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7
七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2、饮用水源保护区坚决清除排污口
地方信息:
3、北京:两万尾鱼苗除蓝藻净化什刹海
4、北京:东土城沟疑现蓝藻
5、广东启动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被污染土地
重大水事:
6、第六场暴雨袭击湖北省 长江中下游水位快速上涨
7、珠江水质今年首现III类
8、淮河第三次洪峰安全通过王家坝
气候变化:
污染信息:
10、钱塘江上游水葫芦提前大面积暴发(图)
民间环保:
11、探访永定河源之三-桑干河上的神头泉
深度报道:
12、违法采矿无人管 良田成汪洋农民生命受威胁
13、英国广播公司:蓝藻与中国的环境危机
环境时评:
14、评论:节能减排莫忽视二氧化碳
15、评论:推进环保岂能让“百姓下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17日 余建斌 葛仲http://env.people.com.cn/GB/5993796.html
像这样布满空调器的大楼,在国内屡见不鲜。张和平摄
王大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
倪维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
霍裕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严陆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工学家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专家
7月16日,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5位院士,“不约而同”地为我国能源问题“把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的看法。据悉,这是自中国科学家论坛举办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场面。
能源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问题】近年来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利用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从1980―2000年,我国的GDP翻了两番,但能耗只翻了一番。2001―200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能耗过高引起了院士们的广泛关注。
谈起我国的能源现状,王大中院士接连用了几个“排名”来说明问题的紧迫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一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石油消费国及石油进口国、第二电力生产国。“我国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是1.72吨标煤,虽然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4%,但我国人口众多,这就使能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
王大中认为,我国能源发展目前面临四大挑战:人均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能源消费出现超常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仅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节能任务艰巨;环境污染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而倪维斗院士则将问题归纳为五大挑战:总量需求的巨大压力;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农村能源供应。
节能意识必须提高
【提醒】我国的人均能耗还将持续增加,因为浪费严重,节能的潜力很大
为什么近年来出现了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王大中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业增长过快。二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交通和建筑行业成为能源消费新的增长点。2000―2005年,全国住宅建筑面积增加2.44倍;2000―2006年,我国成为最大的轿车生产国。
王大中特别提醒大家,“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之下时,人均能耗是随着GDP而增加的。一般来讲,1万美元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而我国离这个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人均能耗还将持续上升。”
霍裕平院士指出,“北京今年轿车拥有量已经突破300万辆,其它大城市也在‘奋起直追’。我国需要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人口目前是13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6亿,这么大的能源需求量,大家必须提高节能意识。”
院士们纷纷指出,因为浪费严重,所以我们节能的潜力很大,今后应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阶层的节能意识,在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注意交通、建筑的节能问题,应向日本学习,而不要向美国式的高耗能生活方式看齐。
能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建议】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充分研发未来新型能源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69%。倪维斗表示,“为什么老说煤?没有办法,不是我偏好煤,而是现在、将来,直到2050年或更晚,煤炭都仍将是我国能源的主力。”
院士们认为,目前的关键问题是,面对现实该怎么做?
倪维斗指出,要对煤进行现代化应用,要把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看作是应对能源挑战的战略方向,目前,这种系统绝大部分技术是成熟的,只要我国各部门(煤炭、化工、电力)打破行业界线,通力合作,在三五年内就有可能建立大型的示范多联产装置,并在2020年前后有相当数量的推广。
严陆光院士表示,21世纪全世界都将进入能源结构调整时期,我国也必须跟上,而能源调整的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份额。他认为,中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大概由5个方面组成:大力发展煤的高效、清洁转换技术,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大力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利用资源,最大可能地发展水电和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充分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
