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五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5-08

今日江河信息汇总:1、公众参与环保立法启动 框架草案已起草完成 

                  2、于晓刚:怒江应高度保护

                  3、专家承认长江中下游崩岸与三峡蓄水有关

                  4、新华网:三峡重庆库区今秋启动四期移民年内搬迁8万人

                  5、三峡大坝5月20日全线建成

                  6、三峡大坝面子的后面究竟是什么?  

                  7、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超过2000亿元

                  8、湄河设立百个水库设施 CEPA:影响沿河人民生活

                  9、南京工厂偷排污水外秦淮河被染成红色

                  10、广西工厂偷排污水 邕江及其下游出现大量死鱼 

                  11、陕西镇安金矿溃坝17人失踪全力抢险水污染得控制

12、中国水土流失与23名院士的对策

 

1、公众参与环保立法启动 框架草案已起草完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05月08日 

    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后,一个规格更高、并将覆盖整个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的立法日前已经正式开始启动。

    据法制日报报道,这项立法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特性——该项立法的草案起草由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来承担。有专家指出,它预示着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又迈上了新台阶。据悉,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立法计划,《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已经列入了该局的立法计划。

    为了使办法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办法起草小组,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立法调研、论证工作,同时还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参与办法框架草案的起草。目前,办法的框架草案已起草完成。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可祝表示,随即可提交多方专家审议。

    据许可祝介绍,本次立法活动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该中心召开的立法启动会上,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法制办均派出了有关负责人参加了立法启动会,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国家行政学院、著名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等多位著名学者也对办法的起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办法将成为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也将为中国公众环境权益的保护、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著名环境法学专家王灿发说,鉴于办法的内容特性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立法启动会上,也邀请了自然之友等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参会并发表建议。王灿发表示,本次立法草案的起草首先会实践公众参与的理念,在办法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将更加广泛的征求各有关机构、组织和公众的意见,并努力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条件,以在立法层面实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郄建荣)

2、于晓刚:怒江应高度保护

来源:世界日报(美国) 2006-05-03

【本报记者徐敏子屋仑报导】一周前刚获得美国高德曼环保奖的于晓刚,2 日下午应邀在柏克莱加大新闻学院向学生介绍他在中国推动的环保计画「绿色流域」。于晓刚创办的「绿色流域」是中国第一个非官方环保组织,如今同类组织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个。

提名于晓刚为高德曼环保奖候选人的是位于柏克莱的环保组织「国际河流网络」,该组织负责中国及寮国境内河流环保计画的西沙摩斯(Vinya Sysamouth)博士在于晓刚演讲前,先介绍了中国云南境内怒江流域的情况。

怒江从西藏发源,流经云南、缅甸、泰国,全长 3200 公里,是东南亚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尚未建水坝的两条河流之一。中国政府曾经计画在怒江建 13 个发电站,后来由于「绿色流域」组织的努力,该计画去年被临时搁置。

西沙摩斯说,如果在怒江上建水坝,沿岸将会有一千万人、六千种植物、50% 的中国珍稀动物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将大改变,附近人民的生活会更加贫穷。西沙摩斯说,中国政府应该寻找建水坝之外的途径来解决其因经济快速成长而产生的能源需求。

于晓刚表示,「绿色流域」的主要工作由实践、研究、代言三方面组成,注重促进环保立法、强调建坝工程前进行环境影响及社会影响评估重要性;游说政府组织「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及施政原则;强调民众「知」的权利、教育民众参与决策过程;并通过组织论坛会、参加各种国内、国际会议为推动环保工作并为民众代言。

于晓刚强调说,政府制定计画,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发展需要,更要考虑环境保护以及子孙后代的未来,有关部门兴建任何水坝计画都要向政府和当地人民交代该工程可能带来的环保及社会影响。

有学生提问表示,三峡工程的规模比怒江工程大许多,中国在三峡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怒江建坝的担心是否过虑?于晓刚表示,中国在建坝方面的技术水平确实在世界领先,但「绿色流域」强调的不是技术,而是哲学层面的东西,如建坝目的、有多长的远景规划等。于晓刚说,怒江地区是地理、人文最多元的地区,是世界的珍贵财产,应该受到高度保护。

3、专家承认长江中下游崩岸与三峡蓄水有关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6-05-03

三峡工程总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徐斐的案头放着十几家海外媒体驻京办的采访申请,吸引他们前来的直接原因是三峡大坝即将全面完工。预计5月25日,右岸大坝建成,历时八年建设的三峡大坝整体完工。

