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六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6-21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怒江水电开发遭环保人士抵制 调整方案暂无后文

                  2、山西环保将全面实行考核制否决制问责制

                  3、我履行POPs公约国家实施计划第5次协调会召开

                  4、众城拦河造景 用水无度浪费 黄河"生态水"告急

                  5、黄河下游过流能力大幅提高

                  6、湖南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 保护湘江成要务

                  7、高温“火”遍中国圆明园两湖干涸

                  8、广西环境执法使出"三板斧" 集中查处环境污染问题

                  9、网友贴图:哭泣的滇池 池水已如绿漆

                  10、重庆:环评风暴瞄准13个擅自上马工程

                  11、“吸毒”3年潇河玉容变色(图)

                  12、河北大面积燃烧麦秸致北京空气严重污染

                  13、江苏镇江小镇居民怀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14、区政府建“白宫” 究竟花了多少钱?

                  15、新华网:沙尘暴频发敲响草原生态警钟

                  16、中国志愿者拯救天堂雨林 对抗跨国公司滥砍伐

                  17、《圆明园》演出公告

 

1、怒江水电开发遭环保人士抵制 调整方案暂无后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6月21日

http://news.sohu.com/20060621/n243843575.shtml

怒江水电开发“大调整”方案为何如此神秘

  2006年6月18日晚,北京城北二环附近一个僻静的小院里,民间环保人士张峻峰、王瑞卿、姚遥、金嘉满等人作为原告方,分别在一份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被告的《行政诉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19日,原告代理律师、北京陈岳琴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岳琴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她将于6月21日将这份诉状公之于众。

  《行政诉状》,说的仍然是各方争论了将近三年、陈旧而又热门的话题——怒江水电开发,但这是继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公开表示怒江方案“要做大的调整”以来,民间人士对怒江问题最强烈的质疑,也是三年来怒江问题的争议首次上升到诉讼层面。

  《行政诉状》称,2004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怒江中下游水电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并形成审查意见的行为及结果,违反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诉状要求判决撤销该审查意见,并“判令被告立即制止有关单位在怒江中下游进行的水资源开发前期勘探行为。”

  “我觉得真正应当成为被告的不是国家环保总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间环保人士对这份《行政诉状》评论道。他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关于“怒江水资源开发可能作大调整”的讲话,毕竟算是个重大利好消息,“说明国家环保总局是做了努力的”。

  “大调整”方案为何没有下文?

  无论国家环保总局应不应当成为被告,《行政诉状》还是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了6月5日。

  当天,祝光耀发言过后,对于“怒江水资源开发可能作大调整”的具体内涵,官方再没有下文,引得各界人士猜测纷纷。

  环保人士确信,虽然祝光耀6月5日表示“现在的论证和评价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但考虑他说话的场合和背景,调整后的方案应当已经基本形成了。

  如果真有“大调整”,最可能的方案便是将十三级开发方案最终限制在四级开发。简单说,十三级开发与四级开发方案的区别在于:相对而言,四级方案研究和论证相对成熟,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涉及的社会矛盾也少得多。用一位环保人士话说,四级开发方案是一个“不得以情况下,社会各界能勉强接受的方案”。

  但对这一猜测的证实或证伪却颇为困难。

  记者注意到,媒体对此也做出了不同解读,有媒体以肯定的语气说,“大调整”就是最终变十三级开发为四级开发;有媒体说,四级开发只是试点做法,是缓和眼下矛盾的权宜之计。

  从各方面信息看,“十三级变四级”的说法普遍相似,而究竟是“只开发四级”,还是“先开发四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各界人士也根本给不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官员对“只开发四级”的说法不置可否,“现在我们没有得到任何信息,也不知道最终方案是什么。”他以私人身份对记者说,“你即使有机会正式采访我们,也只能得到与祝副局长公开讲话一模一样的口径。”

  自从6月5日以来,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就一直在通过“内线”想方设法打听“大调整”的具体内容,但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她的努力仍没有什么结果。“一个面向全世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其内容却需要私底下通过‘线人’去打探,令人十分费解和悲哀。”汪永晨说,“由此恰恰更让人觉得所谓‘大调整’方案就是掩人耳目、暂时缓和矛盾的‘钓鱼方案’。”

  其实,环保人士的类似“打探”工作,从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在北京组织《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议后就开始了。

  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算是2005年8月25日,民间环保人士起草并公布了一封《民间呼吁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的公开信》,公开信尽其所能地罗列了2003年9月1日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2004年3月22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许可法》、2004年8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等等法律文件中的相关条文和规定,以敦促政府有关部门公布规划及环评方案。

  2005年10月,有媒体称,在反坝过程中站在第一线的地质学家范晓、云南大学亚洲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云南大众流域于晓刚、绿家园的汪永晨、自然之友的薛野等人均“急于了解新的规划和环评做了哪些改进,却苦于没有透明的信息渠道。”

  2006年3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实施第一天,北京陈岳琴律师事务所向国家环保总局发出律师函,要求参与怒江六库电站、马吉电站、亚碧罗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要求国家环保总局适时公开该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并举行听证会。

  2006年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作出明确回复,“我局将根据国家开发与保护的决策情况,在水电建设之前的环评中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公众参与,从环评角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虽然国家环保总局作出了书面表态,但是,公众却感到有点遥遥无期,因为不知道建设项目什么时候启动。”陈岳琴说。

  2006年6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致函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希望能听到相关答复。截至记者发稿时,没有消息传来。

  因此直至目前,除了2006年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的这份书面回复,和6月5日祝光耀的讲话,官方没有任何更具体的表态。

  “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陈岳琴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对于怒江水电开发这样重大且涉及广泛的公众利益的行政决策,其决策程序的公开透明合法民主,是必需的,也是法律所要求的。”

  陈岳琴说:“怒江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其宝贵的环境权益不仅属于怒江当地人民,同时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甚至属于全世界人民!基于这种普遍的环境公共利益,任何一位公众都可以行使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等等,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大调整”之说果真是个“缓兵之计”?

  “十三级与四级之争”由来已久,环保人士对于“大调整“方案的猜测和担心也并非没有根据:

  2003年8月《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主持的专家评审,从而确定十三级开发方案以后,正反双方经过几轮激烈交锋。最终,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就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做出“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至此,反坝人士似乎占了上风。甚至有人将温总理的批示理解成“规划被叫停”。

  然而,2004年10月,便有媒体报道,“怒江水电开发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但是,规划作了一些细节上的改动。可能不会建十三级,一些地方还要进一步考察,研究,调整。”这一说法应当是“十三级变四级”的雏形。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组织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议,推荐“近期开发四级”。这只是会后传出的“小道消息”,没有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国家环保总局的官方说法是“形成了审查意见”),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更接近于“先开发四级”。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勃生,曾以专家身份参加了那次评审会。2006年6月16日,李勃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最终只开发四级的说法没有根据。”李勃生表示,甚至评审会根本就没有形成最终审查意见,“后来我退出了评审,有没有再评审就不知道了”。

  大家猜测一段时间后,2005年11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对媒体透露,(怒江水电)工程规划已经通过环保总局的环评审批,即将递交国务院。与第一次的规划相比,十三级水坝现在变成四级。他强调,“但并不是规模缩小,而是先批了四级。”

  2006年1月11日,香港《文汇报》报道称,“权威人士向本报透露,怒江水电规划环评已经结束审查工作。审查小组形成的审查意见指出,从流域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在近期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宜先开发四级,即马吉、六库、亚碧罗及赛格。”

  报道还说,“先开发的四级,有一定的试点性质,且避开了移民及生态问题争议比较激烈的地区。”

  事情似乎在向环保人士不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

  “如果是‘先开发四级’,再进行后续开发,那么现在的方案与温总理批示前就没什么两样!”环境咨询专家马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2003年8月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虽然是十三级开发方案,但本来也不可能同时开发十三级。”

  记者在2003年第10期《水能技术经济动态》(中国水电学会水能专委会主管,全国水能技术经济信息网主办)上看到了关于《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评审会的内容记载,其中有这样的表述,“怒江水电开发势在必行,在国家批准之后应尽早开展下阶段的前期工作,特别是尽快开展六库、亚碧罗、赛格、马吉四个近期工程……”

  这里提到的六库、亚碧罗、赛格、马吉四个工程,正和目前各界争论中所指的四级方案完全吻合。

  怒江百姓被蒙在鼓里?