国家应制定正式的能源规划
【展望】建立一个独立的能源部门,让节能行动本身成为“巨大的绿色能源”
这是霍裕平在演讲中提到的首个重要问题。他说,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像法国那样真正意义上的能源规划,没有持续的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以及为满足这些要求所应采取的措施或必要的准备,因此我国能源政策在短期内都会有很大的变动。而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制定结合本国特色、科学的能源规划及稳定的能源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霍裕平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能源部或能源委员会,统一、长期稳定地规划和领导我国能源系统的建立,在当前是绝对必要的。
杜祥琬院士特别提到,有一种“巨大、廉价、优质的绿色能源”,这就是“节约能源”的行动本身。他说,从1990―2005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50%,但在高能耗产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仍高出40%,利用效率比国际水平低一倍。因此,一定要纠正“GDP就是硬道理”的片面发展观念,确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避免粗放的能源开采和利用。此外,节能还要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支撑。
2、饮用水源保护区坚决清除排污口
来源:法制日报 2007-07-17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707160027.htm
不仅要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全部排污口,而且,还要对2000年以来在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新、扩建项目限期取缔或清除。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日前提出,要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止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关闭的违法企业死灰复燃。
据周生贤透露,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进一步大规模爆发的隐患仍然存在。7月初,江苏沭阳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区供水被迫关闭,供水中断超过40小时以上,城区20万人口饮水用水受到较大影响。他认为,环境隐患无处不在,一旦诱因出现随时可能引发环境事件。
就饮用水安全,周生贤表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也要限期取缔或清除。同时,全国将科学划分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他要求,各地要在年内完成本行政区内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分,并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周生贤希望,各级环保部门都要挺直腰杆,敢于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郄建荣)
3、北京:两万尾鱼苗除蓝藻净化什刹
来源:北京日报2007年7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164
周末两天,近十万名“微笑北京”奥运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扮靓北京城,迎接测试赛”公益活动。记者在什刹海边看到,志愿者们将两万尾白鲢、花鲢鱼苗放入水中,用生态方式清除蓝藻,净化什刹海水质。
来自西城区金融街的近200名志愿者,大多在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总部工作,平时难得有机会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国银行总行的志愿者田庆勇告诉记者,听说团委组织这样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活动,他马上报了名。在这里他不仅希望为清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通过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她”。志愿者们把自己捐款购买的鲜花摆放在什刹海岸边,认真打扫周边环境,又共同把白鲢、花鲢鱼苗投入水中。志愿活动一直从下午持续到晚上,志愿者们最后把一盏盏荷花灯放入水中,共同祈愿祝福北京奥运。
团市委副书记姜泽廷告诉记者,“微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周末美化环境行动”从年初启动至今,每个周末都有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进行形式多样的净化城市志愿服务。从上周开始,志愿活动主题增加了“庆申奥扮靓京城,迎测试赛美化环境”的内容,从7月14日开始持续到“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结束之前。活动期间,各区县将结合实际,以北京奥运会城市服务站点为依托,围绕“7·13”申奥成功六周年和“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开展环境宣传、清洁、擦亮和排队等活动,切实美化京城环境、营造浓郁奥运氛围。
4、北京:东土城沟疑现蓝藻
来源:新京报 2007-7-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316.html
昨日,有市民反映朝阳区土城沟局部出现疑似“蓝藻”的东西。市水务局的工作人员证实为“水华,”系蓝藻的前兆,该部门上周六已经发现,并采取撒药、放水等措施。
市民宋先生说,他昨日上午路过樱花东街元大都遗址公园旁边土城沟河时,看到河面上飘着一层碧绿的东西,河水也是绿色的,可能是蓝藻。
昨日中午,土城沟河中的河水正快速往下游流动,有一块一块的蓝色漂浮物,水位已经下降一尺多,河面上不少小鱼逆水游动。
市水政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韩先生正在河边巡查,他说,这些鱼是用来净化水质的,把水放掉是为待下雨天再蓄清水。
市水务局热线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水华”,蓝藻的早期征兆,上周六,工作人员发现后水务部门紧急采取行动,清理漂浮物和净化水质。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这条河西半段没有出现水华,仅仅是东边出现。往年北京的河水里也会出现,水务部门要花大力气清除,抑制藻类蔓延,一般在闷热的“桑拿天”是最容易出现的。
这名工作人员说,因北京水资源非常紧张,水经常不流动,易产生“水华。”他们已经用撒生物制剂和物理方法,如人工搅动河水、放养鱼类净化水质,清除藻类。另外就是将脏水放掉,补充清水。目前,该处的“水华”还是轻微症状,今年北京应该不会暴发蓝藻。(记者李立强)
5、广东启动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被污染土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7月17日 王佴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7/030213460764.shtml
