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七日江河信息导读:

一月十七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1-17

一月十七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今后四年环保部门没退路 

                  2、环保总局:5大因素致使06年减排目标没能实现

                  3、环保总局强调专项行动不能代替日常执法

                  4、勿以善小而不为 “绿色出行”政策为重

                  5、保护区“变”旅游区:人来了,动物走了

                  6、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严峻 灾害性海洋过程179

                  7、特大咸潮袭击珠三角 专家称饮水安全不受影响

                  8、供水调查结果 低质高价北京广州最突出

                  9、广西:应急系统有备 南宁供水不怕邕江突发性污染

                  10、广东首次对省内流域水资源管理单独立法

                  11、抚仙湖:美丽背后有隐忧

                  12、洋垃圾大举侵入佛山 土地和水100年都难恢复(图) 

                  13、组图:生态的惩罚!恐怖沙尘暴袭击村落全过程

                  14、环保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15、给公众以环境权 

 

1、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今后四年环保部门没退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2022.html

    2006年环保领域的两组数据让上任一年的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一喜一忧。

    喜的是在2006年,我国建成了电厂脱硫能力7000多万千瓦,超过了此前10年我国电厂脱硫能力建设的总和。忧的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污染物削减的任务在2006年没有完成,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不降反升。

    环保部门的数据是,预计2006年,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增速10.5%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将增长1.9%和2.4%,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这两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同比应该下降2%。

    周生贤担忧的是,“十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削减就已经是所有国民经济指标中惟一一个没有完成任务的指标,如果在“十一五”剩下的4年里没有强势措施的话,环保目标有可能重蹈上个五年计划的覆辙。在今天举行的全国环保工作会上,周生贤说,未来4年,在污染物减排的推进上环保部门没有退路。

    周生贤认为,2006年环保减排目标没有实现至少有4个原因:本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力没有退出市场;前几年审批的一些重污染项目去年开始运行;治污工程从投入到运行发挥效益还需时日;企业违法排污和环保部门执法不严现象依然作祟。

    周生贤说,目前有15个调查组正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一方面既要对各地减排目标的完成数据进行核实,另一方面更要分析各地究竟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结合调研的结果,今年上半年环保部门要将主要污染物削减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一级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善的减排指标体系。

周生贤今天还透露说,从今年开始,环保部门将联合相关部门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地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他特意声明,从今年起,任何地区未经国家核准不得自行公布减排的数据。而业界评价说,减排数据由国家部门核准发布,意在挤出各地减排任务数据中的水分。(记者 刘世昕)

2、环保总局:5大因素致使06年减排目标没能实现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0912.html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顾瑞珍)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16日说,中国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本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等五方面因素所致。

  周生贤说,2007年要千方百计完成污染减排目标。

  中国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记者从正在举行的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获悉,去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同比增长3.7%和4.2%。在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5%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分别同比增长1.9%和2.4%,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落1.8个百分点,但污染排放仍继续增加。

  周生贤表示,环保总局已派出15个调研组,正在进一步核实数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地层层分解减排指标,责任构架初步形成,为今年和今后的减排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开始发挥导向作用。

  “仅去年一年,就建成电厂脱硫能力7000多万千瓦,超过了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建设4600万千瓦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周生贤说这是2006年最让人兴奋的一组数据。

  周生贤分析认为,减排目标未实现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增长方式仍然粗放,本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前两年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时审批的建设项目陆续上马,一些重污染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老账未还,又欠新账;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支撑条件尚未到位,政策措施见效并非一蹴而就,污染治理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发挥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些企业有法不依、违法排污,一些环保部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此外,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健全,也影响有关指标的可比性。

  周生贤指出,2007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建立和完善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所有新建燃煤电厂在建设配套脱硫设施的同时,必须同步安装烟气排放在线监测装置,所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从生产的全过程削减污染。

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问责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石化、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

3、环保总局强调专项行动不能代替日常执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1-17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3

    环保专项行动出现了代替日常执法的苗头。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就表示,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将力戒这一问题,重点将放在解决当前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案件,同时还要“查事查人”,不仅要在“查”上下功夫,更要在“处”上加大力度。

    周生贤认为,连续几年的环保专项行动,对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抑制污染反弹、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以专项行动代替日常执法的现象。

    周生贤表示,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要以解决当前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案件为重点,集中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行为,着力解决大江大河沿岸威胁饮用水安全的石化企业污染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违法问题,以及涉铅、造纸等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问题,全面清理地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对执法犯法和行政不作为的现象严肃追究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大案、要案,一定要严肃查处,坚决纠正。

4、勿以善小而不为 “绿色出行”政策为重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2273.html

  奥运会期间的城市交通环境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2006年12月27日下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小明在“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市将用多种方法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公共交通的出行环境。

  而近日,为方便市民出行,北京公交集团也出台了五大措施:调整线网结构、延长线路营业时间、部分线路公布全天计划发车时刻表、加强站台秩序维护及更换太阳能发光站牌,更对车票价格做了一系列优惠规定。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环境,节约能源,公众环境意识、节约意识急剧上升为一种热切关注、积极参与的环保热情。而近日北京采取的一系列交通改革举措,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认为这是提倡“绿色出行”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这治标不治本,不会有什么作用。而究竟什么是“绿色出行”,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政府又应该做什么呢?“绿色出行”会不会解决交通、能源、环境危机呢?针对这些问题,人民网环保频道采访了业内专家、记者和政府官员。

  贾峰: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副主任

  金凡: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刘毅: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 记者

  人民网环保频道:各位专家,能否请你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绿色出行”?如果路途遥远,无法步行,那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才能更“绿色”一点呢?