但本报记者的目的不仅于此,自2003年三峡蓄水以来,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影响一直是牵动世界的敏感神经,传言、怀疑和揣测纷纷涌来,长江下游城市天气的异常、九江的地震等等都与之扯上了关系。最近的一次联系则是长江湖南段干堤的强烈崩岸,岳阳市长江修防处的人员把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放在了崩岸原因之首。在长江流域汛期将至的5月,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1986年和1987年先后来到宜昌,进行工程建设筹备的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陈永柏处长和枢纽管理部胡兴娥处长,在总公司内被称为环保专家,4月25日下午,他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详细回答了三峡工程带来的长江泥沙变化、三峡库区水质、地震监测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胡兴娥处长坦承:崩岸的产生确实与三峡蓄水后下游江水含沙量减少有关系。

疑虑一:岳阳江段崩岸

辩护词:长江本身含沙大幅减少

记者:前不久,长江干堤岳阳段部分段发生严重崩岸,有报道称原因是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后,下泄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导致挟沙能力增强,下荆江河床冲刷严重。这个说法是事实吗?

胡兴娥:三峡工程建成后确实减少了大坝下游江水的含沙量,使冲刷加剧,从而造成一些崩岸。但江水含沙量的减少不仅仅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主要原因是长江本身水流含沙量的大幅下降。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宜昌站监测年平均输沙量达到5.1亿至5.2亿吨,上世纪90年代后减少了25%至29%;1991年至2002年年均输沙量为3.91亿吨,而2003年至2005年这一数量减少了50%。按照三峡库区40%的排沙比计算(也就是60%的沙子沉积在库区,40%的沙子排到下游),大坝下游的含沙量只有以前的两成。

记者:难道长江变清了反而不好?

胡兴娥:这就像溶解度一样,可以打个比方,沙子是溶解在江水中的,江水中的沙子要达到一定的饱和度,现在水清了,饱和度不够,就需要溶解更多的沙子,于是挟带河床、河岸的泥沙,造成冲刷,有些地方就会把护岸的下部基础冲深冲掉,造成崩岸。这个矛盾很有意思,一方面我们保持水土,使河流去浊还清,减少泥沙,但暂时又出现崩岸问题。

记者:江水是怎么变清的?

胡兴娥:一是上游的水土保持有效,一些25度以上坡度退耕还林等措施确实使植被恢复了很多;二是长江上游如嘉陵江的一些梯级开发,使泥沙下泄减少;三是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的采砂现象比较严重。宜昌至沙市河段年均采砂量约在2000至3800万吨。

记者:从监测显示看,此次大坝下游的冲刷主要集中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且比预计来得早,偏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胡兴娥:这与荆江河段本身的条件有关系。1998年、1999年大洪水之后,受洪水冲刷和江湖关系调整等因素,荆江局部河段河势变化就较为剧烈。冲刷显得比预计来得早且严重是因为原先我们计算采用的是六七十年代的沙量,得出总体的冲刷量在0.80亿吨左右,现在的数据接近1亿吨。但这个说明不了大问题,实质上没有量级上的差别。

疑虑二:泥沙淤积

辩护词:泥沙淤积比预计减少

记者:三峡工程建完后长江下泄的泥沙减少了,是不是意味着淤积在库区内的多了呢?

胡兴娥:你上午去了现场可以看到,目前不论是库区内的水还是下游的水都是绿的。

从监测看,2003年6月至12月入库沙量是2.08亿吨,2004年6月至12月入库沙量是1.66亿吨,2005年是2.52亿吨。前面说过三峡工程蓄水三年排沙比平均是40%,就是六成的沙沉在库区里,四成的沙排到下游。这个情况比我们设计阶段的预计值还要好,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比预计有所减少。我们初步设计的结论是头十年排沙比最大不到34%,也就是至少要有66%的沙在库里,现实运作证明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峡工程采用“蓄清排浑”方式,汛期6月至9月(来水量占61%,来沙量占84%)将水库水位降低,泥沙通过23个泄洪深孔排至下游,非汛期的10月至次年5月,水库蓄水。

记者:这对下游的洞庭湖,包括长江口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胡兴娥:泥沙量减少对于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是有好处的,它们的淤积会减缓。1998年洪水流量不大却淹了很多地方,重要原因就是洞庭湖等湖泊泥沙淤积,库容减少。

