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5
八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中国经营网: 舟曲无证上马小水电站 地方水电开发入怪圈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804/252291.html
2、中国环境报: 水电开发非得用足每一滴水?(刘晓星)
http://www.cenews.com.cn/xwzx/kdpdk/201108/t20110805_704908.html
专题报道:
3、21世纪经济报道:渤海漏油之谜:燃料油从何而来?(尹一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4/zOMDcyXzM1NTIzOQ.html
4、中广网: 乐亭油污未散天津又漂油污带 扇贝之死谁之过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8-05/3236543.shtml
5、中青报: 真相正随着油污飘远(刘道彩)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336525.html
6、南方日报: 污染成本过低 渤海漏油事故肇事者难得严惩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8-05/3236176.shtml
地方信息:
7、燕赵都市报: 石家庄141家企业承诺环保不达标向市民道歉(李春炜)
http://env.people.com.cn/GB/15342297.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8、南方周末: 渤海溢油追踪——扰动的地层,不安的真相(冯洁 童菲菲)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22
9、南方周末: 治城市内涝先治官(吕宗恕 沈念祖)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13
深度报道:
10、每日经济新闻:涪江水污染示警 多地筹建第二水源地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8/1141312506516_1.shtml
11、CCTV《今日观察》: 统计称全国6成城市曾现内涝 轻地下系城建通病
http://env.people.com.cn/GB/15335344.html
12、三联生活周刊: 涪江水污染调查:锰渣厂报告未提及泥石流威胁(丘濂)
http://society.huanqiu.com/discovery/2011-08/1881907.html
13、第一财经日报: 稀土停产惹争议 行业八成企业环保不达标(曹开虎)
http://env.people.com.cn/GB/15342311.html
环境评论:
14、新华每日电讯: “草根”成环保“第三方力量”( 谢樱、毕子甲、刘良恒)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8/04/c_131027780.htm
15、千龙网: 遏制不要命的水电冒险须修政绩“导流渠”(郭鑫)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8/04/2540@7231110.htm
16、千龙网: 没人为灾难付代价必有人为钱不要命(舒圣祥)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8/04/2540@7229826.htm
17、中国青年报: “要钱不要命”要的是别人的命(肖时候)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1_08/05/8197523_0.shtml
18、新华网: 究竟谁该为环境污染“埋单”?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8/05/c_121818539.htm
19、荆楚网: 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利益(毛开云)
http://opinion.people.com.cn/h/2011/0804/c159301-1368813608.html
绿色活动:
20、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绿家园乐水行2011年8月活动通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cc5130100uvfj.html
1、舟曲无证上马小水电站 地方水电开发入怪圈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8-04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804/252291.html
水电开发给舟曲带来一年2000万的税收。不过,这些无证小水电项目的无序上马,致使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隐患巨大。
白龙江部分河段几近干涸。电视截屏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去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后,现在舟曲审批立项的水电站已有68家,只有一家通过安评并到地震局登记注册。
水电开发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一年2000万元左右的税收。不过,这些无证小水电项目的无序上马,致使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隐患巨大。
水电站“大跃进”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1471人死亡,294人失踪 ,2500多人受伤。中央和甘肃省投入资金五十亿两千万,用于舟曲灾害重建、恢复生态。
就是这个饱受大灾侵袭的甘肃舟曲,如今正加快上马水电站项目,目前全县审批立项的水电站已经有68家,而舟曲所在的整个白龙江流域,水电站项目已经超过了1000座。资料显示,当地仅拱坝河上就聚集了水电站十多座,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
舟曲县地震台台长聂立民、土地局副局长张晓红明确表示,白龙江流域不适合修水电站。地质专家说,白龙江处于一个大断裂带,从迭部到舟曲到武都的部分都是白龙江大断裂带。国土局副局长说,这里的山体比较破碎,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地震滑坡泥石流三大灾害的高发区。
张晓红说,造成去年舟曲八八特大泥石流的滑坡体积是200万吨,而像索尔图滑坡、泄流坡滑坡这些“巨无霸”,滑坡体达13000吨,并且在1981年和1991年都发生了滑动,堵住白龙江,淹没了县城,直到现在还在慢慢滑动。在这样的地方进行水电站开发,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方财收“大跃进”
白龙江越建越多的水电站,使得当地人非常担心,从八十年代的森林砍伐,到近几年的开矿、大规模修水电站,舟曲的生态环境已经脆弱不堪,越来越频繁的泥石流就是大自然给舟曲的警告。
舟曲县地震台台长聂立民表示,对于地震断裂带的建设原则,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规定,包括水电站在内的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地震部门的安全评估才能进行,并且必须到当地地震台进行注册登记,但白龙江流域建设的68家水电站有67家没有通过安全评估,只有玛曲水电站一家办了相应手续。
记者了解到,水电站项目的审批立项需经过严格的环评手续,舟曲县68家水电站的环评情况至今未有给出官方说明。甘南州环保局未能提供流域内水电站的环评情况。
林业资源丰富的甘南地区,曾经也是原始森林覆盖,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几十年来的砍伐,导致林业资源消耗殆尽,从2005年开始,甘南地区各县提出“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富县”的开发思路,招商引资发展小水电。从水电站分布图来看,不止舟曲,整个白龙江流域,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水电站所覆盖。
舟曲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称,在没有水电招商引资之前的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刚过千万,招商引资六年后,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2700万,全年财政收入预计将会达到4929万。其中40%来自水电站营业税。
水电开发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了一年2000万左右的税收,但是,因为一次八八特大泥石流造成的灾害,中央和省级财政需要投入的援建资金就高达50亿两千万。这真是一笔糊涂账。舟曲的水电开发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税收算地方的,而生态破坏一旦引发了灾害则会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全部买单。(编辑 谢振轩)
2、水电开发非得用足每一滴水?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8-05 刘晓星
http://www.cenews.com.cn/xwzx/kdpdk/201108/t20110805_704908.html
水电开发带来诸多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机制,各水电企业只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逐步建立起促进河流生态健康的生态调度长效机制成为关键所在。
中国水电开发将"加速跑",有望在未来10年装机容量翻一番。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国家能源局水电开发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透露,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将要开工建设水电规模总计达1.2亿千瓦。
近几年来,在大江大河上大规模开发水电引发的争议层出不穷,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水电开发导致水资源量减少、珍稀鱼类濒临灭绝、流域生态遭到破坏等诸多方面。
对于即将到来的水电开发热潮,如何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水库与河流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对流域水资源开发调度进行整体性的科学论证等诸多问题亟待引起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
关注一:水电开发导致生态问题频发根源何在?
大江大河流域内缺乏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机制,水电企业都以各自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水资源进行调控。不科学的水库调度方式为河流生态环境埋下了隐患。
"上游碧波荡漾,下游溪河枯断。"一位老水利专家如此形容水库大坝建设后对河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毁灭性破坏。
水库大坝是人为改变了河流原有的自然演进和变化过程,进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流域,跑马圈水式的大规模水利开发带来的生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流域共有水库约4.6万座,总库容超过250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和特大型水库166座,总库容1900亿立方米。而在"十二五"期间,长江上游将是水电开发的主战场,其中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将成为水电"大会战"场地。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喜欢急流环境,而电站建设后,水流速度变慢,导致鱼卵沉入水底。而梯级水库建设将造成洄游性鱼类生命通道阻隔,导致珍稀鱼类濒临灭绝。
一位长期从事水利生态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及其中下游湖泊组成了世界独特的"江-湖复合型湿地",冬夏水位的巨大落差是它最典型的特征。这些湿地是世界水鸟最重要的越冬地。近几年来,由于受长江流域水库叠加作用的影响,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湖泊的枯水期提前到来,对于湿地植被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并进而影响候鸟栖息。
珠江也是如此。整个珠江流域有水库9000余座,仅广西境内红水河上即拟建十几个梯级电站。近几年,水量丰沛的珠江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渐严重,导致河口咸潮入侵问题突出,有关部门不得不研究采取联合调度措施,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
筑大坝开发水电对河流的生态系统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向记者介绍说,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境,甚至导致部分水生生物的消失。大坝切断了河流,一些洄游性鱼类的通道被阻断,导致洄游性鱼类不能完成生育,可能导致消亡。另外,由于河道筑坝,水文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一些生活在湍急河流里的鱼类因生境的变化难以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
第二,可能导致河流断流。筑坝蓄水,是导致河流断流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一条兴建众多水库大坝的河流,更是如此。如永定河上游修建了众多的水库大坝,导致洪水肆虐的永定河下游断流,永定河已经"死亡"。
第三,导致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演替,自然的河流演变成"人工渠",如我国西部一些河流的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由于过度稠密,河道已经演变成"人工渠",生态系统发生很大变化;
第四,影响河道演变,筑坝极大地影响河道,影响水沙平衡,清水的下泄导致河道冲刷加剧,引发系列的生态问题。
第五,对河口的生态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河流上游众多水库的存在,导致河口的水量减少,严重影响河口的生态,甚至出现海水倒灌等现象。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水库基本采取汛末蓄水的方式,对实施梯级开发的流域,上游水库基本在同一时段蓄水,对下游的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生叠加,在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将发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位剧降"、"珠江咸潮入侵"等类似严重的流域水资源问题,导致流域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正是不科学的水库调度方式为河流生态环境埋下了隐患。"姜文来认为,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来分析,现行的调度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现有的水库调度主要是围绕上述效益最大化而展开,而生态效益则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考虑。
"如岷江干、支流上建成了大量引水式水电站,各水电站为了获取最大的发电效益,尽量引水发电,基本不考虑河道内生态用水,导致干流出现断流现象严重。"姜文来说,岷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原生的近40种鱼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由于河流减水或断流,河床萎缩或干涸,直接影响鱼类的繁衍和生存,鱼类数量和种群急剧下降,许多河段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谢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大多数水库调度方案没有考虑水库大坝下游的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特别是引水式电站和调峰运行的电站,造成了下游河段的减水和脱水,直接威胁着下游水生态。受水库调度方式的影响,造成库区局部缓流区,使水质下降,特别是在支流回水区,由于流动变缓,加之污染物的累积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而在水库调度中,水流下泄,影响下游河流湖泊水位、河床的稳定以及河口的形态,以至于影响到下游的生境,对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流域内缺乏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以各自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调控,正是造成对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的根源所在。"一位业内生态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注二:生态调度能否恢复河流生态?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生态调度仍以单一的水质改善为目标,对生态综合目标设定不清,且未建立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难以完全恢复生态。
当中国的两盆淡水--鄱阳湖和洞庭湖在今年席卷南方的旱灾中大面积干涸时,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水电开发与河流的关系,迫切需要建立水库运行管理的新模式和生态调度的新方式。
自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在珠江、黄河、嫩江、海河、太湖、淮河各大流域陆续开展了生态调度实践:
从2000年起,水利部门对长期断流的塔里木河、黑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使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濒临毁灭的绿洲生态重现勃勃生机;同年起,开始实施"引江济太"工程,在太湖进行冲污试验,探索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环境治理,并紧急抽引长江水向南四湖进行应急生态补水。
2004年,实施了从内蒙古察尔森水库向吉林向海湿地的应急生态补水;同年又从岳城水库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并于2006年和2008年两次从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挽救了这些几近或已干涸的湿地。
另外,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同时,水利部门通过水量统一调度,先后9次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使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增大到3880立方米每秒,为综合治理黄河泥沙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水利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调度的有益尝试。然而作为一种有效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手段,生态调度也存在诸多问题。
河道内到底需要多少水?到底保护的目标是什么?生态效益如何评估……在谢新民看来,生态调度存在着诸多困惑。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保护一个珍稀鱼种,在水利开发进行评估时必须熟悉和了解这一鱼种的产卵时间及所需的水文条件,但是目前并不能完全掌握这个数据。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生态调度仍以单一的水质改善为目标,具有明确的生物保护对象的生态调度实践还较少。"谢新民说。
生态调度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对扎实的基础研究作支撑成为推进生态调度的症结之一。谢新民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已转移到对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调度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回顾评价方面,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生态修复实践和相应的观测研究,促进了河流生态学的快速发展。而我国还只是重点关注新建、在建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的预测,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系统的后评估工作方面也十分薄弱。
谢新民还指出,受专业知识、资金的限制,我国普遍缺乏长期系统的生物监测资料,对生物的生态水文、生态水力学特征的认识还很薄弱,对于动态流量过程的生态作用认识还很不充分,尤其对洪水过程的生态作用则更少关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已开展的生态调度实践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指导和支持,对于调整调度方式的次生效应、远期效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还没有详细的、长期的系统监测计划以及效果评价计划。在监测项目中,主要是水文、泥沙、水质监测项目,普遍缺乏生物学指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的流域管理体制是流域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尚未建立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在已实施的生态调度中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应急调度,往往需要通过多部门、多行业协调的方式,来协调因生态调度而引起的利益问题。
目前,除黄河流域及其他少数流域已经明确了水量分配关系,初步实现了流域水量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外,在其他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仍未真正落实。对此,姜文来认为,正是由于缺乏生态调度的长效机制,生态调度可持续性难以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生态调度以行政手段为主体,应急调度占主导地位,缺乏长效的机制,导致生态调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冲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生态调度目标较为单一,如不断流、改善水质等,对生态综合目标设定不清,难以完全恢复生态。"
关注三:如何推动生态调度从应急走向常态?