  今年2月,汪永晨第四次到怒江。

  “我就想问问当地老百姓知不知道什么叫水坝。”2006年6月9日,汪永晨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结合所见所闻,汪永晨感慨道,“当公众还在期待着公示有关怒江的规划环评报告,期待着有关怒江的听证会召开时,怒江边已有多处彩旗招展地开始了大规模挖山开江的勘探。因为‘勘探’,页岩被‘撕碎’了,堆在了峡谷与江的结合处,山岩破碎,公路阻断,江的绿被染成了江的黄。”

  在为期两周的采访中,汪永晨随机访问了将受六库、亚碧罗、碧江、马吉工程影响的100户潜在移民。

  “我向100户潜在移民提出的问题是:知道要搬迁吗?从哪里知道的?修水电站要影响到你们的生活,政府或有关部门是否征求了你们的意见?是否了解补偿的标准?搬迁有什么具体困难和担心?修水坝能解决你们的贫困问题吗?而得到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超出想象”的答案是:当地老百姓对政府高度信任与依赖,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被怎样安排,更不知道什么叫知情权。

  “怒江要建水电站的事,国内外媒体报道已近三年。而怒江沿江的老百姓,除了六库边上的小沙坝村四年前在村头贴了一纸告示,不准再修新房子,否则不予赔偿,镇里给开了一次会通知他们要修水电站会淹掉他们的房子和地以外,其他所有沿江的人对于修电站和搬迁、赔偿的事情都不太清楚。松塔电站潜在移民、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龙普村村支部书记阿格居然说,他是从一位在当地写博士论文的美国人那里知道水电站的事情的。”汪永晨说。

  2006年6月20日,汪永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请的“内线”仍没有打探到“大调整”的具体方案,但国家发改委再次表态说,怒江开发不仅是解决能源问题,也是解决人的问题。

“地质勘探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可是对移民问题的调研、论证和解决方案始终没有跟上,当地百姓和社会公众一直得到不到必要的信息,这能算是在‘解决人的问题’吗?”汪永晨问。

2、山西环保将全面实行考核制否决制问责制

来源:《山西日报》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510973.html

  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全面实行环保政绩考核制、环保一票否决制、环境保护问责制,成为山西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环境保护的最新举措。在最近召开的山西省环境保护暨“蓝天碧水工程”启动大会上,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于幼军对此提出了硬性要求。

  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责任人、其他领导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的要求,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着力解决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他要求,要把环境保护落实到严格考核和严肃责任上,把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省“蓝天碧水工程”领导组办公室要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监委、省人事厅等部门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对不重视环保工作的,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对完不成环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在提拔任用和评先选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对环保工作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直至提拔重用。

  省长于幼军指出,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从今年下半年起,省对各市县环境状况及治理工作实行半年一公布,年终一“小考”,五年一“大考”。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于领导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主要负责人,要按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实施问责;对于其他责任人员,要按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规定,实施过错责任追究。

  他提出,2008年年底以前,凡未建成污染治理设施和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的企业,不论大小一律关停。要明确超标违法及违法处罚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切实推行污染源达标排放;要对超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的法人代表及其责任人员予以经济制裁,改善行政处罚力度不大的问题;要细化限期治理环保“一票否决”等缺席的操作性规定,明确相应的法律地位;要明确在线监测等管理手段相应的法律地位,提高环境监管的权威性。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坚决纠正干预环保执法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环保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协调有关方面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加强环保、工商、公安、安监和各经济主管部门的协调,明确各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的职责,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据悉,作为问责制依据的《山西省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已经出台,作为考核制和否决制的具体办法不久也将出台。(李景平)

3、我履行POPs公约国家实施计划第5次协调会召开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513764.html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讯  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履约办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国家实施计划》第五次技术协调会(TCG5)。这是《国家实施计划》编制过程中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国内外协调会,来自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委的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开发计划署(UNDP)、环境署(UNEP)、训练研究所(UNITAR)和世界银行等POPs公约国际执行和实施机构、意大利、德国、挪威、日本、芬兰、欧盟等国代表和驻华使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计80多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介绍了我国履约工作的进展以及《国家实施计划》主要内容。与会各方就《国家实施计划》的履约战略目标、总体原则、将采取的履约行动和计划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实现了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宣传履约工作、沟通信息的预期目的,深化了POPs防治合作伙伴关系,为最终完善《国家实施计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2001年5月23日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92个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批准我国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决定。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生效。国家领导对POPs问题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10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就对POPs问题做了专门批示:“要早谋对策,……-这件事不仅关系履约,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因此,履行国家公约,解决POPs的污染问题,是落实党中央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

  按照公约要求,我国须在2006年11月11日向缔约方大会递交《国家实施计划》。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编制工作涉及范围广,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组成的“《国家实施计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国家POPs管理和控制的方针和政策,协调国家POPs管理和履约重大事项。随着公约对我国的正式生效,2005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国家实施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共同商讨我国的履约大计,并按公约要求全面推进我履约工作。

  通过广大专家的辛勤工作,在中央各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完成杀虫剂类POPs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情况调查;初步确定了二恶英类POPs的排放行业和重点企业;抽样实测并结合联合国推荐工具包排放因子推算出了我国二恶英类POPs的排放清单;会同国家电监会进行全国多氯联苯清单调查,通过抽样调查提出了库存、废弃和污染场地的初步清单;全面评估我国POPs管理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及相关处理、处置和替代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照公约要求,初步提出了我国为履行公约义务将应采取的控制、削减和淘汰目标、战略和行动计划及履约绩效评估指标,并参照公约推荐的实施计划框架导则,形成了《国家实施计划》初稿。

  在此基础上,国家环保总局履约办召开了一系列《国家实施计划》区域座谈会、行业讨论会、专家征求意见会,并正式致函各有关单位,全方位地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重点部门进行了走访,通过交流沟通和协调取得了一致意见。履约办对有关意见和建议给与了答复,并对《国家实施计划》进行了相应修改。

  POPs污染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减少、消除和防范POPs污染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与此相关的行业主要有电力、冶金、造纸、建材、化工等,将面临技术更新、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中国政府将郑重承诺履约公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分行业、分阶段开展履约工作。中国政府将依法对排放POPs的企业的严格管理,淘汰一些落后工艺和产品,积极研发和推广替代品、替代技术和低污染物排放技术,通过履约工作努力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目标。

  履约办的负责人还强调,POPs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其局地危害和影响最大,特别是一些POPs废物和污染场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群威胁很大,希望中央公共财政能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优先解决这些环境风险大的热点POPs问题,实现其环境无害化管理和处置。

4、众城拦河造景 用水无度浪费 黄河"生态水"告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4/4511026.html

  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等城市,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达56平方公里

  记者日前沿黄河流域采访,发现一些地区借生态建设名义大量截引“景观水”“经济水”和“开发水”,不仅影响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秩序,还造成水资源浪费,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生态水变“景观水”

  借生态建设项目大造城市“景观”,是黄河流域近年来“偷梁换柱”获取生态水的最大的“猫腻”。记者调查统计,黄河流域已经有16座大中城市实施“拦河造湖”“挖湖引水”计划。其中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达56平方公里。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星海湖以“湿地保护”的名义实施城市景观水项目,规划总面积约43平方公里,其中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而石嘴山市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预计工程全部整治完成以后,常年性蓄水量可达2300万立方米,初步估算项目区每年蒸发消耗的水量约为3400万立方米。

  除石嘴山市星海湖外,河南洛阳市、郑州市,陕西省西安、延安、宝鸡、咸阳等地均开始“拦河造湖”。其中洛阳市已投资4亿元在洛河老城区段建成四级橡胶坝,并进行河道整治,形成8平方公里的水面;郑州市计划投资20多亿元,在东部新区开挖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西安市继投资近5亿元开辟人工水面3.6平方公里后,又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广运潭”项目,形成近7平方公里的湖面;咸阳市在渭河河道上建造“咸阳湖”,计划投资6亿元至10亿元,将形成6.4平方公里水面。

  生态水变“经济水”

  “林浆纸一体化”是黄河流域另一项假借生态建设、实为发展造纸业的高耗水项目。这种以制造速生丰产林为其提供主要原料的项目,打的是一场生态水消耗战。

  记者通过对内蒙古盘古集团纸业和宁夏美利纸业的采访发现,两个企业均是“林浆纸一体化”的模式。其中,盘古集团纸业全部建成后,要达到年生产24万吨高档新闻纸的生产能力。而美利纸业最终要建成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的生产厂。

  记者在盘古集团纸业了解到,企业的一期工程已于去年6月开工,今年第一条高档新闻纸生产线就可投入生产。同时年产5万吨杨木化机浆项目也将开工,预计2007年9月可投入生产。届时一期纸业项目年生产能力可达6万吨高档新闻纸,其中82%杨木化机浆自制供给。