疑虑三:九江地震

辩护词:它们根本不是同一地质板块

记者:去年九江地震时,网上立即就流传,这一地区本没有地震史,是三峡工程建设后引起的,听说监测到很多小的震动。

胡兴娥:其实九江和三峡根本就不是处于一个地质板块的。我们的台网精度相当高,零级左右的地震都可以监测到,从坝前至巴东是重点监测区,从巴东往上游至奉节是一般监测区。

从2003年6月份至今,三峡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到2200多次小震,这听起来好像很多。但事实上这2200多次小震包括很多类型:一种是以前一些煤矿采空区进水后触发的坍塌带来的矿震,特别是湘西河沿岸留下了一些煤矿,很多都挖到了地下100米深,蓄水后就易塌,在1997年蓄水前,我们曾录得一千多次这种矿震呢;第二种是岩溶洞中发生的岩溶暴,这是地质上的一些小灾害。当地居民称岩溶洞为天坑,这些天坑在雨季容易发生坍塌,带来微震。附近的居民在春天都会经常听到闷响。

此外,三峡水库属于河谷性水库,它对地壳的结构不会有很大改变,不同于湖泊式的水库,湖泊式水库对地壳的应力比较大,容易产生结构性的地震。

疑虑四:下游升温水质变化

辩护词:气候是一种长期的变化

记者:去年以来有一种说法,重庆、宜昌的雾天增多,长江下游一些城市高温,这与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关,这种说法成立吗?

陈永柏:气候是一种长期变化,一年的数据不能说明什么,重庆本来就是出了名的雾都。作为峡谷河道型的水库,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记者:关于水库的水质也有很多传言,有的说是五类,有的说是Ⅱ类至Ⅲ类,水库存的水质究竟有什么变化呢?

陈永柏:外界报道的水质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类别,主要是评价参数不一致。从1996年至现在的监测显示,水库水质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在Ⅱ类至Ⅲ类间,有些指标如有机物含量有所改善。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三峡水库的水质,但水库本身是没有污染的。按照法律,地方政府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我们没有监督的权利。目前国家规划投资392亿元用于库区和上游水污染治理,规划修订工作正在开展,费用有可能增加。

记者:有没有出乎你们预计的情况发生?

陈永柏:目前还没有,都在此前的预测评价之中。三峡库区目前还在围堰蓄水运行期中,今年下半年将进入初期运行,蓄水水位也将上升到156米。

记者: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库区垃圾漂浮物的问题。

胡兴娥:去年有媒体报道重庆50万立方米的垃圾留在库区,这个报道并不正确,照片也用的是2003年的,这种做法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探访“天字一号”崩岸现场

2月22日事发的那天早晨,当张国胜在例行的巡岸中发现华容县洪山头镇桩号25+430至27+280段的长江外洲发生崩岸的时候,他并不觉得惊讶也没有当成大事,因为崩岸对于素有“九曲回肠”的长江荆江河段来说实在是太平常了。

他似乎也不能理解,当“天字一号”河段和三峡工程这个充满了新闻关注度的字眼联系起来后,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位于洪山头镇的“天字一号段”是长江干堤湖南段的起始之处。长江湖南段全长163公里,沿江有一线长江干堤142公里,都在岳阳境内。

记者来到现场时,张国胜正指挥抢险。虽然一直下着雨,但他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告诉记者,“冲得最深的地方大约有-28米。估计总共要抛7万多立方米的石头下去。”

水下抛石固脚是治理江河崩岸的一种有效措施。人们事先通过水下回声仪测量出水下地形,然后通过计算,用石块把崩岸地段从深泓到岸滩均匀抛成一定厚度的块石层,以增加其抗冲刷能力。岳阳长江修防处的总工程师胡世忠告诉记者:“天字一号段目前抢险工程已经完成了70%左右,预计5月中旬将全部完工。”

荆江段成崩岸重灾区

崩岸顾名思义是河岸的坍塌,与珠江广州段堤岸与江水直接相拍不同,长江大堤下并不是直接的江水,而是一片沙洲,专业人士称为“外滩”。崩岸发生的地点就是“外滩”与江水相连的部位,简单理解为江岸。从现场看,坍塌的江岸大约有600多米长,最宽的地方有10多米,目前仍留有明显裂缝,几棵种在外围的意杨树也随着坍塌的岸斜向江边。这些沙洲一头连着江水一头又连着长江大堤,如果险情不控制的话,崩岸就会加剧,从而威胁到长江大堤。

胡世忠告诉记者,在1998年国家大规模治理长江大堤后,岳阳段干堤一直状况良好,但这几年特别是2002年后长江岳阳段的崩岸现象趋于严重,今年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目前统计到总共有6处发生崩岸险情,集中在华容县天字一号河段、新沙洲河段、洪水港河段、荆江门河段等河段。

胡世忠分析强烈崩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后,清水下泄,下泄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导致挟沙能力增强,对下荆江河床冲刷严重,此外,河道加宽工程,在消除表层黏土后,也使河岸抗冲能力减弱,崩岸加剧。