进一步加强流域的水量统一管理;通过建立生态调度补偿机制,落实生态水量;遵循近自然水流情势和因地、因时、因物种制宜的基本准则,逐步建立起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长效机制。
生态调度的实施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或生态灾难的应急性调度,并且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在珠江、黄河等部分流域内也出现了由实验性、应急性的调度逐步向生产运行的制度化调度发展的趋势。在谢新民看来,生态调度要从目前的应急性调度逐步过渡到日常性调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位长期关注水资源调度的环保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解决水资源调度的问题,关键还是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细节化的科学调度体系,这一体系要确保能够打破地方和企业的既得利益的约束,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调度,尤其在非防汛抗旱期间的日常调度,确保全流域的生态流量。为此,还必须要建立各流域关键节点生态流量目标体系,明确每个节点必须要确保的基本流量,为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水量保证。
我国河流大规模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相对于欧美国家200年左右的开发历史而言,具有时间短、开发集中、强度大的特点,水污染、渠道化、片断化等胁迫因素呈现集中突发的形式。同时,由于我国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冲积河流演变的高度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大了河流生态修复的难度。
谢新民认为,在设置生态调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对生态调度目标的限制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设立适合国情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对具备条件的流域,尝试开展具有明确生物保护目标的生态调度实践;根据不同流域的实际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宜的生态修复目标,充分考虑时空尺度,合理安排试点工作和流域生态调度整体安排。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在理论上亟待从河流体系视角拓展到河流生态系统的视角,从生态保护的角度重新审视河流系统的特性,认识其生态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机制。从原来擅长的对河流水文地貌过程、化学过程的认识逐步向兼顾生物作用过程的方向转变。"
谢新民强调说,生态调度的成功实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生态调度调控理论基础之上。在强调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逐步向动态的自然水文情势的范式转换,加强对洪水过程的生态响应的研究;逐步实现由模式模仿向基于生态过程的生态调度过渡,为我国的河流生态管理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采访中,谢新民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们给某个流域做水资源综合规划时,套用国外理论公式,计算出流域内每天留出一部分流量作为生态用水。这一规划举措引发了一位规划参与者的哈哈大笑:"你们这是把水白白浪费掉了"
包括河流动态生态流量到底应该是多少,目前还都是一个未知数。谢新民认为,需深入开展河流健康评价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在技术方法方面,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调度技术准则和评价方法,重点解决生态流量过程的确定方法、实时调度中生态调度规则生成及调度技术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流量确定方法仍基本停留在适于规划阶段的粗略的水文学方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借鉴吸收国外的成功的经验,同时针对我国国情,重点研究开发适于规划、设计及运行调度阶段的不同精度和不同资源需求的动态生态流量确定方法。"
谢新民说,目前,我国流域水库管理局主要收入以发电、旅游和供水为主,由于水库管理局本身没有生态调度的职能,要想推进生态调度的常态化,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为此他提出几点意见:
在管理制度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流域的水量统一管理,开展生态水权研究,明确生态调度的法律地位。加强生态调度补偿机制研究,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落实生态水量;尽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河流流域生态健康的水利水电工程调度模式。
同时,要遵循近自然水流情势和因地、因时、因物种制宜的基本准则,制定适合国情的近期和远期目标,逐步建立起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调度工作。
马上就评
以生态调度指引河流开发
原二军
围绕水电开发导致诸多生态影响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而在“十二五”期间,水电开发的迅猛势头依然不止。面对这一现实,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上,许多水电开发项目的主体都是大型电力企业,作为一家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能,尽管在发电的同时也会顾及到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的功能,但与发电这一最大经济利益相比,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对于保证河流的生态功能方面,就无暇顾及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水科院谢新民遇到的尴尬也就不意外:他在做水资源综合规划时提出规划需要每天留出一部分流量作为生态用水,却引发了“你们这是把水白白浪费掉了”的嘲笑。
这一嘲笑的背后,是发电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贪婪追逐,根源却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生态调度长效机制。
生态调度是一种在实现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社会经济多种目标的前提下,兼顾河流生态系统需求的水库调度方法,它是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河流健康的调度方式,是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审视河流系统的特性,其本质上是在开发水力资源过程中,真正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的内在关系。
作为一种有效的河流修复技术手段,生态调度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实践,在协调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条干流长达1050公里的河流上共建有54座水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田纳西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调度方式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不但满足了公众和管理机构有关水质保护、生态修复和生物栖息地保护的要求,其原有的基本功能也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而修建有90多座大型水库的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由于承受多重胁迫,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现象比较突出。为了遏制流域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趋势,澳大利亚于2002年启动了墨累河生命行动计划,它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恢复行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生态调度在我国一些流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自1999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使受黄河断流破坏的河道湿地得到修复,由于环境得到改善,许多珍稀、濒危鸟类在湿地恢复区内成群出现。更为重要的是湿地恢复工程大大增加了三角洲淡水湿地面积,部分恢复了三角洲淡水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了整个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稳定。
作为河流生态和环境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尽快建立起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生态调度机制,推进生态调度常态化,将有助于缓减河流开发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保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保证水资源开发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3、渤海漏油之谜:燃料油从何而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8-04尹一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4/zOMDcyXzM1NTIzOQ.html
核心提示: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鉴定,河北乐亭油污并非原油,而是原料油。监管部门难逃隐瞒事故的嫌疑。
中海油位于渤海的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正变得越发扑朔迷离,承担主要事故责任的康菲石油虽然在各方讨伐压力下正抓紧对溢油事故进行处理,但这片被污染的海域背后还掩藏着诸多难以解答的疑问。
8月2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公告,称经河北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鉴定,7月27日在丰南近岸海域发现的黑色油污块群漂浮带,经提取了3个油样送检,与7月28日在乐亭老米沟河口东侧沙滩发现的少量油颗粒,结果均为燃料油。
与此同时,河北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也同时报告,7月28日在唐山乐亭老米沟渔码头附近浪窝口近岸养殖区附近海域布设4个监测站点,其中3个站点海水水质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一个站点海水水质略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根据国家对海水水质标准的界定,河北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这一结论也就意味着当地遭受大面积死亡的水产并非源自于蓬莱19—3油田的漏油。
这样的鉴定结论显然很难让当地160多户扇贝养殖户认同,本报记者调查得知,在乐亭老米沟河口东侧沙滩出现黑色油污时,当地渔民就已经在唐山市公证部门的监督下对油污进行了取样。
一名参与取样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采样时的油污正是原油,并非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鉴定的燃料油。
“当时有七八个养殖户和公证人员,以及媒体记者一起参与取样,我们用打火机去点,根本点不燃,而且原油和燃料油的区别很大,很容易分别。”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燃料油从何而来?
“如果说水产死亡是燃料油所致,那漏油的量肯定很大。”
所致,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事实上,早在7月20日,国家海洋局也发布公告,称经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分析,鉴定锦江近岸海域的油污也为燃料油。随后,这一公布于国家海洋局官方网站上的公告被删除。
“燃料油的毒性很强,但从当地水产死亡数量上看,要造成这么大影响泄漏的燃料油的量应该是很大的。”《光明日报》科技部高级记者、资深环保人士冯永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漏油事故后当地水产养殖户的初步统计,由于海水遭到污染,当地160多户渔民养殖的35万亩扇贝出现大面积死亡,经济损失约3亿人民币。
随后唐山市环保局、海洋局、水产局也成立联合调查组,水产损失统计也于7月29日完成,损失情况与当地渔民自行统计的损失情况大体一致。
本报记者了解到,交通部在渤海领域设立了多个海上救捞中心,但本报记者查阅国家海洋局和交通部救捞局的公告信息,并未发现近期有燃料油运输油船发生漏油事故的披露信息。
“如果说水产死亡是燃料油所致,那漏油的量肯定很大,但相关部门没有公布有燃料油泄漏的信息,这很可能又是一起被隐瞒的漏油事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鉴定结论挑起了新的疑问,如果鉴定结果属实,那么漂向乐亭海滩的燃料油油源又是来自何处?
本报记者致电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新闻办,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北海分局目前只负责对油污进行鉴定,对于燃料油的出处则不置可否,称渤海湾作为油轮运输的交通枢纽,燃料油可能是运输船舶在海面经过时侧漏故。”冯永锋说。
虽然导致当地养殖户大规模经济损失的调查报告尚未公布,但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的鉴定结果很可能是康菲石油“试图逃避赔偿责任”的刻意之举。
“在漏油发生后,我们就进行了采样,采样完成后唐山市公证处就贴了封条,他们鉴定为燃料油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当地一名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如果是燃料油,监管部门就难逃隐瞒事故的嫌疑,如果不是,那鉴定结果就是一个谎言。”冯永锋说。
受害人被分化
国家海洋局的鉴定行为属于单方委托,受害者仍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对油污进行鉴定
漏油事故正带着诸多谜团逐步演化,当地160多家养殖户最初义愤填膺的态度也正悄然改变。
“现在养殖户好像没有了当初的焦急和愤怒,立场也开始分化,除了一小部分还坚持上诉外,更多的人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当地一名知情人士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公司迟迟不提赔偿方案是受害渔民觉得索赔无门的原因之一,而除此以外,来自有关部门的“约谈”压力则是养殖户选择噤声的主要原因。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乐亭县扇贝养殖协会会长杨基珍已于4日上午“被唐山市相关部门叫去谈话”,本报记者多次拨打杨基珍电话,截至发稿,对方手机一直无法接通。
北京市荣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董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已经公布了鉴定结果,但受害人依旧可以以集团诉讼的方式对其提起诉讼。而在处理环保案件的法律程序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鉴定行为属于单方委托行为,受害者仍然可以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对油污样品进行鉴定。
“法律规定,证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三个特征,北海分局鉴定的样品取自哪里?又是受谁委托?这些问题都有待推敲。”董刚说。
而与各环保组织决定采取法律手段对事故责任方提起诉讼不同的是,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对赔偿责任不正面回应的态度已经让当地渔民自觉“无力回天”。“觉得拿他们没办法,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政府部门就赔偿的事情来找我们协商。”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地扇贝养殖户遭受污染最少的在2.5万亩,最多的有15万亩。
“经济损失最少的也在100多万以上。”知情人士说。
4、乐亭油污未散天津又漂油污带 扇贝之死谁之过
来源:中广网2011年08月05日杨均天、陈庆滨、天津台记者刘克琦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8-05/3236543.shtml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河北乐亭养殖户养殖的扇贝出现大面积死亡;而在距离渤海湾海岸线15海里的天津海域,出现了三、四米宽的油污带。渤海油田漏油刚刚过去不到两个月,两地的异常情况和漏油事件到底有没有关联?
乐亭:养殖户的网箱都被油污覆盖
在乐亭县的一个叫做老米沟的地方,有一座渔港,当地渔民和养殖户的船都是停靠在这里,每天一早出海,知道傍晚才返航。采访时记者身边聚集了一些忧心忡忡的人,他们都是受油污带影响的养殖户们,根据他们的描述,油污带对于养殖扇贝的危害相当大,有的养殖户的网箱都被油污覆盖。
记者:去海上看到有油花了吗。
养殖户:现在这个油花老厉害了。
记者:怎么个厉害法啊?
养殖户:海的表面全是油。
记者:那么你们养殖的地方呢?就养扇贝的地方?
养殖户:有,特别厉害。
记者:那这养殖场现在都被油花覆盖了吗?
养殖户:覆盖了,基本上吧,90%以上。
记者:像这种情况以前有吗。
养殖户:以前没有,今年海里全是,那个水都是黑色的。
最坏的情况很可能是众多养殖户血本无归
在采访中一些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养殖户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他们以前并没有遇见过,就是有油污也是零星的,对网箱养殖的危害几乎为零,但这次的杀伤力简直是致命的,最坏的情况很可能是众多养殖户血本无归,从事养殖工作十年之久的养殖户的介绍:
记者:现在扇贝还能卖吗?
养殖户:扇贝啊?现在还没长大呢,今年也不长了,海水都油,满水都油。
记者:是不爱长扇贝卖不出去呢?还是因为污染卖不出去啊?
养殖户:海水污染呗,扇贝长不大啊,就卖不出去呗。每年在这个季节的话,扇贝得长得比一块钱的硬币大了,现在也就是咱们手指盖大。
123下一页
5、中青报:真相正随着油污飘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8月05日 刘道彩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336525.html
8月3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公布,河北唐山丰南近岸油污和乐亭老米沟河口东侧沙滩油颗粒样品的油指纹鉴定结果均为燃料油。这也就意味着,乐亭海产品大面积死亡与蓬莱19-3泄漏无关。(《京华时报》8月4日)
那么,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燃料油到底来自何方?到底谁该为事件埋单?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上燃料油可能是船舶在海上经过时留下的,也有可能是其他途径。但这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
如果污染源成了过往船舶,不仅中海油与康菲石油公司无需为事件担责,恐怕连责任方也难认定,更不用说责任赔付了。对于这一结果,乐亭水产养殖户显然无法接受。因为在不久前的7月19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还发布信息称,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发现的油污颗粒均来自蓬莱19-3油田。并声称他们的检测是“在国家级的权威鉴定机构做的”,“具有法律效力”。但为何十几天之后,情况竟发生如此逆转?
不仅如此,记者在求证唐山市海事局时,得到的回答是:自6月份以来,他们并未检测到有船舶溢油事故,所检测船舶排放的油污量也很有限。而且,乐亭水产养殖协会也表示,乐亭海产品大面积死亡,是发生在6月20日左右,而海洋局给出的鉴定结果却是出自7月27日和28日的油污样品,难以佐证一个多月前的污染事件。
这让人想起7月初,山东长岛附近发现疑似油膜和溢油,并出现海产品大面积死亡。但据报道,当地渔民被政府封口:“不得讨论漏油的事情,更不准对任何陌生人提这件事。”而当地海洋部门对油污的鉴定结果也与乐亭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污染源为燃料油,与蓬莱19-3油田溢油无关。(《新民周刊》 7月20日)
从报道看,自乐亭污染事件发生以来,呼号奔走的似乎只有民间环保组织。而对于民间组织来说,这场生态索赔诉讼却面临一系列挑战:有关部门能否有效提起生态索赔并及时公开信息?损害范围如何确定?如果民间组织提起诉讼,有关部门不作为,起诉成本、败诉风险该如何承担?所有这些,似乎都在昭示着乐亭污染事件不可预知的走向。
漏油事故发生两个多月,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并未向公众发布任何关于污染治理的消息,污染面积却在逐步扩大,已经从中海油最初声称的“只有200平方米”,蔓延到4000多平方公里。已经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且这种破坏还会持续多年。但目前除了20万元的罚款,涉污企业的损害赔偿依然毫无进展。
照理说,按照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商业伦理,油企享有近海油田的开采权,也当自觉承担起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但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油企的自觉性并不怎么高,到底是谁让他们养成了傲慢、不负责任的习惯?
