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一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1-20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94.8%的公众确认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严重

                  2、环保总局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32006人类发展报告:气候变化加剧中国水危机

                  4、新华网:中国专家呼吁重视湿地经济效益

                  5、环保电子地图显示东部跨国企业将污染源西移

                  6、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 湖区25万群众饮水困难

                  7、上游降水量创新低 黄河流域缺水形势依然严峻

                  8、太湖流域依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9、吉林:企业如超标排污 自己掏钱买“额度” 

                  10、杭州严格限制企业排污 举报者可获奖10

                  11、新华网:中水电在老挝10年承建四个水电项目

                  12、中国阐明应对气候变化立场 国际社会肯定中国努力 

                  13、“绿色清单”:绿色就是节约 

                  14、解决环境污染需引入绿猫理论

                  15、江河十年行

194.8%的公众确认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严重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60766.html

70.7%的人感觉近些年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

    “8月份,北京80%的降雨都属于酸雨,甚至还出现了强酸雨”。11月3日,宋强看到报纸上这则消息时,下意识地摸了一把自己的脸。他想起5年前去四川看乐山大佛时,佛像的鼻头黑乎乎的,脸上也有好多黑斑。当时导游就介绍说,是酸雨给大佛毁了容。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共有6653人参与),82.4%的人“担心自己所在的城市下酸雨”。

    有趣的是,刚听到“下酸雨”的消息时,34.8%的人感到“震惊”,而63.1%的人则表示,“在意料之中”。一名网友这样解释:“年年沙尘暴,今年甚至还下了几吨黄土。‘虱子多了不咬’,北京下什么我们都不觉得奇怪。”

     11月14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辟谣”文章,首次公布了酸雨监测情况:“2006年北京7月、8月间的平均酸雨频率仅为5.9%,较前两年有显著下降,北京不是酸雨区。”

    不过,这则消息并没有缓解公众的焦虑。调查显示,83.2%的人认为,“酸雨增多,说明大气污染正在加重”。

    “近两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调查中受访者的共识,这种说法的支持率达到94.8%。而选择“一般”和“说不好”的占4.1%,“不太严重”的占1.1%。

    在梁从诫主编的《2005年环境绿皮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些统计数字:4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损失高达113亿元;8月2日,《光明日报》报道,汽车尾气已成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居“世界第一”;11月29日,新华网消息,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正遭受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12月27日,中新社电,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

    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渐渐从“局部潜在”走向“全面爆发”。有网友评价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

    本次调查也印证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担忧。调查中,公众最担心的是水污染,87.1%的人认为水污染对生活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是空气污染(85.6%)、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73.0%)、食品污染(63.0%)、植被减少和荒漠化(57.2%)、噪声污染(52.1%)等等。

    日前,山西省环保局的一项调查显示,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推倒了污染企业的烟囱,年底的利税谁来上缴”的顾虑依然存在。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7月26日在全国节能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中组部也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把能耗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的22个指标之一。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由国务院批复的“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降低能耗指标的计划。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要比“十五”末期削减20%。

    今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让那些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领导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

本报调查显示,在企业、政府、个人三者中,80.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最该对中国环境状况负责”。同时,也有70.7%的人感觉近些年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20.6%的人觉得“虽然努力了,但效果并不明显”。 

2、环保总局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60611.html

  国家环保总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试点项目启动仪式。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十几个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因人口众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严重,而生物多样性锐减必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的威胁。这个全国性规划项目将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全面和系统的科学支撑,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具体系统的决策依据。

  该项目第一阶段在长江上游地区展开,项目将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就如何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出建议和策略,并协助四川省制定一套综合的保护行动计划。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中科院的动物所、植物所、地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保护国际、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都是这一规划项目的合作伙伴。(张可佳)

32006人类发展报告:气候变化加剧中国水危机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62601.html

    11月1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北京发布的《2006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不断上升体现出中国人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仅在过去3年中,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上升了25位,在175个发展中国家中名列第81。

