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9
七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齐鲁晚报: 事故已近两月蓬莱油田两平台仍有溢油(张旭东)
http://epaper.qlwb.com.cn/html/2011-07/29/content_167121.htm?div=-1
2、科学时报: 中海油漏油事件反思:我国须建权威溢油反应机构(肖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50166.shtm
环境资讯:
3、法制网: 我国248个入海排污口中逾一半超标排污(蔡岩红)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7/1011311903263_1.shtml
4、南方都市报:国家生态功能区环境持续恶化 将取消专项补助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07/29/content_27418955.htm
地方信息:
5、南方日报: 报告称广东近四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苏稻香 陈琳)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29/083222898419.shtml
人与自然:
6、长江日报: 中科院专家:江豚正走白鳍豚老路 20年内或灭绝(王刚)
http://env.people.com.cn/GB/15277913.html
7、新闻晨报: 科学家尝试帮助濒危物种“搬家”( 韩小妮)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nature/201107/62931.html
环境曝光:
8、南海网: 海口西秀海滩“秀色”被侵 2公里有6个排水口(孙令正)
http://news.qq.com/a/20110729/000592.htm
食品安全:
9、中国新闻网: 味千汤料事件迷雾重重 拒公开供货商信息或违规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1_07/29/8035623_0.shtml
垃圾处理:
10、广州日报: 广州垃圾分类“首考”未开一张罚单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7-29/3218699.shtml
民间环保:
11、每日经济新闻:彪马承诺2020年前淘汰生产环节中有毒物质(李泽民)
http://money.163.com/11/0729/01/7A3HBMN100253B0H.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2、南方周末: “生命线”成“生病线”( 孟登科 胡清)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710
深度报道:
13、中国环境报: 如何让铅不沉重?(李莉 范圣楠 闫艳 高杰)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107/t20110728_704684.html
环境评论:
14、京华时报: 江水污染暴露落后发展观(叶建平 党文伯)
http://env.people.com.cn/GB/15279850.html
一言堂:
15、中外对话: 海上溢油事故考验中国环境法律(夏军)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433-Losses-at-sea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事故已近两月蓬莱油田两平台仍有溢油
来源:齐鲁晚报 2011年07月29日
http://epaper.qlwb.com.cn/html/2011-07/29/content_167121.htm?div=-1
25日,记者调查发现,河北乐亭一些海滩随处可见疑似蓬莱溢漏造成的油污块。 新华社发
新华社青岛7月28日电(记者 张旭东) 记者28日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已近两个月,但海监执法人员最新监视监测发现,B、C平台仍有溢油出现,污染海域面积较前几日有所增大。
据介绍,海监执法人员根据中国海监15船、17船、18船监视情况以及现场值守情况确定,B平台溢油点仍有油花和气泡间歇性溢出,附近发现多条油带;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持续溢出,平均每分钟20个至70个不等,24小时溢出量约2.52升,附近海域同样发现油带。目前,除B平台B23井、B37井实施人工放压外,B、C平台其他生产井、回注井、注水井均为关闭状态。
据悉,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已向康菲公司下发通知,责成其继续对海面溢油进行有效围控、处置和清理,要求其安排专门的值守船,对B平台、集油罩附近海域实施24小时监视,发现溢油立即清理,发现新的溢油点立即进行排查。同时,再次要求康菲公司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于8月31日前彻底排查并切断溢油源,彻底排查并消除再次发生溢油的风险。
2、中海油漏油事件反思:我国须建权威溢油反应机构
来源:科学时报 2011-7-29 肖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50166.shtm
蓬莱漏油,渤海蒙污。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中海油蓬莱19-3油田B、C平台两处溢油,已造成周边340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由一类下降至三类、四类水。
“事件发生在中国……”
对于这一国内最大海上油气田此次的漏油量,作业方康菲公司早前承认的数字为1500桶,约合200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1500桶的数字存疑。按他估算的数字,“起码得有好几千吨的溢油量”。赵曾担任该研究院近海和湖泊环境研究室主任。
多年从事海上溢油治理技术研究的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侯解民也告诉《科学时报》:“我们的经验,200来吨,如果在港内,快速使用性能好的收油设备,很快就能收干净。”
不过,他强调要“快速”,因为油乳化后逐渐下沉,成为悬浮状态,这时一般的收油设备就无能为力了。
康菲这“1500桶”的漏油显然没有收干净。日前,国家海洋局对外披露,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和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发现少量油污颗粒,经鉴定均来自蓬莱19-3油田。另有媒体从河北乐亭渔业协会获悉,蓬莱的漏油早已到达乐亭,“乐亭的海岸到处都是油”。因为扇贝等水产大面积死亡,养殖户已计划自筹资金聘请律师向中海油和康菲石油索赔。
“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美国,你们也是一个月后才向公众发布消息?”对于康菲公司在溢油事件上的瞒报,有记者直接质问其新闻发言人司徒瑞。
面对尖锐的提问,司徒瑞的回答是:“这个事件发生在中国……”
美国:16个部门合作处理溢油
2010年4月20日夜,“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010年4月24日起漏油不止。
美国依托《石油污染法》和国家溢油应急体系,迅速启动各级应急指挥体系。
爆炸当天,以海岸警卫队为核心的地方应急指挥中心成立;次日,多部门的区域应急小组启动;第三天,随着事故影响扩大,国家溢油反应小组被激活,16个联邦部门互相配合投入工作。
“应急资源制度化,应急技术体系完善化,赔偿制度规范化。”这是我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参观完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处理相关机构后的评价。
中国石油集团技术研究院的王祖纲和董华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虽然各部门之间也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但美国在国家及各州政府的溢油应急指挥体系中都有常设的溢油防治和反应机构,其成员来自政府相关的各个部门。
而且,在美国政府的督促下,英国石油公司设立了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建立了完善的赔偿机制。
中国:很多关键部门未纳入溢油应急体系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的一次论坛上,记者听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承认:“如果我们发生类似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事故,是没有办法处理的。”但他当时颇为肯定地表示,中海油“有能力保证不出这样的事故”。
据了解,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力量是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及各海区(北海、东海、南海)的海上应急指挥中心;海上船舶溢油应急力量则是交通部和国家环保部。
这个分工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赵章元在采访中无奈地对《科学时报》记者说:“你看,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环保部连声都不吱一下。”
现在看来,虽然渤海被污是环境事件无疑,但环保部不是海上石油勘探溢油事故的主管部门。
王祖纲和董华的文章还特别提到:其他政府部门,诸如气象局、农业部等关键部门没有纳入整体的海上溢油应急体系。
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更直接指出,我国现有的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由交通部和环保部联合实施,“层次比较低,强制力不够”。
另外,有专家指出,我国各个部门、行业、企业在海上应急事务上联系松散,作业程序自成体系,各海洋行政部门关系尚未理顺,无法实施有效监管,依赖作业者自我约束现象严重。
“国家对海上溢油也有监管手段。但基本还是依靠作业者自觉上报事故,几乎没有一次溢油事故是政府先报出来的。”赵章元说。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颖长期从事溢油遥感监测研究,去年还参加了大连“7·16”事故反应工作。但是她也说不清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到底该由谁来监督,谁来索赔。
李颖认为,对于此次的蓬莱漏油事件,海洋局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是有局限性的,应该调动社会力量,包括当地政府和国务院应急办的力量,“而不是自己闷头来分析这个数据”。