都市旁的村庄
7月13日早六点,在广州大学城随近租种菜地的菜农邓飞伦已经开始收割叶菜。
论及当下人前闻风色变的蔬菜污染,邓飞伦不以为然,他觉得现在污染已经少多了,“前几年菜地的水都是五颜六色的,这几年广州河水越来越清了,污染好像越来越轻了。”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与前些年相比,珠三角水污染等治理工作收效明显,但以往残留下来的重金属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些工厂排出的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流到菜地。一些‘水叶菜’,却在其‘滋润’下长势良好。而铅、镉等重金属,通过蔬菜的‘经络’残留在它们的身体里”。
陈日远及其科研团队定点在广州、佛山等大中城市的郊区进行蔬菜安全的调查,其研究项目关注的菜田近万亩。他投入精力最多的是郊区。
经过研究,身为广东省政协委员的陈日远提出提案:《关于加强对我省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污染调查与治理的建议》。这个提案被广东省政协列为2007年5个重点督办提案之一。
就在前不久,负责此提案落实工作的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环保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并将于7月最终出台进行大规模菜地污染摸底工作的详细实施方案。
陈日远期待能借此契机,修复土壤,从源头上管住菜地受污染情况。“广东蔬菜的年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大城市郊区的面积估计约两三百万亩,要完成并不是很困难。”
难以采集的污染数据
其实,关于珠三角蔬菜重金属污染的调查工作的展开由来已久。
早在2005年4月,一项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历时三年方才完成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第一次透露了珠三角的土壤40%存在重金属污染的消息。
另有广东土壤研究学者指出,20年来,珠三角乃至全国一直承受西方污染物的转移。当时中国对土壤污染不太了解,塑料厂、鞋厂、五金、电镀等高污染工业,由其他国家引进到中国,且空间集中、时间集中。现在,这些污染的治理成本都相当高。
陈日远认为,虽然珠三角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一直在提,但目前并没有更进一步详细的数据支持,所有的数据,包括前述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也只是一个大范围的评估,因为是全国性的调查,范围过大取样过于分散,无法使各地政府掌握当地土壤更具体的污染情况,从而难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壤修复及种植品种选择。“如果说以往的数据只给我们一个定性的概念,那么现在已经到了对珠三角土壤污染进行定量分析的阶段。”
对于陈日远的迫切心情,广东省农业厅则表示此项工作困难重重,此次调查的负责人之一、广东省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总站副站长姚国良向记者介绍,“土壤治理会涉及各部门利益、农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怎么协调?谁投入资金?”虽然有困难,但姚国良仍向记者表示,虽然以目前的财力,不可能让整片菜地都停下来。但近期可以通过农业种植手段去调节、引导农民,使消费者利益和农民利益得到最大保证。
修复之路在启动
“如果连准确的污染基础数据都没有掌握,奢谈土壤治理是无的放矢。”一位长期关注珠三角土壤污染的学者对记者表示其对陈日远提案的支持。
该学者分析珠三角土壤污染调查滞后的原因:“后期的修复土壤及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是一项耗资巨大、相当费时的庞大工程,虽然大家都在说污染问题很严重,而且仅广东本地便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土壤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都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但总体上属于零零散散,人员有限经费有限,无法形成权威的数据。”
针对珠三角地区唯一自行开展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的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现象,中山市农业部门2006年12月底启动“蔬菜基地重金属评价与修复”课题研究,通过对全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土壤、灌溉水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摸清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分布与程度,有针对性地研究降低蔬菜重金属的土壤调控技术和叶面调控技术,同时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究低富集蔬菜和高富集作物进行间、套种的边生产边修复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抑制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
据中山市农业部门介绍,“蔬菜基地重金属评价与修复”研究课题完成最少需要三年,其最终目标是在蔬菜基地检测的基础上,延伸到该市所有耕地的监测,逐步建立一个科学的土地信息数据库,以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因为项目仅仅开展半年,具体的投入经费数额尚未统计。”
而此前有学者称,如对珠三角,域菜地污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的经费约在5000万左右,耗时约需三年。“后期土壤修复的投入在几十亿数量级的水平,不过这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逐年投入。”
这样的投入对于2006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达到2164.3亿元的广东省而言并不是一个让人为难的数字。
或许正基于此,近日,广东省环保局出台《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十五”期间,广东省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体态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问题日益显露,部分地区已出现水稻、蔬菜、茶叶等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现象。
为从根本上切断重金属污染的源头,《规划》要求到2010年,废旧电子电器集中处理率达70%,资源化利用率达60%。同时,为了保护农村不受“污染转移”之害,凡电镀、化学制浆、纺织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炼、发酵和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等重污染行业要严格实行统一定点、统一规划。
6、第六场暴雨袭击湖北省 长江中下游水位快速上涨
来源:新华社 2007年7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160
