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5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保总局: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油物被有效控制
2、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机是世界水危机的根源
3、联合国报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缺水
4、经济日报: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质状况通报
5、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银川挂牌
6、山西发出污染追杀令背后:环保政令受阻经济考量
7、72家关停 山西重点污染行业推“末位淘汰”
8、广州惊现大批"洋垃圾" 工商端掉黑窝点
9、新华网:三峡水库日蓄水总量下降
10、新华网:重庆构筑"三道防线"确保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地质安全
11、新华网:三峡库区已搬迁移民123万人
12、三峡水库水位持续上升 奉节老城今将被淹没[图]
13、评论:期待环境保护严格执法成为一种常态
14、不能将“排污费”当“保护费”
15、政府对环境安全负什么责
1、环保总局: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油物被有效控制
来源:人民网 2006年09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856/4855358.html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9月24日下午向新闻界通报说,9月22日下午15时30分,在距哈尔滨市松花江公路大桥附近江面发现呈分散细带状态的浮油物,经过有效防控,不会对哈尔滨市及下游地区供水造成影响。
这位负责人说,国家环保总局23日凌晨接到浮油物情况报告后,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污染防控工作。黑龙江省迅即采取草袋填充泡沫及活性炭吸附、在下游设置拦截带等措施,确保松花江河道水质和周围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监测结果表明,到下午4时,下游断面石油类物质完全降解,水质达标。目前,环保部门仍在继续跟踪监测,确保污染防控工作万无一失。
这位负责人说,经过沿江排查分析,初步确定江面浮油物为挖泥船排出的柴油所致。目前,涉嫌肇事的3条挖泥船已被扣留,调查取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有关部门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国宣)
2、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机是世界水危机的根源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9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9/25/content_5133198.htm
——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水资源项目主任吉尔·博格坎普
“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危机其实不是水资源的危机,而是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机,我们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使用现有水资源。”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水资源项目主任吉尔·博格坎普,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世界水危机的根本所在。
作为全球自然保护权威机构的水事务负责人,博格坎普此次来华是为参加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世界水大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是国际上最具吸引力的水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平台,迄今已分别于2000年在法国巴黎、2001年在德国柏林、200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2004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成功举办了4届。本次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世界水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吸引了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水行业专家,是历届世界水大会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博格坎普提到的“可持续水管理”正是本次大会的主题。
博格坎普认为,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在国际层面,帮助国际社会了解到在这一领域又出现了哪些新技术,促进了城市用水管理者与非城市用水管理者之间的对话。就中国而言,会议帮助我们加强了与中国的水利专家及废水处理专家之间的联系,也给了中国一个就‘新的环境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与全世界进行沟通、切磋的机会。对中国来说,在这一领域同国外专家互换经验尤其有必要,因为无论是水资源问题还是水污染问题,中国的形势都相当严峻”。
博格坎普说,中国拥有全球7%的淡水资源,但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1%以上,而且60%的水资源又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因此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此外,中国目前处在高速工业化、高速城市化的时期,不但GDP的年增长在8%左右,而且每年有1500万农民进城,这些都使许多深层次的资源利用矛盾急剧凸显。
怎样解决用水矛盾?博格坎普非常直接地给出了答案:重视和加强水管理。他说:“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也包括中国,目前最大的水危机其实是水管理危机。我们必须更高效地管水、用水。”联合国在其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中也认为,全球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包括水资源浪费严重,世界许多地方因管道和渠沟泄漏及非法连接,有多达30%到40%的水被白白浪费掉;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截至2005年,仅有12%的国家制定了完整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计划等。博格坎普表示:“如果不尽快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50年后人类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更为严重的缺水问题。”
那么,到底如何加强水管理?博格坎普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他说:“当前关于‘城市用水在最终排放到河流之前的反复循环利用系统’就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城市的采纳。比如在伦敦,水通常要被用上7遍,先饮用、再浇花、养鱼、冲厕所、再处理后还可以用于灌溉、船舶运输、水力发电等等,而每一次经过处理后,水质都可以达到所要求的清洁程度,对水进行反复提纯的技术使水质达到甚至可以再饮用的程度。实践证明,这个系统很好地缓解了城市中的用水压力。”
就那些水资源本身就缺乏的地区,博格坎普给出了这样的水管理建议:“大部分水管理危机其实都发生在这样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当地人的过度用水行为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竭力保护那些尚未被利用的水资源,比如使河流不受污染地继续‘活下去’,就成为关键问题之一。”据英国《独立报》引用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500条大河,超过半数已经严重枯竭。而全世界有一半人口生活在与邻国分享河流和湖泊系统的国家里。地球上有214个河流和湖泊系统跨越一条或若干条国界,其中148个水系统经过两个沿岸国家,31个水系统流经3个国家,有的水系统流经的国家多达12个。
就此,博格坎普表示:“在今天的很多国家中,就‘分享水资源及其带来的利益’进行合作,已在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大背景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如在欧盟内部,就有很多关于分享河流的水资源协定和安排,涉及到如何保障水质、如何再蓄水、如何为下游国家保留足够的河水及鱼虾产量等等。中国也与越南、老挝、哈萨克斯坦等国分享着跨国河流,欧洲的经验可供中国参考。”
当记者问到对“中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的看法时,博格坎普说得很中肯:“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数量关于水资源利用、保护水质的法律法规,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去实施这些法律,让它付诸行动,而不是只停留在公文里。”他具体说:“目前,中国和欧美都面临着两个挑战,其一是如何尽可能降低城市排放和工业排污对全球河流造成的污染,而这要求城市、工业企业、公司、居民各个环节齐心协力,把各种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其二是如何解决无定点污染带来的危害。工业污染有明确的污染源,如排污管道,但农业污染就相对隐蔽,农用化肥渗入土壤后又渗入地下水,严重影响了地下水和河流的水质。所以,同农民进行交涉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就“跨国水公司已瞄准中国并逐渐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博格坎普这样认为:“总体而言,这些大公司都拥有解决水供应问题或熟悉水处理设备的专家,特别是对大城市,他们的意见通常很有帮助,因为大城市对这些技术的要求更高更复杂。所以,参考这些专家的意见,对中国是有帮助的。”(刘坤喆)
3、联合国报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缺水
来源:外电 2006年9月2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7704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自古以来世界各地人类都聚居于淡水充足的地区,世界四大古文明也都发源于河流。但人类历史始终没有摆脱严重旱灾、尸横遍野的阴影。
日前世界700位专家花了5年编写的报告警告:今日全世界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不一程度上缺乏生活用水,有多达11亿人(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严重缺乏安全饮水,另外有40%的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全球每年有150万名儿童,因净水资源不足而死于腹泻、疟疾等常见疾病……
专家说,世界500大河中,有250多条大河面对枯竭和严重污染威胁,正奔向死亡。
联合国专家指出,世界总体的淡水资源,如能平均分配,仍足以应付全人类的需要。
在环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时代,世界“淡水充足、水荒深重”的矛盾现象却未见舒缓。究竟谁是世界水荒的背后黑手?国际社会是否已有解决水荒、对付黑手的良策?
