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十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三月十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3-19

三月十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秦大河:中国沙尘暴呈整体下降趋势

2、监测表明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效果显著

3、安徽:颍河污染 都是“闸坝”惹的祸

 

地方信息:

4、江西省五大河流泥沙越来越少了

5、石家庄水危机形势严峻 

6、多种措施并举加速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污染信息:

7、贵州桐梓县城饮用水源受污染追踪

8、河北:20年污水害惨“鱼米之乡”

 

重大水事:

9、葛洲坝集团中标缅甸塔桑水电站导流洞工程

 

气候变化:

10、英专家称气候变化风险被夸大

 

深度报道:

11、《光明日报》:饮水安全——每一个生命的呼唤

12、一阵阵恶臭扑鼻,海口湾:还要痛多久? 

 

环境时评:

13、中国每年因污染造成损失达GDP的10%

14、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

15、评论:节能降耗的思想难题

 

 

 

1、秦大河:中国沙尘暴呈整体下降趋势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3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84092.html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18日称,观测显示,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沙尘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秦大河在此间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人类要正确地善待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但并不等于要制止沙尘暴,因为它是一个自然现象。

  对本世纪初沙尘暴有所增加的现象,秦大河解释说,那是因为2000、2001、2002年连续冬天和春天北方干旱、少雨少雪。

他说,历史记载显示,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京的沙尘暴比现在更为严重。(王优玲 吴琼)

2、监测表明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效果显著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3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8/100312547035.shtml

  新华网西宁3月18日电 (记者吕雪莉) 刚刚发布的《2006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公报》显示,中国三江源地区中、高产量等级草地的面积明显增加,而低产量草地面积减少。有关专家称,这一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果比较显著。

  青海省气象局建立了综合、连续性的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网,并结合遥感监测系统组建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利用环青海湖地区及青南高原20个牧草地面监测站点,结合卫星数据,对青海省2006草地生长季内封育草场和放牧草场的生育期、长势、草地生产力及退牧还草效果等草地生态要素进行了监测与综合评估。

  根据卫星遥感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2006年与2003-2004年相比,年产小于200公斤/亩的低等级草地面积减少,而200-600公斤/亩的中、高产量等级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其中400-500公斤/亩的草地面积比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加了95%和98%,500-600公斤/亩的草地面积比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加了1.7倍和1.1倍,而高于600公斤/亩的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8倍和1.1倍。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伏洋分析说,对三江源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分析表明,退牧还草工程的效果比较显著。

  2003年,中国为保护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而启动了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期望使三江源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原休养生息。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3、安徽:颍河污染 都是“闸坝”惹的祸

来源:安徽日报2007-3-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750.html

  作为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污染又如期来到。颍河流量从3月7日起急剧加大,污染的水体已形成了约500米的白色泡沫带。由于入境水质严重污染,颍河近期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上升。

  “我在环保局工作了二十多年,汛期来临前,颍河安徽段的污染都会加剧,这已成规律了。”阜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史春说,造成这一局面的最直接原因是沿淮闸坝过多,这就造成了下游颍河安徽段的污染物激增。

  颍河全长610公里,沿河市县几乎县县设坝。过多的闸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减缓了水流速度,削弱了水体自净能力。水少时,闸坝成为拦水蓄污的“污水库”。水多时,闸坝开启,大量污水团下泄,带来大面积污染。

  颍河的水质直接影响着淮河水质。史春说,淮河水质要改善,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控制工业污染,是根本措施。在现有情况下,上游、下游应尽可能保持河流通畅,以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刘纯友)

4、江西省五大河流泥沙越来越少了

来源:江西日报2007-03-19

http://www.watersite.com.cn/ywkd-1/guonei/200703190004.htm

   记者近日从省水文局获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泥沙含量呈逐步递减之势。2006年,五大河流年平均含沙量较2005年每立方米下降了0.003千克。

  根据历年水沙资料分析,五大河流年径流量如以1000亿立方米计算,相对应的每年流入鄱阳湖的总沙量在上世纪60年代约为1350万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约为880万吨,而1998年以后约为570万吨。

  据介绍,1990年以后省内五大河流泥沙含量变化更为明显。除了1998年因发生大洪水导致每立方米含沙量上升至0.093千克外,五大河流泥沙含量和流入鄱阳湖的泥沙总量总体呈逐步递减之势。1996年至2006年,五大河流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由0.089千克降至0.058千克,其中2001年和2004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仅为0.046千克。

生态保护、退田还林、水土保持工程及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对五大河流泥沙含量减少作用显著。据悉,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90万公顷,修筑各类水土保持工程25万余座(处)。此外,万安水库修建后,赣江南昌段外洲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较以前每立方米下降约0.1千克。

5、石家庄水危机形势严峻 

来源:石家庄日报2007-3-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781.html

  石家庄市是全国35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属绝对贫水区。全市每年必须超采1亿立方米,方能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由于长期过量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

而岗南、黄壁庄水库地表水,由于多年持续干旱,据《石家庄水资源评价报告》显示,现在两水库每年入库水量仅有3.3亿立方米,其中真正可调用的城市用水只有1.32亿立方米左右。残酷的现实从各个方面警示着我们:水危机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6、多种措施并举加速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来源:陕西日报2007-3-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768.html

  渭河流域是陕西省经济重心之所在,也是主要污染区和重点治理区。在聚集了全省大约80%的经济总量的同时,也产生了75%以上的污水,有人形象地将渭河描述为“关中的下水道”。

