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2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专家呼吁:保护敦煌亟需建生态功能保护区
2、科学时报: 全球变暖将造成中国降水分布改变
3、新华网: 调查证实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加速消融
4、中国新闻网: 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公布
5、中国新闻网: 2030年我国将恢复重点湖泊地区自然风貌
地方信息:
6、千龙新闻网: 北京将投15亿元专项防污确保空气质量
7、成都特办: 四川省民族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正式开工
8、沈阳网-沈阳晚报: 沈阳市启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重大水事:
9、新华网: 长江上游来水减少 三峡工程进入全面检修
环保政策:
10、法制网-法制日报: 环境维权难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有望获立法支持
深度报道:
11、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2007年占全球碳交易40%市场份额(图)
12、中国经济时报: 多重水危机重压中国 治理模式需要转型
环境时评:
13、新京报: 没有河流的故乡
14、中国环境报: 攀枝花企业污染顽疾为何难改?
15、中国新闻网: 塑料袋背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战争”
1、专家呼吁:保护敦煌亟需建生态功能保护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1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05047.html
地处中国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际旅游城市――敦煌,因拥有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而举世闻名。但让人忧虑的是,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敦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漠绿洲”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正在此间召开的政协甘肃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甘肃政协委员张月莲提交了《关于协调争取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提案》。
这份提案说,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党河流域的肃北县南部区和敦煌市全境,总面积五点一一万平方公里,是维持敦煌盆地生态平衡,保持沙漠绿洲稳定,保障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和重要防线。
然而,近年来,随着罗布泊的完全干涸,疏勒河、党河在敦煌市境内的断流,库姆塔格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合拢趋势的加快,敦煌境内的沼泽湿地的不断减缩,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湿地生态功能急剧减弱,当地绿洲、文物、自然景观的续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库姆塔格沙漠正在以每年三至四米的速度逼近敦煌绿洲,尽快实施大范围生态功能保护迫在眉睫。”张月莲担心地说。
据了解,二000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防止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二00六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就敦煌生态问题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
为了保护敦煌绿洲和世界文化遗产,切实维持河西走廊乃至中国西部的生态平衡。二00六年,敦煌市积极行动、多方争取,把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项目作为遏制敦煌盆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措施,迅速启动了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
在此间会议上,甘肃的政协委员们呼吁,甘肃要加快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步伐,以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变农、林、水等要素管理为综合管理,维护敦煌脆弱的自然生态。
此外,一位政协委员还建议,敦煌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同时,敦煌还要尽快对疏勒河、党河水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
2、全球变暖将造成中国降水分布改变
来源:科学时报2008-01-21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77541200896737_1.shtml
在11月22日国家气候委员会召开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全球变暖将造成中国降水分布的改变。
罗勇说,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已经观测到的事实来看,过去50年以来,中国的六大主要江河泾流量都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北方河流下降幅度最大,比如淮河和黄河。这样的背景下,北方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比较明显,地下水资源锐减。
罗勇表示,水资源的变化,一方面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工农业用水供应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预测,未来100年全球降水和水资源,将在中纬度地区进一步减少,在中高纬度地区有可能增加。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我们处于东亚季风区,所以未来的降水和水资源变化跟全球相比有独特的特点和复杂性。”罗勇表示,按照中国学者的预测,东亚季风区尤其是夏季雨带的变化,有一个明显年代变化期的规律。按照这个分析,再结合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中国学者预测,未来我国降水分布有可能向北方移动,比如说现在的夏季降水形势是南涝北旱,未来有可能转变,可能变为南旱北涝。
同时,罗勇也表示,对于降水的预测是非常大的科学难题,反映到IPCC第27次全会报告结论的时候,也体现了这点。现在的科学水平还很难精确预测出未来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变化,但是从过去的变化事实结合考虑温室气体的进一步增加以及全球变暖的背景分析,东亚地区降水有可能发生显著变化,但是什么时候发生很难预测。
3、调查证实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加速消融
来源:新华网2008年1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7770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 多国科学家近日发表的一份对南极大陆沿海冰河的详细调查报告证实,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的年消融速度近10年来激增了75%。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埃里克·里尼奥带领5个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用4颗卫星上的干涉测量雷达对南极大陆的
周边进行了测量,并且绘制了图像。
科研人员对把冰原的冰带到海洋的冰河流速进行了测量。他们还利用欧洲航天局的两颗地球遥感卫星以及加拿大和日本的卫星提供的数据制作出了南极85%海岸线的照片。
