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3
六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21世纪经济报道: 江西版三峡大坝?争议鄱阳湖100亿建坝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zMMDAwMDI0MjQzMg.html
2、第一财经日报: “江湖”博弈 鄱阳湖建坝引争议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6377.html
3、中国新闻网: 湖北各大湖泊面积达历史最小值 洪湖锐减近半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603/10/75K9G8GF000125LI.html
4、信息日报: 干旱严重影响鄱阳湖生态功能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011307066183_1.shtml
5、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长江中下游干旱对湖泊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3/3088631.shtml
6、光明网: 洪湖之泣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6/02/6789793_0.shtml
7、红网: 大旱之年更要念好“节水经”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9327
8、东方早报: 干旱景观下的人文叹息
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1/6/3/612835.shtml
9、人民日报: 抗旱不能止步于“抗” 应解决水资源问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011307065627_1.shtml
专题报道:
10、新华网: 环保部回应三峡大坝加剧旱情质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changjiangganhan/content-3/detail_2011_06/03/6811212_0.shtml
11、华尔街日报: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缺陷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8852
12、财经网: 方玄昌:南方大旱三峡无罪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9337
特别策划:
13、搜狐绿色: 绿色榜样Vol.12:台湾塑化剂饮料危机蔓延
http://green.sohu.com/20110603/n309272783.shtml
系列报道:
14、中国环境报: 重金属污染防控系列报道———涉铅行业还能不能摘掉黑帽子?
http://www.cenews.com.cn/xwzx/cysc/qygm/201106/t20110602_702970.html
环境资讯:
15、中国经济网: 环保部将实施九大湖“一湖一策”污染防治方案
http://news.qq.com/a/20110603/000746.htm
16、中国网: 环保部:我国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面临诸多挑战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06/03/content_22708863.htm
17、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官员承认我国22%保护区受破坏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03/115622582586.shtml
18、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农村污染排放已占中国半壁江山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03/110822582341.shtml
19、新华网: 环境保护部:我国正在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立法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6/03/c_121493500.htm
20、中国新闻网: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四大危机 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3/3088801.shtml
21、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称尚未收到“鄱阳湖建坝”环评申请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3/3088663.shtml
人与自然:
22、新华网: 专家警示未来30年中国江豚将面临减少八成危机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6/02/c_121489531.htm
23、人民网环保频道: 全球首个海草调查:14%的品种濒临灭绝
http://env.people.com.cn/GB/14819662.html
环保观点:
24、中外对话: 拯救中国棕色地块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29-Confronting-China-s-industrial-ghosts
深度报道:
25、南方周末: 肃铅风暴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935
26、21世纪经济报道: 塑化剂家族无处不在:已污染我国一些湖泊水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zNMDAwMDI0MjQzN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27、人民日报: 江西赣江非法采砂难整治 九成采砂船非法采砂
http://env.people.com.cn/GB/14813176.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江西版三峡大坝?争议鄱阳湖100亿建坝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06-03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zMMDAwMDI0MjQzMg.html
核心提示:即使是在鄱阳湖遭遇严重干旱的当下,仍有观点认为该工程不仅将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且不利于长江下游省市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更是利用三峡大坝模式求解三峡“后遗症”。
“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和头号工程”,在江西全省,能配得上这个称呼的项目只有一个——备受争议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持续的干旱让这个一度沉寂的工程如干涸的鄱阳湖湖底,突兀地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
这个尚未获批的项目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长)江水道,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外界认为,该枢纽主体结构本质上是一座大坝,而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解释称,“没有大坝这一说,我们从来都叫闸”。
但是外界质疑并未因此平息,即使是在鄱阳湖遭遇严重干旱的当下,仍有观点认为该工程不仅将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且不利于长江下游省市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更是利用三峡大坝模式求解三峡“后遗症”。
面对这些质疑,江西方面选择了低调,6月2日本报记者致电江西省水利厅,对方表示不便讨论这个话题。
如今,涉及这一项目的工程建设指挥部等部门都已成立,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推进之中。
不仅如此,据本报了解到,江西方面正在赣江上建设一个名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项目,控制了赣江78%的流域面积,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
公开数据显示,长江两岸在近50年内修建了近46000座水坝、7000多座涵闸,隔断了江湖联系,目前仅剩鄱阳湖、洞庭湖还与长江自然连通。
这是一个以邻为壑的时代?
尚未获批的“头号工程”
谁都未曾想到,进入2011年5月,鄱阳湖会变成一望无际的草原。
本报记者近日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坝址看到,江心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野草,尚未有大规模动工的迹象。
这个被地方列为江西头号工程的项目如今因为鄱阳湖干旱而再次受到了外界的关注。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影响巨大。”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日前表示,“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江西方面就曾提出鄱阳湖建坝的设想,但直到2002年,这一建议才提上官方日程。
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江西省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的“一号议案”。
这一方案随即遭到质疑,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消极影响,长江下游省份对于这一方案可能影响长江下游流域取水安全也有担心。
江西方面为此走访了上海、江苏、安徽水利系统,进行沟通,试图消除下游省市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疑虑。
针对环境方面的担忧,在今年4月份,江西邀请了《湿地公约》国际组织、国际鹤类基金会等代表实地考察鄱阳湖,旨在平息各方面舆论。
针对外界有关大坝的质疑,江西方面还将“鄱阳湖水利枢纽”设计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将建“坝”改为建“闸”。
不过,到目前为止,包含大坝建设的《鄱阳湖区综合规划》尚未获批。
今年突如其来的干旱,似乎使得枢纽工程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2011年2月14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北京主持召开《鄱阳湖区综合规划》有关事项专题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官方指出,长江上游水库群调蓄已带来枯水期中下游水资源形势的重大变化等诸多连锁反应。因此,通过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来调整变化了的江湖关系,修复和改善鄱阳湖的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鄱阳湖枢纽本身是不是一个江西版的“三峡大坝”?
鄱阳湖建坝 江湖之争
按照江西方面的设想,2010年10月1日举行鄱阳湖枢纽工程开工典礼,但据本报了解,由于规划未获批,实际一直未开工。
江西方面所期待的,是2011年内《鄱阳湖区综合规划》通过水利部批准,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即可在1到2年之内开工。
本报获得的一份江西省省长主持的该项目建设会议纪要材料显示,这项工程对于江西意义重大。
“实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关系到鄱阳湖‘一壶清水’,还关系到江西五大水系,更关系到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产生活用水、生物多样性和血吸虫防治等重大问题。”
而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江西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影响。
现实似乎进入了一个循环——通过建设新的堤坝来解决由先前的大坝带来的问题。
1 2下一页
2、“江湖”博弈 鄱阳湖建坝引争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6-03周芳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6377.html
江西专家表示,导致鄱阳湖流域及环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原因正是三峡大坝与湖泊争水。
如 果有人现在去鄱阳湖落星墩游玩,会省下船票钱。因为,这一景点已经不再坐落在湖水中,而是坐落在了“草原”上。
就往年而言,6月的这个时节本应是大水围岛的汛期。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的却是绿野连天的场景,草洲上一条连通外界的湖底公路上依然车来车往。
中国气象局5月28日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水域面积约为2010年同期的34%,较近6年同期平均值减少约40%。
时值三峡利弊再争议之际,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的干旱再度为外界所关注。其中,一则关于鄱阳湖要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的报道将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鄱阳湖水利开发并非无迹可寻。
事实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已经纳入了江西省政府的规划,其中就包括了闸坝主体工程。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原总工程师刘信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鄱阳湖流域及环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原因正是三峡大坝与湖泊争水。
鄱阳湖求水只是一些地方江湖博弈的一个样本。为保障本地用水,沿江、沿湖、沿河各地方政府想尽办法,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开始显现。
无论上述水利枢纽工程是否涉及建坝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同声音。
有专家指出,不能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采砂泛滥已对鄱阳湖湖区的生态保护构成人为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学术界对于三峡的讨论众说纷纭,但就其对于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几何依然没有权威论证。
过去坐船现在坐摩托车
昨天的鄱阳湖落星墩,渔民老刘指着草洲中央的一座宝塔说,往年这个时候,游客要上鄱阳湖景点落星墩游玩的话,只能坐船上去,如今交通工具变成了摩托车。
“活了72年,旱成这样,旱这么长时间,还是头一回。”老刘边说边从地上捡起一片贝壳,手轻轻一捏壳就碎成了渣。
鄱阳湖水文局记录的水文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枯水期提前、水位持续下降和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如2009年鄱阳湖10月初就进入了枯水期,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在分析鄱阳湖水资源供需关系时也发现,鄱阳湖环湖区现状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还不能满足湖区需水要求,仅工程性缺水率就达11%。而环湖区的年用水量还呈现出明显增长之势。根据预测,2030年水平与2004基准年相比,鄱阳湖流域总用水增长31.1亿立方米,应入湖水量将减少14亿立方米。
“可以预见,在现状供水设施下,未来若遇枯水年,鄱阳湖环湖区来水减少、需水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比近几年更为突出。”王浩对记者表示。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鄱阳湖流域及环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刘信中提到三峡大坝与湖泊争水。
“在长江水域体系中,鄱阳湖是重要调节器,长江水丰则江水入湖,减轻洪水压力;长江水枯则湖水外泄,补充长江中下游水量。所以,鄱阳湖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其吞吐功能,通过吞吐,维系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环境,从而为生态提供保障。”刘信中介绍。
“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规律。”刘信中认为,每年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大幅减少,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却非但得不到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引起全湖性水位急剧下降,使鄱阳湖面积、容积迅速减小,使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来临,并降低其枯水位,延长低水位的持续时间,以至于鄱阳湖星子、都昌、康山、吴城湖区先后出现新的历史最低水位。
河海大学水文资源及环境学院院长董增川也认为,三峡水库10月开始蓄水间接导致鄱阳湖水量减少、水质降低、生态恶化,并出现周边地区供水紧张等问题。
王浩研究发现,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汛后蓄水阶段(10月份)不同年份日最大降低鄱阳湖湖口水位1.81米~2.62米。
鄱阳湖水利工程溯源
刘信中认为,在三峡工程运行的大背景下,要恢复鄱阳湖的吞吐功能,唯有通过湖控工程调节水位,使其与三峡工程互相补充,才能真正实现江湖两利,维系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平衡。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承担着江湖两利的期望。
江西省水利厅早在2008年9月即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其中显示,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
事实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工程之一。
2009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在这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当年底,江西省政府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相关负责人指出,要扎实做好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建设。
规划显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坝址左岸为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米;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米,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公里。
按照规划,闸坝轴线总长2986米。
规划称,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
不过,近日来自国际生态领域的专家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即鄱阳湖筑坝可能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更加严重。随着长江流域干支流各地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壮阔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
捕鱼采砂泛滥
人祸亦不容忽视。
记者近日在鄱阳湖湖区一线采访发现,疯狂扩张的采砂业成为当地吸金法宝,无序捕鱼导致多个鱼种灭绝。
“人为因素同样对鄱阳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江西省生态学会、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有关人士透露。
尽管当前正值鄱阳湖禁渔期,但记者昨日乘船到湖心处仍看到有个别渔民正在捕鱼,而捕鱼方式也是明令禁止的电击捕鱼。渔民不时从渔网里把还没长大的小鱼苗拣出来扔回湖里,被弃的死鱼苗在湖面上漂浮。
腐烂的鱼尸,夹杂着湖区居民倒入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建筑垃圾,令鄱阳湖水质每况愈下。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仍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70%。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I、Ⅱ类水已减至50%。目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平均已属于中度富营养化,且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昨日上午,一艘艘采砂船停泊在星子县南康镇南天门码头水域,从码头远远望去,三四层楼高的采砂船和十几米高的运砂船像十多个岛屿一般在湖区作业。
然而,早在2008年,江西省水利厅就发文全面禁止采砂。
据相关人士透露,自从1998年长江干流开始禁止采砂后,鄱阳湖的砂子就变“金子”了,“安徽、浙江的老板花高价钱拍卖竞得采砂权,挖砂一年挣个七八百万是常事。”
“砂老板要交给政府管理费,每立方米60元。”正在装砂的一艘运砂船船主对记者说,这些砂都是运到沿海一些城市的建筑工地的。
记者昨日下午找到鄱阳湖水文局,被告知“采砂不归我们管”,而记者辗转找到采砂主管部门——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执法星子基地时,却发现大门紧闭。据门卫介绍,这幢三层楼高的办公楼是去年刚竣工的,一直都没人来上班,“他们(河道采砂执法人员)都在南昌,一年也来不了一两次”。
3、湖北各大湖泊面积达历史最小值 洪湖锐减近半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11-06-03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603/10/75K9G8GF000125LI.html
核心提示:受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影响,湖北各大湖泊水体面积大幅减少,已接近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值。其中,洪湖水体面积已锐减近半。
中新网武汉6月2日电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日发布,受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影响,湖北各大湖泊水体面积大幅减少,已接近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值。其中,洪湖水体面积已锐减近半。
该中心5月27日卫星监测显示,洞庭湖水体面积仅468.72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减少55.1%,比去年同期减少68.5%。洪湖水体面积206.55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减少48.2%,比去年同期减少55.2%。丹江口水库、梁子湖、长湖也分别较历史同期减少29.8%、21.6%和13.5%。
