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3
七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2006全国各地单位GDP能耗排行 仅北京完成目标
2、全国范围铁腕治理水污染
3、“十一五”拟73亿治理巢湖
4、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年底大江截流
5、中国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濒临消失(图)
6、我国每年约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地方信息:
7、图文:青岛近海海域出现大面积海藻聚集带
8、太湖巢湖滇池流域2008年底前取消围网养殖
9、云南拟为滇池治理发行债券 吸引民间资本治污
10、青海68.34万公顷湿地水域消失
重大水事:
11、环保总局:三峡库区支流存在蓝藻暴发隐患
12、专家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
13、森林惨遭蹂躏? 三亚毁林开路通向最原始海湾
人物访谈:
14、《人民日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对话周生贤
环境时评:
15、2007年中国水之殇 我们的“大禹”在哪里?
16、切勿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2006全国各地单位GDP能耗排行 仅北京完成目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13日 朱剑红
http://env.people.com.cn/GB/5982516.html
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发布了。公报的数字并不让人乐观: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33%,未能达到年初确定的下降4%的目标。同时,公报的分析又给人以希望: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
就公报的相关情况,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做了说明。
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33%。为何未能达到预定目标?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列举几大原因
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33%,距离年初确定的下降4%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对此,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列举了几个原因:
一是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产业,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偏快。
二是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价格、税收等经济信号扭曲。高耗能工业发展较快,增幅回落有限,使能源消费仍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经济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广泛存在。
四是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得力。
五是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有一定关系。
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是按GDP年均增长7.5%测算的,而2006年GDP增幅达到了11.1%。而且,在GDP增量中,高能耗行业的贡献占60%以上,这必然导致能耗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位GDP能耗降低1.33%,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连续三年上升之后,单位GDP能耗由升转降
――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连续三年单位GDP能耗上升,分别为上升4.9%、5.5%和0.2%。2006年降低1.33%,是在连续三年上升之后呈现的下降。
这一可喜的变化,首先是因为国家加强了节能工作的宏观指导。2006年国家落实了节能目标责任制,与各级地方政府和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责任书。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包括土地、价格、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启动了“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制定了多项涉及高耗能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用地标准、环保标准等。
变化也得利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为了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炼焦、小煤窑等。钢铁行业基本淘汰了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近2000万吨;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电解铝自焙槽已全部淘汰;焦炭行业淘汰土焦、改良焦约600万吨,关闭小机焦约1000万吨;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70万吨;铁合金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5万吨。此外,还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加强调控与监测,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等。
节能降耗取得初步进展,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到。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06年,全国供电煤耗下降3%;吨钢综合能耗下降6.78%;单位水泥生产综合能耗下降6.45%;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下降7.55%;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下降4.21%;单位粗铜综合能耗下降6.15%;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6.53%;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下降10.47%;单位铅冶炼综合能耗下降9.99%;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9.14%;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7%;单位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6.58%等等。