新华社武汉7月16日电(记者杨希伟)进入梅雨期以来的第六场暴雨袭击了湖北省52个县(市、区),其中有32个县(市、区)遭受严重损失。
据湖北省水文局介绍,12日至14日,受进入梅雨期以来最强的第六场暴雨影响,湖北省共有52个县(市、区)遭受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袭击。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表明,到16日,湖北省的襄樊、孝感、黄冈、随州、荆门、宜昌、鄂州、恩施、天门、仙桃、潜江等11个市州的32个县(市、区)、239个乡镇、203.72万人受灾,倒塌房屋4924间,因灾死亡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31.2万亩,为入梅以来六场次降雨中损失最大的一次。
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说,面对严重暴雨洪灾,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和副省长刘友凡多次到省防指组织紧急会商,及时作出防汛抗灾工作部署。各受灾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分管责任人在第一时间进岗到位,高峰时有900多名县级、乡级防汛责任人在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抗灾,上堤防守的干部群众一度超过9万名。各级水利、防汛部门加强科学调度,对超汛限水位的970座水库,实施安全调泄,共计泄洪10.5亿立方米,有效地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沿江滨湖地区开启大型骨干泵站30处,日抢排水量1.3亿立方米,并科学调控湖泊水位,减轻了平原湖区的渍涝灾害损失。
长江中下游水位快速上涨
新华社武汉7月16日电(记者杨希伟)入汛以来长江最大洪水正从中下游下泄,加上洞庭湖流域及汉江等支流来水增加,长江中游水位快速上涨。
长江水文局16日发布的《水情公报》说,12日至15日,长江流域各地降雨不断。12日,江汉平原、汉江中游有暴雨到大暴雨,澧水、沅江有大到暴雨,乌江、清江、资水、洞庭湖区及汉江上游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13日,鄂东北有暴雨到大暴雨,江汉平原、汉江中下游、修水、潦河有大到暴雨;14日,汉江中游、鄂东北、洞庭湖水系东南部及鄱阳湖水系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大雨或暴雨。15日,岷沱江、嘉陵江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大雨或暴雨,鄱阳湖水系南部有小雨、局地中雨或大雨。
预计未来1天至2天,长江上游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第3天,长江上游及汉江中上游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
受近日降雨影响,洞庭湖流域的沅江、澧水来水量迅速增加。长江以北最大支流的汉江来水也大幅增加,中下游水位快速上涨,16日8时汉川站水位已达到29.01米,超警戒水位0.01米;预计17日8时汉川站将出现29.1米的洪峰水位。
长江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教授说,受洞庭湖、鄂东北支流、汉江来水影响,长江中游螺山以下各站水位快速上涨。实时监测表明,16日8时,长江中下游的螺山、汉口、九江、大通水位分别为29.22米、24.45米、17.16米、11.68米,目前仍低于设防水位。作为长江中游、下游代表性水文站的汉口、大通水文站,15日8时的水位分别为24.11米、11.48米。
根据目前的水雨情预计,汉口站水位17日将涨至24.6米左右后开始回落,大通站水位21日8时将涨至12.25米。
7、珠江水质今年首现III类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2007-7-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305.html
上游污染、规划滞后、底泥污染——三大问题仍有待解决
■检测数据
本报讯 记者李志伟报道:昨日(15日),珠江大断面检测的水质为III类,这是今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最好的时期。
据了解,为了保障游珠江能顺利进行,广州对市内约20条有排放生活污水但仍未完成截污整治工程的河涌进行严密监督,采取临时措施使其不直接排入珠江;并引北江水改善珠江水质。
治理河流污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根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环保人士指出,治理珠江水质,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第一是跨流域治理。除了广州流域外,更重要的是上游流域治污。如果上游水质差,就算广州市投入多大的努力,搬迁多少工厂,修建多少排污渠道,也是无济于事。
其次,广州污水管网规划滞后。这几年,由于房地产项目大量拔地而起,以前设计的地下管网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而且,污水厂处理污水能力也赶不上广州人口增长的速度。所以,就算把原来排向河涌的生活污水全部截流,也同样是要排向珠江。据了解,目前,珠江河段仍然是以溶解氧、氨、氮超标为主,证明了生活污水是主要污染源。
最后,底泥污染难以治理。在河流被扰动时,底泥积累多年的污染物就会重新进入水体。但治理底泥污染要花很多钱。据了解,要有点效果就要花费400亿元,要初见成效就要花费4000亿元。
■坊间实录
记者采访了多位去年横渡过珠江的市民,他们游后的普遍感受是:今年水质比去年相比好了些,但仍需改善。“去年有汽油味,今年没有了,游到半程时我特意尝了一下。”增城市民王火辉高兴地说。
与去年相比,今年珠江前航道水质类别足足提升了一个级别,但多数市民都认为水质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来自番禺的一位市民说,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在珠江游泳,现在的水质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算可以让人接受。
而来自五羊本田公司的李小姐则表示是第一次来游珠江,她认为这次珠江的水不算很清。另一位来自增城的王先生也说:“珠江水还是很脏,在水中游泳时,潜到水下,灰蒙蒙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8、淮河第三次洪峰安全通过王家坝
来源:新京报 2007年7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162
阜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孟献生介绍,洪峰到达王家坝后水位持续上升,到昨晚10时许已达28.88米。但仍未超过保证水位,因此无需二次启用蒙洼蓄洪区。这意味着第三次洪峰已安全通过。
王家坝水文站相关负责人称,昨晚水位每小时上升约1厘米。当王家坝水位高于29.30米的保证水位时,才会考虑开启王家坝闸,二次运用蒙洼蓄洪区蓄洪。王家坝水文站站长李守会说,昨晚12时水位已达28.91米,但仍不会超过保证水位,因为水位最大增加量不会超过1厘米。可以说第三次洪峰已安全通过王家坝。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7月16日,淮河洪灾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0万亩,成灾1304万亩,受灾人口2042万人,倒塌房屋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河段维持高水位并缓慢回落,仍超过警戒水位1.48米至0.22米。