科学家计算后得出结论,在2006年流量加速的冰河把大约1920亿吨南极冰带入了海洋。研究报告称,南极西大陆冰原流失了1320亿吨的冰。但是南极东大陆冰原的损失“接近于零”。
报告说:“在我们测量期间,南极冰原整体流失很严重。近10年来损失增加了75%。”损失量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5毫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去年发表报告指出,从1900年到2006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了10至20厘米。该小组还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还会再升高18厘米。
最新的研究表明,冰河很可能对冰原消融速度起决定性作用。
4、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公布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1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2/122614800671.shtml
中新网1月22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获得审定的通知,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等由环保总局另行公布。
通知指出,北京百花山等1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保护中国特有物种资源、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监督,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范围组织勘界,落实保护区土地权属,并在规定的时限内标明区界,予以公告。同时要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不得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及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按规定建设设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法履行审批手续。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把关,采取各种预防和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不良影响,并责成项目开发单位落实环境恢复治理和补偿措施。
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共计19处)
北京市
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省
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
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省
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省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省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省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省
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省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
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
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
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2030年我国将恢复重点湖泊地区自然风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1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2/133814800931.shtml
中新网1月22日电 中国政府网今日公布了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全文。五部委在《意见》中提出,到2030年,逐步恢复重点湖泊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意见》指出,湖泊(包括水库)是中国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兼有防洪、发电、航运及维系流域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关系到区域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九五”以来,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不少湖泊的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意见》提出了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继续以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称“三湖”)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库区、丹江口库区为保护重点,并加强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和洱海等水环境保护工作。到2010年,重点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逐步恢复重点湖泊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6、北京将投15亿元专项防污确保空气质量
来源:千龙新闻网2008年01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2/081714798277.shtml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水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0%,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力争达到70%……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节能减排指标放在2008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首位,同时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安排污染防治与监测专项资金15亿元。可以预期,2008年的北京,天更蓝,水更清,百姓生活更舒畅。
节能:首钢压产400万吨
【代表声音】
张工代表告诉记者,今年首钢将压产400万吨,一批“两高一资”的企业也将停产、搬迁以及关停二热、三热3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等。减排任务指标将分解到各区县,督促落实。
【措施解读】
2008年本市将继续抓好大型公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实施32家政府机构和部分宾馆、医院的节能诊断和改造。选择一些单位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计划,集中力量推广一批成熟适用技术。建设百所阳光校园和百座太阳能集中浴室,推广热泵供暖方式,新建50座生物质集中供气工程,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
【名词解释】
百所阳光校园:选择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因地制宜,安装适量规模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景观灯,建设太阳能浴室,安装太阳能宣传栏、太阳能时钟,建设太阳能采暖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示范教育小屋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展示工程。