  贾峰:绿色出行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来讲“出行时对环境没有或很少有负面影响就叫绿色出行。”有时大家把乘坐公共交通简称为绿色出行。其实,骑自行车、驾驶小排量或清洁能源汽车、多人驾乘一辆小汽车也可算为绿色出行。

金凡:我们所提倡的可持续交通或是“绿色出行”是指在城市交通中每次出行平均消耗的化石能源尽可能的少,因而对环境危害尽可能小的交通方式。经过我们的研究按照每个乘客单位公里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计算,如下图所示: 最“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是自行车,其他依此是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摩托车、出租车、私人小汽车。

  刘毅:虽然购买小排量车、养成省油的驾驶习惯、每月少开一天车等也算是绿色出行,但和选择地铁、公交车比较,自然没有那么绿色了。

【1】       【2】 【3】

5、保护区“变”旅游区:人来了,动物走了

来源:新华网2007年0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1249.html

  将自然保护区开发成旅游区,以此来吸引人们。野生动物对这种做法“不感冒”,当“家园”“豪华建筑”崛起,人类纷至沓来时,它们黯然离去……

  鄂尔多斯遗鸥“搬家”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处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然而,保护区仅仅建成十几个年头,一直在此繁殖的鄂尔多斯遗鸥却逐渐迁徙,另寻新家。

  据介绍,这里的遗鸥是自然界遗鸥4大种群之一的鄂尔多斯种群。1987年以来,在鄂尔多斯市政府大力保护下,这里的遗鸥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数量最多时占自然界该种群繁殖个数的60%左右。

  然而,这一情况近年来发生了变化,遗鸥数量大幅度下降,许多遗鸥迁徙他乡。据专家的研究结果,保护区内鄂尔多斯遗鸥数量的下降和迁徙,主要是干旱造成的。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保护区遗鸥数量锐减与保护区被开发成世珍园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有直接的关系。

  记者在鄂尔多斯遗鸥的主要繁殖地泊江海子湖边看到,为了发展旅游,当地旅游部门在湖边建了许多观鸟台,并修筑了供游艇停靠的码头,有几十艘游艇停放在码头周围。观鸟台周围还修建了其他旅游设施。

  旅游部门和游人也许没有想到,如此多的人观鸟,如此多的游船在湖面上飞驰,如此嘈杂的外部环境,已经惊扰了遗鸥。

  扎龙保护区:人与鹤争食

  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本应是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食物,如今却成了到此观鹤游人的盘中餐。

【1】       【2】

6、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严峻 灾害性海洋过程179

来源:《中国海洋报》2007年0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4075.html

  日前,国家海洋局正式对外发布了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李春先坦言,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

  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较2005年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其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其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成为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渤海未达清洁水质标准面积占全海域的26%~41%,仍高居四大海区之首。

  2006年,我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力度,对全国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全面监测。80%以上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沿岸、长江口沿岸和广西沿岸等。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磷酸盐、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四个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90.4%。去年,国家海洋局还首次开展了部分入海排污口的特征污染物监测,工作人员在排海污水中检出了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铊、铍、锑等剧毒类重金属。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去年,我国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超过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海水污染程度加重,80%以上的监测区域海水质量为四类和劣四类;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退化,耐污种增多,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经济贝类难以生存,甚至出现了30多平方公里的无底栖生物区。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河口产卵场退化、生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去年,我国因有毒藻类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严重;海岸侵蚀范围和强度仍在不断增大。但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约60%的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能够满足增养殖业水域要求。

  此次同时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明确指出,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179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风暴潮是2006年主要海洋灾害。另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去年我国局部地区海冰灾害严重,其中莱州湾海域的冰情为近2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其岸边堆积冰高度达1米,沿岸港口多处于瘫痪状态。去年,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海啸威胁仍然存在,我国实时接收到全球地震海啸信息61次,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对可能影响我国的3次地震海啸进行了监测与分析预警。分析预警和实时监测表明:这3次地震海啸均未成灾。

目前,海平面上升灾害已受到全球各沿海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海洋局根据海平面变化规律特点每3年发布一次《中国海平面公报》。公报显示,2003年~200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呈起伏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仍高于全球平均值(为2.5毫米/年),并且加重了风暴潮、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等海洋灾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公报还预计,未来3年~10年中,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将比2006年上升9~31毫米。其中,天津、上海、广东等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介于9毫米~38毫米之间。(杨 威)