程殿龙说,沿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正在紧急部署迎战淮河第二次洪水过程和下阶段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目前三省共有38万人上堤防守,其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3400多人、民兵预备役17000多人。
据预报,未来三天,我国淮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将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淮河将面临新一轮洪水过程。国家防总要求各地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科学防控、紧张有序、统筹安排、强化措施,准备迎战更大的洪水。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94715.html
新华网北京7月16日专电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科学家近日宣布,由于北极海冰融化,怀孕的北极熊不得不到阿拉斯加北部的陆地上产崽。
科学家发现,在1998年到2004年间,只有37%的北极熊将洞穴建在冰带上,而在1985年到1994年间,有62%的北极熊将洞穴建在冰上。
美国地质勘探局研究人员史蒂夫·阿姆施特鲁普说:“现在,怀孕的母熊在夏天离岸去寻找食物,它们得比10年前多等一个月才能在海冰凝结后去寻找可以建洞穴的区域。”
他说:“它们得在海里游上更远的距离才能到达适合建洞穴的陆上地带,否则,它们就只能在冰上建洞穴,而现在冰带的坚硬程度可能撑不过冬天。”
研究人员估计,海冰的凝结时间可能会越来越晚,最终使北极熊被隔离在很远的海上,难以安全返回陆地。而怀孕的母熊必须建洞穴,这样才能在寒冷的冬天保护刚出生的幼崽。
研究人员通过卫星遥感勘测仪来确定北极熊在哪里建洞穴。他们说,现在海面浮冰的边缘在9月底10月初的时候离岸足有200公里。而在10年前,海面在这个时候几乎一直到岸边都是冻结的。
另一位研究人员安东尼·菲施巴赫说:“近年来,北极浮冰块形成的时间越来越晚,融化的时间却提早了,而且多年形成的厚冰层也少了许多。”“这些变化使得浮冰块已经不太适合北极熊产崽和哺育幼崽。”
全球目前有2.15万到2.5万只北极熊。它们只生活在北极地区。
10、钱塘江上游水葫芦提前大面积暴发(图)
来源:钱江晚报2007年07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7/040112215921s.shtml
图为机械化清捞船每天两班制不停地打捞,一天能打捞水葫芦100吨。
本月初,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建德梅城段、三江口至严州大桥的江面上突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水葫芦,富春江水库也未能幸免。大面积疯长的水葫芦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和防洪,妨碍水底生物的生长,如果不及时打捞会腐烂变臭,将成为污染水体的污染源。这种植物被称为“水上绿魔”。今年为什么会比往年提前大面积暴发水葫芦,半个月过去了情况如何,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会不会影响钱塘江饮用水源?15、16日,记者从新安江上游出发,一路下行直到富春江水库,进行沿江现场调查。
◆现场目击
新安江建德梅城段水葫芦挡住了快艇的路
厚实圆大的绿叶,沉甸甸的,光生生的,光洁翠绿的叶柄,中间膨大起来,恰如一只只竖立的葫芦,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一阵风过去,几株就聚集在一起成为一小片,不一会大片江面就成为绿色的海洋。
站在新安江梅城段江边放眼望去,从三江口到严州大桥江面上,有几处大面积的水葫芦正随波左右漂浮着,而江的两边则布得密密麻麻。
“不要去碰,皮肤会痒的。”记者刚想伸手去摘一枝水葫芦时,一位男士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们平时接触惯了没事,你们没碰过的会过敏的。”说话间他已经来到记者身边,原来他是梅城海事所工作人员的钱荣林,“今天还不算厉害,10天前这里整个江面都是水葫芦,小船都无法出行。这东西发发太快了,打捞都来不及,几十年前大家争着在水塘里养,用来喂猪喂鸭,现在躲都躲不及啊。”在江边生活了几十年的钱荣林对水葫芦有着特别的感触。
为了实际感受江面的情况,记者坐上了村民钱利生的快艇,热心的钱荣林做了我们的向导,快艇从三江口往严州大桥方向驶去,大片大片的水葫芦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为了让我们亲身体会水葫芦阻碍船行的感受,钱利生还特意将快艇冲向水葫芦密集处,一下子,我们的快艇就变为慢艇,水葫芦的枝蔓牵住了我们前行的速度,“不行,我得退出了,我心疼我的螺旋桨。”只见快艇过后,刚被压住的水葫芦又浮了起来。“这水葫芦一多起来,我的快艇业务就无法开展了,前年我曾经停业15天。我觉得今年如果再不发水,气温继续这么高,水葫芦肯定会跟前年一样肆虐。”靠快艇做旅游的钱利生对前年水葫芦泛滥成灾印象深刻,也更担心今年会有相同的情形发生。
富春江水库大坝处捞得没有长得快
下午5点,站在富春江水库大坝向下望去,密密麻麻的水葫芦布满了整个大坝边数米宽的水面,远处还有大片绿油油的水葫芦正漂过来,“我上午来上班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一个下午就这样了!打捞队天天捞还这么多。”正在大坝上值班的保安杨祖成说。
靠近大坝边上,被水葫芦包围起来的浙桐庐清捞001打捞船正在作业。伴随着“突、突、突”的响声,一片片的水葫芦随着输送带慢慢“爬”向船舱,船头两名青年正各自用粗大的竹竿把水葫芦往输送带上赶。船舱里,穿着一双长筒靴的柯师傅,手握钉耙,正一耙耙地把输送带传下来的水葫芦耙到船舱的各个角落。
“我们打捞队分两班作业,今天凌晨3点就开始工作了,我是下午1点钟接的班。这东西来势猛的时候,我们得24小时连续作业。”看着远处漂来的簇簇“绿洲”,柯师傅无奈地笑了:“你看,这里在捞,那边又来了。昨夜我们刚把坝边上的打捞完毕,今早同事一来,又是满眼的绿油油。捞得没有长得快,也没有它漂得快。”
柯师傅的话不到一分钟记者就亲身体会了。打捞船几次想靠岸,但试了四次都被水葫芦挡回去了。掌舵的工作人员说:“打捞船把水葫芦往边上逼,但因为太多了,被挤压的水葫芦就像被挤成了一堵铜墙,就是150马力的船也奈何不了。”最后,打捞船一直进退了七八分钟,才把记者送上岸。
汪永晨
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上游。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它的起源有二:一为管涔山分水岭的雨洪,一为朔州神头村的神头泉。
大多数中国人知道桑干河,是从女作家丁玲那部名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小说开始的。而对桑干河的认知,只停留在名子上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车又在河里颠簸着。桑干河流到这里已经是下游了,再流下去十五里,到合庄,就和洋河会合;桑干河从山西流入察南,滋养丰饶了察南,而这下游地带是更为富庶的。”这就是丁玲笔下的桑干河。不知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是否还牵挂着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
7月13日我们从大同出发,马不停蹄地溯河而上,想尽快地看到那拔地而起的,高喷近3米的神头泉水。尽管看过照片,尽管脑子里对那里的生态环境有很多想象,而就在看到它的那一刹那,脑子里闪出的词还是: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大山脚下,一马平川,弯弯的河边,这水怎么就能如此不管不顾地冒出来了呢?
