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2-13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我国环境保护环保政策法规仍存在四大“软肋”

                  2、我国将于2008年初启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3、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完善有力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4、新华时评:长江的污染非治理不可

                  5、河北恒大化工 “吃顿饭”引进的污染大户

                  6、辽宁锦州二氧化硫车间再次泄漏44人入院(图)

                  7、牡丹江地下水源受污染 千户居民饮用水现危机

                  8、致命的电池:政府与厂家达成的协议是骗局?

                  9、寻找白鱀豚科考至今无果 专家证实长江水质恶化

                  10、专家剖析4大原因致20年内白鳍豚种群几近消亡

                  11、《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江西五大河找到“户籍”

                  12、山东将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13、中国在缅首个水电项目成功截流

                  14、奥运供水引发水权之争

                  15、“西部江河行”漫记(九)

 

1、我国环境保护环保政策法规仍存在四大“软肋”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62502.html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在12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说,近几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环保法律体系,但环保政策法规仍存在四大“软肋”。

  “十五”以来,我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5部环境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10多部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环保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20多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

  “虽然环境法规不断完善,但我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还很不适应环保工作”,周生贤说,我国环保法制工作仍存在四大“软肋”: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顾瑞珍、王丽)

2、我国将于2008年初启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13/content_5478648.htm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专电(记者顾瑞珍、王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在12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将于2008年初启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准确了解全国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周生贤说,今后几年环保总局还将开展多项工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环保总局将组织有关科学家、专家,用两年左右时间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谋划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此外,我国还将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重点突破三方面环境经济政策:一是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并纳入出口退税、加征关税、限制或禁止进口等政策中,遏制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二是联合金融部门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信贷政策。目前环保总局已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企业信用系统。三是与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工商登记和土地使用等政策的制定。

3、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完善有力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13/content_5478749.htm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顾瑞珍、王丽)记者从12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针对环保法规多但执行力弱的情况,我国将用10年时间,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说,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升,一些地方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几年,我国将着力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他说,《环境保护法》颁布已经十几年了,其中很多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修改环境法,要重点突破长期困扰环境执法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强化体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宏观制度。对现有不适应历史性转变的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饮用水安全、饮食娱乐服务业污染扰民、城市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他说,今后将尽快填补一些环保法律空白。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查,《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条例(草案)》将报国务院审查,《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也正在抓紧制定。

环保总局还将研究论证起草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臭氧层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对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

4、新华时评:长江的污染非治理不可

来源:新华网2006-12-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4480.html

  记者近日沿长江自上游至下游一路采访,所见所闻深感长江受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污染日益加剧之势令人十分忧心。长江污水排放量2005年已达184.2亿吨,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住在江边没水吃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污染致使长江水体呈“荒漠化”发展趋势,白鳍豚、鲥鱼等多种珍稀鱼类已濒临灭绝。

  长江生态恶化,是沿江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恶果。据统计,全国两万多家化工企业,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就有9000多家,占全国的45%。三峡库区大中型工矿企业3000多家,化工厂有2000多座。这些化工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为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埋下严重隐患,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长江生态恶化,更是沿江企业环境道德严重缺失的产物。许多沿江企业把长江当成了最大的“排污沟”,以牺牲环境和公众利益来换取暂时的企业效益。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不少城市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目前长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这种上游污染下游,转嫁污染、损人利己的行为,暴露出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环境道德严重缺失。

  长江的境况也告诉我们,现行的环境监管体系、处罚机制,面对汹涌而来的污水是那么的单薄无力,无力到让排污者受到变相的鼓励和怂恿,无所顾忌地向长江大量排污。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实行地方保护,更让一些排污企业有恃无恐。在这种污染环境者不付代价,或者代价很低的情况下,种种限制向长江排污的指标和规定,只能是一纸空文。

  如果一任长江污染加剧之势发展下去,它所带来的综合损失之巨无法估算。如果仍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下去,治理长江污染的投资之巨更加无法估算。重病缠身的长江污染,也不是哪一两个单方所能治愈的。沿江各地是到了该深刻反思发展之路的时候了,长江污染是到了该综合整治的关键时刻了。(王圣志 文贻炜)

5、河北恒大化工 “吃顿饭”引进的污染大户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6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160100.html

宣称造福百姓 实则为害一方

  日前,记者接到来自河北省任丘市麻家坞村民的反映材料称,河北任丘恒达化工厂建成投产后,不但没有像先前镇、村领导所说的造福百姓,反而给老百姓的生活及生存带来巨大威胁,村民们整天不敢开窗,甚至出门要带口罩。

  环评肯定有问题

  12月7日中午,记者来到恒达化工有限公司,顿时闻到一股浓重的刺激性气味,十分难闻,厂里的烟囱不停地往外冒着滚滚白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们平时都不敢开窗户,”村民刘山告诉记者,“总是觉得头痛、恶心,睡不着觉,但化工厂一停就有明显好转。”在麻家坞镇南卢庄村,村民卢文宗拿着一份病历告诉记者:“我弟弟29岁,在华北石油总医院检查后就说肺有毛病,具体什么毛病也说不清楚。”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厂区的后面,看到废水通过排水口直接排向灌溉区,排水口附近的土壤已经变成黑褐色。“当时排出的水像红糖水一样,出水口两米处的两棵树都死了,我们的粮食也有明显减产”。带路的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12月7日傍晚,记者在麻家坞镇政府的协调下来到该厂进行采访调查。一到工作间,中午曾经闻过的刺激性气味更加浓重。“10月份停下来改进了一些设备,现在正在‘暖炉’,准备这两天就开始生产。”公司总经理赵宝巨告诉记者,“其实生产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只是醋酸味,对人身体没害。”有村民反映,就在记者来到的前一天,有十几辆轿车搭载六七十名不明身份的人员来到该化工厂,并对附近村民进行威胁。对此,赵宝巨解释说:“只是朋友来庆祝公司重新开工。”