世界700位水资源专家,集结5年研究成果编写成一份报告,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水源大会”上发表。该报告指出,世界水荒加速恶化,预料人口大国印度和中国,以及耗水大国美国等国家,都会受到水荒提前来临的影响。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威胁。
科学家在2000年曾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有三分之一将面临缺水问题。不幸的是,2005年的统计已显示,这个“全球水荒红线”的关口已被突破;比科学家的预测提前了20年。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日前发出文告指出,世界淡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因此人类的水荒问题有一部分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数据显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地球的物理性缺水地区”。它们形成的原因有两大方面:其一是由自然环境及自然力量造成的;其二是人类由于错误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地开发及使用江河及地下水,导致江河干涸、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自然水源丰富地区的民众也同样有缺水问题,许多地区由于供水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民众不得不使用许多少年儿童的劳动力来取水挑水,同时这些地区也会因水源不足而无从改善卫生设施,这些都使得社会贫困的恶性循环更加根深蒂固。
估计全球现有10亿人口,可列为受害于缺乏供水基础设施的“经济性水荒”的“灾民”。
水荒给世界发展带来十大隐忧
专家还进一步指出,虽然旱灾造成饥荒、暴乱、革命、战争等浩劫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在20世纪,全球用水量增加了6倍,是世界人口增速的两倍;水荒问题随着扩大和深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跃升为世界公认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之一。
联合国在1993年设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资源日”。每年在这个日子,及其前后数日都会有专家发表专题报告,并由国际组织在各地组织国际水资源研讨会。
联合国今年的《世界水资源报告》列出了世界水资源管理的“十大深重隐忧”:
一、世界多个地区还水资源管理不善,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未确立,贪污腐败盛行,且水供及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严重不足。
报告估计,全球约六分之一的人(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40%的人(26亿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
二、水质低劣,加深贫困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估计每年世界有300多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其中约160万人(90%是5岁以下儿童)若能获得净水和卫生设施,就不会死于这类传染病。
三、水源的萎缩:世界500大河中,有250多条面临枯竭和严重污染危机。曾经孕育世界古文明的的埃及尼罗河、中国黄河、印度的印度河、耶穌受洗的约旦河,都面临水源干涸或断流的危机。
另外还有一些湖泊,例如东非的乍得湖,由于周围树林遭受过度的采伐,导致水土流失,该湖面积在不到40年间已缩小了90%。
四、生态危机:水源萎缩和水质劣化,导致淡水生态系统退化、淡水生物种类锐减。目前已知有五分之一的淡水鱼种群濒临绝种。
五、世界天灾有九成是和水有关。上述四种情况会提高天灾的发生率,或加重灾情。
六、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缺水问题将威胁城市贫民的生存。预测到2007年,全球一半人口将居住在城镇。到2030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近三分之二,届时将有2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的贫民窟,多数贫民将因缺乏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而难以生存。
七、农业用水的供应将更加紧张。到203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增强55%,灌溉用水也将大增。目前农业用水占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67%,而工业用水仅占18%,城市居民用水仅占8%。
八、世界多达30%到40%因水管的泄漏和非法连接而造成严重浪费。
九、水力资源的开发不足。水力可发电,今日欧洲开发利用了75%的水力能源,但发展中国家还有20亿人得不到可靠能源供应。非洲的水力资源开发率特低,60%的非洲人还用不上电。
十、用于水资源的财政投入滞后。近年来用于水务部门的官方发展援助平均每年约为30亿美元,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会提供15亿美元贷款,但只有12%的资金用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用于制定水资源政策、规划和方案的援助资金仅占10%。
解救水荒 人类有什么对策?
仔细研究世界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就知道解决水荒所涉及的问题有多么的艰巨和复杂。
全球水覆盖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但世界所有水资源中,94%是海洋水,陆地上的淡水仅占6%。而且超过四分之三(77.2%)的淡水是在南北极的冰天雪地中,还有22.4%的水是在难以开发的地下深处。各地江河湖泊等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只占0.4%。
而且许多江河的主要流域并不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例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其径流量占南美所有河流总径流量的60%,非洲扎伊尔河的流量占整个大陆再生水量的30%,但这两条河都没有流经人口密集地区,其丰富的水资源至今还未被充分利用。
而世界另一些经过人口密集地区的河流,却受到沿岸工业和航道上的船只所弃置的污水和废料所污染,严重威胁到依赖同一河流来灌溉及汲取饮用水的民众的健康与生计。
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替代品困难得多。此外,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管理不善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类的淡水资源危机。
专家都同意,解决水荒危机是人类当前要务,但应从何下手,专家着眼点各有不同。总的来说,解决方案可以归纳为科技、经贸和公共(政府)管理三大方面。
科技治水荒的得与失
有的专家认为,应当利用科学知识和科技来推广节省水的农业科技设备、推广有效省水的食品制造方法,建造水坝、蓄水池、开凿运河、铺设水管等。总之是通过运输、采集、储存、防治污染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和设备,让淡水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
目前许多人都对应用先进的科技来治理污染的河流、湖泊,对于大型规划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充满了信心。不过科技其实以往也使人们走了不少冤枉路。例如,许多国家在河流上建立了多个水坝,结果世界250多条大河下游水量大减,有些还流不到海口,大大破坏了河流的淡水生态,使得许多淡水鱼灭种。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警告说,世界人口将在30年中倍增,当时科学家推出了新改良的稻种和新的种植方法,结果是每亩产量大增,解决了饥荒的隐忧。但这些新耕种法据说是很耗水的。使得人类的水荒问题提前来临。
过去10年间印度许多农民纷纷用租来的钻井机和买来的电泵开采地下水源,一下子解决了印度农业缺水的问题,防止了印度可能发生的饥荒。当时一度被誉为“赤脚医生”式的亚洲农业革命。
但最近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说,印度一乳牛农场就靠地下水来运作,现在其地下水水平已经降到地下150米深处,还在以每年5米的速度继续下降。科学家因此建议,应当采用印度另一农村的作法,就是挖多个池塘,在季候风带来丰盛雨水的季节尽量收集雨水,供全年用途。但这显然只适合南亚国家,而未必适合其他地方。
经贸方案并非万灵丹
另一些专家则从经贸融资角度着眼,认为应通过促进国际贸易,让一些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的国家停止生产耗水的作物如棉花。通过国际融资为一些大型水利灌溉及发电项目提供资金。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和管理机构,向工业用户、农业用户和普通居民收取水电费。
不过经贸方案并非万灵丹,专门反贪污的“透明国际”就指出有20%至40%的水资源开发项目资金是被贪污官员中饱私囊。