7、特大咸潮袭击珠三角 专家称饮水安全不受影响

来源:【信息时报】2007年0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2227.html

  据广东天文学会预告:珠江三角洲从07年1月14日至21日将会遭遇06年秋季以来含氯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特大咸潮。

  据悉,07年1月14日,位于中山的磨刀门水道大涌口水闸,含氯量高达每升10429毫克,超标41倍;位于中山的横门水道小隐水闸,含氯量高达每升1447毫克,专家称,这是去年秋季以来小隐水闸观测到咸潮含氯度的最高值。这次强咸潮的到来,由于有关方面已做好准备,虽然对珠江下游有些水厂的正常供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珠江三角洲几百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不会受到影响。预计1月21日以后,咸潮强度将会明显回落。

这次特大咸潮有以下因素:一是06年12月14日至今1个多月,广州乃至广东沿海地区基本上没有下过大雨,使珠江口海水的盐量增加;二是近期珠江流域少雨干旱,使西江、北江和东江的径流量持续下跌;三是1月19日朔望大潮期到来,海水上溯到珠江达到极大值。(记者 徐毅儿 通讯员 李建基)

8、供水调查结果 低质高价北京广州最突出

来源:法制晚报 2007-01-17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701160016.htm

  零点调查公司1月15日上午公布城市供水最新调查结果,城市居民对水价和水质的不满最为突出,其中北京和广州居民对水价的认同度最低。

  零点调查公司就“城市供水:涨价意味着什么”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指出,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供水的充足稳定性都是各项供水服务中获得评价最高的,均达到73分以上。对于水价的认同度则最低,城市居民对水价的认同度只有45分。总体而言,城市居民对于缴费便利、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服务较为认同,但是对水质、水价等硬指标则较难给予认同。

  报告特别指出,当前,居民对于水价和水质的不匹配感受仍然值得关注。在北京、广州、上海、洛阳、绵阳5个城市中,北京和广州居民对水价的认同度最低,也就是说,北京和广州居民对于城市供水“低质高价”的感受最为突出。具体说来,北京居民对水质的评价为71.1分,在5个城市中评价相对较高,但北京水价高达3.7元/吨;广州地处水资源充沛的珠三角,但水价仍在1.95元, 且水质评价仅为66.2分。

最近几年,全国各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的上涨之声不绝于耳。据统计,2005年全国居民用水价格涨幅达到7.8%,2006年又有一些城市的水价大幅度上涨。在这一背景下,零点公司对城市供水的水价、水质、缴费便利性、服务态度以及供水的充足稳定性5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作者:郭紫纯

9、广西:应急系统有备 南宁供水不怕邕江突发性污染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2007年1月1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5552

邕江水是南宁市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一旦邕江遭遇突发性严重水质污染事故,如果不建立城市应急供水系统,南宁难免无水可用。1月15日,记者从南宁建宁水务集团了解到,该公司龙潭水库至三津水厂应急引水工程日前通过验收,该工程日供水规模达20万立方米,标志着南宁已初步建立了城市应急供水系统。一旦邕江遭遇突发性严重水质污染,南宁不必“临时掘井”。

南宁构建供水应急系统

南宁目前供水量中约90%从邕江取水,约10%靠周边水库和开采地下水。如果真有一天以邕江为水源的水厂全部不能从邕江取水,南宁市民喝水就成了问题。

早在2004年前,南宁市就意识到了构建城市供水应急系统的重要性。为确保在邕江河段遭遇突发性严重水质污染事故情况下,保证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供应,南宁市建委和供水部门就对南宁市周边的江河、水库、地下水以及周边小水厂开展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数据。最终确立了以邕江为南宁市的供水水源,南宁市周边水库和地下露头水作为南宁市的应急供水水源的城市应急供水原则。

大小水厂可互通有无

如何保证在应急供水时,将南宁供水管网与应急水源“连”起来?

据了解,通过近3年的管网建设,南宁市区的环状管网已与周边大小水厂实现了联网供水。 2004年开始实施邕宁城区给水扩建工程,将以清水泉为源水的邕宁供水分公司供水能力从原来的1.5万立方米/日提高到5万立方米/日,并实施管道工程改扩建,通过北线给水管道将市区管网与仙葫区、五合大学城、蒲庙城区连成一片。

南宁建宁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供水部门正在敷设南线供水管道。由亭江路经五象大道敷设供水管道与蒲庙供水管相接,实现互为连通,双向供水。

一旦邕江遭遇突发性严重水质污染事故,在受污染源水到达之前,各水厂逐个停止向邕江取水,启动龙潭水库向三津水厂输水的应急系统,同时与以地下水、水库水为源水的邕宁供水分公司、大沙田水厂、峙村河水厂和老虎岭水厂向市区供水,日供水总量达33万立方米,可以满足应急状态下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需要。

应急状态下市民有水喝

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使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停水4天。假设邕江河段遭遇突发性严重水质污染事故,南宁市的城市供水能否经得起考验?

