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4
五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科学家研究表明:亚洲污染在加剧
2、国家气象局预测:长江可能发生百年一遇大洪水
地方信息:
3、山西环保新政:“胡萝卜”+“大棒”
4、河北: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 5000万尾河蟹苗将落户淀中
5、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李清:五年投入两千亿治理环境
6、污染减排 甘肃省去年完成任务今年开局良好
人与自然:
7、云南恐怖湖:每年无故变色 误食湖鱼可致死
8、动物保护组织:放弃虎贸易禁令将产生严重后果
9、濒危的西藏马鹿数量迅猛增长
特别推荐:
10、是环保卫士还是诈骗犯?
深度报道:
11、环境财政对落实十一五环保目标很重要
环境时评:
12、时评:节能减排要有“挥泪斩马谡”的魄力
13、愿生态卫士不再孤独!
14、嘉士伯合资啤酒厂污水威胁水源引发的忧思
15、德国环境保护 政策是核心
1、科学家研究表明:亚洲污染在加剧
来源:水信息网2007年5月24日 邢锐明 译 孙磊 校对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2968
伦敦消息:科学家认为,烟雾目前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来自亚洲的工业污染对天气和气候造成的负面影响比过去想象的更严重。
科学家发现,由煤烟构成的“亚洲烟雾”引起了太平洋上的暴风雨天气。
这种烟雾还促进了大云层的形成,而云层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研究者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对天气产生的这种影响在北冰洋也能感觉得到。来自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组长张仁毅(音译)观察到,“情况非常的复杂”。
“但是底线是这些烟雾浮质层实际上能够促进热量对流和降雨的形成,”他在接受BBC新闻网站采访时说。
当欧洲和北美地区颁布的空气净化法律使得空气中烟尘、硫磺等工业污染物的含量减少的同时,亚洲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导致了污染气体的形成,在冬天随着煤炭的使用量增加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在过去十年中,含硫气体的排放量增加了三分之一。
当空气中湿度增加时,这些浮质就会同周围的水滴结合促进云层的形成。
当空气中浮质密度较大、而湿度较小时不足以形成降雨时,云层就会变厚并且持续的时间增加。
当云层属于强对流类型时,这意味着云层能够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传递更多的热量。
强对流云层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云层中浮质在预测天气变化中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确。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张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了卫星数据来证明太平洋北部地区的强对流云层的面积一直在增加。
1994年到2005年间,强对流云层的覆盖面积比上一个十年间的面积增加的幅度在20%到50%之间。随着强对流云层的增加,太平洋地区的暴风雨天气出现的频率也在增加。
2、国家气象局预测:长江可能发生百年一遇大洪水
来源:《文汇报》2007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71538.html
气象水文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
根据国家气象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部门最新的预测分析,今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蔡其华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长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要对可能发生的洪水保持高度警惕。
长江委水文局根据气候因子主要特征及当前气候背景,结合多种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对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作出综合预报:5—10月,长江流域降雨总体为正常偏多。在6—8月主汛期,长江上游地区降雨量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中游干流附近明显偏多,流域内部分区域可能发生集中性降雨。
蔡其华分析说,这些气象、水文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长江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去年遭遇罕见枯水位,根据大洪水发生规律,今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在增加。
综合防洪体系已初步形成
长江防总办副主任史光前介绍,长江流域防汛已全面拉开。三峡工程今年汛期将腾出6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湖北开始整治48座病险水库。湖南岳阳在汛前加固整修了以长江干堤为重点的一线防洪大堤,160处重大险工险段得到了有效治理。上海市打造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四道防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长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长江中下游防洪已逐步形成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内容的综合防洪体系,长江中下游已初步形成综合防洪治理体系。
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规模的大洪水,只要各方面措施准备妥当,严格执行各项防汛制度和预案,可避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被动局面,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中下游防洪面临三大挑战
长江中下游防洪并非“高枕无忧”。蔡其华说,首先,长江巨大洪量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若发生流域大洪水,特别是1870年型的特大洪水,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其次,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河道蓄泄能力、江湖关系、河势等都发生变化。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主产沙区一直未发生强降雨,来水输沙量减少明显。三峡工程蓄水拦沙,进一步削减了河流输沙量。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沿程冲刷,引起局部河势变化,对已守护险工险段产生影响,还可能会产生新的堤防险工险段。
此外,由于防洪规划未能充分落实,一些支、干流堤防不能与长江干堤一起形成完全封闭的防洪保护圈,大大降低了长江干堤防洪的整体效益。(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周长征)
3、山西环保新政:“胡萝卜”+“大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771463.html
近日,山西省环保局和省财政厅制定出一项奖励办法――对摘掉污染“黑帽子”、考核排名前移城市的“一把手”等环保功臣给予重奖,奖金最高额达200万元。此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发巨大争议。
看来,官员们要吃上这甜蜜的“胡萝卜”还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不过,有很多官员没吃上“胡萝卜”,却挨了环保的“大棒”。仅山西运城一市今年就有35名官员被问责,轻者责令深刻检查,重者给予撤职降级,其中县级干部就有6人。
为了山西的蓝天碧水,山西在“十一五”期间将淘汰1000亿元高污染的GDP,财政将因此减收数十亿元;一些违规项目刚刚建好就被炸毁,投资人看着数千万元的资产变为瓦砾痛哭流涕;一些丢掉“饭碗”的工人看着炸毁的工厂不忍离去。不过,“胡萝卜”+“大棒”的山西环保新政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2007年一季度,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累计实现二级以上天数589天,比去年同期增长31%。
靠煤吃煤 每年因环境问题损失300亿元
山西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炭,1/17的火电。然而,“靠煤吃煤”的山西,11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全部低于国家的二级标准;26条主要河流有80%以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以上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被称为“有河必干、有水必污”,城市地下水仅有六成达标;多达10亿吨的煤矸石露天堆放,成了不灭的火焰山。山西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亿元之巨。中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报告显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排名23位,环境支持系统排全国倒数第二,7类资源消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排在全国最后一位。
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承认,山西省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环境治理任务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更为特殊和艰难。
历史无法改变,现状也不乐观。今年一季度,山西省原煤产量同比增长23.8%,焦炭产量增长30.1%,粗钢产量增长56.1%,电解铝增长88.5%。
壮士断臂 淘汰1000亿元高污染GDP
“毋庸讳言,山西是全国能耗最高的省份,也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但我们要知耻而后勇,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改变这种现状。”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会见中央驻晋新闻媒体时说。