与4月同期相比,除洞庭湖水体面积略有增加外,梁子湖、洪湖、丹江口水库、长湖还在继续缩减。其中,梁子湖、洪湖分别减少了15.9%和10.4%。
去冬今春,湖北遭遇罕见旱情,大部地区雨量较常年偏少5至7成。持续旱情导致省内湖泊水体面积大幅减少,截至6月1日,全省86个县市1804.5万亩农田受旱,共计140.7万人、42.8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预计6月4日起,湖北全境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此次降水将有利于缓解旱情。当地气象部门表示,将根据有利天气条件继续开展人工增雨,减轻干旱危害。
4、干旱严重影响鄱阳湖生态功能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2011-06-0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011307066183_1.shtml
往年汪洋一片,今年却似茫茫大草原,罕见的春夏连旱使鄱阳湖水域面积锐减。严重的旱情对鄱阳湖当前及后期影响有多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详细了解湖区的生态情况和如何应对鄱阳湖的大旱肆虐,1日,鄱阳湖保护区邀请了来自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生态、湿地、鸟类、鱼类方面的专家实地调研,以提供科学的保护建议。
现场:
两三斤重的鱼也旱死滩头
1日,四位专家及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实地察看了核心区候鸟常栖息的湖泊。在大湖池保护站办公之处通往吴城的路上,有一段是在湖区内,往年五六月份一般都被水淹没,如今,车、人可以正常通行,路两旁放眼望去是野草,犹如草原一样。
在没有长草干旱严重的小湖泊,泥巴已干裂呈网状。因干旱时间长,随处可见干死的贝壳、鱼、黄鳝等。“小鱼遇旱死亡很正常,而大鱼逃生能力比较强,会随着水面下降逃到别的水域去。可是,干死的不乏两三斤重生命力蛮强的鳡鱼。”南昌大学从事生物学、生态学教学和科研的吴小平教授称,今年的旱情确实让人震惊。
掘地三尺难见有生命植物
在一处干涸的湖底,为了进一步察看干旱程度,以及在多深的地方找得到植物芽苗,工作人员和专家撬开泥巴进行观察。专家表示,如果有鲜活的芽苗,那意味着后期有雨水或水位上升,芽苗就会长出来,就可给冬候鸟提供食物,如因苦草是冬候鸟白鹤的主要食物。但令人失望的是,好不容易发现有芽苗,却已经是死的,这表明干旱时间过长,干旱程度比较深,今后即使有雨,水下植物也会减少。
同时,在干涸的湖边,还发现了特殊的小植物,这些植物一般不会在湖底出现。因为干旱时间过长,一些原本不是湖底生长的植物也“挤”进来了。
影响:
禁渔期结束也可能无鱼可捕
每年3月20日~6月20日,鄱阳湖进入禁渔期,给渔业资源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不过,仍有部分非禁渔水域,渔民可以捕捞来维持生计。今年鄱阳湖的超低水位让湖面巨幅下降,原本有水的地方变成了滩涂,无草的地方已干裂。
1日,在永修县吴城,从远处看,鄱阳湖仅剩下一条航道,有零星的船在航行,岸边,几十条渔船抛锚停靠。渔民范华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湖水浅,这些靠岸的渔船已出去捕鱼了。事实上,从年初到目前,渔船基本上都没出动过,他花两万多元造了两条渔船,如今还是崭新的。
范华无奈地说,他家是从吴城对面的河东村移民过来的,连菜地都没有,就是靠捕鱼为生。可是,今年鄱阳湖水位太低,根本无鱼可捕。目前是禁渔期,不能到规定水域捕鱼,可今年的情况即使不禁渔,也找不到捕鱼的地方。更为严重的是,湖区仅剩下航道,水流急,缺少鱼卵附着物,鱼类很难产卵,产了也会被冲走。而今年原本有水的湖区只有草,鱼类失去了繁殖场所。
“6月20日,禁渔期将要结束,按理是渔民开心的日子。以今年的鄱阳湖情况,不敢去想能捕多少鱼,而是能不能捕到鱼的问题,有的渔民已出门打工了。”范华称,今年鄱阳湖的渔民估计都得过苦日子,城市里的人想吃到鄱阳湖的鱼比较难了。
越冬候鸟可能遭遇觅食难
除了渔民收成大幅下降,如果低水位持续下去,那每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也将面临食物紧缺的问题。江西师范大学鸟类方面的专家邵明勤表示,水位过低,鱼类没有好的产卵场所,那就使得鱼类数量下降。而且,干涸的湖泊恢复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水生物难以在短期内回到以前的状态。目前夏候鸟的数量少,保护区核心区还能满足其食物供应,但越冬候鸟数量庞大、种类多,对贝壳、鱼、虾、螺等的需求大,可以说旱情对越冬候鸟觅食形成了不小威胁。
为了让核心区湿地保持一定的水位,便于鱼虾蟹等繁殖,给候鸟准备食物,鄱阳湖保护区上月就采取人工补水的措施,从修河抽水灌入湖内。“今年的形势很严峻,保护区在积极做好准备应对,万一冬季候鸟食物少,那不排除采取人工投食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候鸟食物紧缺的情况。”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金志芳称。
支招:
提前采取人为干预措施保护
1日,经过实地调查及研讨,专家组形成了一致意见。专家们认为,干旱及低水位已影响到鄱阳湖生态功能,威胁着湖区生物资源多样性,可提前采取人为干预措施保护:
1、鄱阳湖的严重干旱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现象。降水格局的改变是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三峡工程、生活与工业用水增加等人为活动也加剧了干旱程度。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水位持续下降,面积不断萎缩,严重影响湖泊生态功能,应引起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2、严重干旱影响到保护区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候鸟生存环境。夏候鸟(水鸟)的栖息地缩小,鱼类、贝类等生物资源衰退,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较大影响,水生植被面积大幅度下降。按目前状况,将严重威胁冬候鸟的食物来源。
3、针对严重干旱现状,开展适度人为干预十分必要。向候鸟分布重要湖泊进行生态补水,有利于候鸟栖息地保护与资源恢复;适时开展水生动植物资源恢复工程等,为候鸟越冬提供食物基础。
4、保护区应进一步加强对严重干旱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变化及补水生态效应监测,密切关注冬候鸟种群及栖息地变化,为今后应对气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5、环保部:长江中下游干旱对湖泊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03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3/3088631.shtml
中新网6月3日电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今日表示,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今年遭遇的大旱对这些地区的主要湖泊水质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情况。
李干杰指出,中国中东部的几个省份像湖北、湖南、江西都遇到很大的干旱,几个大的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都降到非常低的位置,近几十年来都是非常罕见的。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持续少雨造成的。旱情造成的影响现在在分析评估之中。总体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这次旱情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李干杰说,这些地方的水质,尤其是主要湖泊的水质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来,由于湖区的水量大幅减少,今年3、4月份湖泊的水质就比去年同期有明显的下降。
另外,对湖区的湿地以及候鸟的生存造成影响。比如洞庭湖的东部有湿地保护区,现在大概有2万多亩的湿地已经干涸,应该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受到损害。从生态系统功能来看,这些湖区湿地的物质和能量过程也可能受到一些影响。
李干杰表示,关于以后如何减少这次干旱的影响,以及如何再次防止干旱,现在正在进行研究,将来将会制定一些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少干旱的影响。(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6、洪湖之泣
来源:光明网 2011年06月02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6/02/6789793_0.shtml
听到洪湖干涸的消息,如遭雷轰电击,震惊不已!
洪湖,与我的故乡赤壁,仅一江之隔。小时候,我们常乘船过江,去欣赏那千里荷花,万顷芦苇。回来时,背上沉甸甸的满篓莲蓬、菱角。《洪湖赤卫队》是我们爱看的电影,“洪湖水,浪打浪”是我们最喜欢的歌。每到雨季,常有遭受水灾的亲友来投靠。在我的记忆里,洪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水患之湖。洪湖,洪湖,洪水泛滥之湖啊!
看到焦枯龟坼草青鼠奔渔民哭泣的电视画面,我怎么也不愿相信,这是浩浩碧波、片片帆影、袅袅渔歌的洪湖吗?
更有甚者,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及长江中下游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河道,都遭受了洪湖同样的命运!
随着干旱的蔓延,人们把斥责的锋芒指向了三峡工程。对此,我不敢妄断,但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1980年,当我听到有位专家说,如果三峡截流,将会导致长江中下游地下水位降低2米,水田会变成旱地,旱地会退化为沙漠。带着这个问题,我去采访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同志。林老以他特有的机智和幽默,回避了我的提问,滔滔不绝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当年的三峡论战和他向毛主席汇报三峡问题的点点滴滴。新世纪之初,我在北京偶遇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赴美之前,他当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过全国人大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表决。他告诉我说,“我们科技界的许多代表认为,三峡这种工程,谁也没有试过。上面要搞,总有他的道理,试就试吧。我们也就举手了。”
如今,经过“结扎”的长江,已失去了它一泻千里的壮阔,煌煌烈烈的神威,波弱浪柔、水浅流缓,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与长江波涛相接,涨落相依的洪湖,当然要枯荣与共。
面对干涸的洪湖,有专家说,要恢复洪湖湿地,最少需要10年。10年能恢复吗?也许,琵琶别抱另嫁它乡的天鹅、野鸭,将来还会飞回故乡,但是,那些经亿万年进化繁衍的众多水生生物,能够短时期恢复吗?如果旱魔继续横行,洪湖会不会真的由勃发的绿洲变成寂寥的沙漠?如果这样,洪湖损失的,岂止是满湖的荷花、满湖的水族、满湖的芦苇,而是文化的衰退、精神的崩溃、情感的枯萎。那曲风靡全国激动人心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成了飘逝的绝唱、历史的余响、永远的遗恨!
近年来,旱魔几乎横扫了整个中国!极端的气候,频发的灾害,袭击了整个地球,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的索取资源,破坏环境的报复,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果人类再不收敛利欲之心,更大的灾难将会很快降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未必是真,但我们应该从频发的灾害中觉醒。
龟裂的,不仅是洪湖,还有人类的心田!
洪湖之泣,是人类之泣!世纪之泣!(陈天生)
7、大旱之年更要念好“节水经”
来源:红网2011-06-03李锟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9327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大旱天气。气候监测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由于天气持续干旱少雨、农村抗旱大量用水等原因,淮河盱眙段、洪泽湖水位持续下降。5月24日,淮河江苏段水位降至12.16米,是同期历史上记载水位的最低值。
船舶在淮河航道搁浅,居民用水限时供应,蔬菜价格比春节贵了三四倍,洪泽湖水位告急。气象专家提醒,今年旱情堪比1966年的大旱。就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一度跌破历史最低,低于死水位近4米。而长江三峡水库的水位,今年也首度跌破150米。
然而,现实的境况中,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与旱情格格不入的一面。在农村,许多地方的灌溉工程没有采取微喷滴灌等节水新技术,而是采取原始的漫灌的形式。这种粗放型、无节制的灌溉方法,在严重缺水的当下,难以保证农业用水的安全。在城市,无节制的洗浴、洗车、生活用水,居民用水的循环利用难以广泛推广,节水意识淡漠,用“水价杠杆”难以撬动居民的用水习惯,水危机下不知觉醒的城市人在无度地“挥霍”着生命之水。如此种种,与严峻的旱情相悖。
大旱之年,以及由此带来的饮水危机、生态危机,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大旱之年更要念好“节水经”。我国是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现实要求我们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候,越要注重节约用水。要坚决摒弃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政绩的现象,绝不能允许以保经济增长的名义再度牺牲水资源。
念好“节水经”,要加强生态保护。良好的水环境,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专家认为,我国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等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萎缩、天然植被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日益加剧造成的。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经济,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节水社会建设。
念好“节水经”,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了水利建设,在这样的良好势头下,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用政策和措施来保证节水的真正实施。
念好“节水经”,要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天天喊“节水”,相关配套设施却跟不上。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要加强节水设施的投资和研发,把节水工程作为水利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推广管灌、微喷和渠道防渗等先进节水技术,在有条件的社区尽快实现居民用水的循环使用。
念好“节水经”,要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节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面对旱情,国人责无旁贷。协力抗旱,关乎每一个公民。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今日的浪费必将造成明日更大的干旱灾难,让节约用水成为一种集体自觉,抗旱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8、干旱景观下的人文叹息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6-03刘洪波
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1/6/3/612835.shtml
长江中下游大旱,制造了新的景观。
300年未曾露出水面的明祖陵地宫拱门,一显神秘容貌。据报,周边的人们无不兴奋。这大概算是大旱送来的意外惊喜。不过,当地政府紧急调水,使之重归水下,以利文物保护。
除此之外,洞庭湖、鄱阳湖,都开始“风吹草低见渔船”了,鄱阳湖生态据称有水生植物资源受毁灭性打击之忧。
长江中下游,中国水资源的富集之所。长江中下游以水而名,以水而兴。水是长江中下游的命脉,也是长江中下游贡献于人文中国之灵智与美丽的精魂。屈子行吟,不离泽畔;昭君西施,水映姿容。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城赤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水之形意,姿态百变。
大旱将这些人文情致,一收到底。洞庭湖不再浩渺,庐山瀑布命若琴弦,而东城赤壁早已江岩两隔,至于“千里江陵”,更不再能助发“一日还”的诗情了。
水火无情,一般用以指称大水大火无法控制。水火无情,岂止是水火太大而已。今天,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上,几十个曾经存在的绿洲古国只是风沙里的遗迹甚至遗迹也荡然无存,这就是水之无情的另一面。繁荣的楼兰,只有一具风干的女尸,让人想象“楼兰姑娘”的美好。
今天,我们看到长江流域的大旱,看到千年人文景观在这个春夏之交承担不起优美的吟咏。而且,我们无法指控任何一种原因,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场干旱跟人类活动、人工构造有关,于是,只能指控“天不与时”、“天不下雨”。呵呵,我想,当日楼兰,人们看着水源一日一日枯竭之时,一定也是这样,无因可循,只好把“天灭我城”作为最大的原因吧。
我知道,现在正有一种声音说,因为一座坝,于是有了干旱。类似地,包括地震、滑坡、洪灾等等,都曾经如此归因。而相关方面则屡次申明,“没有关系”,这些都与大坝没有关系。在这次大旱中,我们听到,如果没有大坝,那么“旱情肯定比现在严重”,证据是因为大坝,所以每天都为下游补水达两个多亿立方米。我想,这其实不算一个有力的回答,因为它并没有说如果没有大坝,那么是否还会有天气异常和无水成旱,而只是说,旱了之后可补水多少。但毕竟,大坝有和没有,这是一个无法实验的事情,所以断言有关无关,实在是困难。但是,也有人统计,在湖北秭归有大坝之后,不正常的“自然现象”明显加速了。这怎么解释,我们希望有可信服的说法。
甚至,我们可以相信所有的“异常”都与大坝无关,至少如前面我们所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今天已不可能,不仅在事实上不可能,而且在想象中也已被隔断。当然,一个诗句、一个诗思,是不重要的。然而,如果我们将一种文化的全部人文诗情改变,那么这个文化的历史就相当于消失。如果所有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吟咏与歌唱全部失去了景观的印照,那么中国文化中那一份由青山绿水、雨丝水流所孕育的智巧灵性又何以安身、何处找寻?(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9、人民日报:抗旱不能止步于“抗” 应解决水资源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2011-06-03赵永平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011307065627_1.shtml
面对频发的旱灾,需要有抗旱新思路。要从单一转向全面、从被动转向主动,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
昔日的“鱼米之乡”,眼下却湖干河涸;本该丰水季节,现在却旱魃肆虐。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5月29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达到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有32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占全国的50.6%。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正全力以赴抗旱攻坚,积极调水、提水、引水,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帮助旱区人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生活损失。
抗旱,是当务之急,但长期来看,抗旱不能止步于“抗”。虽然我们有应对各种旱涝灾害的基础,但从去年西南大旱到今年华南大旱,频发的旱灾提醒我们:抗旱形势出现新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旱情背后暴露出的抗旱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需要以新方式、新理念进行应对和预防。
水情在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干旱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过去雨水丰沛的南方,两多两少问题日益突出:“有水地方少,缺水地方多”、“有水时候少、缺水时候多”。“水窝子”季节性缺水,已并非偶然。
江湖关系在变。过去“插到湖心、收到湖底”,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结果“人进湖退”,水系萎缩,河道淤积,一些河流湖泊甚至丧失功能。以长江注入洞庭湖的藕池口为例,上世纪30年代能消减长江一半洪峰流量,现在却不足1/10,藕池河的水量也一年少过一年。
水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在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快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然而,许多地方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
“雨季抗旱”、“湖区抗旱”,一些地方准备不足、方法不多,还是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多年来主要是防汛,没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因而缺乏应急预案、没有专业服务队伍,只能“头痛医头”,方式方法单一,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新情况,南方丰水区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但水利投入力度仍不够,保障水平仍偏低,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不仅关系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更是靠水吃饭、靠水生活的广大群众福祉所在。
雨总会有下的一天,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然而,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抗旱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抗旱体系,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才是治本之策。
10、环保部回应三峡大坝加剧旱情质疑
来源:新华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changjiangganhan/content-3/detail_2011_06/03/6811212_0.shtml
国新办于2011年6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美联社记者] 今年的干旱对于人和生物有什么长期影响?