  据参与建设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盘古集团纸业一期工程每生产1吨纸耗水15立方米,6万吨就是90万立方米,这还不包括树木的耗水。

  而宁夏美利纸业的副总经理王思义介绍,他们去年生产了22万吨纸,速生丰产林基地12万亩,纸业生产年用水量为1600万立方米,林业基地用水量为3600万立方米。而当他们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时,将新增黄河取水量3000万立方米。

  据了解,两个企业都需要100万亩的杨树基地,计划一部分树在沙漠里种,一部分在灌区种。杨树被称为“抽水机”,在沙漠里种杨树,每年每亩用水300立方米左右,仅美利纸业就准备在腾格里沙漠中种植20万亩杨树,年耗水量将达6000万立方米。

  生态水变“开发水”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区引黄河水浇灌沙漠、荒漠,搞沙产业开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宁夏青铜峡市的邵刚镇,近年来,以荒漠化治理的名义引进20家公司,已开发葡萄1.1万亩,苹果1万亩。

  据了解,目前这些公司采取引黄提灌的办法解决水源问题。仅一亩苹果树,每年消耗水量1100立方米。据邵岗镇长张全才介绍,目前,宁夏正在改建一条贯通宁夏平原的灌渠,工程完工后,邵岗镇可再开发5万亩沙荒地。

  宁夏水利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这条正在修建的新的引水渠一旦完工,控制土地总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可开发灌渠两侧的荒地21万亩,还可以使25万亩扬水灌区和井灌区成为自流灌区。

  内蒙古盘古集团造纸的原料基地磴口县哈腾套海林场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租赁了84万亩沙地种树,租期30年,现在已经开发了9年,其开发面积达10万亩。但是,眼下只种了1万多亩杨树,却开发了2万多亩农田包租给农民种粮食。

  据副场长秦淑珍介绍,现在他们是打深井灌溉,成本很高,计划修一个扬水站,配套建9公里渠道连接到河套灌区的乌审干渠,引灌区的农业水灌溉,届时,据估计每年将引黄河水2亿立方米。

  生态用水亮“红灯”

  就在黄河流域一些地区“偷梁换柱”耗用“生态水”之际,黄河流域真正的生态用水却亮起了“红灯”。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黄河流域仅规划内的半干旱、干旱区域淤地坝建成后就将需要43亿立方米-55亿立方米的水。而黄河流域的用水量,则已超过开发利用率60%的河流生态安全线。

  专家指出,在挤出水土保持用水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再用有限的水资源搞“景观水”“经济水”“开发水”,将加剧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据黄委会专家组测算,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黄河流域的景观开发用水和生态经济开发用水,将超过10亿立方米。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用水”绝大多数都未经过批准。据了解,对于在河流上取水,或将黄河水的用途加以变更,国务院曾经在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及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必须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才可实施。事实上,目前黄河沿岸大中城市实施的“拦河造湖”和“挖湖引水”计划,只有宝鸡、咸阳、郑州的项目得到了黄委会的批准。

  而发展“林纸一体化”和林果治沙等项目用水,也未经过黄委会批准。内蒙古水利厅一位负责人说,这些项目多数是打着沙产业的名义,其实,并不是沙产业的项目。钱学森同志当初提出的“沙产业”主要是指对于“光能”的利用,确切地说,应当是“光沙结合”,而不是“林水结合”。可是,现在的这些项目,却大都变成了高耗水项目。

黄委会副主任廖义伟说,近年来,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为此,全社会对水的需求,也已经从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以及广大群众对生活用水的需求,发展到眼下对环境用水的需求,由此表明,全社会在用水需求方面发生了变化,对目前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方式以及理念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需要制订一个全面的黄河水资源利用规划,通盘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河流生态的健康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记者丁铭 林嵬 姜雪城)

5、黄河下游过流能力大幅提高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6月20日

 http://www.sina.com.cn

  新华网济南6月20日电(记者王汝堂、林嵬) 经过人工控制洪水的多次冲刷,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河道过流能力已由先前的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000立方米每秒。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日益萎缩,给防汛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从2002年起,水利部门开始在黄河进行调水调沙试验,通过人工控制洪水,冲刷河道。经过四

次调水调沙,地处下游的山东黄河河道平均降低了0.86米。

  6月15日,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正式开始。20日凌晨,黄河最下游的山东利津水文站平安流过流量达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标志着下游河道流量全线超过3000立方米每秒。

  来自山东黄河河务局的消息说,在这样大流量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下游滩区没有漫滩,防洪工程没有出现重大险情。

根据水利专家预测,由于本次调水调沙时间长、流量大、含沙量低,黄河下游河道将进一步被刷深,对扩大主槽过洪能力非常有利。(完)

6、湖南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 保护湘江成要务

来源:中国新闻社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4512611.html

  中新社长沙六月二十日电 (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曾有过湘江镉污染和酸雨大气污染等事故教训的湖南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湖南省省长周伯华今日表示,将多途径、重力度加大湖南环境污染治理,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环境污染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近年来,湖南少数工厂尤其是排列于湘江沿岸的企业,造成湘江以汞、镉为主的重金属一类污染物时常超标;同时,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指标过高,部分地方废气废渣排放不合理等因素,加剧了湖南环境污染。

  保护好湘江“母亲河”现成为湖南环境治理的第一要务。周伯华提出,湖南首要将致力以饮水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将湘江和支流水系纳入流域性规划治理。目前,全省饮用水的达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点六,今后将继续加大投入提高饮水水质,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加大投入,治理老污染源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控制新污染源,是湖南保护环境将要重点抓好的两项工作。今年一月,源于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湘江镉污染事故,使由来已久的湘江水环境安全隐患暴露无遗。事故后,当地对相关企业挂牌整顿,逐个进行治污技改;今后,湖南重工业新上项目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格执行相关治理标准。

周伯华表示,湖南还将加大环境保护的监查、监督力度。现在湖南已形成大气、水资源、废渣废气等环境监测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就能立即依法进行查处。周伯华相信,通过“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湖南的环境必将得到大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7、高温“火”遍中国圆明园两湖干涸

来源:新闻晚报2006年6月21日

http://www.hwcc.com.cn

综合消息 “圆明园两个湖都干了,不铺防渗膜,补水都补不过来!”去年曾因防渗膜事件饱受批评的北京圆明园管理处,面对近期北京地区的炎热高温十分无奈。据悉,从6月11日至18日,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及陕西东南部极端最高气温已达38—40℃,局部地区超过40℃。

“干透了,圆明园里的三大湖,除了福海还有点水,绮春园和长春园两个湖,连湖底的草都快干死了。”前天,记者联系到圆明园园林科,工作人员刘中告诉记者。经过几天的高温炽烤,到前天为止,圆明园湖水终于干涸。

“一到夏天,圆明园湖水肯定干透,不铺防渗膜,补水都补不过来!”去年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发生时,管理处主任臧建萍曾无奈地告诉记者。18日,北京承受了40℃高温的炽烤,连日无雨又加重了阳光的效能,现在的圆明园湖水是什么样子?

臧建萍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4月初,圆明园共补水200万吨,将圆明园中的福海、绮春园和长春园全部填满,希望可以保留波光粼粼的景象,但仅过了两个月,200万吨水便荡然无存。

湖水干涸对圆明园的植物也有影响。“湖水干涸,整个园子里的树木根系无水可吸,在远瀛观遗址一带的树已大批死亡,游览区现在每天用撒水车向植物上喷淋,但没有开放的圆明园西区,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刘中说。

8、广西环境执法使出"三板斧" 集中查处环境污染问题

来源;广西新闻网2006年06月21日

http://www.sina.com.cn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石慧琼)为让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昨日在南宁召开的2006年全区环境执法大会,确定今年广西环境执法的重点——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强调全区环保部门将在饮用水源、工业园区和建设项目3方面,集中查处环境污染问题。

  “黑”掉饮用水源“抹黑者”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源如果不干净,喝出问题就不只一人两人那么简单。专项行动要求:取缔全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污水排放口,清除区内所有的违规码头、垃圾堆放场、畜禽养殖场,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

  8月前,广西重点江河(柳江、洛清江、龙江、左江、邕江、郁江、西江、南流江、钦江等)沿岸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生产企业,必须在环保部门监督下,落实整改计划;直接导致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的排污企业,要求停产整治甚至关闭。

  去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再次敲响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警钟。广西也引以为戒,着手检查全区化工企业应对事故状态的防范环境污染措施,包括检查应急预案、应急设施和措施是否科学有效。

  盯紧工业园区排污“大户”

  工业园区内化工、冶炼、印染、造纸、制革、酿造和废旧物资加工等重污染行业,将面临集中整治。园区内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企业,一律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园区内建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但不能达标排放的,要限期治理;园区企业必须建有污染物治理设施并正常运转;园区企业私设排污管线或污染防治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的,一律停产整治;园区企业故意超标排放、弄虚作假和屡查屡犯或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依法从严处罚甚至关闭。

  公布建设项目“黑名单”

  建在工业园区以外的建设项目,也在今年全区环境执法的重查之列。全区环保部门将对2003年以来的建设项目,重点是化工、冶炼、造纸、酿造、印染、公路等行业的建设项目(包括在建和已运营公路),检查其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

依法查处未经环境保护审批的违法违规项目,并向社会公告处理结果;对长期以试生产名义违法排污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

9、网友贴图:哭泣的滇池 池水已如绿漆

来源:人民网环保论坛 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58290/4511393.html

 

 

 

今年6月3日,去滇池海埂摄影,看到如漆般污染的湖水,实在令人痛心.