――工业增速减缓,部分高耗能行业和产品增速回落。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多年的工业、尤其是部分高耗能行业和产品的高速增长得到抑制,增速开始回落。与上半年相比,6大高耗能行业中,有3个行业增速回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落2.9、1.7和1.5个百分点。部分高耗能产品如电石、水泥、钢材等,增速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单位GDP能耗下降,单位GDP电耗却有所上升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主要原因
2006年能耗还有一个特点: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33%,单位GDP电耗却上升2.75%,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原因。一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2006年,电力消费增长14.2%,除电力以外其他终端能源消费增长6.6%。增幅的差距带来了结构的变化,2006年,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9.5%,比重比2005年提高1.4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过去以煤的形态作为终端消费的能源,现在则更多地把煤转化为电。二是非生产性电力消费增长较快。居民生活用电消费增长14.5%,高于全国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三是一些高耗电的产业发展速度偏快。
地方能耗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数
――原因在于现行核算制度
细心阅读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不难发现,各省万元GDP能耗的下降幅度绝大多数都在1.33%以上,而全国的平均数却只有1.33%。原因何在?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解释道,多数地方的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数,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核算制度。
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主要与两个指标有关:一是能耗增长速度,二是GDP、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分子即能耗增长速度看,2006年全国与各地区的能耗增速的核算数据衔接是比较好的。国家核算的200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05年增长9.61%;按照各省(区、市)核算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合计数计算,2006年比2005年增长10.21%,两者相差仅0.6个百分点。从分母即GDP及其增速看,2006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与各地区加权平均的增长速度相差2.6个百分点;国家与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差3.2个百分点。
全国GDP与各地GDP之和不一致,从统计的角度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核算制度原因。目前,我国GDP核算采取地区和国家分别核算方式,即国家统计局计算国家GDP,地方统计局计算当地GDP。采用这种方式,地区与国家GDP数据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二是技术方面原因。一方面,服务业缺乏全国统一的常规统计制度,国家和地区基础资料不一致。另一方面,地区GDP核算存在特殊性,如地区间流入流出核算、跨地区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计算、价格指数的代表性等问题难以很好解决,导致地区与国家GDP数据出现差异。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表示,GDP的核算制度和技术原因,使得全国核算的万元GDP能耗的下降幅度和地方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数据之间出现不协调。国家统计局将努力改进统计工作,改革核算办法,提高核算水平,力争把这种差距缩到最小
2、全国范围铁腕治理水污染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7-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222.html
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今年春夏不断暴发的蓝藻水华污染,迫使国家环保总局今天不得不颁布一系列“严”字当头禁令,以切断伸向这些湖泊的污染黑手。这也是上周该部门宣布要在全国范围内铁腕治理水污染后采取的第一大措施。
今年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暴发,贡湖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污染,严重影响了无锡上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此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蓝藻水华,进一步大规模暴发的隐患仍然存在。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全国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
从污染防控看,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流域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
周生贤说,我国湖泊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到了必须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全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最近50年已减少约1000个内陆湖泊。
根据环保部门的安排,我国将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包括环境准入标准、工程治污标准、排污收费标准,并一律在上述流域停止审批和建设排放含氮、磷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新建项目。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已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淘汰或关闭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内的小造纸、小酿造、小化工、小纺织、小印染等企业,并在流域内全面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年底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
环保部门今天宣布的措施中还包括,要求“三湖”流域内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具有脱氮除磷能力。
在控制“三湖”流域的农村面源污染方面要采取的措施则包括:划定畜禽禁养区,全面清理流域内已建畜禽养殖场,限期关闭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逐年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国家环保总局还将进一步扩大“区域限批”的范围。(刘世昕)
3、“十一五”拟73亿治理巢湖
来源:安徽商报2007-7-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207.html