  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渭河流域的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渭河流域污染成规模治理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受当时建设思想和资金的制约,虽然起步比较早,但进展相对缓慢。1997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市政环保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从大中城市开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到2006年底,沿渭河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铜川等市(区)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8个,形成处理能力77万吨/日,中水回用能力5万吨/日,实际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同时在建、扩建的还有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等6个项目,设计新增处理能力54万吨/日,中水回用能力10万吨/日。渭河流域污染治理不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也已经基本具备了加速推进的基础。

    1、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渭河污染治理。国务院国函[2005]99号批准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省人大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污染防治条例》,陕政办发[2004]36号文发布了《关于印发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陕政办发[2004]122号发布了《关于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对治理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包括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在内的建设项目规划,纳入规划建设的流域内项目有望达到40个左右。

    2、收费政策基本落实。各设区市全部完成了水价“三步走”任务,主要县城也都开征了污水处理费。省政府要求到2007年底以前,设区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8元,区县不低于0.6元。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污水处理产业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3、落实了部分建设资金。我省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支持建立起来的,“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积极支持市政环保建设,省财政也设立了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市也在积极筹措落实建设资金,资金来源有一定程度的保证。

    4、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国有独资、BOT、TOT等建设方式在我省都有成功的实践,为“十一五”大规模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预计2010年,渭河流域污水总量约250万吨/日,根据设区市污染处理率达到70%,县城达到60%的规划目标要求,应建设处理能力170万吨/日—180万吨/日。我们认为,渭河流域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大中城市,治理的重点也在大中城市。为了达到规划目标,应首先抓好大中城市及其周边的污水治理,重点抓好减源、治理、调水三个环节。

    1、渭河干流原则上不再建设大的耗水工业项目。现有企业要限期增建节水设施,新建项目必须同步设计、建设节水设施,尽量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限期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加速改造城市供水管网,使管网漏损率降到10%以下。实行差别水价,提高节水意识。城市新建小区强制推广节水器具,结合老城区改造逐步淘汰耗水高的器具。

    2、流域内工商企业、医院等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切实做到减量、达标排放。

    3、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要尽快达到设计能力。从投入运行之日起,达到设计能力的年限不能超过三年。

    4、规划项目实行厂网分开。厂区主要依靠招商引资进行建设,管网部分由当地政府负责。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近期,主要解决主排污口污水处理问题,并留有一定的扩建余地。大中城市要扩大规模,重点向深度处理转移,提高中水处理能力;县城要填空白、求突破。

    5、新建项目要优先考虑沿边(城市周边)、沿渭(渭河干流)和收费政策落实到位、招商引资到位、污水归集到位的项目。国家重点补助截污干管建设。

    6、加快筹划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调水补充渭河生态基流,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

渭河流域污染治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同时又是一个民急、民怨、民盼的民心工程,必须尽快在全流域推开,强力推进,早见实效。建设好这个项目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集中体现。治理的基本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责任的落实也要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政府责任和市场机制双到位是实现渭河流域治理目标的根本保证。政府主导治理,具体地讲,主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切实执行产业政策,关停高污染企业,淘汰严重耗水和污染环境的落实生产能力,减少源头污染;二是出台收费政策并加强征管力度,解决征收标准低,归集不到位的问题,保证应收尽收,保证所收费用全额用于管网和污水厂的建设经营;三是加速体制机制转换。政府要积极创造收费、建设和经营条件,尽量吸引社会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区部分,政府按照合同规定计量付费;四是加强监测,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排放。(张光进)

7、贵州桐梓县城饮用水源受污染追踪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2007-3-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780.html

  (唐正平)3月17日,记者从遵义市桐梓县有关部门获悉,造成桐梓县城饮用水源被污染的是毒鱼者投放的药物——甲氰菊酯,该县饮用水源经消杀和水质监测后,已于3月16日晚恢复供水。

  3月14日下午,遵义市桐梓县城饮用水源库区发现死鱼,有关部门接报后立即采取暂停供水等紧急措施,县城10多万居民受到影响(本报曾作报道)。经有关部门查明,造成水污染的原因系有犯罪嫌疑人在水库上游投放神经类农药甲氰菊酯(俗称“鱼鳅药”)毒鱼。这种药物如果造成人员中毒,将会引起呕吐、头昏等,严重者可导致双手颤抖、心律不齐,甚至休克。

  3月16日,从水库抽取的水样经有关部门检测后,被确认水质恢复达标。当晚,有关部门对水库进行了消毒杀菌处理后,恢复对桐梓县城供水。据了解,此次事件未造成人员中毒。

目前,当地警方正在全力抓捕毒鱼的嫌疑人。 

8、河北:20年污水害惨“鱼米之乡”

来源:燕赵都市报2007-3-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785.html

小韩庄村民说,我们被这“污水河”害惨了

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文/图

日前,黄骅市吕桥镇小韩庄村南桥下,一汪酱黑色的污水泛着泡沫,几名村民指着河说:“20多年了,再不管我们真就没法儿活了!”