而现场的水利工作人员似乎都已经对崩岸见怪不怪了,他们告诉记者在荆江河段每年都会发生崩岸。一位老水利人员让记者踩一踩沙洲,记者发现踩在沙洲上松松软软的,鞋子上立即沾上了很多细沙。他告诉记者:“长江中荆江河段最容易发生崩岸,因为荆江河段分布着广而厚的疏松沉积物,现在的河道就是发育在这些沉积物上的。沉积物疏松易冲,最年轻的沙洲形成不过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清水冲刷加剧,河势恶化,就会接连发生崩岸险情。而长江其他河段一般都是土岸,不容易产生冲刷。”

4、新华网:三峡重庆库区今秋启动四期移民年内搬迁8万人

来源:新华网  2006年5月8日

新华网重庆5月7日电(记者 张桂林)三峡重庆库区四期移民工作将于今年9、10月份启动,年内计划搬迁安置四期移民8万人。

记者从重庆市移民局获悉,按照三峡建委办公室和重庆市政府的安排部署,2006年重庆库区除要完成新增农村移民市内外迁安置、三期移民验收、国家审计等工作外,还将于9、10月份启动四期移民工作,并于年内完成搬迁安置四期移民8万人,复建各类淹没房屋235万平方米,调整搬迁安置工矿企业21户的任务。

据悉,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实施以来,重庆库区已经累计搬迁安置移民95.8万人。

5、三峡大坝5月20日全线建成

来源:新华社 2006年05月07日

  新华社宜昌5月7日电(记者江时强、皮曙初)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7日晚告诉本社记者,宏伟的三峡大坝将于5月20日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米设计高程,这标志着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

  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混凝土浇筑总量161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底,三峡左岸大坝混凝土开始浇筑,长度1600多米的左岸大坝于2002年10月建成,长度660多米的右岸大坝于2003年7月开始浇筑,这段大坝原计划2007年初全线浇筑到设计高程。

  记者获悉,目前三峡右岸大坝只有一个施工坝段没有浇筑到185米高程,余下的混凝土方量已不到3000立方米,大坝全线完工将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

三峡大坝全线提前建成,将使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提前两年实现。

6、三峡大坝面子的后面究竟是什么?  

来源:新语丝   05-05-2006  水博

最近,三峡探索网站上刊登了一位名叫季无牙网友的文章《三峡大坝,面子后面是什么?》。读过那篇文章之后,我感觉季无牙先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所以才会听信谗言、产生各种疑问。然而,由于无牙先生(下称作者)的疑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予以认真的答复。

作者的文章一开始便说“媒体报道,中国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作者说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确实不假,可是不知道有哪家媒体曾经报道说过“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稍微了解三峡的同志都应该知道,三峡工程的投资原来预计动态投资2100亿,目前根据实际工程的完成情况,估计到工程完工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真不敢让人相信,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还有哪一家媒体,敢于如此公开的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造谣。此外,所谓“预计到2009年启用”的说法,也纯粹是无稽之谈。恐怕世人都知道三峡早已经于2003年蓄水发电,哪里又会再跑出来一个到2009年才启用的三峡工程呢?

文章中作者感慨地说“无牙先生虽然不懂水利,但十分关注。自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到现在,有关三峡大坝建设的新闻几乎没有一个拉下。从几年前大坝开始出现的80多条裂缝,到前不久挖出的工程“蛀虫”,内心可谓是喜忧参半。但从未对大坝本身产生过疑问,即便是台湾有人叫嚣要用导弹瞄准大坝时,我也一笑了之。”

我认为无牙先生的谦虚毫不过分,看来无牙先生确实不懂水利。三峡的大坝裂缝,是极其常见的工程现象。不要说是在全国,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体积混凝土的坝体,完全没有微小裂缝的工程都是非常罕见的。此外,近2000亿的大型工程,涉及到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果没有出现一个蛀虫,恐怕倒应该是世界奇迹了。

其实,新闻报道披露三峡工程出现的这些情况,恰恰说明三峡大坝工程进行的很正常。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情况出现,我们到是应该怀疑,是不是有人把三峡大坝建到了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里面去了。实际上,新闻媒体的对三峡客观公正的报道,倒是足以说明,作者听信的另一个说法“此项浩大的工程开工至今,国内的媒体几乎没有持怀疑的,当然也不敢怀疑”,完全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谎言。 让作者对三峡产生疑问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段内容。作者说“但近日,美国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的一则报道,却引起了我的忧心。该报道说,一直被外界视为“世纪豪赌”的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是继长城后第二个可以从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工程完成后,整个水库宛如中国内陆的内海。专家预计,蓄水量可高达393亿立方米,由于大坝重量惊人,会压迫到地壳,只要每日增加一点,就可能会引发地震,几百万年前地壳挤压造就群山的地震,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以轻微扭转地轴。”