    这份主题为“透视贫水:权力、贫穷与全球水危机”的《2006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世界对于千年发展目标中有关将无法持续得到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减半的指标有望实现,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中国国内人均水的可用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在确保水的持续性供给上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中国的水资源供给压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生活在水资源稀缺的华北地区5.38亿人的生活。

    全球变暖影响中国3亿农民

    报告强调,全球变暖引起了对未来冰川融水流量和时间的严重关注,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目前进行的对水资源的重新调配。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消融,这种变化会对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多达3亿农民产生影响。现今,中国几乎所有的冰川都已经开始消融,而冰川的消融意味着到2100年,西藏的大部分冰川将会消失。

    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报告对中国在满足农村居民需求上取得的进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现在,省级和县级政府对设定的目标进行了监察,并在农村地区投资建设和发展卫生公厕。农村卫生设施覆盖率在5年内翻了一番,这些举措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在农村水和卫生设施上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水污染继续威胁中国的水资源安全。报告援引国家环保总局的材料指出,在为全国将近一半人口提供用水的海河、淮河、黄河水系中,有超过70%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持续的工业增长使类似一年前松花江事故那样的工业事故发生率增加。松花江事故不仅威胁到了300万哈尔滨人民的生活,而且影响到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民的生活。因此,加强水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中国水资源管理亟待改进

    中国华北地区将会在为人民提供安全用水的问题上面临长期挑战。海河、淮河、黄河3条河流用不足中国水资源总量8%的水供给着中国接近一半人口的用水需求。报告指出,水和卫生问题首先是穷人面临的危机。在中国,大约有一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海河、淮河、黄河流域。

由于黄河发生的变化,华北地区亟待制订可持续的水资源政策。现在黄河的水量已经非常少,在低水期几乎断流。当前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反映出,直到最近,水资源还没有合理的价格,这导致了水的过量消费。报告指出,水资源的定价和需求管理在中国的水资源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黄勇)

4、新华网:中国专家呼吁重视湿地经济效益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1290

新华网南宁11月20日电(记者张晓博 叶建平)“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湿地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造成中国大量湿地被破坏。”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苏勇说。

近年来,中国湿地开发利用长期处于非理性、无序化和掠夺式状态,导致大量湿地遭到人为破坏。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老百姓走出湿地“无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苏勇说,湿地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是非常可观的,其最直接产出的是水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在灌溉、工业、居民供水、养殖和发电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经济效益”。

苏勇介绍说,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水源充沛、肥力和养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长。“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它可以为农产品、水产品提供丰富的养料,提高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

“湿地还是一种旅游资源,如广西的河流和海岸湿地中,不少就凭借着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成为风景区。这些也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体现。”苏勇说。

广西现有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4425公顷。广西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湿地类型主要包括近岸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等,是中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广西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植物约175科、1115种,野生动物约55科、985种。

5、环保电子地图显示东部跨国企业将污染源西移

来源:【四川新闻网】2006年11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59415.html

  “电子地图全国联网曝光污染企业,不能让在东部被打掉的跨国企业把污染再转移到西部城市,特别是四川成都。”11月18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成都举行的绿色记者沙龙上,展示了今年9月开通的首张中国水污染电子地图的威力。记者在现场看到,水污染地图设置了水质信息、排污信息和污染源信息三类数据,在列出的两千多家污染企业中不乏知名跨国集团。

  电子地图极为直观:首页是一张中国地图,右侧是北京、上海、天津、河南等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地名。只需要轻轻点击四川,废污水排放总量的排名就能瞬间搜索出来。通过电子地图记者发现,去年高居榜首的广东废污水排放量为六十四亿吨,而四川废污水排放二十六亿吨,排名全国第七。

  据了解,电子水污染地图目前已对全国上百家污染不达标企业进行了曝光。面对来自成都河流研究会及多家民间环保组织人士惊讶的目光,马军特别用不同颜色在电子地图上做了标识。马军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对全国所有省市的水污染源进行卫星定位,希望让公众了解到更多他们本该早就知道的信息。