沧浪渠,紧守在小韩庄村边,这条曾经给这个村庄带来“鱼米之乡”感觉的河流,如今已经成为小韩庄村民们的心病。

■曾经的河流那样美好

小韩庄,120户,520人。上世纪50年代,开挖的沧浪渠让这个小村迅速成为其他村庄羡慕的对象。71岁的杨秀荣老人说,那时村上的人们直接喝河里的水,特别甜。有了水,村上种上了水稻,河里的鱼、虾、蟹随处可见。每天收工的时候,生产队长派俩人去打鱼,一会儿的工夫就将半米多长的鱼像装柴草一样装到了筐里。40岁的小韩庄村支书孙德泉仍记得小时候去河里洗澡的情景:小孩们在河边踩上脚窝儿,不一会儿,每个脚窝儿里都趴下了河蟹,随手捡,一会儿就拾一桶。

说起当年的那条河,村民们的脸上都浮现出了一丝骄傲,但很快又被脸上的悲愤取代了。

■污水一流就是20

这样的日子在1985年左右被打断了。当时村上的人们发现河水变成了深红色,泛着泡沫,河里的鱼像是傻了,张着嘴浮在水面不动,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后来河水变成了酱黑色,随后河里的鱼虾大量死亡,河水散发出“药粉”一样的刺鼻味道。

噩梦就此开始。水稻肯定种不成了,河里的水也不能浇地了,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河两边的土地不断土质退化,直至庄稼绝收。村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5年,在年景与2004年相仿的情况下,农业收入减少了100余万元,而土地仍在继续碱化;河水不敢喝了,机井也越打越深,现在的机井有500米,但看着颜色“可疑”、还有一股子怪味道的水,村民们哪里敢喝?所以全村人现在都是买水喝。

夏天的时候,村民们不敢开窗睡觉,其实就是关着窗户也熏得睡不着,实在困得受不了了才能迷糊一会儿。更可怕的是,小村中癌症患者和上呼吸道感染者明显增加,有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村上因患肺癌而去世的村民竟有13人。

2004年,河里的水不知为何清了。惊喜异常的村民们开始尝试搞水产养殖。哪知好日子过了没多久,2005年5月,污水再次突袭,5户养殖户直接损失10余万元,间接损失40余万元!有的养殖户站在河边看着本来长势良好的鱼虾痛不欲生。这样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另外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村上大龄青年的增多。小韩庄村委会主任杨庆文说,现在村上找不着媳妇的大龄青年有10多个,对这个仅500多人的小村来说,这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多年奔走呼号至今无果

小韩庄村支书孙德泉说,河水污染以后,村上的历任干部都将向上反映情况、求得问题解决当成了工作重点,至今光写的材料就能装下一“三马车”了。65岁的杨庆明在村上当了40年的秘书,他说,村上一直在反映河水污染的事,但就是得不到根治。

小韩庄有关村干部告诉记者,别说“根治”了,这么多年来,他们多次向黄骅、沧州环保部门反映此事,环保局也多次取样化验,但至今没人告诉村民们污水的污染源在哪里,水质恶劣到了什么程度,更别提环保部门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了。

有村民告诉记者,多年反映无果让村民们对环保部门几乎已经失去了信心,甚至有时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来河边取样时会遭到村民集体指责。有村民说:“20年治理不好一条河,让老百姓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环保局拿工资奖金时就不脸红?”

■环保局已有相关报告?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村民在沧州市环保局“得到”一份关于沧浪渠污水排查情况的汇报。记者看到这份汇报上说沧浪渠是沧州市主要排污沥河渠之一,主要接纳沧州市区运河以东区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材料显示,向沧浪渠排污的入河排污口主要是一些污水处理厂、化工企业以及纸业公司的制浆车间。

黄骅市环保局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小韩庄的污染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经查,造成污染的污染源并不在黄骅境内。当天下午,沧州市环保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否认有人拿走汇报材料一事。记者拨通沧州市环保局局长电话,她告诉记者她正在感冒发烧,让记者找别人,随即挂掉了电话。记者经询问得知有关主管科室的负责人也不在局里。

有村民对记者说,村小学离着河边挺近,每年夏天孩子们关着窗户上课。想到后代子孙还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真是让人揪着一颗心。

9、葛洲坝集团中标缅甸塔桑水电站导流洞工程

来源: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2007-3-16

http://www.sasac.gov.cn/zyqy/gcjz/200703160140.htm

    3月15日,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收到缅甸塔桑水电有限公司发来的中标通知书,葛洲坝集团中标缅甸+塔桑水电站C2R导流洞工程。

    本次中标的塔桑水电站C2R导流洞工程是继耶涯水电站、漂亮水电站之后葛洲坝集团近年来在缅甸获得的又一重要项目。塔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26万千瓦,分两期开发,电站位于缅甸萨尔温江中游。C2R导流洞工程是水电站的前期工程,主要施工项目为开挖两条直径8米、总长1200米的导流隧洞,工期为32个月。

    据了解,该项目将由中国葛洲坝集团旗下的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施工。

近年来,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大力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追求跨越式发展,审慎理性规避市场风险,取得了国际市场开拓的重大突破。在缅甸市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凭借强劲的实力和出众的业绩,连续中标大型工程,成为在缅甸最受欢迎的中国公司。集团公司承建的被誉为缅甸的“三峡工程”的耶涯水电站,以其卓越的质量、优秀的管理,多次受到缅甸政府的赞赏。

10、英专家称气候变化风险被夸大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3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86185.html

  BBC消息:近日英国权威科学家发表观点,认为气候变化劫难论(catastrophism)和“好莱坞式的大毁灭”(Hollywoodisation)只会造成公众认知的混乱。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成员保罗·哈达克教授(Paul Hardaker)和克里斯·克里尔教授(Chris Collier),在牛津大学的一场会议上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他们称一些研究者提出气候变化在未来可能导致的并不能被科学所证实一些影响,而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全部气候学家的信誉。他们诉求更多关于未来地球气候可能变化的冷静的、合理的解释。

  作为一个例子,他们将矛头指向美国科学协进会发表(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的最新报告。该组织2月在旧金山年会发表了一封措辞强烈的声明,“如同预期的结果,更严峻的干旱、热浪、洪水、野火与猛烈的风暴正在发生,脆弱的生态体系以及社群也在不断增加。”“这些现象都是更大灾难来临前的早期预兆,其中有些是不可逆转的”。