一些个别国家如埃及,在多年极端缺水的驱使下,现在已有一半的食品是进口的。但其他国家未必肯效法,例如吃很多火腿和奶酪的意大利人,大约每日每人食品的制作过程需耗3300升水;而吃白米饭的泰国人,每日食品的耗水量仅2800升。但要意大利人为节省用水,不吃奶酪,改吃泰国的酸辣汤白米饭,民众未必肯响应。
国际组织着眼于政府管理体制
联合国和国际人权组织的一些专家认为,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水荒问题,基本上是政府管理不善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官僚普遍贪污造成许多非急需的项目先上马,迫切需要的项目却长久搁置。承建商家为了收回“贿赂成本”,会让一些项目“作大”,采用华而不实的设计、昂贵的材料和设施,最终完成的项目不得不收取高费用,结果民众根本用不起;另一些工程则可能偷工减料,成为“豆腐渣”工程。
主张通过改善公共管理、铲除贪污来解决问题的专家指出,不一定要通过中央政府和全国议会来通过大型项目才能利民。最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在非洲一个村子,由于距离河流有一段距离,家家户户都要动员家里大部分的劳动力来挑水,许多家庭都是儿子能上学,女儿就不让上学,结果地方政府铺设了一条大水管到该村子,设了几个公共水喉头,第二年村中的女童上学率马上提高了20%。
4、经济日报: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质状况通报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9月2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7689
2006年8月7日~11日,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淮河流域跨省河流46个省界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同时,对淮河干流、大运河、颍河、涡河、沭河等主要河流的43个控制断面水质进行了监测。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综合评价:监测的46个省界断面中,水质较好达到Ⅲ类水的断面占30.5%,水质一般达到Ⅳ类水断面的占26.1%,水质受到污染的Ⅴ类水断面的占13.0%,水质严重污染的超Ⅴ类水的断面占30.4%。对照国务院批准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水质达标率为58.7%。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25个国家考核省界断面(见附表1),采用高锰酸盐指数单项指标评价,水质达标率为92.0%;采用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两项指标评价,水质达标率为80.0%;采用综合评价,水质达标率为68.0%。
本月水质污染较重的跨省河流有:安徽进入江苏的废黄河,山东进入江苏的沙沟河和龙王河。
评价结论:本月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8.7%,比上月下降了5.7个百分点,其中山东进入江苏跨省河流水质下降比较明显。
淮河干流:淮河干流监测的13个断面,有12个断面水质达标,占92.3%;淮南大涧沟断面超标,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大运河:监测的22个断面中,有9个断面水质达标,占40.9%;超标断面13个,超标率为59.1%。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5、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银川挂牌
来源: 新华网2006-09-25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09/25/content_7190000.htm
新华网银川9月25日电(记者武勇 姚润丰)银川国家湿地公园25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继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和江苏溱湖湿地公园之后,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黄河流域乃至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宁夏湿地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首府银川市依靠黄河拥有大量的湿地,总面积为4.7万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实地考察认为,银川阅海湿地和鸣翠湖湿地体现了塞上江南水乡的特色,是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是干旱地区存在的典型湿地生态。
今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工作,共分两个园区。其中,银川阅海湿地公园总面积3万多亩,有植物114种、鸟类107种;鸣翠湖湿地位于银川市东侧黄河附近,面积1万余亩,拟建大型芦苇迷宫。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说,黄河流域蕴藏着重要的湿地资源,从源头到入海口,总面积约为280万公顷。今后,中国将重点恢复黄河周边湿地,恢复和发挥湿地的重要储水功能,遏阻湿地周边区域土地退化特别是沙漠化趋势。
6、山西发出污染追杀令背后:环保政令受阻经济考量
来源:南方新闻网2006年09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4/015811087643.shtml
“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山西,正在酝酿一次前所未有的环保行动,孝义市被率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根据9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43个城市中,山西就占了16个(包括孝义)。
在今年四月进行的一次重点产焦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中,省环保局发现,孝义市环境空气中的Bap(苯并芘,一种强致癌物)超标9.9倍。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的空气质量例行监测还表明:孝义市二氧化硫(SO2)的年平均浓度超标5.7倍。
张旭光的嘴上起了一个大泡。几天前,在向山西省环保局局长汇报工作之后,一股心火就涌上来,郁积不散,在他嘴边形成一个圆形溃疡。“最近这几天很着急。真是着急。”省环保局的强硬态度,让作为孝义市市长的他相信,问题正变得越来越棘手。
因焦化行业管理失控,孝义已成为山西省环保不力的负面样本。8月底,孝义市政府接到省环保局发来的通知——这实际上是一份罚单——暂停该市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工作。在此之前,根据山西省主管副省长牛仁亮的批示,省环保局还派出“孝义市焦化行业调查组”,入驻孝义十余天。
“那里的经济发展从来不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量。”山西省人大环保办主任郭忠烈说。他每年都要带团进行“三晋环保世纪行”,对孝义乃至整个山西的污染状况非常清楚:“孝义是山西的一个缩影,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山西,正在酝酿一次前所未有的环保行动,孝义市被率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选择孝义比较合适,这里违法太严重了,另外它经济强,能承受得了。闹它这里,可以震慑全省。”山西省环保局党组副书记、正厅级巡视员杜培仁说。由点到面,眼下,一场环保风暴马上就要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不过,它所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它能解决的还要多。
午宴上的交锋
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43个城市中,山西就占了16个(包括孝义)。孝义市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异数,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它糟糕的环境及混乱而疯长的焦化行业成正比
杜培仁从太原赶到孝义市时,时间已近下午1点。午宴很快就开始了。
9月11日下午,吕梁市焦化行业环保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在孝义市召开(孝义是吕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这是杜培仁此次前来孝义的原因。
席间,话题很快就转到环保问题上来。“领导批评,群众不满意。”坐在杜培仁左手边的是吕梁市环保局局长郭建新,他站起来敬了杜培仁一杯酒,“杜书记,吕梁的工作没有做好啊,辜负了省里边对我们的期望。”
话锋一转,郭建新又笑着说:“这是个标准问题。和过去比,我们是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党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希望比,还存在着距离。所以,看这个标准是怎么弄的。”
杜培仁说:“主要是你的差距也太大了。”
郭建新接过话头,试图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两难”来做辩解:“吕梁本身就是最差的地方——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