6、污染成本过低 渤海漏油事故肇事者难得严惩
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08月05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8-05/3236176.shtml
公共环境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国家法律制度相关缺失及缺陷
渤海漏油事件曝光两月余,处理结果仍然悬而未决。
发生漏油的蓬莱19-3与绥中36-1油田,一个是中海油与康菲公司合营的国内最大海上油气田,一个是中海油已建成投产的最大的自营油田,最近它们所属的公司均纠缠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涉事企业声称平台已经停产并控制住漏油,更为长远的污染危害评估与损失赔偿却进展缓慢。两个月来,受损失渔民的呼声日趋强烈,国家海洋部门也向企业下了最后通牒。然而,两个月来旷日持久的等待中,质疑四起。人们担忧,在环境污染评估、索赔等制度法规的缺陷下,处理结果会否再一次成为企业污染成本过低的“隔靴搔痒”事件。
水生物死亡指向漏油污染
“国家海洋局昨天向我们了解情况,答应尽快把调查情况公开给公众,但目前仍在调查之中,他们说不便回应。”环保NGO自然之友的负责人杨洋对本报记者说,此时是在他们向国家海洋局递交《加快渤海漏油事故处理的公开信》4天之后。
联名递交公开信的共有11家环保NGO组织。这些民间环保团体对记者坚称,“如果国家海洋局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无法提起公益诉讼,环保组织将不排除在近期率先提起。届时,希望能够得到国家海洋局的协助与配合。”
在7月中旬,其中一个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就赴山东长岛、河北乐亭等溢油事故现场实地考察。当时参与的邵文杰仍记忆犹新地告诉本报记者,“河滩上都粘上了油污,沙子已经变成暗黑色,乐亭县水产养殖协会会长告诉我们,今年七成的扇贝都因油污死亡了,以往只有3%左右。水产损失已经超过3亿元。”
环保组织考察的情况随后被新华社等媒体采访佐证:近一个多月以来,乐亭县160多家养殖户350多万笼扇贝死去,当地的扇贝苗还在继续大量死亡中。7月18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也确定,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出现的少量油污颗粒来自蓬莱19-3油田,这一海域就在乐亭县海域境内。8月1日,北海分局再次在网站发布消息,蓬莱19-3油田B、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并出现油带。
关于赔偿,虽然至今也没有任何部门给当地养殖户一个说法。但随着环保NGO和媒体的介入,乐亭县水产养殖协会已表示将状告康菲公司和中海油,要求责任方赔偿损失。
昨日最新的消息说,扇贝死亡跟漏油没有关系,不过养殖户对这一说法坚决反对,这使得本来清晰的事件再次陷入迷雾之中。
123下一页
7、石家庄141家企业承诺环保不达标向市民道歉
来源:《燕赵都市报》2011年08月05日李春炜
http://env.people.com.cn/GB/15342297.html
燕赵都市网讯 (记者 李春炜 见习记者 张想玲)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要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在8月4日上午举行的石家庄市推进重点企业环保公开承诺会议上,141家重点企业签署了环保承诺书。如因环保不合格致使公众环境权益受到损害,企业除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赔偿公众和社会损失外,愿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据悉,这种环保承诺在河北省还是第一次。
重点企业首次做出环保承诺
4日,石家庄市141家重点企业的代表:石化石炼化分公司、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环保承诺书上签字,承诺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达到规定标准;不擅自转移、倾倒危险废物或委托无资质单位和个人非法处置固废和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或存在严重隐患;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减少异味排放等。
承诺书的最后还明确指出,如果企业违背了上述承诺,致使公众环境权益受到损害,除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赔偿公众和社会损失外,愿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据石家庄市环保局局长张炬介绍,全市141家重点排污企业签署环保承诺书,这在我省尚属首次,是探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公众参与,企业自主,社会动员,有序监督的环保新道路。
重点企业总排污占全市三分之二
据了解,2011年全市共有141家企业被列为国控重点企业,其中废水重点企业88家,废气重点企业34家,污水处理厂24家。据介绍,141家重点企业是排污大户,总排污量占到了全市三分之二。其中,今年上半年,重点企业核定废气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72.4%、废水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60%。
据石家庄市环保局局长张炬介绍,2011年上半年,全市重点企业环保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污染减排、清洁生产等工作顺利推进,重点企业按时进行排污申报,92家重点企业列入2011年清洁生产审核名单,4家已完成清洁生产工作,并申请审核;78家企业已签署合同,正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重点企业全部申领排污许可证。但同时,全市重点企业环保工作在设施运行、危废管理、减排工作进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是有部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个别企业部分污染因子监测超标。”张炬说,部分企业在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等方面均存在漏报或填报不准确情况;部分企业未按危险废物转移审批程序的规定执行,将危险废物按照一般废物对待,交由没有处置资质的厂家处置利用等。
企业环保自觉将提高
对于此次企业做出环保承诺的意义,石家庄市环保局张炬表示,主要是为了推进重点企业环保公开承诺制度,提高企业环保自觉意识,逐步提升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量。“让企业做出这样的承诺,是为了促使其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张炬说,保护环境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体现,也是企业应该自觉履行的社会责任,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自觉履行环保的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也是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
张炬认为,环保首先要靠企业自律,其次靠部门监管和公众监督,第三才是执法环节。“以前如果出现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一方面,会从行政层面对其进行处罚,如果涉及到犯罪,还会有公安部门介入进行处理。”
141家重点企业作出承诺后,如若违背,除了受到相应处罚外,还要面向公众,对社会公开道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相关新闻
石家庄建立环保治安办公室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李春炜见习记者张想玲)4日,记者从石家庄市环保部门获悉,省会开始建立环保公安联动协调机制,已成立公安局环保治安办公室,进驻石家庄市环保局。
据悉,省会环保治安办公室将依法保障环境执法人员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其中,对在环境执法过程中,阻碍环境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环保治安办公室还将参与配合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一些特定的专项行动,由治安办公室配合,确保行政执法顺利进行。对恶意排污或造成污染事故的责任人,市环保局在依法做出处理的同时,需移送公安机关追究治安和刑事责任的,由治安办公室负责协调督办,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对涉嫌犯罪的按照程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环保治安办公室重点做好市本级工作的同时,将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相应机制,推动基层环保公安联动协调运转。
据市环保局局长张炬介绍,下一步各县市也要设立相应环保治安办公室,统一规范加强管理。今后,环保执法还要逐步与检察院、法院结合起来,如设立专门的环保法庭等,形成一条龙监管执法体系。
8、渤海溢油追踪——扰动的地层,不安的真相
来源:南方周末2011-08-04冯洁 实习生 童菲菲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22
事发三月,渤海溢油远未终局。真相是溢油者原本可以告知公众,却选择缄默,直至渤海湾岸滩死鱼报告此起彼伏、油指纹鉴定轮番不休。宣布溢油基本控制逾月,却仍不时有油花泛起。已被定性为“井涌、侧漏”的C平台溢油,亦不排除藏污于海底。被强调发生在“自然断层”的B溢油点,不知是否仅是被扰动的地层中的冰山一角
不该发生的伤害
7月29日和7月3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连下发两个通知,要求渤海蓬莱油田的溢油点必须在8月31日之前彻底封堵,还要求在8月7日之前,彻底清理溢油区域的海底油污。
此时距溢油事故发生,已近3个月。其间,被钻井作业压力挤破的地层,溢油淅沥不止。其间,谁该向公众披露溢油信息,在监管者国家海洋局、作业者康菲、合作者中海油三方之间,如皮球滚动。
日前,中海油一内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披露,自6月18日(即蓬莱19-3油田C平台溢油事故发生次日)起连续数日,中海油发给康菲中国的《溢油应急策略》中,均已明确建议康菲“针对溢油形势,通报地方受影响的渔业、养殖、旅游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培训安全技能和财务帮助”。
该人士表示,蓬莱19-3溢油已达中国三级溢油标准,依据以往经验,总有漏网之油漂抵岸滩,需提前警示以做准备。2010年6月,BP在掏出200亿美元赔偿基金前,已向溢油受害者提供了安全培训、防护服以及直接雇佣等机会。
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等地,则没有那样幸运。经中国海监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分析鉴定,这两处的油污样本,均证实来自蓬莱19-3油田。而这两地地处渤海湾西北部,距溢油钻井平台百公里开外,随洋流漂浮至此。
“要给可能的受害者规避的机会,而不是等着损害发生。”上述中海油人士表示。7月29日,中海油邀请10位媒体高层人士赴京,座谈渤海溢油信息披露得失。不少与会者认为,6月17日C平台溢油发生,随后的几天是披露佳期,亦可与一些死鱼臭虾事件脱责,可惜错失时机。
随后闹出山东长岛和河北乐亭两件死鱼官司,尽管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油指纹鉴定为其撇清了关系,仍引发了舆论和普通民众对海产品的担忧。
国家海洋局、康菲、中海油三家的“委屈”,媒体记者均已耳熟能详。国家海洋局认为其已经责成康菲披露信息,而康菲则推说按规定第一时间上报了监管部门,中海油则表示不便越俎代庖替作业者说话。康菲中国作为溢油直接责任方,直到7月初才正式回应事故。
一度,康菲对C平台溢油被海监部门“抓现行”颇感委屈。康菲石油公关顾问约翰曾向南方周末记者否认瞒报。从康菲中国网站上其专门上线的事故专题说明来看,对C平台溢油由海监部门先发现一事,康菲已默认。
正当不再纠结“瞒报”之时,康菲网站上一条本无关事实的术语解释,却直指“B平台的现象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海底渗油现象”。这条术语用来解释探测潜在溢油点的“旁侧声纳扫描”时,莫名缀上了上面那句话。旁侧声纳扫描是一种应用于水下、类似雷达的技术,可以提供海底轮廓以及附着于海底的物体照片。
南方周末记者曾致电康菲中国公关部,询问此举是否有康菲为B平台溢油脱责的嫌疑。此前,C平台已基本明确定性为人为事故,而B平台因溢油点在平台外,且无任何钻井设施,一度被康菲指为“自然发生”。康菲中国公关部在记者致电后,在网站上删除了这一术语解释。
“康菲认可B平台的钻井作业活动引发了地层压力变化。”康菲公关部负责人薛东明回应说。她解释,从停止注水增压到现阶段的反排减压,康菲对B溢油点采取的措施,均是针对地层压力的。
然而康菲仍有细节令人生疑。在其网站上关于事故情况的公示中,称蓬莱19-3溢油为“事件”而非事故。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于核事故的分级中,“事故”、“事件”和“偏差现象”所描述的严重程度依次降低。国际溢油虽也分三个等级,但并无“事故”和“事件”程度的明确规定。
“这体现了康菲的傲慢。”一位石油业内人士批评道。
出了事故习惯“掩埋”而非公布,不利于整个行业积累经验,可能会导致悲剧重演。2010年5月,中海油位于渤海天津海域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曾发生溢油事故。这次事故未见任何新闻报道,因事故处理相关方以工作总结的形式发在行业期刊上,才得以留存数据库,并因本次溢油被挖掘出来。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曾于2009年底参加了一次国际海洋保护组织Sea Alarm的“石油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研讨会。当时与会的国际组织希望王能提供中国的相关研究,但王遍寻新闻报道和数据库,发现中国相关资料非常匮乏。
被扰动的地层
7月6日康菲和中海油的联合发布会上,曾表示溢油原因为“断层连通海床”。近一个月后,康菲、中海油的事故判断有了更多细节:由于B平台B23井的注水增压活动引起了地层压力升高,压开了断层,导致地层内油水沿断层面上升,从海底泥面一个直径2米、深1米的海坑中泄出,即油藏层与天然断层连通。
溢油点位于B平台东北方向605米处的海床上(海面距离650米),溢油点所处海域平均水深27米,但油井深度约1200米。一位研究渤海地质多年的石油专家,依据康菲绘制的《B井轨迹与断层关系示意图》,对油藏层与断层关系作了推算。以断层东北向60度倾角算,B23井“打到800多米时可能就穿过了断层”,即油藏层在断层下面。
据上述专家推算,油藏层和断层的相交处到海床溢出点的距离,大约在1公里到1.5公里。而这恰好符合康菲、中海油“发现溢油的天然断层长约1公里”的说法。
“打到800多米时即穿越断层,意味着钻井点离断层的最近距离约为300米。”令上述石油地质专家不解的是,300米的距离需要很大的压力,才能压着地层内的油水沿断层面上升并溢出,而“具体的压力数值需要海洋石油工程专家计算评价”。
钻井作业引起地层压力改变导致溢油,已由监管者、康菲和中海油三方达成共识。中海油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渤海上多“后期油井”,即需要通过注水增压保持采油效率,而注水增压的确也是国际通行的成熟油气开采技术。钻屑回注,则因为将废弃钻井液和含油钻屑回注到地层内,是被作为环境友好技术在海洋油气开发中鼓励使用的。2002年底投产的蓬莱19-3油田一期工程,首次在国内油田的开发中使用该技术,从而第一次实现了国内油基钻井液的零排放。
然而,通行技术不能改变“祸起压力墙”的事实。“国际上是有回注的标准和要求。”上述中海油人士表示,“但发生事故说明对风险估计不足”。钻屑回注技术平时环境友好,一旦泄漏,则成为不在溢油应急计划中的“新溢油品种”,给海上油气开采平添管理难度。
B平台从一开始的停止注水增压、回注钻屑,到停产,再到从地层中抽水进行反排减压,其措施均指向降低油藏层压力。
一位石油业界人士表示,在现行的溢油风险评估中,很少考虑到油基泥浆。康菲中国公布的最新溢油回收数据中,180立方米(1134桶)是油基泥浆、70立方米(440桶)是油水混合物,油基泥浆占了初步估计的溢油总量240立方米(1500桶)的3/4。
7月19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登上蓬莱19-3C平台时,曾眼见平台井架脚处有油膜。询问C平台经理宗文瑞后,被告知是潜水员在清理海底油泥,搅动后的原油从中散逸所致。7月30日,C平台附近再现长约9公里、面积约0.95平方公里的油带。
是溢油未止,还是清污所致?7月3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向康菲公司追加通牒,对其未按期完成油污清理作业提出批评,要求其加快C平台海底油污清理工作进度,8月7日前完成海底油污清理工作,8月10日前提交清理回收效果的评估报告。清污结束在即,疑问可能很快见分晓。
然而,如果地层已被破坏,会不会长期量少却不停地渗漏下去?或者让伤口难愈的渤海,等待下一次地层的自然变动,重回平衡?