“你可以说海上归海洋局,陆海交界归环保部,港口归交通部,但是溢油其实没有办法明确划界。我觉得还是应该由国家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把多个部门都放在一起,来应对类似事件。”李颖说,“如果从6月4日开始,大家就引起警惕,很多部门都参与进来,相关石油公司也会更谨慎。”
“其实,去年大连事故后的相关监测工作我们也在默默做着,但是缺乏完整的国家层面的牵头组织。”李颖说。
相关阅读
技术研发和设备库建设同样重要
溢油应急处理也离不开物资储备库的建设。
根据规划,交通部将在沿海综合基地和基地设置16个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在内河也将建立相应的溢油应急设备库。专家认为,这些设备库建设完成后,如果能够统一快速调度,溢油应急能力还是可观的。
在采访中,几位专家都谈到国家需要重视溢油处理相关设备的技术研发。侯解民说,其实,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溢油回收都是一个很窄的领域,投入资金均有限,因此国外收油设备不一定比我们强多少。
去年7月6日,侯解民和同事承担的国家发改委的科技项目刚刚通过鉴定,就赶上了大连“7·16”事故,他们研制的样机马上得到了练兵的机会。“结果表明,有些国外设备的效率还不如我们的样机。”侯解民说。李颖也感叹“很多人就是觉得国外的技术好”。
“7·16”事故发生时,李颖曾主动到溢油事故指挥中心“请缨”。
“他们问我能干什么,我说我能给你们测油膜有多厚,分布在哪儿。他们一听挺高兴,问我设备能不能放在船上用。”结果,李颖把他们开发的用在飞机上的遥感设备装在船上,居然也获得了质量不错的数据。于是,指挥中心从第二天开始,每天给她和她的团队派飞机。
但李颖坦承“我们的技术还有点粗”。她希望国家把与溢油事故处理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推进下去。(肖洁)
3、我国248个入海排污口中逾一半超标排污
来源:法制网2011-07-29蔡岩红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7/1011311903263_1.shtml
国家海洋局今天发布的我国上半年海洋环境信息显示,今年监测的248个入海排污口中超标排污口数量为123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一半之多。
根据国家海洋局要求,今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于2011年1月至6月组织开展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以及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进行了监测。
2011年上半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17条主要入海河流在平水期的水质进行监测显示,13条入海河流水质在劣Ⅴ类和第IV类,占76%。 其中,甬江等7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的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Cr);长江等6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的水质为第IV类,主 要污染物为CODCr、石油类和个别重金属;闽江等3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的水质为第Ⅲ类,珠江入海断面监测的水质为第Ⅱ类。
今年上半年,沿海各省(市、区)海洋部门分别于3月和5月开展部分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的监测评价工作。
3月份对202个入海排污口进行的监测评价结果表明,202个入海排污口中超标排污口数量为106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52.5%。不同类型 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比例从高到底依次为:工业(55.6%)、排污河(54.9%)、市政(54.2%)、其他(30.0%)。入海排污口污水中主要超标污 染物(指标)是粪大肠菌群、总磷、化学需氧量(CODCr),超标率分别为:58.8%、23.6%、23.3%。
5月份对46个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共有17个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超标比率为37.0%。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包括悬浮 物、CODCr、粪大肠菌群。此外,在对11个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进行评价表明,有4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 要求,其中3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为劣四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2011年5月1日至6月30日,实施监测的23个重点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水浴场水质均达到“优”和“良”水平。
4、国家生态功能区环境持续恶化 将取消专项补助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07-29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07/29/content_27418955.htm
南都讯 记者杨章怀 实习生赵剑云发自北京 日前,财政部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和重点民生领域保障力度较大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对因非不可抗拒因素而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及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下降的地区予以处罚。
《办法》规定,为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规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省区进行补助。《办法》明确规定,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地区,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对非因不可控因素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按一定比例暂缓下达补助资金,待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后再行下达;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县市,下一年度将不再享受此项转移支付,待生态环境指标恢复到2009年水平时,重新纳入转移支付范围。
5、报告称广东近四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
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07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29/083222898419.shtml
南方日报讯 (记者/苏稻香 通讯员/陈琳)昨日,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2010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透露,去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减少6.6%,污水和污染物入海量均较上年有所降低。不过,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排放超标率约38.5%。
海洋环境总体趋好
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约54.9%,较清洁海域比例29.0%,轻度污染海域比例4.5%,中度污染海域比例3.1%,严重污染海域比例8.5%。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海域面积22042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3.6%;严重污染海域面积4153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6.6%。实施监测的近岸海域,约53.5%的海洋功能区海水质量满足其功能要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主要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38.5%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水和污染物入海量较上年有所降低。
超标率已有所下降
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门、榕江、深圳河、东江(北干流、南支流)、练江、漠阳江、黄冈河等主要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石油类、CODCr、营养盐、重金属和砷等污染物约108.1万吨。实施监测的91个代表性排污口中有35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超标率约38.5%,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年入海量为41.50万吨,与2009年相比,超标率和主要污染物入海量均有所下降。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造成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实施监测的11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中有9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或“极差”状态。
2010年全省海洋灾情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主要来自1003“灿都”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的灾害损失。全省海域发生赤潮14次,累计面积近88平方公里。我省各级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机构对发生的赤潮进行了密切的监视、监测,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赤潮未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去年,珠江口海域发生两起货轮碰撞引发的化学品或油类泄漏入海事件,均对事发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6、中科院专家:江豚正走白鳍豚老路 20年内或灭绝