神头泉远看
平地而起神头泉桑干河源
从地质学家范晓那我得知,泉一般分两种:承压泉,也叫喷泉、非承压泉。承压和非承压与泉的地下构造有关。承压泉一般是泉水来源的区域海拔相对较高(神头泉海拔1062米),泉水露出地表的地方和水的原区有一个高差。高差自然会有压力产生。范晓说承压泉的产生还有一种情况是和它所在地下比较深的断裂有关。地下水经过比深的循环,上升到地表,这种情况也可使水有一定的压力,产生自喷的现象。神头泉属于哪种,我没能找到对它的分析与判断。
晶莹的神头泉
喷起的神头泉
在神头泉附件近我们采访了几个老乡,一位老乡告诉我们不远处还有一处泉眼,喷出的水柱也有1米多高,而一位72岁的老乡更是告诉我们,他小时候那里的喷泉不下十几处呢。
这些会喷的泉水,与距神头镇数十公里外的管涔山森林植被茂密、面积广袤,具有良好的涵养水土作用当然有关。大量的山泉水通过地下特殊地质结构汇集到此,又从地面喷涌而出,形成桑干河的发源地。
不久前,中国环境报的记者丁品和海淀新闻中心的王建走到神头泉。王建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陪同人民画报社一位摄影记者专程来到三泉湾拍摄喷泉的奇景,朔州市交通部门调来吊车,把压在泉眼上的巨石吊走,当时如餐盘大小的泉眼喷涌出的泉水约达1米多高。
今天神头泉所在的这片草滩中,当年喷涌达数米高的泉眼有三处,故名三泉湾。河道里还有很多小泉眼群,草滩里由于积水多而难以涉足,其中水禽无数。
遗憾的是,从历史到今天,管涔山曾发生多次大面积森林砍伐外运、开荒种田等活动,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上世纪90年代又大开煤窑,其无序开采活动破坏了地下水系,使三泉湾泉水量减少。目前仅存一处泉眼,水量也明显萎缩。草滩日益干旱,小泉眼群多已消失,水禽大为减少。神头泉组流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8.6m3/s,减少到现在的5.0m3/s左右,除去上游用水,供给下游桑干河等灌区泉水仅剩.27m3/s,
在挂有神头泉路牌的地方我们拍到了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天空中扬起着长烟,一张是水中满是绿色的富营养物。其实,就在离神头泉不到5米远的河里,就已经布满了污染物了。
神头泉旁的水和天
神头泉的不远处
上世纪70~90年代,三泉湾附近建设了两座13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厂、以及一镇造纸厂,这些企业大量抽取地下水做循环冷却水和生产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用过的污水则直接排入桑干河。这使得就连山西省朔州市人民政府的网站上,在朔州市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中也有了这样的注明:神头泉域是桑干河的源头,也是我市排污大户神头电厂的排污区。
水是从电厂流了来的
这位叫李希贤,今年72岁的老人,那天一定要把我们从桑干河大桥带到位于桑干河上的一个排污口,让我们看看如今桑干河里流的是什么水。老人指着干得裸露着砾石的桑干河与流着电厂里排出的黑水说:从厂排水的大管子比我还高呢!这就是今天桑干河里的水。
电厂用水汇入桑干河后
路遇我们李希贤老人很感慨,说他小时候的桑干河水可大了,清澈的水里有很多鱼。那时的地里浇上水可以管三天,现在一天都不到,地里就又开裂了。得这种癌那种癌的人也越来越多。同行的社科院的龚益先生有一个测水的小仪器。矿泉水到进小试杯,刻度显示为37,而我们把汇入桑干河里的水放进试杯里,刻度显示为567。
我们忍不住又问了那个老问题:你们不找他们企业去要求补偿吗?
老人对着电视镜头无奈地反问我们:有用吗?连桑干河都只剩下污水了。
这两张照片一张拍于排出污水的电厂,一张拍于桑干河大桥。
电厂内
今日桑干河
多希望有一天,让我们这群关爱自然的人激动的地方不仅仅是江河的源头,也包括我们生活的江河两岸。
为它欢呼,为它歌唱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94833.html
记者近日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煤矿塌陷区采访时了解到,一些煤炭企业违反土地政策,没有依法对塌陷区居民提前进行搬迁和安置,也没有依法对2万余亩塌陷耕地依法征用,造成凤台县大量失地农民得不到应有补偿。汛期已至,塌陷区数万名群众身处危房之中,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良田塌陷如“千疮”,农业生产遭破坏
5月中旬,正是插秧时节,凤台县张集镇大公村的村民们却愁眉不展。“张集矿采煤造成我们大部分稻田塌陷,仅有的几块稻田还可以耕种,但由于塌陷导致水利设施被毁坏,水渠不通,电灌站报废,稻田无法灌溉,根本无法插秧。”50多岁的村民李世昌焦虑地告诉记者,“错过季节,我们今年就颗粒无收了!”
据大公村村民们介绍,从2004年开始,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张集煤矿就对村里的土地和公共设施进行了丈量,说要征用。矿上在没有对村民进行搬迁安置的情况下就采煤,村里的大部分耕地都塌陷没入水中。对已经塌陷成湖的土地,煤矿企业也没有进行征用,群众拿不到征地补偿,矿上每年只给每亩1200元的青苗补偿费。
由于土地塌陷,村民们的房屋有的倒塌,有的墙壁断裂错位。煤矿曾经许诺帮助搬迁,但一直未兑现。记者在大公村村民高昆家看到,他家的三间砖瓦房墙壁四处开裂,只得用木棍支撑着,防止倒下来。厨房的墙壁已经倾斜,随时可能倒塌。
“由于地往下陷,只要一下雨,满屋都是水。房屋快倒了,煤矿也没有为我们找地点搬迁,他们整天在地下掏煤,说不定哪天就把房子掏倒了。汛期已到了,房子随时会倒塌,我们整天提心吊胆。”高昆说。
有的房屋毁坏严重,村民只好投亲靠友,或者租房居住。村民高家武告诉记者,“我家房子快倒了,只得到张集镇租房,每月房租300元,现在我们的耕地都成了一块块水坑,无法生产。矿上给的每亩1200元的补偿款难以维持生活。”
农民利益被侵害,生命安全受威胁
记者驱车在张集镇乡村看到,一片片农田没入水中,用煤矸石垫起的道路坑坑洼洼,沿途电线杆陷入水中仅露出半截,有的村庄已经没入水中,有的村庄被水团团包围,不少村民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张集镇镇长张宏胜告诉记者,全镇有11个行政村发生采煤沉陷,7000多户村民的住宅已成危房。一部分村民租房、搭建临时住房,以及投亲靠友,但仍有6256户村民未能搬迁。汛期已至,遇上大雨,住房不可避免被淹甚至坍塌,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张集镇4所小学,原有在校生900多人,由于学校沉陷,只得另建彩板房充当教室。但彩板房冬冷夏热严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导致生源流失,目前仅剩400多人。
记者来到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张集矿区采访,被保安挡在了门外。保安当着记者面与矿办公室主任电话联系,电话中这位主任以“领导不在家”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13、英国广播公司:蓝藻与中国的环境危机
来源:英国广播公司2007-7-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298.html
5月30日这天,中国环境保护史上发生了两件引起世人极度关注的大事。一件是:厦门市政府宣布投资海沧的PX(对二甲苯)化工项目缓建。另一件是:太湖蓝藻引起无锡市自来水发臭,无法正常饮用。
第一件事的新闻背景:
2007年春天召开的全国政协大会上,由六位中科院院士和百位政协委员联署提案,对厦门海沧投资过百亿元的PX化工生产项目紧急叫停并要求迁址,成为是次政协会议的头号提案。
发起提案的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委员认为:PX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应该远离城市100公里生产才能确保安全。该项目中心地区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均只有7公里,距离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仅4公里。该项目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安全隐患。
据国内媒体报道,该项目于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通过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预审,2005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估,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PX生产企业,并为厦门市增加800亿元的工业产值,而厦门市2006年的GDP为1126亿元。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争议,PX项目没有一丝停建迹象,反呈“金戈铁马”“狂飙突进”之势。