近两年,山西省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的力度在全国最大,手段最为有力。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限批”,对1500多家污染企业实行了停电、停运、停贷的“三停”措施,关闭了六七千家小煤矿、两三千家小焦化厂,这些企业的设备被运走,高炉被炸毁,场地被推土机推平。
于幼军说,“十一五”期间,山西将再关闭一批小钢铁厂、小冶炼厂、小电厂。关闭总产量3700万吨~4000万吨的小钢铁厂、300万装机容量的小火电厂、600万吨~700万吨的粗钢厂、1100万吨的小水泥厂,焦炭压产3000万吨,并关闭部分电石厂、铁合金厂。这些企业的GDP总量相当于山西2005年GDP总量的1/5,总额达1000亿元,山西财政因此少收入几十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涉及的具体企业和个人却有彻骨之痛。
吕梁市离石区致富焦化厂是“区域限批”中被关停的企业之一。
致富焦化厂老板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靠汽车运输起家,十多年后,他已经积累了几千万元的家底。
2003年,这个老板一次投资4000余万元建起了致富焦化厂。2006年,又追加投资5000万元,年生产焦炭能力达40万吨。然而扩建后的致富焦化厂只生产了三四炉焦炭,就因遭遇“区域限批”被列入关停名单。
致富焦化厂去年一年上缴离石区财政200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利税大户。刚开始,大家都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停产整顿,压根儿没有想到会被彻底关停。到拆除时为止,致富焦化厂总投资已经接近1亿元,只收回3000余万元成本。
4月初,致富焦化厂的焦炉、烟囱等生产设施被拆除。如今,这个曾经养活300多名工人的焦化厂只剩下十几个处理“后事”的人。“老板实实在在地砸进去6000多万元的家底!”一下子从千万富翁沦落为普通百姓。
在国家环保总局对吕梁市实施“区域限批”后,吕梁市关了像致富这样的企业共191个,炸了208根烟囱,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影响税收大约6.5亿元。吕梁市副市长李秀峰表示,至少100多个新项目受到了“区域限批”影响,这些项目如果按期上马,产值能达到几百亿元。这对吕梁这个全国连片贫困区来说,可谓“心如刀绞”。
从“突破吕梁”开始,2007年山西打了一系列的环保“攻坚战”――“挺进临汾”、“阻击运城”、“南征北战”,“大棒”砸向晋中、长治、晋城等城市的污染企业……
在炸毁污染企业的同时,山西更注重从制度上引导政府和企业重视环保。
因环保问题,2006年山西的经济实力最强的河津市和孝义市暂不能领奖受表彰。因为从去年起,考核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再只看GDP,而是要看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5个方面的44项指标。
这44项考核指标中,单项指标最大权重为6%,最小权重为0.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权重就是6%。
“这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导向性。”省统计局的负责人介绍说。
破茧重生 山西经济增长方式艰难转身
吕梁市重手治污,换来了4月一个月的碧水蓝天,连续1个月的二级天气。一名小学生给市长写信说,“我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星星,现在我看到了真实的星星”。
四面环山的阳泉市表现更突出。2000年,阳泉市二级以上天气仅有7天,到去年增加到275天。阳泉也从全国的污染“老二”,前进到去年的全国倒数第八,为此,山西省政府奖励阳泉市100万元。阳泉市市长白云成为山西第一个吃到“胡萝卜”的市长。
接踵而至的好消息,让当地群众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多年来盼望的好天气终于又回来了。百姓说,这样的天气,敢在外面晒被子了,敢在院子里吃饭了,也敢让孩子们在地上玩耍了。难过的是,在各市大刀阔斧地整治污染企业的同时,许多跑运输、在企业打工的当地农民工无事可做,许多人不得不另谋生路。
“重视环保也不是一味地不管经济,有些地方做得好了,我们也向上级争取取消区域限批,不能耽误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环保部门不仅是整治污染,我们也在帮助当地政府积极进行产业调整。”山西环保局局长刘向东说。
山西将通过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来弥补淘汰1000亿的GDP损失。于幼军说,今年山西省将有168个材料工业项目、370多个装备制造业项目、100个煤化工项目动工。去年山西省政府组织招商引资,在59个困难县规划了扶持太行山、吕梁山的开发项目,投资接近3000亿元。这些项目都经过招商选资、严格审核,都不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目前70%已经动工。“这些项目从建设到投产需要一段时间,一旦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山西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质变。”(记者 高山)
4、河北: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 5000万尾河蟹苗将落户淀中
来源:新华网 2007年5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2920
新华网石家庄5月23日电(记者杨守勇)记者从河北省有关部门获悉,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河北将放生5000万尾河蟹苗。据介绍,经过连续三年的增殖放流,促进了淀区渔业的恢复,有力地维护了淀区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由于上游工业及生活污水进淀量增多等原因,淀内水质逐渐恶化,曾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事件。为此,2003年以来,河北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在白洋淀进行增殖放流。去年,河北总共将6000多万尾(粒)河蟹、鲢鱼、鳙鱼、草鱼等鱼蟹幼苗投放入白洋淀。
去冬今春,为缓解白洋淀干淀危机而实施的引黄补淀应急调水工程,累计向白洋淀补水0.97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上升到5.89米,抬高了93厘米,水面面积从61平方公里增加到130平方公里,为白洋淀渔业资源增殖创造了条件。
5、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李清:五年投入两千亿治理环境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7年05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24/150013067093.shtml
本报记者薛江华余颖冯小静许琛
环保将成经济增长突破口
本报讯昨天,参加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八位厅局负责人分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解读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亮点,就本部门工作畅谈科学发展,独家透露一系列民生亮点———
“环保已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昨天,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省环保局局长李清解读了环保与广东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清表示,“过去对环保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治污上”,此次党代会报告更新了认识,不仅新颖,而且分量很重———政府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入20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这是一个大手笔。
李清透露,针对报告提出的广东2011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的要求,广东环保部门将采取三大举措治理污染。一是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实现“堵源截流”;二是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推进电厂的脱硫项目落实;三是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淘汰。
李清表示,从2003年到2006年,广东的污水处理能力从270万吨提高到了734万吨,电厂脱硫更是从零飞跃到了1586万千瓦的机组完成脱硫。两个指标,总量都是全国第一。
对于珠江流域的治理,李清表示,未来五年将通过截污管网建设、重点河流水道治理等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加大珠江水域“偷排”的执法力度等几大措施来实现珠江水质的好转。
6、污染减排 甘肃省去年完成任务今年开局良好
来源:甘肃日报2007-5-2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556.html
兰州5月23日讯(记者 李峰 实习生 王建忠)记者今天从省环保局获悉,我省污染减排在去年达标的情况下,今年又实现开门红。
污染减排有两个主要指标,即减排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省环保局新闻发言人今天称,经国家环保总局核定,2006年在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的情况下,甘肃省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是中西部地区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唯一省份,也是全国4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
继去年完成任务后,我省今年减排工作进展良好。1至4月,在二氧化硫减排方面,已经完成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硫工程、白银公司铜业公司制酸系统治理工程、关闭甘肃电投永昌发电公司1至5#小火电机组等5个减排项目。在化学需氧量减排方面,已经完成天水市污水处理厂、金昌市污水处理厂等7项减排项目。今年计划关闭的4家造纸企业,现已关闭3家。同时,我省还加大了对污水减排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
7、云南恐怖湖:每年无故变色 误食湖鱼可致死
来源:CCTV2007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72129.html
[内容速览]勐梭龙潭是云南省一个风景秀丽的高原湖泊,这里有着种种关于死亡的恐怖传说。当地人说龙潭的水每年都要神秘变颜色,更恐怖的传说是,龙潭的鱼碰不得,无论是谁,吃了龙潭的鱼,肯定必死无疑。如今当地佤族人谈湖色变。勐梭龙潭到底发生了什么怪异的事情?为什么当地人对勐梭龙潭如此恐惧?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不仅找到令湖水变色的“元凶”,更揭开湖鱼有毒这一传说背后的事实真相!
