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四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杜陈

2022-04-08


国内环境信息


水利部: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开工
4月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在会上介绍,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北调水量和供水的保证率,将重点推进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的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同时,还将深化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的前期论证,推进工程适时建设,确保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在统筹推进其他重大引调水工程方面,魏山忠表示,对于条件基本成熟的,今年将加快推进项目的开工建设。比如,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将抓紧建设,尽早解决粤西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手绘“鸟书”的武汉“鸟叔”
2021年初,由国内科研人员和画师共同完成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正式出版。书中记录了1400多种鸟类,有超过4000张科学插画。在此前的二三十年中,国内最常用的观鸟手册,是英国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编写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对于一直以“出版本土博物百科书”为目标的曾刚来说,这既是鼓励,也增强了信心。“完成这样一本书,工作量是巨大的。但这也说明,国内仍然有许多画师在坚持着。”曾刚表示,在完成了武汉鸟类的绘画工作后,现在他正着手迎接新的挑战——为长江里的200多种鱼画像。“现在,生态保护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认识我们身边的各种鱼,会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他说。(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国每年新增超1000万吨锰渣,如何治理?这份文件给出标准
2022年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锰渣污染控制技术制定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技术规范》规定了锰渣在收集、贮存、运输、预处理、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要求,以及监测和环境管理要求。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资,被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冶金、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国是全球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和高纯硫酸锰的主要生产国,其中电解锰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7%。(信息来源:中国环境公众号)

公路货运车货匹配领域首个碳减排团标发布
记者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获悉,近日,满帮集团牵头编制的《公路货运智能匹配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正式通过评审和发布,标志着我国公路货运车货匹配领域首个碳减排团体标准正式出台。加速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业内测算,交通运输行业年温室气体量占我国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其中公路运输碳排放占交通运输行业排放总量的80%以上,而公路货运又是公路运输中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占比超过60%。对公路货运碳减排而言,短途轻型卡车可以通过清洁能源替代实现碳减排,但对长途中重型卡车来说,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尚不成熟,运输效率提升成为短期内碳减排的重要战略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公路货运市场一直存在个体经营者居多、资源难以整合;线路供需不平衡,车货匹配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中,作为公路货运主力的中重型卡车,社会零散运力所占比重很高,导致对其油耗和碳排放量的有效测算难度较高,而直接在卡车上安装监测装置成本巨大,也难以做到油耗的实时统计。(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天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1.5%以上……近日,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天津市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天津将着力构建六大体系: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政策制度体系等。比如,在生产体系方面,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单位。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引导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在流通体系方面,优化运输结构,推广高效运输组织模式。(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山西加速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019年,《山西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出台,约束矿业权人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8日,记者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2021年底,该省矿业权人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和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共计约200亿元。山西加速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并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露天煤矿监管等方面推出新举措,统筹推进。《山西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再次修订,《加强露天煤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出台,并升级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管理系统。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面,山西要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属地管理职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明确提出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每年实地核查率达100%,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低于20%,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抽检率不低于5%。(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江苏洪泽湖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双增长
截至2022年3月,洪泽湖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26种,隶属19目60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2种。经过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团队专业调查和有关鸟类专家论证,与2013年专项调查数据相比,洪泽湖保护区的鸟类种类增加了7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种类增加了1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种类增加了近3倍;鸟类总数由20余万只增加到50万只。洪泽湖保护区涵盖3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50个群系和76个群丛,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协同地方政府,通过深化“6+1+N”共建共管机制、实施联合巡查执法、开展“两船”清理、推进生态移民、加强鸟类栖息地恢复、强化外来入侵植物治理和做好科普宣传等措施,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2008年至今累计退渔还湿26.62万亩。(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恩施州精准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截至目前,恩施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十三五’末的14.75%提高至21%;铺设管网1397公里,接入农户数达10.3万户。”来自恩施州的一组最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数据,提振人心。这对于刚刚脱贫摘帽的恩施州来说,实属不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处长江中游核心地区的恩施州,治理农村环境这“关键一役”,不仅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关系到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国际环境信息