鉴于此情,厦门市民用手机短信相约将在6月1日走上街头,以挂黄丝带散步的形式进行公民抗争,在此情形下,厦门市的父母官终于顺应民意在5月30日宣布缓建PX项目,进行更大范围的咨询论证。公民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公民抗争的市民下一步诉求是,将该项目迁出厦门,将“缓建”变为“停建”。
厦门海沧,是块热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厦门政府花费巨资进行“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引进王永庆的台塑集团新建石化城,由于各种原因(不是环保的原因),此事不成。然而,世事难料,福祸相倚。如果当年建成了海沧石化城,厦门的环境污染一定比现在严重十倍、百倍。厦门这一美丽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上花园城市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向往,游人如织。
当年的厦门人为解决温饱奔小康,环保意识远不如今天。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厦门人,越来越意识到,有权利选择和维护自己的家园是一个蓝天碧海红砖绿瓦鸟语花香的花园城市,而不是一个恶臭熏人剌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缺乏安全感的石油化工城。
厦门是得到“联合国人居奖”的海滨城市,我曾在那里上过学,知道厦门人有浓郁的“我爱我家”的家庭现念,还有浓厚的“厦门岛最好”的家乡观念、岛民意识。我曾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厦门进一步发展的思想障碍。然而,正是这家庭观念,家乡观念,岛民意识,构成了环境保护的强大原动力,一旦家庭和家乡的生存环境遭受来自外界的污染、侵害,厦门人会形成极大的抗争力,“爱拼才会赢”。
第二件事的新闻背景:
国内媒体披露,太湖流域爆发“蓝藻”,无锡市400多万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从29日开始,大批居民家中自来水突然发臭,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初步查明: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有关人士表示,除了臭味外,无锡自来水公司出厂水的其它标准均符合国家标准。然而,有臭味的自来水能喝吗?有臭味的自来水能煮饭煲汤吗?
一首流传久远的名叫“太湖美”的江南小调中有这样的歌词:“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今天看来要被无锡市民改成“太湖臭呀太湖臭,臭就臭在太湖水。”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太湖流域爆发“蓝藻”,与太湖水被长期污染直接相关。
太湖水文水资源监测支队副队长王正明指出,太湖治理中一个新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去年在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就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16家公司中,竟然包括了2家污水处理厂。“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有关数据显示,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7年3月3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Hari博士发布的《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认为,……整个太湖流域,水质恶化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开始的。高密度人群的聚居、人类频繁的活动,都对湖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了解,现在这个区域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3万多吨,工业污染日排放量为1000多吨。
给国人的警示
第一,对一般中国人来说,都以为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是最充分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但在PX与蓝藻面前,两大资源顿时匮乏,出现危机。
无锡饮水告急商贩加紧瓶装水进货。
PX会污染新鲜的空气,蓝藻会弄臭清澈的湖水。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出的世界上十条破坏最严重的河流中,长江名列第二。
2004年,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为2300立方米,居世界88位。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于联合国人均2000立方米标准。1950年以来,长江上游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37%。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00多城市供水不足。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到1997年断流226天,700公里河床干涸。
中国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从现在的2300立方米左右降至1800立方米以下,中国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仍然困扰着神州大地,人水之间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2006年7月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文章指出: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却急剧恶化。如今,中国汇集了世界上最高浓度的烟雾、酸雨、河湖污染,以及最严重的森林砍伐和荒漠扩大。
世界银行估计,70%的中国河流与湖泊,已经遭受重度污染,每年至少有30万中国人直接死于环境灾难。就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中国已经仅次于美国,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至多只是美国的五分之一。
第二,PX与蓝藻都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PX与蓝藻将造成或已造成对生态的破坏,都是人类不重视环保而受到的惩罚。不同之处,PX是引进的,蓝藻是土生土长的。蓝藻对水资源的破坏是在水资源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多年后才产生的。今天蓝藻对太湖水资源的破坏,就是明天PX对厦门空气的破坏。今天无锡人抢购纯净水,明天厦门人可能为躲避污染的空气争先恐后地逃离家园。
在危机面前,官员喜欢用天灾掩饰人祸,掩盖公共管理上的决策失误,以减轻个人责任,保乌纱帽。毛泽东当年就是用“三年自然灾害“掩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带来的大浮夸、大冒进,饿死几千万人,对中国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恶果。
第三,当群众切身利益与长官意志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技巧来化解。
最近,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提出“三个凡是”:凡是中央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凡是中央提倡做的,我们带头去做;凡是人民群众要求做的,我们努力做好,自觉接受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张书记话说得不错,但并不容易做到。
就以张书记的话来衡量和处理是次PX和蓝藻事件:
PX化工项目是国务院各职能部门代表中央审批上马的,厦门争取了很久才到手,理应积极落实,然而,厦门的人民群众说“不”,甚至很多中国的人民群众说“不”。问题是:中央和人民群众意见不一致时,地方官员怎么办?