云南恐怖湖
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在我国云南省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湖泊,叫勐梭龙潭,它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据当地居民说,如果从龙潭边的大树上掉下一片树叶落到湖面上,都会有飞鸟飞下来把树叶衔走,大家可以想象勐梭龙潭的干净程度了。但勐梭龙潭漂亮归漂亮,当地人却对它议论纷纷,甚至达到了谈“湖”色变的地步,勐梭龙潭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会让人们如此恐怖呢?
勐梭龙潭是云南省的一个高原湖泊,它三面临山,四周绿树环绕,湖水晶莹剔透,水域面积大约4平方公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然而与龙潭的美丽极其不和谐的是,龙潭边林立着数以千计的牛头骷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牛头悬挂在龙潭边?牛头和勐梭龙潭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悬挂牛头是佤族人为了保护龙潭还是他们心中另有担忧?而勐梭龙潭更让人恐怖的是,它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死亡的可怕故事。
很多年前三月份的某一天,西盟县有一个新婚不久的青年,名字叫岩拿布勒,去山林里狩猎,但一天下来,他仍然一无所获。岩拿布勒感到了身心疲惫,眼看黄昏即将来临,他想起了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更加焦急万分。此时,岩拿布勒路过了勐梭龙潭,看着清澈龙潭里自由游动的大鱼,饥饿难耐的他顾不上寨里老人们告诉过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捕勐梭龙潭里的鱼的告诫,射中了一条肥硕的大鱼。
岩拿布勒感到既兴奋又忐忑不安,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他拿着鱼回到家中。当妻子得知岩拿布勒捕的是龙潭的鱼时,感到惊恐万分,因为妻子从小就听老人告诫说,龙潭的鱼有灵性,千万不能吃龙潭的鱼,吃了必死无疑。但岩拿布勒坚持说要烧鱼吃,在岩拿布勒的坚持下,妻子也担心一天不吃东西,会饿着肚子里的孩子,夫妻两人便怀着侥幸的心情享受了这顿美味。
当天晚上,老人的告诫果然灵验了,岩拿布勒的妻子感到肚子疼痛、头晕恶心,而岩拿布勒因为吃鱼过多而当场死亡。
当地流传的岩拿布勒吃龙潭鱼中毒死亡,到底是真是假?美丽的勐梭龙潭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孟梭龙潭的鱼真的如此恐怖吗?带着一个个谜团,走近科学的记者来到勐梭龙潭。记者发现天刚蒙蒙亮,当地居民便拿着塑料瓶到龙潭边的清泉处汲水,这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的生活习惯。居民告诉记者,龙潭的水是神水,能治百病。但当记者提到龙潭的鱼,村民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
8、动物保护组织:放弃虎贸易禁令将产生严重后果
来源:新华社2007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73884.html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的专家23日表示,任何形式的放弃或放松虎贸易禁令,都可能将野生老虎推向灭绝的边缘。
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协调人徐宏发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试图通过饲养虎并通过虎贸易而获利的商人,正在不断游说政府,希望政府解除1993年颁布的关于虎贸易的禁令,再次允许人工饲养的老虎作为药材和皮草的原材料在中国市场贸易。
徐宏发说,一旦放开人工饲养虎制品的贸易,将严重威胁野生虎的生存,“毕竟捕杀野生虎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人工饲养”。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认为,中国曾是世界上虎制品需求最大的国家,而中国政府依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颁布的禁令遏制了市场需求,已经从根本上减少了国内中医药市场对虎类产品的需求,有效地防止野生老虎的灭绝。
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为执行已颁布的禁令,大力开展公众教育,推动研究生产有效替代虎类制品的中药材,并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处。
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的调查发现,在中国境内市场,几乎没有老虎的虎骨出售。在被调查的663家药店和经销商中,仅有3%宣称尚有存货,而大多数零售商则表示虎受法律保护,在中国虎贸易是违法的。
“野生老虎能幸存到今天,要感谢中国政府采取迅速、严厉以及有效的举措。”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执行理事史蒂文·布罗德说,“如果撤销相关禁令,为任何人工饲养的老虎制品贸易放行的话,中国政府之前为保护野生虎所作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这对虎而言无疑是个灾难。”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不到7000只老虎生活在野外,大约9000只老虎被人工饲养,其中大部分在美国和中国。(记者孙闻)
9、濒危的西藏马鹿数量迅猛增长
来源:新华社2007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73680.html
新华社拉萨5月24日电(记者王攀 普布扎西)最新调查显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际上曾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珍稀物种西藏马鹿数量已经从发现时160多头上升到了目前的2400多头。
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县长普布顿珠24日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多名管理和保护人员的义务看护下,为西藏马鹿划定的100平方公里保护区得到了充分的休养,全县民众的保护观念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都为西藏马鹿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环境。
主持了相关调查工作的普布顿珠介绍说,桑日县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工作小组。从1993年起,随着马鹿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县政府调整了保护区面积,同时划定四个核心区域,禁止进行采石采矿活动,防止影响马鹿群。
此外,县农牧局和公安部门还加大了打击非法盗猎行为的力度,加强了保护区内的巡逻力度,对抓获的盗猎者进行了严厉处罚。
随着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大,全县民众对于西藏马鹿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普布顿珠介绍说,尽管去年全年野生马鹿群破坏庄稼面积超过了500亩,但人们并没有伤害它们。
为了在人和马鹿间创造和谐的共生环境,桑日县政府还为不少农牧民配备了太阳灶,减少群众砍伐植被的行为,保护了马鹿群的食物来源。
西藏马鹿学名“马鹿西藏亚种”,一只成年的西藏马鹿重约110公斤,肩高1.2米,角分五叉,向内弯曲。
西藏马鹿最初被科学家发现是在150年前。上世纪90年代前,西藏马鹿一度被国际野生动物学界认为已经绝种。1990年有关专家和国际组织发现桑日县仍有西藏马鹿在活动。
10、是环保卫士还是诈骗犯?