  哈达克和克里尔教授认为,这些预言确实有可能变为现实,但是支持这些论调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出现。“这显然是一项非常严重的警告”,克里尔教授对BBC新闻说。“我怀疑他们是指由于全球变暖导致飓风发生次数增长,但是由此推断所有极端气候现象都在增加未免有些太早了。”

  作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的前任会长,克里尔教授认为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做出一些不太成熟的论断是有害的。“全国变暖很可能正在发生,他说,“我们必须对付它,那将是非常有害的”。“我不怀疑全球变暖正在发生,但是我并不想过于危言耸听地破坏事实”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现任执行会长哈达克教授持有同样的观点。

  “一些组织对于气候变化讯息的夸大难辞其咎”他说 “没有任何的证据显示我们将要在短期内面临全球变暖导致的破坏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将科学和非科学的假设混为一谈是很危险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对于克里尔教授的言论不予置评。“我们认为目前针对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言论只代表他们自己和其立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国科学促进会声明其做出这项结论依据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研究成果。

  哈达克教授同样相信那些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只不过是虚构的论调也是错误的。

  “我认为我们必须小心谨慎而不要夸大事实,因为这样会损害到我们的信誉”他说。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所告诉我们的,并且我不认为这样说更讨喜或者迷人,因为这样会使得媒体更为关注,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我们一定要让科学的论断胜出”。

  他们已经印制了一本叫做《漫谈天气与气候》的小册子,准备最近在牛津的圣约翰学院的方庭礼堂分发。

美国科学促进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立场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看到。(赵猛)

11、《光明日报》:饮水安全——每一个生命的呼唤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3月1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910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又有289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2007年,要“再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006年通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将原定“十一五”时期解决1亿人饮水安全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国务院决定从原规划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缩短为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解决全国农村3亿多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幅度增加投资,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代表有议案 政府在行动

要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必须保证生态健康,消除生态隐患。要保证生态健康,必须加强治污。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在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辽宁省铁岭市18个乡的农民长年饮用受污染的水,并当场拿出从当地取来的两瓶受污染的水。在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的国务委员华建敏表示,要尽快落实代表的建议,并在会后把两瓶受污染的水带走。

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和国务委员华建敏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专报上的批示后,国家环保总局连夜调度,召集相关人员研究落实人大代表的建议。

去年的两会,宁夏团全体代表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将“解决宁夏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建议”材料作为本团“一号建议”向大会提交。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到宁夏团参加审议时,陈建国代表重点反映此事。大会闭幕不到一个月,水利部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专家组到宁夏专题调研,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领导亲自督办。目前,国家在年度国债水利投资计划中安排宁夏饮水工程建设投资1.1亿元,同时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1700多万元。根据规划,到2010年,优先解决缺水最严重、水质最差地区的55.08万人饮水基本安全问题;到2020年,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75.88万人的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在全国全面铺开。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表示:“保障饮水安全是当前全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水利部将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是说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河南,在安徽,在江西,在贵州,都有类似辽宁、宁夏的事例在发生。湖北省2006年启动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建项目覆盖了16个血吸虫病重疫区县和70个县市区。贵州省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工程性缺水问题又十分突出的省份。全省有将近1300万农村群众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近年来不断增加对贵州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将铜仁地区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长林树森说:“水的问题是我到贵州工作后说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我们天天讲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如果大量的老百姓连水都喝不好,那个地方的‘小康’、‘和谐’也就是说说而已。”“十五”期间,贵州省省级财政水利建设投资从以前的每年几千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7亿元,2006年又增加到2.86亿元。2006年年底,贵州省还从当年财政结余里安排1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农村“三小”水利工程建设,并纳入今年的财政预算基数。这样2007年省级财政就新增了2亿元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省级财政专门安排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总量比2006年增加了近70%。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袁纯清表示,陕西正在采取3项措施治理渭河污染。第一,凡是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污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一律关掉。多年以来,陕西在渭河流域已经关掉了1000家以上污染企业。第二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现在全流域已经有8座污水处理厂,一天可以处理77万吨污水。陕西省有54个县城,“十一五”末,全部都要建起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省财政一年投入1.5亿元,一连搞5年,还要不断增加投入。第三是搞生态整治。陕西正在咸阳、西安的渭河城市段进行生态修复。尤其是污水处理厂,采取“政府建网、社会建厂、产业运作、政府配套,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建设经营模式。

呼唤增加科研与投入

3月初,中科院发布了《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水:治理与创新”为主题,列出了新时期中国治水的优先发展目标建议:提高水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把水污染综合防治放在解决各类水问题的优先位置,把改善水生态服务作为流域规划管理目标。

在中科院同时推出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钱易院士与中科院院士刘昌明、徐晓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鸿霄以及许越先、王毅、李丽娟、门宝辉等8位科学家一道发出警告,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面临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特别是城乡饮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钱易代表说,中国城乡饮水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还有约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根据最近完成的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目前饮用水源地水功能不达标率达35.6%。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镇,都由于水源地污染导致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防污、治污,保护水源地,改善饮水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已成为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紧迫任务。

8位科学家提出了6项具体对策建议:统筹作好全国城乡饮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国城乡饮水水源地保护实行统一管理;制定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健全监测网络;把水污染防治作为国家保障饮用水安全的主要任务;解决城乡饮水安全的投入;增加饮水安全的科研和技术投入。

12、一阵阵恶臭扑鼻,海口湾:还要痛多久? 