减排:建设现代污水体系降低化学需氧量
【代表声音】
来自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柯真山代表告诉记者,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北京的河道基本属于Ⅴ、Ⅵ类标准,只有Ⅱ类、Ⅲ类水质可以达到生活用水标准。生活中大量有机物的排放造成河道水质化学需氧量居高不下,水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以通惠河水质为例,现在的化学需氧量是34.6mg/L,要进一步降低需要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和供养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能源资金的投入。
【名词解释】
化学需氧量(COD)是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进行化学氧化时消耗氧的数量,是衡量水质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COD 值愈大,表示水体受污染愈严重(通常认为是有机物造成的污染)。
【现状解读】
市环保局最新发布的城市河流水质状况表明,目前潮白河水系的水质基本到达Ⅱ类生活饮用水标准,温榆河、清河、通惠河水系基本都是劣Ⅴ3类。
蓝天:2008年北京要增加好天11个以上
【代表声音】
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的胡敏代表对记者说:“北京的大气污染防治近几年来取得不小的成绩,蓝天数逐年增加。对于机动车污染来说,不同的路况机动车排污情况不同,比如在拥挤的交通干道上和顺畅的郊区道路,前者排放污染物总量远远大于后者。”
【措施解读】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北京将实施第14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执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本市开展了公交、环卫、邮政等行业“黄标车”的淘汰和治理工作。要求各行政单位必须在2008年3月底前完成所有治理产品的采购工作,邮政、公交、环卫车辆分别于4月底前、5月底前、6月中旬前完成治理工作。治理车辆经检验合格后可换发绿色环保标志。2008年7月1日起,未治理的车辆一律停止使用。
同时根据已经出台的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本市2007年已经完成100多座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治理。今年5月底前,全市1442座加油站将全部实现油气回收治理。
【名词解释】
《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为确保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由北京市、国家环保总局牵头,会同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和北京奥组委、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等相关省市和部门,制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主要以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工业污染、燃煤污染为控制对象,通过区域联动,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记者 柳杰)
7、四川省民族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正式开工
来源:成都特办 2008-01-21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n/200801/20080105345430.html
四川省民族地区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21.5亿元人民币(约合2.76亿美元)的中电四川(江边)发电有限公司揭牌典礼暨开工仪式于1月10日在成都市和甘孜州九龙县同时隆重举行。四川省政府张作哈副省长、崔广义副秘书长和省商务厅谢开华厅长参加主会场揭牌典礼。
中电江边水电站项目位于四川甘孜州九龙县境内,装机容量330MW,由香港中华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和四川恒泽动力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是迄今为止四川省民族地区引进的最大的外资项目。该项目是2007年省政府重点督办外资项目,甘孜州和省发改委、商务厅、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督办促进,取得良好成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贯彻落实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合理开发利用九龙河流域水能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边水电站香港投资方——香港中华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于1901年在香港成立,是世界上知名电力企业,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私营电力企业之一,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约1,400亿港元。中华电力除在香港地区投资能源业务,还在澳大利亚、印度、台湾及泰国拥有综合能源业务。中华电力也是中国内地电力市场上最大的外商,总装机容量达8100MW。该公司将加大在川投资力度,继续投资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8、沈阳市启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来源:沈阳网-沈阳晚报2008-01-22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78491200972433_1.shtml
1月21日,沈阳市政府启动了沈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活动,计划利用一年时间,对全市2.5万家污染企业逐一入户调查。
此次污染源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且是第一次。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业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4项内容。目前,沈阳市污染源企业清查登记已结束,全市共清查污染源6万余家,其中被列入普查对象的有2.5万家。
与之前的一些调查研究略有不同,此次普查范围广而且内容全。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残渣、放射源和农业源中毒性高、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等都列入普查范围内。其中,工业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都有涉及。而生活污染源普查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洗染、理发、美容保健、洗浴业等,都将纳入普查范围。
9、长江上游来水减少 三峡工程进入全面检修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月2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7809
新华网宜昌1月22日电(记者江时强)当前正值长江枯水期,三峡入库流量不断减少,三峡工程电站和枢纽建筑物进入全面冬季检修。
记者获悉,截至22日8时,三峡大坝上游入库流量为395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大于入库流量,其下游38公里处的葛洲坝出库流量达到了4400立方米/秒。三峡工程目前处于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调度状态,以缓解沿江工农业生产及航运用水紧张状况。
中国三峡总公司枢纽梯级调度中心副主任陈健国说,因为当前三峡入库流量只及汛期平均流量的1/10,来水远远不够三峡电站已投产的21台机组所需,目前只有6台发电,发电出力只有384万千瓦左右,其它机组检修备用。