来源: 新京报2007-5-24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47/2007/0524/014@264326.htm
我们能为吴立红做些什么?在此声援《新京报》并致以深深敬意!
江苏农民吴立红因涉嫌以环保名义敲诈企业钱财被宜兴警方逮捕,之前他曾致力环境污染举报十余年
4月13日,宜兴农民吴立红以涉嫌敲诈被警方带走。
这位民间环保知名人士,从1990年代初开始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向各级政府写信举报,他曾因此被单位开除,并遭人殴打。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杰出环保人物”。
宜兴警方称,掌握吴立红敲诈、勒索的铁证,认定吴曾伪造某企业印章、私开收据,从一企业骗得现金30000元,并从其家中搜得私刻公章一枚。
于是,这名环保人士的真实身份也变得扑朔迷离。
□本报记者 孙勇杰 江苏宜兴报道
5月18日傍晚,江苏宜兴周铁镇,刺鼻的气味愈来愈清晰,漕桥河的水又变了颜色。
南塘村村民许洁华说,估计又有企业往河里排污了。每到此时,许洁华就会想起自己的丈夫。
一个多月前,许洁华的丈夫吴立红被当地警方带走。
这位被称为“太湖卫士”的江苏农民,10年来,致力民间环保,通过写举报材料,参与查处了200多家排污企业,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称号,并获该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提名。
4月30日,宜兴市检察院对吴涉嫌以环保名义敲诈勒索、诈骗犯罪批捕。
被捕
4月13日上午,吴立红和往常一样,出门去找一起致力民间环保的朋友们聊天。
周铁镇派出所赵指导员来吴家,“说有事找吴立红到派出所谈话。”吴妻许洁华回忆当天的情形。
在吴立红关注民间环保的十几年里,民警多次喊他去派出所,许洁华已习以为常。这次,她以民警没有带来相关证件为由,拒绝警方把人带走的要求。
据原南塘村村长吴银生说,中午,有一群陌生人在吴家附近出现,人数逐渐增多,其中有当地村民认识的周铁镇派出所赵指导员。
“我曾上去询问,他们是干什么的。说是警察,没什么事。”5月17日,吴立红的一个邻居说。
晚上21时左右,陆续约有20辆警车到达南塘村,封锁了南塘村的各个出口,并包围了吴立红家的小院。
吴立红的朋友和后来闻讯赶来的妹夫,提议他乘车离开,但是吴坚持说自己没事,不肯走。
据村民介绍,其后,警方用自备的长梯搭在吴立红家前后的阳台上,卸掉阳台铝合金玻璃窗,进入吴家,带走吴立红后,并对隔壁吴立红的父母家进行了搜查。
“不用怕,我没有做犯法的事儿。”吴立红被带走时说。
许洁华介绍,凌晨1时许,警方来到吴家送达了对犯罪嫌疑人吴立红的刑事拘留通知书。许拒绝签字,“这份拘留通知书上显示时间为:2007年4月13日23时。”
敲诈还是经济纠葛?
“经过初步侦查,吴立红涉嫌的案件有七八宗,涉案金额近十万。”宜兴市公安局分管刑侦的黄姓副局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有确凿证据的是《宜兴日报》公布的那两起。
《宜兴日报》在5月1日的报道中说,“2002年以来,吴以举报、媒体曝光所谓‘环保’问题相挟,多次向有关企业和单位敲诈勒索,情节恶劣。”
该报道列举了两起案件:2003年6月,常州市某企业从某冶金建设公司转包了宜兴市一环保工程,进场施工两个月后,吴找到该企业负责人,自称与各级环保部门和媒体十分熟悉,如不给其“好处费”,工程将不能通过环保验收,从而勒索该企业15000元;2004年12月,吴编造事由,伪造某企业印章、私开收据,从一企业骗得现金30000元。
5月17日,记者就此采访宜兴市公安局,警方拒绝透露涉案公司的具体名称和案情细节。
在许洁华记忆中,两起案件应该是一件事,丈夫吴立红确实和常州一企业有过业务往来,不过具体的企业名称,许洁华也记不清了,“当时吴立红和该企业还存有经济纠葛。”
曾跟吴立红一起从事民间环保的知情人吴银生、徐小龙和老杭,也听吴立红谈起过这宗经济纠葛。
当初,乾震钢铁厂和万石镇灯杆厂有两个冶金设备的制造项目,委托吴立红帮忙找企业来制造。吴立红找到原宜兴市环保局局长张爱国,让其帮忙。
“吴立红是来找过我,我帮他找了七八家企业,后来跟一个常州的企业谈成了。”5月21日,张爱国电话中说。
徐小龙、老杭说,当初吴立红和常州这一企业约定,从中提取12%的业务费。事后,企业接到订单后,只答应支付8%的中介费。
吴立红不同意,由此产生经济纠葛。
在许洁华看来,媒体报道吴曾从一企业骗得3万元或许与上述纠纷有关,“吴立红凭一张发票,自己在钢铁厂要到了钱。”
“这笔钱不存在以“环保”名义敲诈的问题。”5月21日,乾震钢铁厂厂长陆乾介绍说,从钢铁厂的账面上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时吴立红确实和该厂做过这样一笔业务,整个业务值几十万,当时钢铁厂还欠常州企业10万元,收到吴立红的拿来的发票后,便交给他3万元。
“警察到我这里调查过3次,说那张发票可能是吴私自开的。”陆乾说。
据许洁华介绍,当时因为中介费老要不过来,吴立红听了一个当地朋友的主意,可能私刻了一枚厂方公章,盖在发票上,才在钢铁厂要到了3万块钱。
许洁华表示,发票是由常州那家企业给的。
但按照许洁华的说法,无法自圆的一个谜是,为何该企业给了吴一张没有盖公章的发票;若有章吴为何私刻企业公章。
“即使立红有错,他也是去拿回属于自己的中介费,而且是比当初约定少拿了。”许洁华说。
4月13日,警方从吴家搜到了这枚私刻公章。
对于吴立红敲诈常州企业1.5万元,许洁华和徐小龙等人表示并不知情。
“你就是一普通农民”
对于吴立红的被捕,当地人一致认为是必然的。
吴立红,1968年生人,家里唯一的男孩。他的邻居、朋友对其评价是,聪明但倔强。
他曾做过南方吸音厂的销售经理。当年的老厂长曾感叹,如果吴立红“不告状”,以他的能力干下去,千万家产都不成问题。
据许洁华介绍,吴立红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注意到当地环境问题,开始偷偷地写信举报。
1998年,国家开始关注太湖流域污染问题,吴立红不断向媒体、官方举报当地化工厂污染的情况。十余年来,他先后举报2000多家非法排污企业,导致他树敌无数。
据2005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报道,1998年,周铁镇允诺送给时任南方吸音厂销售部副经理的吴立红一份600万元的机械合同,周铁一家大型化工厂的厂长也答应送他一笔2000万元的外贸业务,还有的老板愿意送他一套商品房,都希望他不要告状。
许洁华说,这些都被吴立红拒绝。
吴立红的举报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据村主任吴银生回忆,在之前的2000年,原周铁镇派出所所长许小平先后5次上门缉拿吴立红。许洁华也向记者出示了多份当地警方不同时间的传唤证。
2002年8月1日,周铁镇街上出现了数张针对吴立红的大字报,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宜兴市公安局对吴立红进行刑事拘留,街上一条数米长的横幅赫然写着“吴立红打着环保的名义敲诈勒索,打倒吴立红”。
许洁华说,后来吴立红到周铁镇派出所反映情况,却意外地在周铁镇派出所原所长许小平办公室的书柜里看到了一叠刚刚印好的相同的标语。
未等吴立红质问,派出所所长干脆把吴立红关进了看守所。
据《南方周末》报道,在环保总局污控司司长田为勇的干预下,吴立红才在关押数天后被释放。
吴立红举报环境污染也让他出了名,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称号,并成为当年央视“感动中国”提名人物。
出名后的吴立红更加敢言,在2006年11月,吴立红接受《中国商报》专访时表示,治污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某些官员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吴立红直言江苏某市人大和政协里面,来自那些污染企业的老板们占据了半数以上席位,“在乡镇一级,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我早劝过他,你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又没什么权力,不听,出事了。”5月17日,吴银生说。