来源:证券导报2007-3-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753.html

超标排放入海排污口统计

   (文达、陈雨虹、吴仕博)报道:

   “这是啥海南?”3月13日上午11点30分,万绿园的一位摄像师领着12位外地来的游客来到万绿园东北角的海口湾临近龙昆沟入海口拍摄美丽沙远景时,伴着海风,一阵阵恶臭扑鼻,几位游客带着惊讶和失落如是说。

  相较万绿园的阳光、闲散与舒适,海口湾承载了太多的“痛”。受近些年海口生活污水的直排的影响,海口湾临近海域水质逐年恶化。要说海口湾的污染,不能不说海口湾的污染源之一的龙昆沟。据最近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6年全国海洋环境公报》,龙昆沟排污口实际水质再次被评为劣四类。这是龙昆沟入海口连续几年来的“定性”。

  据《海南省海洋环境公报》,2003年,龙昆沟入海口附近海域海水为四类海域或劣于四类海域水质面积1平方千米;2004年,受污染面积增加至6平方千米,重度污染海域面积达3平方千米;2005年受污染面积约5平方千米,其中重度污染海域面积约1.2平方千米,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1.1平方千米,轻度污染面积约2.7平方千米。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无机磷、无机氮、石油类和溶解氧,其中无机磷、石油类测值超过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在潮汐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龙昆沟排出的城市生活污水、地表水和邻近企业的废水在海口湾扩散,已污染了海口湾东侧海域的海水水质。

直击海口湾入海口

  烈日骄阳下,站在海口市滨海立交桥下的龙昆沟入海口处,一阵阵恶臭味随风扑鼻而来,桥下绿中泛黄的污水汩汩而出,自此路过的行人也不禁加快了步伐。

  西侧100米远的地方是另一处排污口,这里水色乳白泛黄,哗哗流出,伴在风中的是阵阵臭鸡蛋的味。边上的淤泥堆得跟地面平齐。

  远处,“轰轰轰……”声不断,两艘渔船正在不停抽取沟底的淤泥,淤泥伴着乌黑的污水通过数十米长的管道喷涌近两米高进入东侧的化淤池。化淤池1.5米高,300余平方米,里面的淤泥已经积了约有1.3米高。站到近处,明显闻到一股机油味。污水沿着约半米高临海岸线新砌的排水管道,流向远处。

  在靠化淤池一侧的约两公里长,近10米宽的水泥路面上,淤泥占据了“半壁”,约5米宽,蜿蜒向前。

  沿着公路往入海口的景观大桥行去,临近景观大桥,一台重型挖掘机也正在紧张的工作着,不断地将沟边的淤泥挖起堆到岸边。

  龙昆沟往西几公里,海棠路的尽头是另一排污口。几公里长的排污沟露天伸向海口湾,沟底红的、黄的、白的污染物清晰可见,有不少淤泥积累而成的“石块”裸出水面,沿岸鲜有人行走。沟的尽头,海浪“呼呼呼……”地拍打着,“逼迫”排出的污水回流,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而又无力地控诉着。

从龙昆沟到道客沟

  沿着龙昆沟入海口往上游追溯。

  靠近龙昆沟,烈日下依然可以闻到丝丝臭味。

   “现在好了很多,没有原来那么臭了。”龙昆沟附近一个鲜花店的老板在接受《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采访时认为,自去年清了淤以后,情况好了很多。

  但也有花店的老板认为,整不整治都没什么区别,蚊子老鼠一样多。她觉得,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但她也表示,花店离水沟比较远,所以臭味影响不到她们,而且在那里开店比较久了也有一定的客源了,不想轻易搬走。

  再往上游,龙昆南路的道客沟明显变窄了,沟里的污水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方便面盒,编织袋等等生活垃圾,有风吹过的时候,臭味就飘散开来。

  一小卖部的老板娘说:“这里苍蝇老鼠很多,用粘蝇板都不到一上午就粘了一堆苍蝇,也影响生意。因为灰尘太大,总是有人问货架上的东西是多久以前的,还拿来卖,每天都要把货架和商品擦好几遍。”

  而当记者问及“住的这么差,有没有想过搬家”,老板娘面显无奈地表示,没有想过搬家,因为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了,家就在这里,能搬去哪!

  同时她也告诉记者,附近的有不少人都想搬走了。记者也发现,沿着道客沟,许多门口边都贴着“转让”的广告。

污染的形成与整治

  地表水的污染直接影响到海口湾。据有关部门的分析,目前海口市地表水资源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很脆弱。地表水当前存在水污染问题为,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于工业废水排放量,尚有众多乡镇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水水体,特别是生活污水非常突出。

   “十多年来,污染就逐步形成了!”知情人士李先生在接受《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采访时说,“海口湾的污染主要是龙昆沟和海棠路尽头的那条沟,再加上没有管理到位的停靠在那里的民间小渔船,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海里。海口湾近海处是万绿园,不光是本地的市民,外来的人也会到万绿园转转,一看到海口湾”破破烂烂“的,很影响心情,也损坏海口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其结果就是记者在海口湾亲睹的场景。

  而作为海口湾入海口之一的龙昆沟的污水来源是多方面的。据海口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的相关人士透露:“上游主要是生活垃圾,从山高村开始,海师、海中、金盘、南海大道,然后汇流到道客沟,最后到龙昆沟,再加上个别企业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但是因为上游还没有截流,所以目前的整治主要是在上游,也就是道客沟-龙昆沟这一段,这部分的水质甚至达到了劣五类标准。”

  据了解,道客-龙昆沟排洪工程是通过将原沟扩建并新建部分沟段联接龙昆沟,以达到排洪的目的。该排洪沟始于红城湖道客村,终于龙昆沟,全长2560米,于2004年8月份开工。