[李干杰] 最近从各个渠道得到消息,我国中东部的几个省份,像湖北、湖南、江西都遇到了很大的干旱,几个大的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都降到了非常低的位置,近几十年来都是非常罕见的。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持续少雨造成的。至于旱情造成的影响,现在我们也在分析评估之中。总体上,我们认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这次旱情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一是对这些地方的水质,尤其是主要湖泊的水质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从我们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来,由于湖区的水量大幅减少,今年3、4月份湖泊的水质就比去年同期有明显的下降。
二是对湖区的湿地以及候鸟的生存造成了影响。比如洞庭湖的东部有湿地保护区,现在大概有2万多亩的湿地已经干涸,应该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受到损害。从生态系统功能来看,这些湖区湿地的物质和能量过程也可能受到一些影响。这次干旱对这些地区的生态方面的影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看影响到什么样的程度。
关于以后如何减少这次干旱的影响,以及如何再次防止干旱,我们现在也正在进行研究,将来制定一些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少干旱的影响。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关于这次旱情,也有一种声音,对三峡大坝有一些质疑,觉得它加剧了旱情。请问您是怎样认为的?而且现在江西也宣布要在鄱阳湖上建一座大坝,请问这一举动有没有获得环保部的批准?
[李干杰] 关于这次干旱的影响,我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我们认为主要是持续少雨所造成的。关于鄱阳湖建坝的事情,我听到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但是掌握得并不确切。环保部也还没有收到有关这方面工程的环评申请,所以我们也还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和评估工作。我想讲,中国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项目,我们非常重视,在将来的审查评估过程中,一定会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地进行评估。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
11、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缺陷
来源:华尔街日报2011-06-02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8852
批评中国三峡大坝的人士说,中国政府5月中旬少有地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严重缺陷,尽管此举不太可能意味着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却有可能为那些反对在世界最大的大坝建设国家修建其他水电项目的人士提供攻击的“弹药”。
国务院周四在温家宝总理批准的一份声明中说,耗资230亿美元的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7月,洪水从三峡大坝奔泻而出。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100多万三峡移民不确定的生活状态。
北京过去在数个场合都曾公开承认三峡大坝存在问题,不过活动人士说周四的声明独特之处在于有着中国二号领导人温家宝的认可。
据资深环保人士戴晴说,与其前任朱镕基一样,温家宝一直对三峡工程有保留意见。
戴晴说,温家宝和朱镕基都曾发表过不喜欢三峡工程的言论,不过由于他们的地位,两人除支持外别无选择。如今既然问题无法继续掩盖下去,我认为温家宝将把握机会将问题更多地公布于众。戴晴多年来一直直言不讳地公开反对三峡大坝。
温家宝是学地质出身。据报导,温家宝在2006年和2007年的国务院会议上曾说过有必要解决三峡大坝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坝,高600英尺(合183米),早在建设之前,就已经是外界争议的焦点。
1992年,三峡工程方案提交审议时,在中国通常温顺的人大会议上遭遇了少有的反对,人们既担心三峡工程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也担心用大坝拦截如此大片水域可能带来的地质风险。
支持三峡工程的人士说,大坝有望帮助控制长江上的洪灾,提供急需的清洁能源来源,更不用说可以作为中国工程实力的一个象征,最终支持派获胜。
三峡大坝基本上兑现了输送低碳电能的承诺。据国有媒体报导,2010年其发电量约840亿度。不过,从污染产生的藻类植物爆发,漂浮垃圾堆成的巨大岛屿,到附近地区土层令人担忧的裂缝,这些都再次点燃了对三峡工程的担忧。
去年的暴雨和激增的水位令大坝出现险情,官员们也因此淡化大坝控制洪灾的能力。
批评三峡大坝的人士说,最终影响舆论的可能是一场袭击中国中部和东部大片地区的严重干旱。据国有媒体报导,创纪录的少降水造成的严重干旱令中部湖北省的近1,400个水库干涸,严重影响了420万居民。
戴晴说,今春的缺水已经蔓延到中国很多省份,使中央政府无法掩盖问题。
旱情之严重,迫使官方从三峡水库大量放水,让人担心水位迅速下降可能导致滑坡甚至地震。
虽然上周四声明对三峡工程相关问题给出了少见的坦诚判断,但没有拿出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只是说政府打算加大力度减轻水污染,改善库区移民生活,并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戴晴说,政府处理三峡大坝工程缺陷的意愿让她受到鼓舞,但不相信北京有能力兑现这一承诺,特别是对于防治地质灾害的承诺。她说,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已经太迟了。
另一位知名环保主义者汪永晨认为,水污染、湿地减少等一些较小问题仍然可以解决。但她也认为,政府处理更严峻问题能力有限。
她说,那些问题,什么也做不了,你不可能把大坝炸了,那样行吗?
但汪永晨说,国务院声明可能会成为将来反对修建大坝的一个宝贵武器。她说,这使我们更容易推动改革。
国家能源局1月份公布,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新增1400亿瓦的水力发电能力。据最新五年规划,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例到2015年要达到11%。
这些计划包括沿着怒江修建13座水坝。怒江所在的中国西南是一个生态多样化地区,拥有数十种濒危物种,在怒江修水坝的计划长期备受争议。
温家宝一直坚决反对这个计划,汪永晨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反对,才使得这些大坝在地方政府和水电支持者强力游说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修建。
不止汪永晨一个人认为,上周四声明说明温家宝对中国的水电浪潮仍持保留态度。
美国加州游说团体国际河流组织(International Rivers)政策主任波斯哈德(Peter Bosshard)说,国务院这则声明让人意外。他提到温家宝今年早前说不要为了追求经济高增长而牺牲环境的言论。
波斯哈德在国际河流组织网站上发表博客文章说,温家宝重新提起三峡大坝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可能是在对那些狂热修建大坝的人发出警告;这些人巴不得忘掉以往工程带来的教训。
12、方玄昌:南方大旱三峡无罪
来源:《财经网》2011-06-03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9337
继2006年重庆大旱之后,这次长江中下游旱情再次被公众归罪于三峡工程。即使是在距离三峡水库数千里之遥、已经属于钱塘江流域的杭州,也有市民表示当地少雨“都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近一年前,2010年的雨季,有人则把长江大水也归罪于三峡工程。
归罪的依据,一方面认为三峡“旱季蓄水涝季泄洪”;另一方面,则认为三峡水库改变了长江流域甚至更大范围的气候,导致旱涝无常。
对于三峡大坝何时蓄水何时泄洪,国务院和长江委有明确的规定,2010年雨季上游洪峰和出库流量的数据对比能够说明一切,公众可以自行查证;比较复杂的是第二种说法,即认为三峡水库改变了气候。
可以明确,一座大型水库的建成会改变局部区域的气候,其原理与海洋对于沿海地区的气候作用类似。但水库带来的气候改变,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均极其有限。毕竟,无论多大的水库,其规模也无法与海洋相比。
具体到三峡水库,它是否会对长江上下游的降雨数量及时空分布产生明显影响?气象学家的回答往往是:几乎没有这种可能。
这种非绝对的回答,原因在于,科学家不可能严格证明任何一次大旱或者洪涝,与三峡工程完全无关。正是这种非绝对的回答,给了人们以联想,一些人则对三峡进行了有罪推定。
然而,科学家也同样不能严格证明,任何一次洪涝或者大旱,与葛洲坝或者长江上游支流的其他水坝之间没有关联。
是否因三峡工程足够巨大,以至于“量变引起质变”?这其实也可以从比较中得到答案。
水库影响区域气候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蓄水量和水域面积。前者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产生影响,后者能够轻微改变局部地区的水汽循环。
无论是水域面积还是蓄水量,世界范围内三峡水库(水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均排位在20名之后。即使是在国内,与三峡水库规模相当的也有浙江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库容216亿立方米)、湖北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846平方公里,库容174亿立方米)等;如果从大坝拦截前后上游水域面积的变化量(这是水库修建影响区域气候变化程度的决定性指标)看,三者将更加接近,三峡水库甚至还略小于丹江口水库——三峡大坝主要是加深、并略微增宽了上游长江水道,建成前后水域面积变化远没有公众所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三峡水库会改变长江流域的降雨量时空分布,则同样有理由认为新安江水库、丹江口水库会改变中国东部和中部的气候。但事实上,这些同等规模的水库并未受到类似质疑;从世界范围看,即使是国外那些规模大过三峡数倍的水库,迄今也没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会大范围改变区域气候。
与缺乏证据证明三峡水库能影响长江流域降雨分布相对应,其涝季蓄洪、旱季加大下泄水量,对于减少下游洪灾及缓解旱情的作用却是明确的——5月中下旬,三峡将下泄流量增加到每秒10000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下游旱情。
公众将地震、地灾、旱涝变化均归罪三峡工程,在信息掌握不充分这一前提之外,或许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第一,公众对于三峡工程的期望值过高。
技术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三峡大坝作为一项工程,其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相对于年径流量达1万亿立方米的长江来说还过于渺小,即使加上上游其他水利工程,它们也不可能把每年涝季多余的江水全部拦截下来留到旱季然后下泄。对于长江中下游的人们来说,三峡既然不能完全解决洪旱两灾,则灾情产生时他们总还是容易对三峡产生怀疑。
第二,百姓对于政府言论的不信任,是“一切错在三峡”这种心态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罪三峡,一定程度上是公众的一种“迁怒”行为。
长久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在危机公关中的解释性工作很少做到位,官员们总是习惯性采用捂、瞒甚至欺骗的手段来应对公众质疑。实际上,就三峡工程来说,当年的专业论证已经相当充分而开放,今天三峡工程所面临的地质灾害等问题早已在预料之中;但由于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公众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当年研究论证中发布的信息,它依然被看成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现在则很不幸地成为一个“出气筒”。就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都有必要对自己以往的工作模式做一检讨。
事实上,造成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旱涝情形较为多发(这是否属于异常,本身还需要寻找统计学依据)的现状,全球变暖更可能是罪魁之一——尽管依然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其关联性比“三峡蓄水导致气候变化”却要可信得多。假如真是这样,则三峡工程在这个问题上更是有功无过——三峡水电站每年发出的电力足以节省数千万吨燃煤,相应也就减少了近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来说,其效益显而易见。
13、绿色榜样Vol.12:台湾塑化剂饮料危机蔓延
来源:搜狐绿色 2011年06月03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603/n309272783.shtml
绿色榜样第十二期:台湾塑化剂饮料危机蔓延 韩泰轮胎质量“爆胎”
本期《绿色榜样》评选内容参考了5月23日至6月3日两周时间里,45家平面及网络媒体的130余篇新闻报道。
自5月下旬起,一场来自台湾地区的塑化剂风波迅速引发了波及海峡两岸、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和美国的饮料危机。包括“统一”等龙头企业在内,涉及饮料、保健品和药品的超过两百家厂商涉案。这场翻版的“三聚氰胺”事件目前仍在进展之中,不仅摧毁了台湾食品安全可靠的对外形象,而且势必将曝出食品饮料行业更多黑幕;在轮胎行业,锦湖轮胎3.15曝光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它的“同胞兄弟”韩泰轮胎也开始重蹈覆辙,据经销商反映该品牌轮胎频频发生质量问题,极可能引发道路安全事故;在双汇遭遇“瘦肉精”风波后,春风得意的雨润遭遇了“过期火腿”风波。上周一家酒店采购的雨润牌方火腿中发现了包装塑料膜和金属卡扣……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优秀的绿色企业也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5月20日,南方电网公司对外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和南方电网公司绿色发展报告。彪马日前成为全世界首家公布对环境影响成本细节的公司,这家运动和休闲产品公司日前发布其环境账本,这个环境损益账(EP&L)详细计算了彪马在2010年度全球业务中所消耗的水资源和碳排放等的成本。5月26日至28日,中国日化行业龙头企业纳爱斯,携“低碳”产品亮相首届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向各界展示他们在家居清洁和个人护理方面的低碳成果……
绿色榜样,有榜有真相,一起来看:
>>黑榜榜单<<
黑榜:第一名 统一、悦氏等台湾饮料、食品企业