滇池的哭泣

曾有过明媚的容颜

明珠般的眼睛倾诉着爱的留连

当往事都已成为过去

留下的只是

被侮辱的身躯和无言的呜咽

人类在菲薄自己

在虚荣中安于现状

他们不曾经想到

留给后代的

将是一条破船

和一个绿色的泥潭

10、重庆:环评风暴瞄准13个擅自上马工程

来源:《重庆晨报》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512354.html

明天起,我市将对主城区、渝西地区和三峡库区环评违法工程实施拉网检查,严重违法项目将叫停

  13个未做环评擅自上马工程

  本报讯(记者徐庶实习生尹艳)13个建设工程擅自上马,环评说“NO”!昨天,市人大召开《环评法》贯彻实施汇报会,市发改委通报了13个环评违法项目。

  生态博物馆未环评

  昨天,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向市人大汇报时,通报了13个擅自上马的工程。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市发改委系统共审批核准238个建设项目,其中225个办理了环评,另有13个项目擅自上马未做环评。

  据悉,13个环评违法项目中,黔江小南海文化生态博物馆工程竟也未做环评。调查得知,该工程未做环评的理由竟是“区县工作失误”。调查发现,部分擅自上马工程是因个别地方急于发展地方经济,完全忽视环境影响评价,部分工程在执法检查中“先上车,后买票”所致。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还通报了10个未做环评的工业园区,涉及万州、涪陵、江津、南川、北碚。

  保护区叫停7个煤矿

  昨天的汇报会上,市经委副主任杨林透露,在审批煤矿开采项目中,环评实施一票否决,叫停了7个煤矿,分别是:开县中远煤矿、龙泉煤矿、满月煤矿、明月二煤矿、明月一煤矿、泉秀煤矿和南川水江资源矿井。

  据透露,开县雪保山自然保护区内煤炭储量丰富,令一些开发商垂涎。日前,市经委、环保局检查发现,雪保山自然保护区内竟有大批采煤工进山,这些煤矿大多没做环评,对生态造成一定破坏,当即被叫停。调查显示,7个煤矿都经过了行政许可。

  环评掺假面临摘牌

  明天起,我市将兵分三路,对主城区、渝西地区和三峡库区环评违法工程实施拉网检查,严重违法项目要坚决叫停。

市环保局特别强调,我市目前有环评机构39家,从业人员500余人,部分环评单位压价承揽业务、立场失公,导致一些环评掺假。此次拉网检查时,一旦发现作弊环评书,将对环评单位予以重罚,严重掺假的要摘牌。

11、“吸毒”3年潇河玉容变色(图)

来源;山西晚报2006年06月21日

http://www.sina.com.cn 04:36

造纸厂废水排放口不停地偷排废水,所到之处土地干裂,河水变色

 

  本是一条清水河,在流经榆次时却被科迪尔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染黑

  本报6月20日讯(记者 尚云)一条从太行山上飘下来的“玉带”———潇河,途经榆次时却颜色大变,原因是:3年来,位于潇河河畔的科迪尔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将黑色黏稠的废水排入潇河,将整条河变成一条污浊的黑河。今天,晋中市环保执法人员介入调查,并现场提取了废水水样。

  潇河是汾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昔阳县境内的太行山上,流经寿阳、榆次、清徐后注入汾河,全长137公里。清澈见底的河水一路欢唱着流过昔阳、寿阳,刚进榆次时还是一条清水河,但一到榆次区郭家堡乡源涡村,一股废水改变了河水的颜色。“造纸厂废水流进潇河3年了,也没人管一管!”附近村民说。

  记者昨天逆“黑河”向上寻找排污口。在榆次源涡村村边,记者看到一条“藏”在地下的水渠,其间流淌的黑色废水直接排进了潇河。黏稠的废水一进潇河立刻被稀释,河水也顿时变了颜色,就连废水流过的黄土地都变成了黑色。

  今天上午,记者随晋中市环保局、榆次区环保局执法人员来到科迪尔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厂区靠近潇河的地方是该公司的“废水处理车间”。绕到公司墙外,执法人员发现了一条从废水处理车间探出来的水渠,水渠底部土质颜色深黑。废水渠或是走地面或是改地下,废水穿过大片耕地最后流进潇河。

  科迪尔造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榆次造纸厂1996年破产后重组而成,“过去用秸秆等原料造纸,使用化学原料”,该造纸厂负责人称,因环保部门“管得太严”,他们只好生产起了再生纸,并称“生产再生纸不使用化学原料,废水也没有毒”。

  而据榆次源涡村委会干部们说,“连河底的泥沙都变成了黑泥,每年只能靠汛期时上游下来的洪水冲洗一下”“河里的黑水不能浇果树,一浇就死”。

  即席评论

  保护我们的家园

  现在,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往大里说,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往小里说,则关系到咱平民百姓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这个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为何又要拿出来做文章?缘于今天本报关于榆次潇河被污染的报道。

  环保之事涉及国计民生,子孙后代,此事之大大如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曾有报道说,为解决晋、陕、内蒙古、宁四省(区)交界的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造成的严重污染,中央领导同志的亲笔批示就有15次。可是,就有少数企业、少数人置国家的法律政令于不顾,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顶风抗法,明知故犯。小小的榆次科迪尔造纸有限责任公司,3年来向潇河排放污水的所作所为就是典型的一例。

  从长远看,搞好环保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可是眼下呢,面对我们山西这样严峻的环保形势,我看还得靠下“死”手出狠招,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督检查和执法的力度,依照党纪国法给破坏环保者以最严厉的惩处。类似榆次科迪尔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情况,我想在山西肯定不是孤例。所以说,应当发现一家严惩一家,在经济上罚得他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让他“官帽”落地。如果没有这样的威慑力,就总有那么少数几个人、少数几家企业敢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忘乎所以,以身试法。

  山西刚刚推出了“蓝天碧水”工程,目的是要彻底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局面。我们大家都应珍惜这样的机遇,来一个“全民环保”,为国家,为自己,为子孙后代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2、河北大面积燃烧麦秸致北京空气严重污染

来源:新京报2006年06月21日04:35

http://www.sina.com.cn

昨晚11时,首体南路能见度很低。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本月18日云图显示,北京周边有多处火点。 市环保局供图

 

  本报讯 (记者 马力 郭晓军) 昨天傍晚,北京突然被一股奇异的烟雾所笼罩,并带有刺鼻的气味。经市环保局调查,为周边的河北地区大面积燃烧麦秸造成的烟雾,被西南风吹

到北京上空,造成了空气的严重污染。其中南部城区短时间内污染物超标6到9倍。

  据了解,由于麦秸燃烧点不属于北京辖区,市环保局昨天已经将此事上报环保总局,环保总局得知此情况后,已要求河北省相关部门就上述问题迅速进行查处。

  事发 奇异烟雾夜降北京

  昨晚7时左右,北京城原本干净的天空突然被一股浓烟所笼罩,能见度急剧下降,烟雾从南向北逐渐扩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当晚8时左右,本报四楼采编平台里已是烟雾腾腾。室外,虎坊桥周边笼罩在一片雾气中,和平门地铁站内及站台也未能幸免。东四环路上,一出租车司机边揉眼边说,“挺辣眼睛,让人老想点眼药水。”

  寻因 西南风携浓烟来到

  晚9时20分,市环保监测中心,市环保局局长史捍民、副局长郑江、杜少中围坐在监视屏幕前,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

  “从晚上7点前后,我们就接到市民的反映电话,北京出现了浓重的烟雾。打来电话的大部分是南城的居民,根据市民的反映我们判断情况比较严重。”郑江说。三位局长随即前往市环保监测中心,与此同时,大兴、通州、房山三区的环保局被要求立即调查原因。