作者大可不必被一则煽情的报道闹得如此忧心。这个“美国探索频道”报道的消息,实在有些不可信。恐怕它们“探索”了半天,到现在居然还没搞明白;三峡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虽然它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世界第一,但是要说三峡水库的大小,却在世界上根本就排不上号。

稍微了解世界水利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世界上早就建有很多个比三峡大得多的大型水库。例如:津巴布韦的卡里巴水库蓄水1840亿立方米(建设1955---运行1960);埃及的阿斯旺水库1689亿(1960---1967);苏联的布拉茨克水库1694亿立方米(1954 ---1967);加纳的阿科松博水库1480亿(1961---1966)和加拿大的马尼克五级水库1400亿(1961---1968)。

这些水库的蓄水量都比三峡多出100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大小都相当四个到五个三峡(393亿)。而且这些工程几乎都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看看这些工程的蓄水规模,谁要是再说三峡工程是什么“世纪豪赌”,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他不是愚蠢的无知,就是恶意的欺骗。

相比国外的那些水库“巨无霸”,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要说三峡水库有可能发生“由于大坝重量惊人,会压迫到地壳,只要每日增加一点,就可能会引发地震,几百万年前地壳挤压造就群山的地震,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以轻微扭转地轴”的情况的话,那么几十年来,国外早已经建设的那么多座比三峡大很多倍水库,还不早就把全世界的地壳都压得山崩地裂、地轴乱晃了吗?

更可笑的是,在作者重复美国的探索频道的报道中,还有一个所谓验收三峡的水利技师李方中说什么“这不仅牵涉中国的面子,万一崩坝,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将淹没,势必成为世纪大浩劫。”。

要知道三峡水库的蓄水量最多也就393亿立方米,就算一下全部放出来,平均水深一米,面积也就是3.93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光三峡大坝以下长江中下游的流域控制面积,就有8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真的出现“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将淹没”,那么平均水深还不足4、5厘米。这个水深恐怕连人们高跟鞋的后跟都淹没不了。所谓“势必成为世纪大浩劫”的警告,恐怕只能是属于蚂蚁王国的。所以,这位“水利技师”的危言耸听,也不过就是蚍蜉撼树的拙劣表演。

总之,故弄玄虚、造谣惑众、制造恐慌是一切伪环保进行反坝宣传共同特点。有头脑的中国人对于这些离奇宣传,应该先问一个为什么。水利水电专业工作者也有责任对各种欺骗宣传予以及时地揭露。

三峡是大自然造就的杰作,是中国的幸运和骄傲。在全世界都在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奔忙的时代,大自然把这个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赐给了我们中华民族。任何嫉妒、造谣、诬蔑的误导宣传,也不能干扰、影响中国人民开发利用三峡的决心和意愿,同样也无法改变三峡大坝造福于民、如诗如画的现实。

最后,如果还有人非要问:三峡大坝的面子后面是什么?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是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家园的勇气和自信,也是三峡工程回馈给人民的幸福和希望。

(原文发表于2006年5月3日)

7、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超过2000亿元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4月28日电

(记者林嵬)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26日在郑州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

张基尧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原规划投资1240亿元,进入可行性研究后,预计总投资将达2250亿元。增加的1010亿元投资,主要包括移民安置费用、生态环境治理费用、贷款利息、财务费用的增加,还有一部分是工程深化带来的投资增加。

张基尧说,为了实现既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又要节约成本的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已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达成一致意见,对设计优化和工程建设中的资金节约实施奖励。

张基尧指出,工程设计上有一定投资节省潜力。按照以前的体制,工程设计的规模越大,设计费提取越多,而正在制订的“资金控制奖励管理办法”将改变这一状况。(完)

8、湄河设立百个水库设施 CEPA:影响沿河人民生活

来源:柬埔寨星洲日报 2006/05/01

(金边讯)环保组织对湄河上设立大约100个大型水库与数千个小型水利设施,正影响到湄河上、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保护协会(CEPA)将在2日举办关于"对湄河流域各个发展项目感到担忧"的研讨会。

环境与文化保护协会项目执行副经理雷烈斯梅女士于上周六表示在湄河上游地区的中国云南省,建设8个大型水利发电站,将使湄河的水利系统改变,导致自然性的干旱,使上游流入河中的腐殖质受阻。

她说,因湄公河的环境改变,将给湄河下游地区的我国、泰国、老挝、缅甸与越南上百万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即使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仍然有部份国家,在不咨询邻国,不作工程给民众造成影响的评估,在上游地区的国家仍然建水库与水力发电站。