  按照“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而记者在恒达化工有限公司采访时也看到了环评报告。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厂有不少环保设备都是在建厂之后陆续才建起来的,有些目前还正在建。而且,恒达化工有限公司为何在有环评报告的同时,还带来这么大的污染呢?对此,任丘市环保局监督管理科的李木章科长告诉记者,恒达化工厂的环评报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是经过省局审批的。8月份建成时只是试生产,当时水解槽的渣还未解决好,渣棚也只封了一半。因此,到10月10日停下来,我们要求化工厂继续改进有关设备。李科长随后表示,对恒达化工厂昨天已经开始“暖炉”并准备生产的情况并不知晓。

  连蒙带哄占土地

  记者在麻家坞镇采访了麻家坞镇的颜镇长。“您能具体讲讲恒达化工厂所占土地的种类、亩数、过程吗?”颜镇长称对整个过程不大清楚,而主管土地的赵副镇长也告诉记者:“对具体亩数,以及租赁的过程不大清楚。”随后,记者找到了当时负责签订协议的村支书卢文章,也连续问了有关“租赁土地的过程”、“租赁土地的种类”、“租赁土地的亩数”等问题,但卢书记不是回答“不清楚”,就是“记不得了”。那么,村、镇的领导都不清楚土地是怎样租赁出去的,化工厂又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记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建设恒达化工厂所用的土地主要有建设用地、河滩地、部分基本农田。村民们告诉记者,当时镇、村的领导说能造福百姓,拉动经济,就和我们谈了谈,以农田、河滩地不同种类,分两次300元—500元/亩/年不等的价格同村委会签订协议。后来,我们从其他渠道才了解到,村委会、镇政府和化工厂签的是另外一个协议,在租赁土地的过程中,还损坏了灌溉机井、农田监护房,砍了800多棵大小树木。

  “当初你们是怎么和村委会签的协议?”记者问道。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请我们吃的饭”、“村支书说,签吧,有你的好处”、“你有多大斤两不签?”……“那你们后来怎么发现上当了?”记者问。“化工厂建成后和开始时说的预想并不一样,我们村被浓烟所笼罩,气味难闻。”村民们告诉记者,“到石家庄咨询后才知道,我们跟村委会签的协议基本是废纸一张。”

  烫手山芋难处理

  目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已经通报了任丘恒达化工有限公司土地违法的事实,明确指出该有限公司非法占用农用地48.19亩,其中非法占用基本农田25.03亩。任丘市国土资源局依法对其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责令任丘市恒达化工有限公司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依法没收在非法占用的2.02亩土地上的新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拆除在非法占用的46.17亩土地上的新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而记者在现场只看到25亩基本农田上的建筑物已拆除,但是,所拆除的土地能否恢复成原先的基本农田还是一个未知数。

  记者在任丘调查采访过程中,本想进一步弄清楚恒达化工有限公司是如何非法占用了基本农田、河滩地以及相关政府机关在该事件中的态度,但由于遇到了困难,想求助于任丘市委宣传部。而宣传部的负责人却以“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新闻价值,不必再进行采访”为由委婉拒绝了记者请他们协调有关单位的要求。

当记者在采访调查时,由于恒达化工厂正在“暖炉”准备进行生产,附近的村民又聚集起来围住化工厂,并到任丘市政府申诉,现场显得十分混乱。“如果现在化工厂开工,村民们意见纷纷,而一旦关闭化工厂,一些股东势必家破人亡,以后谁还敢来我们这里投资?”麻家坞镇邸锁山书记感叹说,“这件事发生以后,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寻求各种途径妥善处理此事,但至今尚未解决。”

6、辽宁锦州二氧化硫车间再次泄漏44人入院(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晨报2006年12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13/061611774208.shtml

出事的二氧化硫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尤宏韬摄

 

  新闻回放:2005年12月24日,锦州石化实业公司二氧化硫生产车间发生二氧化硫泄漏事故,造成邻近的新民乡孙家湾村20多村民嗓子痛,村里猪死,羊、狐狸打蔫等

 

  晨报锦州讯(记者 尤宏韬)锦州石化实业公司二氧化硫生产车间再次发生二氧化硫泄漏事故。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罪魁祸首,同样的受害者。

  不同的是,上次是2005年12月24日,这一次,发生在昨日9时许,邻近的孙家湾村孟屯有44人入院。

  时隔一年熟悉的毒气又来了

  11时许,记者来到孟屯,屯里几乎家家锁门。“大部分人都上医院去了。”村民杨万山说。

  在杨家,一条黑狗蹲在屋里的地上,看人来也不动,窗户下扔着一只死狐狸,其他的狐狸缩在笼子里,无精打采的。

  杨万山介绍,出事时约9时许,当时他和几个村民正在扣大棚,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村民们想起了去年12月24日那晚闻到的气味。“去年那时不知道是啥味,被熏着了,”杨万山说,“这次大家都明白,捂着鼻子就往家跑,赶紧回去关窗户。”

  此时是西南风,刺鼻的气体飘向二氧化硫生产车间东北角的孟屯,并向东边扩散。

  10时许,从刺鼻气味中缓过来的近百位村民来到了车间大门口讨说法。杨万山说,当时车间领导说第二天上午9点再给答复。11时许,聚集在车间门外的村民有人昏迷倒地。村民赶紧拨打120求救。

  4辆120急救车赶到,将44位反应较重的村民分别送到了锦州33家医院。

  医生表示入院伤者并无大碍

  15时许,记者在锦州中心医院见到了杨万山的儿子杨成梁,杨成梁刚打完针,因为胸口痛,正准备做透视。

  杨成梁最担心的是家里养的狐狸,当听说一只死了后,连声叹息,“今年又赔了。”

  据杨说,去年12月份二氧化硫泄漏后,今年27只狐狸只有2只产仔。虽然后来车间给赔付了,但“连本都没得到”。

  下午,陆续有村民来医院看病,症状差不多:嗓子痛、胸闷。

  在医院里,一位自称是石化实业公司的冯姓男子正在统计村民住院人数。他表示,村民治病的钱将先由公司支付。但他否认有村民昏倒的说法,称村民只是嗓子受到刺激,并无大碍。

  医生表示,村民病情并不严重,只是呼吸系统受到了刺激,个别人需留院观察。

  另有说法有人装病骗赔偿

  记者从锦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化处获悉,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二氧化硫废气管的焊点脱落。泄漏的二氧化硫不足5公斤,没有作业工人受伤,目前车间已停产。