在等级森严的官场,酒桌旁仍然是一个可以令上下级轻松的场合,郭建新可以半开玩笑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杜培仁也时常发出笑声,但还是坚持就一些观点与郭建新展开交锋:“你要这么讲吕梁可以,但是对孝义来说,你就不能拿吕梁的标准来要求它。”孝义市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异数,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它糟糕的环境及混乱而疯长的焦化行业成正比。在赶往孝义的路上,杜培仁还看见路边有该市争创“全国百强县”的广告牌。
郭建新嘿嘿笑了两声,没再做声。坐在杜培仁右手边的,是孝义市市委书记李良森,他始终没有介入到有关环保的讨论中来。酒过三巡之后,郭建新又谈到环保局“从里到外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在吕梁市发改委和经贸委违法审批之后,他们前去执法,建成投产的企业对环保局非常不满:“人家就同意嘛,你们就不同意,你们这是刁难我们。”
杜培仁说,“还是要做好解释工作,加强监管。”
“你当我们是谁呀。吕梁还调产不调产?违法项目几乎都是调产项目。”郭建新的声音提高了几度,“从2003年以来,我们取消了2万多土焦、改良焦厂。那会有要跳烟囱的,有要炸我们县局的局长的,这种人多得多了。”在取消土焦、改良焦厂之后,这些企业主开始调产,上马机焦。
坐在一旁的孝义市环保局局长曾树茂打破沉默,说自己工作有很多难处。实际上,杜培仁对地方环保官员的处境也能理解,他开始说同情地方环保局的话:“(违规企业上马)领导说行了,领导批了,这就行了。那就没招了……这个也没法,他要坚持,领导可能早就把他灭了。”
曾树茂苦笑了一下,说,(要是一定那么坚持)“我这个人可能也早就不在了。”
午宴快要结束的时候,杜培仁对在桌的孝义市领导说,要把焦化企业的关停和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状况,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有些企业总说缴了多少税。但是排放了多少污染,这些污染物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企业不说。有没有考虑到对老百姓造成的危害?”
当天下午,吕梁市焦化行业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如期举行。吕梁市和下辖的13个县(市、区)政府和环保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均出席了会议。杜培仁说,有许多地方的政府不把省政府的批示当回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些部门还越权审批。他还特意提到,根据9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43个城市中,山西就占了16个(包括孝义)。
笼罩在粉尘烟雾中
所谓空气质量劣于三级,指的是这些地区的空气比工业区的还差,人只要短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任伟每月可以从红塔煤焦有限公司那里拿到50元钱。在孝义市梧桐镇田家沟村,每个村民都享受到了这样的污染补偿。这是他们上访维权的一个结果。
田家沟村上空终日弥漫着污浊的气体。这个有300户左右的村落边上,环绕着5个洗煤厂、两个化工厂,还有红塔公司下属的一家大型焦化厂。“刮西北风的时候,空气特别糟糕。”任伟说,有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臭味,冬天尤其严重。
去年5月及6月间,任伟和部分村民开始酝酿着联名上访,他们将目标锁定在距村边界仅20米的红塔公司,因为它的规模最大(产能为46万吨/年),对环境的污染最为明显。在获得了100余户村民的签名之后,红塔公司做了妥协,答应给他们一定的补偿。
今年3月份,在187户村民的支持下,任伟和他的三个伙伴先后5次踏上前往省城太原上访的路。他们在控告信中这样说:“排放的致癌废气得不到治理,气味难闻……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能生存吗?……我们不要红塔公司给我们每人每月补贴的50元,我们要的是生存权、健康权。”
田家沟村村民的生存环境,在孝义市并非特例。在孝义市,红塔公司这样的企业也非常普遍。村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而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和耕地。任伟家的两亩多耕地今年就被一家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淹没。村民称,该村近几年的小麦产量已由每亩700余斤降为400斤,“看着麦穗长得挺好,但是颗粒不饱满。”
梧桐镇仁顺村原来是当地有名的蔬菜村,据村民任孝讲,因受污水、粉尘等因素的影响,该村已不适合种植蔬菜,现在村民基本上都转种粮食作物。不过,和大部分村庄一样,他们未获得任何补偿。
张家庄水库是孝义市的一处重要饮用水源,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污染来自于企业向水库上游的河流中排放污水。近几年来,该市不断开展针对水库及上游饮用水源地的专项检查和整治。这种治理运动的反复性,也说明了张家庄水库的污染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治。
在今年4月进行的一次重点产焦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中,省环保局发现,孝义市环境空气中的Bap(苯并芘,一种强致癌物)超标9.9倍。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的空气质量例行监测还表明:孝义市二氧化硫(SO2)的年平均浓度超标5.7倍。
孝义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它笼罩在粉尘烟雾中。各种污染企业遍地开花,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过后,路边尘土飞扬。所谓的空气质量劣于三级,指的是这些地区的空气比工业区的还差,人只要短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金桃曾在山西境内做过“煤焦化型大气污染对居民死亡状况的影响”的调研。她对记者说,选择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的三个地区做比较调研,结果发现,随着污染的加重,居民的各种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和各种癌症)和死亡率都有增长。
焦化企业乱象
省环保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孝义市共有41家焦化企业,但其中只有9家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这不是孝义一地的问题
任保明用十几年的时间,把自己的企业一点点做大。他是红塔煤焦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企业成长历程在当地很有代表性。“土法炼焦”是他们最初的生产形态。
土法炼焦的浪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并不富裕的村民们可以靠此赚取满意的利润:当时一吨煤的价格只有十几元,但是经过高温焦化之后,产生的焦炭等产品可以作为高炉炼铁的原料,价格就上升了四五倍。
土法炼焦的方法很简单,投资成本非常之低,很容易在山西省的广大农村复制。在地上挖个大坑,把煤堆在里面,用泥糊住,形成一个突起的窑,再在下面挖个火道,利用隔绝空气的加热过程将原煤变成焦炭,就可以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山西的产煤大县几乎到了每家农户都在炼焦的地步。孝义是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太原的出租车司机任伟,曾在那个时候开车前往孝义。“到了晚上,不要怕找不到孝义。”他说,“离孝义还有30里,就能看见那里半边天被窑火映得通红。”
土法炼焦容易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量的煤气、焦油等就在生产过程中被当作污染物排放掉了,其产品的质量也非常低劣。同时,它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无以复加的,每炼1吨土焦可产生300至500立方米的污染物。
比土法炼焦更先进一点的工艺是改良焦。但它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同样惊人。原国家经贸委早在1996年就明令取缔土法炼焦,并要求在2000年以前淘汰改良焦。比改良焦工艺更好的机焦受到了鼓励。
这纸禁令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在此之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继续三令五申取缔土焦和改良焦,但效果甚微。在一次又一次的清理运动过后,土焦和改良焦厂仍然顽固地覆盖在广大的农村。媒体的报道也多援引政府相关部门的说法,称难以取缔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隐蔽性强”。实际上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土焦和改良焦厂动辄占地数亩,火光冲天,浓烟蔽日,孝义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哪有什么隐蔽性。”
真正痛下杀手是在2003年。这一年的12月,山西省政府在孝义市召开了“全省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取缔关闭土焦改良焦炉现场会”,开始专项行动。孝义市环保局局长曾树茂说,现场会原定在介休市召开,因为介休未能按省政府要求取缔土焦和改良焦炉,而孝义则做到了,因此在会议的前一天,临时变更了地址。