渤海的特殊性
6月30日,当溢油终被打破“油葫芦”披露出来后,蓬莱19-3油田最显著的标签,是“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继大庆之后最大的整装油田”。
一位熟知渤海油气开发史的石油地质学者,突然想起一桩往事。1999年蓬莱19-3油田被发现时,除了地质储量丰厚,轰动还来自油藏之浅——打1公里深就钻出了油,为渤海各油田之最。
“油藏浅,确实是它的特殊之处。”B平台钻井深度和天然断层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其连通可能性基本已被各方认可,但渤海油气资源分散、地质情况复杂、不易开采的现实,似乎并未影响渤海油井林立的现实。
作为中国海监一支队的巡查员,侯波飞随海监船走遍了渤海近200个海上钻井平台。针对渤海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监按2个月的周期定期巡查。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近岸、海上钻井超过1500个,是中国渤海、东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等四大海洋石油基地中,油井数量最多的海域。
渤海的特点是,油井多,但断层也多。对渤海地质最形象的描述,是一只摔碎的盆子又被踩了两脚。“1公里以上长度的断裂带,至少有上百个。”地质界公认,断裂活动是影响沉积环境和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断层和油藏层的关系较为复杂。简单化地说,断层闭合有利于油气富藏,断层开口则油溢出。
渤海海域共分布三条断裂带,其中蓬莱19-3油田位于北东向和北西向两条断裂带交叉处,其“构造层至少有14个断裂块,油藏和构造类型是中国海上油田中最复杂的一个”。
据《人民日报》2000年的一篇报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渤海湾就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但1999年前后,原油产量才200万吨,直到几个大油田相继发现。当一些外国油企最终失败退场后,当时并购实名为康菲前的菲利普石油公司,却斩获了最大惊喜——渤海蓬莱19-3石油区块。
C平台事故原因被官方部门描述为“井涌、侧漏”,仅此四字。为堵井涌,C平台C20井管内打入7个水泥塞,成为废井,随后溢油基本控制。但时至今日,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一度怀疑,被决绝弃井的C20井管与油藏层相连的某处可能发生了渗漏,溢油才会淅沥不止。
而B、C两平台相距不超过三公里,两起事故是否关联、是否均因地层连通,各方迄今未有答案。不过,B平台附近溢油点正是通过旁侧声纳扫描得以确认。为排查潜在的溢油点,康菲中国对蓬莱19-3全油田范围的声纳扫描,已经完成了84%。
“C平台事故是否也是断层连通不好说,要等声纳扫描成像结果。”上述石油地质学者亦深感疑惑。
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蒋永智表示,渗漏(Seepage)在自然界确实存在,但在生产区域内发生海底渗漏实属罕见。从C两平台周边收油作业看,溢油量虽然不大——每天不过一只可乐瓶——却很难彻底止抑。
一位参与了事故原因查找的人士表示,尽管和断层有关的溢油不十分多见,但也不能说十分“罕见”,挪威在北海海域就有过类似事故。而钻屑回注出现的问题,壳牌在尼日尔三角洲、雪佛龙在厄瓜多尔也都曾出现过。
这位知情人士还表示,他曾看过蓬莱19-3油田环评报告中的溢油风险分析部分。这些分析引用的溢油概率、溢油量等参数,普遍照搬国外。即便有本地数据,也不是行业机构统计所得,而是来自政府各部门。
“溢油应急计划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些参数必须和所在海域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知情人士说。不幸的是,各生产油井对溢油风险评估的使用,常常直接套用环评或者生产计划中的溢油风险分析。
另一个事实是,承担海上油气开采风险规避的各项评估,从未将海底天然断层作为强制评估的范围,“因为大量的断层并没有切刀海面,但浅层油藏的断层评估是必要的”。
脆弱的渤海,林立的油井。蓬莱19-3绵长的事故演化期,会否撬动整个渤海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各方仍在等待。
9、治城市内涝先治官
来源:南方周末2011-08-04吕宗恕 实习生 沈念祖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13
“五年间水务部门不积极组织清淤,这是不是不作为?明渠所涉在建工程和违法建筑的工地倾倒垃圾渣土,是否有效制止?”
问责其实“问的是一种责任心”。但多位受访者认为不应该只有水务部门承担责任,规划、城建、交通和环卫等部门也不能摆脱干系。
水漫东湖后,湖北省委大院的部分路面也没入水中,彼时,武汉市水务局接到省委大院里的电话后派员赶赴现场排水,仍无明显效果,有省委领导为此不快。
问责水务局
8月2日,武汉市水务局长姜铁兵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前一天晚上,武汉三镇瓢泼大雨,水务局办公大楼许多办公室的灯火彻夜通明。
8月1日晚,武汉再次发生内涝,横穿城区的主干道雄楚大道由于路面积水导致交通瘫痪,水务部门设法连夜排涝。
6月以来,暴雨连降江城,每一次降雨都导致武汉发生内涝,有网友为此调侃:“到武汉看海!”内涝在6月18日到达顶峰,武汉市政府随后迅速问责四名水务系统官员,姜铁兵的副手被免职。
今年6月间,全国二十余城市市内相继发生严重内涝,武汉是第一个对排水部门动真格的城市,其问责力度之大,所涉人员之多,为近年少见。
问责四名官员的消息甫一公布,在武汉官场引起了极大震动。7月21日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播放问责视频短片时,与会干部个个神情严肃,会场鸦雀无声,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在会上说,把前几任没有完成好的治水工作全部记在一个人(姜铁兵)的头上,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但在重振“大武汉”雄风而掀起的问责风暴眼上,“我们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武汉真正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始于2011年4月6日,以期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剑指干部“庸、懒、散”等作风问题。针对全城多处严重渍水问题,市长唐良智在东湖排涝工作紧急会议上怒斥水务部门“反应不快、应急不力,这也是典型的慢作为!”
据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问责视频放至东湖水位严重超高为什么不能及时排出时,解说员的语气突然加重,“五年间水务部门不积极组织清淤,这是不是不作为?明渠所涉在建工程和违法建筑的工地倾倒垃圾渣土,是否有效制止,整改通知为什么不兑现,执法的效果又在哪里?”
武汉市纪委的一位同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次问责,其实“问的是一种责任心”。但多位受访者认为不应该只有水务部门承担责任,规划、城建、交通和环卫等部门也不能摆脱干系。
水淹省委大院
在网民戏称“去武汉看海”之前,江城已经遭遇今年六月以来的三场大雨。
据当地媒体报道,原本“干渴”已久的武汉,因为6月3日夜一场降雨量只有30毫米的阵雨,让水务部门工作人员绷紧了神经,担心因内涝影响几天后的高考。第二场暴雨在6天后不期而遇,1小时降水量相当于2.5个东湖水量,雄楚大道的低洼处积水过膝,交通全线中断。
仅仅过了9天,6月18日武汉再遭重创,全市交通彻底瘫痪。据武汉市水务局事后介绍,那天全市远城区最大降雨量达到252.7毫米(蔡甸区),为特大暴雨,中心城区达到194.4毫米,为大暴雨,这相当于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5月共6个月降雨量的总和。
这也是1998年以来武汉市经历的最强一次降雨过程。因排水不畅,全市内涝严重,高峰时城区渍水点达88个,11条公交线路停摆。其中,武昌区徐东路、江汉区新华下路铁路立交涵洞、江岸区竹叶山铁路立交涵洞渍水严重,一度导致交通中断。
6月18日当天,道路水流成河,滚滚水浪没过机动车顶。武汉大学校园也成了“珞珈水上乐园”。据水务部门当时通报,毗邻武汉大学的东湖水位达到20.38米,超出正常水位1.23米。
水漫东湖后,湖北省委大院的部分路面也没入水中,彼时,武汉市水务局接到省委大院里的电话后派员赶赴现场排水,仍无明显效果,有省委领导为此不快。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导致水务部门被问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6月18日暴雨当天,备受湖北省重视的第十一届华人华侨创业发展洽谈会在武汉进入倒计时。而四处内涝的情景“对武汉城市形象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排水系统失效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造成湖北省委大院部分路面被淹,与东湖外排通道严重淤积,水务部门疏浚不力有关。
东湖现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六倍于杭州西湖。1899至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导修筑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将东湖及周边湖泊与长江分割开来。而今,东湖仅存两条排水通道,即东湖港至武钢排水通道和罗家港明渠通道,通常,只使用罗家港明渠排水。
一位知情人士说,6月18日武汉内涝过后不久的一天,武汉市一位主要领导突然向水务部门要东湖清淤台帐,哪知水务局回答“没有”,但表示可补一本送来。该领导听后直言,“你们编的,我不要!”
此后,问责小组查阅了水务部门五年的清淤台帐,竟未见罗家港明渠清淤台帐。罗家港排水通道明渠,杂草丛生,两侧违法建筑乱倒渣土,淤泥深厚,导致河床抬高;渠面上,建筑物压占水道,建筑渣土并未彻底清除,导致过水渠面变窄,明渠排水功能严重削弱。在7月21日播放的问责视频中,对应的解说词也是,“这就告诉我们五年内未有计划地组织过清淤”。
因为上述原因,明渠来水量不够,罗家港泵站4个机组只能开启2个机组。本应24小时运行的2个机组也只能运行20小时。也就是说,排水系统失效。
被问责过后,武汉市水务局对媒体采访颇为谨慎。
该局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书面材料中说,针对连续暴雨导致东湖水位持续跳涨,沿湖栈道及部分设施被淹的紧急情况,连夜召开会议成立了东沙湖水系应急排渍前线指挥部,联合市应急办、市城建委、水务局、交委、公安交管局、城管局、财政局、环保局、气象局、武汉供电等多个部门之力,先后投入人力6000余人,出动机械200余台套昼夜施工。
直到7月10日,累计清淤20余万方米,拆违10万余平方米,东湖水位回落至19.72米。
十年前,武汉市启动“883”行动计划,将12亿资金投入到小巷里、地底下,进行旧城社区改造,其中排水管道养护维修费用占相当大的比重。当地一位水务系统内部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下水道里淤积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施工泥浆,致使排渍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市委书记阮成发所言的“一场暴雨一片泽国”。
不仅仅是淤积
“如果这次没有下大雨,问题也不会暴露出来。”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7月22日在一次会上坦言,“一个城市出了重大事故,行政主管要辞职。虽然(6月18日渍水)没严重到那个程度,也暴露出疏于管理。”
连日暴雨,引发武汉诸多低洼地段积水严重,泵站排水短时间无法见效。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除单位时间内降雨超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外,施工、雨污合流、湖泊减少等诸多因素加剧了城区渍水影响。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汉口地势平坦,武昌、汉阳地势起伏较大,一般地面标高在20~24米,低于长江多年年平均洪水水位23.87米(吴淞高程25.96米),仅有局部地区地面标高高于常年平均洪水位。长江汛期也是暴雨季节,有雨洪同期的特点。城区雨水均要由泵站抽排出江,而枯水期可经排水闸自排。
目前,恰逢大拆大建时期,整个武汉主城区有超过5000处工地集中上马,同期施工,既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也一定程度影响到城市排水。一位水务系统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若不承认当下如火如荼的市政建设加剧了排渍困难,就是政府有意在回避问题,不科学,也不客观。”正如武汉市水务局说,“部分城建施工对排水管网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水务局网站显示,汉口新华下路“蓝色天际”小区人行天桥旁路面逢雨即渍,经调查发现,该处路面刷黑施工时,没有铺平路面,遗留下一段近20米长的低洼路段,路面雨水无法从此处流入附近雨水井口。
事实上,因施工造成管网损坏、个别检查井和少数管网疏涝不彻底、泵站安全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在2011年汛前水工程设施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中已经发现,至于是否在六月暴雨来临前全部整改到位,目前无法得知。
据了解,武汉中心城区排水制式多为雨污合流。有知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东湖区域6月18日之所以严重渍水,与水务部门打开入湖闸口的时间稍晚有关。每逢暴雨来临,大量生活污水及垃圾混入雨水,一旦排入湖中,对水质本身有严格要求的东湖无疑是灭顶之灾,不是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开闸。
该人士还预言,随着环湖截污工程不断上马,若东湖排水工程没有大的改观,未来很可能还会发生严重内涝,因为与长江隔断的东湖水体自净能力有所降低,随时可能导致大面积水体污染的严峻现实已不允许污水直接入湖。
武汉曾是全国仅有的“百湖之市”,湖泊也确有调蓄功能。而今,“杨汊湖”、“范湖”、“东沙湖”等诸多湖泊已不见水,只剩一个带“湖”字的地名。据武汉市水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只有38个,而在建国初期,武汉市城区登记在册的湖泊总数为127个。
面对日渐萎缩的湖泊数量,当地一水务官员如此感慨,“回过头来看,武汉的发展史,其中一部分就是填湖史。”多位本地从事生态研究的受访学者也认为,武汉几乎每年渍水,与湖泊减少必有一定关系。
年近六旬的黄萍萍是九三学社武汉市专职副主委,多年心系湖泊变迁。早在2008年,她向武汉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递交了一份《还湖泊于民,还湿地于水,让带病规划停止实施》提案。得知沙湖边正在填湖修路和建公园,在电话那头的她无奈而忧伤,“我真不知道水线在哪里?”