   “但整治的过程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要铺管线,这就需要拆除沟边的部分房屋以加宽原有的面积,这涉及到征地补偿、违法建筑等等问题,但跟居民又协商不到一块儿,所以动工了近三年,仍进展缓慢。”该人士称。

   “这里都挖了几年了,没见到有什么进展。去年又开始打桩,到现在也没有看见有什么变化,反而是打桩把路面弄得坑坑洼洼的,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道客沟边一小卖部的老板如是说。

  此外,海口的污水处理能力难以招架。据媒体披露,由于污水管网收集污水能力有限,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未能全部发挥已预期的污水处理能力,海口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30万吨/日,实际运行能力为22万吨/日,主城区的污水处理率为67%。

  记者数次联系海口市水务局采访,但均被拒绝。

  去年,海口市有关部门对龙昆沟入海口进行了清淤,然而,一边是大张旗鼓地清理,另一边却是污水排放依旧。海口的刘先生认为,此次清淤“治标”难“治本”,“这些沟渠的源头没有整治好,污水淤泥还不一样往这流?”

  而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春先也曾表示,“海洋污染多来自陆地,源头若没有改善,海洋就难以清澈。”

  这意味着,海口湾的清澈,将等待着各个入海河沟源头污染的彻底整治。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海口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南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卫留成在5日海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出指出,海南坚持以教育和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而在6日的海南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南在发展上面临的垃圾污水处理又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卫留成再次强调,3年内处理不好要污水问责书记市长。

  而刘琦代表在会上透露,“十一五”期间,海南将投资50个亿用于全省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其中垃圾处理项目8个,总投资约10亿元;污水处理项目27个,总投资40亿元。这些项目在2007年至2008年开工,2010年建成。

  可以预见,环保与水污染处理将成为未来几年海南发展的重要一环。

海口水污染的现状

  《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海口市目前共有河道16条,加上小河小沟,共达数十条。目前相当一部分小河、小沟被污染,生活垃圾、污水都往里面排放,造成个别河沟污染比较严重。海口市环保局的资料表明,海口港以及市内地表水的污染,主要源于市内的几条河沟。包括秀英沟、龙昆沟、东西湖、大同沟、海甸五西路明沟、美舍河等。此外还有海甸岛一、二、三、四路、水产码头、秀英港等出海口附近的污染。

  而随着海口市政府对海口水道整治力度在逐年加大,海口的水道环境也日渐美观,1999年至今海口市政府实施的十大工程中关于治水的就有4个,包括整治美舍河、东西湖改造、龙昆沟治污、白沙门污水处理工程。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的金额也在逐年加大。然而,在这样大的投入下,现实依然残酷。美舍河、龙昆沟、东西湖的水体仍然受到较大污染,水质较差。东西湖从地下井抽水灌入后,水质比以往有所改善,但湖水依然浑浊;龙昆沟现在仍然污臭难闻,出海口污泥滚滚;美舍河虽斥巨资多次改造,但水质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反差,高投入,大治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污水没有全部得到有效截留。记者从海口市水务局供水排水管理科了解到,由于海口市中心污水管网不健全,多年来,许多工厂以及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沟中,使附近海域的水体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海口市城建局的一位王先生认为,海口的水道河岸整治是花了大笔资金,但越整治越脏,关键是在于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于河道建设,结果就是边治理边污染,水永远都是脏的,臭的。

  海南环保部门的一位李先生向记者举例,龙昆沟、大同沟、秀英沟过去均为纳污沟。两沟岸上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全部流入沟内。近年来,对于污水、雨水的管道分流虽做了很多工作,部分污水入网,但仍有一部分污水没入污水网,直接向沟内排放。如龙昆沟经整治后,但截污问题没彻底解决。龙昆沟与大同沟相连,大同沟又与东、西湖相连,造成连片污染。

  而据海南环保部门统计,2005年海南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33.89%。污水管网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绝大多数城镇污水管网覆盖面低,管道建设单一,排水体制多为雨污合流体制。海口尚需建设209公里市政污水管道完善管网,而三亚尚有约10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没有覆盖。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就近排入城市河段,致使河水受到严重污染。

污水治理任重道远

  记者从海口市水务局供水排水管理科了解到,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污水、改善水质,从2006年开始,海口市三年内投入2.8亿元资金进行市中心污水截流并网工程以及府城分区排污管网工程,铺设70-80公里的污水管网。一期工程对海甸岛(昆甸路-污水厂)、三西路、四西路、西北片区1号路、美舍河零星沟段铺设6461米管道,同时对府城地区的文庄路、新城路、高登路的3085米污水管、3393米雨水管和427米暗渠进行完善。同时,二期三期工程则对西崩潭、新港路、水产码头、秀英沟、西沙路西段、板桥西、中山北路、忠介路的污水处理系统等进行完善。一工作人员表示,污水截流并网工程以及排污管网工程结束后,海口市中心的污水就基本上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各江湖河溪沟的水体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了。

  而2006年出台的海口湖泊整治方案显示,海口市政府已对海口市内的各个湖泊水道进行了整体规划,受污河沟整治时间表已经排定。按湖泊整治方案,2010年前将首先取缔东湖岛屿上的洗车场和烧烤园,并修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及生态厕所,同时完成东西湖和红城湖湖底清淤和水体净化,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使海口东西湖和红城湖水成为海口重要景观。