事件背景:2011年3月,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检查员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通过比对,这种物质就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学名为“邻苯二甲酸二酯”)。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 DEHP的浓度竟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
卫生署直接将消息通知了台湾检方,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最终查出,一家名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物添加剂“起云剂”中加入了塑化剂DEHP。而这仅仅是一场波及整个台湾食品饮料行业海啸的开始。
辐射面:★★★★★★★★★(9/10)
5月23日,当昱伸香料公司的负责人赖俊杰被彰化地检署带走后,这个揭盖近两月之久的潘多拉盒子终于向公众敞开。昱伸香料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它的沦陷随即引发台湾食品业的地震。包括“统一”等龙头企业在内,涉及饮料、保健品和药品的超过两百家厂商涉案。这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随着对昱伸公司上下游销售网络的监控和排查,涉案的企业和产品数量正与日俱增。涉案产品涵盖了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浆果酱类、胶锭粉状5大类食品,此外还包括保健品和制药企业在内其他行业,甚至这把火还烧到了宝宝吃磨粉药用的调味糖浆。
不仅如此,目前塑化剂问题产品确认输往香港、大陆、东南亚与美国;香港民众已检出含塑化剂血液样本。台湾塑化剂事件已然成为了一起国际食品安全事件。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自6月1日起,将暂停进口台湾方面通报的5大类产品,除非台湾方面提供有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的检验证明。
此项给出,9分。
杀伤力:★★★★★★★★★(9/10)
塑化剂本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塑料制品柔韧性增强;在食品加工中,为取得类似的增稠和柔化效果,则应使用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等混合制成的起云剂。但因棕榈油价格昂贵,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塑化剂DEHP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早在2006年9月间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六届“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就曾明确提出,塑化剂DEHP是致癌物质。此外塑化剂还被普遍认为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
此项给出,9分。
可控性:★★★★★★★★(8/10)
短短一个星期,台湾30年来苦心经营的食品安全的口碑就被彻底摧毁。台湾食品一度成了安全放心的代名词,高规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完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长期研究塑化剂的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规模亦为世界罕见,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自从台湾“经济部”上世纪90年代推行GMP制度以来,一般民众都认为,GMP微笑标志的食品是绝对安全的,而有关部门确定这些食品安全卫生的方法,就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自觉的过度依赖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 重新树立台湾制造在全世界的信用,这对台湾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是DEHP事件最大的影响。
此项给出8分。
上榜总分: 26 分。
黑榜:第二名 韩泰轮胎
事件背景:锦湖轮胎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它的“同胞兄弟”韩泰轮胎也开始重蹈覆辙。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东莞市道滘镇一家韩泰轮胎经销商称,型号为“11R 22.5”的轮胎屡屡收到用户关于爆胎的投诉。这批轮胎产于2010年底,该经销商于2011年1月份从厂家进货100余条轮胎,在已售出的20余条轮胎中,8条出现爆胎,且部分发生在高速公路上。
辐射面:★★★★★★★★(8/10)
韩泰轮胎凭借其在全球185个国家的销售,位居全球销售收入第七名。1996年进入中国,在江苏淮安、浙江嘉兴建起两大生产基地,1998年设立中国技术研发中心(CTC)。目前有14个销售分公司和14个物流中心。目前,良好稳定的品质使韩泰轮胎成为中国轿车轮胎市场占有率首位,向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海南马自达等30多家汽车厂家进行配套。记者查询相关网站统计发现,车主最为集中的问题出现在广东东莞一家韩泰轮胎的经销商。
此项给出,8分。
杀伤力:★★★★★★★★(8/10)
据了解,该经销商于2011年1月份从厂家进货,在已售出的20余个韩泰轮胎中,有8条出现了爆胎,且部分发生在高速公路上,多个轮胎的外壁上裂着长长的口子,其中破损最为严重的连轮胎壁的钢丝都露在外面。经销商表示,发生爆胎的主要原因是轮胎壁的厚薄不一致,轮胎壁薄处在内胎充气后便会凸起形成一个包,车辆行驶时很容易出现爆胎,这很可能是生产厂家“偷工减料”造成的。
此项给出,8分。
可控性:★★★★★★★★(8/10)
截至目前该经销商回收了问题轮胎,并将未出售的轮胎放于仓库中。据了解,多条轮胎的外壁上裂着长长的口子,其中破损最为严重者连轮胎壁的钢丝都飘露在外。在经销商再三向韩泰轮胎要求数月后,韩泰派技术人员检测该批次轮胎,发现问题轮胎达30%以上。
对此,韩泰轮胎曾表示,问题轮胎的成因较复杂,可能是制造工艺上存在不足,但也不排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当,因此拒绝实施召回。
此项给出6分。
上榜总分: 24分。
黑榜:第三名 雨润
事件背景:据人民网消息,5月下旬,合肥一家5星级酒店向媒体反映,该酒店在采购的雨润牌方火腿中,发现了包装塑料膜和金属卡扣。酒店厨师长李成林认为,塑料膜及金属卡扣以这种方式混杂到火腿里,看上去更像是在生产火腿肉的时候就已经搅进去了,也就是说“还没到包装环节,这些东西就已经在里面”。
辐射面:★★★★★★★★(8/10)
根据雨润官网信息显示,雨润集团是一家集食品、物流、百货、旅游和房地产等产业于一体的中国500强企业,创建于1993年。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下属子(分)公司一百多家,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9年,集团员工总数达6万人,实现销售总额450亿元,生猪屠宰产能达2500万头,跃居世界首位,“雨润牌”低温肉制品连续十二年销量位列国内第一。目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65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位、中国肉食品加工业第1位。
此项给出,9分。
杀伤力:★★★★★★★★(8/10)
一位在食品行业工作多年人士分析,雨润公司可能是把接近保质期甚至超出保质期的火腿去除包装、高温消毒后,再次投放到市场上。可能是厂家在去除包装的过程中存在疏忽,导致原包装膜和金属卡扣残留在回炉的火腿肉里,并使其与火腿肉紧紧粘合在一起。
这一分析引发轩然大波,让雨润集团陷入“过期火腿二次加工销售”质疑的舆论漩涡中。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后,不少原来经营双汇牌冷鲜肉的店铺已改名换姓投入雨润旗下。假如雨润确实存在过期火腿回收再包装的话,国产冷鲜肉制品市场无疑将会再受打击。
此项给出,9分。
可控性:★★★★★★(6/10)
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的“雨润疑将过期火腿二次加工销售”的问题,雨润26日在其官网公布初步调查结果。雨润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出现故障,封口铝卡出现跳卡导致。雨润宣布暂停这条生产线的生产,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停职处理,对同批次产品全面召回。
雨润同时强调,从未生产过任何以过期肉为原料的产品。
此项给出,8分。
上榜总分: 26分。
>>绿榜榜单<<
绿榜:第一名 南方电网
事件背景: 5月20日,在广州天河城,南方电网公司对外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和南方电网公司绿色发展报告。公司所辖五省区电网公司同步发布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报告,广州、深圳、海口、南宁、桂林、贵阳、昆明等15个重点地市同步开展主题为“责任南网 绿色同行”的社会责任互动活动。这也是我国中央企业率先设立“社会责任日”,旨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性及阶段成果:★★★★★★★★(8/10)
2010年,南方电网在国内率先全面启动了全网节能发电调度运行,不断深化"绿色行动",当年带动电网上下游实现节能绩效,相当于节约标煤389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217.7万吨和二氧化硫74.8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带动上下游实现节约标煤1.2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1亿吨、二氧化硫230万吨。。
此项给出,8分。
影响力:★★★★★★★★(8/10)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作。公司经营范围为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和海南省五省(区),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南方区域电网,经营相关的输配电业务。2005年公司跻身全球500强企业后,排名逐年累计上升了131位,2009年列第185位。在南方电网统一的社会责任品牌下,五个省公司都编制发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实践报告,这在中央企业尚属首创。南方电网的报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编写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排名第6。
此项给出,8分。
上榜总分: 16分。
相关新闻: 南方电网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和绿色发展报告
绿榜:第二名 彪马
事件背景:彪马已经成为全世界首家公布对环境影响成本细节的公司。这家运动和休闲产品公司日前发布其环境账本,这个环境损益账(EP&L)详细计算了彪马在2010年度全球业务中所消耗的水资源和碳排放等的成本,分别相当于4740万欧元和4700万欧元,远超根据欧洲环境立法要求支付的相应成本。这一数字包含了该公司本身及其供应商。
创新性及阶段成果:★★★★★★★★(8/10)
彪马表示,这一数据将帮助该公司建立一项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更强的商业模式,并且为未来可能征收的环境税作准备。在伦敦举行的彪马环境利润和亏损清单发(EPnL)布会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约亨•蔡茨表示,减少彪马的环境影响将改善该公司未来的业绩。他说:“可持续性对我们业务的现状和未来至关重要。在决策中无法解决自然问题对业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生态系统服务对多数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这些服务的真实成本未来将对企业的盈亏有着显著的作用。”
此项给出,8分。
影响力:★★★★★★★(7/10)
彪马首席执行官蔡茨同时也是巴黎春天集团(PPR)这个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团的董事及集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彪马和PPR希望推动达成“目前商业模式已经过时”的共识,探索创新方法。彪马发布的环境损益表将可能给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基地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目前彪马约90%的产品在远东地区生产,其中主要基地就在中国。彪马在中国东莞有数家工厂。彪马承认,对外部采购来说,实际上更难控制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影响。
此项给出,7分。
上榜总分: 15分。
相关新闻:彪马成为首家公布环境影响成本公司
绿榜:第三名 纳爱斯
事件背景:清洁衣物如何做到省力省水,如何解决目前市场上洗衣液洗衣泡沫多、难漂清的困扰,如何正确地进行衣物清洁护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低碳达人”?5月26日至28日,中国日化行业龙头企业纳爱斯,携“低碳”产品亮相首届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向各界展示他们在家居清洁和个人护理方面的低碳成果。
创新性及阶段成果:★★★★★★★(7/10)
纳爱斯集团总裁庄启传对亮相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的产品充满信心,他介绍说,纳爱斯主要展示集团旗下超能以及全新升级的100年润发等品牌的低碳环保产品。以知名度很高的超能天然皂粉为例,经过国家轻工业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实验论证,相对合成粉可减少漂洗用水量约40%。
次展出的超能系列中,除明星产品超能天然皂粉亮相外,新近推出的超能浓缩天然皂粉也将同台亮相。这款突破技术瓶颈、目前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创新性产品,将皂粉的天然温和与浓缩粉的高洁净力进行完美融合,配方中有效物高达80%以上,总活性物比市场上普通浓缩粉高出近25%。
此项给出,7分。
影响力:★★★★★★★(7/10)
纳爱斯集团组建于2001年,前身是成立于 1968年的地方国营“丽水五七化工厂”。自1993年改制为股份公司以来,各项经济指标连年稳居全国行业榜首,肥皂、洗衣粉、洗洁精三大产品全国同行业销量第一,是全国洗涤行业的“龙头”企业。
此项给出,7分。
上榜总分: 15分。
相关新闻:纳爱斯绿色清洁 引领节能洗涤先锋
【“绿色榜样”栏目介绍】
2011年,搜狐绿色频道再上路!我们继续“负责的媒体”的路线,引领并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
2010年“首届中国绿金奖”从11个行业的106家企业中评选出了15个绿色榜样企业。4个月过去了,哪些企业继续践行着他们的绿色承诺?又有哪些企业不顾社会责任,破坏生态环境,置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于不顾?搜狐绿色频道推出全新周刊类栏目——绿色榜样。
我们将回顾各企业一周相关新闻,打造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绿色环保榜单。我们坚信:有榜有真相!