8月2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在新建的沙湖大桥上看到,对岸,成片的商业地产倒影湖中。桥下,三名拾荒者在湖边堆积的建筑瓦砾中翻找钢筋破铁。沙湖南岸边,矗立着五台正在施工的大型打桩机,一座规模不小的湖滨公园已具雏形,从大桥上一块告示牌得知,环湖带将修建数十处人工景点。
与沙湖大桥隔水遥望的青鱼嘴社区,半年前还能依水听浪,现在施工单位在小区与湖边筑起一道一人高的围墙,湖岸边连绵堆起四五米高的土堆,或用于修筑环湖大道。土堆上插着一块简易警示牌——严禁倒土,违者扣车。
水务突然被重视
此次四名水务官员被问责之后,也有政府内部人士认为,这对水务系统的未来工作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说明水务被重视起来了。
以前,很多连带队班长都不常去的疏浚现场,武汉各水务分局一把手近期开始频频到场督办。内部人士说,“整个水务系统自上而下都倍感压力,随时可能被谈话,或直接问责。”
不少开工多年但并未竣工的疏浚工程,近期已重新启动。
东湖外排通道之一的罗家港明渠通道,在武汉警备区部队官兵的强力介入下,短短一周时间拆除施工断面1.8万余平方米,港渠扩挖19.8公里,水面清障3300米,清除淤泥26万余立方米,总计清障90900平方米。
水务部门期望“抓住东沙湖水系应急排渍工作的契机”,全线启动和推进东沙湖水系西线由亚行贷款项目投资4.6亿元建设的罗家港、沙湖港、新沟渠综合整治工作。
“只要能起到排水效果,资金无需考虑,哪怕已经建好的工程。”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原先一些规划不周的铁路涵洞抽水泵站,现在全部加装了大功率临时泵站,一旦渍水,立即抢排。
竹叶山铁路涵洞在六月暴雨中数次严重渍水,南方周末记者从现场施工人员处得知,两台临时水泵将安装在泵房边,用于抽排涵洞渍水。
据了解,6月18日武汉发生全市内涝当天,该市规划部门十几个工作人员分赴三镇就内涝问题展开调研,两天后,形成了一份万余字的《武汉地区6·18大范围渍水调研报告》。此后,市规划局就“6·18”渍水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报告。
仅过一个月,武汉市水务局掷出治水重磅方案,“十二五”期间拟规划投资约120亿元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目前,4515万元的先期排渍应急改造项目已获批准,正分解到各区政府,市、区两级水务部门落实实施。
未来两三年,正值武汉千余工地收官时期。“一场暴雨一片泽国”的困局能否在百亿治水资金和问责风暴的推动下化解,仍有待观察。
10、涪江水污染示警 多地筹建第二水源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08-05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8/1141312506516_1.shtml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然而,自6月21日涪江上游被松潘一锰矿矿渣污染后,共饮涪江水的多个城市饮用水受到影响。目前,涪江水污染事件已经渐渐平息,但是该事件刺痛了多个城市,更加重视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多个城市的第二水源建设方案已经浮出水面。
作为水环境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四川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黄川友曾多次呼吁城市应该建设第二水源,在黄友川看来,第二水源是一座城市的双保险,建立第二水源刻不容缓。
记者获悉,绵阳市已决定将位于涪江区吴家镇的燕儿河水库建设为第二水源,燕儿河属岷江水系,与绵阳城区目前唯一的水源涪江分属于两大不同水系。
涪江水污染影响百万人
绵阳市政府7月26日晚发布公告称,涪江绵阳、江油段水质因上游电解锰厂尾矿渣流入受到污染,呼吁广大市民近期生活饮用尽量使用瓶装水、桶装水等成品水,并正在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情况。
这一消息通过网络、电话、短信、微博等方式,迅速在绵阳城区市民中传播开来。随后,绵阳市民纷纷奔向商场、超市、桶装水供应站,见水就往家里搬,出现了“抢水”现象。绵阳市政府7月29日宣布,中午12点解除警报,表示绵阳城区饮用水水质已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市民可放心使用自来水。
正当绵阳解除涪江水污染警报之时,与绵阳同饮涪江水的遂宁市决定切断涪江水源,7月29日,遂宁市涪江黄莲沱入水口关闸封堵工作完成,涪江水已经不能流进渠河。7月31日,四川省遂宁市环境监测站发布监测结果,困扰涪江的锰污染被清除了。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8月1日凌晨4时连续26小时的监测,出川断面水质一直稳定达标。省环保厅表示,至此涪江四川段水质实现全域达标。
至此,涪江水污染事件已经渐渐平息,但是带给人们的思考与警示远没有结束。
多地谋划建设第二水源
涪江水质污染事件渐渐平息,如何启用城市第二水源地成了绵阳市民最关注的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绵阳市已决定将属岷江水系位于涪江区吴家镇燕儿河水库建设为第二水源,结束绵阳城区百万人口,依赖涪江独一水源的历史。
作为绵阳市第二水源的燕儿河水库距离城区15公里,属于岷江水系。燕儿河水库大坝最大坝高49.5米,坝顶长428.5米,设计总库容2.07亿立方米。2004年1月18日动工兴建,2010年二季度建成投入使用。
而据媒体报道,成都的第二水源拟选在位于崇州的李家岩水库。水利专家陈渭忠公开表示,应急水源主要用于突发的水污染事故,第二水源则是长期的骨干供水工程,既可以和现有水源互补,也可以在应急时发挥作用。成都现有供水区域集中在都江堰,第二水源能够降低对都江堰水源的过度依赖,让城市供水更加有保障。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称,数年前的松花江污染就迫使哈尔滨下大力气建设第二水源,目前哈尔滨市第二水源是磨盘山水库。后来,太湖蓝藻泛滥,威胁到无锡的应用水供应,无锡也花大力气建设了自己的第二水源。
此外,在马军看来,我国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目前,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这种状况使得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破坏者未能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
马军称,例如一条河的源头地区,出于环保的需要,失去了一些经济发展的机会,就应该得到补偿。他认为,还需要强化流域水环境功能管理,建议上下游所在的地方政府通过协商达成保护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协议,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起监督和实施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当流域上游出境断面达到水质控制目标时,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而如果出境断面水质达不到控制目标,上游地区要对下游地区进行赔偿。
纵深阅读“第二水源地建设刻不容缓”“大中型城市都需要建立第二水源,而且是刻不容缓。”四川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黄川友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饮用水源有两种情况的污染不能完全杜绝,一是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水源造成的污染,二是人为对水源造成的污染。建设第二水源可以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了水源受到污染的突发情况,我们就可以立即采用第二水源来从容应对。”黄川友表示,从国际上来看一般第二水源的应急期应该在15天以上。
“当前,供水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要比以前大得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水源受到污染,一座城市应用水供应被切断,那后果不堪想象。
黄川友给记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家里平时用的是自来水,但是有一天突然停水了,停水前盛在水桶里的水,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起到应急水源的作用。
黄川友表示,第二水源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一些河流、水库的水量能够达到第二水源的要求但是水质却不能达标。
黄川友称,第二水源的水质指标应达到三类水质及以上。
“如果选定一个水库作为第二水源,这个水库及其周边就要划分为一类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某位不愿具名的水利工程师表示,在一类保护区内不能有任何的排污口。整个水库内也不得从事水产养殖。
11、统计称全国6成城市曾现内涝 轻地下系城建通病
来源:CCTV《今日观察》2011年08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5335344.html
2011年8月4日CCTV2《今日观察》聚焦水流困局系列节目:追问城市“良心”,以下是节目实录: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是法国文学家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里的说法。这个夏天,在接二连三的大暴雨面前,中国很多的城市却没能经得起考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武汉、北京、成都、杭州……一个一个的城市,在倾盆大雨之后,汪洋一片,我们的城市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邀评论员清华大学教授于永达、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武汉被淹,北京被淹,成都被淹,这个夏天到哪个城市去看海?大雨倾盆,不要让城市的良心被淹没,聚焦水流困局。
暴雨,暴雨,还是暴雨,一个多月来,全国各地都遭受了强降雨的侵袭,在大连、北京、武汉、杭州、郑州等大城市,暴雨无一例外的造成了严重的内涝以及交通拥堵,人们正常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时间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到武大可以随意畅游的坊间调侃遍布了大街小巷。在杭州,进入梅雨季节之后,暴雨连降,由于市内排水不畅,除了城市内涝之外,大量积水涌入西湖。可以说,在空前的强降水考验前,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没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张鸿:城市内涝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一个独特问题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今年的雨水是挺大的,而且挺集中,这属于天灾那部分,比如北京那一天是最集中的雨量是120多毫米/小时,武汉那天集中的是193毫米/小时,这个量是个什么概念?地下的排水管网是按照1到3年的雨量来设计的,就是30多到40多毫米/每小时,所以这个下雨量就很大,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
主观上,有一些整个设计上的问题,而且也不仅仅发生在这些大城市。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有351个城市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大概60%多达到50厘米以上,发生过内涝,50厘米以上的内涝占了70%多,积水超过半小时的占到将近80%。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大城市遇到的一个独特问题,只是最近的雨过多的关顾了这些大城市。
于永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 未雨绸缪十分重要
(清华大学教授《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大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肯定要遇到一些问题,这是大城市病,或者叫城市病当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最近,韩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就是单位时间的降水量过多,导致城市功能方面受到了考验。北京、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等城市,发展的非常快,产业集中度比较高,人口集中度也比较高,公共设施等等方面集中度也比较高,一个城市承载这么多的人口或者产业,它必然会带来一些比较紧迫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是不是未雨绸缪也很重要。
在湖南长沙,记者来到了一片住宅区,这里紧邻浏阳河,是长沙市下水管网的入河排水口之一,今天记者随勘探人员进入了管道内。
记者:底下这道有泥的这个印子,是吧?
勘探人员:对,它降暴雨肯定是有泥的。
记者:也就是说上次的那场很大的暴雨,达到了它的1/4处。
工程师告诉记者,这样的排水管只是在新城区才有,而在长沙的老城区排水管网的历史还要从清朝算起,对于这个地上面积已经扩展到3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来说,改造全市的下水管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三年来,长沙投入1.5亿元对市里1800公里的下水管网进行了勘测、清淤和整改,但这还只是市内几千公里管道线的一部分。
而在武汉,我们看到了市水务局整理的一份6月18日全市防汛雨牌子分析材料,记者发现,其中88处渍水点中,有15处在原因中标明了施工管网堵塞,施工挖掘路面不平整,施工造成等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来到武汉市洪山区的一条大道,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片积水,积水位与地铁施工工地门口,水色浑浊,里面甚至长出了藻类,还可以看到人通行时垫的砖块,不难想象,暴雨时,这里严重的内涝情况。
工程负责人:我们都铺好了,就是90公分粗,但是一改道以后,外面的晚上所有那边开发区的,高层环建房的土方车都从那边走,结果把下面管子压烂了。
地铁公司认为,水管管道已经属于工地以外,不在他们的权责范围内,所以没有对下水管道进行重新铺设。
工程负责人:围墙里面不通的,外面不通的,我已经铺好了以后,大家都认证好,开始走,坏了,现在(不是我们责任),对吧?
工程负责人说,整改单下来三个多月了,他们并没有见到哪个部门把这条路封路做维护。记者为此事询问了武汉市水务局,水务局表示,尚未定制出具体措施,记者还发现,在武汉市88处渍水点中,有6处标明了“泵站未建成”,“泵站未及时开启”等原因,这是6月18日记者在武汉三环路遇到涵洞积水拦路时的情形,涵洞积水的最深处已经淹没轮胎,一辆卡车在桥下熄火,冒出团团黑烟,在距三环300多米的一个车库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打牌的泵站管理员。
姚先生(泵站负责人):每天我都到那里值班,现在没电。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三环线建成后,正处于工程方面向管理方面交接的过程中,因此,在泵站的管理上出现漏洞,没有人对管理费用负责,才形成了这次积水长时间无法排出的问题,武汉市水务局遭遇政府问责风暴,四人分别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免职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和行政撤级等处分。
于永达: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误区——打造大城市
(清华大学教授《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认为官员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也是逐渐认识和逐渐提高的过程。从城市发展的总体来看,大城市应该是小中心,这样承受的压力就小,比如,遇到突然降雨,因为中心小,排水能力就大,可以迅速把这些城市当中的压力舒缓下去。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长期以来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打造大城市,似乎是大城市是最有竞争实力的。因为大城市一方面所产生的GDP比较多,会给官员带来政绩,也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的收益,城市的范畴越来越大,城市里边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多。
张鸿:必须改变整体思路 “重地上、轻地下”是城市建设通病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仅仅是处理现在任上的这几个官员,恐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它非一日之寒。前几年,南京因为内涝也处理过相关的官员,但再遇到大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内涝,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思路。现在我们的思路是重地上、轻地下。比如,济南维持地下管网的基金,每年需要一个亿,但现在投资只有2000万,而在国外很多的城市,地上和地下的比例甚至是1比1,上面盖多少GDP的高楼,下面就应该弄多少GDP的地下管网,配套设施。
为什么说下水道是“良心”呢?因为它隐藏在里面,它看不到。它不产生持续的GDP,所以从地方官员的角度,相对来说,他不是特别有积极性地把地下建得更好。
城市的排水系统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建立呢?国际经验有哪些值得借鉴?
