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4
3月14日江河信息导读:
两会专送:
1、守住了青山却过穷日子 海南山区呼吁生态补偿
环境资讯:
2、秦大河: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
3、中国企业加入欧盟“自愿减排”环保协议
4、代表呼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刻不容缓
5、华电加快开发怒江金沙江中游水电
地方信息:
6、海南:11座水库水位接近或降到死水位以下
7、云南防治高原湖泊水污染再添新举措
重大水事:
8、汪恕诚:从雅鲁藏布调水进京 成本大技术不可行
水与环境:
9、长江沿岸重化工布局亟待调整
深度报道:
10、风暴2006--波澜涌 冲向“污浊沉垢”
11、长江视点:跨省调水的背后
12、聚焦中国环保尴尬:主因在于当地政府不作为
环境时评:
13、环保执行力亟需强化
14、让环境与发展更和谐
15、节能降耗的思想难题
1、守住了青山却过穷日子 海南山区呼吁生态补偿
来源:海南日报 2007年03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69935.html
说起生态补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李永喜和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长符秀容,都感触良多。
这两位来自海南中部山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都深深地意识到:山区的群众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一定的补偿。
符秀容说,海南中部山区是海南岛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核心区,该区域拥有中国保存最好、最集中成片的热带雨林,是海南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61.3万公顷热带天然林。这些森林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海南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海南省中部山区在保护热带雨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全国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符秀容指出,海南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海南中部山区实行封山育林,对已开垦的生态敏感区域实施退耕还林,限制传统的生态破坏型、污染型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已得到山区干部群众理解和支持。然而,这一措施一方面很好地保护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山区的经济发展,扩大了这些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符秀容说,白沙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只有1.1亩。“中部山区各市县人民为了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牺牲自身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为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
李永喜代表说,中部地区是全省的主要林区和水源地,岛内三大河流———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均发源于中部山区。同时,中部山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落后。相比之下,沿海市县经济则较为发达,这就形成了这么一个事实,“贫困的中部山区对较为发达的沿海市县无私奉献水资源,较为富裕的沿海市县则无偿享用水资源,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往,不仅挫伤中部地区保护森林的积极性,还会危及海南的生态安全。”李永喜说,保亭的农民人均平均耕地不到一亩, 人均坡地也只有两亩左右,要想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困难可想而知。
李永喜指出,“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为了发家,有的可能会冒险去烧山毁林。”中部山区县市由于经济落后、人手少、设备差,而要保护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很大,交通又不便,这就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在这种保护中,容易导致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 李永喜不无忧虑地说。
李永喜认为,如果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老百姓就会意识到,国家确实十分重视生态的保护,能够更加自觉并相互监督,积极地去保护生态。
两位代表都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帮助改善海南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黄晓华 谭丽琳)
2、秦大河: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3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68883.html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讯 记者张莉报道:“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谓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一语惊人,“沙尘暴给人类造成损失的同时,也有其正面效应,说到底,没有沙尘暴就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
秦大河委员解释说,沙尘暴的形成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而人类有文字记载亦不过三、五千年。在数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沙尘暴,形成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河穿过黄土高原,把大量的尘土冲击下来,沉积而成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如果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华北平原,那就没有了我们的中华民族。要消灭存在了几百万年的自然规律,是不现实的。
秦委员进一步解释说,沙尘暴也不仅仅只给人类造成损失,它从亚洲大陆推进到太平洋,输送到大气中的矿物气溶胶是形成大气降水所必需的凝结核,大量矿物质随雨水降落到海洋里,养活了一批浮游生物,虾吃浮游生物,鱼吃虾,我们吃鱼,又形成一条很好的生物链。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问题,远远不能用爱好与否或喜欢与否来评价。
秦委员最后强调,当然我们更不能忽略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但目前完全消灭它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治理它,尽量缩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西部大开发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与环境保护,都是治理沙尘暴的可行措施。
3、中国企业加入欧盟“自愿减排”环保协议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70633.html
记者从日前在南京召开的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中国城市环境管理试用自愿式方法”项目(二期)启动会上了解到,南京钢铁联合公司等14家中国企业加入欧盟“自愿减排”协议,欧盟将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中国政府也将提供有关优惠政策。
这是中国环境保护首次引入“企业自愿”的推进方式。涉及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的14家首批加入欧盟“自愿减排”协议的中国企业承诺,未来3年内每年要提高3%-5%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3%-5%。“中国城市环境管理试用自愿式方法”项目将持续3年,到2009年后,将扩展到更多的企业中去。
南京钢铁联合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入欧盟“自愿减排”协议后,企业将通过自愿减排自加压力,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把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上升到自愿意识的层面。(记者姜涛)