三峡工程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机组,目前已投产21台,包括拦河大坝、茅坪副坝、三峡船闸等在内的枢纽建筑物已全部建成,还剩下升船机、地下电站正在建设中。
10、环境维权难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有望获立法支持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2008年01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05367.html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近日双喜临门。旨在为环境维权者提供经费保障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专项基金”建立之后,又有消息传出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会同立法专家、学者论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法律支持。
近年来,我国不断制定和调整修订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但业内人士依然认为,“环保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在我国还不健全”。几乎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要求建立完善生态环保的有关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称,由于立法空白较多,在生态保护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个人、社会团体、律师参与公益诉讼的积极性比较低。
有专家乐观估计,基金的设立和立法的支持将使公益诉讼真正成为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利器。
环保维权公益性法律援助需求日益增多 中国首次设专项基金为维权者提供经费保障记者探访
生态环保法律援助专项基金建立幕后
新闻延伸
立案难、取证难、鉴定难、胜诉难。
没人诉、不愿诉、不敢诉、不会诉。
一位专业人士用“四难”、“四诉”概括了目前环境维权的艰难现状。
两天前(1月18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牵头组织发起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2008法律援助绿色行动”,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这意味着,环境公益诉讼最现实的障碍―――资金问题将得到缓解。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这一专项基金的原定名为“中国环保维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
“虽然改了名字,但它的作用没有变。”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副会长赵登举表示,其目的就是为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建立资助机制,汇聚社会力量携手支持环保公益性法律援助,维护污染受害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这对环境维权者来说,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业内人士评价。
环保公益维权法律援助需求增多
“当你看到受氟污染的人们露着黄黄的牙齿冲你憨笑时,当你得知有的受污染百姓走路当中腿骨突然折断时,当你发现老百姓守着母亲河却没有水吃时,除了痛心和伸出法律援助之手外,我们别无他选。”
王丽,律师,“2008法律援助绿色行动”的参与者,她希望通过律师参与环保公益诉讼来维护污染受害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王丽眼里,律师的作用除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外,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给弱者一方增加力量。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接连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透露,中国的局部环境质量这几年来虽有所改善,但全球整体环境仍在恶化,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
在全球整体环境恶化下,《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中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现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环保维权的公益性法律援助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多。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法律援助作为环境侵权救济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维护弱者权益,遏制污染行为,实现公益目的。“越来越多的律师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必须挺身而出,担负起这份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王丽说。
环保公益诉讼亟需法援经费支持
据了解,公益诉讼早在1996年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到如今,公益诉讼已成为“一场方兴未艾的法律运动”。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一直都伴随着争议前行。
而环境问题是最没有争议的社会公益。“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任务不仅是私权纠纷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间接地对各种与环境公益有关的社会关系作出调整,为社会确立有关环境公益的行为指南,甚至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王丽表示。
和其他公益性案件一样,环保公益诉讼碰到的还是四大“拦路虎”―――立案难、取证难、胜诉难、维权成本高,在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很多时候仍然是“没人诉”、“不愿诉”、“不敢诉”和“不会诉”,单个人的环境维权往往很难取得成功。
赵登举也承认,生态环境保护的维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说,“就环境保护诉讼成本而言,其数目相当大,权益侵害所涉及的因果关系的证明、科技知识的运用、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环境污染的受害人往往众多而分散,单个人维权的成本太大,个人难以承受。”
同时,环境维权提起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环境公益,受害人也不限于本人,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整个社会,如果让环境维权的原告独自承担一切成本费用,不但不公平,也挫伤了环保维权者的积极性。
因此,“推进生态环保维权工作,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作支持,需要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经费作保障。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就是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工作,为参与维权者提供法律援助保障经费。”赵登举说。
环保公益诉讼法援盼立法支持
关于环保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近年来作出了许多重要规定。