  一张18日的卫星云图被调出,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卫星可以清晰地拍摄到地面。在这张云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正南方的河北地区,大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密布着100多个红色的火点,大部分火点都连成了片。“小的火点卫星是拍不到的。”杜少中说。而根据每年的情况,这个季节正是大面积燃烧麦秸的时节。

  工作人员通过天气资料的分析得知,昨天下午北京及周边刮起了西南风,烟雾就随着这股风被吹到了北京。

  晚10时30分,记者拨通了市环保局派往河北调查人员的电话,他们已经通过琉璃河地区,进入河北境内搜寻燃烧点。由于燃烧点不属于北京辖区,市环保局昨天已经将此事件上报环保总局。

  分析 污染程度为6年之最

  2000年6月18日,同样是因为河北香河附近大面积偷烧麦秸,造成北京空气质量的重度污染。杜少中表示,昨日是自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杜少中介绍说,从空气监测状况看,昨晚南部区县污染最重,可吸入颗粒物每小时平均浓度达到500至900微克/立方米,其中房山琉璃河地区的浓度超过1500微克/立方米,而平时应为100微克/立方米以下。

  为何昨日的状况如此严重?专家分析说,主要是近几天河北部分地区烧麦秸的面积较大,而且恰逢西南风,所以烟雾得以飘移覆盖住北京。

  北京的李女士昨天在涿州出差,她反映,昨天当地浓烟滚滚,10米开外就不见人。

  影响 短期内对人体危害不大

  昨晚10时,市环保局值班室,电话还在不停地响着。值班员说,从7时开始,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电话打进来。

  很多市民反映都有明显的刺鼻气味,而且有些人也表示眼睛受到刺激。他们询问,烟雾对人体有何危害?

  杜少中表示,可吸入颗粒物的直径非常小,可以直接通过人的呼吸道,进入肺部,对人体造成危害。不过短时间的重污染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没有好的扩散条件,污染物持续堆积,对北京及市民的不良影响将加重。

13、江苏镇江小镇居民怀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来源:CCTV《焦点访谈》2006年06月20日

http://www.sina.com.cn

  央视《焦点访谈》2006年6月19日播出节目《追踪神秘污染源》,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提起江南水乡,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可惜,并不是每一座江南小镇都像想象中那样让人感觉美好。

  前不久,记者来到江苏省镇江市下属的一座小镇,那里的人们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极为不满,他们怀疑自己美丽的家乡受到了污染,而且现在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居民的健康。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解说:

  我们到达的小镇名叫导墅,距离镇江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这里居民大约三万人,因为工业发达,人们生活很富足。最近镇上却有些不平静。十几天前,有人把一口排生活污水的窨井给封堵了,这种破坏公共设施的事,竟得到了镇上众多居民的支持。

  群众:

  这是自发性的。

  导墅镇居民:

  这个下水道每天晚上十点钟左右,天天有这个浓烈的化工味道,从我们下水道走,气味就直接窜到我们卫生间了,导致我们卫生间味不好闻,洗澡不好洗。导致我们干咳嗽、头昏、头痛,这样子,晚上家里没法睡觉,天天都是这样,每天十点钟左右,天天排放。

  解说:

  居民们封堵这个窨井,是因为它总是传出一股难闻的气味,那气味不是普通下水道的臭味,而是一种化工气味。最烦人的是,这个气味镇上哪儿都有。居民在家待着,它从下水道冒出来,在屋外待着,它从空气中飘过来。下河洗东西,它又从河里飘出来。有时候打开自来水管,它也会冒出来。

  导墅镇居民:

  我们老百姓签名,有几千人签名的。

  导墅镇居民:

  我们导墅镇整个都弥漫着这个臭味,还有自来水,自来水也相当臭,我们这些居民全部到很远的地方,我们这里打井也不能吃,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水。

  解说:

  居民们说,这个化工气味一直就有,从前年开始越来越浓,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过去一年中,几乎天天都有。糟糕的是,这化工气味,看不见、摸不着,人闻了却非常难受。男女老少,反映各有不同。

  导墅镇居民:

  那个气味重得不得了,(人闻了)都要吐。

  导墅镇居民:

  像酸的味道,对对。

  导墅镇居民:

  今天这个味道还少一点。

  导墅镇居民:

  不光有酸的味道,而且那个味道很刺喉,很刺喉咙。我原先身体很好,当过兵,我在外面身体都一直很好,但只要一回来,我经常就头疼啊,肚子疼啊什么的,而且不能吃药片,止疼片一吃,马上起反应,我身上都是一块块的,起的一块块的泡,这么大的泡。医生就说,这是抵抗能力下降了。

  导墅中学学生:

  一闻到,那些同学就把窗户全部关起来,然后味道特别浓的时候,就有同学会头痛啊什么的。

  记者:

  你呢?

  导墅中学学生:

  我也有几次头痛,然后打电话让我妈来接我回家的。

  记者:

  头痛的很厉害吗?

  导墅中学学生:

  那个味道浓的时候厉害。

  解说:

  咳嗽、头痛、恶心、呕吐,是居民们闻了这气味后的主要症状,有的居民还拿出病历,说镇上得呼吸道疾病的人,近几年来突然多了起来,不知和这化工气味有没有关系。记者在现场闻了一下,空气的确怪怪的,吸进去有刺激性气味,值得注意的是,这镇上还有一个幼儿园,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也被笼罩在这特殊的化工气味中。那么,这镇上为什么总有让人不舒服的化工气味呢?

  导墅镇居民:

  这个废水都是从这几个化工厂下来的,都说是苯啊什么东西。

  解说:

  据了解,导墅镇所在的地区水源丰富,过去一直有发展化工业的传统。近年来,江苏省加大力度治理有环保隐患的企业,一些化工厂被淘汰,但在乡镇化工厂仍然不少,导墅镇就有十来家,其中有三家建在镇区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它们是丹阳市联大化工有限公司、丹阳市骏马建材厂和丹阳第二化工厂。镇上的居民觉得,这难闻的化工气味,有可能就是附近的化工厂偷排污水、废气造成的。为了查清事实,居民封堵窨井前,曾多次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丹阳环保局也多次派工作人员赶往现场,5月22日,环保工作人员还在这里取过水样,现在他们的调查进行到哪一步了呢?

  江苏省丹阳市环境监察大队 夏琪忠大队长:

  经过我们的调查、现场调查,还有我们的监测,现在来说,我们导墅镇的集镇下水道,确实是排的化工污水,这里面有化工污水。

  解说:

  按国家标准,生活污水里的COD,也就是化学需氧量应该为100毫米每升,而在该窨井取水监测发现,CDO指标达到1820,这说明该窨井有工业废水。既然这样,那查出是谁排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工作恰恰在这里卡了壳。

  记者:

  那是谁排的呢?

  夏琪忠 江苏省丹阳市环境检查大队大队长:

  这个问题我们仅仅根据目前的监测数据,我们不能做出判断。因为依我们目前的监测条件,我们没法监测这个相关污水里面的特征因子。

  记者:

  就是无法通过它排出的成分来判断是哪个化工厂?

  夏琪忠:

  对,是哪个化工厂。

  解说:

  污染确实存在,却找不到污染源,当地群众非常不满。6月12号,镇政府牵头,决定掘开封堵的窨井,查找排污管道。挖到一半的时候,人们在窨井上找到了一个大窟窿。

  记者:

  当时(采样的)水就是从这根管子里面流出来的?

  导墅镇居民:

  对,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我们都趴一下的,我呛了一下,干咳到现在还没好。

  解说:

  可是随着挖掘的进一步进行,这大窟窿背后并没有发现与之相连的管道。

  导墅镇居民:

  它这个污水从哪里来的?天天排放,总归有个地方。从哪里来的那个污水。夏大队(长)也取了样走的,这个污水从哪里来的?

  解说:

  这工业废水暂时成了无头悬案,不过调查并不容中断。空气中不是还有化工气味嘛。这化工气味到底是什么?它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丹阳市环保局请来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导墅镇居民反映较强烈的地方,设了三个点对大气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被监测点的大气中含有氯气、氯化氢、偏三甲苯、醋酸、乙苯、辛戊二醇等成份,其中氯化氢含量远远超过该地区适用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陈志鹏 江苏省环保厅开发建设环境管理处处长:

  氯化氢应该是,一小时浓度是0.05,它(日均浓度)这是0.015,那都是应该是……

  记者:

  就算以它最高的量0.05来算的话,它也都超了。

  陈志鹏:

  都超了。

  记者:

  第二个点是0.12。

  陈志鹏:

  也是超了。

  记者:

  第三个点是0.25。

  陈志鹏:

  也是超的。

  记者:

  如果空气中这种氯化氢的含量超标的话,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吗?