4、代表呼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刻不容缓
来源:新闻晚报2007年03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4/124412516156.shtml
有资料显示:全球性的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再不能忽视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了。”昨日,全国人大代表高小玫呼吁,早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生物入侵危害严重
入侵生物通过与本地生物竞争营养、水分和生存等,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造成本地生物资源丧失,有的外来生物(如疯牛病毒、口蹄疫病毒)还对人类健康直接构成危害,从而引发被入侵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的大国,也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很大,国际上也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外来有害生物不仅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对生物环境的破坏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呼吁出台防治法规
高小玫代表呼吁,大力加强对生物入侵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她认为,应加大对进口植物、动物,包括运输工具、入境人员的检查力度和违规处罚力度。严把“第一关”,切实阻断生物入侵的途径;建立检测网络,适时掌握各类入侵有害生物的状况,做到信息共享;建立外来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全国各省市(区县)外来生物进行全面调查;编制预警应急预案,对危害性较大的入侵生物要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确保环境安全。
配置专项基金,开展专业科学研究,探索入侵规律、防治的手段和方法,并可研究如何提取并利用入侵生物中的有用物质,使其能变害为宝。
“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应该早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一些有条件的省市也可以率先制订防治生物入侵的地方法规,”高小玫代表说。□特派记者张勇北京报道
5、华电加快开发怒江金沙江中游水电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7年03月13日阮晓琴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0313/03151259781.shtml
华电集团开发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电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
昨天,五大央企电力集团之一中国华电集团与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署了《关于加快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在滇电力开发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谈纪要》、《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支持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件惠民工程》等文件。加快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加快推进镇雄电厂、巡检司电厂扩建等煤电项目建设。
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西南的云贵川滇藏是水能资源的富集区,在我国规划的12个大水电基地中,西南占了7个。2004年之后,西南水电开发进程加快。中国华电集团抓住机遇,“漂亮”地介入了西南水电开发,多处流域出现其开发身影。其中,其在金沙江中游和怒江扮演“主角”。
金沙江是中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流域。其中游将建设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11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883亿千瓦时。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共同出资3亿元,组建了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该段。其中,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成为大股东,持股33%。怒江流域按规划有2142万千瓦装机容量,华电也是大股东。
此外,华电还参股金沙江最大支流———雅砻江流域水电及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
昨天,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曹培玺在讲话中指出,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大省,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目前,怒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前期工作取得进展,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快速起步。
曹培玺表示,此次高层会谈取得的成果,标志着双方的战略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下一步,中国华电集团将加快在云南省的发展力度,加快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
另外,中国华电集团还将在云南投建规模为4台60万千瓦的镇雄火电厂,并建设巡检司扩建工程,扩建规模拟为2台30万机组。
6、海南:11座水库水位接近或降到死水位以下
来源:海南日报2007年3月1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8843
旱魔肆虐,田洋龟裂,部分河流断流,山塘水库干涸……因降雨偏少,海南省旱情继续蔓延,水库蓄水量锐减,其中,乐东、东方、海口、文昌、临高、陵水、三亚、白沙、琼中、保亭10个市县水库蓄水量不足正常库容的一半,全省11座大中型水库的水位接近或降到死水位以下,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紧缺。
海南省“三防”办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至3月中旬止,全省水库工程蓄水量25.59亿立方米,占正常库容的36.45%,比去年同期减少18.5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减少12.01亿立方米。蓄水最少的乐东仅占正常库容的17.13%,琼中占28.71%,陵水占29.41%,东方占33.54%,临高占30.28%。最大的松涛水库现有蓄水量10.21亿立方米,仅占正常库容的39.4%。目前,全省已有11座大中型水库的水位接近或降到死水位以下,如大广坝水库正常库容14.95亿立方米,眼下只有1.92亿立方米(死库容1.8亿立方米),已接近死水位;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三曲沟水库正常库容800万立方米,目前已干涸;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田仔水库正常库容830万立方米,目前水位已降到死水位以下。全省现已有314座水库、山塘干涸,156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
据介绍,目前全省市县中受旱较重的是乐东、三亚、东方、陵水4个市县。乐东境内河流除了望楼河外,其他河流均已断流或接近断流。全县受旱面积达26.6万亩,有93个自然村416眼饮水井干涸,4.25万人和2.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干涸的水库、山塘88座,1200多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最严重的佛罗、黄流、尖峰、利国一带的19座水库在去年底前已全部干涸。长茅水库(大型)现蓄水仅有1930万立方米。该县计划早稻种植面积15万亩,有水插秧的仅有7万亩,这些已经插下去的秧也无水源保障。
三亚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0万亩,有892眼饮用水井干涸,1.64万人和0.4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有31座水库、山塘干涸,208眼机电井出水不足。该市常年早稻面积7万亩,现仅插秧2.4万亩,其中有0.8万亩已受旱。受旱最重的育才镇共有20座水库,已有18座基本干涸,另外两座也已接近死水位。