来源:《长江日报》 2011年07月29日王刚
http://env.people.com.cn/GB/15277913.html
本报石首讯(特派记者王刚)昨日,石首市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内,由本报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发起的“寻找江豚之旅”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对参加“寻找江豚之旅”科学考察活动的志愿者说:江豚正在走白鳍豚的老路,可能要不了20年,“白鳍豚的今天,就是江豚的明天。”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子,属国家二级水生珍稀保护动物。据介绍,长江江豚和白鳍豚是长江中仅有的两种鲸类哺乳动物,均处在长江水生物食物链顶端。
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孤独离世。2006年,国际联合科考队在长江上未发现一头白鳍豚,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野外50年没发现即为灭绝)。这个比大熊猫更珍贵,在长江生活了2000多万年的白鳍豚物种,成为人类心中永远的痛。
担任此次科考活动领队的郝玉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鳍豚的数量在300到400头之间,但人们错过了抢救这个物种的最佳时期。
他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目前仅存千余头,并正以每年5%至10%的速度锐减。江豚现在的境况就是白鳍豚数十年前的境况。
7、科学家尝试帮助濒危物种“搬家”
来源:新闻晨报2011-7-29韩小妮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nature/201107/62931.html
气候变化使得许多原有的栖息地不再适合动植物生存。这些物种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离开,要么灭绝。是否应该人为地帮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搬家”?这在科学界引发激烈的讨论。
一些物种已开始自行迁徙
2009年,美国科学家表示,要适应气候变化,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必须平均每年往气温较低地带迁徙420米。相对而言,平原地区的物种所面对的气候变化速度将更快。无法迁徙或迁徙速度太慢的物种,面临灭绝的概率较高。
为了生存,一些物种已开始自行迁徙。在过去十几年里,因为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山的蝴蝶越飞越高,它们的栖息环境在海拔上提高了500米。
然而,并非所有物种的迁徙速度都能跟得上气候变化。为此,科学家想到了人为帮助物种“搬家”。这种迁徙又被称为“协助式迁徙”,即采取人为的方式,把某些生物种类搬迁到一个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保护物种的极端手段,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有人举例说,当初人们把老鼠、火蚁、亚洲鲤鱼、葛藤等动植物带到新的地方,没想到它们成为入侵物种,大量繁殖、蔓延,极大地破坏了迁徙地的生态平衡。
蝴蝶“搬家”已有成功先例
当然,还是有科学家大胆进行了尝试。英国研究人员就曾为两种濒临灭绝的蝴蝶找到了“新家”。
有翼类昆虫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但有限的迁徙能力使它们不能很快迁移到适于繁殖和生长的新栖息地。为此,英国约克大学和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北约克郡的大理石条纹粉蝶和小弄蝶捕捉后放在一个舒适的笼子里,然后运送到达勒姆郡和诺森伯兰郡释放。经过8年的时间,科学家发现两种蝴蝶在新栖息地都繁衍生长得很不错。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伊夫·麦克唐纳德-马登博士和他的同事就是否可以、何时帮助物种迁等问题制定了决策框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以期为环保人士提供指导。
马登表示,当确定气候变化将危害某种生物的栖息地时,该物种的最佳迁徙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迁徙地的适宜度,迁徙中预计将损失的种群数量,物种在“新家”的存活率以及最大增长率等等。他还表示,当种群数量低于一定规模时,就不应该搬迁,否则反而会加速它的灭绝。为此,研究人员专门设计了一个模型,用于决定搬迁时机。
8、海口西秀海滩“秀色”被侵 2公里有6个排水口
来源:南海网2011年07月29日 孙令正
http://news.qq.com/a/20110729/000592.htm
河沟里的水发出阵阵恶臭(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河沟里的水流向大海(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河沟里的水发出阵阵恶臭(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南海网海口7月29日消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海口市西秀海滩可以说是海口的一张风景名片。椰树海韵的浪漫,及充满了热带风情的气息曾让不少市民和游人流连忘返。然而近日,有海口市民向南海网记者反映,说西秀海滩的这张名片正在遭受人为破坏,如此下去,这片美丽的海滩将“风光不在”。
市民投诉污水排进海里
海口市民陈先生是一位西秀海滩的“老顾客”。他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爱上了这片海滩。这几年来,他只要有时间,就来到这里,在椰林里走走,在草坪上坐坐,跳到海水里游游泳,或站在岸上听听海浪的声音及闻闻大海的气息,“每当这个时候,心情都特别舒爽”。
可是,近来他这种“舒爽的心情”受到很大的破坏,原因是“西秀海滩附近有不少排水沟,直接把污水排进大海后散发出很浓的臭味”。陈先生说,近段时间来,他在西秀海滩游泳的时候,发现周围散发着一股很浓的臭味。刚开始他以为是“死鱼死虾发出来的”,后来他又转移到不远的海里,可是这股臭味一直久久不散。
经过一番查找后,陈先生终于找到臭味的源头,“臭味是排水沟排的污水发出的”。找到臭味的源头后,陈先生异常郁闷:“为什么那么漂亮的地方还有污水排进来,为什么有关部门不去管一管呢?”
2公里海滩6个排水口
7月28日上午,南海网记者来到西秀海滩。沿着椰树婆娑的海岸,走在洁白的沙滩上,阵阵涛声从脚底传来。这确实是一个休憩的好去处。
然而,记者发现,在大概两公里的海滩边,大约有6个排水口。而这些排水口不乏有污水排出。
据市民陈先生反映,这几天他就在观海台附近游泳时闻到臭味的,他经过调查发现“臭味是从排水道排出来的”。当天,南海网记者在这里也找到了一个排水口,虽然此时排出的水流不大,可是依然能闻到阵阵的恶臭。记者试图找出源头,可由于这些都是地下排水道,所以也搞不清楚这些水从哪里排过来。
在这几个排水口中,有的因为出口堵塞,所以整段河水都显得乌黑恶臭。
几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虽然这些排水道水流很小,可是“有时候排出来的水很臭的”。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9、味千汤料事件迷雾重重 拒公开供货商信息或违规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7月29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1_07/29/8035623_0.shtml
味千公司拒不透露供货商信息的行为被指不符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范,甚至有关联交易之嫌
编者按:2011年,中国互联网流行的一个关键词叫“围观”。所谓围观并非袖手旁观,亦非简单关注,而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审视,让所有不合常理之现象在围观下无所遁形——中新网财经中心发起的“公司围观”便旨在此。通过媒体、网民和专家的力量,持续围观各行各业的公司百态,求证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质疑,力求从围观反映公司实质,给关联方、利益方和责任方以本源真貌。
中新网7月28日电(财经频道 陈璞)味千拉面汤粉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位证券行业人士告诉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味千公司拒不透露供货商信息的行为不符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范,甚至有关联交易之嫌。
此外,各方更是对味千公司就营养含量存在较大出入的“换算错误”之说提出了质疑。
味千对供货商信息始终讳莫如深
味千公司可以公布工艺流程和设备图片,但不管媒体如何追问,却始终以“不便透露”为由拒绝公开供货商的名称和具体信息。如此讳莫如深的态度也让汤料的来源变得异常神秘。
继7月25日味千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了《猪骨汤原料生产厂商工艺及设备的部分照片》后,26日,该公司又在官网上发布了一篇《味千神秘汤料的相关报道》试图厘清汤料来源。
不过,尽管该报道在文中描述了“在这家日企的生产车间里”,猪骨头如何通过重重加工最终被“制成相应容量的包装”,但却始终未曾提及该日企究竟是哪家企业。
味千公司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浩雄在7月25日的采访中曾告诉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提供汤料的是味千日本总部的经营者重光产业设在中国的一家分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也在今天的报道中指出,味千汤料主要来源于一家名叫重光产业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2010年该公司占味千集团总采购额6.6%。此外,味千中国的非执行董事重光克昭个人拥有重光产业约44.5%权益。
按照浩雄在7月25日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所说,味千日本总部目前在味千中国公司占有4%左右的股份。
一位从事证券行业多年的券商告诉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重光克昭既是味千中国的股东,又是重光产业的掌门人,味千中国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采购重光产业旗下的公司所提供的汤料时理应披露该公司的具体信息,否则将有关联交易之嫌。
换算出错还是虚假宣传?