据记者了解,尽管南宁城市应急供水系统目前并没有经受大的考验,但局部片区的“供水危机”已让其“露了一手”。

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期间,因天气持续干旱,南宁近郊峙村河水库水量无法满足南宁市北郊片区居民的用水需求,峙村河水库水厂随之向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求助,请求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向该片区进行供水,以邕江水为源水的南宁建宁水务集团通过联网供水,解决了峙村河水库水厂的燃眉之急。

在应急供水状态下,水够市民喝吗?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应急供水状态下,以目前城市应急供水系统规模,完全可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按照国家生活用水定额,在应急状态下,每人每天用水量标准为150升。按照南宁市城市规划,2010年南宁规划人口、流动人口将达到230万。在应急状态下,优先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除少量必须保证的工业用水外,停止供应绿化、洗车和商业用水,应急期需水量约为34万立方米。而南宁应急供水系统日总供水总量已达33万立方米,可在应急状态下满足居民生活饮用水。(记者 唐海波 通讯员 韦小柳 甘敏通)

10、广东首次对省内流域水资源管理单独立法

来源:羊城晚报2007年1月1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5553

粤东母亲河——韩江的水资源管理将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广东省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被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列为2007年立法项目,条例(送审稿)近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有关专家指出,在韩江水资源紧张、污染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韩江条例》将对目前流域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的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据悉,这是广东首次对省内河流流域水资源管理单独立法。

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河流,流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共22个市县。它是粤东河源、梅州、潮州、汕头等市1000多万人口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水源。然而,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后,韩江流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缺乏流域控制性工程,现有的一些蓄水(发电)工程难以统一调度;河床降低,韩江几个主要引韩灌溉工程无法正常发挥自流灌溉功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水质有恶化趋势。据预测,在天然来水的情况下,到2010年韩江将缺水2.9亿立方米,缺水天数达68天。

目前,不少河流流域内,水资源竞相开发、各自为政,水量分配、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矛盾不断。《韩江条例》明确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行政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管理体制。《韩江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适用范围特指韩江流域在广东行政区域的覆盖范围。根据条例规定,在韩江流域内,当区域开发与流域综合规划不符或者发生上下游矛盾时,行政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韩江流域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流域规划、水量调配、流域性工程的监管、上下游协调等宏观事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分工合作,共同管好水资源。

水量分配是各市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韩江流域管理的重点。《韩江条例》规定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韩江流域各市、县人民政府以及跨流域引水地区人民政府和韩江流域管理机构制定,经省流域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程序,来妥善处理水量分配问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用水量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韩江条例》规定了水量分配方案的调整程序,以适应用水需求。

11、抚仙湖:美丽背后有隐忧

来源:云南日报2007-1-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314.html

  距昆明仅60余公里的抚仙湖,水质至今仍保持Ⅰ类标准,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奇迹;位于人口稠密的“滇中粮仓”,抚仙湖水质滑向Ⅱ类边缘,生态保护面临危机 ——抚仙湖:美丽背后有隐忧

  抚仙湖的美丽吸引着众多游客

     “走,到抚仙湖游泳去!”抚仙湖很早就是云南的一个旅游胜地,仅2005年便接待游客250万人次。清清湖水魅力无限。

    抚仙湖距昆明仅60余公里,处于人口稠密、产业集中区域,流域规划区范围内的生产总值占澄江、江川、华宁3县总产值的25.55%。一湖清水的命运关乎周边地区的今天和未来。

    令人欣慰的是,抚仙湖至今仍保持Ⅰ类水质,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奇迹。

    魅力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玉溪市境内,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泊,蓄水量是滇池的13倍。她同时拥有多项桂冠。

    抚仙湖是自然遗产。湖区至今仍保留着300万年前原始生态的珍贵特质;湖东北岸发现的距今5.3亿年的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名录,现已划为国家地质公园。

    抚仙湖是生物宝库。目前流域内已探明的高等植物有2394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9种,已探明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18种。

    抚仙湖是旅游胜地。湖泊区域于1988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迅速发展,2005年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

    抚仙湖是玉溪的“母亲湖”。清清湖水,滋润了属于半干旱地区的滇中大地。据统计,2004年抚仙湖流域规划区范围内生产总值108425万元,占澄江、江川、华宁3县总产值的25.55%;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

    危机

    200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水质变化,震惊了玉溪人,也震惊了整个云南。当年5月31日,抚仙湖清澈的水面上突然出现了3平方公里蓝藻,水质下降到Ⅱ类。

    省、市两级政府决定:不惜代价抢救抚仙湖,确保恢复Ⅰ类水质。

    经过环保、水利专家调查,抚仙湖的蓝藻来自上游的星云湖。

    星云湖与抚仙湖由一条2公里长的隔河相连,水质为劣Ⅴ类。两湖之间有两道闸门控制水流,但因2002年星云湖大量向抚仙湖排水,将湖内的蓝藻输送到了抚仙湖。

    玉溪市迅速采取应急措施。300亩水生植物出现在隔河水面上,建起了曝气设施,每天从星云湖流出的10万立方米劣Ⅴ类水经过应急处理,进入抚仙湖时已达到Ⅲ类,有效减轻了抚仙湖的压力。