曾树茂表示,2003年之后,土焦和改良焦炉已在孝义绝迹。但在政府相关文件上,记者看到,近些年来在该市部分农村,仍有部分土焦和改良焦炉死灰复燃。其他部分县市则更为严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机焦已经成为山西焦化产业的主流。它更节省资源,对环境的污染也小——但这种说法只有在和土焦和改良焦作比较时才成立。事实上,因为机焦的生产规模更大,所以一个机焦厂实际造成的污染要胜过诸多土焦和改良焦厂。这种问题在机焦厂违法投产,并视环保规定为无物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的放大。
省环保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孝义市共有41家焦化企业,但其中只有9家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这不是孝义一地的问题,截至今年8月,吕梁市的165个焦化行业建设项目中,亦有132个项目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也就是说,在各级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有八成左右的项目是违规上马的。
不要说这些违规企业,就在为数不多通过环评的企业中,也有不配备相应环保设施的,例如城财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事实上,该市的钢铁、化工、洗煤、耐材、电力、水泥等行业,和焦化行业一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违法建设和污染问题。
环保局的困境
面对这些违规上马的企业,环保局能做的就是一次性给予企业最高5万元的罚款,并下发停建通知单,但如果这些企业视通知单为废纸,环保局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强制性手段
孝义市环保局局长曾树茂一脸疲惫,“人都被压垮了,已经40多天了。”
从省环保局派下调查组迄今这40多天内,曾树茂一直都没有闲着。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次热热闹闹的对焦化等污染企业的执法检查,但曾树茂感觉得到,这一次的力度明显比过去大了很多。孝义市环保局因监管不力,导致山西省环保局暂停了该市建设项目的审批权,此事被媒体放大之后,他现在的处境变得很微妙,“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说成绩也不对,我说存在问题也不对,所以我什么也不说。”曾树茂说,“我也不推卸责任,该担什么责任我担什么责任。”
山西省环保局环境监察总队大队长李义贤说,暂停孝义市的建设项目审批权,是一种制裁手段,因为该市的污染排放已经超过环境容量,就不应该再增加新的污染源了。但李义贤也知道,单纯这个规定,是无法限制该市建设项目泛滥的。此前,并非没有相关的规定,只是在地方得不到贯彻而已。八成左右的违规上马项目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孝义市,还存在越权审批的现象。按照国家和山西省的规定,焦化项目的审批权在在省里。但省环保局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焦化项目都有吕梁市发改委和经委的越权审批文件。
曾树茂说,面对这些违规上马的企业,环保局能做的就是一次性给予企业最高5万元的罚款,并向在建的企业下发停建通知单,但如果这些企业视通知单为废纸,环保局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强制性手段。
对于花费巨大的环保设施,很多企业拒绝购置,即便购置,也多半将其闲置。有些企业,甚至连排污费都不交。省环保局党组副书记杜培仁表示,违规企业通常都有保护伞,各地环保局局长很难实施有力的监管。
红塔煤焦有限公司就属未批先建的违法投产企业,虽然居民聚集村1公里以内早已被定为“环境敏感区”,不准建设污染企业,但这个规定对红塔公司并没有起作用(它距离田家沟和新蔚村均只有几十米远)。自2003年建机焦厂以来,它一直没有按规定设置地面防尘站等环保设施。不过,即便如此,它还在2003年被吕梁地区行政公署(2003年底,吕梁撤地设市)评为“全区第一信用度企业”。
而对于红塔这样的企业,孝义市环保局除了处以少量的罚款外,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监管作用。焦化企业的投资,动辄上亿元。它们违规上马时,政府并不采取措施予以阻止,等到建成投产后,如何对他们进行处置,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这已经不是环保部门考虑的问题了。严格按照规定将违规项目拆除么?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每一家企业都有背景,同时政府也要考虑企业主的承受能力。最后的结果是,省政府作出非常宽大的政策,规定那些符合产业政策的违规上马企业,只要在规定期限补办手续就可以了;甚至于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也会给上一定的期限才予关停或拆除。
即便如此,这种规定常常也只成为一纸空文。记者翻阅相关文件时发现,当期限已到而这些企业没有如期关停之时,政府又会出台新的规定,要它们务必在接下来的某个月内淘汰。不只是环保局,对污染企业的处置,实际上连上级政府的指令都常常得不到贯彻——虽然在现实中,它在地方的效力常常超过有关环保的法律。
自上而下的风暴
在山西省环保局老干处处长胡早看来,此次山西治理污染的决心是前所未有的,力度超过2003年的取缔土焦和改良焦。
不过,山西省政府在今年显然加大了对污染的治理力度。吕梁市市长董洪运称今年的焦化整治工作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进行的。8月底9月初,在短短10天的时间内,山西省省委书记张宝顺针对吕梁的环境污染问题做了两次专项批示。“大家想一下,这个分量有多大。”董洪运感受得到来自上级的压力。
张宝顺的第一个批示写于8月25日。这一天,《人民日报》理论版刚好发表了张宝顺的长文《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起来》。该文称,“资源型地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省长于幼军也表示,环保问题在困扰山西发展的三个软肋中,位居首位。他在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承诺做到使“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增加5%。”曾任深圳市市长的他,在山西省长任上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关闭了山西4000多个非法煤矿,时间在2005年9月。
2006年8月14日,于幼军签署山西省政府第189号令,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今年,山西省政府还做了其他几件事:在全国首家通过“十一五”环保规划;在各县区安装环保监测仪器,以作为决策依据;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拨款800万元对省内污染源进行摸底……山西的第一个危废处理厂和第一个固废处理厂,也在筹建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向,省委组织部正在酝酿针对县市主要领导的“环保”一票否决制。
刚刚履新半年的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也被认为是此次环保风暴的主要推手。他刚上任不久,就处分了在环境监测数据问题上造假的运城市环保局,并以此为契机,将山西省11个市的环保局长叫来诫勉谈话。
据了解,来自中央的压力,也在这次环保运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山西省环保局党组副书记杜培仁说,原来一直称山西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但于幼军省长早些时候,即在内部会议上称山西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把“之一”去掉了。今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率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对山西的污染状况进行了检查。在与省领导会谈之后,“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这一说法开始公开化。此后,盛华仁在人大的一份环保报告中,严厉批评了山西等省市的污染危害。
山西省环保局老干处处长胡早,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环境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在他看来,此次山西治理污染的决心是前所未有的,力度超过2003年的取缔土焦和改良焦。他认为,如果让山西省各县市自行监管好污染企业,实际上办不到,地方利益错综复杂,地方领导如果自行决策严格执法,会遭遇企业的莫大反弹。像现在这样,由省里出面,地方领导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工作就好开展得多。
在省里的压力下,吕梁市政府已经拟出了专项整顿10条意见。在9月11日下午召开的整顿动员大会上,记者看到与会的很多企业界代表面带愁容。
环保背后的经济考量
发展经济是如此重要。甚至于,在几乎每一次环保行动的背后,都有经济的考量。此次环保风暴背后,也有类似的原因。
吕梁市焦化行业环保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召开前的午宴快要结束的时候,孝义市市长张旭光赶了进来。