在媒体爆出味千公司送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物营养与分析研究室的检测样品为“骨泥浓缩汤料” ,而不是消费者喝到的稀释后的面汤后,味千拉面一碗汤含钙量高达1600毫克的说法也不攻自破。
检测结果显示,骨泥浓缩汤料样品中的钙含量为每100克中含钙485毫克,按一公斤浓缩汁可以还原100碗汤来计算,一碗汤内的钙含量只有48.5毫克,这与味千官网上宣传的1600毫克相距极大。
此后,味千删去相关数据并称,味千汤底的钙含量是由于浓缩未还原的计算方式错误而致。
据《新京报》7月27日的报道,曾参加味千样品检测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确认了该份《食品成分检测报告》的真实性,但却指责味千拉面不应偷换概念。范志红直言,味千公司将检测的骨泥浓缩汤料样品含钙量当成稀释后的汤底含钙量来宣传,这整整相差了几十倍,确实是企业虚假宣传。
10、广州垃圾分类“首考”未开一张罚单
来源:广州日报2011年07月29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7-29/3218699.shtml
仅两单位被开整改通知书
劝导违反规定行为82宗
昨日,广州市城管委和市城管执法局联合进行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大行动,重点检查先行推广实施街道的党政机关、市场、社区,保利、万科物业服务生活小区以及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所在区域酒店宾馆等。据统计,本次执法检查行动全市共劝导违反规定行为82宗,其中对68人次和14个单位进行了教育劝导,对2个单位开出整改通知书。
街道与小区签订奖励协议
据介绍,这次垃圾分类“首考”由市城管委、市城管执法局共分成12组,检查10区2市,重点检查先行推广实施街道的党政机关、市场、社区,保利、万科物业服务生活小区以及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所在区域酒店宾馆等。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带领的队伍负责检查荔湾区,在沙面大街,记者看到,每个路口都配置了四个一组的垃圾桶,检查人员都翻了一下垃圾桶,但发现垃圾桶空空如也,还刚刚清洗过,沙面街道有关负责人就说,这是因为垃圾每天早上都会收一次。
在胜利宾馆的垃圾房,这里存放的主要是餐厅的垃圾,分“餐饮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桶,在“餐饮垃圾”桶内,放着通菜梗、鱼鳞等厨房垃圾,而“其他垃圾”桶内就放着烟盒、树枝等垃圾。宾馆的黄小姐说,每天都有人专门负责检查,如果发现垃圾分错,就会告诉餐厅。
随后检查组又来到沙面小学,主管内勤的陈主任说,每个班级都在特定位置上放置了垃圾桶,自从垃圾分类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减少了一半。
在白天鹅宾馆,记者还看到开着冷气的泔水房,泔水都是冰冻起来,里面一点臭味都没有。
据了解,荔湾区2条先行街道中,沙面街已经整条街实行垃圾分类,而东漖街则还没有完全做到。东漖街党工委书记宁海智就表示,东漖街有八成面积都是城中村,开展工作存在难度,因此街道采取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方式,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励和引导其他小区和区域推行垃圾分类。他说,计划在8月底,全街三分之二的居委要开展垃圾分类,10月前,全街实行垃圾分类。
据介绍,东漖街已经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奖励方案》,以生活小区为单位,以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日平均量作为各社区的基数,如果当月分出来的厨余垃圾多于基数,直接奖励物管公司和环卫工人。
分类垃圾桶摆放是否正确是这次大检查的重点。检查组对南沙行政中心仔细检查,在厨房里发现这里摆放了四个标准的分类垃圾桶,张建国指出,其实有害垃圾桶大可不必放置到厨房里,只要在办公楼一个适当位置摆放即可。
白云区的情况由市城管委副书记黄小晶带队检查。检查组先后检查了白云区政府、景泰市场、景泰东云东花园、保利山庄、黄石市场、白云高尔夫社区,检查整体效果比较好。黄小晶表示,“如果说白云区都能实施得比较好的话,我相信广州其他地区也一定能够做好垃圾分类管理的工作。”
12下一页
11、彪马承诺2020年前淘汰生产环节中有毒物质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2011-07-29 李泽民
http://money.163.com/11/0729/01/7A3HBMN100253B0H.html
2011年7月26日,国际运动品牌彪马做出公开承诺,会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中的所有有毒有害物质。
促使彪马做出这一行动的原因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此前在北京发布了调查报告 《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该报告显示,包括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彪马在内的14家全球服装品牌的供应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了中国水污染。
报告进一步指出,前述品牌在中国两家供应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能够干扰内分泌并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类物质。这两家中国供应商为位于浙江宁波的上市公司雅戈尔,以及位于广东中山的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
彪马生产环节“排毒”
彪马成为调查报告发布后,首家向公众做出“排毒”承诺的品牌,犹如品牌服装业中的“超模”首秀。
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李一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彪马做出的这份有明确时间表的积极承诺,我们表示欢迎,这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成果。”
记者在彪马的声明全文中看到,其表示已认识到在工业生产中减少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紧迫性。根据预防性原则,彪马承诺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中的所有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包括最终产品,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这类物质包括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物质,非常持久、非常生物蓄积的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生殖毒性的物质和内分泌干扰物。
彪马对外称,这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有毒有害物质清单,理想状态下这份清单应与其他行业共同制订,并定期回顾更新。
考虑到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无法被我们的环境所消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预防性原则,以免该物质造成严重的和不可逆的危害,即便在缺少确凿的科学证据的情况下。
这一承诺适用于整个公司,包括彪马旗下的所有自有品牌和授权品牌的供应商或者工厂,也包含这些工厂的下级供应商。
彪马表示将在18个月内把这一承诺落实在所有的一级供应商,并通过一级供应商来将这一承诺落实到包含湿法处理过程的二级供应商。同时,将把实施的进程通过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公布。
李一方说,绿色和平仍然在跟包括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在内的多个品牌进行接触,以促使其做出承诺。
李宁称供应商排放达标
至今,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等这三大运动品牌并无承诺,“希望他们像彪马一样尽快公布一个淘汰有毒有害物质的确切时间表。”李一方说。
报告发布之后,雅戈尔董事会秘书刘新宇对外说,雅戈尔聘请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排污做过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正常”。
绿色和平李一方就此解释说,雅戈尔聘请另一家检测机构通标公司做的检测,显示其测出的污染物PFOA值(每升0.36毫克)还要大于绿色和平报告中的值(每升0.13-0.14毫克)。
耐克公司有关人士承认目前与雅戈尔集团旗下位于浙江省的两家工厂,即宁波雅戈尔针织内衣有限公司和宁波雅戈尔运动服造有限公司有合作。但该环节的合作只进行产品裁剪和缝制,没有绿色和平组织所指出的使用化学品的生产流程,仅是将日常生活废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厂。
李宁方面称,中山国泰是李宁针织面料供应商之一,它们由当地环保部门检测站出具了检测报告,排放合格。
李一方指出,纺织业消耗大量的具有持久性和危害性的化学品,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众多国内外服装品牌提供了生产基地,但同时中国却因此成了污染重地,中国公众的健康和环境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消费者对此正在警醒,上周六,600多名志愿者和消费者在全球10个国家29个城市的阿迪达斯和耐克专卖店外进行了一场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名为“无毒才够酷”的快闪行动,表达他们拒绝有毒有害物质的决心。
12、“生命线”成“生病线”
来源:南方周末2011-07-28孟登科 胡清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710
国道213都汶段(都江堰至汶川),在“5·12”汶川地震时被称为连接阿坝州和外界的“生命线”,震后至今三年里,每逢雨季,防不胜防的泥石流灾害从公路两边的山沟里喷泄而出,致使“生命线”数度中断。
地震后的每一个雨季,不计成本地抢修这条举世瞩目的“生命线”,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这一政治任务带来的压力,使得政府部门还无暇顾及泥石流“治本”的通盘方案,只能逢灾之后加大投入,难以避免“事后诸葛亮”工程。
治理工程是个利益大蛋糕,全国的勘察设计单位都想分一杯羹。如此一来,如何避免人祸,成了更大的隐忧。
名副其实的“生病线”
2011年7月26日,张通荣终于得了空,参加了汶川龙溪羌人谷的开寨仪式。他给寨子里的乡亲们唱了首歌,“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了”。最近二十多天里,这位40岁的汶川县县长被国道213都汶段公路压得喘不过气来。
国道213都汶段,原有的大部分路段在汶川地震时都被掩埋了,现在的公路已是灾后重建。
这条路对汶川和阿坝州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阿坝州与外界连通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整个阿坝州生产生活、灾后重建、九寨沟黄金旅游线的运输“主动脉”,平均每天有上万车辆通行,被称为“震中生命线”。它也成了各级政府关心震区的政治标签。
震后三年,这条“生命线”却年年遭毁、频频中断,“生命线”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生病线”。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7月21日凌晨,罗圈湾、超限站弯道、彻底关隧道与福堂坝隧道之间的连接桥,这三处路段均被泥石流掩埋。
张通荣坦言:“为了抢通这条生命线,我们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今年的两次大规模泥石流,“保守估计,光汶川县的应急抢险的费用就超过了1.5亿元,而省交通厅、水利厅、国土厅等部门的应急花费还不包括在内。”
7月21日下午,张通荣正站在彻底关隧道旁的泥石流堆上指挥抢险。经过10个小时的抢修,受损路段才刚刚被疏通,交警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条颇显娇气的生命通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交通管制,这还得祈求天公作美,否则,辛苦成果很快就会付之东流。
这已经是今年进入雨季以来的第二次中断了。
7月3日,一个之前并未被认为有多大危害的泥石流沟——罗圈湾高家沟爆发泥石流,4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直接冲入岷江,形成壅塞体,导致岷江河床改道,河水漫上复垦耕地,冲毁了213国道都汶段约600米的路基。
213国道都汶段的交通彻底中断了。“来不及更多的考虑,只能先抢修路段、保证生命线畅通。”汶川县公路分局的胡副局长介绍说,“对于地质方面的考虑,我们还难以深究。”
抢修队修建了一个排导槽,为便于清理沟口的壅塞体,在沟口的岷江上游位置修建了一个拦坝。然而,连日降雨使得拦坝逐渐形成了一个堰塞湖。21日凌晨,堰塞湖终于不堪重负,冲破大坝,奔涌而下,灾难再次发生,一辆停在拦坝上的挖掘机也掉进了岷江。
“18号刚刚打通的道路,再次中断。”让胡副局长颇感可惜的是,上一轮用于抢险的机械设备刚做完了保养,如今又得再次用于抢险,“几十万的保养费就这么打了水漂”。
这给张通荣一种“防不胜防”之感。“去年被我们列为重点治理工程的地方,今年并没爆发,但爆发的罗圈湾高家沟和彻底关,都不在我们的重点名单上。”
“事后诸葛亮”工程?