    星云湖是抚仙湖的巨大威胁。为此,玉溪市实施了出流改道工程,不让星云湖的水进入抚仙湖;同时,抬高抚仙湖水位,让优质湖水倒灌星云湖,既保护抚仙湖,又可改善星云湖水质。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抚仙湖的水质终于恢复到Ⅰ类,水体能见度从2002年的4.41米恢复到5.6米。

    保住了Ⅰ类水质,但“蓝藻事件”仍给玉溪人敲响了警钟。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抚仙湖内机动船(艇)剧增。截至2004年7月,湖内共有机动船(艇)315艘、水上飞机3架。据测算,这些机动船(艇)每年排入湖内的油污达40余吨。

    采矿、采石、采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活动,也时刻威胁着这湖清水。

    呵护

    玉溪市坚持“全面保护、重点开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严格执法、依法综合治理,力求实效、确保Ⅰ类水质”的原则,从点源、面源、内源污染防治着手,进一步加大了抚仙湖保护治理力度。

    抚仙湖同处3县境内,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顺畅的管理体制。玉溪市政府成立了“三湖一海”污染综合治理与保护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澄江、江川、华宁3县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管理机构。通过逐级签订湖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全市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简政放权、属地管理、书记县长负责、加大执法力度”,使各项保护和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玉溪市实施了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五”计划,编制完成了《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等;开展了《抚仙湖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抚仙湖入湖河流污染负荷调查》、《抚仙湖透明度下降调查研究》,完成了抚仙湖数字化水下地形测量等科研项目。

    同时,玉溪加强面源和水流域治理。据了解,现抚仙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2%,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5%;在入湖河道末端建设了11块人工湿地及湖滨带,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7万立方米,人工湿地减污示范工程及湖滨生态修复试验取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玉溪市又提出了“一湖三圈”污染防治思路,即环湖截污治污及湖滨带生态修复圈、生态农业保护圈、山地林业生态保护圈。

    近年来,围绕《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玉溪市8次组织公安、环保、国土、城建、旅游等部门参加的综合执法行动,依法对抚仙湖沿岸景区景点乱搭乱建行为进行清理整顿,拆除临时摊点376个、固定摊点21个;查封采石场5个、采砂场3个。2004年8月26日零时起,在湖面上营运的机动船(艇)和水上飞机退出了抚仙湖。

    2005年5月,《抚仙湖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编制工作大纲》通过中科院和省、市专家评审。禁控区范围确定了4个片区,湖岸线长38.3公里,占湖岸线总长的43.42%;控制面积109.6平方公里,占抚仙湖径流区陆地面积的23.67%。涉及8个自然村、23488人,13289亩耕地。

    为加快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步伐,玉溪市不惜举债,对抚仙湖沿岸造成污染或构成污染隐患、影响景观的建筑设施进行分期拆除。

    据统计,2001年以来,玉溪市共搬迁抚仙湖沿岸农户393户、企业39个、学校1所、办事处1个,建筑面积达146971.81平方米;拆除鱼塘90个,合计369.97亩。总投资13682.82万元,其中贷款3670.94万元,其余部分由市政府筹措。

    周边群众对保护抚仙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并转化为自觉地护湖行动。我们在江川县抚仙湖阳光海岸采访时,正好碰到10多个村民在沙滩上捡拾水草、垃圾。一位叫李存仙的大妈说,为保护抚仙湖,村民分组每天早晚两次到湖边捡游客丢下的垃圾。村民不再在湖里使用洗衣粉、肥皂,如果发现有游客在湖内使用,他们就会上前劝阻。“保护好抚仙湖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好。”

    困局

     “抚仙湖目前水质还能保持在Ⅰ类,并不是因为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强,而是它200多亿立方米的巨大水体容量稀释了污染物,这样巨大的水体一旦遭到破坏,就没法再治了。”李文朝教授忧心忡忡。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文朝教授,1998年就来到云南进行水污染治理研究。他目睹了抚仙湖多年来经历的风险,对这湖水有很深的感情,对她的未来非常担忧。

    环保部门最近监测的一组数据证明了李教授的忧虑:抚仙湖总氮为0.007毫克/升,距Ⅱ类水质的临界点仅差0.003毫克/升;总磷为0.1555毫克/升,距Ⅱ类水质的临界点仅差0.0445毫克/升;化学需氧量为1.04毫克/升。由此可见,抚仙湖已到了Ⅱ类水质的边缘。

    专家提醒,抚仙湖是无外水补充的内陆深水湖泊,一旦被污染将无法挽救。他们呼吁:抚仙湖不能走滇池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水质下降前加大力度予以保护。