据了解,近年来,巢湖每年5~11月均易发生蓝藻,曾数次出现大规模暴发。今年5月下旬以来,西半湖又曾出现3次蓝藻水华。省环保局经过调研、分析,昨天首次披露巢湖易发蓝藻的四大主要原因。
●地质条件特殊北岸富磷矿床面积约达40平方公里,发源于矿区水系的水体,含磷平均值接近五类水质标准。每年携带大量磷进入湖体。同时,巢湖流域土壤中总磷浓度也高于我国其他主要湖泊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湖的磷近600吨。
●水体交换能力下降1960年之前,长江流入巢湖水量约为巢湖径流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水流量)的45%。为提升防洪能力,1960年之后,巢湖、裕溪二闸相继建成,长江流入巢湖水量约为巢湖径流量的5%。巢湖成为人工控制的半封闭水域,内源氮、磷不断积累,水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
●工业生活污染总量较大2006年,巢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比2001年增长89%,扣除城市污水处理厂削减量,生活污水COD排放量仍较2001年增占27%。
●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巢湖流域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土地复种指数很高,每公顷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用量约150多公斤。此外,区域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也大大增加了湖水总磷、总氮含量。
7年砍46亿"黑色"投资
为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地表水环境。近年来,我省将污染指标总量削减完成情况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对产生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预审,凡突破控制指标的一律不予审批。
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省共拒绝批准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较大规模项目63个,涉及资金达46.2亿元。
巢湖治理仍存6类问题
截至“十五”末,巢湖湖区富营养化状态基本稳定在轻度至中度。2006年,巢湖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五类)。
省环保局指出,巢湖水污染防治目前存在6大类问题,包括:水体富营养化较重,蓝藻暴发率仍很高;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染对流域环境压力增大;治污任务艰巨,但投入严重不足;湖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任务艰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除磷脱氮工艺相对滞后;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十一五”拟投73亿治理
根据巢湖流域污染防治目标,2010年,COD含量须控制在5.54万吨,比2005年减少10.4%;环湖支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全湖富营养化加重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好转;流域省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各县城达到45%以上。针对目前巢湖污染防治所存在的问题,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目前已上报待批,计划投资额73亿元,项目总量达56个。预计2010年底前,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其中,将重点实施“引江济巢”工程,通过江湖联动以增加巢湖水体的自净能力,项目建议书及13个专题研究目前已全面展开。此外,将积极争取将巢湖富营养化治理与综合控制技术及工程列入国家示范项目。(檀勇)
4、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年底大江截流
来源:昆明特办 2007年7月1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989
从三峡总公司溪洛渡工程建设部获悉,中国第二大水利枢纽工程、横跨滇川两省的溪洛渡水电站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大江截流。
据称,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截流标志着金沙江水电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中国三峡总公司正抓紧截流验收项目与检查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截流工作程序,确保截流目标的顺利实现。云南、四川两省地方政府也正在加快截流围堰水位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明确移民搬迁安置目标,抓紧截流围堰高程四百三十五米水位以下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建设与土地流转等工作。
溪洛渡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云南省永善县与四川省雷波县相接壤的溪洛渡峡谷,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骨干工程。该水电站是目前中国仅次于三峡的第二大水利枢纽,总装机容量达一千二百六十万千瓦,静态投资共计五百零三点四亿元人民币,工程于二00三年开始筹建,二00五年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预计将于二0一五年竣工投产,总工期约十三年。
5、中国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濒临消失(图)
来源:南方日报2007年7月1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936
图为位于甘肃敦煌市南5公里处的“沙海明珠”月牙泉。举世闻名的甘肃敦煌月牙泉在上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降,月牙泉如今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中新社发 曹志
兰州消息 近年来,素有“中国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其水域面积已由原来24亩锐减到7.8亩,平均水深也由原来10米下降到1.1米。为拯救沙水共生的自然奇观——月牙泉,甘肃省敦煌市采取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进行遏制。
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西南五公里处,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据文献记载,月牙泉四面环山,“沙水共生、山泉共处”,泉水不为黄沙掩盖,堪称沙漠奇观。两千多年来,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综合原因,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位急剧下降,水域面积迅速锐减,已成为中国濒临消失的五大美景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积20亩,深7米;60年代,泉水清澈明丽,深6米;70年代,泉水足以灌溉农田,但水位已开始下降;80年代,水位比1960年下降了6米。