  陈志鹏:

  超标以后肯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解说:

  超标的氯化氢到底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记者咨询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专家介绍说,吸入氯化氢对人的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会头痛、头昏、恶心、眼痛等;长期较高浓度的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障碍及牙齿酸蚀症。另外大气中的偏三甲苯和乙苯,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危害。

  叶海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像这个偏三甲苯,对人的眼睛粘膜、上呼吸道系统有刺激性作用,另外还会造成头痛、头晕、恶心和一些麻醉,有一些人还会引起皮炎。

  记者:

  那乙苯呢?

  叶海:

  主要是对人体,它能够产生一些人体的损害。经皮肤吸收后,引起头痛、咳嗽、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最重的时候甚至能够导致死亡。

  记者:

  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叶海:

  对。

  解说:

  那么,小镇上空气中的这些成份可能是从哪来的呢?

  记者:

  偏三甲苯是正丹化工厂的原料。

  蔡卫芳 江苏省丹阳市环境监测站站长:

  醋酸也是它的原料,醋酸是溶剂等于也是原料,乙苯也是原料。

  解说:

  调查镇区的三家化工厂生产的产品,我们发现只有丹阳联大化工有限公司,在生产中需要使用偏三甲苯和乙苯做原料,而且从《环评报告书》上看,只有丹阳联大化工有限公司排放的废气中有氯气和氯化氢。

  叶海:

  因为现在首先测出氯化氢是0.25,最高的时候是0.25。这个就是氯化氢的物质,在我这个企业,它是有氯化氢的排放,而且我的报告书,它原来的排放量是比较大的,如果他检到氯化氢,那肯定是这个企业的问题,至少和这个企业脱不了干系。

  潘志平 江苏省丹阳市环保局副局长:

  下一步是我们丹阳市环保局还要继续排查。

  陈志鹏:

  我想这个事情我们一定会非常重视的。我们会组织到现场去,把这个问题,就是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我们把它核实清楚。当然我们核实清楚,我们也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标准进行核实。那么最后我们会把这些问题处理好,我想应该能处理好,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解说:

  可就在环保部门和记者调查期间的一个深夜,当地居民在镇上的另一个窨井口,又闻到了那熟悉而难闻的化工气味。当晚,记者跟随丹阳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取样监测。结果北边排口污水的COD指数为1080,来自东边排口的为136,都超出了国家标准,这表明又有人在利用下水道偷排工业废水。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到底是谁在污染导墅镇,调查还在进行当中。当地群众对我们说,我们的生活是不错,现在都还比较有钱。可环境不好,人都生了病,我们要钱又有什么用呢?

  面对这样的议论,我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化工厂的原料产品都是一些易燃、易爆,或者是有毒的化学品。那么这样的一些化工厂建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这种选择真的合适吗?

  好,感谢您收看这期的《焦点访谈》,并欢迎您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再见。

14、区政府建“白宫” 究竟花了多少钱?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4511898.html

在郑州市周边几个区县中,惠济区并不富裕,刚从“要饭财政”过渡到“吃饭财政”—— 

郑州市惠济区政府新址大门(6月6日摄)。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1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气势恢弘;数百亩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鸭子在悠闲地游弋……这就是河南郑州市惠济区办公新址。5月底,当网友将这个外观状似“白宫”的政府办公新址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其山水景观式的建筑格局和530亩的占地规模,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声。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1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气势恢弘;数百亩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鸭子在悠闲地游弋……

  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区域,就是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政府的办公新址。5月底,当网友将这个外观状似“白宫”的建筑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其山水景观式的建筑格局和530亩的占地规模,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声。

  政府新址成了“景区”

  位于郑州市北郊的惠济区政府新址,早在2004年5月即投入使用。其办公区域占地149亩,建筑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周边园林绿地等用地381亩,是统一征地、规划和建设。

  6月7日,记者碰到河南省一些县市的几十名干部来此参观,遂跟随前往。

  开阔的“大河广场”,分居两侧的“古树苑”令人心旷神怡。四大班子的四幢楼分列会议中心四周;西侧两幢办公楼间,10米高的人工瀑布正在流水;办公区左右,各有一处令人赏心悦目的人工湖和大片的绿地花园。沿办公楼背后的山坡拾级而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山后是灯光球场等休闲设施,左右各有上百亩的园林,可谓“前有水,后有山”。

  办公区内正在浇草地的工人颇有些自豪地说,惠济区政府现在名气很大,差不多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考察团来此参观。

  前来参观的县区干部更是赞不绝口。一位干部感慨道:“在这里办公真是修身养性,但说到底,想舒服还得有钱啊!”

  当地干部表示,惠济区在郑州市周边几个区县中算是“穷”区县,年财政收入几年来徘徊在两亿元左右,刚从“要饭财政”过渡到“吃饭财政”。

  据惠济区副区长李凌江介绍,原先的办公场所使用几十年后,已经破损不堪,而且分散在郑州市的几个区内,不但“严重影响了我区的外部形象”,而且“挤在别人地盘上办公”很不顺心。惠济区决定以“区址北迁为突破口”,带动北部城区建设,并在新址建设中“超前规划”——目标是“30年最好,50年不过时”。

  征地手续是否完备合法?

  500多亩的征地需要办理一系列的报批手续,惠济区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办公区域所占的149亩用地中,80%以上为菜地。记者调查发现,在未获得民政和土地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2003年,惠济区新址就开始动工建设,2004年5月,机关各单位即迁入办公。

  有意思的是,2004年8月23日,惠济区政府开始堂而皇之地向郑州市国土资源局呈交了“用地申请书”,称“惠济区专题召开研究区划问题的常委会、四大班子联席会,经认真调研,决定将机关大院搬迁到新城办事处(毛庄、弓寨两村)……特申请办理征用地手续,请尽快批复为盼”。

  事实上,直到2005年7月27日,民政部才正式批复河南省,同意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政府驻地迁移。而此时,区政府新址已经投入使用1年。

  毛庄村村民用“暴风骤雨”来形容这次征地过程。他们告诉记者,2003年,惠济区政府整个征地从通知到平地前后不到半个月时间,之前没有通知、张贴布告,也没有协议书、征地补偿合同,就是通知去队里按手印领取每亩4万多元的补偿款。

  按照国土部门的说法,区政府的土地使用证上标明的使用面积只有149亩。那么,办公区周围的381亩园林绿地为何没有土地证呢?

  郑州市国土局惠济分局副局长张海良解释说,这些地都是公益性用地,郑州市很多这样的土地都没有土地证。

  修建新址究竟花了多少钱?

  财力并不富裕的惠济区,修建气派新址究竟投入多少?记者想破解这一疑问时,却不断被当地干部“忽悠”,遇到了更多的“谜团”。

  按照惠济区政府的介绍,建设新办公用房及绿地、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共投入1.2亿元。其中,市政府支持3000万元,原址拍卖2100万元,原相关资产整合2000万元,其余由区财政承担,“没向辖区群众摊派一分钱,没有给基层各镇(街道)、村、组带来任何额外的经济负担”。

  惠济区财政局局长张领军向记者介绍说,这1.2亿元是政府办公区域(149亩地)的征地及建设、绿化等费用,不含其他381亩地的征地、绿化、建设费用。当记者问及381亩的投资时,局长说回去查一下。到了下午,张领军又表示1.2亿元是530亩地的总投资。记者提出调阅相关的资金支出账表时,却被以种种理由拒绝。

  惠济区在区政府北侧建了一片住宅区,东侧建设了一片别墅区。这些别墅已经由当年“内部订购”的40多万元一套,涨到目前最低一套80多万元。对这些情况,区有关部门同样是讳莫如深。

  一名在郑州市场多年搞建设工程的业内人士说:“530亩的征地、建设、绿化,以郑州市场的行情,想1亿多元全部拿下,根本不可能。”

  据区财政局介绍,惠济区新址的建设至今没有进行资金决算,区政府还欠着承包商数百万元的款项。整个区政府新址及四周道路建设投资超过7亿元。

  工程竣工验收为何漏洞百出?

  在资金、土地等一些关键问题得不到准确答复的情况下,记者提出查阅这一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惠济区政府提供了一份“工程竣工验收意见表”的复印件,除建设单位注明是区政府以外,其他如监督号、工程名称、建设面积和工程造价均是空白。验收意见中,竟然全部没有时间和落款。

  记者提出查看原件,惠济区区委宣传部的同志一会儿说找不到,一会儿又说找到了,并在电话中称,原件中有工程名称和建设单位,其他还和复印件一样是空白。

  按道理,已投入使用两年的区政府新址,应有一套完备的竣工验收资料。此项工程究竟是如何通过验收的?有关部门又为何遮遮掩掩?这让人感到费解。

  惠济新区“惠济”了谁?