她说,20年前的湄河,并没有水库与水电站,该河流迄今已成立世界上各条河流水库最多的一条河流,该河目前共有100多个大型水库及上千个小型水利设施。

她说,中、泰、老3国于2001年4月份签定关于在湄河上游进行商贸航运的协约,该协约包括排除湄河上游地区航道中的礁石和流低下的石头,加上游水域建立大型水利发电站,沿下游水域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她说,据美国OXFAM组织的报告显示,越南在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西山河上建设的亚利水埧已竣工,该水埧流大约5万名,距离该河80公里远的我国国民,造成影响。

她说,湄河是东南亚地区河流两岸6千多万人民的灵魂与心脏,该河的主河道与支流为河岸两旁的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上需要的水源与鱼类,并具有航运的潜力,因此,保护湄河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9、南京工厂偷排污水外秦淮河被染成红色

来源:《现代快报》2006年05月06日

  “肯定又是添加剂厂偷排污水了。”昨天上午10点左右,渔民老严站在南京市共青团路与将军大道相连接的外秦淮河大桥下,望着发红的河水一脸无奈,“河水都臭了,还到哪里打鱼啊?”

  老严所说的添加剂厂,全名是南京新成添加剂厂。昨天,这家企业偷偷往外秦淮河里排放红色污水时,被环保执法人员抓个正着。

  污水染红外秦淮河

  在外秦淮河大桥下,河面上一条宽约7、8米的红色“水带”煞是显眼。红色“水带”顺流而下,缓缓向下游流去,微风吹过,一股刺激性的气味扑鼻而来。

  “添加剂厂的排污口很隐蔽,藏在草丛里,离外秦淮河大桥有300米左右。”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原来的排污口被关了,现在的这个排污口,是他们自己挖出来的。”

  在知情者指引下,记者找到这处排污口。这是一条人工挖出来的小水沟,隐藏在杂草中,暗红色的污水泛着黄色的泡沫,顺着小水沟汩汩地流淌到外秦淮河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而排污口泛周围的河水,早已变成了暗红色。

  这条小水沟的一端是外秦淮河,而另外一端则是一个水塘,里面蓄满了暗红色的污水。不但水塘里的芦苇早已枯死,甚至连水塘边杂草也变得枯黄,看不到一丝生机。

  水塘边还有一道新砌的围墙,而围墙里就是南京新成添加剂厂。“河水为什么会变红?就是这个排污口搞的鬼!”记者沿着河边向下游走了一公里左右,这条红色的“水带”依然清晰可见,一直飘向远方。

  河水污染让渔民失业

  今年40岁的老严,是一位老渔民了。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外秦淮河靠打鱼为生,但随着外秦淮河污染严重,河里的鱼儿也越来越少,如今老严面临着失业。

  昨天上午,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织补渔网。“外秦淮河有很多排污口,好多企业都在偷排污水。”对于外秦淮河被污染的现状,老严很无奈,“添加剂厂三天两头偷排污水,这一带根本就打不着鱼了。”

  老严说,以前每天轻易就能有几十斤鱼的收获,收入约一百元左右,可随着河水污染现象严重,现在只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生活都很难维持。

  据老严介绍,有一段时间,南京新成添加剂厂附近的排污口被有关部门封堵,很少见到红色的污水带。可好景不长,不久前,该厂又偷挖了这条排污水沟,还是直接把污水排放到外秦淮河里。

  环保将予以严肃处理

  随后记者向环保部门反映此事。在排污现场,南京市江宁区环保局执法人员现场取样,并沿着排污水沟查找,最终目标锁定为南京新成添加剂厂。

  在南京新成添加剂厂,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厂里负责人均不在,至于排污口究竟在哪里并不清楚。然而在该厂大院里,却有一个大大的污水池,里面同样蓄满了暗红色的污水。

  “从排污水沟和污水颜色来看,确定是南京新成添加剂厂往秦淮河里偷排污水。”南京市江宁区环保局执法人员表示,外秦淮河上的红色“水带”确实是该厂偷排污水所导致,将勒令该厂暂时停止生产,等采集样品检测结果出来后,予以严肃处理。

快报对此事将继续关注。

10、广西工厂偷排污水 邕江及其下游出现大量死鱼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2006年05月05日

  这几天,邕江及其下游的郁江的网箱鱼成批死去,养殖户损失惨重,野生鱼大面积浮头换气。渔政部门、养殖户以及江边村民均认为,邕江上游又有工厂偷排污水了。

  横县网箱鱼频频翻肚

  5月2日凌晨4时许,横县六景镇覃寨村一网箱鱼养殖场的工人半夜巡查网箱时,看见

江面上泛起白泡,当时由于天色较黑,工人也没注意去看。直到天亮之后,工人们才发现夜色中泛起白波的,是一片呈条状的黑色污染带。这些污染带漂浮在江面上,随着水流从网箱旁漂过。当天中午,该养殖场网箱中的鱼苗开始出现聚集、浮头现象,并有部分鱼苗死亡。