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同时还明确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依然认为,“环保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在我国还不健全”。
几乎每年的“两会”,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要求建立完善生态环保的有关制度。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大、亮点多,出现了新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颇多。”别涛说,立法工作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监督机制缺乏、科研力量不够仍是主要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别涛特别指出,由于立法空白较多,在生态保护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个人、社会团体、律师参与公益诉讼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国家至今都没有针对生态保护工作设立专项资金,由此还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缺乏鼓励性或奖励性资金,从而削弱了人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别涛说。
记者了解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会同立法专家、学者论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法律支持。
编后
环境公益诉讼最现实的一个障碍就是诉讼费用问题,其所需费用往往为公民个人和一般组织所难以承受。为此,多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如今,这一呼吁得到了落实。
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显示,2008年将会是环保公益诉讼喜讯不断的一年。就在几天前,有消息说,国内首家环境公益律师事务所正在组建中。而在去年末,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了环保审判庭,通过指定管辖方式、统一司法管辖权的方式,为跨地域污染及行政人员不作为这两大难题提供了破解之策。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尽快出台环境公益诉讼相关法律制度”的消息更让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公益诉讼将真正成为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利器。(记者 王斗斗)
11、中国2007年占全球碳交易40%市场份额(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08年01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2/040014796088.shtml
大都市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正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挑战。
老李刚刚在长沙承包了两千多亩的林地,租期30年。当听说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作为一项指标变成商品卖钱时,老李的眼睛就发亮了。“你说得太复杂,我现在可搞不懂,不过要是有这样的好事,那我可得好好研究研究。”
老李当过小学老师,后来改行做生意,鼓捣了好几年,如今已是几家工厂和矿厂的老板。他之前从来没听说过CDM,也没有想过电视上经常报道的《京都议定书》会和自己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他对CDM的原理并不感兴趣,因为“听不懂”,不过只要能赚钱,老李还是愿意尝试一下,尤其是在听说国外会有人帮忙垫付项目前期费用的时候。
中国人种树外国人掏钱
根据200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有着不同的固碳能力。每亩温带森林每年的固碳能力能达到0.18吨~0.75吨,而研究表明:人工林每亩每年可以固定二氧化碳为0.067~0.093吨,每生产1立方米木材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根据时下碳交易的行情,每亩人工林的碳交易利润可达6.67元左右。这等于说,如果老李加入了CDM项目,他将获得1.3万余元的额外收入。
目前,森林碳汇交易在我国尚属新的领域。不过,一个利好的消息是,包括森林碳汇项目在内的CDM交易机制已经在我国快速地发展起来。
发达国家减排成本高
那么,什么是CDM呢?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
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老李即将获得的额外收入就是来源于此。
截至2007年1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批准了976个CDM项目,截至2007年12月21日,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中国CDM项目达到140个,已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中国CDM项目有28个。
[1] [2] [下一页]
12、多重水危机重压中国 治理模式需要转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01-22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78401200970710_1.shtml
中国有“治水社会”的历史称谓,然而,如今却为水所困。
“中国的水问题呈现出流域性特征,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流域水资源分配冲突、流域性水污染日趋恶化、流域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出现矛盾、因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流域性极端气候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增加。”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重水危机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毅2007年刚刚主持和参与完成了《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和《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两个报告,对中国的水问题转型、治理模式及流域综合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9%,而“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COD排放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节水治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作为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王毅同时认为,尽管如此,中国的流域性水污染治理仍面临困境,跨行政区的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在高增长率、非稳态经济、高治理成本、长恢复周期等因素的制约下,实现‘十一五’主要水污染物减排目标还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水治理模式需要转型
对中国的水环境问题,王毅认为,水污染状况已经向复合性、富营养化阶段转型,流域性水污染已经成为主要问题,例如2005年,七大流域COD排放已经占全国的80%,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有35%。
“中国在水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传统水治理模式已无法应对目前的水问题转型。中国面临的水危机实质是治理危机(Governance),换句话说,是体制机制问题而非技术问题。”王毅说。