于永达:从全民治理的角度上来解决下水道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这还有关于我们整体发展的模式和理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城市化就是高楼大厦化,城市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地下的问题是另外一方面。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我认为城内建筑应该严格限制,从全民治理的角度上来解决我们下水道以及整个城市问题。比如,东京是一个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虽然大环境非常拥挤,但具体到了每一栋楼前、每一户人家的环境里去,小小的庭院也造个假山,种上一些树,栽上一些草,弄上一些花。如果单位、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共同来治理城市里的一些问题,包括下水道的问题,情况就会好一些。
张鸿:“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撑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最近一段时间,各个城市不断内涝的时候,我们经常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江西赣州的福寿沟,是宋朝建造的,它永远都不会发生内涝,那个时候还没有抽水机,它就是根据地势设计的,能把水排出去,量还特别大。据说,即使有百年一遇的雨水,都不会内涝,所以这就是古人的智慧。还有一个例子是青岛,100年前,德国在青岛建的地下管网,现在青岛的这个德国建的老城区不涝,但是新城区就会涝,这就是态度和观念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法国,艺术的把地下变成了一个城市,我们到法国去参观,可以到地下博物馆去参观,法国的地下的下水道里面都有门牌号,如果你走在哪儿,钥匙掉下水道里了,你可以打个电话,说明位置,就会有人帮你把东西找回来,据说,他们每年要接到3000多个报失电话,找回的成功率是80%。日本京都,雨势达到了400毫米左右,结果没事。因为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把极端的天气考虑进去了。
我们怎么能够建立一种制度,比如福寿沟当时的地方官叫刘彝,他在那只当了九年官,但他把这个城市当作他的城市,当成百年大计来做的。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一任一任的官员轮换上,形成一个长期的城市文化、城市规划,这就需要制度的保证。
傅涛:加强运行管理 要引入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第一,落实排水责任制,我们拥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对城市排水负责,一般城市是城市水务局,或者它下属的排水机构。第二,需要加强对地下管网的投资和管理,加强投资,包括规划水平的提高,跟大都市的发展相适应;第三,非常重要,而且见效最快的就是要加强运行管理,迅速的通过相应的投资和工作,摸清排水的家底,对下面城市管网的错接漏接,对各种城市管网上的一些要节点上的问题,要进行排解。要引入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城市排水不是说下了雨,就让它自然排放,它是有运营管理,有专业度的,需要专业的队伍来做,他们更懂得如何去梳理这种内涝的问题。
刘江永:要把下水道排水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来抓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第一,只有领导高度重视,下面相关部门才能引起重视;第二,要有横向协调,现在很多问题是机制上、观念和理念上的问题,关键要把下水道排水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件要务来抓;第三,有关技术的专业部门,必须去国外去考察排水下水系统,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借鉴和学习;第四,设计要改变,完全把管子埋到下面并不科学,实际上应该有些半露天的,便于清扫。
张鸿: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是百年大计
(《今日观察》评论员)
几十年前,日本东京的井盖是滑的,很多自行车和行人会摔倒,然后他就发明了一个游戏,就是由大家来自己设计凹凸型的井盖,你设计的就放在你家附近,甚至开发了井盖旅游项目,很多人都成了井盖的粉丝,从这以后,就没人因为井盖滑倒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要以人为本,也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把排水当作人的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它哪堵了,那就是这个人生了病,城市不能带着病狂奔,所以我们必须得有一种机制来保证城市的管理者把城市的建设当作一个百年的大计。
12、涪江水污染调查:锰渣厂报告未提及泥石流威胁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1-08-05 ◎丘濂
http://society.huanqiu.com/discovery/2011-08/1881907.html
7月21日清晨,龙达沟爆发的特大泥石流最终将岷江电解锰厂尾矿库挡渣坝冲出一个缺口,锰矿废渣被冲入涪江,造成了200多公里流域的污染。上万方土石的泥石流在当地地质灾害史上并无记载,但一份项目动工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却显示,县水利局曾提示过,龙达沟是著名的泥石流多发沟,一旦发生泥石流将可能堵塞泄水隧道,造成环境安全事件。
不宁静的夜
7月20日晚,雨很大。这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的小河乡并不稀奇。每年4月到8月,就是这里的雨季。位于小河乡丰岩村两座青山谷地里的岷江电解锰厂尾矿渣场,更是经常遭遇地形雨,也就是一种冷空气遇坡抬升后形成的降雨。有时候渣场那里已经暴雨如注,而相隔6公里的乡政府所在地却一个雨点都没掉。只是那天渣场的雨大得有些吓人。“两个人相隔20厘米,都听不到对方说什么。”一位职工向本刊记者这样描述。
刘应发是当天晚上在渣场拦水坝附近值班的汛情监测员。拦水坝前有两条河沟,分别是从山上下来的龙达沟和倒河沟。平常,沟里流淌的只是碗口粗细的两股清澈的溪流,雨季时候,也只不过是变成脸盆口那样粗细。拦水坝将河沟里的水挡住,让水进入侧面的泄水隧道一直流到山下。由拦水坝再往下坡大概800米的位置,是堆放锰矿废渣的尾矿库。拦水坝的作用就是防止矿渣遭到沟里洪水的侵袭。进入雨季后,每晚都有像刘兴发那样的工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检查沟里流过来的水,看是否快要超过挡水坝警戒线的高度。
“7点多的时候,我听到了巨大而沉闷的响声,以为是地震,可房屋并没有晃动。”刘应发向本刊记者回忆。他跑出门,往挡水坝方向望去,看到山顶喷出十几米高的泥石流,正顺着两条河沟倾泻而下,逼近挡水坝。“我沿着水坝侧面的土路就一路往山下跑,泥石流好像就在身后追我。一边跑,我一边招呼沿途住着的工人和我一起到地势高的地方。”所幸的是泥石流只是顺着拦水坝所在的谷地一路流下来。它首先堵塞了泄水隧道的洞口,继而漫过挡水坝,冲向尾矿库,最后停在了尾矿库后端挡渣坝的地方。由此,工人们逃生的土路和沿路的平房没有被泥石流淹没。电解锰厂的经理谢才坤在接到刘应发打来的电话后,在一块高地上找到了他,发现他“脸色仍然发白,瘫在地上,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小河乡党委副书记余贵斌在8点10分左右,得到了矿上报告。“他们说泄水隧道被泥石流堵住了。”余贵斌告诉本刊记者,常去锰厂视察的他,立刻明白了这后果,“泄水隧道堵住,泥石流就无法通过隧道向外排泄,必然会走谷地。尾矿库在那里,挡渣坝在泥石流的压力下将面临溃坝的危险。”距离挡渣坝1000多米的地方,是一片平坦宽阔的玉米地,再往前则是奔腾的涪江。“泥石流一旦冲破挡渣坝的阻挡,蔓延到涪江,住在江边的村民就会受影响。同时,电解锰废渣进入水体,将会污染下游的水质。”余贵斌做出的决定是,通知小河乡在涪江下游4个村庄——丰岩村、榨房村、李家村、木瓜村——的村干部,让他们挨家挨户告知住在江边地势低洼地带的人转移到山上。“9点多钟,我们又联系了下游与小河乡相邻的绵阳市平武县水晶镇,也是告诉他们两点,一是要及时转移群众,二是要留意水体污染。”本刊记者在丰岩村走访当时转移的群众。他们都反映,自1976年松潘、平武县7.2级地震后,只有这次事件才紧急到需要从家中撤走。“当时还有村民不能理解,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河水应该涨得很慢。”余贵斌说。
松潘县环保局局长张永魁在7月21日凌晨2点30分被县应急办的电话叫醒,于5点多赶到了现场。“6点20分,我亲眼看到了泥石流将挡渣坝冲出了一个缺口。”张永魁告诉本刊记者。约6000多立方米的紫红色的电解锰废渣,和上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混在一起,一路淹没了玉米地,一直到达了涪江边。巨大的力量将由北向南流淌的涪江江水向东侧挤压,迫使江水改变了河道。本刊记者看到,原本和东岸松潘—平武公路还有距离的涪江现在正在不断冲刷着公路的路基,公路的一段出现了下陷。泥石流还形成了短暂的堰塞湖,后来自然消解掉,从江边的植物还可以看出堰塞湖水浸泡过的痕迹。湖水水面大约比现在的江面升高5米。
张永魁说他当时就知道涪江水肯定受到了污染,“但是我们县环保局没有对河水的检测能力”。通常情况下,县环保局对涪江水半年做一次取样,然后送到阿坝州首府马尔康去做检测,保证涪江源头水达到二类水质。“我们现场只能简单地用pH试纸来做估计,试纸结果是7.03。对人体有害的氨氮在试纸上是呈碱性,锰则检测不出来。7.03的结果只能说明河水存在污染,但是不严重。”由于一部分泥石流冲到平松公路上造成了堵塞,水样在22日才送出,23日检测结果出来,证明氨氮和锰超标。
涪江将继续流经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等区域。绵阳市环保局监察队支队长江学清在7月21日下午就赶到了平武县进行取样。“因为涪江在平武段有两条支流汇入,起到了稀释作用,所以当时并没有检测到污染物质,直到7月26日污染物随水体移动到平武与江油交界处的武都水库库区,随涪江水量减少,锰作为重金属元素在库底逐步沉淀积累,才被检测出来。”江学清告诉本刊记者。因此绵阳市政府在7月26日才发布了公告,通知市民不要将自来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有些滞后。江油市则在7月25日关闭了取水于涪江的第二自来水厂。对于小河乡和平武县来说,那里的人们生活用水取自山泉水而非涪江水,所以此次污染中没有受到影响。随着涪江的自然流排,污染物质会沉淀、稀释和消解,并不需要人工干预。
在泥石流停止后,小河乡政府立刻对下游4个村庄的受灾情况进行了统计,结论是造成90户群众共计100多亩土地及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两户农户的5间房屋被冲毁,但无人员伤亡。这个统计结果遗漏了在此次灾害中丧生的丰岩村平山队村民彭昌金。22日,他的尸体在涪江岸边被发现。泥石流发生时,他也在挡水坝附近,那里有一个锰矿开采的坑口。一位村民告诉本刊记者,在这个矿上工作的矿工去年还有十几人,今年只剩下5人左右,因为该矿基本已经开采干净。“坑口的附近有工人们居住的工棚,但是那天没开工,其他几位矿工都回村了。彭昌金在那里养了几只小鸡,说还要喂鸡,便留了下来。”
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预料之中或之外?
这家电解锰厂的建造背景十分特殊,之所以叫做岷江电解锰厂,是因为它原本位于汶川县漩口镇白花乡,处于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紫坪铺水库”库区内,是紫水工程的淹没搬迁企业。阿坝州政府组织专家经过论证,决定将厂子搬到小河乡。2003年,企业在重新建厂的同时,进行了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改制,现任经理谢才坤通过了当时的公开招拍,成为这家民营企业最大的股东。将厂设在这里,很关键的原因是这里的锰矿储量。厂子有一片占地12平方公里的自有矿山,矿区现有锰矿资源量共约455万吨,其中控制的资源量76万吨,推断的资源量379万吨,属中型矿床规模。
2003年,迁建的电解锰厂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四川省环保局的评审,接着又在2007年通过了环保局的竣工验收。但在锰厂正式投入生产后,县环保局却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主要是那里锰矿渣堆放的情况。”张永魁告诉本刊记者。资料显示,厂区旧有渣场没有按照《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建设,渣场没有拦渣坝,库容远不能达到设计容量,并且渣场没有截洪、防渗及坝外渗滤液收集措施。因此,厂里决定再新建一处锰渣堆放厂,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电解锰厂污染现状,保护松潘县的生态环境。对于旧渣场的处理,谢才坤告诉本刊记者,已经用混凝土做了防渗,并将尾矿渣整体填埋,在上方修建员工的新宿舍楼。在建楼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地基沉降,要将2~3米的矿渣换掉,用沙加石来代替。这部分矿渣就堆入了新建好的位于两山之间谷地中的渣场。新渣场3万立方米废渣中,大部分都来自于老渣场,而不是后来的生产环节。“在冬天的枯水期,厂子里都会停电停产。并且今年在进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没有怎么生产。”
既然是新项目,就要完成两个重要的报告。一份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另外一份仍然是《环境影响报告书》。锰厂委托了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探局的专家来做地质评估。该局的专业总工程师董则军告诉本刊记者,评估涉及两部分,包括建设项目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哪些影响以及建设项目会遭受哪些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和将来完工后引起周围的崩塌和滑坡。我们当时认为如果有预防手段,这些就可以避免。从这次事故的现场来看,在泄水隧道、挡沙坝、挡水坝和尾矿填埋厂周边都没有发生这样的灾害。”
“至于项目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在报告里根本没有提及泥石流的威胁。报告里只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该沟(龙达沟)在有记载以来,没有发生过大的历史灾害。”董则军说。松潘县国土局局长王智恩对本刊记者解释:“沟里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泥石流灾害,而是这种灾害没有记录。”按照董则军的说法,认定为泥石流灾害,就需要有专家明确在泥石流发生过的地方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以及危险区。认定的前提是有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才会去上报,再请专家来认定。没有人受到影响,泥石流发生后,也就很难会有记录。王智恩介绍说,在松潘县范围内,每年发生泥石流的数量是20~30起,主要集中在小河乡和白羊乡的范围内。但他同时强调,这是一个估计数字,“因为没有上报的记录”。董则军也说,没有明确记录的地质灾害,是很难写进评估报告的,“写进去就意味着建设单位需要投入成本来治理”。
渣场及泄水隧道的设计单位是四川省凡永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公司经理熊永堂告诉本刊记者,挡水坝和泄水隧道的设计标准是抵御500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164立方米/秒的流量,但绝对没有考虑要面对泥石流。“整个操作的流程是,我们先出设计方案,他们才会拿这个方案去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如果评估出来,项目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威胁,我们就要再去修改设计。问题是,他们并没有提出泥石流的问题。”
本刊记者注意到,新渣场修建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当初凡永公司的设计。这体现在,凡永的设计是两个挡渣坝围合成一个尾矿库,而现在的渣场只有一个挡渣坝。熊永堂向本刊记者解释:“原本的设计是靠下面的挡渣坝为浆砌石挡渣坝,靠上面的是干砌石挡渣坝。因为浆砌石挡渣坝断面大,地基承载力大,所以不能建得很高,只有在上面再建一座,才能和它共同形成一个尾矿库,容纳岷江电解锰厂6000万吨年生产量所产生的弃渣。而现在的石渣坝则地基承载力小,可以修建得高些,这样和地形的斜坡就能形成一个尾矿库,容纳废渣。从建造成本和容量两方面考虑,建设方提出修改方案。”但如果多一道挡渣坝,对这回的泥石流仍然不会有缓解作用,“它的作用只是挡渣,而不是挡水和泥石流。这种坝的性质是柔性重力式挡坝,每层都是80厘米厚的经过碾压的石渣。作为挡渣坝,它十分牢固”。
四川省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监测研究所出具的渣场及泄水隧道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则多次提到了泥石流。最关键一处是报告书的结论部分,它整体上认可了这个项目:“……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排放污染物能够达到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标准,对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明显。项目对外环境的环境风险影响可以接受,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切实可行。”但是它提到:“根据松潘县水利局《关于四川岷江电解锰厂龙达沟渣场及泄水道工程建设的批复》,龙达沟是著名的泥石流多发沟,一旦发生泥石流将可能堵塞泄水隧道,造成环境安全事件。为此,本次环评要求建设方必须做安全评价,结论以安全评价的结论为准。”王智恩还是反复说明,龙达沟发生过若干次泥石流是肯定的,就像小河乡的很多山里都有这样的情况,关键还是,“国土资源局没有相关的上报记录,因此这只能看做一种笼统的表述,提醒建设方注意”。本刊记者并未查阅到建设方又继续做安全评价的资料。
“这次事件的性质已经确定了,是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尾矿库坝体部分崩塌的次生灾害,根本无法预计。”谢才坤说。他特意大声强调了“百年不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大多数人,也都提到了渣场处于地震断裂带之上,1976年这里就是平松大地震的震中地区,汶川地震后,这里的地质环境就更加脆弱了。“在小河乡、黄龙乡和施加堡乡组成的小河片区,‘5·12’汶川地震后纳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整体规划的、资金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9个,整个松潘县境内则有58个。”王志恩介绍说。然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完成于2007年9月,《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成于2008年3月,都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新渣场的项目是2008年8月开始建设的。在“5·12”地震之后,并没有人提出过要对发生变化的地质情况来做新一轮的检测。
村庄、锰矿与锰厂