【“绿色榜样”栏目介绍及评选规则】 >>>> 详细介绍<<<<
14、重金属污染防控系列报道———涉铅行业还能不能摘掉黑帽子?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6-03 霍桃
http://www.cenews.com.cn/xwzx/cysc/qygm/201106/t20110602_702970.html
构建铅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应从政策标准、技术措施等方面对症下药
我国是全球铅生产和消费中心,金属铅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随之而来的血铅超标等污染事件也在近年来密集爆发,威胁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身体健康。为有效遏制铅等重金属污染,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量,比2007年削减15%。
血铅事件为何屡禁不止、久治不愈?涉铅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为何还是成为了制造“血铅”的“祸首”?在国外属于“绿色产业”的铅酸蓄电池行业,在我国为何依然是污染“重灾区”?……要实现《规划》提出的削减目标、全面遏制铅污染事件高发态势,上述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答。
●现阶段以生产排放达标为目的的铅污染防治体系无法应对环境健康需求,需要从工业污染防治体系转换到以人群健康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防治体系上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金属污染企业不能做成“百年老店”,一旦污染富集达到自然环境容量,就应考虑转产或搬迁。
●铅酸蓄电池既是铅的主要消耗者、废铅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再生铅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对其生产、回收、拆解和再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尚不健全。
●经过严格准入后,全国铅酸电池企业未来将减少2/3,甚至4/5。
中国环境报记者 霍桃
标准篇
如何避免达标排放仍污染?
要考虑涉铅企业周边的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建设以人群监控为核心的铅污染防控体系
今年3月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湖州市德清县和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接连曝光3起血铅事故。而在2009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发生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去年,全国也发生了6起影响较大的血铅超标事件。令人费解的是,在所有涉及血铅超标事件的企业当中,既有排放不达标的违规企业,也有通过了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还有自认为没有涉铅的有色金属行业。
虽然“排放达标”、却被认定是造成血铅超标的主要责任方,这是相关的排放标准定得太低还是监管不力?究竟该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达标仍污染症结在标准
工业排放标准规定的气体铅含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相差将近1万倍
以去年发生的陕西凤翔、河南济源千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为例,东岭冶炼公司和豫光金铅、万洋、金利公司被认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方。但事后的检测数据却显示,东岭冶炼公司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淬渣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周边土壤的铅含量也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这3家企业在全国涉铅行业中也都名列前茅,其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
作为一家年产值4.5亿元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厂,今年浙江德清血铅超标事件中的浙江海久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其周边土壤、水环境和农作物铅浓度经检测亦符合标准。
在河南济源血铅超标事件发生后,济源市环保局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真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每月至少对企业检测两次,还包括夜间、节假日的突击检查,从近5年驻厂监测和在线监测的数据看,豫光、金利、万洋3家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都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这一结果暴露出了污染物排放标准与人体健康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和矛盾。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水、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对人体和动物的长期试验结果得出,以在一定条件下确保人体健康的污染承受限值为人体健康标准。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综合考虑行业经济、技术水平制定,是环境执法的依据。也就是说,达到工业排污标准也完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地方环保部门执法时,除了监测企业是否达标排放,还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标准。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中关于铅的限值并不低。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铅的平均浓度为1.50毫克/升,与美国现行标准相同。然而,我国工业排放标准规定的气体铅含量年平均值是100毫克/升,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相差将近1万倍。因此,现阶段以生产排放达标为目的的铅污染防治体系无法应对环境健康需求,需要从工业污染防治体系转换到以人群健康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防治体系上来。
涉铅企业为何做不成“百年老店”?
一旦污染富集达到自然环境容量,就应考虑转产或搬迁
从人群尤其是儿童可能摄入铅的来源看,铅主要通过企业生产排放、消费排放、环境本底三大渠道,而这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同时,铅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汽车尾气、燃煤、发电、钢铁冶炼、印刷品和室内外装修等,可谓无孔不入。铅可以各种化学形态存在,一旦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就会存留、积累或迁移,不会消失。所以,无论是采矿、冶炼、制造还是污水灌溉、含铅制品回收利用,一旦在某个环节,铅进入水体、土壤中,非但不能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万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
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高铅环境背景,大多是由区域性岩土高铅或者矿产区的高铅尘埃所致。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环保所所长李韧说:“超标有两个可能,一是当地所有企业排污总量超过了环境总容量。即使当地所有企业都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巨大,仍会造成当地环境质量标准超负荷。二是长时间的富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重金属污染企业不能做成“百年老店”,一旦污染富集达到自然环境容量,就应考虑转产或搬迁。
环境标准该怎么定?
不但规定排污口的铅浓度限值,还应规定学校、居民区等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域的浓度限值
在企业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周边环境或人群不受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振成表示,对健康造成威胁的受污染环境区域往往呈“斑点”状或“条块”状,对这些地区要密切监测受影响的水、气、土以及农作物。而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以规定点位的化学指标为主,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对涉铅企业周边的工业布局、企业数量、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或者富集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建立科学的环境容量标准,从而发展为以人群监控为核心的铅污染防控体系。
在2010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明确指出,针对重金属污染,环境保护部将修订相关环境质量、排放、监测规范、样品、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信息标准。对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铅、锌排放标准将明确规定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工业转炉、熔解炉、干燥炉及铅的二次提炼等铅的排放限值;不但规定企业污染排放口的铅浓度限值,还将规定企业周边学校、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浓度限值,重点考虑人体健康安全。
产业篇
涉铅企业一般黑?
小企业众多,技术、设备门槛低,环保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环境监管难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铅锌冶炼企业数量就达到674家。河南济源市豫光金铅集团副总经理张小国在接受采访时说,仅济源本地就有涉铅企业40多家,不仅加剧了资源竞争,而且小企业大面积采用落后工艺,严重浪费了社会资金,造成恶意市场竞争。
小作坊扰乱行业正常发展
大量小企业大面积采用落后工艺,严重浪费资源,造成恶性竞争和严重污染
上述情况在铅锌矿行业中也非常突出。据了解,我国规范建设的大中型铅锌矿山铅污染并不明显,而小型矿山的污染问题就比较严重。
以湖南有色金属矿山为例,全省共有大中型矿山二十多个,而地方或个体开办的小型矿山却多达数百家。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曾做过粗略统计,全省由地区、市、县开办的矿山达40余个,乡、镇开办的矿山超过150个。这些小型矿山的采矿和选矿条件大都“因陋就简”,选址“临水而建”,自行设计、施工,没有同步建设正规的集水、排水设施和尾矿库,尾砂、井下涌水、选矿废水就地排放,造成周围几十公里长河流、小溪的严重污染。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环境报理事会年会暨‘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解读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涉铅行业的资金、技术、设备等门槛较低,容易造成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装备落后等情况,加上行业的环保成本高,导致相关行业环境风险大。目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多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烧结锅等高耗能、高污染工艺及设备,又难以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
“绿色”再生铅产业被染黑
作坊式冶炼厂处置了全国50%以上的废铅资源,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加工、流通成了流动污染源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重视含铅废料的再生利用,目前美国、欧洲再生铅产量占总铅产量的比重为70%~85%。但在我国,这一“绿色”产业却笼罩着黑色阴影。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李士龙向记者介绍说,我国再生铅企业近200家,大多数产量在几十吨到几千吨不等。截至2008年,年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再生铅企业仅有4家,只占到总产量的30%左右,而相当数量的作坊式冶炼厂处置了全国50%以上的废铅资源。
目前,大量的个体从业者成为回收废铅酸蓄电池的主力,他们随意进行人工拆解,倾倒电解液,采取国家明令淘汰的直接燃煤式反射炉、冲天炉等落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高出国家标准4倍以上,弃渣率近20%。
据记者了解,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大多流向了无证经营的小再生铅加工厂进行处置,粗放转移形成了流动污染源,环境风险极大。而这些个体加工厂在熔炼过程中产生的烟尘、铅尘和二氧化硫超过国家标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它们生产出来的再生铅合金和材料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蓄电池的下游产品质量。
措施篇
污染防治的突破口在哪里?
总量控制、标准倒逼、技术升级,加强生命周期管理
工业铅污染主要来源于铅矿采选,矿生铅冶炼,铅酸蓄电池生产、拆解和再生等过程。针对污染来源,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的相关负责人将我国铅污染防治技术路线总结为:“对铅矿采选进行区域性污染防控,加强尾矿管理;对铅冶炼进行综合性污染防控,考虑铅尘的环境累积效应;对铅酸蓄电池行业进行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区域定点回收、拆解。”
铅选矿、冶炼怎样脱掉污染黑帽子?
提高准入门槛和技术水平,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
2010年,我国铅产量突破4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2%,然而其中约60%仍然为传统工艺生产。研究表明,2009年,我国铅冶炼行业(含原生铅和再生铅冶炼)共产生废气1500亿立方米,废水约3000万吨,废渣约120万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铅总量为5.27万吨,其中83%在烟尘中。
除株洲冶炼厂、河南豫光、金利、豫北、万洋、焦作东方、内蒙古林东等大中型冶炼厂采用烧结机外,其余铅冶炼企业多采用烧结锅或烧结盘,虽然国家已经明令淘汰污染大的烧结设备,但在偏远地区仍大量存在。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明确表示,环境保护部将对重金属领域进行政策引导、技术筛选,出台铅冶炼、锰冶炼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铅冶炼等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去年9月,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了《铅冶炼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作为《指南》的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启宏表示,“最佳可行技术”针对的是铅冶炼生产全过程可能产生的污染,在技术和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采用在国内铅冶炼厂已应用的,有效、先进、可行的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有效利用技术,二次污染防治技术等,从整体上减少铅冶炼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工艺”是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联合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炼铅新工艺。采用创新的鼓风炉技术进行富铅渣熔炼,底炉吹氧利用率高达95%以上,综合能耗降至380~426kg标煤/吨粗铅,总硫利用率95%~96%,实现了铅冶炼清洁生产,大幅降低了传统铅冶炼工艺存在的污染问题,并可避免作业人员中毒。
而在铅锌采选环节,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也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铅锌采选企业有846家,全年精铅产量371万吨。铅锌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尾矿、废矿石暴露于地表,在氧化、淋滤作用以及地表水的冲刷下,铅元素进入周围的水体、土壤中,使其开始向生态环境释放和迁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此前表示,我国伴生矿较多,使有色金属行业废水高含盐、高氨氮,治理成本很高;有色金属业分布分散、多位于西部山区,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污染排放控制难度大,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成当务之急。
他同时提出,我国应提高对涉铅行业的废水、废渣排放标准,不但控制其排放浓度,还要实施总量控制。对重污染行业,需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机制。
奥巴马为何支持铅酸蓄电池行业?
