,织女河成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同时,污染也给大王镇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后果:仅在大王镇高卜纸村,2000年以来,村里的癌症发病率比以前提高了许多。“癌症患病率的正常值是0.05‰,而我们村的癌症发病率达到了2.5‰,是正常值的50倍!”
为何一个污染如此严重的乡镇,却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经济实力雄厚。大王镇目前是全国百强镇,全镇现有三家全国500强企业和两家上市公司。2006年,该镇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山东省乡镇前列。
因为经济实力雄厚而拥有多项桂冠,其实并非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这类现象在全国可以说比较普遍。在一些地方,只要经济实力雄厚,各项荣誉好像就长着翅膀一样飞落过来。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但环境优美的地方,即使环境再好,往往也难以获得诸如“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等桂冠。
荣誉紧随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也是有道理的。首先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有实力去参加各项荣誉评比。在一些地方,如果想获得荣誉,是要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运作的,没有经济实力,就只有靠边站的份。其次,在片面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把各项荣誉当作是“奖赏”,只要你经济发展上去了,“荣誉”就归属于你。
经济实力决定荣誉归属,这是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这个“污染大王”获得上百项桂冠的根本原因。而这从另一个方面不也正揭示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屡屡难以得到有效治理的真正根源吗?
14、鼠患闹归闹 洞庭生态还是好?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2007年07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9/062612232375s.shtml
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展开一场“人鼠大战”。7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长沙市通程国际大酒店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雷秉乾发布关于6月中旬以来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大发生及应急防控的新闻。湖南省卫生厅、省林业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农业厅:鼠患已得到有效控制
湖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雷秉乾通报,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发生迁移后,农业部门当即采取围堤堵鼠、人工捕杀为主和应用安全性较高的化学鼠药相结合的灭鼠措施,对捕灭的害鼠进行了挖坑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不发生鼠传疾病。到目前为止,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发现的田鼠数量和鼠患程度远远小于原来估计和分析的程度。鼠害造成的损失远远低于以往东方田鼠大发生的任何一年,洞庭湖区也没有发生鼠传疾病。
鼠患主因:水位上涨惹的祸
7月13日到17日,中科院、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联合组成专家组,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东方田鼠的天敌种类及数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因此,今年的东方田鼠大发生与其天敌(蛇、鹰等)的种类及数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东方田鼠喜栖于低洼多水、杂草茂盛、土质疏松的环境。今年东方田鼠大发生,恰逢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近两年间流入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未发生洪水,以致洞庭湖水位持续偏低,湖洲荒滩面积扩大,东方田鼠的生存空间相应增大,给繁殖能力极强的东方田鼠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6月下旬长江上游水位上涨,洞庭湖水位抬升,约20%的湖洲被水淹没,东方田鼠因避水游迁至防洪大堤,这并非洞庭湖区的偶然现象。自有系统记载以来的25年中,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大发生的年份就达10年。
林业厅:鼠患与人类吃蛇无关
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邓三龙介绍,“洞庭湖东方田鼠大发生与人们食用蛇类有直接关系”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洞庭湖区分布的东方田鼠的主要天敌是越冬猛禽。春季后这类猛禽都已陆续离开洞庭湖,对东方田鼠的控制有限。洞庭湖是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不适合蛇类的生存,蛇类的种类和数量有限。根据湿地和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中国水蛇和铅色水蛇分布,并且这两种蛇也不是将东方田鼠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而是以小鱼和蛙类为主要食物的。目前,在湖南市场上贩卖、出售、加工的蛇类根本不在洞庭湖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且80%来自外省野生动物市场。
针对记者关于洞庭湖区存在贩卖鼠肉的现象的提问,雷秉乾回应道,根据调查,并不存在这种现象。有网友发帖说,东方田鼠可卖到广东作餐中美食。这纯属笑谈,不是事实。
环保局: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良好
湖南省环保局副局长王会龙介绍,今年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大发生与洞庭湖生态环境是否恶化没有直接关系。湖南省环保局认为目前洞庭湖整体生态环境是良好的。第一,洞庭湖是过水性湖泊,在长江水系中行洪、蓄洪是洞庭湖的主要生态功能,目前洞庭湖较好地发挥了这种功能。第二,近十多年以来洞庭湖相继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另外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这4个保护区包括了洞庭湖的大部分湿地面积,加上近几年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措施的相继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最近几年人们观测到每年到洞庭湖来越冬的候鸟不断增加、江豚重现江湖,就是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恢复和改善最好的证明。第三,省政府于去年底以来开展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整治行动,关停了一大批排污不能达标的造纸企业,使湖区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长沙晚报)