在过去两三百年之内,全球的现代化只惠及了10亿人,未来50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亿-30亿人将逐渐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这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环境资源压力。王毅认为,作为领先的发展中大国,假如中国不能利用10年-20年的时间迅速实现工业化,跨越所谓的资源能源和污染密集化阶段,中国将会失去历史机遇。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国际发展背景,中国不仅要尽量缩短重化工业阶段,同时还要布局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要实现发展与资源环境恶化逐步脱钩,需要明确的战略引导、合理的目标设定与科学的制度政策安排。
他认为,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采取了总量控制的政策,但其成本高昂,如果监管和制度安排不到位,短期内难以取得环境改善的效果。即使达到COD减排10%的目标,水环境状况特别是流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仍然很难保证。因为目前的水环境质量不只是由COD决定的,还有氮、磷等其他污染物。在水环境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要面对跨行政区、跨部门的复合型、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并非单一总量目标能够解决。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目前的环境问题,除了内在的治理外,最优先的是解决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通过推行良治来解决水问题,这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政策目标的权衡。”王毅说。
水污染物增长的拐点尚未到来
当前,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水问题的核心。中国过去所面对的是传统水污染,到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复合性水污染问题。王毅举例说,例如过去只是常规污染物,现在是多种污染物复合存在;过去是工业污染为主,现在是生活污染超过了工业污染;过去大家只关注点源污染,现在在很大地区面源污染的贡献更大,对于后者,至今我们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且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此外,我们对于污染数据也缺少准确的评估,比如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的废水排放总量数据相差约三分之一。
王毅表示,根据前面的分析,中国水污染物增长的拐点尚未到来,未来水污染物产生量将不断增长,如果在短期内要减少排放到水体中数量,就意味着大量增加水处理实施,那将是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保质保量完成这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监管能力的巨大考验。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最成本有效的路径去解决成长中经济的水污染问题,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双赢。
王毅认为,水治理的模式转型,要从治水目标开始,把效率指标放在优先位置,包括提高水资源生产率、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这在短期内最核心的指标;关于排放总量指标,减排目标可以不变,但需要把实施期延长,如未来15年减排20-30%。此外,还要增加对氮磷等污染物质的控制指标,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流域的环境功能要求,采取区域差别政策。
同时,加强政府宏观监管;重视制度建设,包括法律的修改和政策的完善。“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流域综合管理。如果我们只把目光放在COD的总量控制,沿用过去技术取向的解决思路,忽视制度安排的缺失和流域尺度的统筹,污染治理的成效是很难持续的,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需要治理的流域清单在不断扩大。”王毅说。
开展流域综合管理迫在眉睫
王毅认为,过去我们很多投资和政策(包括污染防治政策)并没有按照流域单元或综合管理的理念进行安排。例如,流域规划中没有把治污放在优先位置;在水治理的投资方向上,工程重点投向河流的下游、城市,但污染的趋势是向上游和农村发展;COD的减排指标的分解也是按照行政区而非流域特点进行,等等。
所谓的流域综合管理,就是要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管理,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
王毅说,流域综合管理在任何国家实施起来都非易事,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实施流域综合管理,关注的主要是环境问题,采取的是分权的思路;在中国,我们起始条件不同,体制、资金等都还不够完备,所面临的问题也复杂多样。“但是,如果不实施流域综合管理,将来面临的情况会更为复杂。”
怎样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王毅认为,首先要改革流域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机构,把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统一起来,综合管理水质水量,并在松花江、太湖、赤水河等典型流域开展试点。第二,探讨流域立法的模式和可行性,把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涉水法律的修订过程中。第三,在流域综合管理框架下,修编或制定流域综合规划。第四,推进流域性政策的创新和试点,如在典型流域开展流域主要污染物总量负荷测定和减排目标分解的试点;加强减排配套政策研究;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水价和水权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与试点。第五,逐步推进流域公众参与,特别是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减少决策失误,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提高其参与能力。第六,加强科技支撑,包括典型流域的水环境监测体系试点,研究制定国家饮用水安全的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开展水利设施的生态调度方案研究与试点示范,加强流域管理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等。
“总之,中国的水问题正在出现转变,相应的是要采取治理模式的转变”,王毅说:“面对中国多样复杂的流域型水问题,必须开展流域综合管理。虽然要开展综合管理面临多方障碍,没有统一的模式,但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统筹设计、综合管理、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分步实施,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流域管理不断地推进,使中国的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不断地改善。”
13、没有河流的故乡
来源: 新京报 2008-1-19 □汪永晨(北京环保志愿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guanchajia/2008/01-19/014@014553.htm
1962年,美国人蕾切尔·卡森写了一本《寂静的春天》,后来这本书被称为是人类环境危机的第一声警报。但在当年,这本书却遭到很多抨击和嘲弄。春天没有了鸟鸣又如何呢?这是当年很多人对卡森的质疑。随着时光的流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称:卡森在为她自己的生命而写作,她坚持认为自然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