因降雨量少,三大江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据统计,今年1月-2月南渡江(龙塘水文站)、昌化江(宝桥水文站)、万泉河(嘉积水文站)三大江河来水量分别为2.242亿立方米、0.6023亿立方米和1.62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同期来水量分别偏少28.0%、67.8%和62.9%。
据省“三防”办统计,至3月上旬止,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增加到138.3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21.8%,其中重旱面积达26.9万亩,缺水缺墒面积72.7万亩,13.35万人和4.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侯小健)
7、云南防治高原湖泊水污染再添新举措
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3-1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647.html
近日,云南省环保局与云南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共建“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合作双方将立足云南高原湖泊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际,整合科研力量,筛选确立研究课题,认真抓好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组织实施好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特别是滇池的保护和治理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和技术服务。
此次科研合作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流域污染治理与保护研究;湖泊污染生态及湖泊学比较研究;水土(沉积物)、生物的监测与调查;湖泊环境评价、规划和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咨询与湖泊流域管理;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与稳态转化。双方将组织科研力量,认真研究筛选,确立研究课题,并以“中心”名义联合申报项目,多渠道争取国内外资金支持,引进人才和技术,同时优化人员、仪器设备等配置,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通过科研究合作,力争使科研成果具有国际水准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合作还要求双方联合进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起步阶段,共建污染生态学、流域生态学、污染生态工程学、城市生态学和信息生态学等本科专业及与之相关的硕士、博士点,并使上述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结合湖泊保护需求及“中心”研究方向,共同争取新设专业,并使其科研及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双方共建教学实习某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方案,云南省环保局将积极吸纳云南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到科研课题项目中,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云南属是我国五大湖群区之一的云贵高原湖群区,高原湖泊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正确处理湖泊及其流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是云南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3年9月,经云南省政府批准,云南省环科院与日本琵琶湖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云南省高原湖泊污染治理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咨询服务、工程建设监理等工程。通过与有关国际机构和国内知名组织合作,“中心”成立3年来,已成功申报并承担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省内的科研与咨询项目。
云南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学校,在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及地理科学等众多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在高原湖泊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
据介绍,这次合作是为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各自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加快“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进程,实现将“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湖泊研究机构的目标,同时也表明云南将继续实施开放合作、兼收并蓄的战略,与全省各界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解决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问题,着力解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8、汪恕诚:从雅鲁藏布调水进京 成本大技术不可行
来源:《新京报》2007年03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69098.html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昨日(13日)表示,首都水资源规划中已有对上游水源地调水的补偿机制,对河北、山西都安排了相应的水土保持补偿资金,但晋冀调水进京属于计划内调水,尚未考虑市场化补偿。
晋冀调水进京属计划行为
针对北京每年从河北、山西大量调水是否考虑用市场价补偿的问题,汪恕诚表示,这些水资源的调用一直是计划内调水,已按照保护环境、生态的办法给河北、山西相应补偿,比如说水土保持费用,目前还没有增加别的费用。
汪恕诚介绍说,目前实际的补偿包括北京市每年拨付2000万元资金,支持承德、张家口两地治理水环境。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多次表示,正通过提供资金、实施项目等方式,加强与上游水源地的合作。
南水北调每年计划十亿方
汪恕诚同时表示,北京作为首都,人口增长无法阻挡,水资源缺口比较大,目前有效的弥补措施主要是节约用水、中水利用和南水北调。汪恕诚表示,北京未来的发展需要南水北调,经计算,今后每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调10亿立方米的水进京,基本上可以解决问题。
再次否决大西线调水方案
针对再度被提起的大西线调水方案,汪恕诚再次明确表示:此方案不可行!汪恕诚说,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调水进京,首先是成本巨大,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行。
大西线调水方案亦称“西藏之水北调工程”或“朔天运河计划”,计划在海拔3000多米的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建坝截水,再打通横断山脉,引西藏之水横流进入黄河,一举解决西北、华北缺水问题。
去年,汪恕诚在香港大学演讲时曾详细解释该方案不可行的原因:黄河流量目前为580亿立方米,汛期还经常出问题,如果在横断山脉打隧道引进每天2000亿立方米流量的水,黄河现有堤坝和水电站将报废,沿河两岸城市亦将随时毁于一旦。(记者魏铭言)
9、长江沿岸重化工布局亟待调整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3月1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8838
----全国政协委员呼吁重视水环境安全
近几年来,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从水污染事故的成因来看,大量重化工企业的沿江布局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作为我国主要经济命脉,约50%的高耗能、重污染、高水耗的化工石化企业分布于此。“十一五”期间,长江沿岸重化工产业的布局问题和治理设施建设的保证成为此次“两会”上委员关注的话题。
重化工布局威胁水环境安全