    抚仙湖目前主要面临3个环境问题。一是坝区污染控制问题。由于平坝区是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抚仙湖的主要污染来源,该区域污染源治理基础相当薄弱。二是磷矿开采区生态修复问题。经调查,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面积已达到142.28平方公里,对16个关闭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尤其对保护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至关重要。三是抚仙湖生态系统修复问题。因为抚仙湖天然的湖滨湿地已被开垦、围垦,湖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湖泊自我保护体系被损伤,必须进行修复,健全湖泊生态系统,重构湖泊自然保护屏障。

    目前抚仙湖水污染特征以面源污染为主,面源入湖的污染物负荷量占80%以上,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田化肥流失、磷矿开采区水土流失、黄磷加工区大气沉降等。其中磷化工污染是影响抚仙湖水质的主要原因。

    抚仙湖东北岸的东大河、代村河径流区分布着丰富的磷矿资源,矿区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年产矿石可望增加60万吨至70万吨,目前正在实施磷矿勘探和报批新的采矿点。现拥有规模以上磷化工企业10家,2003年生产黄磷6万多吨,磷酸7万多吨,三聚磷酸钠约2万吨。沿湖3个县经济欠发达,其中澄江县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产业,为保护抚仙湖必须全部关闭沿湖磷矿厂。

    专家指出,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加工业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磷污染,并沿着河流及地下渗流影响到抚仙湖,是整个北部湖区磷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即使在磷矿开采完毕、磷化工企业关闭之后,采矿迹地和堆渣场污染仍将持续,对抚仙湖的磷污染将是持久的、难以根治的。

    抚仙湖属雨水补给型湖泊。中科院多年调查研究表明:抚仙湖生态系统有六大脆弱性:汇水面积小、吞吐量小;水量变化小;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小;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湖泊换水周期长;入湖污染负荷滞留率高,地表径流入湖氮、磷的滞留率高达90%。

    机遇

    资金严重不足,也是目前制约抚仙湖保护工作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澄江县城市污水处理厂自2000年建成以来,由于资金的原因,配套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污水收集与设计服务范围相比仅达到50%。得不到收集的污水,不仅增加了下游湿地末端处理的压力,雨污合流、清污不分的状况又使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远低于设计要求,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湖边禄充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张之明介绍,该站平均日处理污水1500吨,自2001年运行以来,每年只能收到2万多元的处理费,远远少于运行开支,至2005年底,企业已亏损56万元,如今全靠上级主管部门——澄江县环保局的“救济”和出租污水处理站铺面勉强开机维持运转。

    抚仙湖保护资金主要靠玉溪地方财政筹措,融资渠道单一,治理资金明显不足。玉溪市环保局介绍,“十五”期间,该市在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上的投入为2.41亿元,主要来自市政府筹措和借贷。

    当然,抚仙湖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全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力度,为这湖清水永葆魅力带来了新的希望。

    专家认为,目前抚仙湖流域人口只有15万左右,周围又没有较大城市和大的工业企业,现在抓紧保护还来得及。

抚仙湖是珠江流域重要湖泊,专家呼吁:要尽快将《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并组织实施,并将抚仙湖作为《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优先工程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12、洋垃圾大举侵入佛山 土地和水100年都难恢复(图) 

来源:南方都市报007年01月1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7/01-17/855658.shtml

图:大批洋垃圾藏身普通的废品收购站,工人们生活在垃圾中。

 

图:废品收购站处理垃圾的废水直接排进河涌。

  在向欧洲运送完圣诞礼物之后,世界最大的货轮爱玛•马士基号满载17万吨洋垃圾来到中国。英国天空电视台的报道,让洋垃圾的终点——广东佛山南海的联滘村走到了舆论关注的前台。

  媒体记者走进了这个烟囱冒着黑烟、河涌流着黑水、垃圾堆成小山的地方。这块土地在经济上博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利益,但在污染中不堪重负。横穿而过的河涌更将黑色的忧虑带到了下游的广州。

  报道播出后,当地政府表示将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勒令废旧塑料加工厂在本月18日前停工,并封闭了这一地区,货车只许出不许进。常年聚集此地的不少废品收购厂已开始将囤积的“货物”转移至别处,部分小收购商已经“关门大吉”。

  记者现场探访联滘村,这里有一片方圆几公里的废品厂聚集地,来来往往的都是些重型货车,很多车装载的货物都高出护板约1-2米,在路上拖起阵阵黄尘。“坐在店里也会一身灰,这里环境很差”,一士多老板称。

  联滘工业区的联滘三路、联滘六路两旁,基本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废品收购厂。一些小商家200平方米的店铺,废品占据了约七成的空间;一些大厂房则堆起七八米高的废品,按照品种或颜色区分放置。

  工业区内一条长约400米的河涌一片“乌黑”,淤泥多水量少,臭气逼人,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

  记者了解到,该工业区的废品来自各地,有湖南的、河南的,货到过秤计费。工业区的多数工人都表示不清楚洋垃圾的事情。一名女工称,她看到过不少标识全为英文的纸箱,“可能洋垃圾和从国内收集到的垃圾混合着放了”。