  作为水环境研究专家的马军告诉记者,现在长江污染相当严重,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达两百多亿吨,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处在长江上游的城市水环境处理不好,下游城市的水环境会难以想象。”根据地图的颜色,马军指着带有阴影图形的一片区域非常忧心。马军称,最新水污染地图上已有两千多家污染企业,其中不乏跨国公司的上百家企业污染根本不能达标,而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一家跨国企业就赫然榜上有名。

  马军透露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建立全国水污染数据库,从而把地区水污染状况精确到每个社区。“目前电子地图的社区勾勒和电子地图的卫星定位已在北京城区试点完成,不久后就会在全国城市地图上得以显现。”(记者 姚朔昂)

6、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 湖区25万群众饮水困难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60893.html

  受周边来水减少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连续三个月突破历史同期最低记录。目前鄱阳湖周边地区有25万群众饮水困难。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今年8月至10月份,鄱阳湖持续出现异常低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连续三个月突破历史同期最低。进入11月份,鄱阳湖低水位仍在持续,上半月星子站水位自10米降至8.30米左右,已接近历史同期8.20米的最低水位。

  导致鄱阳湖持续低水位的原因是来水持续减少。据江西省气象部门介绍,9月1日以来,江西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4成。鄱阳湖周边的赣江、饶河、信江水位都在逐步接近历史最低记录。江西省水文部门统计,11月以来鄱阳湖入湖水量为600立方米每秒左右,而鄱阳湖出湖入长江的水量为1300立方米每秒以上。

  少雨干旱导致鄱阳湖周边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目前鄱阳湖周边农村地区约有25万群众出现饮水困难。由于赣江、鄱阳湖水位太低,南昌市航运部门的通航大型船只基本停开。鄱阳湖罕见低水位也导致湖床裸露,渔业捕捞场所大量减少,渔船无法正常作业,绝大部分渔船已上岸。南昌全市共有渔业捕捞船2885艘,目前能进入湖区正常作业的船只只有496艘。

针对鄱阳湖地区出现的严重旱情,江西各地政府正采取生产自救措施,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在干旱地区多打一些机电井,以缓解当前的用水困难,同时指导渔民从事其它产业。(郭远明、张敏)

7、上游降水量创新低 黄河流域缺水形势依然严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62221.html

  根据青海省平均年降水资源丰枯评定指标,今年1月~10月,黄河上游地区降水资源偏枯,属于异常枯水年份。黄河流域缺水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今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1月~10月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平均流量为477.8立方米/秒,较历年平均值少237.5立方米/秒,偏少33.2%,偏少幅度列1961年以来第三位。汛期(5月~9月)平均流量为632.4立方米/秒,偏少39.5%,偏少幅度列1961年以来第二位。

造成黄河上游流量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月~10月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气温偏高,致使上游流域蒸发量增大,流量减少。而今年汛期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量的持续偏少是导致流量偏枯的根本原因。专家指出,2005年黄河上游流量经过短暂的回升后,2006年又进入偏枯年份。

8、太湖流域依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新华社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065374.html

  新华社苏州11月20日电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占全国GDP的11.6%,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3.4倍。但由于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太湖流域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39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因此,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高度重视、依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年来,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提出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同时,太湖流域管理局积极加强依法行政,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开展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其作法引起全国关注。首先是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推动下,流域各省市水功能区划已全部由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并颁布执行。太湖流域纳污总量限排意见已经由水利部报送国家环保总局和流域地方政府,成为流域管理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水功能区监测范围和提高监督管理能力;探索和建立以流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分级分工、协调配合的管理原则和办法;全面推开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其次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开展了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行政许可工作,入河排污口登记是加强排污口监督管理的水资源保护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对已建入河排污口实施监督性监测,发现非法排放,及时向有关部门政府通报情况,促进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改。

  最后是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保障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太湖流域管理局与地方密切配合, 在横山水库开展水源地保护试点项目,探索水源地保护的有效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保障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积累了经验。