  养殖场老板申先生闻讯后,一面安排工人埋掉死鱼,一面带了几条死鱼样本,请一渔业养殖技术人员寻找死因。由于假期无法使用设备进行更深入的检查,该技术人员剖开鱼肚查看一翻后,怀疑鱼苗可能死于中毒。于是申先生带回了一些药物,撒入网箱中,希望借此阻止鱼苗死亡。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5月3日一早,他又接到工人的电话,称网箱内的鱼苗正在成批地死去。申先生赶去后也措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鱼苗浮头、翻肚、死去……

  5月4日中午12时许,记者来到该养殖场时,鱼苗仍旧继续死去,翻着白肚的鱼苗浮满了网箱,工人们正把死鱼苗捞起来,准备集中掩埋。申先生介绍说,今年年初他花去100多万元,购买了70多万尾斑鱼苗,投放到该养殖场两个多月来一直相安无事。前几天还有美国客商来现场看了鱼苗,已经达成了购买协议,可5月1日的一场大雨过后,大部分鱼都翻了肚。至当时为止,该养殖场内已经有50多万尾、重约1.3万公斤的鱼苗死去,几名工人两天来一直忙于掩埋死鱼。

  鱼苗可能死于水污染

  记者在养殖场采访时,当地渔政执法人员正在现场调查取证。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网箱鱼出现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鱼群中出现急性传染病,也可能是水质受到了污染。技术人员现场剖开了死鱼,检查一翻后得出初步结论:鱼苗是缺氧窒息而死,而导致水中缺氧的原因,初步估计为水质受污染。

  横县水产畜牧局副局长钟肇云介绍说,其实不仅该养殖场出现了大面积死鱼,该县峦城镇前一天也出现了类似情况,39户养殖户一天内损失了约2.5万公斤的养殖鱼,其中有草鱼、鲤鱼等,而死亡原因都是缺氧。幸好养殖户及时采取了措施,往网箱内充氧,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一渔政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郁江上游的邕江,分布有多家糖厂、造纸厂等企业。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污水处理成本,往往会趁着大雨天气,偷偷往江里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等有关部门反应过来时,污水已经被江水冲淡,不容易发现取证,但即使是冲淡后的污水,对网箱鱼来说也是致命的。申先生告诉记者,除了大雨天气外,他还怕长假,一些工厂企业知道环保部门放了假,便会趁机排污。今年“五一”期间,申先生最怕的大雨天气和长假叠在了一起,他沮丧地说:“这真是‘黄金周’掉黄金。”目前他正委托人,寻找上游排污的企业,准备追索损失。

  野生鱼江面浮头

  与此同时,邕宁区蒲庙镇传来消息:邕江蒲庙迪塘村江段,5月4日上午有大量野生河鱼浮头。当天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现场时,见到江面上仍有不少鱼浮在江面上。而迪塘村不少村民家中正在准备晚餐,菜谱都是鱼。

  该村一姓杨的村民告诉记者,从当天上午7时许开始,有村民看见江面上满是“水泡”,靠近时却发现,水泡竟然是大批的鱼浮头呼吸所致。消息传开,全村人都跑出来,摇起小船就下江抓鱼。更让村民惊奇的是,小船靠近时,这些鱼竟然丝毫没有躲避之意,村民俯下身去就能把鱼捡起来,这些鱼多是草鱼、鲤鱼,小的不到1公斤重,大的有2至3公斤重。

  村民争相出江捞鱼

  记者留意到,该段江面上出现了四五十条小船,大家或撒网捕鱼,一网上来就有四五十公斤鱼;或直接用手捡,多弯几次腰,就能捞起数量可观的鱼。一些鱼贩闻讯赶来,不但亲自下水捞,还大量收购村民捕到的鱼。有人估计,当天迪塘村村民每家至少捕到50公斤以上的野生鱼。杨先生当天全靠手捡,也捡到了40多公斤,卖出30多公斤后,自己留下四五条做晚餐。

村民们介绍说,该江段每年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一般都是雨季,上游就有工厂排污,往日藏在水底的野生河鱼缺氧后,会浮到江面呼吸。他们碰到此情况就下江捕鱼开荤,以前还担心这些鱼有毒,但后来有人吃了都没事,大家才放心地吃起来。(记者 梁贵)

11、陕西镇安金矿溃坝17人失踪全力抢险水污染得控制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2006年05月05日