“逮捕他,经过充分调查”
在吴立红院子里摆满了牡丹、月季、海棠,和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这大多是吴立红近一年来添置的。”许洁华说。
2003年,吴立红举报无锡市明星企业———宜兴天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遭到该厂职工殴打,出院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许洁华说,“所以在家的时间也就多了。”
去年,吴立红又开始“重出江湖”。宜兴市向国家申请环保模范城称号。那年8月29日,吴立红以邮件方式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了一份《江苏宜兴:污染典范还是环保典范》的投诉,但一直没有接到回复。
2006年10月27日,宜兴市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周铁镇,其附近不少居民都对此有疑义。
吴立红也开始搜集证据,准备提起行政诉讼,希望国家环保总局撤销《关于授予宜兴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决定》。
据许洁华介绍,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12日,吴立红已经拍摄了环境污染的相关照片100多张,还采集了83瓶水样以及部分水样照片,证明宜兴环境污染的事实,水样已经运到北京保存。
按照吴立红的计划,4月20日,他将和浙江民间环保人士陈法庆一起,到北京进行行政诉讼,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取消宜兴市国家环保模范城的称号。
事实上,在吴立红搜集证据的这半年,宜兴警方也在搜集其“以环保名义敲诈勒索”的证据。
“吴立红被抓以后,有不少认识他的人打电话来说,警方在年后曾找他们谈过吴立红的事情。”许洁华说。
“逮捕吴立红,是经过充分调查的。”4月底,宜兴市公安局主管刑侦的黄局长曾向当地媒体介绍,警方是在年前接到一些企业的举报,并开始初步侦查,年后做了系统调查。
4月13日,在吴立红准备赴京前7天,当地警方对其实施抓捕。
调查仍在进行
“吴立红敲诈、勒索案,警方掌握铁证据。”逮捕吴立红后,宜兴市公安局局长陈国强对当地媒体说。
据宜兴公安局高层透露,目前掌握的有力证据是吴立红的一本日记,在这本日记里,记有吴立红的一些资金出入状况和收据,另外就是多家企业的举报证据。
“我们也要生活。”许洁华则解释,1999年,吴立红因环保举报被单位开除以后,他也跟以前一些老客户保持联系,做些销售中介,以此维生。
5月16日,周铁镇派处所将4月13日从吴立红家搜走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归还给吴的父亲,许洁华说,吴立红拍摄的环境污染照片并没有归还。
一同被归还的还有吴立红的建行存折,“他们告诉我里面有一万块钱,是政府考虑到我们家比较困难,才送还给我们的。”吴立红的父亲说。
“这本是吴立红准备进京告状的费用。”许洁华说,她曾找吴要钱做家里的生活费,都被拒绝。
“我们家一共也就这点钱。”许洁华介绍,吴立红这些年没有固定收入,除了帮老客户联系生意,获得一些提成,剩下的就是靠朋友资助,家里生活费用都是靠许洁华出去做工。
吴立红被拘留以前,许洁华正在做一份采摘茶叶的短工。
“具体案情,没有省公安厅批准,不能透露。”5月17日,宜兴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人员说,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中。
吴家窗前挂着一个饰物。
那是一根红线上攀着的三只猴子,一只捂住耳朵,一只捂住眼睛,一只捂住嘴巴。
许洁华说,这是四年前她送给丈夫的生日礼物。
11、环境财政对落实十一五环保目标很重要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07-5-2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573.html
在“十五”环境目标没有完成之后,我国“十一五”节能降耗又首战失利。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央不断出台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的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并更加严格地落实监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项项真实的调查结果使我们震惊——我国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威害,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胁之中;滥吃野生动物现象愈演愈烈,消费群集中在领导干部和白领,吃的目的是追求阔气、高级享受和滋补作用;淮河十年治污却是污染加剧的十年……
如果砍光了所有的森林,污染了所有的河流,杀尽吃光了所有的野生动物,我们还能留给子孙后代什么?
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国家五年规划首次把环境保护目标确定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并且在规划中明确指出,约束性目标是“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可见环境目标在今后五年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的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越来越强烈的环境保护意愿和政治要求。然而,在经历了“十五”环境保护目标没有完成之后,“十一五”的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无疑有着巨大的悬念。
节能降耗首战失利
按照“十一五”规划,在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要比“十五”期末分别降低10%。这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必须在未来五年里每年下降2%,每半年下降1%。然而,从2006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
同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似乎在对这一现象做着无声的注解,2006年我国GDP增长10.7%,这种高增长主要是靠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拉动的。环保总局专家分析说,如果没有特殊手段,在GDP增长超出10%的情况下,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指标将全线失守。
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决定中国环境保护效果的不是中国的环境管理活动,而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式。“十一五”环境目标仍然是在高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目标,环境保护如何抵挡住经济发展的狂飙?