铅酸蓄电池可以成为绿色产业,关键是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行业治污水平,对正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2009年,我国所产铅量的70%用于生产铅酸蓄电池。而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约产生含铅废水1200万吨,含铅污泥2.2万吨,含铅尘渣1.5万吨。铅酸蓄电池既是铅的主要消耗者、废铅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再生铅的主要原料。无论是《巴塞尔公约》,还是我国的危险废物名录,都将铅酸蓄电池定为危险废物,而目前我国对蓄电池生产、回收、拆解和再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尚不健全。
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涵盖了铅酸蓄电池铅回收的相关内容;2009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和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清洁生产标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业》等;目前正在组织制订的还有《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及《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规范》等。
据悉,工信部正在着手建立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企业准入制度。目前的2000~3000家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企业可能因门槛限制被精简至200~300家,“缩水”幅度达到90%。
同时,一份《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预防方案》已基本完成意见征求,其中要求2013年前淘汰镉含量大于0.002%的铅酸电池;淘汰规模20万千伏安时/年以下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限制新建规模50万千伏安时/年以下的铅酸电池生产项目(不含先进新型铅酸电池)。据中国电池行业协会负责人推算,经过严格准入后,全国铅酸电池企业数量未来将减少2/3,甚至4/5。
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介绍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对外界宣布用24亿美元支持48个项目,以发展下一代电池和电动车研制与生产,其中的6680万美元支持铅酸蓄电池项目。“在美国,这个行业已经被列入绿色产业,也就是说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污染是可控的。”他说,关键在于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唱好科技戏。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对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区域定点回收、拆解和再生,形成废旧铅蓄电池的规模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体系。另一方面要鼓励新技术、淘汰落后产品,包括推广双极性等新型铅酸蓄电池技术,开展蓄电池减铅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淘汰含镉板栅铅酸蓄电池;推广电池内化成技术,实现含铅废水处理低排放;淘汰普通“开口”式铅酸蓄电池,鼓励再生铅行业采用全自动机械破碎分选技术、铅膏预脱硫技术、铅膏铅栅分类熔炼、低温连续熔炼、回转短窑熔炼等先进技术。
在采访中,有企业代表向记者表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生产行业还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正规再生铅企业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行费用高等因素,在废电池原料竞争中不具优势,导致大企业开工不足,先进的生产能力闲置,行业呈现出“规模经济不出效益”、“环保科技也不出效益”的不正常状态。
对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说,将加强对涉铅行业的环境准入要求,对于符合准入要求的企业、技术、设备、产品等,在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加强对涉铅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在自运行无法达到管理要求的情况下,强制其采取第三方运营。
15、环保部将实施九大湖“一湖一策”污染防治方案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news.qq.com/a/20110603/000746.htm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日讯 国新办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了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李干杰副部长表示,“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确实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很严重,重化工业等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在工业污染排放中的所占比重还很高。新的环境问题,比如电子废物的问题日益显现。环境突发事件和污染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准备以饮水安全、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这些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力争我们的环境质量能够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严格考核问责,坚决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深入推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同时督促各省对跨市、跨县的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全国重点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评估,组织落实好、实施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规划。
同时,还将制定实施九大湖泊(水库)“一湖一策”的污染防治方案,在其他湖泊(水库)的流域也准备开展生态安全评估。
二是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这方面我们将制定实施“十二五”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大力推进几个重要地区,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同时还将进一步健全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制度。
三是在“十一五”取得很好成效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污染总量减排工作,实施多种污染物的综合协同控制。
“十二五”期间我们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由两项增加到四项。在减排的举措上,我们将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我们将继续加强燃煤电厂的脱硫,全面推行电厂脱硝,开展机动车氮氧化物的减排,还将进一步提高造纸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着力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减排,并将减排工作进一步扩展到农业领域。
四是将继续以环保专项行动为重点,解决好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有两项,一是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二是深入整治重点行业的重金属污染。
16、环保部:我国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面临诸多挑战
来源:中国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06/03/content_22708863.htm
中国网6月3日讯 国新办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发布会上,李干杰副部长表示,2010年,我国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为4.9毫克/升,比上年下降3.9%,比2005年下降31.9%;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34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上年下降2.8%,比2005年下降19.0%。但是,环境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42.3%。
二是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7%,三类海水为14.1%,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为23.2%。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与上年相比,胶州湾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25.0%,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20.0%以上。
三是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73.5%,较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49个,占50.4%,酸雨程度严重或较重(降水年均pH值<5.0)的城市有107个,占21.6%,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全国73.7%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占72.5%;全国97.3%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或较好;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88.4%,夜间达标率为72.8%。
五是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六是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
七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局部地区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局部增加,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畜禽养殖污染还未完全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任务。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4.29%和12.45%,双双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不断深化项目环评,对不符合要求的59个项目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暂缓审批或退回报告书,涉及总投资904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对重点流域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建立健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四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全面开展,2010年首次下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五是农村环保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组织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完善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六是环境保护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圆满完成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形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进入攻坚阶段。七是政策法制、环保规划、科技监测、国际合作和环境宣教稳步推进。环保法规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日益显现,“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顺利完成,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国际环境合作和环境宣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八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提升。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状况良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开展,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九是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保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
17、环保部官员承认我国22%保护区受破坏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03/115622582586.shtml
中新网6月3日电 对于“中国22%的保护区受到破坏”的报道,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今日表示,这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说明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李干杰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干杰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到去年年底,全国的自然保护区一共建立了2588处,占到了陆地国土面积的14.9%,超过了11%的国际平均水平。
他表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确实对自然保护区产生了影响,造成了损害,削弱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降低了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有报道说22%的保护区受到了破坏,我个人觉得与目前的现实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这个比例还相当高,也说明现在我们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比较明显的。”他说。
李干杰介绍,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去年国务院共通过和审批、发布了三个文件。一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0-2030),三是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对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加强管理,对自然保护区管理非常重要。
他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三个文件,也非常需要在机制手段上进行创新,使监督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环保部准备采取的新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天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区监控体系。将运用环境卫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遥感监测体系,及时了解自然保护区里面发生的情况。环境保护部的六个区域督查中心以及地方环保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到现场进行核查。“天体一体化”监控自然保护区,一旦有变化,一旦有一些违法的行为,第一时间能够了解,能够掌握。
二是建立通报和督办制度。发现违法违规的问题之后,将及时通报给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以及该违法违规的自然保护区,通报信息,提出要求,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力,还要进行挂牌督办。
三是实施停补限批的制度。对于通报和督办后整改不到位的地区,将暂停中央财政对这些自然保护区本身以及这个地区其他的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的资金补助,同时暂停审批这个区域内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一些新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环评。对于其中情节严重和造成重大生态破坏的,还将进一步扩大环评限批的范围,要对当地地市级区域乃至省域内的建设项目,不仅仅是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项目,都要实施限批。
四是建立任期的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研究建立保护区的工作考核制度,实行任期的目标管理,存在重大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新的措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应该能够提高水平,国务院的三个文件应该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落实。”他说。(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18、环保部:农村污染排放已占中国半壁江山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03/110822582341.shtml
中新网6月3日电 “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今日作出如是表述。
李干杰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农村环境问题很多,形势相当严峻,农村环境整治任务非常繁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污染很重。二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中国环保方面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农村环保欠帐过多。三是农村环境管理的基础也很薄弱,法规标准很不完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为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中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李干杰称,“‘以奖促治’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成效,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确实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李干杰指出,自该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共计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社会资金投入超过80亿元,共整治6600多个村庄,大概有2400万农民直接受益,“通过这项政策确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李干杰表示,中央财政还将持续加大对“以奖促治”政策的资金支持力度。“实际上今年投入已经达到了40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明年还会增加到55亿元,我个人相信这些资金投入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加可喜的进展。”
李干杰说,“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攻坚期,环保部门的想法就是按照“12345”的思路和方案来切实抓好落实:
——“1”即一本规划,制定“十二五”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2”即“两部法律”,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推动出台畜禽污染防治条例和土壤污染防治法;
——“3”即三个下乡,组织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教走进农村,实质上是要推动建立农村的环保机构队伍建设,让环境监管延伸覆盖到广大农村;
——“4”即四轮驱动,要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为主线,以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建设的“以创促治”,以推进农村污染减排的“以减促治”,以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的“以考促治”为抓手的四轮驱动,来协同综合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走向深入。这四个抓手里,前两个是激励性的,后两个是约束性的;
——“5”即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这五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根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19、环境保护部:我国正在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立法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6/03/c_121493500.htm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记者吴晶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针对重金属污染高发的态势,我国正在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关立法工作。
李干杰说,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形势比较严峻,去年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14起,其中有9起是血铅事件,今年1至5月份又发生7起,都是血铅问题。这些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相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每一起重金属污染事件都进行了严厉查处,并且及时向社会通报了情况。
李干杰表示,在重金属污染防治,包括重金属影响最严重的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应该加快立法的进度。他透露,有关的立法工作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据介绍,针对最近血铅事件频发的态势,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将用最严厉的手段来全面整治铅蓄电池行业、再生铅行业,一是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事件的地区,一律停止所有建设项目的审批;二是对存在环境问题和隐患的违法企业,一律先停产整改;三是发生事故的这些地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一律要承担责任;四是凡是发生重大、特大污染事件的地区,一律立即撤销所有的环保荣誉称号。
此外,李干杰表示,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的“十二五”规划,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落实。
20、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四大危机 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3/3088801.shtml
中新网6月3日电 今日,国家海洋局在其官方网站刊登《中国海洋环境深度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复合污染、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等四大危机。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
● 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 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
●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
● 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过去30年,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使得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中国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共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呈现出异于发达国家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
尽管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陆地生态环境保护相比,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还比较薄弱。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价值巨大,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资源。然而,污染、大规模围海造地、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滨海湿地大量丧失,中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频出现,为中国近海的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
21世纪以来,无论是发生频次还是涉及海域面积,中国的赤潮灾害都在骤增。2001年~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20世纪90年代的3.4倍。从多年的趋势上看,赤潮的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
2000年以来,中国近海无经济价值的大型水母数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母旺发有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开始,黄海海域连续出现浒苔形成的大规模绿潮。另外,随着中国运输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发生灾难性船舶事故的风险逐渐增大。同时,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溢油灾害的风险。
陆源入海污染严重
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已成为影响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问题仍然严重。另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农业污染源已成为中国陆地和海洋水污染控制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中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海域污染面积居高不下,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这些区域大多为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使得这些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债务。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沿海已经历了4次围填海浪潮。特别是最近10年来,中国掀起了以满足城建、港口、工业建设需要的新一轮填海造地高潮。1990年~2008年,中国围填海总面积从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面积285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还有超过578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需求,必将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影响。