9、吉林:企业如超标排污 自己掏钱买“额度”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20日 1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20/content_5352673.htm

    新华网长春11月20日电(米川)吉林省首次对58家电厂核发排污许可证,要求相关企业按许可证上核定的排污量排放污染物。

    吉林省环保局污控处负责人介绍,这些企业包括现役的火电厂、热电厂、垃圾发电厂、生物电厂和有自备电站的企业。在发放许可证前,环保部门对各企业的污染物按标准作了核定,领到许可证后,企业须按照排污许可证上的核定标准排放污染物,超过允许排放额度的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购买排放额度,否则就是违规,将被增收排污费并进行相关处罚。

    一家电厂负责环保的董工程师说,为领取吉林省首次对电厂发放的排污许可证,电厂买了一系列环保控污设备,比如烟气在线监测仪、除尘器等。目前,电厂的除尘率能达到98%,二氧化硫污染物的排放量至少能比以前减少20%。

吉林省环保局污控处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对所有行业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如第二年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排污证的有效期及标准将进行随时调整。

10、杭州严格限制企业排污 举报者可获奖10

来源:今日早报2006年11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0/041310543993s.shtml

  早报讯 (本报记者 魏皓奋) 评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据悉有五大类24项指标。杭州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这四个方面的实现度已经超过了“基本小康”的水平,可谓是成绩斐然,而恰恰在第五方面——生态环境一块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杭州市委、市政府日前在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工作时,“实施总量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话题一再被提及。杭州市主要领导分析认为,杭州一直引以为豪的生态环境,目前反成为最大的“短板”(按照“木桶理论”),“拖了杭州实现小康社会的后腿”。

  酸雨发生频率富阳最高

  “杭州市连续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没有恶化,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会上,杭州市环保部门分析,“杭州市范围酸雨污染较为严重,全市大部分地区处在重酸雨区,酸雨程度有加重的趋势。酸雨发生频率较上年有所升高,其中富阳频率最高,为98.6%,临安次之,为95.6%。PH年均值杭州市区最高,为4.68,临安最低,为4.11。”

  而据1-6月份环境监测结果,杭州市钱塘江监测断面功能区类别达标率为63.2%,苕溪监测断面功能区类别达标率为38.9%,杭州市区各大水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下降,2005年度为89.3%,2006年度1-8月份为85.2%,饮用水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把污染物排放指标视作GDP

  有关部门认为,杭州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也相应增加,有些区域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形势相当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逐步凸现。

  从杭州市各县(市、区)核查上报的数据看,3种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原来的环境统计数。杭州市去年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核查前增加52.20%、72.34%、5.80%。为此,杭州市明确要求每一个领导,要像重视GDP那样重视污染物排放指标,尤其要关注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

  让举报者成为十万元户

  “虽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二级标准,但浓度逐年有所升高,尤其是二氧化氮污染相对较重。”环保部门认为,“主要是市区耗煤量增加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

  杭州市表示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市区要控制燃煤锅炉,要彻底关停小砖瓦等“五小企业”;要加强监督力度,对不法企业向运河、钱塘江偷排的要坚决制止;要鼓励群众的有奖举报,“让举报者成为万元户、10万元户”,让偷排者受到重罚。

  杭州市委主要领导说,“如果监测发现氨氮超标,就要让排放氨氮的‘大户’停产。就像前几年‘拉闸限电’那样,采取强烈措施,限制企业排污。”

11、新华网:中水电在老挝10年承建四个水电项目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1284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毛晓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简称“中水电”)在老挝的BOT水电项目——南立1-2水电站项目协议19日正式签署。这是该公司在境外以BOT方式承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也是中国公司在老挝的首个BOT水电项目。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经营权的外经企业,从事海外水利电力工程建设有50年历史。