对中国环境保护资金机制的反思
从刚刚过去的“十五”情况看,环保目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环保投资不足毫无疑问是一个浅显、重要、却长期被人忽视的原因。国家环保总局在通报“十五”环境质量状况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完成情况时披露,“十五”期间,火电行业的脱硫改造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展不理想,截至2005年底,计划要求削减二氧化硫的任务只完成约70%;“两控区”计划的256个项目中,只有54%的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列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2130项治污工程,完成了1378项,仅占总数的65%。完成投资864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3%。到2005年底,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治理项目的完成率分别只有70%、56%、43%、86%、53%和54%。环保投资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
在环保投资不足的问题面前,人们不禁要问:面对环保目标,究竟谁有责任投资?又是谁没有完成自己的投资责任?
环保投资可以分为私人部门投资和公共部门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尽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境治理及相关投资的责任是清晰的,但我们也发现,在环保投资中,来自政府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私人部门的环境保护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往往取决于政府环保投入的水平和力度。政府的环保投入也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意义。在环境保护资金市场上,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强制作用,通过足够的投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保证各类主体履行环保投入的职责;二是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环保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三是平衡作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环保投资,必须关注区域差异。
因此,关注环保投资,首先必须关注和明确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即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这是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最具体的体现,也是确保全社会环保投入总规模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政府投入不足,环境监管不力
建立环境监管能力是政府实施环境管理的基石。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是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承担着如此重大环境保护责任的政府尚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预算支出科目。也就是说,政府并没有稳定可靠的环境保护资金来源来执行法律赋予的责任。这就难以说环保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了。
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自身能力的建设普遍受到影响,常常出现环保监测不到位、执法能力不足的现象。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已经警示我们,由于财政资金严重短缺,造成政府对污染源监督失控,环保部门能力疲弱,水质监测信息混乱失真,中央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环境信息的渠道,更不掌握直接监控重大污染源和保护水源地的能力。如此监管能力是很难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的。
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资金对环境执法能力的影响。在我国现有的4.5万人环境执法队伍中,有3.8万人在县(区)一级。根据中国目前的环保管理体制,各地环保部门归属地方政府领导,经费也依托于地方财政,环境执法严重依赖于当地的财政状况和对环保的认识程度。普遍来看,地方环保经费都比较缺乏。特别是如果环境执法影响到了地方经济发展,有的地方政府就通过人员、经费来牵制环保部门,体制上的缺陷让地方环保部门的执法“先天不足”。
二、已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1)资金投向不符合污染治理的需要。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必须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中国目前的状况却是政府跟着市场走,让污染治理投资的效果大打折扣。以污水处理市场为例,1998~2005年,中央财政以国债形式投资在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上的资金高达534亿元,国债资金在污水处理投资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分布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同一流域城市间污水处理能力差别拉大,污水处理投资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下游、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大城市,河流的中上游地区、西部地区、不发达地区的污水处理率非常低。例如,黄河流域下游山东的污水处理率43.46%,上游陕西省污水集中处理率公布的数字是20.63%,但是根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实际污水处理率还不到15%。然而下游发达地区污水处理率再高,也无助于流域水质的改善。市场资金流向利润更高的发达地区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天性,但这种以城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显然没有考虑整个流域水质改善的需要。处于跨省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污水处理的效益不仅限于当地,而是惠及整个流域。以市场为导向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必然与流域水环境安全的要求存在矛盾,要求政府介入对资金流向进行引导。我国城市污水行业已经出现市场失效,而政府的干预严重不足,影响了实现改善流域水质的目标。
(2)没有充分启动已投入的资源。过去历年的环保投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环保设施规模,然而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效率低下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结果是环境治理投资在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却不佳。环保投资效率不高又增加了进一步筹集环保资金的难度。环保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的原因,一是缺乏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度,另一个就是缺乏配套的经济激励政策。以燃煤电厂脱硫电价和脱硫设施运行为例,2004年中国燃煤电厂装备的脱硫能力是3000万千瓦。如果以每千瓦时1.5分人民币的脱硫电价支持这些脱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按全年5500小时平均发电时数计,每年支出的脱硫电价成本是24.75亿元。如果这些脱硫设施保持满负荷运行,将具有年削减18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能力(相当于“十一五”目标实现了70%);还意味着价值80~134亿元的脱硫设施得到利用(按300~500元/千瓦造价计),而且电力行业将少缴纳排污费10.8亿元(按0.6元人民币/千克二氧化硫计),同时减少环境损失360亿元。计算表明,脱硫电价的激励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已投入的环保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三、环保投资不符合环境保护资金需求的规律
环境保护需要稳定、长期的投资,且与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方式密切相关,但是,中国目前的环保投资没有考虑到这些环境保护资金需求的基本规律。
(1)中国的财政支出体系没有统一、独立的环境保护支出科目,环境保护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财政支出,虽然近年来总量越来越大,但主要是按部门、按项目分配的,缺少统筹规划,造成资金配置不合理。有些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领域,严重缺乏资金。例如,环境执法、跨省流域水环境治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历史遗留污染物处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核废料处置设施建设等,严重缺乏环境财政的支持。忽视了这些方面,国家的发展和环境安全就会遭遇严重威胁。
(2)按部门和项目配置环境财政资金在某种程度上是“问题”导向的结果,往往具有应急的性质。随着国家财政支出重点的变换,可能导致环境财政资金不可持续,甚至造成已投入资金的浪费。例如国家财政重点在2004年转向农村财政改革后,退耕还林的财政资金投入就受到一定影响。
(3)没有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考虑环境保护的资金需求。最近二十多年,在大规模、高速度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一直滞后。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实际上一直无力保护经济高速增长压力下的生态环境。“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只占同期GDP的0.74%、0.88%和0.99%,无论是比重还是增长率,都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如果比照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三个五年内环保投资的比例分别为2.17%、2.46%和2.37%,基本没有增长。即使是“十一五”规划的环境保护投资比“十五”期间增长了85%,按照过去15年中国GDP每五年增长80%~120%的比率,也仍然是和GDP同比增长,无法实现超越。温家宝总理坦承“十五”规划的环保目标没有实现,投资不足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价格失灵,没有充分调动市场资金
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特点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在缺乏政策调整的时候,环保市场总是显得缺乏投资的动力,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仍以流域城市污水处理为例,从水环境管理的角度看,上游城市的污染治理活动对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意义更为重要,但是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污水处理的资金不愿意进入上游地区的城市。其原因从城市间污水处理费水平差距不难得到印证:经济发达的流域下游城市,南京、上海、北京的污水处理费分别是1元、0.9元、0.9元;而相对贫困的西安、兰州、西宁的污水处理费分别是0.36元、0.3元、0.27元。支付能力的差异,使得商业资金毫不犹豫地流向收费有保障的发达地区。这是资本逐利的本质决定的。从环境保护的需要看,污水治理的资金应该“逆流而上”,更多地投向那些上游、生态更重要的地区,然而市场本身是无力提供这种动力的,市场失灵因此必然出现。