月牙泉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敦煌的眼睛。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月牙泉消失,将直接导致当地自然环境和旅游环境恶化,保护月牙泉迫在眉睫。
2002年,敦煌启动封井工作,关闭月牙泉周边的所有自备机井;2006年,敦煌开始“引哈济党”工程,总投资约11.6亿元人民币;2007年,甘肃斥巨资4009万建设月牙泉水位应急治理工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多年来,敦煌治理监督局带领民众,节水封井、掏沙清淤、河水渗灌。据估计,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实施后,月牙泉的地表水回灌量将达2500立方米每日,地下水回灌量达到7000立方米每日;“引哈济党”项目建成后,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问题将彻底被解决。
6、我国每年约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7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3/033413435298.shtml
本报合肥7月12日电 (记者 孙秀艳)“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洪湖水,浪打浪”,曾经被歌唱吟诵的湖泊长期遭受污染的摧残,不仅大多美景不再,有的甚至失去了水体功能。今天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治理重点湖泊,逐步恢复湖泊地区的自然风貌,推进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湖泊水环境整治攻坚力争遏制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逐步改善湖体水环境质量,同时对重点湖泊生态安全逐一进行评价,根据不同湖泊的治理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论证,实行“一湖一策”,科学确定湖泊治理的目标。
据介绍,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自“九五”以来,国家将“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污染防治列为重点,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0多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水污染问题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前,重点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富营养化已经接近临界点,湖体水质出现了加快恶化的趋势,抓紧治理刻不容缓。
针对目前湖泊的“病态”,会议提出根据“三湖”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更为明确、科学的指导方针,即“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同时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如防止蓝藻暴发、调整产业结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工程、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协调配合、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和落实防污治污责任等。
会议还明确了让湖泊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其中一些细节不乏亮点——2007年年底前,重点湖泊流域内所有城市要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标准不得低于0.8元/吨;在重点湖泊流域全面实施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太湖流域要依照发达国家对工业企业排放的要求,制定新的标准;巢湖和滇池流域也要出台更加严格的工业企业氮、磷排放标准;太湖、巢湖、滇池流域要在2008年底前全面取消湖泊围网养殖等。
据介绍,目前,“三湖”流域污染整治已经展开,江苏省政府与苏南5市政府签订了治污目标责任状,安徽省抓紧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云南省正在加快实施还湖截污等六大工程,全力攻克滇池污染。
7、图文:青岛近海海域出现大面积海藻聚集带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82217.html
7月11日,工作人员正在打捞海藻。
日前,山东青岛近海海域出现大面积海藻聚集带,青岛有关部门已出动近百艘船只全天作业打捞海藻。根据取样分析,此次出现的大面积海藻为浒苔,生长于我国南方。由于近期南方雨水不断,大量浒苔被冲入南方海域,并随海流漂浮至青岛沿海。经检测,这种海藻不会对近岸海域水质产生影响。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这是青岛近海大面积海藻带一景
8、太湖巢湖滇池流域2008年底前取消围网养殖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7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2/153813432749.shtml
新华网合肥7月12日电(记者 吴晶晶 蔡敏)记者从12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国政府将严格控制湖泊围网养殖规模,太湖、巢湖、滇池等“三湖”流域2008年底前将全面取消湖泊围网养殖。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介绍,中国将严格控制湖泊围网养殖规模,推广湖泊自然放养,所有湖泊现有围网养殖面积一律不得再扩大,并在三年内逐步降到科学合理的水平。“三湖”流域要于2008年底前全面取消湖泊围网养殖,最高水位线外1公里范围内禁止鱼塘养鱼。
周生贤说,还将在重点湖泊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所有重点湖泊最高水位线外1公里范围内,禁止从事种植蔬菜、花卉等施用化肥强度大的农业活动。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农业,重点湖泊流域内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逐年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同时,大力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划定畜禽禁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任何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工业污染源管理方式实行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太湖流域2008年6月底前不能达标排放的要予以关闭,其他流域可以放宽至2009年6月。
此外,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提高村镇生活垃圾收
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2008年6月底前,太湖流域所有县城所在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都要按照规划因地制宜建成不同方式的污水处理设施。