2006年11月,我们“江河十年行”的一行记者在四川康定的木格措采访。大家为那里还有着那么原始的自然湖泊而感叹。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那里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当时我一个一个地问同行的记者,你家乡的小河,现在和小时候一样吗?12位记者,来自山东、山西、甘肃、广东、湖北、四川、云南、北京,无一例外,说的都是小时候怎么在家乡的小河里玩耍、抓鱼。那清澈、自由流淌的小河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在呢,再回到故乡,小河脏了,干了,没有了。为什么?每一个记者都在问着自己。
这几年,媒体上一直报道着这样一些数据,长江水位屡创历史新低,鄱阳湖一度由4000公顷的最大水域面积缩减到50公顷。到去年年底,同为长江淡水湖的洞庭湖水位也创下历史同期新低。而今年的1月8日,长江出现了有水文记录142年以来罕见的低水位。长江沿线城市面临吃水难的问题。
当年的春天没有了鸟鸣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多少年以后人们才尝到没有鸟鸣的春天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是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去。农夫述说着他们家的疾病……这些孩子在玩耍中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去。”这是卡森在书中描绘的春天。
今天,我们的故乡没有了河流。是什么样的一幅情景呢?湖南岳阳市渔政站站长吴杰透露,东洞庭湖由于水位低,采食场遭到破坏,鱼的密度极小,捕捞量急剧减少,往年一户渔民一天可捕捞100公斤左右鱼虾,今年不到几公斤。“东洞庭湖现在很少能看到渔船,因为渔民出一次船,很可能连成本也捞不回。”
我们的江河,一次又一次面对历史最低时,住在长江边的人遭遇的是什么?2006年8月岷江断流。65岁的刘佛成老人伫立岷江河滩说:“在岷江边上生活了65年,我从没见过岷江断流。他家对面山坡上的玉米林已经焦渴发黄。老人没想到,曾经奔腾不息的岷江,今年竟然用水泵都抽不上水来了!水流量已减少50%的岷江,出现了数段长达十多公里的干涸无水河道,大片裸露的河床和大块突兀的石头触目惊心。
“长江上游干旱无雨,来水偏少是长江枯水的主要原因”。近日长江水利委员会表示,长江水情历来与降水有直接关系。然而,从2006年开始的“江河十年行”,在四川、云南两省我走过的江河,凡是我们人类认为水不能白白地流走的江河、江段,眼前看的到处都成了一片一片的砾石滩。而还没有开发,还在自然流淌的江河,包括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虎跳峡以上,仍然是一江涛涛的大水,包括这两年下游认为的大旱之年。我们刚刚从那里回来,老乡们说他们年年都是丰收年。
只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长江的水位还在下降,再这样低下去,四亿靠饮长江水生活的百姓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昨天的春天没有鸟鸣,有人在为自己的生命而写作。今天的故乡没有河流,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14、攀枝花企业污染顽疾为何难改?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年01月21日 丁品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1/120014792192.shtml
记者近日随“江河十年行”记者团来到四川省攀枝花市,对被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停产治理的川投化工公司黄磷厂等企业进行现场暗访,其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不容乐观。
责令停产整顿已数月,粉尘散布、气体刺鼻;黄磷废渣仍是污染隐患
黄磷厂仍有工人在用沙土覆盖自燃后冒烟的黄磷和进行喷水作业,车间附近的地面上仍到处是粉尘,空气中弥漫着酸性气体,味道刺鼻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与云南省接壤,气候温暖,降水量丰沛,植被繁茂,多产苏铁等名贵植物。雅砻江、金沙江在此汇合后进入长江。但近年来,攀枝花市曾被列为全国污染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
位于雅砻江边得石镇的攀枝花市黄磷厂,被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停产整顿后,已停产数月。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厂区内仍有工人在用沙土覆盖自燃后冒烟的黄磷和进行喷水作业。车间附近的地面上仍到处是粉尘,空气中弥漫着酸性气体,味道刺鼻,致使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出现咳痰、流泪情况。一位年纪较大的记者还因气体刺激导致哮喘病复发,直到远离厂区,症状才逐渐缓解。
记者在现场看到,仍有多达百万吨计的黄磷废渣堆放在雅砻江岸边的山凹里,一旦防渗漏设施出问题,废渣液体就会通过土壤渗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而一旦下大雨冲刷山体,就很可能将大量的黄磷废渣直接冲入雅砻江中,造成水质污染,对下游包括三峡库区在内的长江沿岸城镇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浓烟覆盖火光冲天,工厂污染严重,居民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黄磷厂日夜生产,滚滚浓烟覆盖数公里,草木、庄稼枯萎,房屋乃至石头都出现被腐蚀现象。附近很多居民都曾发生流泪、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甚至学生在上课时有被呛昏晕倒的情况
据了解,这家黄磷厂是2000年投资数亿元建成投产的,它与在攀枝花市矾钛工业园区所建新厂合计的生产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其产品出口美、日等国,年利润以数亿计。在环保方面,黄磷厂曾承诺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乃至全封闭零排放。
然而长期以来,工厂日夜生产,4根烟囱冒出的火光高达1米多,映红了雅砻江的上空,滚滚浓烟覆盖了数公里长的峡谷,包括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草木、庄稼枯萎,房屋乃至石头都出现了被腐蚀现象。附近很多居民都曾发生流泪、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甚至学生在上课时有被呛昏晕倒的情况。
在工厂下游3公里处,就是米易县自来水厂的取水口。江水污染造成米易县城区1万多名居民饮用水困难,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工厂也发生过由于污染外排导致雅砻江下游大量死鱼事故。2002年7月2日,工厂曾发生黄磷泄漏污染事故。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当地政府责令黄磷厂停产整顿。目前,厂区周边地区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但群众担心工厂重新整顿投产后又会故态复萌,如果工厂搬迁的话,周边群众强烈要求把工业废渣全部彻底清理。
污染企业吞云吐雾违法排污,处罚过后仍旧污染严重;工业园区的官员却称园区内企业均达标排放
攀枝花钒钛工业园区内,另一家黄磷厂烟囱顶部火光冲天,车间内不断地向外冒出灰白色烟雾,整个河谷能见度较低。钛白粉厂及其他企业经常夜间大量向江中排放污水,臭气熏人,环保部门曾予以处罚,但处罚过后企业依旧违法排污
15、塑料袋背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战争”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01-21
http://news.vnet.cn/info/15/363574.html
核心提示
在我们的采访中,不论是消费者、商家还是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对“限塑令”能否如愿执行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在政策还没有执行之前,有担忧并不是坏事,只有我们能把疑虑表达出来,才能引起政策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关注,以便使这个深得民心、造福后代的“限塑令”能不打折扣地执行。
“限塑令”能否如愿执行?