15、与其在绿色GDP的路上竭泽而渔 不如留下买路钱
来源:《东方早报》2007年07月19日 陈序
http://env.people.com.cn/GB/6008507.html
在国家统计局能够正确核算(或者说建立某个有科学依据和公信力的标准)“绿色GDP”之前,企业、地方政府还能维持多久“竭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模式?算不出来。
现在,全球对中国是一个低价格产品输出国有共识。其实,出自中国的所有低价格产品生产链上的每一环,都没有计入环境成本。水,电力,排污……维持所谓“世界工厂”的日常运作造成了环境恶化,而损失显然没有让最终消费者承担。当一个美国人在超级市场里为孩子们挑选圣诞礼物时,好玩、干净和made in china的低价都是促成购买决定的要素。这些特点,尤其是最后一项,完全不会让他联想到礼物在从原料开采到最后包装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干净、不好玩和昂贵。
总有人指责中国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产品提供“隐性补贴”,也不断有媒体揭露个别企业通过强迫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减少工人劳动保护对外贸商品提供“血汗补贴”,不管“隐性补贴”的理论是否成立,也不管“血汗补贴”的细节如何惊人,其数量都远远比不上不计环境成本对低价格产品提供的补贴。
十年前,环境成本在大多数地方还是现在对将来欠下的债务,被迫承担损失的人大部分还没有出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短期债务侵蚀了环境清偿长期债务的能力,使它们看起来更像是永远不能复生的坏账。
相当一段时间,社会舆论希望“绿色GDP”能够有效阻止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加速恶化趋势。然而,要正确核算“绿色GDP”,需要对治理污染的费用和资源消耗的成本定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这两项定价的标准难于统一。因此,截至目前,全世界仍然没有一个公认成功的“绿色GDP”评价体系。而中国的基础统计工作尚未完善,进行“绿色GDP”这类开创性的工作困难更多。
关于“绿色GDP”,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最新表态是,因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他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时间表,只是说要本着严谨、科学、慎重的态度继续研究、探索。这令海外媒体猜测,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可能不再公布“绿色GDP”。
我以为,与其寄望于“绿色GDP”的研究制定有突破性进展,中央应该施行让企业直接感受到环境成本的政策,也就是让污染生产者为自己行为的外部性埋一部分单。此山不是你开,此树不是你栽,过路付点钱是应该的。一定程度上,新一轮资源税调整即可发挥这方面作用。当然,真正刺痛企业、地方政府,使其改变生产行为、投资行为,这一项支出必须大到足以影响其预期盈利和市场估值。通胀压力和股市波动都不是姑息的理由。
16、治淮要借鉴三峡移民思路 不能重演水进人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07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05229.html
图为过去淮河遭遇洪灾时,农民出入只能依靠船只。
2003年淮河大堤上出现了望不到边的蓝色帐篷。灾民们在大堤上住了整整一个月,日晒雨淋、虫咬蚊叮。“我们难道只能不断重复水进人退,灾民大迁移,一次蓄洪使当地人民经济倒退三年的情况吗?”这是当年一位国家领导在视察灾区,提出的尖锐问题。
随后,国家发改委会同水利部门向国务院上报了新的治淮思路。同1991年治淮规划相比,新思路最大的不同就是提出了“淮河移民”。报告认为,当务之急是今年运用的行蓄洪区和滩区中房屋被淹的灾民,不要再在受洪水威胁的原居住地建房,搬迁到高岗地或堤防保护区内建房。
该报告得到批复,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专门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提出“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按程序报批后实施,使行蓄洪期间大量群众的安全转移逐步变为安全居住”。这意味着百万淮河移民工程正式启动。
与三峡移民“退人退田,异地安置”不同,淮河的移民采用了“退人不退田”,在附近的高地建保庄圩和整治庄台的措施。
在淮河两岸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次洪水倒退三年。”至今在安徽省目前的105万绝对贫困人口中,沿淮行蓄洪区就占1/3以上。虽然在淮河的巨大投入,使大规模撤退转移不再,但蓄洪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道路却仍然漫长。
到2007年,总投资447亿元19项治淮骨干工程估算已完成13项。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介绍,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发挥其防洪减灾效益后,淮河防洪标准将大大提高,干流中下游的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但移民问题仍然严峻。
有关专家认为,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借鉴三峡移民。三峡开发性移民的思路,改变过去单纯赔偿的办法,利用三峡库区的资源优势,为移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一举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单纯采取补偿和救济生活的办法造成移民返贫的现象,如果说过去的移民政策是给一条鱼,三峡移民则是给了一张网,并且让移民学会了怎样打鱼。
(均据《广州日报》)
淮河为何灾害频繁(延伸阅读)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最终到扬州流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支流众多的淮河被认为是我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从1950年新中国打响治理淮河的第一战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57年的淮河治理路,而淮河两岸的人们与洪水搏斗了世世代代。
自从1194年黄河南堤决口夺淮后,打乱了淮河流域水系,淮河从此失去自然形成的独立入海通道。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1855年黄河改道北流,淮河流域土地沙化,河道淤塞,出海无路,入江不畅。淮河又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复杂多变以及特有中下游落差的倒比降(注:处下位的水位反高于上位),都造成了淮河灾害频繁。
淮河从河南省进入安徽境内落差是194米,但与安徽淮南段到江苏洪泽湖河床高程几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