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经济命脉,约占全国总量35%的流域水资源创造了经济总量占全国GDP54%的成绩。由于未能从整体上考虑流域产业的规划布局,沿江各省市纷纷将高能耗、高水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设置在长江两岸,而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导致长江流域水污染逐年加剧,流域生态安全特别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民进中央在组织对长江干流沿岸上海、江苏、江西等8个省、市考察和调研后提出,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已相当严重,突出表现在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日趋恶化;流域产业布局不合理,水污染事故频发。
“从水污染事故的成因来看,大量重化工企业沿江布局是主要原因之一。”民进中央在调研报告中对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安全问题成因做出总结。目前长江流域沿江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上海、武汉、攀枝花、马鞍山、重庆),七大炼油厂(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荆门、武汉),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地的石油化工基地。据统计,中国两万多家石化企业中有1万多家分布在长江流域。
流域产业布局必须调整
令人忧虑的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仍将重化工作为发展重点,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中都有新增、扩建高能耗、高水耗、重污染项目的计划,而这些项目大都沿江布局。如上海市将精品钢铁基地、化学工业区等沿长江入海口布局并紧邻黄浦江;江苏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安徽省沿江城市将着重发展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江西省将对江铃、昌河、洪都和江铜等知名重化工企业进行扩建……
“不难想象,如果沿江各省市均按已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布局相关产业,那么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非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隐患。”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对于长江流域“十一五”的重化工产业布局深表忧虑。
统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容量规划其产业布局应成当务之急。民进中央建议,必须建立长江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承载力的基础上,根据各省市的产业发展特色和基础,统一制订流域“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重化工产业布局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等。
建立水环境安全预警机制
民进中央建议,应逐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工程水价、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的合理调控,提高用水户对水环境破坏的成本补偿意识,用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建立和完善长江流域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强化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加大污染物总量排放的控制和监管力度。
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工作,促进环境管理现代化。结合水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优化流域水环境监测监控站网,在提高常规监测监控能力的同时,逐步采用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建立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应急体系。
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基础科学研究。针对流域内河网水污染和水环境修复、湖泊富营养化防治、非点源污染模拟与监控、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湿地的保护和利用、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护、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估,河口咸潮入侵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各方力量协同攻关,为流域水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0、风暴2006--波澜涌 冲向“污浊沉垢”
来源:中国网2007年03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3/154512506818.shtml
新闻回放:
2006年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有效消除或减少环境安全隐患,避免类似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再度发生,环保总局从当天起对127个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兰州市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等11家布设在江河岸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和限期整改;对投资总额达290亿元的10个违反“三同时”规定的化工、交通等建设项目进行查处。掀起了第二次“环保风暴”。
这是继2005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叫停了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30个特大项目后,国家采取的又一次重大行动。此次被排查的项目投资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这两次被舆论称之为'环保风暴'的重大行动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次行动主要查处的是电力企业建设项目较为严重的环评违法问题,而这一次行动直指石化、化工行业,着眼点在于清理环境敏感区域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并且建立高风险行业的规划环评制度,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事故频发。
潘岳说,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大多数地方和企业都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仍有个别地方和企业视环保法律为无物,将环保执法当儿戏,一些污染企业受到种种力量保护,“屡教不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这种局面必须扭转,否则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遥遥无期。加大环保的执法力度,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行动目的:
推行规划环评。
清理环境敏感区域,主要是江河水域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建立高风险行业的规划环评制度,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事故频发。不仅是第一次行动的延续,更是对第一次行动进行提升。
区间效果:
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后,涉“案”化工企业大多数都作出了反应。
2006年3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挂牌督办的11家问题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整改,10家企业编制上报了整改方案,拟投入整改资金达4亿元。同时,10个违反'三同时'制度项目的建设单位也按照环保总局要求进行了整改,其中山西省晋城化肥厂已基本整改完毕,已累计投入整改资金1.5亿元。
广东省广州市昊天化学集团公司在挂牌第二天即请有关专家就公司的环保搬迁选址报告进行评估论证;安徽省铜陵市安纳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当晚即将3万吨/年钛白粉改扩建项目停产。
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督办的20个项目新增加了环境安全投资16.18亿元;由省级环保部门督办的107个项目新增加防止突发事故污染环境投资25.3亿元;全国7555个项目新增环境风险投资140.5亿元,一大批对区域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化工石化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得以强化。