  对于南渡江,2010年前海口规划完成河道的疏通和整治以及堤岸的修建;2020年前在琼州大桥下修建一座司马坡橡胶坝,将南渡江的水蓄起来,逐渐将南渡江建为景观、娱乐河道,同时兼顾景观建设;2030年前考虑在南渡江三支流入海口处分别建橡胶坝,将南渡江水彻底与海水隔开,将海口南渡江段变成水景观、娱乐、休闲的水域花园。

  针对美舍河现状存在的问题,2010年前规划完成河道清淤、沿岸绿化;2020年前改扩建中丹提引工程,将南渡江水提引到美舍河,对市区内河网水系进行补水,同时修复和改善美舍河的水环境质量状况;2030年前主要维护和养护河道水体。

  2010年前,海口市重点对鸭尾溪进行疏通、清淤、扩大和平大道涵洞或者修建桥涵;疏通鸭尾溪与海大湖联系,适时给海大湖补水;2020年前主要完成水体净化,治理措施与美舍河相同;2030年前河道水环境维护和养护。

  秀英沟2010年前规划关闭河道内所有的排污口,河道清淤;按照防洪潮要求,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清淤、护砌,河道水体净化及养护。龙昆沟的源头为红城湖,2010年前规划实施清淤和河道水体净化及养护工程。

  而五源河基本保持天然河道的原貌,水环境治理难度不大。2010年前规划完成河道的整治和修建一座人工湖—清漪湖,同时进行水景观建设;2020年前完成五源河水环境改善和水体净化,在上游建一段人工河道进行河水处理,并修建五源河入海处的橡胶坝,增加水域面积、改善水景观。2030年前主要维护和养护河道水环境。

  除上述水体外,海口市区内还有河口溪、海甸溪、海关沟、大同沟、板桥溪等水体。对这些水体的整治重点是除截污分流外主要是河道清淤、衬砌和景观建设,规划2010年完成。

13、中国每年因污染造成损失达GDP的1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7年03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9/093212553887.shtml

  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何将环保执法手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的环境现状。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都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突破环保瓶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以预见的是,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国家将推出一系列强硬举措惩治污染,将环保执法手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国家环保战略。

  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瞭望》新闻周刊从国家环保总局了解到,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

  一是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据最近调查,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

  农工党中央经过调研后指出,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饮用高氟水的6300多万人中有近3000万人出现病症,因饮用高砷水致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人口有200多万,有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100多万人的饮用水受到血吸虫威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比例已由1987年的20.6%,上升为2003年的58.2%,年均增幅约2.4个百分点,但2000年后年均增幅减缓为1个百分点。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要解决剩余的超过40%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难度更大,困难更多。

  二是环境风险居高不下。一些地方忽视环境保护要求,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石化、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两岸、城市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三是一些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严重。一些造纸、涉铅等污染企业肆意排污,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此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外来物种入侵等种种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国家生态安全。

  农工党中央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中,还强调指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大范围生态恶化、高风险自身污染,使农业、农村环境承受着双重压力。

  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灌溉用水、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14%、35%和20%。平均每公顷施肥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4公斤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公斤,一些省甚至超过600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70%是杀虫剂,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高残留品种。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屡有检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也显示,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已占污灌区面积的64.8%。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平方公里。

  此外,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滞后造成生活污染加剧。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调查表明,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已从1988年的万分之0.95上升到2000年的万分之1.126。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剑阁县盐店镇党委书记马丽说,现在,一提起环境污染,人们只会想到城市、企业污染,很少想到目前农村污染问题。实际上,农村目前的生活污染、生产污染现象比较严重,比如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粪便横流污染水源、滥用农药污染土壤等,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破坏问题,在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

  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对我国海域总体污染作出了“形势依然严峻”的判断,其中近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

  公报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维持在13.9万至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约为15.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岸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的55%,占近岸功能区总面积的60%。

  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环境突发事故和群体性事件表明,环境资源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或战略问题,而上升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

  受访的环保专家指出,经济如果出现问题,宏观调控可以解决;但环境出了问题,是多少年都难以扭转的。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我国目前环保遇到的最大瓶颈。而环保部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产生的利益格局作斗争。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表示,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和统一的,解决路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实现转型之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环保总局主要在三件事上下了“苦工夫”,也初见成效:一是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关口卡住了7700亿元的项目审批,其中大部分是钢铁、冶金、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二是要求并帮助燃煤电厂建设脱硫能力7000多万千瓦,超过了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建设4600万千瓦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三是新成立了5个大区监查机构,试图增强处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和跨界污染纠纷的能力,探索环保执法垂直化。

  中央要求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约束性指标,也成为了国家环保总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现实看,治理的速度还赶不上污染的速度。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2%的指标并没有完成。和2005年相比,2006年环境质量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近50%的城市出现了中度以上的污染,其中18%的城市出现重度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的官员坦言:“2006年减排任务没有完成,给2007年的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但是,全国没有实现2006年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过程。

  《瞭望》新闻周刊从有关渠道获悉,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也确立了2007年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具体措施,力图“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大的气力,力争取得实际成效”。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建立和完善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所有新建燃煤电厂在建设配套脱硫设施的同时,必须同步安装烟气排放在线监测装置,所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从生产的全过程削减污染。

  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将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问责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石化、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

  全力推进环保战略

  2007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压力依然存在,国家环保总局也在年初接连推出一系列强硬举措惩治污染,将自己的执法手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国家环保战略。

  首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的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工业园区环境违法、涉铅和造纸企业环境违法等问题。

  其次,严格环境准入。一是严格执行环评制度。2007年伊始,环保总局首次启动“区域限批”的办法,将河北唐山市、山东莱芜市、贵州六盘水市、山西吕梁市和大唐国际等四大电力集团列入限批名单。暂停了被实施“区域限批”的四个市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所有项目的环评审批。

