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五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5-27

 

五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报道:

1、中外对话:   怒江:避免噩梦再现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14-Averting-a-nightmare-on-the-Nu-

 

特别关注:

2、湖南红网:   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面消失1/3 陷生态困境

http://env.people.com.cn/GB/14752045.html

3、人民日报:   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527/000615.htm

4、新华网:    “哭泣的江豚”真相:大旱来了,我们太焦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7/c_13897142.htm

5、人民网:     干旱致石首江豚麋鹿两大保护区遭遇严重生态危机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634.html

6、羊城晚报:   专家激辩鄱阳湖大旱与三峡蓄水有无关系

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11/05/27/8335594.shtml

721世纪经济报道:超越三峡之争 如何善用长江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5NMDAwMDI0MDg5N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专题报道:

8、新京报:      三峡调节库容将耗尽 水库可能面临“无水可补”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4753456.html

9、长江日报:    专家回应三峡工程质疑:非无水可取 因泵站老化

http://env.people.com.cn/GB/14752403.html

10、凤凰网:     院士:三峡大坝修建之前 长江中下游旱灾仍频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changjiangganhan/content-3/detail_2011_05/27/6667613_0.shtml

 

环境资讯:

11、中国低碳网: 中国正在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http://green.sohu.com/20110526/n308595302.shtml

12、新华网:     联合国报告:2050年自然资源消耗量或是目前三倍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7/c_121465931.htm

 

地方信息:

13、法制晚报:   北京拟规定:个人乱扔垃圾 城管最高可罚200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27/6669195_0.shtml

14、云南网:     今年一季度云南滇池71处水质监测点仅10处达标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7/094022540768.shtml

 

垃圾处理:

15、新华网:     杭州试行垃圾“实名制” 求解“垃圾围城”困局

http://env.people.com.cn/GB/14756673.html

 

深度报道:

16、中国环境报: 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反思(下)——环评做了,问题出了,为何?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105/t20110526_702704.html

17、新世纪:     廊坊癌症村:一起环境侵权案的不了局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10526/214644.html

1821世纪经济报道:浙江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再调查 部分高污企业转移中西部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4OMDAwMDI0MDg4O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19、南方周末:    管不住的水管?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629

 

环境评论:

2021世纪经济报道:天然林保护工程应重视执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wOMDAwMDI0MDkwOA.html?source=hp&position=comment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怒江:避免噩梦再现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5月26日严凯蒂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14-Averting-a-nightmare-on-the-Nu-

曾一度搁置的怒江梯级水坝项目再次被提上议程。严凯蒂(音)亲自前往云南,对大坝将会造成的威胁进行调查。

 “如果所有的中小型水坝都能够善加利用的话,就不难实现当地政府的脱贫目标,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怒江干流兴建大型水坝工程了。”

云南省怒江峡谷是中国闻名遐迩的大峡谷。然而,这座峡谷却恰好位于中国地震带的中心位置。这里的地貌特殊,再加上年年都要遭受暴雨的袭击,因此每年都会有数十人丧命于此。但是,尽管山体滑坡的危险不断,人们却依然集居在这里。与美国大峡谷不同的是,有数百座村镇遍布在怒江峡谷,其中许多村镇就坐落在山坡上,岌岌可危。

然而,怒江主河道上的13级水坝开发计划近期又被重新提上议程,这使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再一次面临生死未卜的境地。怒江是形成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的水路之一,这里不仅是世界遗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及生物多样性的汇集之地。如果水坝项目得以实施,不仅会使5万多群众不得不移居他处,还会使一个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毁于一旦。

对于在构造断裂带上兴建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所面临的风险,孙文鹏和徐道一两位中国资深地质学家也提出了他们的忧虑。(详情请参见中外对话对这两位专家的专访《地质学家指建怒江大坝 “违背常识”》一文)

今年四月,我沿着这两位专家之前走过的足迹对怒江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路上,我经过了无数发生过山体滑坡的地方,这让我意识到,在怒江干流上修建梯级水坝是一件多么危险、多么非理性的决策。

中央政府对此事的反应

今年年初,孙、徐两位专家曾致函中国总理温家宝,他们在信中坦言了对于此事的担忧:“任何坚固的钢筋水泥大坝都阻止不了沿怒江深谷大断裂的相对错动,谁也制止不了沿怒江两岸至今仍在发生的巨大的山崩、滑坡与泥石流。”孙教授同时还认为,在极端气候、当代构造活动、地震的相互作用下,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自2004年首次提议建怒江梯级大坝以来,怒江的水利发展便一直都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问题。大坝的发展规划促使中国非政府环保组织不得不行动起来,并且与来自国际及缅甸和泰国(怒江进入缅甸后被称为萨尔温江)等周边国家的团体之间展开了空前的合作。他们的河流保护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而中国总理温家宝也两次叫停该项目。