风起背景: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T101塔、T102塔、两台硝基苯储罐、两台硝酸储罐发生爆炸,另外有两台苯储罐和1台硝基苯储罐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区域排出的含有100吨左右苯、苯胺、硝基苯等苯类污染物的污水流入松花江水体,造成了松花江水污染的重大环境事件。 “11•13”爆炸事故导致的松花江污染案件成为刮起第二次'环保风暴'的直接起因。
自松花江事件之后仅仅四个月,全国又发生了73起与水相关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一系列严重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公众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甚至外交局势均造成重大损失。
为消除化工、石化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的问题,国务院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化工企业进行集中的拉网式排查。
2006年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对127个分布在环境敏感区附近的化工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排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化工企业2.1万多家,其中沿长江、黄河分布的占50%以上,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有100多家。一些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沿江河湖海建设,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风险;一些企业建在城市饮用水源上游,或紧邻居民区,对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构成了威胁。
4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对127个化工项目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中期结果--由国家环保总局直接排查的总投资为605.7亿 元的20个项目。
7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结果。此次排查的7555个项目中,国家级项目127个,由国家 环保总局和省级环保部门排查;省级及以下项目7428个,由各地环保部门排查。排查结果显示,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由于相应的防范机制存在明显缺陷,有45%的化工石化项目被视为重大风险源。
年中记事:
2006年2月20日,《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处分方面的专门规章。《暂行规定》直接指向企业和政府的主管负责人员。
4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由环保总局直接排查、总投资605.7亿元的20个项目均存在较大的布局性环境风险,相应的防范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4月10日,哈尔滨市环保部门经过为期半个月对728家企业的重点排查发现,有23家化工、制药企业存在应急设施不健全问题。
5月29日,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有机厂苯胺装置发生事故。
6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由各省级环保部门督办、总投资近3900亿元的107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情况。
以环评为关口卡住7700亿项目,其中大部分是钢铁、冶金、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全年建设燃煤电厂脱硫能力7000万千瓦,超过了前10年总的建设水平。
在全国成立5个垂直管理的大区督查机构,增强处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和跨界污染纠纷的能力,探索环保执法垂直化。
社会影响:
企业的守法意识极大增强,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率明显提高,社会各界对环评工作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化工大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环保法规。 江苏省制定《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第一次提出约束性指标。“十一五”规划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减少了许多数字指标,唯独把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政府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
第一次提出“三个转变”。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联合发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把环境保护和治理当作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指标,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
环境保护成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1、长江视点:跨省调水的背后
来源:长江报2007-3-1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615.html
视点提示:2月底,坐拥两江的重庆市缺水喝,经过防汛部门紧急调度,嘉陵江四川省三电站开闸放水,这是长江流域实现首次跨省调水,透析调水事件,枯水期水电站如何调度,跨省调水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2月底3月初,长江流域实现首次跨省调水,以应对重庆干旱缺水,保证了重庆市城镇的居民生活用水。
透析这次调水事件的背后,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重庆坐拥两江为何会缺水,枯水期水电站如何调度,跨省调水给我们什么启示?3月6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曾前往四川、重庆协调调水的长江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史光前。
史光前分析说,受2006年特大干旱和去冬以来持续降水偏少的影响,长江、嘉陵江来水量严重偏少,水位持续走低,2007年来水偏少25%,干旱引起了局部资源性缺水。同时,由于缺乏必需的水利设施,造成工程性缺水,水利设施蓄水量仅占同期的40%。而嘉陵江沿线水库调度时,有的采取极端调节,不均匀下泄使下游河道流量很不稳定。
目前,嘉陵江沿江的航运梯级没有建完,但已建的航电枢纽基本都在发电,并进行日调节。这些枢纽一般库容为1~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仅几千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在10万千瓦左右,需要几百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才能发电,而目前嘉陵江径流只有100多立方米每秒。同时,由于峰谷电价相差近4倍,因此,在缺乏统一调度的情况下,一些水电站便将水拦蓄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泄水发电。而且,各支流河道都有航电枢纽,这种很普遍的极端日调节,导致下泄流量很不稳定,时大时小。
以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重庆市嘉陵江7个取水口取水困难。根据水文实测数据显示,2月26日,嘉陵江重庆市北碚站最低流量仅66立方米每秒,为历史同期最小流量,而该站多年平均2月份流量为385立方米每秒。
经过国家防总办对各电站的主管方进行协调,嘉陵江四川省境内的宝珠寺、东西关、桐子壕水电站纷纷按规定的流量,及时开闸泄水。各流经电站均没有拦蓄,致使所调节水量及时到达重庆。
“这是长江流域第一次枯水期跨省调水。”史光前告诉记者,以前在长江主汛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局面紧张时,长江防总办从水量调配的角度,对长江流域干支流大型水库进行调度,要求水库拦蓄洪水错峰。比如,2003、2005年,汉江流域发生较大秋汛,长江防总办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的精细调度,充分发挥丹江口水库的拦蓄作用,成功抵御了秋汛,实现了上下双赢。2004年,在确保三峡水库和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提高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既保证了三峡水库的正常发电,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石首的防汛压力。