从围填海管理上来看,2002年1月《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前,围填海基本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实施之后,围填海管理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地方强大的填海需求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随着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过度捕捞。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急剧地降低了渔业生物资源量,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另外,海洋捕捞活动中的垃圾、污水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另外,鱼虾类等投饵性种类的养殖虽在海水养殖产量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却是海水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直接破坏了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进一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
中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其中8条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约20亿吨,减至近10年的约3亿~4亿吨,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流域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导致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发生在河口与近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随着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续增加,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
近3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特点,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据预测,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约为80毫米~130毫米,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京津地区沿岸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与此同时,中国近海的海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将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范围改变、红树林人工栽培范围北扩和热带海域珊瑚白化等现象,还将导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格局发生改变。另外,海洋酸化将严重影响中国珊瑚礁的资源分布、食物产出和旅游产业。可以预测,未来由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和海洋酸化等引发的各种海洋灾害的频率及强度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加剧。
21、环保部称尚未收到“鄱阳湖建坝”环评申请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03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3/3088663.shtml
中新网6月3日电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今日表示,环境保护部目前尚未收到鄱阳湖建坝的环评申请。
在今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江西宣布要在鄱阳湖建大坝,是否获得环保部批准的问题。
“关于鄱阳湖建坝的事情,我听到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但是掌握得并不确切。”李干杰表示,环保部也还未收到有关这方面工程的环评申请,所以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和评估工作。
李干杰强调,中国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项目,在将来的审查评估过程中,一定会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地进行评估。
“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22、专家警示未来30年中国江豚将面临减少八成危机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6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6/02/c_121489531.htm
新华网湖南岳阳6月2日电(记者周勉 周楠)“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数量将可能在未来30年内减少八成以上。”
2日,在完成了对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实地考察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研究专家王丁带领的研究团队发出警告。
长江江豚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估计的种群数量仅有1000余头,比大熊猫还少,或许也是长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近期持久干旱,鱼类资源下降,导致江豚食物减少,加之人类活动频繁,江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迫。
5月29日至6月1日,王丁团队在洞庭湖三江口至云田镇水域进行观察后得出数据,江豚头次较今年1月考察时减少了53头次,为74头次。洞庭湖幼豚比率较鄱阳湖同期低3.03%,为8.43%。
6月1日,城陵矶水位23.66米。当地渔民还向他们反映,曾看到死亡江豚的尸体。
研究团队成员梅志刚表示,除干旱因素外,人类活动频繁也破坏了江豚的生存环境。他介绍,在城陵矶和洞庭湖大桥之间的这面水域上,长期停泊着几百艘挖沙船,几乎阻隔了洞庭湖与长江之间这道江豚迁徙的唯一通道。
“未来十年将是保护江豚最关键的时期。”王丁建议,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将保护江豚提升到保护鸟类和珍稀鱼类同样重要的高度,并明晰各部门在保护区内的职能。
目前许多地方的生态旅游有名无实,多是只有旅游,生态只是个卖点,没有起到对生态的保持、保护作用。王丁说,应该通过科学设计和规范,真正加强人类与动物的和谐互动,并把旅游收入投入到对各种珍稀生物的保护当中,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
研究人员还表示,应把握此次南方干旱建立起长效的生态数据库,以便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机制。
23、全球首个海草调查:14%的品种濒临灭绝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1年06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819662.html
近日全球首个关于海草物种情况的调查发现,14%的海草种类濒临灭绝,甚至一些较常见的品种其数量也在下降。这不仅意味着海洋生物栖息地正在渐消失,而且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正受到威胁。
海草是海底开花植物,它为海牛、海龟以及海马等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数百万年前,陆地上的植物进入到水中,在水底开花播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海底广阔的草原。海草是小鱼和贝类植物的摇篮,是海牛、儒艮等大型海洋哺乳生物以及海龟等爬行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达拉谟汉普郡大学海草专家弗雷德里克.舒特(Frederick Short)表示,海草数量逐步减少,许多物种所处在的危险级别超出想象。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发达国家沿海地带海草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污染造成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由于水土流失所致,滥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大量的泥土带进海洋,造成海底泥土沉降。此外,从海底挖掘沙土也会直接破坏海草。
依据《自然保护国际联盟红皮书标准》,72种海草物种中有15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15种中又有10种处于极度濒临灭绝状态。例如,大叶藻只分布在智利的2条海岸线上,而目前只在1条海岸线上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其余的57种品种中,有9个品种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无法判断所处危险级别。许多分布较广的常见物种,目前尚无需担扰,但是它们的数量也在减少。
海草不仅是一些重要海洋生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幸的是,由于生长在海底,海草很少被人类发现,只有游泳或潜水时才能发现。(崔修佳)
24、拯救中国棕色地块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6月2日罗伯特•贝斯特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29-Confronting-China-s-industrial-ghosts
中国的污染工业用地可帮助缓解耕地占用与城市发展间的紧张局势——但首要任务是,我们需要清理这些地区的污染。罗伯特•贝斯特报道了有关新兴的环境治理业的情况。
“一些污染地区的土壤污染可能深达10米,而污染水平则可能超过可接受限度的100倍以上。”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让人们更明显地注意到当下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城市空气质量。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重污染工厂(城市工业历史的遗留物)搬迁到了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新场址。然而这样做,无意中又制造了另一个环境问题:如何处理这些工厂搬走后遗留下的污染场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些污染场址,也就是所谓的“棕色地块”,得了更多的关注。尽管最初这些场址是位于规划好的工业区内或市郊,但城市一扩张,它们就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城市扩张还导致了城市与日益减少的农业用地之争。 正如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言:“目前城市与耕地之争的形势非常严峻。可以说,现在居民区所占的绝大多数土地都是良田。”
棕色地块的开发有助于减轻耕地所面临的压力,还可以解决中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居住面积需求 。
然而,棕色地块的重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对中国的一些重污染场址来说,这项工作变得更为艰难。最近,《上海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对一些污染地区而言,土壤污染可深达10米,而污染水平则可能超过可接受限度的100倍以上。即便污染已严重至此,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棕色地块整治管理的统一政策。
世界银行9月份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关土壤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在,中国还没有涉及土地污染与棕地整治和重建的国家法律。”考虑到中国的政策现状,世界银行认为,“在国家水平上,中国还没有官方发布的有关土壤污染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和土壤整治技术的全面的技术指导方针和标准。”
然而,像中国的所有行业一样,这种情况也在迅速变化。近几年,中国环境保护部(MEP)已经考虑并指导中国土地调查和整治政策,有关的管理与技术指导方针有望在今年年底发布。
在接受中外对话的采访时,中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委员会(CSGEC)副主任兼环境资源管理集团(ERM)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辉博士曾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酝酿所有的标准和技术指南方针,包括来自美国测试和材料协会(ASTM)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那些。”2010年12月,中国代表团到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北美地区的棕地整治技术,也印证了这一点。
对中国与之学习技术指导的美国和英国来说,棕地整治技术并不陌生。在美国,全面的棕地整治政策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超级基金计划的建立。超级基金计划的创建是因为爱河事件的爆发:当人们发现,纽约爱河社区住房项目的施工现场有2万1千吨化学废物,且该地区有高比率的疾病和先天性缺陷,民愤激化了。在这种不安的社会状况下,政府不得不考虑对废弃地重建严加管理,并下令对374个场址进行整治。目前,在政府监督下进行的场地整治又增加了1280个。
这些棕地整治费用的70%由污染者担负,这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也促进了企业界环境责任感的形成。类似的筹资机制可以为中国提供一种范例,通过不再支持“现在污染,以后付款”的模式,达到促使废弃地整治和提高污染防治的目标。
在英国,奥林匹克公园(为迎接2012年奥运会而建造,目前仍在建设中)的管理人员正在对200万吨的土壤进行现场整治,这样的土壤整治量是前所未有的。伦敦2012筹委会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大卫•斯塔布斯说,该区曾是许多工业仓库、运输场地和工厂的所在地,一旦整治工作完成,预计该奥林匹克公园将可承办历史上最环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在未来的150年内,它都将是欧洲最大的新型城市公园。
但是,除了向其他国家寻求政策建议外,世界银行和谢辉都强调了中国棕地整治在地方上的成功案例。为了世博会,上海成立了土壤污染整治中心,用以促进污染的世博会用地的清理工作。北京、重庆及江苏也都采取了类似的举措。此外,谢辉强调,这些地区已经建立了他们各自的管理规则,将规划、建设及整治联成一体。他说:“这些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很多在以前污染废弃地上建造的公寓或大楼导致了人们中毒、生病,并使他们对其住所表示忧虑。”
除了帮上海提高棕地整治知识,世博会侧重强调了中国的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都曾是工业旧址,今天却变成了生气勃勃的社区生活中心。一个为期一周的展览宣传的是华北河北省唐山市中心地带的改造工程。过去,这里曾是废弃矿井和临时垃圾填埋场;今天,这里是一座全新的生态社区公园。改造工程涉及:搬走碎石碎砖,用新土壤和粘土、自然植被及群落功能替换污染土壤。该改造工程摘取了由中国政府、迪拜政府以及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众多奖项。
近期,一个较知名的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这座城市有意建在污染的沼泽地之上。因为,如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说,“在肥沃的土地上建设一座现代城市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建造出一所生态城市,那将会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队伍要移走污染土和盐碱土,对其进行过滤和污染物清除,然后更换表层土。
虽然,这些案例表明棕地重建可以改造社区,但是,它们都不能为棕地整治工作的技术或管理过程提供很好的指导方针。世界银行和谢辉都认为,在中国,棕地整治中的技术管理是主要挑战之一。谢辉说:“现在,由于建设商业区或住宅区的需求紧迫,很多整治工作主要是将原土挖走,然后堆放到另一个地方。”因此,许多棕地整治工程包含焚化或“挖掘和转储”的工作。
他说,整体上,人们没时间在现场对棕地进行真正的技术整治,因为这会使工期延长几年时间。全球工程与建筑顾问公司西图(CH2M Hill)的环境服务前副总裁约翰尼•布鲁卫斯认为,现实情况很复杂,因为中国缺少易位处理污染土壤的专门设施,可接收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处置场地在中国也很有限。
但是,人们的预测也并非都是严峻的。谢辉认为,中国环境保护部即将发布的新的整治政策会有助于推广最佳实践。他说,在中国,有些公司已经采取适当的整治措施,但这一般仅限于有相关规章的国际公司及大型国有公司。许多国内的中国公司并不像跨国公司那样考虑企业社会责任(CSR),因此,对这些公司而言,政策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谢辉说,如果没有相关的法规,这些公司通常不会愿意去投资进行现场棕地整治。
布鲁卫斯认为,清除中国公司在棕地整治中阻碍的关键在于解决资金问题。传统上,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认为污染是没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去年由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西图共同组织的研讨会,不仅侧重技术方面,也讨论了政策与筹资机制问题。会议上的一些案例报告表明,棕地整治的资金可部分来自政府、污染者以及房地产开发商。
即便如此,切诺基(专门从事棕地重建的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总裁汤姆•达登称,“就土地拍卖和清理土地来说,一些开发商不确定(棕地整治)该在哪里介入。有时,他们也不确定政府何时起作用,不清楚成本如何算入以及谁来埋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金融指令。
但是,推出同时包含整治目标和经济模式的政策只是成功的一半。此外,还需要技术知识来确保废弃地被合理地清理。达登说,经验对避免错误的操作很关键。否则,不仅耗时费钱,而且会导致更严重的污染。整治技术不能单纯从一个地区直接复制到另一地区。
达登在最近一次去中国时特别提到,他对棕色地块问题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他觉得,关键是学习如何将其他国家的系统和知识拿来,在中国应用。依他的经验来看,通常来说,西方企业会进行废弃地评估,有时他们也会进行棕地整治。但是,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此外,他说,很多以前在西方该领域的企业中工作的人们开始回到中国,并在中国看到了这个市场。结果,“这些人带来了大量的技术和知识转移”。
布鲁卫斯同意,这种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很重要。但他也提醒,对这些转移必须谨慎管理。“仅仅因为一些做法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奏效,并不意味着在中国也一定行得通。中国与其他地区相比,分工与技术不同,经验上存在差别,整治目标通常也不一样。”他认为,最好的策略是有经验的公司,比如西图(CH2M Hill),与本地公司合作。“我们的合作伙伴非常擅长他们所做的项目,和当地政府及知识机构也建立有良好的联系。”
虽然,中国的棕地重建仍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但是,整个国家正迅速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谢辉希望在年底前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其指导方针。布鲁卫斯也指出,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会在今年6月生效。这将是中国法规中第一次系统地在项目审批程序包含地下水质量的评价,它也要求项目负责人对地下水污染采取整治措施。
同时,虽然当前中国棕地整治的状态看起来很不乐观,但很有可能到年底时这种情况会大为改观。布鲁卫斯说,有了正确的政策,“你可以将环境绩效与企业联系起来。随后,工作开展会非常迅速,因为它会自行发展,尤其在中国。”达登也表示赞同:“离开中国时,我非常乐观,心想‘这仅是刚刚开始,但(中国)将会清理掉大量的污染。’”
25、肃铅风暴
来源:南方周末2011-06-02吕明合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935
为制止频发的“血铅”事件,一场“休克疗法”式的铅酸电池整顿风暴正在全国上演。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之下,在全行业没有意愿或无能力巨额投资环保之下,肃铅效果有待观察。
从浙江到广东,从河南到四川……饱受争议的中国铅酸蓄电池产业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休克式疗法。
力度最大的当属浙江。浙江蓄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浙江省273家铅蓄电池企业,已有近250家被关停,关停比例高达92%。关停者中,不乏天能、超威、南都电源等上市公司的下属企业。
用在汽车、摩托车的启动电池和电动自行车上的铅酸蓄电池,因铅污染难消等原因,一直遭受口诛笔伐。2010年国内发生的6起较大铅污染事件中,一半由铅酸蓄电池企业引起。而在浙江,今年不到半年之内,更连出台州与德清海久电池两起血铅事件。
铅酸蓄电池企业整治,因此被作为2011年环保专项行动的首要任务。环保部、工信部等九部委2011年4月开始这项行动,要求全面彻查铅酸蓄电池企业环境违法问题。
一个月后,5月18日,环保部再度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落实5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整顿已事关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说。正因如此,数周来,蓄电池行业的游说工作已全面发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等纷纷出动。
交战“500米”
游说的重点“在于卫生部的500米防护距离标准”。王敬忠说,中国有95%至99%的企业都达不到这标准。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事实上,制定于1989年的这条“500米”标准,在环保部门的环评中长期遭到忽略。曾陪环保部官员多次视察铅酸电池企业的蓄电池专家、苏州大学教授王金良说,2008年前建厂的企业,大多数环评的卫生防护距离并未被严格要求。在行业协会看来,1989年防护距离标准制定时,国内的铅酸蓄电池仍多以手工为主,规模小、技术低、污染严重在所难免。目前时过境迁,这一标准恐有待商榷。
此外,许多企业在建厂之初,尚处城郊,多年过去后,规划中的居民区渐渐“包围工厂”,最终让许多企业“被动”地不符要求而遭停产。这样的调整,“让企业承担全部责任也不是很合理”。
王金良透露,此前卫生部也曾打算修改早前的防护距离。2009年,他受托主持制定这一防护距离标准的修改。通过一系列测定、测算,最终确定为300米的方案,但报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后,“不知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批准”。
更令浙江企业颇有微词的是,在九部委统一行动下,各省市采取的措施并不一致,“广东、天津执行的是300米的标准,而浙江就一直要求严格执行防护距离,难免会予人不公平的感觉。”一位要求匿名的知名铅酸蓄电池企业董事长说。
超威集团董事长周明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希望能请专家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整体再评估。经过完整、系统、专项的检测评估后,再确定一个距离,不管最终结果是更远还是更近,都会更科学一些。
对于整改工作,周明明建议应分两步来走:一方面最好有个过渡的时间;其次,行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最好能尽快量化。“企业就按照这个目标去做,做不到就关停”。
当整顿遭遇游击队
铅酸电池行业的整治一直在进行。2005年前后,浙江长兴等地曾爆发多起血铅群体事件,一度引发政府铁腕治理。之后,中国更在铅酸蓄电池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于新开办的企业实行严格审批制度。“但糟糕的是,很多作坊式的小企业更像是游击队。”王敬忠说,这边关停了,这些企业又换个地方重新开张。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对外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2000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18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00多家,不到整体数量的10%,而产值在亿元以上的更少。
一幢居民楼,上面是住宅,下面是工厂,七八个人,买来电池的材料手工组装。这样作坊式的小企业,在蓄电池厂商中并不罕见。“根本没有环保设备,基本采取手工或半手工操作方式。”“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水平低,整个行业一直饱受诟病。”5月31日,王敬忠如此概括中国铅酸电池行业的现状。
铅酸蓄电池专家、苏州大学教授王金良说,铅酸蓄电池产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环节:生产与回收,其中再生铅的回收污染则比电池生产更为恶劣。由于小作坊多为露天熬制,挥发后四溢的铅烟,冶炼后随处丢弃的铅渣。小工厂在回收电池过程中,把酸液直接倾倒,酸液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样的小企业,没有现代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污染行为没有约束,对整个行业负面影响很大。”王敬忠说。
长兴当地一名地方官员坦承,游击队式的小作坊并不少见。长兴蓄电池占国内45%左右市场份额,2004年长兴“500儿童血铅中毒”事件后,蓄电池这一“支柱产业”遭受重创——许多小企业被清理关停。
不过,转眼间,这些企业便成为安徽、江西等欠发达地区招商的香饽饽。
与长兴接壤的安徽广德县一名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广德一度成为长兴落后电池企业的接收地。虽然条件不符,但依然有数十家涉铅企业涌入县内,其中更有24家取得合法手续。落后的工艺很快引发了环境危机,直至2008年原广德县委书记邹河要求全面关停,才告一段落。
有意无意的环境监管不力也成为污染事件的推手。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蓄电池企业大多无法达到环保要求,但许多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依然让他们通过了环评。“更糟糕的是,许多引进的企业中还有当地干部的干股。”
社会稳定亦在考虑之中。知情人士则说,在企业大规模停产的“蓄电池之乡”长兴,政府已派干部下乡维护停产企业的稳定,并给部分企业员工发放每月300元的补贴。
环保不投,血铅难除
整治能否逼迫企业进行环保投入?至少现在来看,铅酸蓄电池产业的环保投入颇巨,非一般小企业所能承担。
王金良介绍,目前工厂每生产一万千伏安时蓄电池的环保运行费用大约需要3万到6万元,而其销售收入不过五六百万,利润率很低,大多数企业净利润只有3%,最高也不会超过5%。
“产值几千万,拿出几千万投资,还要每年上千万的维护费用,怎么可能?”王敬忠说。也因此,国内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和运行积极性普遍不高。
“只有规模化企业才能承担得起巨额的环保投入。”王金良说。美国铅酸蓄电池产量跟中国差不多,但却只有33家电池厂。在良好的管理下,美国铅酸蓄电池产业还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在蓄电池里也占到61%份额。
“根本的问题不在于防护距离,而应对环境进行严格的评价。”王金良说,以他了解的美国江森自控公司为例,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铅酸蓄电池公司,江森旗下的铅酸蓄电池企业,环保设施做得很好,有无卫生防护距离并无太大区别。
“他们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粉尘,几乎全被9台除尘器吸收重新利用。单除尘这一项,一年电费开支近千万元。”一位曾参观过长兴引进的美国江森公司项目的电池企业老总感慨说,该项目仅用于环保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就达到1000万美元,仅此一笔,在国内就可再投资多个规模生产企业。
准入门槛正在重新制定。王敬忠透露,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已配合工信部起草了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处理行业的准入条件。新建厂年处理能力要达5万吨以上,老厂也要达到2万吨,“达不到一律淘汰”,初步设想是最终保留二三十家回收企业,最后向社会公布资质。
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也在起草之中。草案从规模和环保设计方面提出更高门槛以阻止落后企业进入,“老厂要在20万千伏安时规模以上,新建的也在年50万千伏安时规模以上”。达到如此生产规模,产值达8000万以上到一个亿,才有能力投入环保设备。“通过整顿来进行产业整合与提升”或许是中国蓄电池管理部门的现实做法。王敬忠说,在当下的国民经济中,铅酸蓄电池拥有广泛的使用领域,举足轻重。它涉及国防、电动自行车、轻型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等诸多领域,仅以电动自动车为例,其保有量就达1.5亿辆。
但更关键的是,如王金良所说,由于“铅酸电池性价比更高、性能更稳定、更安全,加上铅的回收率已达到98.5%”,当下铅酸蓄电池依然无法被新生的锂电池替代。“既然这个行业必须继续存在,我们更多考虑的就应是怎么来帮助它发展、规范它,而不是抹杀它。”天能集团董事张天任说。
调整或已开始。2011年5月30日,姚令春参加了由浙江省环保厅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的正是行业整治后的验收标准问题。
26、塑化剂家族无处不在:已污染我国一些湖泊水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6-03王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zNMDAwMDI0MjQzN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即塑化剂DEHP),这个拗口的化学名称,成为新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角。
在工业用途上,DEHP是塑化剂最主要的一种,被普遍应用于医用血袋和胶管、驱虫剂、化妆品、香味品、润滑剂、润滑油和去污剂等数百种产品的生产中。
而台湾地区的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却将这种塑化剂掺入乳化剂中,作为食品添加剂出售。一家国内食品乳化剂企业技术人员虽然无法向记者说清楚塑化剂和乳化剂之间的区别,但他诘问:“那是加入塑料中的东西,食品中怎么能有呢?”