  惠济区政府在新址建设过程中,尽管有着许多“谜团”,但违规建设却是显而易见,并且最终“一路绿灯”。

  惠济区政府新址的建设因为“先斩后奏”,也曾让上级政府“很生气”,但对既成事实最后还是通过“完善手续”给予了认可。

  区政府认为,迁址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但“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周边群众和郑州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所有部门集中办公,有效增加了全区的行政管理效能。总之,区政府的新址搬迁是个“富民工程”。

  一位近50岁的毛姓村民说:“区政府俺没进去过,听说像大花园。可修得再漂亮,跟咱百姓有什么关系?菜园子毁了,俺只能靠给建筑工地看看原材料,一个月挣四五百元。仅有的土地补偿,眼前还能维持,但长远咋办?”

  在区政府周围参观的一些游人表示,区政府确实修得漂亮,但这个区的财政如此紧张,政府官员不能只想着给自己脸上“贴金”。

河南省财政学院史璞教授认为,当前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新城、新区建设热,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而地方官员均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理由,这是站不住脚的。靠政府的高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畸形的消费。政府建设办公场所应量力而行,不能违规操作,更不能侵害老百姓的利益。

 

 

15、新华网:沙尘暴频发敲响草原生态警钟

来源:新华网  2006年6月21日

http://www.hwcc.com.cn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我国又是一个沙尘天气频发的高峰年份。

“北京下土啦!”两个多月前的4月17日,不少人的手机都曾经接到过这一短信。其时,用“黄土漫天”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气象专家确认,北京遭遇了近几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浮尘天气。

再看看其他省份:5月25日,甘肃省的民勤等地遭受了罕见夏季沙尘暴袭击,这在我国北方地区并不常见;6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发生了进入夏季后的首次沙尘天气,过去这一地区在这个时段基本不发生沙尘天气;6月1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入夏以来少见的沙尘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林业局去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我国沙化土地首次出现净减少。

一方面沙尘天气有增无减,一方面我国的沙化土地出现了减少趋势。那么,沙子多是从国外刮来的吗?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研究员蒋高明通过多年观测发现,60%多是来自国内的草原地区,20%来自农牧交错区。

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沙尘暴大多并非“进口”,难道是国家林业局的数字有误?并非如此。本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一次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温家宝在会上曾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在这次会议上,一些专家提出要高度重视退化草原的沙化治理,而并非只把治沙眼光放在沙区。

草原上不长草,就成了沙化土地,甚至戈壁荒漠。在过去的治沙思路中,人们过多地依靠种树、飞播造林,取得了一定成效,沙化土地的减少,也大多是这一块。但在草原地区,超载过牧、过度开垦造成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甚至,沙尘源主要就是退化的草地、裸露的耕地以及干枯的湖泊等。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一天,在由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中国草学会举办的“草原与沙尘暴高层论坛”上,研究草原、生态、气象、地理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沙尘暴频发的源头、路径、原因等。专家们大多认为,草原退化与沙尘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过度的农垦和撂荒,导致沙尘源面积扩大。全国农业区划办经过调查,在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间开垦2912万亩,49.2%开垦的土地被撂荒了。撂荒地意味着也成为了沙地。

——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土地干旱化、沙化。在内陆河流域,上游拦截水资源,中下游就断流,两侧的草地基本枯死,罗布泊、居延海和民勤绿洲都是典型例子。

——超载过牧,结果无疑就是草原的过度沙化。还有就是对于植被的过度利用,如挖发菜、麻黄、甘草,以及开矿,人为造成新的沙尘源地。

——不恰当的生态建设模式,如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树,甚至清除原先的天然植被种杨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草业科学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提供了一组数字: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沙化,盐渍化严重,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草的覆盖度下降了10%到50%,裸露面积不断扩大,草群高度降低6到20厘米。

“作为主要风沙源的内蒙古、新疆、甘肃,退化是最为严重的。内蒙古产草量下降了30%到50%,新疆下降了53%,甘肃下降了20%到30%。产草量在下降,牲畜、人口都在增加,天然草原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说到底是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宗锦耀说。

他表示,今后要严厉打击开垦草原的行为,对非法征占用的也要严肃处理。抓紧制定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还有其他的一些配套的法规规章,包括防火条例的修订,出台了草畜平衡的办法,草原征占用的办法等。

一些专家还建议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基本草原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同时,牧区也要调整畜禽结构,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头数,提高收益率。(记者 董峻)

16、中国志愿者拯救天堂雨林 对抗跨国公司滥砍伐

来源:《新京报》2006年06月21日06年4月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511691.html

中国志愿者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绿色和平”的工作人员及当地原住民进行了一个月的拯救天堂雨林的活动

刘芳,“绿色和平”拯救天堂雨林的志愿者,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律师。她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帮助当地人确认生态林业。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飞机飞得很低。刘芳突然听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Dorothy大叫“logging flow”。她看见,几条黄色的带状物正蜿蜒在绿色丛林中,绵延至看不清的远方。“如果Dorothy不解释,我会以为那只是黄色河流。”

  但实际上那是些漂流盗伐木材的水路。一些非法伐木者专门开辟流水,把森林深处的原木运出来。

  刘芳是北京一名律师。她和三名中国志愿者参加了绿色和平组织的天堂雨林拯救工作。他们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协助当地6个原住民部落保护了共34000公顷的森林———相当于4个北京城区的面积。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90%以上的木材来自非法采伐。”刘芳说,如果当地的非法采伐得不到制止,那些雨林将在几年内消失。

  中国一些志愿者已经来到境外———滥伐森林的源头,和跨国公司等各种势力进行一场绿色资源的“争夺”。

  “我们的工作是协助当地的原住民确认宪法赋予他们的森林土地,并协助他们进行生态林业。3万多公顷只是一个开始。”刘芳说。

  被商业公司滥伐的伊甸园

  天堂雨林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2005年底一批科学家到天堂雨林进行探险,在15天中发现了几十种新的动植物品种。其中一名科学家形容那片森林是“地球上最像伊甸园的地方”。

  但在过去15年里,这片雨林已成为地球上消失最快的热带森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雨林,年均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公顷———面积就如同230个北京城区的大小。

  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后,刘芳遇到了当地人Sep.他说,在过去15年,商业公司对天堂雨林的破坏始终没有停止。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少数几家大型公司控制着该国大部分采伐经营权。”这些公司大多来自马来西亚,当他们伐光了马来西亚大部分森林后,纷纷盯上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大片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

  “我们确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90%到100%的采伐都是非法的,因为伐木公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按照该国的法律,取得传统土地所有者的事先知情和同意。”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办公室项目官员施鹏翔说。

  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中发现,在众多跨国公司中,常青集团更是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至少一半的原木出口量。

  常青集团木业从采伐、加工到出口,业务遍及亚洲、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亚以及赤道几内亚、南美洲的巴西、英属圭亚那以及俄罗斯都拥有森林砍伐区,总面积达数百万公顷,成为世界上拥有森林砍伐区最多的集团之一。

  英国“环境调查机构”和印度尼西亚环保组织Telapak在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常青集团有着破坏环境、违反法律等诸多不良记录。

  这些森林成为世界各国城市生活中的家具、工艺品、纸张、一次性筷子等等。

  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对现有的原始森林的风险评估称,“商业采伐已成为原始森林最大的威胁,影响着70%以上的濒危森林。”

  当地部落的努力

  Sep是当地库尼部落的首领,从2001年开始,为保护森林资源,他开始参与到与各商业公司角力的斗争中。

  Sep说,他的保护工作是从KA公路开始。

  1993年,马来西亚Concord Pacific公司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修建从Kiunga到Aiambak的KA公路,全程195公里。

  公路通过默雷湖,公司许诺原住民更好的生活,以此获取他们同意砍伐公路两侧各40米的树木,并为此工作。但在道路延向森林深处时,大片林木也在倒下,面积不是约定的公路两侧40米,而是两公里。

  2001年,离家15年的Sep回到默雷湖,开始为库尼人争取权利。他先是和莫尔兹比港一NGO合作,要求Concord Pacific公司停止以修路之名的盗伐行为,并对原住民赔偿。之后,他联合其他部落的首领,建立Lake Murray Resource Owners Association(LMROA),代表14个村子共同抗议Concord Pacific公司的修路项目。

  2002年,Sep还领导了三次阻断道路的行动,使Concord Pacific公司不能把盗伐木材运送出去。第一次,来了50人,主要是Sep的兄弟和亲戚;第二次,来了100人;第三次,人数增至150多人。