中水电最新统计显示,自1996年进入老挝市场迄今,中水电在当地共承建了四个水电工程项目,涉及合同及投资总额1.788亿美元。十年来,公司在老挝的业务实现了从单纯的承包方式向工程总承包方式(即EPC方式)、再向现在的BOT带资承包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南立1-2水电站项目是中水电在老挝市场获得的第四个工程,也是其首个海外BOT项目。该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含四年半的建设期,总投资1.42亿美元。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

BOT模式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在提倡的。其基本做法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投资者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投资和经营者负责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

陆国俊表示,目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12、中国阐明应对气候变化立场 国际社会肯定中国努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1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20/content_5352381.htm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部长级会议上阐明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他说,各国应该坚持公约所确立的各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高度重视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中国代表团认为:

    中国赞成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这是国际社会在长期探索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方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中国代表团认为,应加强研究技术合作与转让的条件、机制以及政府在技术合作与转让中的作用,并根据技术转让重点部门、重点领域的情况,制订相应规划,以便真正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

    关于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姜伟新说,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适合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减少灾害性天气事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应增加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附件一国家进一步减排指标的谈判,中国代表团认为,当前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京都议定书》第三条第九款特设工作组的谈判进度。中国呼吁附件一国家尽快提出第二承诺期的具体减排指标,尽早开展实质谈判,力争在2008年或最晚2009年前完成谈判工作。

    最后,姜伟新说,中国愿与各缔约方加强实施公约的长期合作对话,交流实施公约的经验,查找实施公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公约实施的建议,努力促进公约各项规定的切实履行。但是,姜伟新称,对话并非谈判进程,更不是旨在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减限排目标。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肯定。

    同日,总部设在美国的清洁空气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lean Air Policy)发布的一份名为《巴西、中国和印度的温室气体减排:至2025年的前景和机遇》报告中称,发展中国家为温室气体减排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不像其他国家想像的那样无所作为。

    此报告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基于该报告,我们可以重新规划气候变化全球政策。”日本特使Mutsuyoshi Nishimura称。而欧盟委员斯塔夫罗·季马斯对此报告的评价是:“报告反应了在发展中国家,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他们正采取广泛的措施来实行温室气体减排,而同时,又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这份报告对于2012年后如何制订有效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政策提供了一些新思路,非常重要。”英国环境粮食农业事务部的官员亨利·德文特说。

    报告显示中国和巴西所做单方面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70%,以及印度所做的单方面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30%都是由他们各国的财政预算来承担的,完全不依赖于《京都议定书》所设立的清洁发展机制。

预计,这3个国家在2020年有望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共能减少19%的温室气体,大约是15亿吨,这相当于美国2004年所有陆地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总和,是欧洲同年交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两倍。如果他们能够完成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那么在其他国家的配合下,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在2020年有望稳定在445ppm。(孙晓华)

13、“绿色清单”:绿色就是节约 

来源: 新京报2006-11-18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6/11-18/015@014732.htm

  日前,财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发文,公布了中国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政府用车只能选择九大被环保认证的品牌。今后,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昨日《京华时报》)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政府的作为总是有着“风向标”的作用。绿色产品要进入社会,政府采购理应首先做到。

  事实上,政府绿色采购已经是一种国际趋势,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都制定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

  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以文件形式,明确要“优先”采购绿色环保产品,而且可以“视情况”拒付采购资金,并没有“一刀切”地强制执行,这似乎也是立足于国情之举。但这样的举措至少在表明一个信号:如果说目前获得环保认证的产品还不足以囊括所有的政府采购商品的话,在未来,环保认证将是政府采购的首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产品将因为忽视环保而被“一票否决”。

  “环保”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很多领域,环保仅仅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可以预见,落实科学发展观,像这样实打实的政策将会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我们注意到,上述消息一公布,却引来不少争议。其中一个焦点是:在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中,一些经济型的国产轿车没有入选,包括曾是政府用车主力车型的“桑塔纳”。网民们因而质疑:政府用车,环保重要还是节约重要?为什么不支持民族工业?