  央视报道,在散落的废物里,随处可见英国国内最有名的超市特易购的塑料袋,还有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袋。英国每年以合法手续出口到中国的废弃塑料和纸板就有70万吨之多。

  央视报道,货船不停到港,垃圾山也越堆越高。联滘的垃圾山里就包括20万吨废塑料、50万吨废纸和纸板。工人们就在这些成堆的垃圾里走来走去,挑拣出废塑料,把它们熔化后再次利用。燃烧发出的阵阵浓烟时刻刺激着人们的鼻腔,燃烧后的化学废物径直排放到临近的河水里。

  在这些垃圾大规模出口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英国官员说,那些向中国出口垃圾的公司可以两头拿钱。英国地方政府要向这些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而垃圾公司根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装进集装箱,省下了大笔的处理垃圾费用。此外,他们还能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另一笔可观的出口收入。

  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处理成本很高,垃圾分类回收只有在二次污染控制不严格的前提下才有利可图

  “土地100年都恢复不了”

  “被污染的土地和水100年都恢复不了。”说起洋垃圾,同济大学固体废弃物研究所所长何品晶教授非常激动,“我们国家处理自己的垃圾已经够头疼的了,哪里还消受得起洋垃圾!”

  何品晶分析,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处理成本很高,垃圾分类回收只有在二次污染控制不严格的前提下才有利可图。而垃圾在存放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废水、废气、残余物等污染物,这种污染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甚至会随着空气和水的流动扩散,“遗害无穷”。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毛达长期跟踪洋垃圾对中国环境的污染问题,他告诉记者,与以往大量洋垃圾主要涉及电子垃圾不同的是,这次发现的洋垃圾大多是生活垃圾,尤其对于一些塑料制品采用燃烧的处理方式,会对环境和人群造成长久的危害。

  毛达说:“这个过程中,会排放很多有毒有害的气体物质,最主要的我们已经清楚的是二恶英。”据介绍,二恶英被称作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伤害人的免疫系统,干扰内分泌,是一种致癌物。

  毛达说,另外用于清洗垃圾的水和到处残留的垃圾,不但对表面水体造成了污染,它还会进入地下,污染饮用水。

  对于这些洋垃圾是如何进入中国的,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但是专家表示,根据中国相关法律和控制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相关的出口国已经违反了国际公约。

  据本报记者了解,联滘工业区内的这条400米黑色河涌最终流到了毗邻的广州境内,这也引起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环保部门的关注。两级部门均表示正在追踪关注此事。

  租金是村的经济来源之一,等村民发现租金不足以抵偿垃圾造成的污染时,整治已经颇困难了

  南海将“消灭”塑料回收业

  从前晚起,南海有关部门已封闭了大沥联滘村工业区附近地区,全面整治废旧塑料行业,运货车辆一律只出不进。据悉,截至16日晨已截查货车300多辆,并对查出的22辆可疑车辆实行暂扣处理。

  “废旧塑料回收行业在南海将被消灭。”佛山南海区副区长冯永康说。南海区政府已召集环保、公安、执法等十余部门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在今年国庆节前彻底整治该行业,最终将其取缔。

  “当地所有相关企业必须在18日前停顿整治。”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南海下了最大的决心,本月18日之后还有违规经营的企业将被强行查封,无牌照、不合格企业将一律取缔。

  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联滘工业区内堆积满地的垃圾,将统一运往位于南海狮山的环保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而南海其他各镇街也将同步启动整治,防止废旧塑料业扩散。

  下一阶段,南海区对废旧塑料行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进行环保整治,到现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联合交通、海关、缉私警察、商检等口岸部门开展相关的整治。

  “当中肯定有洋垃圾,但并不是英国近20万吨洋垃圾都到南海来了。”有关负责人称,联滘村垃圾中既有洋垃圾,也有中国垃圾。至于属于违法进口的洋垃圾到底来自哪里,该负责人表示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联滘村的废旧塑料回收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南海废旧塑料回收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村民虽有抱怨,但当时赶走垃圾回收企业的决心还不够大。”据介绍,当地垃圾回收企业租用联滘村土地,租金是村的经济来源之一,村民当初未意识到该行业的危害性,才容忍该行业逐渐发展壮大。等他们发现租金不足以抵偿垃圾造成的污染时,整治已经颇困难了。(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吴淑华)

13、组图:生态的惩罚!恐怖沙尘暴袭击村落全过程

来源:国际在线  2007年01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93495.html

 

 

 

 

 

14、环保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1-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302.html

  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民生与环保是两大主旋律。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联系很紧密:环保工作做到位,人们的生活环境好了,身心更健康,生活质量更好,幸福指数提高;民生问题做到家,比如人们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环保意识也必将随之增强,对环境保护又会起到推动作用。

  从小处说,其中很多道理就在身边,十分容易理解;从大处说,民生与环保的关系也容易理解:环境问题与民生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发展问题,是一回事。