四川省地矿局华地公司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应急抢险工程项目部负责人王乐喜说,“8·14”泥石流灾害直接促成了新一轮地质灾害治理。
2010年8月14日凌晨两点爆发的映秀红椿沟特大泥石流灾害,致使28人失踪。6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从红椿沟里冲泄而下,吞噬了沟口的213国道后直奔岷江,迫使岷江改道,汹涌的江水瞬间冲垮了岸边援建单位工棚。
映秀新镇的71栋楼房共749户房屋浸泡在两米深的江水中,“庆幸的是灾难发生时距计划交房日期还有三四个月,新房里没有居民居住。”映秀村民杨大姐至今对“8·14”泥石流灾害心有余悸,“一到雨季,就睡不着觉。”
多年来一直追踪研究龙门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广元市和都江堰市之间)地质变化的地质学家杨勇提出质疑:“‘8·14’灾害前对红椿沟的调查是不是充分?调查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科学?这是值得思考的。”
汶川县的一位干部倍感委屈:“我们之前对沟口的堰塞体也是做了清理的,但从没想到泥石流规模会这么大。”
然而,这些争论最终都被“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的表述一掠而过了。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表示,四川震后重建,当初对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他坦言,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了。
来自汶川县国土局的数据称:汶川地震后,汶川县境内排查出的地质灾害点共计5000多个,其中危及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是800多个,有115个被纳入了《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地质灾害项目》。但今年爆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高家沟和彻底关两处,都不在115个治理名单之列。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唐邦兴教授的话说:“随后的这些治理工程都属于事后诸葛亮。”
“8·14”泥石流灾害当天,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冒着大雨,站在洪水滔滔的映秀镇高地上高呼“要誓死保卫灾后重建成果”。
这势必要付出不小的代价。“8·14”灾害中,冲出泥石流沟的60万立方米,只是红椿沟300万立方物源的一小部分,为了防范剩下的240万立方沙石对映秀新镇的威胁,造价不菲的红椿沟治理工程呼之欲出。
在“8·14”灾害前,红椿沟治理工程已经过勘察、设计,华地公司是原承建单位,一开始做的治理方案是两千多万投资额。四川省国土厅认为这个沟水很小,一下子砍到了两百多万。“200万的工程肯定抵挡不住‘8·14’这个规模,幸好没做,否则肯定丢脸。”这让王乐喜有点庆幸。
“8·14”灾害之后,华地公司重做勘察、设计,投资额高达1.4亿元。最大的1号坝体设计是12米高,设计保证不冲出红椿沟口超过5万立方泥石流。心有余悸的交通部门则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保证不冲出超过2万立方泥石流。因此,1号坝被增加到了20米高,并修建缓冲槽,总投资额提高到了1.7亿。
这项工程被华地公司当成了首当其冲的政治任务,“24小时连续施工,持续了五个月,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
5月底,红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大大小小的坝体共有23座。
在今年的“7·03”灾害中,这层层铜墙铁壁被认为发挥了较大的拦截作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视察红椿沟治理工程时,连说“很好、很好”,陪同视察的阿坝州党委书记侍俊赶紧接话说:“我们还有另外三个沟需要重点治理。”
更多的地质灾害点都还未列入重点工程。7月23日,汶川县副县长带着国土、交通、水务等部门,重新考察了一遍213国道都汶段,汶川县国土局分管地质灾害的副局长章学建也一同考察:“当时我们统计沿线需要重点治理的泥石流灾害点有二十个左右。”但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灾害点都有可能成为红椿沟。
2010年“8·14”灾害以后,四川省国土厅直接重点治理了三个工程,包括红椿沟、烧房沟、牛连沟,而现在完工的也只有红椿沟。
治标工程,欣欣向荣
张通荣的设想是,213国道都汶段沿线的地质灾害重点工程一个个做下去,三五年的时间,重点都能获治理。“到那时,生命线就真的安全了。”这同时意味着,类似的地质灾害在这条生命线上,至少在三五年内都还会不断出现。
按照“8·14”灾害的治理规律,不出意外,今年的重点工程治理名单中,将会加上罗圈湾高家沟、彻底关,“至少说我们又做了两个工程治理。”
而对于这些治理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唐邦兴并不乐观。
2010年4到6月份,唐邦兴担任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评审工作,“每天是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一共评了两百多个,最多的一天有四五个。”
“灾害重建地质灾害治理,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全国各地的勘察设计单位都盯着呢,大量并非专门做泥石流灾害治理的单位,都想进来分一杯羹,整个行业是一片欣欣向荣。”
唐邦兴向同组的评审专家们抱怨:设计、承建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根本就没做过泥石流灾害治理,有的外地单位甚至对实地情况都不甚了解。“那段时间,不少人来找我,希望我高抬贵手。”
在唐邦兴参与评审的二百多项目中,有10%被退回重做,绝大部分设计方案都被建议修改、完善。
地质学家杨勇有着更深的担忧:治理工程的设计、建设本身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在所谓的“自然灾害”的原因表述中被掩盖了。“现在爆发出的一些地质灾害点我们已经治理过了,但还是出问题了。到底是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是治理工程本身就有瑕疵,最后都可能被‘强暴雨’这个原因给冲刷掉了。就像5·12地震一样,现在只要哪里发生什么自然灾害,都必然会跟5·12扯上关系。”
让唐邦兴老先生倍感揪心的是,地震过后三年了,岷江还是断,国道还是断,情况还远未好转。所有的治理工程,都还只是在应急和工程治理这个层面,还只是“治标”, 森林植被的恢复、地质的固化,才是治本,而这些生态恢复工作目前还不见有动静,“地震都过去了三年了,花了这么多钱,我们只是做了工程性治理,这是我的遗憾。”
抢通、保障213国道生命线这一政治任务带给各级政府的压力,使得它们根本无暇顾及泥石流治理工程是否有必要如唐邦兴这样的学究讨论。毋庸置疑的是,213国道都汶段的紧张和脆弱之感,会出现在每一个雨季,“在接下来的三五年里,脆弱的生命线还将继续”。
13、如何让铅不沉重?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7-29 见习记者李莉 范圣楠 本报记者闫艳 高杰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107/t20110728_704684.html
题记