  其实,“节约”和“环保”哪个重要,不仅仅是这次政府采购,类似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如果放在十年前,我们谈节约,可能仅仅需要看车价本身,但到了今天,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形势的日渐迫切,环境成本已经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了。也许一辆不够环保的车价位低一些,但如果算上其数年行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起环保型车辆,恐怕相当不节约了。所以,选用环保型车辆,从长远来看,是符合节约理念的。

  还要消除一种误解:讲求环保“质量”必然大幅增加财政开支,与“节约”相悖。我们承认,与不环保的汽车相比,采购环保汽车会增加一些开支,但随着汽车市场的充分竞争,汽车价格的下降将是一个趋势,财政开支也必将进一步规范起来。在公车基本够用的情况下,只需对公车采购的总开支进行限制,就能够达到节约的效果,否则,如果不限制,哪怕采购再便宜的车,也仍然是浪费的。

  另外,有人指责“不支持民族工业”,且不说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说法有些落伍,但就支持民族工业而论,我们应该支持的是什么工业?要支持不环保的工业吗?

  当环保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时,如果我们还对不环保的商品进行“支持”,最终的结果便是越来越糟,最终被市场淘汰。政府真正要支持的,是努力使不够环保的企业尽快环保起来,而不是采购不够环保的产品,为其扩大市场。

前段时间,女富豪张茵被人称为“废纸堆里出来的亿万富翁”,就有人得出“绿色就是金钱”的结论。的确,搞环保,在很多人眼里是在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但是,时代发展正在证明,环保不仅有社会效益,更有经济效益。一个不搞环保的国家和地区,最终同样也会失去更大的利益。绿色政府采购,从社会效益角度考量,自然功不可没;即便从经济效益角度,也仍然有推行之必要———让那些不争取环保的厂家,失去的不仅仅是社会评价,同样也应该失去经济收入。

14、解决环境污染需引入绿猫理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63264.html

  近日,联合国发布报告称,虽然中国在普及供水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河流湖渠遭到了严重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染。水污染和缺乏清洁饮用水问题亟待解决。

  实际上,水的普及性供应的确同水的污染是相关的。中华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博士告诉笔者,从逻辑上讲,水供应到一阶段就会产生污染性缺水。道理很简单,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南方丰北方匮,但现代工程技术可以克服这个地理区位上的问题,比如中国耗资600亿美元的南水北调工程。但水资源的长距离调配,水供应的急剧普及,必然产生消耗问题,工程污水排放问题和新的衍生污染物问题。而且,水务部门既管供水也管排水污水,自然希望两头都做大,更多的供水(工程型)会带来更多的污水(更多的污染),在这个过程中,水质就被牺牲了。相反,节水原本是推进水质改善的力量,但是,它显然不符合部门利益,所以节水的严厉性和紧迫性其实是被削弱了。这个有趣的“水的辩证法”揭示了污染自我强化的机制。

  不仅如此,环境污染问题的另外一个自我强化的机制更为重要,是一些知识精英的迁移和国家智力资源的耗散。最近,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中国宣讲了他的一个新发现:“绿猫。”他说,“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是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不是绿猫就抓不到老鼠。”他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在未来是争夺其他地方知识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识精英的重要变量。知识经济和开放的世界人才流动体系给予了知识精英挑选自己处境的特权,于是,青山绿水将比银元钞票更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很好,但是污染严重,那么,知识精英会逃离这个环境,这使得这个国家无法获得足够的智力资源在经济上升级。

  这个“绿猫”显示了:在一个开放的以抢夺人才为至高目标的世界里,生态环境通过影响智力流,进入了真实的生产函数体系里面。生态环境也构成了一种凌厉的生产力。事实上,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沿着“绿猫”理论的逆向线走着。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目前大约有4300万慢性肺病患者,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此病。而且中国的慢性肺病患者日趋低龄化,30岁得病人群占比大幅度上升。慢性肺病的两大致因:吸烟和空气污染。由于吸烟有一个过程期,所以导致患者低龄化的主要原因一定是空气污染,而空气污染将给那些年轻的知识精英产生心理上的阴影。随后,他们的走向也可能将会决定经济结构的升降。