世界须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减少四成
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是《巴黎协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4月4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为了实现该目标,除非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之前减少43%,否则世界可能会遭受极端气候影响。然而,以目前气温上升的水平,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造成两倍的全球变暖水平:到2100年达到约3.2℃。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由于疫情带来的封锁,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下降,但在2021年,它们等同于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记录。2019年的排放量比2010年高出约12%,比1990年高出54%。(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西班牙天然气发电需求量上升 或致能源价格结构进一步失衡
最近数月内,西班牙使用天然气发电的需求量存在上升趋势。天然气发电在该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15%上升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21.3%。西班牙媒体当地时间4月8日分析称,在当前形势下,用于发电的天然气需求量上升或将导致能源价格结构进一步失衡。西班牙政府已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将天然气价格限制在每兆瓦时30欧元的计划,并等待欧盟批准。媒体表示,除俄乌冲突造成能源价格上涨之外,西班牙政府预计在改变西撒哈拉问题立场后,阿尔及利亚将提高对西班牙出口天然气的价格。(信息来源:CCTV)




环境曝光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违法取水,部分河道长期断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要求,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禁止未经批准擅自取水。但督察发现,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局监管不力,流域内违法取水多发。玛纳斯河流域54个地表水一级取水口中,22个未办理取水许可。此外,玛纳斯河河道外一公里范围内在用地下水机井633眼,按要求应由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局发放取水许可,但目前仍有573眼地下水机井未取得取水许可,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无证取水量高达3545万立方米。作为玛纳斯河流域主要监管部门,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局不但未对违法取用地下水进行查处,反而执法违法。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局在玛纳斯河上建设了21眼地下水机井,至今没有取得取水许可证,违规向玛纳斯县和石河子市供水并收取水费,仅2021年无证取水量就达到了5500万立方米。(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豪横!78株野生兰花装点兔棚菜园
近日,广西贺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侦破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犯罪嫌疑人尹某某未经批准,非法采挖野生兰花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也是贺州首起因非法采挖野生兰花而立案调查的案件。今年3月,贺州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获取了一条关于非法采挖野生兰花的线索,经过缜密侦察,发现八步区大宁镇的尹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3月29日,办案民警依法扣押尹某某家中菜园内78株人工移植的野生兰花。经民警讯问,犯罪嫌疑人尹某某平时酷爱花草动物,今年1月21日,尹某某在滑水冲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看到多株野生兰花,便将其采挖回家,用于装饰家中的兔棚和菜园。(信息来源:中国绿色守望者公众号)



环境评论



从种一棵树开始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如今,义务植树并不仅限于春天,也并非只有亲手种下一棵树这一种方式。从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到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从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到线上的“蚂蚁森林”,植树活动可大可小,参与方式多种多样。如果你没有机会亲手种下一棵树,也可以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阳台绿化、保护鸟类、报告野生动物情况、参与国土绿化普及宣传等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我们在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大好时节积极参加植树护绿,不仅是为“大地植绿”,更是在“心中播绿”。随着一棵棵树木茁壮成长,绿色理念也在深深地植入我们的思想中,也在更多人心中播撒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以树为纽带,人与自然的距离将越来越近。当人和树建立起一种长久的情感,便成了一种情怀。由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就能够真正变为爱护自然的行动自觉,让美丽中国的愿景成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未雨绸缪 打好能源保供仗
如何增强我国油气行业稳产保供的底气?刘朝全认为,有以下三方面举措。一是持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强科技投入,采取精细化措施,尽可能多地在国内生产油气。二是持续做好国际合作,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与第三世界的油气生产国(中东、南美、非洲、中亚等地区)密切合作,稳定境外油气生产,使权益油气当量尽量稳定。三是继续做好国际贸易,并在国家支持下保护好油气进口通道的安全运营。(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环境学术与科技

向大自然要蛋白 科技创新让“植物”变成“肉”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立艳向记者介绍,“植物肉”是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传统肉类替代品,通过科学配方和技术创新,可以生产色、香、味、形和营养都与肉制品相似的植物基食品,是有效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全方位向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生动案例。自古以来,肉类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无肉不欢已成为许多人的饮食习惯。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肉类消费水平将达到4.55亿吨。随着肉制品消耗量快速增长,带来越来越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占用和消耗了大量土地、自然资源和饲养成本,并产生废水、废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我国作为第二大农业排放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12%,农业农村节能减碳空间巨大。(信息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