铅,是一种沉重的金属物质。在我国,铅主要作为各类汽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的蓄电材料。
近年来,随着各类汽车、电动车销售量的猛增,导致铅酸蓄电池需求量大增。铅酸蓄电池报废之后,人们可以从蓄电池中取出蓄电铅板,重新冶炼铅合金,去再造铅酸蓄电池。
由于蓄电铅板可以循环利用,加上铅酸蓄电池销售行情一片看好,导致铅合金冶炼、蓄电铅板企业在各地大量上马,而生产工艺简陋、环保设施缺乏,带来了污染,要根治类似污染事件发生,需倚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涉铅企业整合升级。
盛夏酷暑,记者走进位于苏南太湖地区的一家铅合金冶炼企业,发现企业的仓库里竟积压了约有几千吨的铅合金。现在铅合金市场需求旺盛,怎么还会出现积压现象?企业老板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笑了笑说:“现在各地都在纷纷关停涉铅企业,铅合金自然成了十分紧俏的物资,我是想囤积这批铅合金,等到市场价格上扬,瞅准时机抛出去,卖上一个大价钱。”
近年来,随着铅酸蓄电池销售行情看好,回收冶炼和加工制作铅酸蓄电池的企业纷纷冒了出来。由于这些涉铅企业工艺装备落后,大多没有环保设施,导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在今年4月启动的2011年全国环保专项行动中,环境保护部着重加大了对涉铅企业的排查整治力度,以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上升势头。随着专项行动的开展,一批责任人被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一大批涉铅企业被责令取缔或停产整改。渉铅企业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
电动自行车产业崛起
培育铅酸电池大市场
2010年,在“家电下乡”的大潮中,许多地方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隐患。
目前电动自行车多选用铅酸蓄电池和锂电池,其中以铅酸蓄电池居多,它报废后的处理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铅酸蓄电池处理是否存在污染有两种意见: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表示铅酸蓄电池无污染,而从事固体废物处理的业内人士则表示污染很大。
到底哪种看法才是正确的?南京凯燕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明解释,密封的铅酸蓄电池确实没有污染,污染存在于报废回收环节,一旦拆解处置不当,就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江苏省交通部门一项关于城乡居民采用何种交通工具“代步”的调查显示,有72.3%的城乡居民首选的就是电动车。
江苏省公安厅交管局宣传科孙科长告诉记者,目前江苏省上牌登记的电动车数量为1993万辆,但据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估计,江苏省电动车数量大约为3000万辆。按照1年使用期限、一组电池重20斤进行测算,全省每年产生废旧电池近30万吨。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家早在2003年就出台规定,电动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必须承担报废旧蓄电池的回收责任。但因其未明确具体由哪一家职能部门管理,所以很多电动车厂家、商家只管卖不管收,废品收购站成了废旧电池的最终买家。
江苏省环保厅危险废物管理中心有关人士认为,这项政策只具有导向性,不具有操作性,缺乏强制执行力。更令他担忧的是,目前持有许可证的处置单位不增反减,情况堪忧。
电动自行车产业崛起,培育了铅酸蓄电池生产大市场。下面是记者在电动车市场上采集的一组“镜头”:
“这种电池我今年年初买还是一套500元,现在怎么变成700元了?”7月上旬,在南京市瑞金路电动车市场内一家品牌电动车店,市民陈女士不满地询问店主。
随着电动车保有量的急增,加上对涉铅企业的严厉整治,使得铅合金材料越来越紧俏。因此,铅合金制品自然也价格看涨。记者在市场内逛了10多家店,各家店的店主都在与消费者“磨嘴皮子”。
“说到底,都是因为铅酸蓄电池在涨价。”一位店主说,国家加强铅酸蓄电池整治力度后,电池就开始供不应求,“这两天媒体一报道,电池厂坐地涨价,每节涨了20元,一辆电动车要用4节电池,一涨就是80元。”记者询问多家销售店后得知,一辆电动车的电池好则需要1000多元,差的也要五六百元。
这位店主透露,这几天老板就拿着现金到处买电池,“听说还要涨,现在不赶紧存点,以后可能拿钱也买不到。”
在电动车铅酸蓄电池纷纷涨价的同时,各类汽车的电池价格也在上扬。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经销厂家老板介绍,眼下各类车用铅酸蓄电池的需求量,每年以平均26.5%左右的幅度上涨。从最近各类车用铅酸蓄电池的报价看,由于大部分生产和加工铅酸蓄电池的涉铅企业正处于停产整顿时期,因此,其报价已分别上涨了8%~26%,“看其走势,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这位老板补充道。
铅酸电池需求走俏
剌激地下炼铅屡禁不止
铅酸蓄电池报废之后,铅合金可以再生,而且利润空间较为丰厚。在国际上,发展再生铅产业是一个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再生铅产能占到全部铅冶炼产能的70%以上。同时,加上再生铅冶炼工艺简单,设施简陋,于是便有力地刺激着小炼铅的发展。
记者曾三次到苏北调查小炼铅厂,实地目睹了11家“小作坊”炼铅全过程。简单概括小炼铅的工艺就是“六个一”,即“一把锤子敲烂报废铅酸蓄电池的塑料外壳、一只柳筐收集报废的铅板、一口大锅冶炼收集来的铅渣、一把铁铣为冶炼添加燃料、一台鼓风机为冶炼再生铅加温、一组铁模型浇铸冶炼好的铅水”。
在苏北一个名叫“拐八湾”的地方,记者跟随专门买卖报废铅酸蓄电池的“线人”,拐弯抹角走了3里路,来到了一片杨树林。树林深处,是一片类似北京四合院的院落。铁皮大院门紧闭,见有一帮陌生人悄悄逼近,一条大狼狗猛地从大院门外的一处临时搭建棚中窜出,冲着记者一行猛叫,幸亏被铁链拴住,才没有伤人。
大狼狗的狂叫惊动了院子的主人,一位老人打开大门想看个究竟,记者们便乘机走进院落。院落中空无一人,工人们早已从院落后门跑到树林里躲藏了起来。记者仔细观察发现,院落中间是一堆刚刚用手工破碎的各类报废铅酸蓄电池,黄色酸液流淌了一地,几块青石板上已被酸液腐蚀出大大小小的空洞。
再向前走,便发现了正在冶炼再生铅的“大锅”,冶炼的炉膛内煤块正熊熊燃烧,浓密的含铅烟气不断升腾,毫无阻拦地向周围扩散。“线人”说,这种青烟最厉害,被污染的血铅受害者就是被这种含铅烟气污染的。
记者环顾四周,看到冶炼“大锅”的周围压根就没有任何捕集和处理含铅烟气的环保设施。而在敲砸报废铅酸蓄电池的工作现场,也没有废酸液收集和处理设施,假如一场大雨降临,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肯定就会随雨水排进周边的河流。
位于“拐八湾”深处的这家小炼铅作坊,就是以这种十分隐蔽的生产方式来从事再生铅的生产。到头来发财的是小老板,而受害的则是这里的生态环境与附近的居民。
在苏北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家小炼铅企业里,记者正巧碰到了一位想躲藏而没躲掉的小老板。看着近似于原始小作坊式的生产工艺,记者便与这位自称姓黄的老板展开了一场对话:
记者:“有没有审批手续?”
老板:“想审批,但没有批下来。”
记者:“这种完全敞开式生产有没有铅烟捕集、铅酸污水处理设施?”
老板:“我咬牙凑足资金租个厂房、添置冶炼设备,只求混口饭吃,实在是没有钱添置那些处理设施。”(就在这位老板“哭穷”的时候,记者却发现他身边就停着他的崭新“宝马”车)。
记者:“无证、无照偷偷炼铅,就不怕执法部门来检查?”