  2003年7月,LMROA在当地NGO提供的法律援助下正式向Concord Pacific公司发出禁止盗伐的书面令,最终促使对方停止了这个“修路项目”。

  刘芳在亲历KA公路时,看见那些曾被伐木公司砍伐一空的地方正在重新长出树木,“那时,还有一只澳洲食火鸟在一些树苗中,大摇大摆地走过。”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宪法承认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权。法律规定,所有重要的土地和森林协议都要得到传统土地所有者集体的批准,而不是个人批准。

  2003-2004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和世界银行委托独立调查小组,对当时的采伐项目进行审查。结果发现,没有一个项目遵守了所有相关法律,很多项目还违反了环境条例,甚至有些项目存在伐木公司肆意践踏人权的情况。

  唤醒当地人的法定权利

  默雷湖的一些部落如KUNI和BEGUWA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深感自身的力不从心,于是想到了绿色和平组织和其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求政府落实他们的法定权利,从而可以保护和管理自己领地上的森林。”刘芳说。

  但因为各部落间并没有进行过具体的划界工作,所以保护森林的前提就是要把各部落所属的土地先进行明确规划。刘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做的就是,记录其中哪些树木可以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哪些应该作为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起来等等一系列的先期工作。

  “我们首先帮当地人确定生态林业的概念。”村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划出一片生态林业的经营区,也就是说在这片区域里面,他们的伐木以出售为目的。但是与大规模伐木公司“砍掉一切”的做法不同的是,这里的伐木是有节制、有针对、有规划、有循环的。

  刘芳说,比如Wuskof的村民决定拿出他们所有土地的十分之一来实施生态林业,“比方说有200公顷,”刘芳就会帮助他们把这200公顷分割成100个方格子,伐木活动从第一个方格子开始。首先要做的是沿这个方格子的相邻边缘定出横竖坐标,接下来他们会找出这个方格子里面所适合砍伐的树木,记录它在坐标中的位置。

  按粗略的标准来说,直径在60厘米以上的树木才能被砍伐,有些树虽然直径超过60厘米,可如果它还在小环境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的话,比如还在大量产籽,那么这棵树仍然要保留,不可以砍伐。

  另外刘芳他们还会指导当地伐木人要根据这棵树周边的环境来确定它被砍伐时倒下的最佳方向,使它对周围植被产生的损害降到最小。

  在生态林业的系统里面,伐木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也就是说,当市场有了对特定木材的定购时,人们才进入雨林里去找符合标准的树木砍掉。

  一两年之后,当这个小方格里面的60厘米以上的大树被砍完的时候,人们就转移去经营二号方格,让一号方格去休养生息,当第一百个方格被轮换完的时候,当年一号方格里面的小树也已经茁壮参天,可以待价而沽了。“我们必须让生命轮回,这样我们自己才会有来生。”

  拯救绿色的幸福

  经过一系列理论培训后,刘芳开始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帮助原住民划定边界,标示宪法赋予他们的森林土地。

  在默雷湖,一起和志愿者到来的还有莫尔兹比港律师Godwin,他与几个部族之间签订了协议,代理他们处理有关盗伐案件。

  由于是同行,刘芳和他讨论起各自的工作。Godwin说,禁止盗伐的困难不仅仅来自政府和企业,来自部落内部也有不同声音,“有的认为既然有的是树,伐木公司也给钱,为什么不可以?”Godwin说。

  森林趋势组织孙秀芳博士说,树木和森林是世界上千百万最贫困人口的主要资产,当政府允许这些贫困人口有效利用这些资产时,这些资产将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生态林业提供了大规模毁灭性伐木以外的一条可行出路。

   流动锯木场开始在当地兴起。被生态砍伐的木材,由四个人运送,并在20分钟内于砍伐区装嵌完成。这样对森林的伤害会减至最小,可保证森林快速回复至原来状态。

  库尼首领Sep说:“这么做远胜于将土地出让给伐木公司进行不顾后果的大肆开采,进行生态林业,不但可以保持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还可以创造收入和就业机会,支付我们的教育、健康和其他基本生活设施费用。”

  刘芳被分配的主要工作是划定Wuskof生态林业的经营区域。他们只需要跟着foresters绕一块林子走一圈,所有的定点数据就都被收集到GPS上面。之后刘芳再将它们上载到电脑,便可以在地图上做出标志了。

  并且刘芳他们每次在森林内划地界时,就会在一些树上系起黄丝带,以表明那些树的重要。工作是重复的,每星期都是这样,“工作人员如是要做上44个星期才能完成第一轮工作,而我们义工的工作只占其中一部分?”

  刘芳说,所有义工都嚷着想多待几个月,都想看看,44个部落的所有土地在完成黄丝带行动后会是怎样的景象?“在我看来,拯救天堂雨林,不仅为人类生存,亦为保存地球之美,为将来的孩子仍有机会爱上一棵树或一朵花,望向天空就感到幸福。”刘芳平静地说。(吴学军 ) 

17、《圆明园》演出公告

  

编剧、导演:张广天

出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演出地点:东方先锋剧场

演出时间:7月14日—8月5日

票价:90元(学生票30元)

订票电话:65597364,13910002577

《圆明园》官方网站 http://www.yuanmingyuan2006.com/

张广天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zhangguangti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明园到底是谁毁的?

 

揭密圆明园被毁之迷

 

  2006年7月14日至8月5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出品、张广天编剧导演的舞台剧《圆明园》将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上演。

 

  ——圆明园真的是英法联军烧的吗?

  ——中国人自己对圆明园都干了什么?

  ——为什么圆明园只剩下四根柱子,大火可以把一座石头宫殿烧没吗?

 

  其实,从1860年到现在,对圆明园的摧毁一刻也没有停止,在那座辉煌宫殿的废墟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代艺术家进驻圆明园?

 

  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画家进驻圆明园,如今这批艺术家在全球当代艺术界如日中天,他们与话剧《圆明园》有怎样的联系?他们会不会带着当代艺术作品进驻话剧《圆明园》?

 

张广天枪口是否对准污染圆明园的《无极》?

 

  张广天惯于冷嘲热讽,此次枪口是否对准臭名远扬污染圆明园的《无极》?圆明园塑料防渗事件?相声演员私租圆明园孤岛事件?张广天什么立场?是否做到不左也不右?

 

绝对低票价到底有多绝对?

 

  最高不超过90元,其中学生票只有30元。

 

《圆明园》剧组 2006年5月29日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愿做张广天后台

 

没有“人艺”、“国话”撑腰,不属于任何文化机构以便放出狂言而无阻力的戏剧导演张广天又有新作了,演出公告、官方网站等宣传已然见网,那张贴在张导演新浪博客上的《圆明园》招贴画也是我见过的所有戏剧宣传照片中最狠的一幅了。不知道张导演是本性使然还是表演功力深厚,那副被众人打倒的汉奸式惨相完全使人笑抽……

令我惊诧的还不是这张招贴画——毕竟这样激进惨烈狠毒的风格与张广天是天仙配,而是《圆明园》的出品方: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张广天居然有组织了!如此正常、如此向阳的一个组织居然与张广天站在一条战线上了!一句“张广天问:‘圆明园到底是谁毁的???’”(原载戏剧《圆明园》官方网站http://www.yuanmingyuan2006.com/)把环境问题放在了案头上。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跟环境文化促进会靠拢呗,那么,看来张广天这次是为政府办事了?而且还是环保事业。在《圆明园》剧组对外发表的一封公开信里,有一段张广天的话,“我们需要志愿者通过参与演出、激发事件、讨论听证、表达立场来完成一个巨大的公众行为”。枪口对准环境问题的同时,目标也对准了环保志愿者们。如今北京的环保志愿者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环保论坛不计其数,总之,以环保为名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也没见北京的沙子有减退的趋势呀?都六月天了,北京的天空也没见蓝啊!岂止要问“圆明园到底是谁毁的”?照这种趋势,早晚有一天要问:长城是谁毁的?故宫是谁毁的?颐和园是谁毁的?中南海是谁毁的?……看看长城每天的客流量,未来的某一天,长城会不会塌?但愿别是一批环保志愿者站在长城上呼吁长城“截流”!圆明园令人发指的防渗膜事件要拖到猴年马月才能解决?这不是别的问题,甚至都不简单是环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这次张广天与环境文化促进会的融合是否能产生实质性力量?但愿张广天能以不变的批判姿态实现草根与政府的非形式化结合。

张广天找到组织了,枪口对准环境问题了,《圆明园》要出炉了,环保事业是不是也到了重要的转折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