“工作没有做好,让你亲自来教育。”在向省环保局党组副书记杜培仁敬酒之后,张旭光开始向他阐述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实事求是。既然要做这个事情,就要把各方面的压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转移、释放了,最后把事情做成。你要是全逼到我们书记和市长头上,那就是头割了他也做不成。您说是不是?”
张旭光说,当初炸改良焦炉,他们用了3年的时间,采取的是“经济的杠杆加上行政的手段,再加上依法办事”这种综合手段。现在整顿机焦行业,也是关乎“稳定”的大问题,“机焦与土焦改良焦相比,投资多,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用综合的手段,最后闹得企业家想,我要继续生产还不如关了呢。”
“给我两年时间,太快了我做不到。”张旭光提出自己的要求,这话他在几天前往太原见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时也说过。
杜培仁说,“速度还是要加快!”按照省环保局的处理意见,违规建成投产的机焦项目,一律予以停产整顿,符合要求的可在完善环保设施的情况下补办手续,其他最迟在今年年底前关停。
在2003年大规模取缔土焦和改良焦行动之前,杜培仁就曾和吕梁市主要领导有过争论。“他们不乐意取消土焦,说吕梁贫困,我说贫困不是我们保护落后生产企业的充足理由。”杜培仁知道,发展经济迄今仍是影响地方环境治理的一大障碍。孝义市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和焦化行业的无序发展有关。而经济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作为政绩的最主要部分,让地方领导着迷。
发展经济是如此重要。甚至于,在几乎每一次环保行动的背后,都有经济的考量。据介绍,2003年对土焦和改良焦的取缔,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山西乃至全国都出现焦炭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不取缔落后的生产工艺,大型的机焦厂也活不好。
此次环保风暴背后,也有类似的原因。山西省九三学社在今年初的两会上递交提案,称“由于对焦炭工业清理整顿调控力度不大,造成焦炭生产供大于求,压价竞销,自相残杀,市场秩序非常混乱,企业的自身利益严重受损,全行业利益也受到损害。”所以,即便从整顿行业秩序的角度出发,对违规上马项目痛下杀手锏也是必要之举。山西省为此提出一个目标:将焦炭产能压缩一半左右,由2.4亿吨减至1.2亿吨。
省环保局也深知这一点,在作出对孝义违规焦化企业的处理意见之后,他们向省政府汇报说:采取以上措施,孝义市仍为全省的焦炭生产大户,符合压缩焦炭产能的总体思路。
山西省人大环保办主任郭忠烈认为,现在仍然是一个GDP挂帅的时代,各级层层加码;这种经济思维主导政策的现实不根本改变,即便真的施行所谓的“环保一票否决”也会在实践中扭曲。
郭忠烈说,“我认为环境污染的高峰,在中国还没有到来。等到10-20年后,更多的问题会集中爆发出来。”
7、72家关停 山西重点污染行业推“末位淘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9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852060.html
截至昨日,山西省环保局实行的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喜忧参半,被勒令8月31日前自行淘汰、关闭的企业共有122家,其中72家已按期关停,但仍有50家企业把“关、停”通知当成了耳旁风,依然“超限”排污和生产。山西省环保局近日对这些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正在采取严厉措施。
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底,山西省政府依照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决定在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污染行业实施环境污染末位淘汰,主要针对产品粗放、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绩效差的企业和设施。此举推行至今,全省已有800多家污染企业被淘汰“出局”。
今年8月初,山西省环保局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末位淘汰的企业,在公布的239家企业中,限期在8月31日前自行淘汰、关闭的企业有122家,然而限期已超,一些企业仍在“顶风”生产。
对于这些企业,山西省严厉整治,环保、工商、公安、供电、供水等部门正在采取强制措施,断水断电,关停、拆除其生产设施,铁路部门停止该企业的产品铁路运输计划,切断企业的产品运输通道。省环保局对没有按期完成环境污染末位淘汰的县,将暂停其建设项目排污总量的审批与核定权利。(安洋)
8、广州惊现大批"洋垃圾" 工商端掉黑窝点
来源:《南方日报》 2006年09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855956.html
广州市海珠区的后南边街7、9、11巷,外表看上去不过是几条普通的街巷,然而躲在铁门后堆积如山的旧电脑,却使这3条街道显得很不寻常。
日前,广东省工商局经检总队接报后,联合广州市及海珠区两级工商部门,出动了100名工商执法人员,在当地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下,一举查处了该地17个出租屋内的数个废旧电脑拆卸窝点,现场查获废旧电脑主机、机箱、电源、硬盘、光驱、主板等电脑配件,其中仅电脑主机就达数千台。执法人员动用了8辆五吨货车将主要涉案物品依法异地扣押,其余物品予以就地封存。
工商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根据《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和《广东省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条例》等法律规章,对当事人涉嫌无照经营和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作进一步调查并依法予以处理。
记者在其中一家看到,墙边的旧机箱从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IBM、NEC、戴尔、日立等各种品牌应有尽有,均为十分老旧的机型。旁边,是大大小小拆散的CPU、风扇、主板等,分门别类,排放整齐,而且数量庞大,据目测少说也有四、五百件。
据初步调查,现场查获的数千台废旧电脑主机大都是国外的旧品牌机,属于已经淘汰的产品。这些拆卸窝点都是从外地进货,进行简单的拆解后出售,有的被装配成整机低价出售非法牟取暴利。有商家透露,这些废旧电脑主要是销往潮阳、贵屿等地,生意很好。
工商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洋电子垃圾被非法小作坊以落后工艺拆解,会给当地的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据了解,制造一台个人电脑所需要使用的700种化学原料中,一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假如把电脑器件烧化处理,会放出大量有害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形成酸雨。铅如果进入土壤就将污染水源,危害人类、植物和微生物,特别是儿童的脑发育。
9、新华网:三峡水库日蓄水总量下降
来源:新华网2006年9月2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7686
新华网武汉9月24日电(记者 杨希伟)长江水文局实时监测表明,三峡水库23日8时至24日8时,水位上涨了0.75米,蓄水量增加3.52亿立方米,比过去两天日蓄水量下降2亿立方米。
长江水文局实时监测表明,24日8时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已退至12500立方米/秒,库水位上升至138.9米。出库流量则维持在8560立方米/秒左右。
过去的两天,三峡水库成功地拦蓄住了长江上游的一股洪水,连续两天水位上升超过1米、蓄水量都在5亿立方米以上。
长江水文局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李云中教授说,目前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基本保持稳定,而长江上游来水的减少是水库日蓄水增加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3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为138.15米,入库流量是1420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为8820立方米/秒。22日8时至23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涨幅为1.01米,蓄水量增加5.67亿立方米。
22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为137.14米,入库流量为1500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为8890立方米/秒。21日8时至22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涨幅为1.2米,蓄水量增加5.4亿立方米。(完)
10、新华网:重庆构筑"三道防线"确保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地质安全
来源:新华网2006年9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7738