  ■4月30日下午6时40分左右,镇安县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造成17人下落不明,5人受伤

  ■胡锦涛、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陈德铭要求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我省连日来全力组织抢险;由于溃坝后流入米粮河的泥浆中含有大量有毒氰化物,相关部门紧急采取措施,水质污染基本控制。

12、中国水土流失与23名院士的对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05月08日

  “8月22日早上6时30分,列车到达西宁市,饭后考察青海省长岭沟试验场。”“23日,早8时从西宁出发,考察湟源县的小高陵村,并分组进行农户调查。”“24日早8时,考察共和县龙羊峡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情况……”

  这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卢宗凡研究员的一段科考日记。

  去年8月21日至27日,卢宗凡参加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青海省的现场考察,并作为考察组技术顾问。

  几乎在同一时间,水利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23位院士,300多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政策等方面专家,也正在西北黄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区、西南石漠化区、西北风沙区进行考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生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到今年的4月底,这次综合考察的外线部分已经基本结束。

  “这次科学考察的核心成果是向国务院提出一个综合报告。”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报告将“说实话、说真话”,系统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建议。评价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这已经不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开展水土流失状况的考察了。

  上世纪,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尤以上世纪50年代末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考察和80年代中期的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影响最为深远。这两次考察活动,为后来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后来中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据近期卫星遥感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损失一厘米厚的土壤。而自然形成一厘米的土壤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孙鸿烈说,近几年,中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都提出,非常有必要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随后,经过多方努力和筹措, 2005 年7 月3 日,在水利部的牵头下,“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启动。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涉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委。

  “我们平常总结水土保持工作都是这么一个说法,叫做‘边治理边破坏’,这次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我们治理的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作出总的评价。”担任考察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对参加考察的科学家们说,评价一定要客观、科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既不低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23亩草地养活一只羊

  但现实的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让参与现场考察的院士们吃不香,也睡不踏实。

  卢宗凡一行赶到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平原或滩地平原)时,发现这里由于年降雨量少,风沙危害等自然因素和盲目开荒、超载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沙化情况非常严重,平均23亩草地只能养活一只羊。

  “近年来,共和县先后实施了多种治理工程。”卢宗凡说,但由于存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治理无法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展开,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场沙化速度。

  孙鸿烈院士带领的考察组对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进行了考察。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地区产沙量最多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2.58亿吨,占长江宜昌站来沙量的48.8%。考察团发现,陡坡种植、泥石流和工程开发建设是造成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是各种生态恶化问题的集中反映。”孙鸿烈称,同时水土流失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群众贫困的根源。农民为扩大种植面积就不断进行陡坡开垦,越垦越穷,形成恶性循环。

  在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野猪塘村,专家们发现,村民住的是由石块堆积、四壁通风的低矮房屋,猪舍用玉米秸秆挡雨、挡风,村口一处约10平方米的水塘是全村唯一的洗衣水源,由于水严重富营养化,藻类繁盛,水体呈现墨绿色。

  “这里是珠江的源头,长江及东南亚一些国际河流的重要补给区,水土流失也影响我国许多重要河流下游的生态安全和‘西电东送’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袁道先院士说。

  在东北黑土区,专家们发现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亟待治理的地步。黑土开垦前厚度多在50~80厘米,目前黑土层厚度普遍下降到20~40厘米,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破皮黄”,几乎没有生产能力。

  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伦站和前进村的模拟试验,人为去掉30厘米表土后,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基本绝产。

  不过,院士们的呼吁正在得到积极的回应。根据水利部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将由36%降至34%,近2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将得到有效治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院士考察组成立初期,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内部规定:考察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考察过程只是研究过程的一个初级阶段,以后还要经过汇总、核对、研究、综合提炼,才能作出最终的综合报告。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学者们都很谨慎。

  不过,在8个考察组的活动中,院士们确实“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指出了不少考核方面的不足。

  东北黑土区考察组的专家们就明确指出,由于对干部的考核中没有水土保持指标或比重很轻,加之水土保持投入较大、见效缓慢,因而很少有领导干部将其作为“政绩工程”去抓。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研究员指出,《水土保持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不明确,水保部门执法难度大,监督执法难度更大。同时,缺少配套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南方红壤区考察组的专家们更是对森林覆盖率的指标意义提出质疑。冯宗炜院士说,国家林业局规定,面积达到1亩以上,郁闭度达到20%或以上即为森林面积,并没有考虑到地表植被的覆盖率,这对于水土保持来说还远远不够。

  2005年的年底,院士考察团结束了第一轮外线考察,今年的1~5月,院士们对调查报告进行补充调研,10月左右综合报告将提交国务院。(本报记者章轲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