2004年,电解锰厂的到来为小河乡的村民们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松潘县一直以来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其次为农业。小河乡的很多男性青壮年劳力,都会到黄龙景区“挑滑竿”,抬着游客上山下山来游览景色。“虽然辛苦得很,但是一个月的收入能有两三千块钱。”一位村民说。而2006年黄龙索道建成投入使用,滑竿师傅们一下就失业了。幸好电解锰厂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据谢才坤讲,厂里一共是500多名职工,其中本地人180名,其余的则是随厂子一起迁过来的原国有企业老职工。
丰岩村村民罗余康是这180名本地人中的佼佼者,他已经做到了本地人在厂子里的最高职位。他在电解车间工作,是洗槽组的组长。2004年,他从新疆打工归来探亲,发现锰厂正在招工,于是就应聘入厂。他告诉本刊记者,锰厂提供的就业机会仍非常有限。“男人都不愿意去那里做工,嫌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低,女人才会想方设法托关系进厂。”丰岩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100多人,其中在锰厂工作的只有10人,还有20多人各承包了50亩左右的地来种植黄柏、杜仲和厚朴等“三木药材”。那剩下的人呢?罗余康回答说,他们都去采锰矿了。“可惜我是个近视眼,要不也能去挖矿。”身为组长,罗余康除了领取和组员一样的2000元工资外,只额外享受50元的补助,这才刚到采矿者月收入的一半。
余贵斌说,锰矿厂所用的锰矿原料都来自平武县。“锰厂所在地有矿,但是企业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开采。长期挖矿会对地层有影响。作为我们这里的一个骨干企业,它不可能这样去做。”他只从三个方面说了电解锰厂选址在这里的原因,分别是地价便宜、劳动力价格低和交通方便。然而只要在附近村中稍微打听,就能知道锰矿厂几乎全部的原料都来自附近的矿山,一处矿位于一座叫做青奔流的山,矿主是丰岩村村长袁登贵;一处矿就是这次遇难村民彭昌金工作的地方,矿主就是锰厂经理谢才坤。青奔流那处矿的开采时间最早,在锰矿厂搬迁过来之前,就已经存在,在那里工作的矿工超过100人。还有一处矿在大平山,通往矿区的路已经修好,但还没有正式出矿。这位村民也告诉本刊记者,即使离爆发泥石流的龙达沟最近的那处矿,它和泥石流源头的位置也隔着一条山沟,“因此不太可能是采矿造成了地质恶化,进而容易发生泥石流”。
自从电解锰厂搬来这里,它一直都和村民以及当地政府相处和谐。对于政府而言,这是年销售收入近1亿元、年上缴税收1000多万元的纳税大户。对于村民来说,锰厂虽然提供的岗位有限,但是依附它而存在的锰矿开采,却是当地收入最高的行业。
尽管电解锰厂的旧渣场曾经出现过污染环境的问题,当地的村民说,他们却从未担心过。“这里的许多山沟都有清泉水,把管子接过去就行了。涪江的水几乎是不用的,无论是饮用水,还是一般的生活用水。因为一到雨季,水中泥沙翻滚,水质就很浑浊,只有冬季的时候,涪江水才呈现少有的清澈。”他们很关心最近几天污染源头治理的情况。在泥石流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清理冲到拦渣坝河床上的矿渣,二是抓紧修筑一道抵御泥石流的3号坝,三是不断填土堵住拦渣坝上的缺口。“我们毕竟仍希望锰厂继续开下去。它给村民带来的,还是利大于弊。”村民说。■
13、稀土停产惹争议 行业八成企业环保不达标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08月05日曹开虎
http://env.people.com.cn/GB/15342311.html
8月2日,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一封呼吁稀土企业主动停产的倡议书,在稀土行业引发了一场震荡——如果全国稀土企业全部停产,下游企业将面临“无米下锅”的风险。
于是,这次倡议,在全行业引发了广泛争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贾明星昨天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五矿倡议加强行业管理是好的,但整个行业不可能停产。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王彩凤昨天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考虑到目前下游需求还非常旺盛,不应该全部停产。
多家稀土企业也都表示,目前仍然保持生产状态,还没有考虑停产事宜。
五矿稀土已停产
五矿集团内部人士昨天告诉本报,由于国家今年给公司下达的稀土指标已经用完,公司旗下的几家稀土子公司已于8月1日全部停产。
这得到了江西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的证实。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是五矿有色收购的一家地方稀土公司,主要从事稀土冶炼分离业务,在江西地区属于大型稀土公司。
五矿在倡议书中说:“坚决按照工信部生产指令性计划指标开展生产,拒绝违法生产和超计划生产。坚决杜绝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行为。我们要积极致力于工艺改进和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五矿倡议,全国稀土分离企业在2011年8月初立即主动停产,确保稀土市场平稳运营。
江西一家大型稀土冶炼企业高层昨天告诉本报,实际上今年6月份,南方地区80%以上稀土冶炼企业指标都已经用完了。
到底该不该停产
是否所有企业都会响应五矿的倡议呢?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上述内部人士告诉本报,“估计其他工厂也会响应。”
但是记者昨天致电江西赣州其他一些稀土公司,大部分企业都表示,目前仍然处于生产状态,并没有停产。
百川资讯稀土行业分析师鲁明告诉本报,“赣州一些中小企业表示也要停产,但是大点的企业说没什么影响。”
北方最大的稀土企业包钢稀土(600111.SH)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公司不会停产,因为公司全年的指标还没有用完。
据他介绍,公司每年的稀土产量在6.5万吨左右,国家每年给公司的指标大概在5万吨,内蒙古地区给公司还有一个储备指标,每年也在4万吨左右,同时国家也计划开展稀土储备,“所以每年的指标都用不完,而且我们都是均衡生产。”
“而南方中重稀土不一样,国家每年给他们的指标很少,一般上半年就会全部用完,过去每年南方稀土实际产量都超标100%以上,以前国家没有去查,今年担心被查,所以五矿就主动停产了。”包钢稀土上述内部人士说。
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下达2011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确定今年全国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9.38万吨,其中轻稀土8.04万吨、中重稀土1.34万吨。工信部随后公布的《2011年稀土、钨、锡、锑、钼指令性生产计划》提出,今年全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为9.04万吨,其中中重稀土分离产品为1.3万吨。
过去几年,每年的实际产量都远远超过计划产量,致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从2005年开始,中国稀土产量连续5年超过10万吨,2008年产量高达12.48万吨,2009年也达到了12万吨。2010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国土资源部设定当年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万吨,虽然国家目前尚未公布去年的产量,但是产量远远超过10万吨。
对于五矿的倡议,王彩凤认为,去年仅中国国内的稀土需求就达到了8.7万吨,今年预计将达到9万吨,加上3万吨出口数量,今年市场需求将达到12万吨以上,而国家今年给的指标只有9万吨,所以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在王彩凤看来,国家出台的指令性计划主要是为了让稀土产业健康发展,预计明年稀土指令性计划将增加一些。
污染严重环保整合
今年稀土价格的继续飙升也引发了下游企业的不满。今年上半年,在出口量没有明显增加情况下,中国稀土金属产品出口额15.4亿美元,同比增长9.3倍。
经过半年以来的上涨,由于下游难以承受,稀土上涨开始乏力。“整个上半年,稀土市场都非常强劲,但是上个月,稀土市场整体表现比较疲软,而对于行业内的市场变化,确实相当混乱,各种产品的报价差异较大。”鲁明说,五矿倡议稀土全行业停产,让本来就混乱的稀土市场更加混乱。
赣州地区一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底进行的环保整合不彻底,有可能8月中旬会再次进行环保整合,一些不达标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对混乱的稀土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6月份开始,以江苏稀土冶炼分离企业为首的多家稀土公司开始停产,上马环保设备。
由于全国稀土产业污染严重,今年1月底,国家环保部制定并颁布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稀土生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了严格规定,政策从今年10月1日开始执行。
尽管按照新的《标准》全国80%以上企业都没有达标,但是上个月记者采访的多家稀土公司都表示,由于稀土价格较高,公司并没有停产上马环保设备。
企业停产是否会造成稀土产品价格的再次暴涨,还要看最终有多少家企业会响应五矿的倡议。“对于后市,企业也不敢肯定,还是保持观望较为稳妥。”鲁明说。
14、“草根”成环保“第三方力量”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08月04日谢樱、毕子甲、刘良恒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8/04/c_131027780.htm
“我要举报!”出于对健康环境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中国“草根”敢于直起腰板说出这句话,并付诸实践。这种自觉性的民间呼吁,已成为继中国的环保部门、社会企业之后,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三方力量”。
从今年4月开始,一位网友在湖南本地论坛连续发表了八篇反映湘江湘潭段水资源污染的网帖。在帖子展示的图片中,秽浊的污水、成片的垃圾、动物的尸体、淤塞的沟渠,恶心的臭水沟让人触目惊心,最终污水夹杂着固体垃圾流进湘江里。
发帖的网友名叫周彼得,是湘潭市一名下岗的建筑工人,今年59岁。从今年4月初开始,他连续对湘江排污情况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查,并陆续将他的调查所见发表在湖南本地论坛上,引起了网民和政府的极大关注。
面对来自网民的广泛质疑,湘潭市环保局常务副局长李汉军坦言,作为老工业城市,湘潭市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治理、企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确实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
在中国中部省份湖南,超过4000万人口择湘江流域而居,流域GDP占湖南全省七成。但由于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重金属污染治理任务艰巨。湘江污染治理成为目前正在进行的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经市民举报,在湘潭市霞城乡五星村码头,有着一条长约2公里、宽约20米的黑色污水带,上方漂浮着一层油,远在河堤上就能闻到一阵恶臭。而黑色污水带的一端,就是湘潭市一大型钢铁企业的焦化废水排污口。
据湘潭市环保部门检测,该排污口在线监测的COD、PH两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但是却给不出焦化废水发臭的原因。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麒认为,焦化废水呈现黑褐色是正常的,但是不应该有令人恶心的臭味。
尽管调查暂时没有结果,但村民团结起来“投诉”,已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村里在要求整体搬迁,目前政府正与湘钢协调这个事情。”已在五星村码头经营轮渡20年的村民周志美说。
目前,中国的环保志愿者以千万计。同时,政府部门也非常乐于看到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滇金丝猴保护、藏羚羊的保护、圆明园铺膜事件……一系列备受关注的环保事件中,中国民间环保力量在环境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民间环保力量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共振。
“民间环保人士是最大的公众参与力量,但是没有信息公开,就谈不上有效参与。因此,政府应公开企业的排污情况、水质情况、饮用水水源地情况、企业排污情况等环境信息,做到更大程度上的透明。”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丁加勇说。
15、遏制不要命的水电冒险须修政绩“导流渠”
来源:千龙网2011-08-04郭鑫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8/04/2540@7231110.htm
甘肃舟曲县正在上马67家无证小水电站,均未经审批。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多发,居民称因地质构造改变房屋墙体开裂。舟曲招商局表示,大举修建水电是为了招商引资,至于负面效应可谓“微乎其微”。(8月3日央视)
舟曲广为世人所知,始于那场惨烈的泥石流。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1471人死亡,294人失踪,2500多人受伤。中央和甘肃省投入资金50.2亿,用于舟曲灾害重建、恢复生态。
舟曲当地的山体比较破碎,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地震滑坡泥石流三大灾害的高发区。特大泥石流的发生,表明当地生态极为脆弱,恢复生态是事关当地发展,百姓福祉的第一要务。但就在灾难惨景还让人历历在目之时,当地政府却伤疤未好就忘疼,就开始大力建造对植被和生态有极大破坏力的小水电。
目前,当地上马的无证小水电站有60多个,均未进行环评、安评,有的连林业占地手续都没办妥,就先开工建设。对于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有关专家痛斥为“不要命”。
既然建设小水电如此大的风险,当地政府却为何“执迷不悟”?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能通过水电站增加财政收入。据当地测算,如果这些水电站全部开发起来,地方财政能收入两个亿。在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地方政府将水电站当作招商引资的重点。目前,效益就在显现。在没有水电招商引资之前的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刚过千万,招商引资六年后,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2700万,全年财政收入预计将会达到4929万。其中40%来自水电站营业税。也就是说,水电开发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了一年2000万左右的税收。
但地方政府忙于算自己小账的时候,却忘记了算大帐。因为一次八八特大泥石流造成的灾害,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的援建资金就高达50.2亿,单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就达1.9亿。但国家出钱治理生态之时,地方却为钱破坏生态。而且,由于乱上马水电站,造成当地河床干涸、森林植被损害,甚至导致一些老百姓房屋墙体开裂,生态恶化的危险正在让当地老百姓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但当地政府对此却全然不见,称水电站的负面效应可谓“微乎其微”,如此冷静和淡定,让人错愕。
地方政府的水电大冒险,不仅浪费了国家重建和恢复生态的巨额资金,更是把当地百姓置于危险境地。造成这种近乎失控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无法遏制。GDP决定官员升迁的状况未改变之前,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积累政绩,生态、民生往往都被抛于脑后。另一方面是监管的缺失。按照相关规定,包括水电站在内的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地震部门的安全评估才能进行,并且必须到当地地震台进行注册登记。但舟曲的小水电站几乎在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就陆续上马。上级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制止,更没有相应的处罚。
舟曲的生态环境脆弱不堪,越来越频繁的泥石流就是大自然给舟曲的警告,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强力措施,遏制当地政府的水电冒险举动。上级单位和环保部门必须硬起来,立即叫停没有经过或通过环评的小水电项目,按照相关规定,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而更为治本的,则是修建政绩“导流渠”,改变以GDP指标考核官员的制度,加大环境、民生等的比重,引导官员把施政的重点放在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上。 (郭鑫)
16、没人为灾难付代价必有人为钱不要命
来源:千龙网2011-08-04舒圣祥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8/04/2540@7229826.htm
甘肃舟曲县审批立项的水电站有68家,只有一家通过安评并到地震局登记注册。大批无证小水电项目的无序上马,致使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隐患巨大,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开裂,这被地质学家斥为“不要命”。可是,当地地震环保部门反对无效,招商局帮助无证水电站上马,让水电开发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一年2千万元左右的税收。(8月3日 央视《经济半小时》)
过几天就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一周年,这样的时刻看到这样的新闻,着实让人感到心凉至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算是再健忘的人,也不至于将不到一年前的特大灾难忘个干干净净,可是舟曲政府做到了,不仅对既往的灾难完全没了痛感,对潜在的灾难更完全没了警惕。一年前,舟曲1000多名同胞罹难,国家耗费50多亿重建;一年后,农房依然裂缝,农田依然塌陷,植被依然被毁,大批无证水电站已经上马,为了一年2000多万的税收。专家说的一点没错,这纯粹是:不要命,只要钱。
当然,舟曲官员不要的只是普通民众的命,而绝不是他们自己及其亲人的命。因为他们很清楚,财政越有钱他们的日子才能越舒服,公车出行才能像其他地方一样有宝马可坐,公款吃喝才能像其他地方一样有茅台可喝,公款出国才能像其他地方一样9年周游60国。也许有人会说,舟曲官员不惜大量上马无证水电项目,也许是为了收取更多税收以改善民生呢?先“以钱为本”为财政增收不顾一切,后“以人为本”将增收之财尽数用于民生,听着像童话,可《人民日报》评论说的好,人都没有了,命都不要了,还谈何发展,还扯什么改善民生?