市场失灵的本质是一个失灵的价格体系。这样的例子在环境保护领域比比皆是。排污收费政策目前执行了一个过低的收费标准,因而企业没有动力投资进行污染的削减和治理。这同样说明政府还没有充分发挥对价格机制的调整作用,没能提供足够的环保市场投资动力。
建立环境财政,落实“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
随着中国公共财政资源的不断增长,利用公共资源治理环境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连续七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全国财政收入为11.5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6.4万亿元,增长了126.5%,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长了141.5%,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增长了111.3%。“十五”期末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7.3%,比“九五”期末2000年的13.5%上升了3.8个百分点。国民经济、政府财力,尤其是中央政府财力的快速增长,为加快公共财政改革,建立环境财政制度创造了有利时机。
一、明确投资主体的责任,落实环境目标
落实环境目标,资金是保障。必须基于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环境保护事权划分,明确各类主体的环境保护资金责任。只有明确了资金责任的投资计划才是可行的计划,只有可靠的环境投资和投入才能落实环境目标。
在国家“九五”、“十五”时期的环境保护规划中,都规定过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和占GDP的比重。但是,无论是规划环境保护投资,还是统计完成的环境保护投资,都没有明确其中有多少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企业的商业资金。由于企业资金的信息不可得和统计不准确,环境保护投资规划往往难以做到可行,环境保护投资统计也无法做到可信。
在各类主体中,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是相对明确的,但企业是否真正承担起治理投资的责任,则取决于政府的强制力和引导政策。必须通过足够的投入建立起政府的环境监管能力,辅之以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才能确保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欠环境账。
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应当遵循“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权益”的原则。政府环境事权的管辖范围应当与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相对应。影响范围限于特定行政管辖区的环境问题,属于地方性环境服务,应该由地方政府负责;如果环境影响范围是跨行政区的,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就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应该由中央政府管理。中央政府环境事权主要是解决具有跨行政区外部性以及代际外部性的国家环境问题。
二、建立稳定的环境财政支出科目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中央政府环境事权,建立独立、稳定的环境财政支出科目,为政府行使环境事权、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提供资金保障。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中已经开始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科目,并将于2007年开始正式执行。为了保证该科目发挥作用,需要尽快把目前由各个部门分别管理、散落在不同资金科目、以不同形式存在的属于环境财政支出的资金,统一纳入环境保护科目实施预算内管理,保证一定的总量规模。
同时,政府要对环境问题的滞后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有充分认识和准备,政府的环境财政支出应当保持稳定和连续。在公共财政框架内,环境财政政策不完全等同于调控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经济运行的波动和调控,不应影响国家环境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环境财政支出是一项功能性政策,必须长期、连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三、发挥政府环境定价的职能,纠正市场失效
环境相关的政府定价活动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纠正环境保护的市场失效,让政府定价成为弥补环境服务成本、引导和建立环境服务市场的有效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定价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考虑相应治理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脱硫电的环境定价中,定价政策的执行应当与环境监测联动,以排放监测报告作为享受环境定价的条件,使环境定价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当社会支付能力不足时,还可以运用其他财政手段支持环境定价机制,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但在市场机制建立后,财政支持应当及时退出。
四、“绿化”税收制度
环境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调整社会的环境行为,而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不应成为环境税的主要目标;环境财政支出不应依赖于环境税收手段;环境财政支出制度建立之后,应进一步调整排污收费的使用方法。
国际经验表明,公共财政改革逐步深化后,税制绿化将会成为保证公共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条件。虽然目前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应该认识到,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从税种和税率调整开始,逐步过渡到新税种的建立,进而调整税制结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建议从中长期税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加强环境税的研究,作为今后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政策储备。
在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关系密切的重大税收改革方案中,切实把环境因素作为决策依据之一,包括执行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例如资源税、小汽车消费税以及近期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的燃油税,其税目、税率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政府不但要承担起自身的环境保护投入责任,同时还要担负纠正市场失灵和体制失效的责任,创造“谁污染谁治理”的机制和外部条件。必须尽快建立起环境财政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手段宏观调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作用,改善环境保护的资金机制。这是落实“十一五”时期环保目标的关键。(马中 吴健)
12、时评:节能减排要有“挥泪斩马谡”的魄力
来源:新华社2007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73628.html
新华社合肥5月24日电(记者卢尧)“十五”时期,安徽淮河流域共安排污水处理项目29个,但至今只建成4个,其中两个还没有运行。对此,安徽省政府一位主要负责人说,沿淮有些地方,没有钱甚至没有审批都千方百计地上生产项目,但对于治污项目,把审批报告和资金送到他们手中都不愿意去建。这位负责人所说的“一热一冷”现象,实际上是一些地方领导发展观念落后的表现。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应有“挥泪斩马谡”的决心,不能让责任追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安徽省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沿淮一些地方对治污工作的消极麻木,已经给淮河水质造成严重危害。2006年,淮河干流11个监测断面中,只有两个达到三类水标准,其余均为四类。淮河支流污染更为严重,24条支流67个监测断面中,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比例超过60%。其中9条支流均为劣五类,处于重度污染状态。
淮河流域对于治污并非没有一点动静,涉及的地方基本上年年都签环保责任状,加强环保工作的报道也时常见诸大报小刊,但只要招商引资多、GDP增长快,不管能耗有多少、污染多严重,民怨多强烈,当地领导都可以“加官晋爵”。即便上面问责下来,也会因这些干部抓发展有功而得到开脱。安徽省的一位领导感慨:环保工作难度很大,环保部门对哪个单位“下手”,说情风就会迅速刮成12级台风。于是,“先发展后治理”“只发展不治理”就成为许多官员的必然选择,环保责任状成为一纸空文。
当前,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安徽淮河流域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严重欠账的情况在各地都有,节能减排远未成为“硬任务”落实下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领导发展观落后或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经济增长,不顾能耗、污染情况上项目、铺摊子。在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对这样的官员,不仅不能以其对眼前GDP增长有贡献为理由论功行赏,而且应当有“挥泪斩马谡”的魄力,坚决拿下。否则,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就难以扭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就难以实现。
为了扭转淮河治污的被动局面,安徽省决定在沿淮各市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将治理污染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如果真有官员因为治污不力而被摘掉“乌纱帽”,淮河水质变好就大有希望了。
13、愿生态卫士不再孤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5月23日 刘毅
http://env.people.com.cn/GB/5771851.html
据最新统计,我国共有护林暸望塔1.3万座,一般每座暸望塔配备一位防火瞭望员。湖北神农架茫茫林海中的防火瞭望员袁选斌,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防火瞭望员,袁选斌们的工作看起来再平凡不过:暸望、观测、记录、报告,天天如此。没有传奇故事,没有“英雄事迹”,看似不足为奇。
然而,袁选斌们的工作又是非凡的。他们在山高林茂、路途偏远、条件艰苦的地区,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守护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绿色家园,称他们为国土生态卫士一点都不为过。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是受益者――没有了他们对绿色的守护,我们呼吸的清新空气,看到的蓝天白云,掬起的一捧清泉又从何而来?