老板:“怎么不怕,总归是心虚嘛。但我的原则是,顶得住就顶,顶不住就躲,能干一天就算一天。”
记者:“这种敞开式生产模式,污染实在太重,就不怕周边居民找你算账?”
老板:“不怕,顶多花几个钱就把他们打发啦,处理这种事情,我们还是有经验的。”
记者随后又暗访了另外几家小炼铅,生产模式大体相同。
正规企业难挡小作坊
“游击队”抢占回收渠道
随着报废的铅酸蓄电池越来越多,从事再生铅产业应该是个很有诱惑力的市场。那么,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最终去向何处?
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介绍,目前从事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主要以各地的个体户为主,占总回收数量的80%以上,其中大部分废旧电池流向了无资质、环保不达标的小冶炼厂,少部分才流向正规的处理厂。
在南京堂子街旧货市场上,记者看到不少店铺门前都写着“电动车电池以旧换新”等字样,一家销售“都市风”电动自行车的老板告诉记者,回收四组电池需要120元左右,如果以旧换新,每组要加30元。他这个小店生意不错,每天都有十几个人来换电池,“维修电动车根本赚不到钱,主要就是靠更换电池赚钱。”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大量隐匿于地下的个体再生铅冶炼点,都是把电池拆开后,含铅酸液随地一倒,露天支起个坩埚就开始炼铅,这就是很多土法炼铅者的“操作流程”。这些“小作坊”不但没有正规的工商和税务登记,而且生产水平低下,根本没有能力来控制污染,冶炼废物、废气随意处理,成为新的污染源,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成为令监管部门十分头疼的监管死角。
目前,这些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小作坊的确可称为环境天敌,而正是这些污染严重的小作坊,成了多起血铅事件的肇事者。
江苏省环保厅危险废物管理中心科长陈锋告诉记者,由于回收处理行业的要求特别高,基本全自动拆解,不达标不能发放证件,原来江苏省内有五六家,现在只剩3家。
在采访中,不少正规的再生铅利用企业反映,与不缴税的炼铅“小作坊”相比,正规的再生铅企业由于要把各类环保设施真正做到家,因此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成本高、回收渠道没有打通、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都导致它们无力建设覆盖更大区域的回收体系。长期“吃不饱”,自然难以为继。
倚重国家政策手段
推动涉铅行业整合升级
今年2月,环境保护部宣布《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14个省份、138个区域和4452家企业被列入重点防治范围,国内随即掀起一场重金属污染防治战。
3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认真排查铅等重金属污染源,加强对重金属企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监测,加大对重金属企业的整治力度,彻底取缔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
4月,针对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污染状况,环境保护部也专门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彻查铅酸蓄电池企业,并要求做到“六个一律”,即对未经环评或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环保、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顿;对无危险废物资质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不能依法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顿;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
5月,环境保护部还下发了《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同时还明确指出,将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环境保护部将对其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实际上,早在2007年初,有关部门就针对再生铅行业的准入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并鼓励大中型优势铅冶炼企业并购小型再生铅厂。
江苏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有关人士介绍,江苏省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约有500家,数量在全国各地领先。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电动自行车用电池,有的生产农用三轮电动车配套电池,因为进入门槛比较低,大部分生产企业不符合国家规范。
针对这一状况,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政府正准备批准江苏省铅酸电池生产整顿方案,这一方案有望月内出台。到时该转的一定转,该并的一定并,该关的一定关。
涉铅企业正本清源
整治大幕全面拉开
“不能打着环保的旗号,造成另一种污染。”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告诉记者,国家正在大规模取缔不符合条件的炼铅小化工厂。他说,废旧电池污染最大的是铅,最值钱的也是铅,“目前电池中96%~97%是铅酸蓄电池,只有3%~4%是锂、镍、镉电池。铅每吨价格在8000元~9000元,一节电池70%左右是铅。”
王敬忠还透露,目前工信部正着手建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和回收企业准入制度,今年年底有望出台。同时,工信部将牵头工商、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立即着手对废旧电池回收点进行规范。
记者从江苏省环保厅了解到,针对铅酸蓄电池行业存在的无序发展状况,江苏省环保厅将依法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铅蓄电池、小再生铅冶炼企业,限期拆除生产设备。对无危险固废处置资质从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
不久前,为迅速扭转涉铅生产企业严峻的环境形势,严肃查处涉铅生产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江苏省也专门开展了针对全省涉铅生产企业的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了全省451家涉铅生产企业(包括对部分环境保护部检查过的企业落实整改情况进行抽查)。
从检查情况看,江苏省涉铅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部分企业工艺落后,管理混乱,无任何污染防治措施,具体表现在卫生防护距离不足、无治污设施或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企业环评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不规范;不少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企业擅自从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冶炼。据统计,本次检查中共有275家企业需停产整改或关闭取缔,占企业总数的52.5%。
江苏省还将在7月底前,在媒体上公布辖区内所有铅酸蓄电池企业(加工、组装和回收)的名单以及污染治理等相关情况并进行备案,接受社会监督。
【马上就评】选择途径缩短阵痛期
曹俊
并非铅蓄电池特殊,在众多的涉重金属行业中,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我国情况例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阶段。质疑与指责无济于事,更能解决问题的是快捷、有效的行动,以尽可能让这个阶段更短一点,让跨越的脚步更快一些。
面对我国众多的现实矛盾,困惑的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发达国家。法制健全、企业自律、公众参与,发达国家呈现出一派完美景象,不能不让人羡慕,也难免让我们内心挣扎:我们究竟怎么了?为什么问题总出现在我国?科学的判断、理性的分析,比简单的抱怨更有意义。
且让我们将眼光往前追溯,追溯到30年前、50年前,不难发现,在发达国家看似完善的社会规制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训,甚至还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日本、德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经历过与现在的我国类似的阵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期,环境污染事件此起彼伏。被称为四大公害的痛痛病、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病,就有3起和重金属污染有关。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遭受工业和战争的双重破坏,德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污染程度举世罕见:德国境内主要河流几乎没有生物存在,鲁尔地区昼同黑夜,树木都被煤灰粉尘染成黑色,栖息在树上的蝴蝶竟也将保护色演变成黑色。不是耸人听闻,这就是以高效环境管理著称的日本和德国曾经的悲剧。
不能说现在的我国和当年的日本、德国情况完全一样,但是,可以说,这是相似的阶段,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早经历了几十年。在工业化前期,完全避免污染不太现实,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期,也正是环境污染的凸显期。铅蓄电池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真是写照:社会需求旺盛,行业自律不足,治理成本较高、标准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完善。这是一个阶段,是我国正经历、也难以回避的阶段。
那么,我国现阶段该怎么办?对比分析并不是要替政府和企业开脱,更不是鼓励我国得过且过安于现状,而是通过准确的判断来选择途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挥后发优势,积极采取行动,尽可能将这一阶段缩到最短,才是对照发达国家的真正价值所在。
日本经过四大公害的教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完善立法,用法律来引导,1970年后日本再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治理,利用科学技术、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建立生态监控网络,30多年的努力让现在的德国成了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要达到目前我们看到的胜景,都需要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长短不一。
再来看我国。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我国正在行动。作为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获批,14个省份、138个区域和4452家企业被列入重点防治范围;《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已经下发,各地正在严抓铅蓄电池等涉重金属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重金属污染防治条例》正在加紧制定中。一场关乎重金属的“环保风暴”正在涌动。
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防治能否在涅磐中重生?我国目前经历的这一阶段能否短些、再短一些?相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动,会给我们一个可期的答案。