  锦州市环保局环境监理处稽查科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出事后,经测试此次事故没有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至于为何有如此多村民入院,一位处理此事的人员表示,去年二氧化硫泄漏后,当时每户至少获赔800元,不排除此次事故中有人装病骗取赔偿金的情况。

7、牡丹江地下水源受污染 千户居民饮用水现危机

来源: 新浪网2006年12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13/170411781569.shtml

 

记者用矿泉水瓶灌出的污水呈铁锈色

 

12月6日,哈尔滨海林甜菊糖厂外,牛尾巴河受到污染。

 

沉淀池的排污管直接把废水排到牛尾巴河

  2006年12月6日,哈尔滨海林甜菊糖厂外,大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有一条名为牛尾巴河的小河。 记者用矿泉水瓶灌出的污水呈铁锈色和墨黑色。

  十几年来,海林甜菊糖责任有限公司生产废水直接通过管道向下游排放,污染了河流,也污染了地下水源。在当地,饭店没人敢来吃饭,洗车行没人来洗车,百姓家家有水井却要挑水喝。百姓义愤填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受害,谁能来关心我们的生活,管一管

这事呢?”

  日前,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大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有一条名为牛尾巴河的小河,河水清澈,居住在这里的人几乎都是在这条河边长大的。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发现河里的鱼不见了,水也浑浊了。当地百姓愤怒地告诉记者,这些全是海林农场的甜菊糖责任有限公司排放废水造成的。 12月6日,记者走进了红星林场一户居民家里,这家距河边30米左右。这家主人首先把记者领到了原先水井的位置,告诉记者,这口井不能使了,水有味,粘糊糊的,不能喝。随后,她又把记者领到了20米外的新打的水井旁,她给记者打了一桶水,记者看到水里泛着白沫,很浑浊。女主人说,这水特别粘,刷碗、刷锅都刷不干净,夏天时沫子更多,还有味,“你说喝这样的水能健康吗?” 林场有一家饭店,原先的生意很火,自从发现水被污染后,饭店的生意也冷清了,现在干脆就没有人来吃,因为顾客怀疑老板用被污染的井水做的饭,而不是老板从别的地方挑的。该饭店老板愁眉不展:“这水可把我坑苦了,饭店新装修的,投入了不少钱呢?”饭店离河边50米左右,水井在室内,已经废弃不用了,老板没有办法,特意选了离河边100外的地方打了一口新井。老板说,打一口的费用大约在700元左右,在河边住的人家几乎都重新选址打了新井。 林场有一户卖鱼的居民,他用原先用河水养鱼鱼特新鲜。他向记者介绍,他把河水倒到鱼缸里后,发现鱼很快就死掉了。河水不敢用了改用井水,可是,井水一天一换,鱼都死。像我们这样年轻的可以到远一点的地方挑水,家里有老人的挑不动,只能喝被污染的水,明知有害也没有办法。 知情人将记者领到一家洗车行,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以洗车维持生活。他听说记者采访水被污染的事,老人气得破口大骂。老人家说:“我原先靠洗车一年能挣3000多元钱,可现在一台洗车的都没有,我从10米外的地方挑水洗,洗完后车擦不干净,车身全是白道子,你洗不干净,谁还来洗呀!” 糖厂排放的废水里究竟含有什么?记者延着牛尾巴河逆流而上进行了踏访。 海林甜菊糖责任有限公司是原海林农场甜菊糖甙厂改制后的企业,记者驱车赶往海林甜菊糖责任有限公司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农田里一片汪洋。

  知情人告诉记者,这是从糖厂的排水管道里流出来的废水。在现场记者看到更加惊心的一幕,可能是排水管道堵塞的缘故,水从地下向上涌,带着蒸汽,流进附近的稻田里,有的已经结冰,没有结冰的水呈铁锈色。记者用矿泉水瓶装了一瓶水,水到瓶里又变成了比啤酒颜色还深的暗黄色,水发出的恶臭味,令人恶心。 沿着这条管道继续往下,在距离海林农场2公里处的大地里,记者看到了四个长方形的蓄水池。管道里的水流进第一个蓄水池里的颜色也是铁锈色,四个蓄水池用管道相互连通,排到第四个蓄水池时,水又变成了黑色。第四个蓄水池里的水直接排进了牛尾巴河。这四个蓄水池就是糖厂的废水处理沉淀池,记者发现,这四个池子不但有管道相互接通,修筑也十分简单,就是在平地上挖四个大坑而已。池子上面虽然结了一层冰,但仍然能听到水从冰下流动的声音。知情人告诉记者,这四个池子就是摆设,没有做防渗处理,和直排没有区别,为了应付环保检查,三年前建成的。 采访时,由于公司领导不在,一位被称为孔主任的人接待了记者。他首先告诉记者,厂里有环保部门的批件,但主管的人不在拿不出来。

  孔主任向记者介绍,糖厂每天排放废水20吨左右,冬季往沉淀池排,夏季往稻田地里排,灌溉水稻用。记者在排水管道处曾用手试过,水是热的。孔主任证实水温在四十度左右。冬季这样,夏季的水温多高呢?灌溉能否使用? 在没有修沉淀池前,废水一直是直排。对于地下水源被污染一事,孔主任解释,这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孔主任还强调,水里含有有机物,对农作物有好处,至于水里的异味,是养分没了。 记者在黑龙江省环保局网站上看到,海林农场甜菊糖甙厂被列入国家重点污染源名单。 现在百姓最想知道的是,水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对身体会造成那些伤害?地下水源究竟被污染多大面积,这水还能否饮用?这都需要相关的部门出面调查和解决。百姓什么时候能喝上放心水? (记者 邵国良)

8、致命的电池:政府与厂家达成的协议是骗局?