  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绿猫”是对Grossman和Krueger等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替代,“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洋溢着一种愚蠢的乐观,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虽会破坏环境,但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却能够带来更加环保的技术,从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也许就像带来强大的冲击波的“斯特恩报告”说的那样:我们的确过去高估我们对环境的修复能力。

15、江河十年行之一
汪永晨
   未来的十年可能是中国江河变化最大的十年。我们从2003年开始关注中国的江河,先后叫停了都江堰的杨柳湖水库和康定的木格错。为了能留住怒江的绿色,中国媒体和NGO不断呼吁,他们的声音终于引起了国家总理的关注。也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在今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会上,他们要求中国明年2月能提交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的报告。
   今年11月8日,在我们的绿色记者沙龙上,美国大自然协会的科学家呈现了一张地图,上面标出了已经建,正在建,和将要建的密密麻麻的水电站的标志。为此,有人说:新一轮的水电开发给江河带来的影响可能比当年砍伐森林还严重。
   为此,我们从今年的11月19日开始,取11 19的谐音,连续十年,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不间断地关注中国的江河。江河十年行的路线是:从都江堰开始,到大渡河上的木格错,然后是雅砻江,攀技花的二滩,接着进入云南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
我们将选择十户人家,十个特殊景观和十条江河的水质,未来十年中,把他们与江河的命运一同记录下来。
   11月19日早上,天下着小雨,从成都出发,当我们到达已经建成的紫坪埔大坝时,大坝整个都笼罩在雾中。当地环保局向我们介绍说大坝的修建主要是为调节岷江的水量起到作用,可是地质学家范晓却给我们看了水库边上小小的塌岸。范晓说,的确,紫坪埔在枯水季节可以起到让岷江有水的作用。可是,来水不均,会给河床,以及两岸的地质带来影响。况且,调节水,还是要先紧着发电才行。
   在都江堰,有几个当地老乡听到我们在谈紫坪埔,就马上走过来问我们:今年都江堰的干旱和修水电站有没有关系?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回答有关还是无关。这需要时间和考察数据来说话。
   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的一位专家向我们说的是,紫坪埔没有修鱼道,现在江中有一种珍惜鱼因为无法回游而面临着极大的危险。都江堰遗产办公室主任王甫告诉我们,自从成功地制止了杨柳湖水电站后,他们在都江堰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提高了。这些年,谁要是想在都江堰景区动些手脚,一定会有人说去问问王甫。
   可是,当我们一行十二人(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走近都江堰的飞沙堰,宝瓶品、鱼嘴时,我们都在问,紫坪埔水电站发挥作用了,在紫坪埔大坝已经实施了关闸开闸,调节了水流。那么都江堰这个已经为天府之国的人们运转了2263年的水利工程,它的四六分水(即枯水季节,六成水流入内江,灌溉了成都平原,在丰水季节,六成的水流入外江,减少洪水压力),它的排沙作用还有用吗?
   当然,现在下结论还太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江河十年行。
   今天我们走进了第一户人家,男主人叫陈明,我们问了女主人的名字,她说姓杨,名是翠竹的翠,兰花的兰。他家有4口人,除了夫妻外还有一个22岁的女儿,和一个17岁的儿子。他们家搬迁,老房子赔了他们8000元,新建房的宅基地是政府给的,他们靠贷款和借款花十一万建了新房。新房子也是他们的小餐馆。可是目前他们有些着急,因为过往的人不多,生意并不好。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都要成家,未来十年这户人家的变化及他们和岷江之间的关系,都是我们将要关注的。
   今天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听了我们的采访后,告诉我们原来从成都到九寨沟是走江边,现在要走盘山公路了,塌方有点多。就在昨天,他从九寨沟回来,一段正在修建的高速路滑坡了,把整个路都“淹”了。范晓说,这段路本来就是地质脆弱地段,今后作为地质学家的他,要更加密切地关注。
   明天我们将要走进木格错,去看看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留住的那个野人海-高原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