9、云南拟为滇池治理发行债券 吸引民间资本治污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7-07-12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7/12/content_10553817.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12日电(记者周雷)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11日的滇池治理研讨会上表示,云南省将鼓励相关部门尽快开展"市场化与滇池水污染防治机制创新研究",拟建立滇池治理专项基金和发行债券。
秦光荣介绍,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市场化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开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吸纳社会、企业、个人资金及外资投入滇池的治理与保护。
秦光荣认为,环保产业的潜力巨大,应该要吸引投资者像投资房地产和矿产一样来投资环保,要让环保产业有利可图,这样才能为滇池治理争取到大量民间资本。
据介绍,云南省将针对盘龙江和滇池草海进行优先整治,尤其是对草海周围的居民社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结合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创建活动等,进行环草海的社区整体改造。
秦光荣认为,草海是滇池污染最严重、群众意见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草海接纳的污水量占到整个滇池的很大部分,云南省将集中力量把草海治理攻克下来,首要开展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其次是草海底泥疏浚工程和环草海截污工程。
据云南省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草海污染中,87%来自生活污染,6%来自工业污染,面源污染约7%。草海水面面积虽然仅占滇池水面3.6%,却接纳了污染负荷的30%左右。(完)
10、青海68.34万公顷湿地水域消失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7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3/151413441000.shtml
新华网西宁7月13日电(记者 顾玲)记者近日从青海省林业局了解到,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近十年来,青海的湿地水域总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了21.4%,达68.34万公顷。
据青海省林业局副局长郑杰介绍,青海地处高寒干旱的高原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脆弱。近些年来,青海多数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逐年减少,一些高原湖泊萎缩或干涸。
有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黄河出境水量的减少,使得一些沿黄灌溉设施难以发挥作用,其支流湟水河有30多条小河断流;青海湖流域的河流径流量减少,近100年来湖面面积缩小了200多平方公里;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已有四分之一的小型湖泊陆续干涸,源区冰川已后退了近500米。
“由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在不断降低,生态环境退化成为经济会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农牧民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郑杰说。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湿地及林草植被及保护状况,对三大江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环保总局:三峡库区支流存在蓝藻暴发隐患
来源:新京报 2007年07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3/024813435036.shtml
本报讯 (记者马力)今后,凡向重点湖泊排放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以及向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体排放氮磷的项目,将一律停批。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在合肥召开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继对松花江作出“休养生息”的部署后,要痛下决心,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治理重点湖泊,让其“休养生息”。
三峡库区支流存在蓝藻暴发隐患
今年以来,中国几个重要湖泊水库相继暴发蓝藻水华污染,湖泊环境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周生贤表示,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进一步大规模暴发蓝藻水华的隐患仍然存在。此外,湖泊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平均每年消失20个天然湖泊,水环境恶化趋势仍在发展。
周生贤称,目前中国湖泊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富营养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把湖泊治理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更加坚决的措施。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遏制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逐步改善湖体水环境质量,努力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明年所有排污单位都实行持证排污
针对湖泊流域水污染严重的状况,环保总局将采取“高限处罚”等措施,进一步加大重点湖泊流域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将对“三湖”流域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进一步扩大“区域限批”的范围。
环保总局明确,自2008年起,所有排污单位都要实行持证排污,未获许可的一律不得生产,超许可证排污的一律停产整顿或关闭。
周生贤表示,将加快湖泊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流域内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具有脱氮除磷能力。
此外,将优先实施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禁止围湖泊造田、围湖泊养殖。并严格控制围网养殖规模,推广湖泊自然放养,太湖、巢湖、滇池流域要在2008年底前全面取消湖泊围网养殖。
12、专家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7年7月13日 徐旭忠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986
目前,三峡水库已开始降低水位,腾库防汛,6月10日前水位由156米降至144米,这其间11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称为消落带。这次腾库防汛,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位下降最大的一次。
科研机构和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大面积消落带的出现,三峡库区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浮出水面,生物多样性锐减,将呈现星散稀疏的“似荒漠化”,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植物群落淹没消失“似荒漠化”难以避免