来源:央视国际2006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61263.html

  2006年11月中下旬,惠州市城区法院开庭审理镉超标女工诉著名电池品牌超霸电池厂商的案子。这已经是女工们在两年内第三次走到法庭要说法。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早在2004年8月,惠州市政府曾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政府与厂家已达成四条协议,今后不论多少年,哪怕是30年,镉超标和镉中毒的工人们的权益都会得到保护。然而大部分女工却认为这只是厂方的一个骗局。

  一、女工的死亡

  2006年1月,打工妹付洪琴死在了自己的四川老家。临死前,她给妈妈的遗言就是:我真不该进那个厂,我进那个厂好苦啊,苦得没法说。

  19岁那年,付洪琴带着美好的梦想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惠州先进电池厂,当了一名女工,此时的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在给工厂领导的一封信里,她这样写到:我是一个幸运儿,幸运地进入贵厂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厂领导给我一个发挥我特长的机会。我能尽力做好每件事情。

  付洪琴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她经常加班加点却毫无怨言,而且为了感谢给她工作机会的这个城市,年轻的付洪琴还曾经悄悄地去过惠州人人乐商场献过血。

  2004年5月份,付洪琴的双腿肿了起来。当地医院说是急性肾炎。付洪琴请假回到了四川老家,检查结果是肾功能不全,慢性肾早衰。付洪琴慢慢变得行走困难,还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排泄不出去的毒素开始侵蚀她的皮肤和其他器官。

  像付洪琴腿肿的女工,这家先进电池厂的刘红妹见过好多个。刘红妹在这家电池厂是也干了将近十年,她记者:好肿,从脚开始到大腿上全部是很肿的。

  今年1月份,付洪琴死亡的消息传到广州,然后接着到2006年8月份之前,又有两名女工也相继出现了死亡,这让刘红妹和其他工友感到非常惊慌,时常会抱到一起失声痛哭。刘红妹告诉记者:“现在死了三个人。对我们打击很大……有种感觉,好像就是很快就轮到我们了……”

  就在先进电池厂的电池女工们感到不安的时候,惠州另一家著名的电池厂--超霸电池厂工作的谭玲,也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也被查出肾有问题。谭玲告诉记者,“尿里面蛋白尿和血尿太高,医生说再不治疗就没命了”。谭玲被告之,她的肾小球开始硬化,而这正是尿毒症的先兆。谭玲在超霸电池厂工作也将近10年,这个消息很快传开。电池女工们担心,她很可能就是下一个付洪琴。

  究竟谁会是下一个肾病的受害者,现在很难说。但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女工出现了异常症状。记者遇到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超霸电池厂某女工,她刚到医院去做过检查,她的尿里面出现了红血球。

【1】 【2】 【3】 【4】 【5】

9、寻找白鱀豚科考至今无果 专家证实长江水质恶化

来源:南方新闻网2006年12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13/093211776885.shtml

  世界上还有白鱀豚吗?或许没有人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有,也没人能说没有。但是白鱀豚研究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的王丁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相信,这种可爱的动物依然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活在长江中。11月6日,他们开始了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希望找到白鱀豚并把它们保护起来,这被认为是白鱀豚——这个仅生存在长江中的世界最濒危大型哺乳动物暂时免于灭绝的一线生机。

  然而到昨日记者发稿时止,考察仍在继续,希望依然渺茫。

  前提是,找到白鱀豚

  国际公认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手段就是“迁地保护”。科学家们估计现存的白鱀豚不到50头

  找到白鱀豚的希望正一点点破灭。12月1日,由6国科学家及观察员组成的考察队到达上海复兴岛码头,之前的25天里,他们一行40余人分两条船已经考察了从宜昌到上海1700公里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没有发现白鱀豚。

  全程参与考察的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王克雄说,“一开始会鼓励大家说,还有重点的江段没考察,而现在,只能说,这些重点的江段我们还会再走一次”。12月2日,他们离开上海向武汉返程,返程中会对重点江段,也就是历史上曾经发现过白鱀豚的地方和此前考察发现“疑似白鱀豚”的地方做更详细的考察。“希望还是有的”,王克雄说。可是返程一个多星期以后,记者和他们再通电话时,他们依然失望地说,“还是没发现”。因为天气原因,考察仍在缓慢地进行着。

  考察之前,科学家们估计现存的白鱀豚不到50头。国际动物学界公认,如果一个种群数量下降到50以下,就很难挽救了。而国际公认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手段,就是“迁地保护”,如果这一次考察发现了白鱀豚,将详细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并在明年春天设法捕捞,放到湖北石首的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这里是长江的一段故道,一个半天然的保护区。

  可前提就是,找到白鱀豚。

  “疑似白鱀豚”

  “我们都很高兴,马上调头去找,休息的观察员也都投入工作,可是找了半个多小时,始终没有发现”

  “我发现那边有一个白色的动物,有可能是白鱀豚”,大胡子鲍勃·皮特曼(Bobpitman)回忆3天前的情形时,显得很平静。他是国际顶级的观鲸专家,世界上一共85种鲸类,他至少看过其中的80种,长江中的白鱀豚和江豚他此前都没看到过,考察中他已经观察到了江豚,而白鱀豚,却还只有一次“疑似观察”经历。

  11月28日早上9点左右,南京长江二桥附近,鲍勃所在的“科考一号”正在靠长江南岸行驶,他在一公里外的北岸发现了可疑目标,马上通知了其他队员。“机会来了”,当时主持船上考察工作的王克雄这么回忆自己的念头,他马上作出决定调头去寻找,“即使那个江段不让调头”,王克雄说。

  两分钟以后,考察船到达了鲍勃所指的位置,“休息中的观察员都调动起来,声学监听器也一直不间断,来来回回找了十多分钟,但是没有再发现,白鱀豚也没有,鲍勃说的那个可疑物也没有”。王克雄说,他征求鲍勃的意见是不是暂时放弃寻找继续按计划前进时,“他说,行吧!”

  同一天下午3点51分,另一艘考察船“洪湖号”上也有一次“疑似”经历。水生所的博士生赵修江说,“那是在镇江附近,独立观察员迈克尔说他看到了一头个体较大的淡灰色豚出水三次,可是很快被经过的多艘船只遮挡了视线。我们都很高兴,马上调头去找,休息的观察员也都投入工作,可是我们找了半个多小时,始终没有发现,都有点失落。最后迈克尔决定,‘继续前进吧!’”