不过这两种调度的差别在于,防汛调度都是按照防洪预案、调度规程主动调水,而这次从嘉陵江调水,则是因为下游重庆缺水而被动调水。
在嘉陵江四川境内的3座电站开闸泄水之后,重庆从嘉陵江取水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目前,重庆市嘉陵江北碚站流量已接近历史同期平均流量,暂无饮水之忧。
尽管如此,此次调水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守在江边也有缺水之忧,多龙管水弊端重重,枯季水库如何科学调度等。
史光前说,由于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般是夏季丰,冬季少,在长江枯水期仍有缺水之忧,长江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约用水,保证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管理中“多龙管水”影响调度的弊端,在这次调水中也暴露无遗。据介绍,重庆市自来水供应由市政部门管理,市政部门一直到嘉陵江取水口取不到水时,才找水利局帮忙解决。专家指出,如果是水利部门一龙管水,就可以根据水文监测数据,及早防范枯水,更快采取应对措施,不会出现供水危机,至少不会如此被动。
如何对水电站水库特别是在遭遇枯水等紧急情况下,进行有效管理、调度,才更为科学、合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以嘉陵江水电开发为例,嘉陵江沿江水电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涉及到多个电力公司或部门,比如此次调度中的宝珠寺水电站属于华电集团,东西关水电站属于华能集团公司,桐子壕水电站则归四川省管理。作为企业,他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水丰时按自己的运行规则蓄水发电无可厚非。但在紧急情况下,比如下游发生饮水困难时,各水电站该如何放水,如无偿开闸弃水,发电企业这部分损失该怎么办、由谁来弥补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是下游供水重要,还是上游发电重要?从情理上讲,肯定是下游供水更为重要,因为人的生存权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相关制度、“规则”的缺位,目前并无据可依。因此,为防范于未然,尽快制定枯水期间水库调度规程成为当务之急。
这也给我们另外一个启示,能否建立一种补偿机制,在紧急情况下,给因调度可能带来损失的水库以一定的补偿。如此一来,防汛抗旱部门协调起来也更加容易,各方面的利益也好兼顾、协调一些。
史光前说,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仅要强化工程措施,还要加强非工程措施,突出流域统一协调。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状况,不仅要始终注重防汛调度,更要着重研究新形势下枯水的应急调度预案,在水资源的洪枯调度中强化水库联调等,科学调配水资源,保证流域人民的饮水安全。
实际上,自去年长江流域洪旱交替发生之后,长江防总办便组织开展了相关抗旱研究工作,比如启动编制长江流域抗旱预案,以搞好干旱期水资源调度。近期,长江防总办紧急启动了长江流域枯水期汉江、嘉陵江、乌江、青弋江等有关水库的联合调度研究工作。
而随着干旱的频频发生,长江流域各级防汛部门原来偏重防汛的职责也悄然发生了改变。过去,防汛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对“水多”进行调节,就是通过可用水利枢纽对洪水进行科学调度,确保防洪安全。而现在,防汛部门要从水资源平衡这个更大的角度上考虑水资源调度的问题,不仅调“水多”,还要调“水少”,即通过控制可用水利枢纽保障下泄流量以解决下游干旱问题。
长江流域首次跨省调水始末
重庆坐拥两江缺水喝
受2006年特大干旱和去冬以来持续降水偏少的影响,长江、嘉陵江来水量严重偏少,水位持续走低。2月26日,嘉陵江重庆市北碚站水位仅为172.06米,流量66立方米每秒,为历史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长江寸滩水文站水位为158.23米,为历史同期第8低水位。
而根据预测,重庆低水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并且不排除继续下降的可能。
重庆市主城区供水主要从14个长江取水口和24个嘉陵江取水口取水。由于两江水位极低,位于嘉陵江的7个取水口已露出水面,影响北碚、沙坪坝、渝中等3个水厂取水,日供水减少5.5万立方米,比正常情况减少约14%。如果水位再下降,以上3个水厂将无法取水,日供水量将减少约31万立方米,沙坪坝、渝中区等地的居民、机关、医院、学校、工厂等供水将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人口将达120万。
此外,由于去冬以来,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仅占同期多年平均蓄水量的40%,重庆市有一半区县将有约500个城镇供水水源不足,近600万城乡居民饮水困难,近300万亩农田春耕用水无法得到保障。
紧急协调嘉陵江放水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重庆市干旱缺水紧张形势,回良玉副总理指示国家防总尽力采取措施,保障重庆市城区用水安全。
2月28日至3月3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长江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史光前一行组成工作组,专程前往四川省和重庆市,协调从嘉陵江四川河段调水支援重庆解决供水困难。
张志彤一行考察了四川省境内嘉陵江上的青居水电站、东西关水电站、桐子壕航电枢纽工程,了解水电站运行及来水、蓄水情况,与水电站管理方就从嘉陵江上游向重庆市应急调水进行了沟通,希望各水电站管理方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密切配合,做好应急调水工作。同时,要求四川防总办精心组织,加强与电网、各电站及航运部门的协调,共同努力,确保调水的成功。
与此同时,3月1日下午,国家防总办公室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进行了紧急协调。商定对嘉陵江上的宝珠寺、东西关、桐子壕3座水电站进行水量调度,从3月3日开始,华电集团所属的宝珠寺水电站按日均200 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华能集团公司所属东西关水电站按 150 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四川省的桐子壕水电站按出入库平衡调度。国家防总同时要求四川省内嘉陵江段各水电站不得蓄水。
长江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史光前介绍,按此方案,嘉陵江重庆北碚段可维持流量200~250立方米每秒,水位172.7~172.8米,基本保证重庆市城区自来水取水口正常取水。
四川泄水支援重庆
3月3日凌晨,四川省嘉陵江宝珠寺水电站、东西关水电站以及桐子壕水电站三处水电站开始调控下泄流量。
经过近10个小时的流淌,嘉陵江水抵达重庆市。至3日下午6时许,朝天门嘉陵江口已涨水近1米。
根据水文实测数据显示,3月4日8时,嘉陵江重庆市北碚水位172.73米,流量226立方米每秒,基本缓解了重庆市从嘉陵江取水的问题。
为感谢兄弟省市的鼎力支持,重庆市政府向四川省政府致感谢信。3月3日,重庆市不少市民得知四川境内要泄水援渝,提前来到江边见证百年一遇的枯水时期涨水情景,许多人还拍照留念。
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江、嘉陵江水位依然偏低,尽管嘉陵江上游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支援重庆,可以缓解重庆供水的困难局面,但各水库蓄水严重不足,蓄水量仅占同期的40%,未来降雨形势并不明朗,抗旱工作仍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要求,既要立足防大旱,也要做好防大汛的准备。要做好抗旱保供水、保春耕,同时不要忽视防洪安全。要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各项预案,完善防汛抗旱体制和机制,加强防办能力建设,强化指挥体系。
另据了解,国家防总近日商财政部,中央财政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资金1亿元,支持重庆、四川及北方冬麦区等旱情严重的部分省(区、市)做好抗旱工作。
相关链接:
三峡工程加大下泄缓解长江中下游枯水
记者从长江委水文局了解到,三峡工程连日来加大下泄流量,加上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来水增加,已初步缓解去冬以来长江中下游的枯水状况。
每年2月中旬前后,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水位最低之际。长江委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介绍,三峡工程自2月初加大了下泄流量,在入库流量仅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了4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连日来,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5亿立方米。加上2月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降雨的逐步增多,使长江中下游因枯水造成的多种不利影响提前得到缓解。