从毒理学上,包括DEHP在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简称PAEs)又是环境激素的一种,可能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长期大量摄取还可能会导致肝癌。
而研究人员测定发现,PAEs早已渗入北京的地面水体与空气之中,部分水体污染严重。这还仅是北京一市的测量结果。
北京水体已受PAEs严重污染
6月1日,卫生部将17种PAEs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机构已接到多家饮料企业自检样品,但送检企业要求将检测的项目集中于7种,而非全部被列入“黑名单”的PAEs物质。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不排除有塑料容器中的PAEs渗入水体,但“渗入的PAEs量与故意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的数量应该有很大差值”。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邓瑛介绍,据统计,2007年,PAEs全世界年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其中我国的年产量突破100万吨。
有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已有数据,自然界中的PAEs在全世界分布大致均衡,并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差异。
2010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钟嶷盛、陈莎等人发表了他们的一篇研究成果,他们采样了北京市11个公园湖水水样,“结果发现PAEs普遍比较高,说明北京公园水体受 PAEs的污染比较严重”。
他们检测出的主要污染物即为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简称DBP)。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中DEHP限值为8μg/L,DBP为3μg/L,地表水遵照此标准执行。
钟嶷盛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朝阳公园、玉渊潭公园、莲花池公园、红领巾公园湖水DBP超标2倍,窑洼湖公园和颐和园超标3倍。人定湖和颐和园DEHP超标2倍,窑洼湖公园超标3倍。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6月的《中国环境监测》杂志上,对于PAEs超标原因,作者认为,自2004年起,北京市区湖泊补水由密云水库改为官厅水库,而官厅水库此前污染严重,一直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再经过沿途的排污污染,到达市区湖泊的水基本是V类或劣V类水,并且公园普遍一年换水一次,流动性差,加上游人丢弃的食品包装盒、塑料袋、饮料瓶等,造成了北京公园水中PAEs污染严重的现象。
根据公开资料,早在1982年,就有学者对北京市大气、一些湖泊和水库进行了PAEs 测定,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大气和水均已受到PAEs的污染。北京市地面水中APEs浓度比其它国家地面水中PAEs的浓度高10倍”。
根据公开文献,这次调查只是笼统介绍了水样采集自北京市区和郊区公园水、饮用水、水库水、增塑剂生产厂污水等18个地点。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析测试中心助理工程师马文鹏介绍,大多数的PAEs在水环境中都相对稳定,其降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DBP的半水解期超过了20年,而DEHP则超过2000年。
这也就造成钟嶷盛等人的调查发现,北京公园湖泊底泥中的PAEs含量要远远大于水体中的含量。
而受到污染的水体远不止相对静止的公园湖水。已有研究成果显示,三峡库区DEHP最高浓度已达到5.421μg/L。而黄河部分河段中DEHP浓度高达109.93μg/L,超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3倍。
无处不在的PAEs
相比于水体,土壤也是接受污染物的重要自然载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塑料薄膜中的DEHP 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可从塑料中渗出进入环境,随着农用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成为土壤中DEHP的一个主要来源。
一项对中国23个城市耕地土壤的抽样检测报告显示,DEHP的检出率为100%,含量范围为0.20-7.11 mg/kg。而北方土壤中PAEs的含量高于南方,这与农业地膜的使用呈现相关关系。
天津市化工设计院王韧韧介绍,PAEs是上世纪20年代引进的,不久便取代了当时被用作增塑剂且气味很大、易发挥的樟脑。目前是增塑剂的主体,占增塑剂总产量的80%。
1 2下一页
27、江西赣江非法采砂难整治 九成采砂船非法采砂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6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813176.html
核心提示
近期,江西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情。然而,赣江上的非法采砂却导致河床下切,严重影响正常取水。
非法采砂现象在赣江存在多年。治理非法采砂为什么这样难?
今年以来,江西省降雨异常偏少,江河水位低,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情。但是,个别地方存在违法采砂现象,造成赣江河床下切,影响到了正常取水。
日前,记者驱车沿赣江东大堤而行,对偷采砂石的现象展开调查。
非法采砂就像“吸血虫”
与2008年相比,河道被挖深了2—4米,严重影响正常取水,也给防汛、航运带来隐患
6月1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厚田乡境内的一处堤坝上,记者看到,赣江里一些原来平缓的河床已经变成了峭壁一样,有些堤坝已经开裂。据了解,这就是当地非法采砂造成河床下切的后果。
“今年赣江水位连创新低,既有降雨量少的天气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江西省水利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邹葳介绍,赣江中下游非法采砂活动频繁,导致河床下切明显,水位自然较历史数据偏低。
据介绍,与2008年比较,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河道被挖深了2—4米。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一些采砂船在水利工程、桥梁等附近水域违法采砂,影响防洪安全。据南昌市采砂办检查发现,因非法采砂,赣江赣东大堤岗上段离堤脚仅20米处有严重的塌陷现象。偷采现象如果继续,有可能改变水势自然流向,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采砂造成的河床下切,给通航也带来巨大隐患。2007年,南昌市老八一大桥桥墩处的航道水深能够满足Ⅲ级航道标准,通过千吨级船舶。然而,目前赣江下游河床下切,河床下废弃的桥墩逐渐暴露,且桥墩间距过小,对一些大吨位运输船舶航行构成安全隐患。
南昌市水利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非法采砂就像“吸血虫”,侵蚀河道的健康,严重影响了河势的稳定、航道安全和堤防、大桥的安全。
九成采砂船非法采砂
可采区每年能满足约20条采砂船采量需求,但南昌现有采砂船接近300条
“除了用‘疯狂’这个词,不知怎么形容。” 针对赣江中下游南昌段非法采砂船偷采乱象,不少群众忧心忡忡。
6月1日,天空中飘着小雨,赣江江面上只能看到少量的挖砂船和运输船。“毕竟是整顿月的第一天!”一位业内人士说。记者了解到,江西全省的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月活动从6月1日开始,非法采砂者看来也知道避避风头。
而就在4月至5月间,不仅在晚上,甚至白天,站在堤岸边,采砂机器的轰鸣都不绝于耳。大量的挖砂船、运输船公然在河道上盗采、运输。
南昌市水务局副局长杨宏富介绍,目前可采区满打满算每年能满足约20条采砂船采量需求,但南昌现有采砂船接近300条,其中90%采砂船为无证非法采砂。
据江西省水利厅有关人员介绍,今年2月和3月,水政监察人员多次对赣江南昌段采砂管理情况进行巡查。
从相关检查的情况看,2月14日至3月13日,共发现装运非法偷采砂石到鄱阳湖过驳的非法运砂船2270艘,平均每天约有99艘;3月18日至21日,平均每天约120艘;3月24日至26日,平均每天约192艘。
偷采一天可获利七八万元
高利润吸引许多村民入股投资建造、购买采砂船。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一些采砂船变得“格外疯狂”
杨宏富说,江西的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须经水政主管部门许可、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方可从事河道采砂活动。
赣江南昌段长约105公里。政府部门每年会规划一定数量可采区。在可采区内,什么时候采砂,如何采砂,都必须听从指挥。
有许可证的采砂行为会采用定船、定量、定时、定点、定功率的“五定”办法轮采,避免无序滥采。
“非法采砂成本非常低,一条采砂船每天偷采的利润高达7万至8万元。”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非法采砂的高利润吸引许多村民入股投资建造、购买采砂船。有的村民甚至通过借高利贷来投资购船。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一些采砂船变得“格外疯狂”,不管是桥梁还是堤岸附近的砂石,都找机会偷采。
目前,江苏、上海等地的建筑市场的人都会来江西采购砂石。邹葳说,政府规划赣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每年采砂量在5000万吨左右。初步估算,偷采量和规划量持平,即总量近亿吨。
执法不力取证困难
违法成本低,导致大量非法采砂人员有恃无恐
赣江中下游南昌段偷采砂石为何如此猖獗?尽管水务部门联合交通、海事部门年年打击,天天盯管,但效果却为何一直不明显?
“我们也难啊!”杨宏富说,据他所了解的情况,目前全国没有一例因偷采砂石而被判刑的案件。因为没有相应法律支撑,对非法采砂的执法显得苍白无力。
相关部门可以对非法采砂船处以1万至10万元罚款,而这点罚款往往还抵不上非法采砂船一天的利润。而对非法采砂船主采取治安拘留,一些船主就会让务工人员替代。甚至有船主叫嚣,谁被拘留一天,奖励200元。违法成本低,导致大量非法采砂人员有恃无恐。
取证难,是执法人员遇到的另一个困难。对于非法采砂行为,执法人员很难抓住现行,取证困难。非法采砂者和执法人员经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你去他就停,你走他就采,或者白天停夜晚采。”
“偷窃过万元要追究刑事责任,国家资源被大量盗采流失,对此却无可奈何,真是怪现象!”有法律界人士做出了如此评价。
各部门都有“苦衷”
多头管理,存在“网开一面”、执法不严等现象
焊光闪闪,在阴沉的天空下非常显眼。6月1日10点左右,记者在赣江大堤南昌县东新乡地界向对岸的新建县厚田乡地界望去,一艘体量庞大的船体正在建造中。
据知情人介绍,对类似的滩涂造船,监管有一些失控,这是赣江中下游江面采砂船数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利部门、海事部门说,沿岸非法滩涂造船不归他们管,而是归国防科工办管。
水利部门说,他们只管非法采砂,但不能像公安那样动用强力手段。抓不到现场,取不到证,面对非法采砂的事实就束手无策。
交通部门说,他们对违法船只没有海事处理权,对于合法造的船,没有正当理由不给办运输营运证。
海事部门说,对于通过审批合法造的船,没有正当理由就不能不给办有关证件,否则人家会告你不作为。
然而,按照江西省、南昌市有关文件,水利、交通、海事等部门有详细的分工。如果严格按照文件执行,强化联合执法的力度,非法采砂乱象应当有所遏制。
在采访中,多个部门承认,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他们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着“网开一面”、执法不严格的现象,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挖砂暴利引发疯狂挖砂,进而诱使不法分子拼命造船,造船后又下水采砂。
据知情人介绍,在蛤蟆石检查点,至今还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每条船罚款3万—5万元即可放行,有些船交一次罚款即可多次往返。
江西省于6月1日至6月30日组织开展全省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月活动,并准备出台考核、督查、通报、问责制度,以期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探索。
本报将继续跟踪河道采砂专项整治的进展和效果。
整治要讲实效讲长效(记者手记)
一年前,千余船只江面盗砂,河道执法陷于瘫痪,记者采写稿件《赣江非法采砂为何屡禁不绝》,刊发见报后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出台了整治措施,赣江也的确平静了一段。
惜乎治标不治本,恶疾未能根除。今年以来,江西省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情,个别地方由于违法采砂,造成赣江河床下切,影响到正常取水。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真切感受到当地群众对禁采区内非法偷采砂石行为的担忧和厌恶,也进一步了解到监管部门的无奈和难处,同时看到一些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职责交叉、互相推卸责任的弊端。
希望新一轮专项整治能够彻底切断非法采砂的利益链,建立起整治非法采砂的长效机制,真正还江面一片宁静,还群众一份安全和平静。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