  这样的“疑似”经历考察中共有三次,还有一次是声学监听器发现的,这是日本科学家赤松友成带来的设备。王克雄也是声学监听组成员,“那是在鄱阳湖湖口,我听到了一个很像白鱀豚的声音,但是回过去听录音确认的时候又觉得不是,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水下的机械设备”。

  缓慢执着地寻找

  两艘船加起来共有4组独立的观察者。每天至少都要使用望远镜看上5小时

  这样的“疑似”经历虽然让人失落,却是考察中少有的兴奋时刻,大部分时候队员们都要像“机器人”一样站在考察船甲板上,观察、记录,一站就是90分钟。

  这次考察叫做“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队员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六个国家科学家及观察员组成。考察包括两大任务:确定长江中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数量、评估它们的种群现状和考察长江中下游干流1700公里包括水质在内的环境状况。11月6日,考察队从武汉逆流而上,直达宜昌,然后顺流而下到达上海,再返回武汉,总行程3400公里,等于把长江走两遍。11月是长江的枯水期,豚类都集中到较窄的河道,能使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大大提高。考察船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航线,按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前进。

  考察船甲板最高层被改装成观察台,最前方安排了3名主观察员,左右两人是观察员,每人手持一架7倍高级望远镜,目不转睛观察着水面,分别负责各100度的视野,中间是记录员。3名观察员每半小时轮换一次位置,一个半小时一班,休息一个半小时后再接着来。吃饭也是轮换着进行。

  他们的后面,就是鲍勃和迈克尔这样的独立观察者,使用船上最高级的25倍望远镜,外号“大眼睛”,能见度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六七公里外的物体。另外两名经验丰富的独立观察员和他们轮换。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把观察结果告诉前排的主观察员,为的是不影响对方的判断。除非,发现了白鱀豚,而“大眼睛”最大的任务,就是观察白鱀豚。

  也就是说,每艘船上有两套独立的观察系统,两艘船加起来共有4组独立的观察员。每天至少都要使用望远镜看上5小时,仔细辨认长江上的每一件漂浮物。白鱀豚用肺呼吸,几乎每分钟都要浮出水面呼吸,身体的摆动会带起一股小水花,这几乎是它们和浮游杂物唯一的区别。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天的工作几乎都是模式化的,“很枯燥,但正是这样才使考察严谨”,赵修江说。而他的老师、考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王丁教授说,“我不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这就是我的工作”。王丁是国际权威的豚类研究专家。

  没有太阳的日子,就看天色。如果下大雨,就暂时停止航行,队员董首悦的工作日志里,写着“又下雨,郁闷”,当然,也有“今天下着小雨,但队员们还坚持观察”的记载。

  日本水产工学研究所鲸类声学专家赤松友成博士带来的声学设备是另一套观测系统,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学监测设备,一套高级的价值几十万美元,用在“科考一号”上,另一套价值1万美元,被一根长达87米的电缆拖在“洪湖号”船后,为的是最大限度减少发动机噪音的干扰。监听器放到水下,方圆300米以内白鱀豚发出的声音都能监听到,并且都有录音可以反复收听,可惜,考察中也仅有一次“疑似”记录。

  长江水“太可怕了”

  “长江里已经没有多少浮游生物了”,“很有可能长江的自然水动力特征与自净能力已经失去”

  “太可怕了!”描述过自己的“疑似”经历后,鲍勃对长江的水环境表示惊叹,“这样的水里已经完全不适合豚类生活了”。

  考察的另一项工作是对长江水质的调查,科考队特地请来了瑞士联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AWAG)的两名科学家负责收集长江水样和河底淤泥,然后送给考察的赞助者之一——SGS进行化验,化验结果将向全世界公布,所有相关政府机构和研究所都可以分享这些数据。

  12月1日,记者没能见到取水样的瑞士科学家,此前EAWAG的比特·穆勒(BeatMuller)曾对媒体说:“长江里已经没有多少浮游生物了。我曾经把一个专门打捞浮游生物的采集网放进长江里捞了10个小时,结果就捞出两只这么小的虾(他用手指比划了一个不到1厘米的宽度)。很难想象这样的水能养活多少鱼,没有鱼,白鱀豚就得饿死。”

  事实上,造成白鱀豚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正是长江环境的急剧恶化。1997年,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报中央的《关于白鱀豚保护的几点想法和建议》提到,“长江中的人类活动包括渔业、航运、水利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等正在膨胀,这是白鱀豚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历年来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90%以上的白鱀豚死因是这些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据报道,1987年,在长江上死亡的一头白鱀豚身上,竟有103处大大小小的伤口。1990年3月,在长江下游靖江段罗家桥发现的一头死亡雌性成年豚,身上缠有36枚滚钩。

  考察队员姚至平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长江中船舶的数量之多,经过鄱阳湖的时候,他曾经数过那里的采砂船,数到1200的时候数不下去了,而那时还不到一半,甚至更少,“那些船密密麻麻的,水都看不见了”。而考察中队员们的视线也经常被经过的船只干扰。

  王丁说,近10年人类对长江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加剧,这条河流能否继续承载白鱀豚的生存和繁衍令人怀疑。

  白鱀豚5-6岁性成熟,1年怀胎,一年哺乳,一胎一仔,习惯以小家庭的形式生活。在现今的长江环境里,白鱀豚的这些生理因素,显然对自身发展不利。

  1980年代初,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尚有约400头,1980年至1986年的调查结果是约为300头,到了1990年是约为200头,1994年以后就不足100头了。

  截至目前最后一次有人目睹过白鱀豚的身影是在今年4月27日,但是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这是洪湖保护区内的义务监测员看到的,长江中差不多有300名这样的监测员,他们是长期在江面上生活工作的渔民、船员、摆渡者。

  如果不能有效地挽救白鱀豚,它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每个物种都有繁盛、灭绝的过程,可是,“白鱀豚现在濒于灭绝,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的”,王丁说。白鱀豚的同类,另外有两种淡水豚:亚马孙河豚和恒河豚都生活得很好,它们都生活在人迹罕至甚至是没有人烟的地方。