长江委水文局实测数据表明,长江上中游交界处的宜昌、中游的沙市和武汉,以及中下游交界处的大通水文站,这四大水文站的水位比年度最低水位分别高出0.2-1.6米,表明长江中下游已步出水情特枯、航运及沿江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最困难的境地。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遇到目前的特枯水情就会更严重。”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说,三峡工程去年蓄水至156米后,共拦蓄上游来水110亿立方米,这已成为目前枯水时节的宝贵资源,使三峡工程具备了发挥综合效益的“筹码”。 (据新华社)
长江委近几年科学调度洪水案例
2002年,长江中游局部地区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通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加强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2003年,汉江流域发生较大秋汛,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的精细调度,避免了杜家台分洪区的启用,同时进行了洪水资源化的有益尝试,保证了丹江口水库的安全及汛后满蓄,实现了上下双赢。
2004年,在确保三峡水库和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提高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既保证了三峡水库的正常发电,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石首的防汛压力。
2005年,汉江流域发生1983年以来的最大秋汛,依托现代化的水雨情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科学调度,保证了丹江口水库不超蓄、汉江中下游干流主要站最高洪水位不超保证水位,适时利用杜家台洪道分流清除行洪障碍,实现了汉江防汛三赢。
12、聚焦中国环保尴尬:主因在于当地政府不作为
来源:绿色中国杂志社2007年03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4/122112516014.shtml
无论怎么解释,我们都难以回避中国环保的尴尬:一方面,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喊环保、抓环保,认识之深刻、态度之坚决、力度之猛烈都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有些地方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尴尬?我们只能尴尬地说:凡是污染严重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
来源: 绿色中国杂志社
文/本刊记者 张国栋
提起污染,人们咬牙切齿首先想到那些冒着黑烟、流着黑水的企业。说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遗祸子孙、利欲熏心,甚至是历史的罪人等等。多年来,他们一直被作为肇事者的角色,总是低头站在环保的被告席上,听着人们怒涛般的申斥与责骂。
作为破坏的始作俑者,他们是“罪”有应得,无论如何都洗脱不了造成污染的直接责任。但从根源上看,作为企业,是实在承担不起这样具有严重后果的历史责任的。尽管他们在拼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毕竟还是在当地政府设定的某种轨道上行走。假设没有当地政府在背后以种种形式默许,甚至撑腰,他们是一天也做不下去的。可以说,是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不作为,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认识的偏差导致环保被长期边缘化
客观地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能到今天的地步,起始是缘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以致于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把环保长期边缘化,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知不觉走上了一些现代文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当我们猛然回首时,已错失良机,回天乏力。
可从建国开始进行追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经济发展快得令全世界震惊,我们也陶醉于自身征服大自然的伟大胜利,全然不知被动的大自然某一天会主动地报复我们。即使有些善意的现在看来也是极为重要的提醒,当时也是一种微弱的声音。“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只要经济能上去,其他都是次要的。甚至在许多官员那里,认为工业文明的进程必然要伴随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结果,漫漫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潜在的令人忧心的东西渐渐浮出水面。
我们痛心疾首地看到: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我们的环境是不可持续的。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量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的大国,还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们的生态是不可持续的。沙化土地与沙漠面积不断扩大:上个世纪70年代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五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五年则每年达到3,436平方公里。河流断流:不仅出现在降雨量少的北部、西部,而且出现在雨量充沛的南方;不仅是小河小溪断流,就连大江大河也出现断流。湖泊湿地退化:由于经济发展,近年来许多天然湿地被人工湿地所替代,天然湿地正在大面积消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国668座建制市中,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目前许多地区已经陷入地下水下降──农业抗旱──增加农业成本──土壤干旱化──地下水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海洋生态问题严重: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赤潮还是罕见,平均五六年发生一次;70年代两年一次;80年代增至每年四次;1989年共监测到十二次;1990年三十四次;1991年三十八次;1992年五十余次,进入新世纪后仍在上升……
伴之痛苦的实践结果,我们对于环保的认识也由起初的混沌渐渐走向清晰:
这个轨迹可以从历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得到验证:
建国24年后,也就是在1973年,我们才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保才被正式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第二次会议是在10年后的1983年,把保护环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三次是在1989年,提出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第四次是在1996年,将环保上升到了保护生产力的高度;第五次是在2002年,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第六次是在去年4月,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提出“三个转变”。要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温总理提出严厉警告: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次对环保的认识最为深刻,被称为环保史上的里程碑。
认识伴着实践逐步加深,等幡然醒悟,我们已经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不可挽回的代价。
也许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太贫穷了,太需要财富了,以致一碰上改革开放这样的历史机遇,便都拼命追求起来。可追着追着,人与自身创造的财富之间关系便出现了异化,以致人们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我们一些政府官员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忘记了社会和谐、均衡发展,众多的企业家们为追求财富而忘记了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我们在得到许多个人的、利益集团的、局部地区的财富的同时,失去和破坏了难以估量的公共社会财富!