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多公里、宽1至2公里的大湖泊。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而形成的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库区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区域,即三峡水库正常水位175米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间的区域。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为348.93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26个库区区县,有的地方集中,有的分散,类型很多。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306.28平方公里,岸线长4881.43公里。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刁承泰指出,与黄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库消落区相比,三峡水库消落具有以下五个更为凸显的生态环境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面积较大的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露出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耕园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城镇最多、规模最大,人口和产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密度最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差,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运用多种影像和数据库资料,以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与覆被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要部分,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然而,三峡工程全面蓄水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内原来的陆生环境改变为冬水夏陆交替环境,每年水位大幅度消涨,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大多数原陆生动植物不适应新的环境难以继续生存而死亡或迁移,消落带范围内的植物在冬水夏陆、水位反复淹没的情况下大多难以成活,消落带植被稀少,“似荒漠化”将不可避免。
生态屏障可能消失库区水体环境污染负荷加重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雷享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如奉节、巫山等库区区县。特别是在原来三峡的核心景区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在两岸坡度较陡、土质多为岩沙、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随水流走,消落带总体危害不大。另一类,则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
雷享顺说,在该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同时,在这类地区的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严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则意味着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培育建设以植被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所形成的消落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环境特征与其它水库消落带、自然湿地有较大差异,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紧邻消落带的库岸带分布有特大型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7座中小城市,近千万人口、上千亿元生产总值,消落区受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雷享顺认为,为了减轻或消除消落区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库区水环境的危害,国家应在三峡库区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建立库岸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水库及其消落带生态保护和谐关系的途径。这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我国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湿地特别是消落带研究的空白。
专家们指出,在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的同时,还应加快湿地系统的培育,使消落区的生态功能更为丰富强大。三峡库区消落带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培育和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消落带形成后初期,原有大部分土壤还保存,春季至秋季消落区土地渐次露出,成陆期较长,可利用面积大;库区物种资源丰富,长江干支流自然枯洪消落区有较多喜湿耐淹植物。因此,应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植物带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的培育恢复建设,以实现充分利用消落带资源,改善消落带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森林惨遭蹂躏? 三亚毁林开路通向最原始海湾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7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83625.html
17张网上流传的照片,让海南省三亚市最原始的海湾——坎秧湾广为人知,看过照片的人赞叹坎秧湾的美景,更痛恨在山上毁林开路通向这里的开发商。
7月3日,网友“挽救绿色海岸”在天涯社区发表了一篇题为《心痛!生态省为何森林惨遭蹂躏?》的帖子,帖子迅速被广泛传播。
“挽救绿色海岸”的帖子中描述了在去坎秧湾游玩过程中发现开发商大肆毁林铺路的情形,推土机毁林铺路的照片更是触目惊心。
坎秧湾与有着“天下第一湾”美誉的亚龙湾相邻,也是海南岛最南端的陆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海水碧蓝、沙滩细软,人迹罕至,最近的村庄六道居委会也在几公里之外,是三亚市目前少数几个尚未开发的原始海湾。
7月8日,记者辗转来到网友所写的毁林现场,正如网友所描述的一样,保安看守在通向坎秧湾的路口。在与熟识的保安周旋之后,向导老胡带领记者沿着新开的山路查看毁林情况。
进入路口100米左右,开发商修建的工棚出现在山路的两边,右手边是3排竹棚,左手边是一排简易石棉瓦房,里面没有工人。