  江豚的命运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个趋势,考察刚进行3天的时候,王丁就忧虑地指出,“今天的江豚就是20年前的白鱀豚”,他们考察了三天,只看到20多头江豚,“而这个江段预期是能看到100多头”,估计现在江豚的种群也已经不到1000头,已经申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些科学家预计如果不加紧保护,而长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江豚将在未来100年内灭绝。而另外的珍稀水生动物也面临着困境,例如扬子鳄,虽然人工繁殖已经成功,达到10000只,可是野生扬子鳄已经只有150只左右。

  从另一个角度看,“白鱀豚位于长江水系中食物链的终端,它的境遇也反映了长江生态的恶化,”王丁说,“如果白鱀豚不能在里面生存了,那么这样的水系也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考察的另一位发起者,瑞士白鱀豚基金会负责人奥古斯特·弗鲁格(AugustPfluger)也把目光放到了长江的生态环境上,外国同行向记者介绍他时这么说,“一个疯了一样的瑞士人,跑到中国来找一个不知道还有没有的生物”,可是和记者聊天时,他更多的还是谈及长江水,“太危险了”。

  而考察指导手册中写道:“很有可能长江的自然水动力特征与自净能力已经失去。”

  没有白鱀豚的保护区

  1996年,保护区内惟一的白鱀豚冲网而死后,天鹅洲再也没有来过白鱀豚

  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是科学家们找到的一块“绿洲”,这是一段呈U字形的长江故道,长21公里,共3万亩水面,属于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南接洞庭湖,北倚汉江平原。故道围出来的一个圆形小岛很像天鹅蛋,故名“天鹅洲”,有一个闸口在汛期可以和长江相连通,是半天然的保护区。

  这里的水文环境和长江干流很相像,又不属于“黄金航道”,少了许多干扰。1992年设立保护区后,天鹅洲陆续迁进13头长江江豚,经过繁殖以及和长江中江豚的自然流动,现在保护区内已经有30头江豚,“每年都会有一两头小江豚出生”,保护区主任胡良慧说。白鱀豚和江豚习性相近,江豚能在天鹅洲成活和繁殖,那么也有理由相信白鱀豚也能在这里成活和繁殖。

  记者在天鹅洲参观时看到,他们已经建成4个共300平方米的暂养池,“做好了准备,随时迎接白鱀豚的到来”。

  天鹅洲成功的背后也有着种种不如意,比如1996年,保护区内惟一的白鱀豚冲网而死后,天鹅洲再也没有来过白鱀豚。同时由于经费问题,近10年来搜索、寻找白鱀豚的工作一直未能全面展开。

  实际上保护区日常的开支都经费不足。胡良慧介绍说,目前保护区资金来源有三种,一是地方财政拨款,每年6.99万元;二是农业部的补贴,每年5万元;三是长江故道经济鱼类收入20万元左右。以2004年为例,保护区在编干部18人,再加一些临时雇用看护人员,保护区一年人头开支25万元,办公费6万元、科研经费4万元、车船燃料及维修费4万元,人工鱼苗投放8万元,其他支出5万元,合计52万元,支大于收,年度赤字20多万元。

  长江干流上的洪湖保护区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难题,“我们现在负债80多万”,洪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张忠祥说,颇为尴尬的是,过去保护区的经费竟然主要来自对非法捕鱼的罚款,“2001、2002年的时候,每年大概有罚款30万”,而现在,连非法捕鱼都少了,“每年罚款也就五六万”,加上财政拨款15万,基金会资助四五万,还有20多万的缺口。

  经费的难题也困扰着王丁,12月1日,和记者再次见面时,他仍然为经费发愁,他估计考察至少需要100万,而百威啤酒公司和旗下主题公园海洋世界作为赞助商提供了50万元,瑞士白鱀豚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SGS检测机构也赞助了部分经费,还有很大的缺口,“还差几十万,但我咬着牙也要把考察搞完,哪怕最后负债”。

  麋鹿的启示

  麋鹿从濒临灭绝的境地中挽救回来的故事寄托着科学家们对白鱀豚的希望

  长江上共有六个天鹅洲、洪湖这样的豚类保护区,而天鹅洲同时还是麋鹿的保护区,这里生活着800头(据最新数据)左右的麋鹿,麋鹿身上寄托着科学家们对白鱀豚的希望。

  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俗称为“四不像”。天鹅洲麋鹿保护区展览馆内,展示着麋鹿从濒临灭绝的境地中挽救回来的故事。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种,曾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0万年,由于战乱、洪灾及人类过度捕猎,19世纪末在中国本土灭绝。1898年,英国十一世贝德福特公爵花重金购买了散落在欧洲各地动物园中的18头麋鹿,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中,正是这18头麋鹿繁衍成为今天全世界的3000多头。

  “后来的研究表明,有遗传贡献的只有其中的几头,有人说只有三头,一公二母”,中科院水生所张先锋博士说,麋鹿是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说明近亲繁殖并不必然造成物种衰退”。

  但是麋鹿的成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近亲繁殖失掉了一些基因,说不定在什么时候遇到某种病症而无法抵抗,导致全军覆没”,张先锋说。更关键的是,白鱀豚是水生生物,找到并放养到一起的难度比麋鹿大得多。

  王丁最不愿意听别人说白鱀豚已经灭绝了,即便这一次考察最终也没有发现白鱀豚,“也不能说白鱀豚灭绝了,有经费的条件下,考察还要继续”。麋鹿的挽救成功也使保护白鱀豚理论上有了可能性,“即便只剩下几头,我们也不会放弃”。

  最后的白鱀豚

  白鱀豚是仅生存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

  1980年代初,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尚有约400头,1994年以后就不足100头了。

  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鱀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鱀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

最后一次有人亲眼目睹过白鱀豚的身影是在今年4月27日,但是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10、专家剖析4大原因致20年内白鳍豚种群几近消亡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64607.html