  据了解,区域限批这项环保新政将会得到继续推广,对所有超过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都将会暂停审批该地区或行业的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我国不少龙头企业所在的矿业、纺织、冶金等行业,几乎全部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7%,产生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因此,纺织、汽车、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焦炭、铁合金、电解铝、电石等重点行业将成为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审批的重点。

  二是加强“三同时”管理。(“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对未履行“三同时”规定的,立即责令停止生产;对试生产的企业,重点检查污染防治设施同步运行情况,对不正常运行的,停止试生产,并责令限期改正。

  三是开展建设项目环保专项检查。全面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对未经批准先建设、不经审批擅自开工、没有验收就投产的建设项目,以及违规审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再有,加大对环保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积极配合监察部贯彻《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坚决查处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案件,对大案要案联合挂牌督办。对一些地方出台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土政策”拒不改正,处理环境违法案件时瞒案不报、压案不办、处理不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充当违法排污企业“保护伞”的,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企业法人的刑事责任。

  另外,2007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环境保护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将全面实施。

  国家环保总局计划还将探索一系列新的制度来支撑和保护宏观调控的成果:规划环评的法规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审核;商业银行也将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等。

  而针对现有法律法规偏软,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等问题,环保总局在2007年将推动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加快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组织《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论证,同时配合《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工作,力争弥补法律上的软肋。

多位专家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如何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不满变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取决于我国能否建立法律框架下的良性参与机制。2007年将出台的《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与2006年颁布的《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相配套,力图孕育一支成熟健康的公众监管力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记者李洁)

14、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3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83821.html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口号,那么究竟是发展第一、还是保护第一呢?政府说不清,企业说不清,公众更说不清。其直接后果,就是环保工作成为周期性工作,一段时间“靠边站”,一段时间“上前线”,要靠“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来打“歼灭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滞后、事后、被动、补救”的境地。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这三个转变,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即如何实现二者的“并重”、“同步”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区产业发展定位问题,二是功能区达标问题。所有环保工作,其实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所谓“滞后、事后、被动、补救”,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滞后、事后、被动、补救”;各种专项行动,实质就是纠正违规新上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污染项目和超功能区达标要求的排污问题。一个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定好了,也就明确了保护什么、发展什么的目标导向;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搞好了,也就解决了各个主体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的问题。如果产业发展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又满足功能区达标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实现了双赢,“三个转变”也就落到了实处。

  所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应当是:发展是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功能区达标要求的发展。在明确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多还旧账”是指还产业不符合功能区定位和污染物排放不满足功能区达标要求的旧账;“不欠新账”是指新上项目要符合功能区产业定位、污染物排放量要在环境容量容许范围之内;“加快发展”是指在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功能区达标要求基础上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不同生态功能区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关键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划定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这两项工作,前者主要解决产业发展定位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功能区达标问题。主体功能区划定、污染物总量控制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主体功能区划定是前提,总量控制是保障。没有主体功能区的明确,总量控制就会陷入盲目;没有总量控制,环保统一监管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主体功能区划定和总量控制这两项工作做好了,“三个转变”的落实就有了基础,环境友好型社会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国家环保总局华东督察中心  刘国才)

15、评论:节能降耗的思想难题

来源:光明网2007年03月19日  张鸣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9/100012554709.shtml

  中国的发展势头很快,但能源消耗的势头也很猛。节能降耗也是这几天两会议论最多的议题之一。

  能耗问题,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问题。虽然,工业企业是能耗的大户,节能降耗,要靠技术手段和设备改进来实现,但是,能否在节能方面下功夫,是否采用或者改进这些技术,往往取决于人们的认识。仅就企业而言,不一定节能一定会带来经济效益,当高能耗可以带来高利润的时候,企业不会有采用节能技术的积极性,更何况,节能降耗的背后,往往有环保的课题,企业要为此付出相当的成本。节能降耗与耗能求利,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现实好处,能否做到平衡,一直在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

  另一方面,节能降耗,也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机关、企业、学校、百姓生活,每日每时所消耗的能量也是天文数字的。节约与奢侈之间,放手和缩手之间,累计起来,能耗的差距,可以相去天壤。

  本来,中华民族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是,近年来,这种美德和习惯,似乎已经不再流行,甚至成为某种被人看不起的“品德”。这里,有些政府机关,在其中起了很不好的“带头作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些地方政府行为成了奢侈和讲派头的代名词:公务用车,耗油必然要多,好像公务用车,就不能有低耗能的两箱车,进口车有限制,那就以企业名义买,然后“借用”,反正是越豪华,越有派头越好。同样,有些地方的政府办公楼,不追求够用就行,一定要豪华,一定要现代,房间一定要足够大,一个乡镇长的办公室,就能达到上百平米。

  取暖、空调、灯光,面积越大耗能越大,道理都明白,却少人关心。

  一个县上万平米的豪华办公楼,每日维持费用就达几十万,有必要吗?有,要派头,要排场,要满足少数领导人的虚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生活方式,跟风尚密切相关。风尚的倡导,关键在领导,领导奢,则社会奢,领导俭,则社会俭,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大手大脚大手笔,耗掉那么多能源,吞噬那么多人民币,不当吃,不当喝,政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会因此下降,除了摆排场,满足一点看不见捉不到的虚荣之外,毫无用处。

  但是,这个风气,却很难刹住。为什么?因为公家的钱,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不花,也落不到自己的腰包里,花了,至少自己的面子上好看些。看来,要想让能耗降下来,实现节约型社会,首先这样的思想认识必须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