“如果超薄塑料袋列入淘汰产品目录,禁止销售和生产,那么出口的业务还能做吗?”自从《通知》颁布,经营一家出口型塑料袋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就为这个问题头痛到现在。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社会各界在对国家出台“限塑令”是推行环保、节约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初衷是好的,但能否如愿执行?很多人充满了担心。
商家难题
问题之1 袋子钱收还是不收?
“哎,来半斤五花肉。要搅成肉馅啊。”昨日,在中心菜市场,一位老客向经营猪肉生意多年的柳先生招呼着。柳先生这边手起刀落,把一块五花肉称了重,放入摊子另一边的搅肉机,搅好肉馅就放到了塑料袋里,打包,顾客拿走。“这样的塑料袋也要收费?挺难的。”
“本来就是为顾客买菜提供方便的。”经营着蔬菜生意的王女士感叹说,市民买菜时多出五分一角的零头有时都会免掉,怎么向顾客要塑料袋的钱呢?
每天生意都很好的天津狗不理包子从去年到现在一直是一元四只的价格,不论买多少,顾客都是用塑料袋把包子装走。听说塑料袋要收费,卖包子的人有点郁闷了,“因为猪肉涨得厉害,我们去年六七月份涨过价,一涨价,生意一下跑了不少,只能又恢复一元四只的老价格。现在让我们去收塑料袋的钱,怎么收?”
而一家水果摊位的摊主算了算,生意好时,每天免费给消费者提供的塑料袋有上百个,每个大约3分钱左右,成本不到10元钱。“这两三分的塑料袋钱没法收,收这样的钱不是要把客人赶跑吗?”
为了留住生意,不想因为几分钱“得罪”了顾客,有着这种想法的摊位经营户还真不少。
“在这些菜场里,不可能去监督每个经营者是不是真的跟市民收费了。”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菜市场的经营特点,决定了收费塑料袋的操作难度将会更大。
问题之2 袋子价格定在多少呢?
尽管在《通知》出台后,商家纷纷表达了要将国家政策执行到底的心声,但是私底下一些疑虑却在慢慢传播,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定价、找零难,也有商家担心购物场所里出现“神奇的袋子”,无疑会增加超市物品的监管压力。
“塑料袋收费执行其实有难度。”采访中,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相关人士都纷纷表达了一些担忧,目前超市里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完全是出于方便消费者的附加服务,一旦收费可能会影响到超市的生意;更重要的是,一个塑料袋的价格怎么定?“关于钱的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定高了,消费者不买账;订低了,又会有落下‘走过场’的嫌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由国家统一定价,大家执行起来“底气”也会足一点。
即使消费者愿意出钱,让超市经营者头痛的问题也依然存在,比如找零。对于人流量较大的超市来说,找零一直都是一个难题。“零钱一直都是缺的。”一大型超市的相关人士透露,超市为了找到更多的零钱不但发动了内部员工,甚至制订了相关的奖励政策。而6月1日以后,塑料袋一旦收费,几毛钱一个塑料袋,找起零钱更加麻烦,会让零钞的紧张情况更为突出。
问题之3 自选商品怎么保障安全?
眼下各大超市门口都摆着数排自动储物柜,一般顾客随身携带装有物品的袋子,超市都会建议封口或寄存。顾客在超市门口就可以拿到超市专门的购物篮或购物车,将选购的物品放进去,然后在收银台处入袋打包。而在“禁塑令”实行后,无疑将会有五花八门的篮子或袋子涌进超市。
“如果每个进超市的人都拎着自己的购物篮或购物袋,试想一下,数千名消费者拿着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袋子,不停地挑选商品往袋子里塞,这种情况其实蛮可怕的。”一家大卖场的相关人士摇摇头,“这样不要一个小时,保安的眼睛就会累坏了。”
目前在超市里,一些相对体积较小、价值不高的商品,通常不放防盗磁条,比如饮料、棒冰、饼干、糖果等物品,使得这些物品也更容易出现被盗的现象。“如果消费者在购物时已经有袋子,那超市的购物篮和购物车就失去意义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