14、江水污染暴露落后发展观
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07月29日叶建平 党文伯
http://env.people.com.cn/GB/15279850.html
一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境内的四川岷江电解锰厂尾矿渣带入涪江,导致沿岸江油至绵阳段城乡约50万居民饮用水受到影响。事发后,四川各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治理,目前涪江绵阳段污染已得到控制,但事件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深思。
作为此次事件的污染源所在地,松潘县曾遭遇过1976年的松平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地区山体不稳定,地质灾害多发。虽然松潘县政府表示,此次事件是因为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当地此前已做好各项应急预案,但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矿产企业竟能“藏身”于这类地质灾害多发区?绵阳市有关领导在向四川省调查组汇报时的一句话发人深省——“一次污染可能是偶发事故,如果再次发生,那将成为一次责任事故”。
实际上,类似事件并非仅发生在四川,也并非罕见。我国许多地质灾害频发区往往位于地震断裂带,矿产资源丰富。一些地区把矿产开采等相关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少数地方政府对非法开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环境保护埋下了隐患。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如何加快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体到如何布局化工企业、如何完善江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等,都需要各地政府认真解答。
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非煤矿山列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对象,强调搞建设、谋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而,各地应该从这一事件中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全面排查和消除隐患,避免类似事件因偶然因素再次发生。
15、海上溢油事故考验中国环境法律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7月28日夏军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433-Losses-at-sea
海洋污染因最近发生在渤海湾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夏军律师以三个案例介绍了中国海洋污染诉讼的历程。
编者按:
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将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摆在公众面前。其间,海洋溢油污染付诸法律诉讼的呼声日渐强烈。7月13日绿家园举办的记者沙龙上,长期从事海洋污染索赔诉讼的夏军律师以三个案例介绍了中国海洋污染诉讼的艰难历程。中外对话编辑周维根据录音进行了整理,并得到了演讲者本人的确认。
“塔斯曼海”号案
这一案例被誉为中国首例海洋主管部门提起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案件。
2002年11月23日,满载原油的马耳他籍油轮“塔斯曼海”轮与中国大连“顺凯一号”轮在天津大沽锚地东部海域23海里处发生碰撞并导致原油泄漏。泄漏原油污染了天津海域和部分唐山海域。
经国家海洋局授权,天津市海洋局向天津海事法院提交诉状,要求“塔斯曼海”轮船主以及为其担保的船东互保协会赔偿因溢油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
2004年12月30日,天津海事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令英费尼特航运公司和伦敦汽船船东互保协会连带赔偿原告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生态损失近千万元(其中海洋环境容量损失750.58万元,调查、监测、评估费及生物修复研究经费245.23万元,共计995.81万元);赔偿天津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渔业资源损失 1500余万元;赔偿遭受损失的 1490名渔民1700余万元。此次索赔案的最终赔偿金额共计 4209万余元。
但被告旋即上诉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该案历经一审、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前后用去7年时间,天津市海洋局最终仅获得300万元的和解补偿,具体补偿项目不清,连已投入的成本都未收回。其他原告得到的赔偿也大幅度缩水,被告最后支付赔偿金约330万美元。
“塔斯曼海”号案的生态损失赔偿之所以不如人意,是因为中方缺乏认定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鉴定方法,基础性环境监测研究工作滞后,环境修复实验工程缺失,由此导致相关证据证明力不足。除环境容量损失以外,对于原告主张的其他海洋生态损失的诉讼请求,法院均未予支持。
尽管经济上得不偿失,但“塔斯曼海”号案仍然具有标杆价值,成为制度完善的铺路石。它唤醒了海洋部门的索赔意识,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未来做好生态索赔工作做了铺垫,为公益性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积累了必要经验。
这一案件后来促成《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在2007年发布。此案通过司法判例的形式,确定了环境容量损失、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海洋沉积物恢复费用、潮滩生物环境恢复费用、浮游植物恢复费用、游泳动物恢复费用、生物治理研究费用和监测评估费等海洋生态损害,属于责任人赔偿的范围。
“金盛”轮案
2007年5月12日,烟台海域发生圣文森特籍“金盛”轮和韩国籍“金玫瑰”轮船舶碰撞溢油事故。随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起诉 “金盛”轮船主金盛船务有限公司,要求赔偿国家渔业资源损失、海洋生态损失、调查监测费用及利息。
青岛海事法院全部支持了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评估报告认定的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损失费用,其中,此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害898.1644万元,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的损害722.32万元。在此基础上,法院判决“金盛”轮船主承担相应的赔付责任。
由于拥有充沛的索赔资源,有了技术依据和权威技术机构的支持,尤其是有了“塔斯曼海”案件的借鉴,此案诉讼过程比较顺利,堪称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索赔的完胜案例。
2006年渤海溢油索赔案
2006年2月22日,中国海监在巡航监视中发现渤海海域有大面积漂油。山东省由于及时进行了渔业污染损害鉴定,地方政府不仅请权威技术部门做了检测和评估,也积极支持司法解决路径,因此比较顺利地获得了赔偿。河北地方政府因为缺乏污染诉讼观念,结果吃了大亏。
从3月开始,溢油扩散到了河北,唐山市滦河口至曹妃甸近岸海域陆续被原油污染,一片狼藉。污染造成渔民养殖贝类纷纷死亡,大部绝产。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渔民的不断要求下,才出面进行检测,出具了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仅乐亭县鲁月波等六家养殖场遭受的渔业污染损失就达3066.8万元,而没有要求检测的渔场损失皆为未知。事后据统计,漏油总共造成约300平方公里的海域污染面积。
2007年初,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相继发布公报,说明了2006年渤海原油污染事故是“渤海油轮事故和海上油田盗油的原油泄露影响”造成的。2007年7月,山东省东营市中级法院对盗油分子判处了从死刑到有期徒刑的重刑,但是对溢油影响的范围、造成的损害做了有限和模糊的认定。
在海底盗油刑事案件宣判之后,受到溢油污染严重损害的六户河北渔民,以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油轮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胜利油田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为被告,在天津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天津海事法院为审理这个案件做了艰巨的工作,从国家海洋部门和海事部门得到了油脂纹鉴定报告、污染事故调查报告等秘密信息。最终发现河北海域的漂油来源于胜利油田。“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同时认定,胜利油田分公司在发生海底输油管道溢油事故后不按照规定报告,也未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溢油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当接受行政处罚。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国家海洋局最终没有对油田下达罚款决定。
由于法律适用的不明和困扰,由于原告证据方面的某些不足,由于渔民与石油公司之间力量失衡,经过天津海事法院多方努力,本案最终于2010年11月18日调解成功,结束了漫长的诉讼程序。代表油田和油轮的四被告在不承担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按照评估报告所认定污染损失额的百分之四十,向各原告给付损失补偿金。同时,原告撤回了对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起诉。
在山东方面,青岛海事法院在2010年稍早时候,对山东东营渔民向胜利油田索赔案作出了判决,确认油田不负有赔偿责任,但基于“和谐司法”理念,责令油田补偿渔民百分之七十的损失,共2000余万元。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一并提起的渔业资源索赔,仅获得法院的象征性支持。而溢油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无任何机构在法院提出索赔。此案在油田方面提起上诉后,由山东省高级法院调解结案。
山东烟台渔业协会代表当地渔民提起的赔偿诉讼,在2009年夏天被青岛海事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全部败诉。
中国的环境法治正在进步,今年情况要好于去年。尽管如此,索赔的政府资源和民间资源不够充足,法律执行力薄弱,能碰软不能碰硬,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对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的善后处置,有理由比2006年的渤海溢油和2010年的大连溢油做得更好。为此,应该把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有机结合起来。而政府还是习惯用行政手段去处理污染事故,牺牲弱者和生态环境。我们还得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不光是政府,也包括民间。夏军,北京环境律师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