  覆盖白鳍豚历史分布江段的长江科考未寻找到最后的白鳍豚,科学家们称这个结果证明白鳍豚种群状况极度濒危,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魏卓介绍,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历史资料证实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90%以上的死亡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目前中外科学家普遍认同四大原因导致了白鳍豚在20年的时间内几近消亡。

  首先,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魏卓说,一方面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1987年在长江死亡的一头白鳍豚身上,竟有103处血淋淋的大大小小的伤口。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魏卓说,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彻底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剧。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鳍豚标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断。

  再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魏卓说,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有2头怀孕的雌豚。

  此外,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魏卓说,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一项研究表明,白鳍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要高得多。(沈翀)

11、《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江西五大河找到“户籍”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12月1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957

源头、长度、流域面积有定论 

江西省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统称为江西五大河流。多年来,这5条“母亲河”的源头、河口、长度、流域面积都没有统一的定论。日前,江西省科技厅和省人事厅透露,经过多名权威专家历时3年多的考察,这5条河流终于有了各自科学的“户籍”。

2003年启动的江西五大河流科学考察是国内首次对这些河流的河口、源头进行的全面科考。专家采用鄱阳湖历史最高水位确定了五大河流河口,运用50多年的水文数据,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进行了25次实地定点测量,科学地确定了这五大河流的源头。专家们的考察结论为:赣江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的赣源岽西侧,全长788公里,流域面积为83525平方公里;抚河发源于广昌、宁都、石城三县交界的灵华峰东侧,全长346公里,流域面积17100平方公里;信江发源于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的信源山南侧,全长364公里,流域面积16276平方公里;饶河发源于赣皖交界的莲花顶西侧,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15429平方公里;修河发源于铜鼓县境内的修源尖东南侧,全长405公里,流域面积14784平方公里。(皓琳 俞超)

12、山东将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2006年12月1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3022

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山东省将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明确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依法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

山东省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中,要明确饮用水水源范围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尚未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必须在2007年12月底前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山东省要求各地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严格禁止污染水环境以及破坏水生态、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污染防治、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保护和恢复以及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凡饮用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的,应尽快采取水源修复措施,必要时应调整或改进水厂处理工艺,确保供水水质达标。经水厂采取技术措施仍达不到供水水质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山东省严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一切污染水质的活动,避免水源污染。山东省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水源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期检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要立即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

13、中国在缅首个水电项目成功截流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6-12-13

http://www.cbt.com.cn/cbtnews/frontend/news.asp?ID=108418

记者今天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获悉:中国在缅甸投资的首个水电项目———瑞丽江一级电站已成功截流,这为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进一步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瑞丽江电站位于缅甸北部缅甸掸帮境内,紧临中缅边界的瑞丽江干流上,距中国云南边境城市瑞丽仅90公里。据悉,该电站装机容量6×100MW,建成后将通过230千伏输电线路向缅甸曼德勒和东北部的南坎、腊戌等地送电。

业内人士指出,该电站建成后,将有力缓解缅甸北部地区电力紧张的压力,对推动缅甸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将带动中国大批机电产品和建设物资的出口,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市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瑞丽江电站是中缅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据悉,早在8月初,云南电网公司、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和云南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就组建了云南联合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简称YUPD),而瑞丽江一级电站是YUPD投资的第一个境外水电项目。

14、奥运供水引发水权之争

来源:中国水势 2006-12-13

http://www.waterinfo.com.cn/ssyj-1/shuiquanshuijiashuishi/200612110025.htm

  奥运期间,应急供水工程势必令河北水资源匮乏形势雪上加霜,怎样才能确保奥运供水?集中所有力量完成奥运供水的政治任务之后,反弹的问题会有多少?

  应急供水工程

  应急供水工程是在南水北调长江水尚未到达北京前,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的供水而实施的,此工程的项目法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河北段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石家庄以北段相一致,起点为石家庄市西郊的田庄分水闸,终点为河北省涿州市冀京交界的北拒马河,全长227公里,途经石家庄、保定的12个县(市、区)。终至北京团城湖。按计划,南水北调中线的正式通水时间是2010年,为了确保奥运供水,京石段将在2008年4月提前开通,暂时从河北调水过去。

  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与水务局估算,奥运期间,京城日供水量应该在270万立方米以上,高峰期日用水将达到275万立方米,而今年北京市日高峰用水量为252万立方米。

    10月11日,北京和河北省签署合作协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确保奥运供水。双方商定,共同配合项目法人实施应急供水工程。备忘录显示,为确保北京用水安全,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同呼吁国家在应急工程建设方面给予河北更大支持。河北省则在确保度汛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水、蓄好水,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急供水4亿立方米创造条件。

  《备忘录》提出,两地共同实施“稻改旱”工程。双方分两期合作实施密云、官厅水库上游承德、张家口地区18.3万亩水稻改种玉米等低耗水作物即“稻改旱”工程。从2005年至2009年5年内,北京市安排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资金1亿元,支持密云、官厅两水库上游张承地区治理水环境污染、发展节水产业。河北省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年节水1950万立方米,增加年出境水量1300万立方米。2006年,北京市安排首批水资源环境治理项目资金2000万元,支持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环境治理和节水工程。

  备忘录签署之后,随即,10月13日,河北省赤诚县云洲水库向北京市白河堡水库集中输水,10月15日,河北省北部地区的壶流河、水沟口和响水堡等五大水库开始开闸向北京市官厅水库放水。今年,北京将得到河北多送的1300万立方米水资源。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河北将向北京供更多的水。

  但是,让人担心的是,河北并没有那么多水。

  无水之城

  河北省水资源的匮乏本就令人吃惊。河北省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536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3亿立方米。河北省耕地、人口占全国的5%%~6%%,但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0.7%%,降雨量居全国第23位,人均水资源量311立方米,居全国第29位,是全国平均值的1/7;亩均水资源量208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9,有历史性饮水困难人口100万人,每年还有100余万人出现季节性饮水困难。

  河北省年均可用水资源量约170亿立方米,而近年来实际用水量达到220亿~230亿立方米,超出了可用量50亿~60亿立方米。每年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系发展,累计超采高达1000亿立方米。

  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河北东部平原超采地下水严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和地面沉降面积较大。河北省东部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40米~60米,已形成沧州等7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漏斗总面积达43915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2006年8月底河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较上年同期减少50.28亿立方米。如果明年汛期蓄水依然不理想,2008年河北将有多少水可供?