舟曲“不要命”上马小水电项目,再次印证了天灾背后必有人祸的道理。去年那场特大泥石流灾害,真的全部都是大自然作恶吗?地方政府为财政增收而“不要命”,难道就一点没有责任?谁都知道,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方式肯定是饮鸩止渴,但是,如果地方官员考虑的只是任期内的以钱文本和以政绩为本,那么饮鸩止渴的道理就不能成立。因为,只要官员考核体系还是以GDP为导向,升官晋级还是以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为指标,那么:我走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无证小水电开发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了一年2000万的税收,但仅是一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央和省级财政需要投入的援建资金就高达50亿两千万。地方“不要命”发展收了小头,国家拿了大头补贴地方,整体的投入产出无疑非常不成比例。但是地方政府可不管这些,我收起来的就是我自己的,发生灾难反正有国家补贴,不仅对自身利益毫无负面影响,说不定还能借此再发一笔灾难财呢。血的教训之所以会在舟曲如此快速被遗忘,根源就在这里:天灾给背了全部的黑锅,背后的人祸从未得到有力问责。
事实上,特大灾害之后的中央援助,不能只是拿钱补贴恢复重建,彻底清理那些隐藏在天灾背后的潜在人祸因素,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只要人祸的部分犹在,灾难的经验教训得不到反思和改变,大自然的惩罚就只是时间的早晚。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不到一年,当地政府不仅再度“不要命”地搞发展,而且愈发变本加厉,归根到底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为灾难付出过代价,付出代价的只是普通民众的生命,而这些命本来就是他们不要的,他们要的只是钱,只是政绩。(舒圣祥)
17、肖时候:“要钱不要命”要的是别人的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8月05日肖时候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1_08/05/8197523_0.shtml
去年曾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因众多无证水电站加剧地质灾害再次让人忧心。无序开发造成白龙江断流,河床干涸,农房裂缝,农田塌陷,植被被毁,被专家斥为“要钱不要命”。
不光是舟曲,陕西的岚河干流、福建的九龙江、四川的岷江,等等,都因水电站四处截流而多处断流,鱼虾灭绝。小水电跑马圈地,“大水电”也当仁不让,2004年,溪洛渡水电站因环评手续不完备被原环保总局叫停;2009年,鲁地拉水电站和龙开口水电站没办环评手续就开工,招来严厉罚单。(《央视经济半小时》8月3日)
不光是水电,类似这种危险的“火中取栗”并不少见。血铅污染事故、矿业污染、无证煤窑、三聚氰胺奶粉之类,触目惊心又层出不穷。发展“乱弹琴”无非为了钱,水电营业税给舟曲地方财政带来一年2000万元左右的收入,占比达40%以上,可谓支柱。但经济效益的蝇头小利与灾害带来的损失不可同日而语,去年的一场泥石流灾害给舟曲造成1471人死亡,294人失踪,中央和甘肃省为此投入50亿用于重建与生态恢复。太湖治污,十数年间投资逾百亿;淮河治污,官方认可的投入为193亿元,收效却异常缓慢。
明知破坏性的发展不可持续,为什么一些地方仍然那么急功近利,无视子孙的安危福祉?只能说,之所以要钱不要命,是因为带血的GDP通常要的是别人的命,对决策者、实施者毫发无损,没有切肤之痛,自然敢逆天而行。项目是谁投资谁受益,破坏环境的代价却由百姓承受,所以,“在我赚钱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便成了一些人的投资坐标。
8月2日,国资委公布了2010年度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列二、三、四名。显然,去年的中石油大连火灾事件并未影响其成为“A男”。业内人士说,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是央企经营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事故属于扣分项,无关宏旨。因此可以预见,蓬莱漏油事件恐难以影响中海油的“优秀”。(《证券日报》8月4日)
不仅是对央企,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何尝不是重经济指标而轻社会责任。反正,GDP带不带血官员都有成就,灾难也能变成荣誉,对“要钱不要命”棒喝不住就不奇怪了。
整治“要钱不要命”的发展怪圈,关键是让要钱的人与普通百姓的命连在一起。比如,让领导下井与矿工同生共死之类,让大家成为一条绳上的蚂蚱,官员在布局要钱的项目时,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命,就不得不重视影响他人的公共安全。因此,对那些带血的GDP,要让决策者、执行者感到流血的可怕后果,从制度上让他们与群众血脉相连,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与个人荣辱、前途命运相联系,一旦有差错出事故即严厉追究其责任。惟如此,才可有效防止“要钱不要命”的疯狂行为。
18、新华时评:究竟谁该为环境污染“埋单”?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8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8/05/c_121818539.htm
新华网石家庄8月5日电(记者杨守勇、张涛)中海油蓬莱19-3油田事故溢出量超出原先预计的1500桶、渤海天津海域发现溢油带……一连串新情况再次牵动各方神经。严峻的环境影响令人扼腕,但同样令社会公众关切和揪心的是:对事故的处理,是否将不断陷入“企业污染环境、政府出面埋单、代价百姓承担”的怪圈?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注意到,与事故造成的巨大环境灾难相比,“肇事者”所承担的责任却往往相当有限。在追究渤海湾漏油事故责任方的经济赔偿时,人们才发现如果仅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条例,罚金只有区区20万元,可谓“轻如鸿毛”。而此前,福建紫金矿业污水、重庆开县井喷、吉林化工爆炸等重大事故发生时,相关责任企业本身均只是受到“棉花锤”式的惩罚。这一情况已引起诸多质疑,并成为对企业无法震慑、事故难以禁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往往时间很长、投入巨大。然而每次重大环境灾难后,相关企业都只是象征性支付些处置和救助等费用,对环境污染及潜在灾难却置若罔闻,即使赔付也只是“一锤子买卖”,任由当地百姓承担长期恶果,直接酿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而用有限的公共财政给污染企业“擦屁股”,对广大纳税人更是难言公平。
对比无疑是鲜明的。同样是漏油事故,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赔付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环境污染费用。高昂的代价也正是国外企业通常对环境影响格外慎重的一大原因。反观国内,在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不仅迄今罕有肇事企业为此“伤筋动骨”,而且暴露出没有对造成环境污染后负责修复环境的强制性规定等问题,环境保护体制与问责体制明显缺失。
不可否认,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和业绩可以成为忽视民生福祉和环境安全的“挡箭牌”。要做诚实守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不能成为损害环境与公共利益、躲避责任的反面典型。
对民生福祉和环境安全的关注,也是对企业良心和道德底线的考验。能否从根本上把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合理界定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考验着企业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会决定企业最终能走多远。
19、毛开云: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利益
来源:荆楚网2011年08月04日
http://opinion.people.com.cn/h/2011/0804/c159301-1368813608.html
前段时间,河南信阳潢川县“腹泻门”事件引起一阵轰动,官方给出的原因是当地重新启用老水厂,造成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但仍有一些媒体和市民认为,水污染与当地发达的养殖业有关,此事一度将地处潢川的华英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华英公司是河南省的龙头企业,是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在此次事件中身陷舆论漩涡,它所受到的质疑不单纯是民众对一个公司的控诉,更显露了人们对整个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忧心忡忡。
为何官方已给出事件原因为老水厂过滤的水质不达标,而仍有声音在质问养殖产业?据华英公司表示,公司对于排污设备投入了巨大资金,基本能做到达标排放,那质问的声音是空穴来风?据了解,当地养殖企业多数是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这样的模式既减少了公司建厂成本,又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条件,但这样的模式却很难保证农民在喂养牲畜的同时能对防污采取有效措施,散养户的低养殖收入导致其低环保投入甚至毫无环保投入,这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目前,我国对于畜禽规模养殖污染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在法规缺位的情况下,怎样缓解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呢?仅就企业方面来说,以华英公司为例,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增加对散养户的排污治理帮扶。虽然华英公司表示在相关合同上,已明确要求农户采用三级沉淀厌氧+生物稳定塘处理工艺,但字面要求仍很难落实最终的环保效果。华英公司可采取加大对散养户的资金或设备支持,通过帮助农户建果园和鱼塘,实现养殖、种植和渔业的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也能回收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帮助农户配备相应的治污设备,定期派专业人员走访农户,帮助农户解答技术或治污等问题。
第二、注重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公司+农户”的模式很容易催生企业盲目扩大规模的趋利思想,企业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应将经济效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赢得市场。
第三、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排污监督。企业是否拥有投入巨额的排污设备,排污是否达标,这些情况若能公开地接受外界监督,既尊重了人们的知情权,也能为企业赢取信任。
不管是老水厂水质不达标还是养殖业排污不合格,水污染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腹泻门”实实在在地存在。“腹泻门”的背后,是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的矛盾,是农民致富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发展必定会带给环境以阵痛,但必须把对环境的损耗减小到最低程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在考虑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也就是说,搞好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利益来发展经济,这样搞经济是“短命经济”,富了我们一代人,却害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近年来,治污、解排的呐喊声震耳欲聋,一阵急过一阵。每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建议和提案不断增多,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不能否定政府、企业和个人等方方面面对环保所作的努力,但要看到环保这条道路依旧任重道远。经济高速发展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才是现代人渴望的理想幸福生活!稿源:荆楚网
20、绿家园乐水行2011年8月活动通知
来源: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2011-08-0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cc5130100uvfj.html
活动内容提示:
进入炎热的八月份,绿家园乐水行潜心设计了几期消暑乐水行。从8月份开始,在乐水行过程中,会有志愿者带领大家一起动手,采取水样,并送到北京科技大学的实验室检测,期望促进有关部门加快北京市水环境治理。
绿家园一如既往地鼓励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对河流,对自然,对环保的体验。
友情提示:
1.绿家园乐水行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门票、餐费、路费需自理)
2.本活动为开放性活动,不需要报名,请准时到达集合地点,第一次参加活动的人请给协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今后及时收到我们的活动信息。
3.请各位参加者共同践行环保理念,自带饮水壶、筷子、勺子等,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
4.建议穿平底鞋、运动鞋、休闲装。
5.夏季多雨时节,请携带雨伞。
6.活动一般从上午9点开始,中午解散。希望继续交流的朋友,可AA制一起吃午餐。
7.本活动正在招募较为稳定的志愿者做活动协调人,欢迎报名。协调人的工作包括:登记参与者的联系方式、拍照、发通知、活动qq群及微博的维护。
8.活动后大家可通过“绿家园乐水行”qq群58898170,分享照片、文字等。
第一周 2011年8月6日
路线行程:京密引水渠百望山段
沿途消暑景观:颐和园、百望山森林公园等
集合时间:上午8:45集合,9:00出发
集合地点:地铁颐和园北宫门A口(西北口)
特邀嘉宾:赵飞虹(饮用水健康)
嘉宾:王京京(北科大学生,乐水行水质检测负责人)
领队/协调人:周晨 15901163743
第二周 2011年8月13日
路线行程:积水潭至后海
沿途消暑景观:郭守敬纪念馆、宋庆龄故居、银锭桥等
集合时间:上午8:45集合,9:00出发
集合地点:地铁积水潭站B口
嘉宾/领队:张士昌(民俗学者) 13466531711
协调人: 王丽娜 15010367505
第三周 2011年8月20日
路线行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沿途消暑景观:森林、湿地
集合时间:上午8:45集合,9:00出发
集合地点:8号线森林公园南门A口
特邀嘉宾:高鹏杰(教授级高工,人工湿地设计)
领队:张士昌 13466531711
协调人:王京京 15811079160
第四周 2011年8月27日
路线行程:上庄水库
沿途消暑景观:上庄水库、纳兰故居
集合时间:上午8:45集合,9:00出发
集合地点:地铁颐和园北宫门A口(在北宫门集合后一起乘303路至上庄水库)
特邀嘉宾:待定
领队:张士昌 13466531711
协调人:王丽娜 15010367505
安全提示说明:
户外活动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更好地开展户外活动,同时避免参与者人身遭受不必要的损害,请参与者自觉遵守安全的规定和告知事项。绿家园对户外活动所应了解的安全事项和所具有的危险性尽到告知义务,对于参与者在户外活动中所受到的人身损害,绿家园不负任何责任。具体注意事宜及安全说明如下:
1.活动参与者应遵守活动组织者的组织、管理及安排,注意安全,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参与者必须保证自己身体健康。
2、活动为志愿者自发自愿参与的活动,组织者、领队与参与者之间无合同关系;户外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危险性,绿家园认同报名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对户外活动的危险性和潜在的风险具有正常的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因不可抗力而出现事故或因不可预测因素(如急性疾病等)造成身体损害、伤亡时,活动领队及所有参加活动的成员只承担全力救助的义务;绿家园及其他成员对受损害或伤亡者不承担任何责任,产生任何问题的纠纷,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免责声明依法解决。
3.未经活动领队人员允许,私自单独行动造成的意外和伤害事故、以及由于自身过失原因造成的身体损害,完全由事故个人负责;因参加活动人员在活动过程中未听从领队及组织管理人员在组织、管理上的领导所遭受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绿家园及本次活动领队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活动参与者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有监护人陪同,对潜在的危险具有正常的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及意外伤亡时,绿家园同样不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5.绿家园已经对本次活动安排、注意事项和细节,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危险,具体组织、活动管理办法已尽到详细充分的告知义务;凡报名参加者,绿家园均视为报名人员已经详细了解本次活动的规定和相关责任,并全部接受本公约约定的具体注意事宜及安全说明。
关于绿家园乐水行:
绿家园乐水行是绿家园志愿者每周六举办的徒步考察河流的活动,引导北京居民了解河流生态、监督水污染、关注水资源保护。绿家园乐水行同时是一个向公众传递环境知识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户外课堂。
每期活动详情请见乐水行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84300314
绿家园志愿者网站http://greensos.cn/。
绿家园志愿者
北京市东城区炮局二条21号,邮编100070
电话:010-84039930
Email:g84039930@126.com
网址:http://greensos.cn/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