在感谢和感动之余,我们或许应想想还该为这些常年与山林为伴的生态卫士们做些什么,使他们不会感到孤独无助,继续安心坚守。
生活及工作条件的改善,自然是很重要的。防火瞭望员长期寂寞、孤独,一般人恐怕难以承受。这就需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加大了森林防火各项投入,暸望塔的设施得到很大改善,防火瞭望员工作条件、生活设施等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从袁选斌最近几年的经历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可喜的变化。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要使生态卫士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不会感到孤独无助,我们还要更充分地认知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和意义,自觉成为这些生态卫士的“同盟军”。我们可以采取更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例如,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尽可能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开私家车,离开房间时把灯关掉,不使用计算机时就关机,夏天把空调温度尽量调高些……
实际上,这些措施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了然于胸,但坚持做到的,又有几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需砍伐约2500万棵大树,相当于中国一个木材大省一年的采伐量。当你伸手拿起一双一次性木筷时,可曾想到种树人、护林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因此白费?
只有我们每个人各尽所能,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卫士们才不会孤独,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
14、嘉士伯合资啤酒厂污水威胁水源引发的忧思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7-5-2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565.html
据央视国际消息称,近日,关于嘉士伯合资啤酒厂——奔马啤酒厂的污水威胁天水水源,以致使相关部门勒令其停产,构建污水处理设备的事件引起了各方关注。
甘肃天水奔马啤酒厂是嘉士伯啤酒厂驻华的合资企业,投产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长期以来,奔马啤酒厂并没有依照国家相关规定筹备排放污水的设备,致使污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威胁着天水水源。
1997年,天水市政府对该厂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但由于企业几次改制,一直没有执行。2003年,市政府再次发文要求啤酒厂建污水处理站,但依旧没有动静。2005年,啤酒厂被列为省级挂牌督办企业,并做出停产治理的决定,但在2006年6月的最后期限之后,污水处理厂依旧无踪影。记者4月5日到企业采访时,终于看到了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但企业依旧在停产令下正常生产,污水也照常在流。当地环保部门认为,奔马啤酒厂在环保问题上与政府对峙十年,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
如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且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治理不够严厉。只是一味地予以罚款,怎能彻底解决问题,像甘肃天水奔马啤酒厂在环保问题上与政府对峙十年的又岂止这一家。
一般来说,企业经营者通常会算这样一本账,拿奔马啤酒厂为例,该厂此刻正在兴建的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是2500吨,现今已投入了390万元,以后还需要多少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如果拿这暂时投入的390万元去交政府每年勒令停产的罚款却绰绰有余,也难怪企业走偏门,宁可面对停产的窘境,也不愿拿出更多地资金去建造污水处理设备。
现实景象时时呈现于眼前,为何相关政府和企业能够视而不见?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是,这其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资金”,政府方面总想着“先污染后治理”,但思量过后又会反问自己,那已经打碎的花瓶能完璧吗?答案不言则明。期盼各方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多一丝丝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即使不伸出援手去关心、爱护,但至少不要将环境作为自身“发家立业”的牺牲品。
此外,诸多跨国企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环保的压力,不少都在向西部迁移,在创造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污染带给了西部地区。这也是威胁西部水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国家提倡“西部大开发”以来,不少西部城市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对此,国家环保总局曾经下发过紧急通知,禁止向西部地区转移污染。然而,许多实际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地解决。在2005年,天水市就曾经发生过一起上百人铅中毒事件,起因就是一家从江西迁来的企业排放的废水,污染了环境。可见,在引进外资企业带动西部经济崛起之时,西部的山川都在无时无刻地遭受着诸多工业污染的吞噬。试想,这又如何能够留给下一代一片青山绿水?那些外资企业为什么不到其本国建厂排污,而是将重大污染源移向我国,原因就是我国为其敞开了广阔的招商引资的大门,以及十分优惠的入驻条件,使其在我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将就职操守、道德伦理通通抛诸脑后,早就把他们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抛至九霄云外去了!
可见,我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控制由此滋生的事件,且严厉加以实施。督促企业自身积极提升社会责任感,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监督、消灭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恶性事件。
15、德国环境保护 政策是核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5月24日 吕鸿
http://env.people.com.cn/GB/5771847.html
过去说将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起来,现在讲将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协调起来。德国环境部副部长米勒表示——
德国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国家,空气清新、满目翠绿。但是“不仅德国,而且整个欧洲在治理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犯过错误,而且是很大、很多”。近日,德国环境部副部长米歇尔·米勒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米勒说,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欧洲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没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因此遭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上世纪60年代初,空气污染成为当时德国最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衍生了一系列疾病。当时,德国人自我嘲讽说“我们使环境生病了”。
米勒说,总体来说,德国的环境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上世纪60年代,当谈论经济政策时,开始谈论环境政策;其次是从70年代开始,环境政策和其他政策一起在政府内加以讨论;目前处于第三阶段,环境政策被提高到了最高高度,是一切政策的核心。以前,我们说,如何将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起来,但是现在,我们说,如何将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协调起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德国不仅是环境部,交通部、研技部、发展部等其他政府部门都从事与环保有关的政策制定。即便是外交部,也将气候变化与能源课题当作中心工作展开。环境问题涉及一切领域。
米勒认为,德国在三个方面采取的整治环境措施效果良好:一是空气净化,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成功的水净化处理;三是垃圾处理。如今,德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
米勒最后认为,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次经济发展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技术。如果哪个国家抓住了核心技术,国民经济就会得到快速发展。从铁路、化工,到过去10年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都印证了这个道理。德国认为,未来10年的核心技术是经济效率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也就是说,高效利用能源的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将给未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带来强劲增长。在这一领域,德国与中国可以进行密切合作,德国也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