    水权之争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主要水源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由京冀两地共同修建,共享水源,两个水库都有河北的用水指标,河北曾经对两座水库分别拥有6亿立方米和3亿立方米用水量。但是1981年,北京提出现有的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河北遂放弃了这9亿立方米的用水指标。

    1983年,河北省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成为引滦入津工程的水源,开始向严重缺水的天津年供水10亿立方米。河北之水日见其少。

    因为城市发展和近年连续干旱等各种原因,北京市的用水缺口依然存在,在国务院的调控下,从2003年开始,河北、山西两地开始每年向北京输水。据了解,两地共向北京调水量分别为:2003年5000万立方米,2004年9200万立方米,2005年9500万立方米。

    长期以来,水资源的管理为政府调控。这也是北京一直能从河北获取水资源的原因所在。而河北为缓解水资源的严重紧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得不从山东花钱引黄入冀,费用从最开始的5分钱/立方米上涨到约8毛钱/立方米。不少河北的水利专家认为,河北省是把计划经济的用水指标拱手送给京津,又用市场经济手段从山东引水。

    无疑,长期的“无偿”供水让河北颇有怨言,近两年来,不断有关于补偿的问题提出。

    水权交易

    我国不是没有水权交易成功的先例,早在2001年初,位于浙中盆地的义乌市曾出资2亿元向毗邻的东阳市买下了约5000万方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双方皆大欢喜。这是我国第一笔水权交易,中国水权制度改革从此拉开大幕。

    “十五”计划中,第一次明确了公共资源(包括水和国有土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水利部也提出了“水权”、“水市场”等概念,这为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依据。2005年1月11日,国家水利部曾就水权转让问题专门下发了《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其中,首次明确转让水权的价格和相关补偿,然而,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意见,水权转让的相关操作细则并没有规定。但同时水利部似乎认为,完全市场调节不太现实。

    有业内人士认为,《备忘录》所涉及的补偿项目,并未能解决京冀两地长期存在的用水纠纷,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确保奥运供水的大局暂时掩盖了矛盾。确实,为奥运供水,再次把水权之争推到舆论的风暴口,而带有政治性的确保奥运供水,使水权之争表面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奥运过后呢,所有的矛盾将更激化。(据《南风窗》杨军/文)

15、“西部江河行”漫记(九)

陈宏伟

 

丙中洛的歌声

“长袖飘过的地方,洒下一路欢笑。那是高山的雪莲,我心中的姑娘。歌声飘过的地方,洒下一路幽香。那是高原的杜鹃,开得像火一样。姑娘走过的地方,一路鸟语花香。那是春天的使者,我心中的姑娘……”

腼腆的藏族小伙子何云飞,唱起歌来却判若两人。这是一首词曲优美的藏族情歌,通过何云飞“原生态”的嗓子流出来,更能打动人心,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并不顾礼貌地请求他一次次地重复。

何云飞是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甲生四季桶希望小学惟一的老师。在这大山深处,何云飞自娱自乐的最好方式就是唱歌。

怒江州在云南西北部,与缅甸、西藏接壤。州府在泸水县六库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怒江州最北端,丙中洛乡又位于贡山北端,柏油马路止步于此,再往里走就是西藏了。

何云飞所在的学校背靠怒江,面朝大山。周围环境幽僻,鸟语水声,风景绝美。

学校总共有六名学生,都上二年级。孩子们是附近的农家子弟,任何一个孩子上学,来回至少要走两小时的山路。到四年级时,如果有孩子还能继续上学,就需要到丙中洛小镇去,路会更远,步行需要3个多小时。

孩子们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其中语文、数学和品德是按教学大纲与县里其他学校接轨的,其他三门课何云飞自己安排。孩子们主要是怒族,普通话都不算太好,何云飞上课需要用两种语言,主要用普通话教学,如果讲不明白,就改用怒语加以解释。

令何云飞骄傲的是,他的学生去年语文总成绩考了全乡第一。

学校矮矮的院墙上写着“知识改变命运,人才造福一方”。何云飞感到自己担负的责任不小。从黑板上工整的字看得出,他已经很努力了。但他的顾虑是学校缺教具,还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跟不上要求。我们问他需要什么教具,他闷闷地想了半天说:“我也没见过什么教具,就觉得光凭嘴讲,有些东西讲不清楚。”

有生以来,何云飞去过最远、最大的城市是六库镇——坐汽车需要一整天时间。怒江外面的世界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中师毕业、又通过自学考取大专文凭的他,现在每年有机会接受一周的培训。“时间短,课程重,学不到什么东西”。

何云飞的收入比我们想象中要高一些:每月1200多元钱,能按时足额领到。家里父母和妻子种着3亩地,生活略有节余,也算是安逸美满。他的理想是有机会到丙中洛中心学校去任教。

自然美景、原生态歌声;向往城市、依恋家乡;经济贫困、条件艰苦交织在一起,作为平等的道德主体,我们没有任何权力给他们的生活下什么结论。

何云飞惟一到过的“大一点的城市”六库,眼下正在修与不修水电站之间徘徊。按照有关方面一贯的说法,修水电站可以为当地百姓解决贫困问题,何云飞对此似乎一无所知,水电站对他是过于遥远的事情。

离学校不远的甲丁村村民老李,倒听说过有人要移民过来。老李说:“政府决定的事情,我肯定支持。不过,移民过来后,我们可能就没什么地方种菜和放牛了。”

同行的汪永晨认为,不在于通过修水电站解决贫困问题——事实上也解决不了,而在于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她与另一个NGO负责人将个人的数万元奖金拿出来,为怒江沿岸的37所小学分别买了电视机、DVD和数百部电影光盘。

“经济上的贫穷落后,可以通过其他很多途径解决,也可以赶上发达地区和国家。但怒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则是任何发达地区和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汪永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