新华网重庆9月25日电(记者 徐旭忠)为确保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和蓄水后的地质安全,重庆市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群测群防网络,部署应急抢险预案,及时处置因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险情,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9月初开始,重庆市要求在三峡工程156米蓄水前,对所有三期地质灾害治理的56个涉水项目进行全面梳理,请设计单位论证蓄水水位从156米降至145米时的项目安全。除涉水项目外,各区县也对其他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安全性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启动了应急搬迁避让工作。
在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进行全面排查的同时,重庆市加强了对蓄水期间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变化情况的监测,对90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专业监测,同时加强群测群防点建设。截至9月20日,重庆三峡库区共建设1630个群测群防点。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重庆市编制了应急预案,派驻技术人员,确定抢险队伍,要求蓄水期间和蓄水后开展不少于一个月的监测、巡查,一旦发生险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排危抢险。目前,由18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专家工作组,6个专业地勘队伍、40名地质工程技术人员、188名现场施工人员等,奔赴巫山、奉节、万州等9个区县,协助当地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指导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开展蓄水影响区的安全巡查。(完)
11、新华网:三峡库区已搬迁移民123万人
来源:新华网 2006年9月2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7737
新华社重庆9月25日电(记者张桂林 王义)三峡工程实施以来,三峡库区至今已搬迁安置移民123万人,其中重庆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已搬迁移民的80%左右。
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从1993年正式实施,按照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的原则,三峡库区移民按规划分四期完成搬迁任务。自1993年至今,三峡移民工程已实施了三期,共搬迁安置移民123万人,其中重庆库区移民98万人,湖北库区移民25万人。为满足三峡工程建设的要求,库区剩余移民任务将在2008年前完成。
三峡工程移民实行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其中农村移民以农业安置为基础,引导部分移民外迁安置;城镇移民迁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迁建城镇的功能水平,改善城镇移民居住和发展环境。
同时,为保持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部分农村移民外迁至非库区的市县和长江中下游省份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安置,有效减轻了三峡库区环境容量的压力。(完)
12、三峡水库水位持续上升 奉节老城今将被淹没[图]
来源:综合 2006年09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6-09/25/content_5136162.htm
昨日,奉节老城附近的江面上,清漂船正在清理漂浮物。由于水位不断上涨,奉节老城将被淹。本报记者王雄摄
9月23日,施工人员在紧张施工。位于三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将于三期蓄水后成为一座江边孤岛。为了让游客能在蓄水后坐船环游白帝城,工程人员正在紧张施工,要赶在江水到位前,将白帝城与长江左岸连接的部分挖低铲平,使之成为游船可以穿行的航道。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奉节老城今全淹 “刘备墓址”沉江底
9月24日,156蓄水进入第四天。昨日(24日)下午6时,奉节港水位达到了140.25米。随着水位持续上涨,今日(25日)奉节老城将基本被全淹,一同沉入长江的还有奉节“刘备墓遗址”这个千古之谜。史学界数十年的争论就此作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坝前水位上涨3.39米
记者从三峡梯调中心了解到,昨日下午上游坝前水位已经达到了139.11米,较蓄水之前上涨了3.39米,但是入库流量持续回落,上游来水量仍然偏少。大坝仍然靠关停7号机组、减少发电机组过水量达到蓄水目的。 (来源:重庆时报)
13、评论:期待环境保护严格执法成为一种常态
来源:光明网2006年09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4/120011091407.shtml
2006年9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06年两部门联合挂牌督办的第二批6起环境违法案件:吉林省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污染牤牛河案、黑龙江省哈尔滨气化厂违法超标排污案、河南省新安县违法出台“土政策”案、浙江省金华市委市政府出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案、新疆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犁州区域环境污染案以及河北省廊坊市金茂纸业有限公司环境污染案。
我读到这条新闻,感到很欣慰。上述6起案件具有典型性,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不进行严格的查处,势必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酿成更大的损失,挂牌督办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大快人心!挂牌督办体现了国家对环境违法事件整治的决心,同时给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国家正在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环境违法打击力度,违法必将受到追究,不管涉及面有多广和多么复杂。逐步提高违法者付出的成本,剥夺其因破坏环境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对于环境违法者是一个极大的震慑,对于守法者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事实表明,在我国挂牌督办案件具有一定的成效。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联合通报,国家首批挂牌督办的案件取得显著成效:首先促进了重污染行业整体优化升级,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地区锰污染整治取得一定进展,清水江总锰、六价铬、氨氮、PH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标准;其次是清理纠正了一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如忻州市及其13个县(市、区)政府违规出台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土政策”问题已基本得到了纠正,共废止相关文件27件;第三通过追究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责任人员的责任,促进了环境问题的整改,监察机关对甘肃百美纸业环境污染案和黑龙江海林三家企业环境污染案9名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上述事实表明,只要国家重视并严格执法,一些环境问题是能得到基本解决的。督办案件的核心是有关部门严格地执行环境法规处理相关案件,责任具体落实到实处。督办案件和一般案件的最大区别是在上级挂了“号”,相关单位必须想方设法办理,否则就要丢官丢职。勿庸置疑,督办案件是以现行的法律为准绳,并严格执行。