然而最近,这一计划却再度被提起。三月份发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怒江、金沙江及长江上游的筑坝工程将使中国的水力发电能力增加140GW,远远超过目前其他国家的水力发电能力。其目的原本是为了帮助中国实现其气候变化目标。但是,对于这些大坝项目是否会推动工业生产并且进一步加重污染问题却鲜有讨论。

孙、徐两位专家致函温总理后,中央政府的反应喜忧参半。3月份,中国政府表示了对大坝项目的关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就表示,“我们必须就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对下游国家造成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对所有这些因素加以充分考虑,并且能够确保有合理的应对手段后才能决定是否启动大坝项目。”

然而,新华社在发表了这些观点后,却于5月份发布消息称,中国五大国有电力公司之一的华电集团将继续推动怒江大坝项目。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怒江上游至少有两座大坝已经进入前期可行性调研阶段。

基层人民的呼声

考察途中,我与许多当地群众进行了交流。他们大胆而坦诚地向我表达了他们对发展水利的看法。而他们的看法却往往与政府的意愿相左。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他所在的村子就将被梯级大坝工程所淹没。当我问他对大坝计划有何看法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不支持兴建大坝。我们村也不支持……我们不想搬迁。”

怒江峡谷之行的最后一天,我在饱受争议的小沙坝新村稍作停留。六库大坝工程还未获得批准,但是为了给这座大坝的修建铺平道路,原来的小沙坝村被集体强制搬迁到这里安置。我就遇见了两位以前的村民,他们都拒绝离开自己的土地。

然而对六库工程进行研究后却发现,小沙坝新村的补偿计划中有很多违背2006年公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相关规定的地方。例如,要求居民必须购买住房,而不是根据2006年的条例规定,允许他们自主建造住房。同时,条例还规定,应当根据占补平衡的规定给予农民相等的新耕土地补偿。然而,这一规定却未能得到落实。

新的安置房尽管外表光鲜亮丽,然而仅仅两年后,便开始出现开裂发霉等质量问题。一位村民告诉我说,有些人还会回到他们原来的田里种植庄稼。

尽管怒江支流上已经兴建了一百多座水电站,但是利益的分配却极为不均。这些电站的背后是人民的贫困。以我去过的一个村子为例,那里目前也面临着梯级水坝建设的威胁。这个村子建有一座集体所有的小型水电站,生产的电力不仅能够满足本镇的用电需求,还能够销往其它地区。有时外销的电力甚至能够达到发电量的20%。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离两座水电站仅有几公里的另外一个村子却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会时不时地停电。如果所有的中小型水坝都能够善加利用的话,就不难实现当地政府的脱贫目标,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怒江干流兴建大型水坝工程了。

如果梯级大坝项目继续推进,将会给当地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风险;会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区的地貌及生态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会减少下游供水量,使所有居住在下游的云南省及缅甸和泰国的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除了修建大坝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更好的办法。例如,提高能源效率,更加广泛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等资源,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中小型水电站等措施都能够在满足峡谷地区能源目标的同时,实现脱贫。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政府最近主动承认三峡大坝的造成了地质风险和对大型水坝项目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广泛的研究需求。中国政府没有必要让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再背负上溃坝的风险。相反,中国政府可以对怒江大峡谷,以及当地的文化、生物及民族多样性进行保护,不仅为今天的人们,同样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条自由奔流的怒江。严凯蒂(音),国际河流组织项目助理

2、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面消失1/3 陷生态困境

来源:湖南红网2011年05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52045.html

  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面消失1/3

  洪湖湿地建立5000亩保护小区,以维持原有生态链,避免部分生态因子消失

  渡船在10厘米深的河道里前行,两岸干结的地面已龟裂成蜘蛛网状,让人很容易误以为闯入了某片干裂的稻田。而事实上,这是记者在洪湖地区目睹的现状。

  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昨日表示,截至5月9日,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洪湖的水面减少了108平方公里(总面积370平方公里),如今缩水面积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

  洪湖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程刚说,导致洪湖干旱的主因是降水偏少,同时,洪湖水利设施设计的抗旱能力是10年一遇,而今年的旱情达到了70年一遇。本报记者向佳明 湖北洪湖报道

  洪湖湿地建保护小区

  看着湖里干枯的水草,肖保民一脸愁容,他脚下的土地,原本应是碧涛万里的洪湖水。

  今年72岁的肖保民是滨湖办事处洪湖村村民,旱灾让他饲养的10多亩水产养殖几尽绝收,“鱼苗才一点点大,不捞出来就会全部干死,捞出来贱价卖掉又心有不甘。”肖保民说。

  洪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受持续干旱影响,洪湖水位迅速下降。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说,目前最深处也仅有不到30厘米。