如果蓝藻导致太湖水发臭的最终原凶是排放到太湖的工业污水、商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最后的结论是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的过度发展。这也是太湖流域几省数市、县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当然,环境保护也是中央通过立法大力提倡的,然而,执行起来,不甚得力。现在,太湖流域的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彻底根治太湖污染,要把造成太湖水污染的所有企业关、停、并、转,势必影响太湖流域各省、市、县、乡的经济发展,影响GDP的增长。
问题的症结在于,官员要持续不断高速增长的GDP,百姓要呼吸清新的空气和喝干净的不发臭的水。GDP能在短期内发生神奇的效用,不新鲜的空气和不干净的水在短期内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维持GDP持续增长,有时要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要保护生态环境,又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前提。二者是零和关系。可惜的是,选择鱼或熊掌的权力不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手中,而常常在大大小小的官员手上。和谐社会能否建立,关键看在事关公众利益的重大公共事物管理上,官员有决策权、拍板权的同时,广大民众是否有选择权、否决权。
值得思考的问题
PX与蓝藻,一个事关清新的空气,一个事关干净的水。中国内地两个最美丽又富庶的城市,那里的人民群众才获得温饱的生存权利,正在顺利步入小康和富裕的幸福生活,突然又要为获取清新空气和干净水的生存权利而抗争,实在令人深感意外和沮丧。
PX与蓝藻,触发了中国环境保护危机的信号。告诫国人,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都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利,不可偏废。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GDP的高速增长,是得不偿失的发展战略,治理环境污染所费比造成环境污染所得要大很多倍。(作者 林贡钦)
14、评论:节能减排莫忽视二氧化碳
来源:光明网2007年07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7/100013465311.shtml
九三学社苏州市委会 葛志玉
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污染物。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就会使人呼吸加快;达到2%时,就会使人感到轻度不适;达到3%时,有明显的不舒适感;达到4%时,会感到呼吸困难,意识迟钝;达到5%时,会感到难以忍受;达到10%时,可引起窒息、死亡。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污染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由于天然气、石油、煤等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多,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又由于种种原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草场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致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大。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被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会破坏高空中的臭氧层,引起全球气候转暖,并干扰地球上的气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如严重的旱涝灾害,对农、牧、渔业产生不良的影响等。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因此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稳定全球气候是一项急迫的任务。我国也是全球温室效应的受害国,但我国还没有任何法律明确把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质对待。目前,我国和大气污染排放控制有关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由于《环境保护法》制定于温室效应不严重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可能对今天发生的全球化大气温度暖化问题作出法律上的预计和安排,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二氧化碳排放管制法律规范的缺失。《大气污染防治法》虽然管制烟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管制臭氧层耗减物质的排放,但是没有将二氧化碳列为污染物质,是不规范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虽然规定了节能减排的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制度,缺乏严格的行政处罚措施,因此这两部法律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把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纳入环境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经从法律上把二氧化碳作为大气污染物质对待;几乎所有的欧盟国家都征收碳税,建立了与汽车和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有关的环境税费制度。欧盟于2003年3月颁布《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许多国家还对违反规定排放二氧化碳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其中以欧盟国家最为严厉。尽管美国联邦政府对管制二氧化碳排放一直持消极的态度,但是一些态度积极的州则签订了具有约束力的州际二氧化碳排放份额交易协定,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年4月2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认为二氧化碳属于污染物质,应当受《清洁空气法》的调整,联邦环保局应当对汽车尾气的排放予以管制。
我国最近全面加强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一份由多个部门参与、历时两年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不久前公布,一些环境立法的修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应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经验,把二氧化碳列为污染物质,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时,针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建立区域和企业的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收费制度,建立排放指标交易制度和排放指标的国家储备制度,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
15、评论:推进环保岂能让“百姓下跪”
来源:光明网2007年07月17日 侯佳儒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7/100013465302.shtml
据报载,不久前,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到安徽蚌埠鲍家沟检查,由于对当地政府部门污染久治不愈的现状失去信心,一群当地百姓跪倒在检查组面前,请求检查组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污染问题。据反映,当地村民为了污染问题已经上告了10年,“市里来查过、省里来查过,可就是不断地查不断地排污”。
老百姓的腰杆是由法律撑着的,而安徽鲍家沟百姓这一跪,表明的不仅仅是这些普通公民环境维权的艰辛、无奈,这背后暴露的是环境执法、立法领域存在的严峻问题。
和一般的权利损害比较,环境侵权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加害方与受害方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对等。比如,在经济上,污染受害者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在诉讼资源上,污染受害者在信息、专业知识、技术等资源问题上,相对于污染企业更不具有优势。
而且,由于污染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的利税来源,有的甚至是“支柱”企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甘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这样,受害者日益丧失对当地政府和法律的信心,环境违法者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环境受损的普通公民维权无路,甚至下跪求援,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从两个方面完善立法:首先,要加大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根据我国现行《环保法》,企业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最多罚10万元,而根据法律规定,每月只能罚1次。这种处罚成本和污染企业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亿元的利益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企业根本就不怕行政处罚。其次,应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公众和被管理者提供以司法途径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和机会。(《新京报》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