继续向前走,山路也全部是新开挖出来的,最窄处5米左右,最宽处的交叉路口则有10余米,路边随处可见堆积着的石料和被挖断的树根残留物。
老胡说,这几座山紧靠海边,绝大部分是天然林,村民原来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方也种上了树,开发商修路的地方,一小部分是村民原先走的林间小道,现在被开发商加宽了很多,另一部分则是毁林新修出来的。整个算来,有10公里左右。
在通向坎秧湾的途中,网友拍摄到的施工推土机已经不见,只有几名保安在路边看守。老胡告诉记者,修路的推土机和工人可能在其他的路口。
一个多小时后,山路到了尽头,坎秧湾映入眼帘,远处的蓝天碧海白云银滩凸显出坎秧湾的秀美。
在坎秧湾的入口处,一张通告张贴在路边一块木板上,通告称:三亚市田独镇六道居委会新三小组、六道居委会、三亚市锦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主管部门同意,联营开发坎秧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经许可不得在地界里开垦、伐木、放牧、生活、生产经营,不得入海捕鱼、炸鱼,破坏海域资源。
通告的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但只有新三小组加盖了公章。
坎秧湾的海滩上已初现开发痕迹,一幢小房里住着几名看守的工人;各种开发用的设施随处可见;一段钢轨铺设的铁桥尚未完工,锈迹斑斑已经深入海里。
记者随后采访了六道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董国还。董国还称,在山上毁林修路已经过田独镇林业站同意,修路是坎秧湾开发的其中一个工程。现在的开发商已经不是锦母公司,而是由市里确定的另外一家,坎秧湾开发占用了一些六道居委会集体土地,居委会正在想办法解决土地补偿问题。
记者在三亚市规划信息网上发现,坎秧湾的开发已经列入三亚市的规划之中。在2007年2月8日发布的三亚总体规划重大调整公示第二十三条“亚龙湾(坎秧湾)”中,三亚市对坎秧湾的规划为:将坎秧湾部分用地性质调整为度假用地,建设生态休闲体育公园,充分利用该地段独特的景观资源提供体育休闲产品,形成与亚龙湾的功能互补,以提升和完善此区域的功能和品质,发展成为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在规划中,坎秧湾开发内容被定为:1.世界级的山地高尔夫球场。将此作为一个特色项目,丰富三亚的高尔夫球场的类型,借以吸引高端的高尔夫球客,尤其是境外市场;2.山地自行车、攀岩、登山等生态型的户外休闲项目;3.游艇俱乐部与游艇码头;4.顶级的海滨山地度假酒店。
向导老胡对记者说:“自坎秧湾开发之后,三亚就没有几个不被开发的原始海湾了。”(任明超)
14、《人民日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对话周生贤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7月1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952
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针对目前的水污染形势,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提出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为此,记者专访了周生贤局长。
休养生息
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
记者:我们注意到,从松花江开始,对江河湖泊实行人性化管理,让其休养生息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水环境治理上,请问,这一理念的由来如何?
周生贤:2006 年,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水污染状况依然严重,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喝的水却是不合格的,生活的环境是污水横流的,群众的健康受到严重危害,这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兼顾,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社会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记者:如何理解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周生贤: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状况;就是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水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可以说,这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经验,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阵痛”难免
在前期可能要牺牲一点儿增长速度
记者:休养生息确实是好事,但是从目前的国力以及各方面的情况看,我们具备全面实施休养生息的条件吗?
周生贤: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的重要基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江河湖泊实施休养生息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财政收入3.93万亿元。一些江河湖泊不堪重负的地区,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像太湖流域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力。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些地方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越快,财政收入越多,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腾出更大的空间保护环境。当然,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在休养生息的前期,可能要牺牲一点儿经济增长速度,但换来的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换来的是长期稳定的发展。
综合治理
使江河湖泊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记者:休养生息关键还在落实,如何从政策上保障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
周生贤:休养生息是个系统工程,确实需要制度保障,为此,环保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防治污染、强化综合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比如,从环境准入上讲,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严格控制新的污染。环保部门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措施:严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污染增量;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从规划的源头控制污染。要通过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新上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要求,并通过“以新代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污染减排。