挂牌确实能够解决典型的有影响的环境影响案件,其震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众多的环境案件中,挂牌的案件只占环境案件中的极其小的一部份,即使挂牌督办全部都能圆满地办好了,也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中最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和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根据有关资料,2006年上半年我国大约新上马10万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40%的项目在土地征用、环境评估和审核程序上不同程度存在违法违规现象。挂牌督办只是一个突破口,起一种示范作用,如果仅仅依靠挂牌督办解决中国环境执法问题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每一起案件都能严格执法办事,如果每一个案件都能严格依法处理,将环境严格执法变成一种常态,环境执法的环境及其环境案件才能得到有效处理,中国的环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才能得到改善,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常态的严格执法。仅靠刮“风暴”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特别是“风暴”如果不能长效机制,所带来的后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违法者普遍存在侥幸心理,依靠“杀鸡给猴看”的方式处理环境问题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猴子”看杀“鸡”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习惯了,逐步将杀“鸡”看作一种常态,根本不将其看作一回事了,甚至个别“猴子”嘲笑“鸡”的笨拙,怎么会被抓住。常态的严格环境执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就像一把利剑悬在违法者的头上,彻底打消其违法的侥幸心理,使其清除违法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守法才能获得收益。只有常态的严格执法,才能增加守法的积极性,法律的威严和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实现。
我国已经制定了“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实际上2006年上半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和两个主要污染物的指标不降反升,单位能耗同比上升0.8%,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现实给“十一五”环境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敲响了警钟,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规划的目标,其中,常态的严格执法是最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待常态的严格执法早日实现。
14、不能将“排污费”当“保护费”
来源: 新京报2006-9-2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6/09-23/018@003458.htm
近年来,江浙闽粤等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新华社记者日前在江西、安徽两省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为了赶上这一波“产业升级”大潮,招商引资心切,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降低环保门槛,或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上马建设,或环评报告流于形式,反而成为污染企业的“挡箭牌”。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它至少暴露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绩压倒民生。为了“PK政绩”,许多地方政府挖空心思,通过给予企业“超国民待遇”来吸引投资。和漳州“前百名纳税大户的子女中考可享受加20分照顾”一样,一些项目建设本不可或缺的环评因此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优厚筹码。
其次,隶属地方使一些地方环保部门难有作为。由于这些地方政府更重视招商,领导及直属单位都有招商任务,导致的环保部门难以执法。正如安徽阜阳市环保局有关官员所感慨:“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领导要求打破常规,不换脑筋就换人。”
然而悲哀的是,一些“有心无力”的环保部门连“心”都丢了,有的甚至参与到这种“猫帮老鼠”的游戏中去,与地方政府、排污企业共创“多赢”局面。当环保精神被扭曲,环境伦理被践踏,真正受损的无疑是公益与民生。关于这一点,从近日曝光的甘肃徽县300多孩子铅中毒事件中得到印证。
我们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环保部门将排污费当做了“保护费”,以环评为“挡箭牌”,监守自盗。江西省人大对1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检查发现,这些企业虽污染严重但几乎全都通过了当地环保部门的环评。所以,面对公众的质疑时,那些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堂而皇之地出示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估通过证明,“以示清白”。
2003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及地方环保部门眼里,法律却可以视而不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环保呵护一方水土。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与一些环保部门的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如有专家指出,要想真正改变这种“有心无力”的执法困局,最重要的是进行环保执法体制的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执法的压力,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
假如管制环保部门的权力以及环保部门自身的权力,过度集中在地方政府手里,那么环评书就成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手中的一个筹码。在缺少监督与相关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地方环保执法部门难免“坐收污利”。
显然,任何地方政府都不可以通过毁坏环境浮上政绩的宝座,任何地方环保部门都不可以将排污费当做“保护费”来收。当以上诸种怪现象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而且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对其进行解释或辩解时,我们的确有必要对当下的环保政策与环保执法进行一次深刻的环评与检讨了。
15、政府对环境安全负什么责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2006年09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4/075610094971s.shtml
据媒体报道,最近武汉市环保局、监察局联合向该市一个区政府下达“治污令”,要求该区政府必须立即对辖区5家涉污企业限期整治,逾期不能治污达标的企业将被关停。报道说,这是武汉市首次由市职能部门给区政府下达“治污令”。
市环保、监察部门不再像以往那样单单问责涉污企业,而是对所辖的区政府下达“治污令”,这凸显了治污的决心和力度,也表明地方政府当对本地的环保治污负首责。
毫无疑义,一个地方的环境污染能否得到有效防治,首先就要看当地政府的态度。政府态度明确、坚决,才能依法采取果断行动,并形成环保监管的有效机制。如果政府态度暧昧,势必造成监管乏力,从而让某些企业心存侥幸,把治污不当一回事儿。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及《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对企业进行环境评价,即对其项目建设或实施生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凡环评不能达标者,一律不能上马。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污染企业能够不受制约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当地政府不重视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际上,在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现象仍很突出。一说到发展,想到的就是GDP的单纯增长,却不管绿色GDP的程度如何;一说到招商引资,想到的就是项目多少、资金多少,却往往忽视本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于是乎,对企业污染睁只眼来闭只眼,谁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谁就能上“光荣榜”;或者网开一面,罚点款走走过场;或者在上级检查时搞点“环保秀”,蒙混过关;有的甚至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引进、保护污染企业。如此这般,环境评价、环境监管制度等,都成了画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猫,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政府责无旁贷。去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已明确指出辖区政府要对环境安全负首责,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此次武汉市把“治污令”下达给所辖区政府,不啻是一种示范。但愿各地方政府都能对辖区的环保治污负起首责,坚决遏制和防止各种污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