  但是也有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比如,最近广为关注的长江白鱀豚“疑似灭绝”问题。从一个方向说,是因为基于民生问题的航运、采砂、捕捞、建坝发电等人类行为的过度和失控,导致了白鱀豚的悲惨结局,这还好理解;另一个方向看,白鱀豚灭亡这一环保灾难,对于民生究竟有多大影响,恐怕不是谁都能一下子理解的。

  实际上,就是在专家眼里,白鱀豚灭绝也不构成对长江边上某户人家的直接影响。世界上每天都有物种在灭绝,其中有许多物种都是在人们感知不到的情况下消失的,尤其是普通百姓,根本感受不到这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只能一方面从较大处去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让一部分有知识的人先理解,然后去影响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

  所谓从较大处理解,是要分析一下白鱀豚这一物种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有人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长江容不下它(白鱀豚),也很难支撑我们的生活。”其理由是,白鱀豚也是大型哺乳类动物,也在食物链最高端,与人类有许多接近之处。

  至于白鱀豚对人类的意义,则是个更为专业的问题,比如仿生学价值、研究远古生态环境价值等。而这些不易理解的意义,就需要通过教育手段,让公众慢慢理解。

  还有一个例子是气候问题。

  新华社1月10日消息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当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年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1951年以来最暖和的一年;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春先1月12日说,近三年我国海平面变化呈继续上升趋势,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年来,气候的确在一点点变暖。但很少有人觉得这与自己生活有什么关系,也很少有人去关心和了解这种关系。

  这也需要从更广泛意义上、从整个人类立场、从更专业角度去解释才能说得清楚。

  总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作为我们生存环境一部分的物种,其存在对我们都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将对我们的生活、生存产生这样那样、或短期或长期的危害。

  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不是空话。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将是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要想将这显得有点空洞的道理落实到生活中来,并产生效果,还需要有关方面采取一些切实行动。

  比如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再次掀起“环保风暴”,通报了82个违法违规项目,就是一种手段。当然,这是对企业采取的强制和惩罚性的行为。

  还有一个面向百姓的鼓励和引导性的行为:1月13日记者从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了解到,2007年北京市环境建设将首次由市民参与对公共环境质量进行打分评判。这一举动既有利于督促有关方面工作,使环境更加美化,又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营造了社会环保氛围。也是将百姓生活话题与环保话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真正体现民生与环保之间密切关系的,恐怕还得算1月15日由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这一指数着眼点正是剖析民生与环保的关系,被称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根据这次公布的数据,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

  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都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起受访者广泛关注。可以说,调查本身就是给所有组织者和参与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公民环保课。

  值得高兴的是,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一指数中,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两项不及格,一项刚过红线。

15、给公众以环境权 

来源: 新京报2007-1-17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1-17/015@012205.htm

  “2006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出炉了,公众在环保上呈现出严重的“人格分裂”:一方面,86%的公众认同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认为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逾10%大城市居民认为所在城市不宜居;公众如此痛恨环境污染,环保意识一定很强了,可调查显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仅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仅为55.17分(多是“只说不练”),意识和行为双双不及格。

  (1月16日《新京报》)一方面痛恨环境污染,一方面环保意识很差,其实根本无须数据描述,现实中常常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种“人格分裂”:一个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的人,会一边痛骂污染企业的“无耻”,一边又会下意识地顺手将手中的垃圾扔向门前的河流中,毫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理障碍;一个整天埋怨城市不宜居的人,平日可能不会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小时空调;一个痛恨邻居乱倒垃圾影响自己的人,有一天为了方便也会乱倒垃圾。

  笼统地说中国人环保意识差、环保行为不及格是很不准确的,这种评价只能限定于公共环境上,在私人领地和个人家居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上,中国人一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中国人如今家居装修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材料要环保,室内空气要达标,买地板、置家具、购家电、刷墙漆时首先问的都是环保有没有达标,环保诉求可谓登峰造极;吃东西讲究是不是绿色产品,有没有环保质量认证,喝水讲究是不是纯天然……与这种私人领地上环境诉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共环境上环保意识非常差。常居国外的朋友每次回国时都会感慨:中国人私人家里的装修都越来越精致漂亮,保持得很干净;但是一进入过道这样的公共空间,往往都没有灯光、没有装饰,墙上与地上通常是脏乎乎的。

  中国近年来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都是与“过道”属同一性质的广场、景点、公园、湿地、森林等公共空间。“公地悲剧”理论众所周知:一块无主的牧场,必然诱使牧民无节制地放牧,最后导致该牧场退化甚至变成沙地。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国人对环保“只说不练”,正源于公共环境与具体个体的权利相距太远。

  环保意识需要培养,公民的环保行动和环保参与也需要政府动员,但如果赋予老百姓对公共环境更多的法律权利,如知情权、受益权、损害受偿权、清洁水权等等,公众会更快、更自然地在切身的环境利益和“共同的利益感觉”中养成对公共环境的保护意识。权利无法彰显,义务自然无从谈起。环保总局已经掀起了三次环保风暴,但只有以环境权利驱动普遍公民自下而上的真正参与,风暴才会真正刮起,而且刮出更大、更实在的成效。

  □曹林(北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