可以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经过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让江河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江河湖泊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15、2007年中国水之殇 我们的“大禹”在哪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7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77978.html
2007年,中国的水之殇——写下这句话,自己都感觉过于触目惊心、言之过早,莫非有些杞人忧天,有些危言耸听?我欣赏一句话:现实永远比想象更富创造力。的确,我们通过想象制作了公益广告,喊出“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的绝句;我们通过想象制造了赤野千里土地迸裂的震撼场景,我们甚至通过想象,描绘出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星球去宇宙流浪寻找水源的悲凉结局。但我们的想象和现实相比,依然苍白,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水源的枯竭有朝一日可能来自污染,来自一个个排污管道,来自一个个台上人前标榜自我的企业,来自……如果看看这一年,不,仅仅半年来各地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水危机,就不难发现“水之殇”的断语没有一丝希区柯克似的唬人味儿。
在依然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社会变迁中,因为污染导致的水源枯竭现象以集束爆炸的方式呈现。看看今年全国各地的水污染吧:安徽巢湖局部暴发蓝藻渔民生活受限,云南滇池出现蓝藻污染,太湖暴发蓝藻导致无锡出现水危机;安徽、甘肃、陕西、河南、内蒙古、河北等许多省区的若干市的江河湖泊受到重度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饮水,以致环保总局不得不举起“流域限批”的大棒;江苏沭阳因上游水污染导致数十万人断水……至于各地发生的没被公之于众的水危机事例,更是数不胜数。污染导致的水危机集中爆发,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结果?听听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振聋发聩的论断吧:“这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候。矛盾最激化、最早暴发的领域就是‘水’”。联想到不久前松花江水污染造成的哈尔滨全城停水等水危机事件,说今年为“中国的水之殇”切中肯綮。
了解希区柯克电影的,都知道这位悬念大师有个理念:最大的恐惧源自未知。所以,只要有一种安危未卜、福祸不清的焦虑,就足以构成人心中最大的恐惧。而伴随恐惧而来的,往往就是许多无理性的举动,如同《群氓时代》所说:“每个人心中都产生了不确定性和没有目标的焦虑感,觉得自己成了未知的、充满敌意的势力的玩物。”因此,大众很可能以某种非理性的方式来宣泄这种恐惧和焦虑。具体到水源问题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导演吴天明的名作《老井》,就依据现实讲述了一个关于水源的故事:老井村和邻村在打了上百个井都无功而返的情况下,为了唯一一口有水的老井,两村不惜进行武力械斗,因为水对大家来说意味着生存。而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不少地方,在历史不少深处都俯拾皆是。
或许,在今天发生的种种水危机里,数万数十万人的饮水问题,最终靠强大的行政力量解决了,但这种解决方式的成本极高,需要动用大量的资源,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即使这样,也不敢百分之百确定每一次类似的水危机,都可能化险为夷。一旦我们的水危机不被有效遏制,而是继续蔓延甚至集中暴发,难保一些人会“为了生存”而采取极端措施。谁又敢说一旦水源继续这样因污染而枯竭下去,历史上的水源之争不会重演?
生态环境的脆弱,水资源的污染,水源枯竭的可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赤裸裸地充斥我们的双眼。“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也从来没有如此近地接近现实。站在水危机的面前,站在因为水枯竭而引发的种种历史悲剧和历史经验面前,那些轰隆作响的化工厂,那些用汩汩流淌的污水托起的GDP数字,那些只见财富不见污染戴了有色眼镜的官员
16、切勿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7-7-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223.html
这次无锡水环境事件、太湖蓝藻暴发的成因已众所周知,看似“天灾”,实属人祸。太湖上的过度养殖和周边工农业排污及生活污染是其症结所在。据统计,太湖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亿元。而据有关方面测算,2005年以来,太湖一期工程投资100亿元,即将开始的二期工程预算投资则高达1000亿元。据在太湖开展调查长达两年之久的一位日本专家称,太湖水质要在10年内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至少要投入2200多亿元。
目前,太湖流域仅“小化工”就有两万多家,它是太湖一个重大的污染源,也是太湖的心腹之患。而近年来我国水环境事件频频发生。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件,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这些“突发性”的,容易“引人耳目”。而那些潜在的、隐性的水污染,则每日每时都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已快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湘江流域的结构性污染已积重难返,长江的水污染也在逐年加快。造成水污染的大多是一些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小冶金、小化工、小水泥、小造纸等乡镇企业,它们赚了金山银山,却毁了绿水青山!
前有滇池蓝藻,今有太湖蓝藻,一次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切勿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此,我们必须:一是决策要前瞻。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思想,必须从决策和规划的源头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经济行为对资源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及长远影响,以战略环评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必然选择。二是企业要自律。君之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既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影响、社会效益,要做到依法行事,清洁生产。三是投入要加大。没有投入就没有环保,尤其是在遭受“污染”之后。在美国,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在连续几年投入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污染基本上得到较好的控制。但这方面,我国的资金投入还不够。四是处罚要果断。除了严格把好企业的“出生关”,加强管理监督外,对污染企业,尤其是污染大户要“心狠”、“手辣”、“动作快”,看到一个封杀一个。绝不能因增加税收而姑息迁就,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得不偿失。 (崔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