这时才认识到,我们采用的原来是一种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大量开采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基础之上的,是不可循环的因而也不可持续的。
这时才认识到,绿色中国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多么地弥足可贵。什么是绿色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是绿色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绿色中国?因为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可持续,凡不可持续的即是非绿色的。我们现在的中国还没做到“可持续”三个字。
认识的演变进程虽有点漫长,可毕竟不算太晚。被边缘化的环保,终于从遥远的视线外向我们走来。
[1] [2] [3] [下一页]
13、环保执行力亟需强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3月14日 范正伟
http://env.people.com.cn/GB/5468718.html
去年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应当在强化环保执行力上下功夫。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被当地政府视作支柱项目,是地方财政的“钱袋子”,不少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了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而项目、企业的“环评”也落入了“不查就不管,一查就补办,补办就合格”的窘境。
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必须环节。再科学的政策与规划,一旦缺乏执行力,就难免会在执行中走样,在落实中落空。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强化环保执行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环保问责制度,对那些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甚至滥用职权,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污染事故频发的地方,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强化环保执行力,出路则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级政府应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应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降低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比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强化环保执行力,归根到底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工作。我们应当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合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情,我们应尽力去做,对于不合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情,我们必须坚决去改。在这个问题上,不应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14、让环境与发展更和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3月14日 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5468717.html
我国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虽然在GDP增速大大超过预期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未能完成,但是与2005年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分别回落了11.3和4.4个百分点。去年新建成电厂脱硫能力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的两倍多,全国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3座,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56%以上。这意味着,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增长趋势大幅减缓,其政策导向性作用开始显现,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财政投入“有渠有水”
“废气靠闻、废水靠看、噪声靠听”,基层环保长期低投入造成的能力缺失已经成为环保部门的心病。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差距很大。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把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治理。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首次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环保财政投入第一次实现了“有渠有水”。一年来,中央、地方用于环保能力建设资金35.36亿元,较2005年增加56%,中央财政共安排8.86亿元,支持地方能力建设7.62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81%。购置车辆、仪器设备,支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和放射性废物库新改扩基础能力建设,环保系统能力缺乏的尴尬局面正在改变。
而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更为重视,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江苏财政每年安排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亿元,湖南本级治理经费从去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亿元,今年福建省环保预算大幅增长,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中环境保护增长14%。
更为可喜的是,为进一步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建设科学完善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切实改变污染源监测、环境执法、统计能力薄弱的局面。
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正在建立
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责任体系。
2006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华能等6家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出台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各地也层层分解减排指标,目前各省(区、市)已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企业。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河南省依据出境断面水质情况,利用财政手段,对县市水质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山西各地全面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十一五”期间,环境容量被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未完成环境容量核定的县(区),停止审批;天津市把污染减排作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考核区县领导班子政绩的环保权重达到11%,强化了政府的环保责任。
“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已经不是一句口号,一个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正在建立。
联合执法既要“查”更要“处”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群众健康,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肤之痛,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监察部等七部门组织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据介绍,2006年专项行动中,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67万人次,检查企业72万多家,立案2.8万件,对5000多起各类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了挂牌督办;检查工业园区1900多个、园区企业近3万家,查处违法企业40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依法依规处分的人员就有200多人。
在四川德阳什邡市双盛化工集中地内,集中着4家黄磷生产企业,黄磷生产尾气中含有磷、硫、氟及其化合物等大量有害物质,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2006年10月,四川省德阳什邡市政府以专项行动的形式,责成工业经济局对黄磷生产企业采取限电措施,要求所有黄磷生产企业的黄磷尾气经过彻底净化处理、污染物质排放达标后,再恢复满负荷生产。“我们敢深呼吸了”,经过整治,当地环境状况大大改观,百姓拍手称快。
“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否则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犹然在耳。只要我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扎实工作,我国一定能够迎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明天。
15、节能降耗的思想难题
来源: 新京报2007-3-14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937/2007/03-14/015@005951.htm
中国的发展势头很快,但能源消耗的势头也很猛。节能降耗也是这几天两会议论最多的议题之一。
能耗问题,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问题。虽然,工业企业是能耗的大户,节能降耗,要靠技术手段和设备改进来实现,但是,能否在节能方面下功夫,是否采用或者改进这些技术,往往取决于人们的认识。仅就企业而言,不一定节能一定会带来经济效益,当高能耗可以带来高利润的时候,企业不会有采用节能技术的积极性,更何况,节能降耗的背后,往往有环保的课题,企业要为此付出相当的成本。节能降耗与耗能求利,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现实好处,能否做到平衡,一直在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
另一方面,节能降耗,也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机关、企业、学校、百姓生活,每日每时所消耗的能量也是天文数字的。节约与奢侈之间,放手和缩手之间,累计起来,能耗的差距,可以相去天壤。
本来,中华民族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是,近年来,这种美德和习惯,似乎已经不再流行,甚至成为某种被人看不起的“品德”。这里,有些政府机关,在其中起了很不好的“带头作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些地方政府行为成了奢侈和讲派头的代名词:公务用车,耗油必然要多,好像公务用车,就不能有低耗能的两箱车,进口车有限制,那就以企业名义买,然后“借用”,反正是越豪华,越有派头越好。同样,有些地方的政府办公楼,不追求够用就行,一定要豪华,一定要现代,房间一定要足够大,一个乡镇长的办公室,就能达到上百平米。
取暖、空调、灯光,面积越大耗能越大,道理都明白,却少人关心。
一个县上万平米的豪华办公楼,每日维持费用就达几十万,有必要吗?有,要派头,要排场,要满足少数领导人的虚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生活方式,跟风尚密切相关。风尚的倡导,关键在领导,领导奢,则社会奢,领导俭,则社会俭,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大手大脚大手笔,耗掉那么多能源,吞噬那么多人民币,不当吃,不当喝,政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会因此下降,除了摆排场,满足一点看不见捉不到的虚荣之外,毫无用处。
但是,这个风气,却很难刹住。为什么?因为公家的钱,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不花,也落不到自己的腰包里,花了,至少自己的面子上好看些。看来,要想让能耗降下来,实现节约型社会,首先这样的思想认识必须根除。□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