  湖床裸露,肖保民第一次“有幸”窥见湖底。

  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干旱导致湖岸线内移,湖滨滩涂硬化、消失。”曾晓东说。

  洪湖干涸,湖内湿地生态系统遭遇重创。

  曾晓东介绍,沉水植物(生于水底的植物)死亡率在80%以上,最严重的野菱死亡率达90%,眼下正值鱼类的产卵期,现在鱼卵集中的浅水区已经干涸,因此对鱼类的损失很难估计,“洪湖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重构。”曾晓东总结称。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干旱导致外来物种水花生迅速繁殖,在它生长的地方,本地物种无法存活,对水质的破坏极大。

  由于担心洪湖部分生态因子消失,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洪湖市螺山镇阳柴湖临时建立一个5000亩的保护小区,尽可能往保护小区注水,以维持洪湖原有的生态链。等洪湖水上涨,再打开保护小区内的围栏,将生态因子释放到洪湖。

  有记录以来降水最少年份

  洪湖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程刚介绍,导致洪湖大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偏少。程刚说,从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洪湖的降雨量仅为144.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少的年份,较多年平均值偏少373.9毫米。

  降雨少,长江、汉江支流东荆河水位就低,江水无法倒灌进入洪湖。程刚说,目前长江洪湖段较往年同期低2.5米以上,东荆河水位较往年低1.5米以上,导致河水无法补给洪湖。“长江水位太低,洪湖境内的提灌站仅有一座能正常使用。”

  同时,洪湖对旱灾的预计也显得不足。

  程刚说,洪湖原本在长江里设有10个涵闸,考虑到多年的防汛,8座取水涵闸被封闭,目前只有2个能使用。为了缓解旱情,洪湖临时架设了11个取水口共33台机组从长江里取水。洪湖一直是防汛大县,设计的抗旱标准是十年一遇,而今年洪湖的旱灾达到了70年一遇,导致抗旱基础设施缺乏。

  如果三湖和白露湖没有消失……

  此外,程刚和曾晓东均谈及洪湖附近消失了多年的几个湖泊。

  程刚介绍说,洪湖位于“四湖流域”的末端,在它上游原本还有长湖、三湖和白露湖,但由于围湖造田,三湖和白露湖已于多年前消失。

  曾晓东认为,要是三湖和白露湖还存在的话,能够缓解洪湖目前严重的干旱。

  目前,洪湖正在兴建一个名为“洪湖岸边是家乡”的基建项目,曾晓东认为,人类活动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对洪湖生态系统会产生影响,但他表示,洪湖保护区不排斥旅游活动,关键问题在于“度”的把握,“对基建项目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曾晓东介绍,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按照重要程度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各占比例为31%、11%、58%,核心区和缓冲区是禁止人类活动的,基建项目只能在试验区进行。

  当地气象部门消息,未来一周,洪湖仍为晴热少雨天气,洪湖旱情或将进一步加剧。

【1】    【2】

3、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2011年05月27日张辛欣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527/000615.htm

核心提示

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仍在持续,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旱情严重,农业、渔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等都遭遇困难。各地加大投入,全力组织人员抗干旱、保民生。

预计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难现明显降水

据中央气象台26日发布,除新疆北部、河北北部、北京、云南等地出现分散性阵雨外,我国大部依旧雨水稀少。

气象专家分析,目前正经历严重气象干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前气象干旱仍将持续或发展。

今年3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较常年同期偏少50%,为近6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加上气温偏高,致使上述地区出现严重气象干旱。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提醒说,据目前的预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不会出现明显的降水,而且未来气温较高,旱象有可能进一步抬头。

旱情对当地生态造成一定影响

每年的5月20日,是湖北龙感湖开湖捕鱼的日子。但眼下,看不到往年渔民出湖打鱼的忙碌景象,一千多只渔船静静停靠在港道两边。随着旱情持续蔓延,本有12万多亩水面的龙感湖“缩水”到只有1万多亩,休养生息两个多月的大湖不能按期开湖,被迫延长禁渔期。

从去年10月下旬至今,湖北省66个县市的降雨量为近60年来最少。

洪湖正遭遇七十年一遇的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26日8时,随着三峡水库补水效益逐步显现,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达到18.89米,比一周前上涨了1.39米。不过,鄱阳湖水位仍严重偏低。据了解,以往丰水年份,鄱阳湖的最大水域面积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但今年却一度缩至400多平方公里。

江西省渔政部门表示,今年,鄱阳湖渔民将面临渔业捕捞急剧减少的局面。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介绍,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水生植物生存空间大面积缩减,沉水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如白鹤越冬喜食的重要食料马莱眼子菜和苦草,没有水就不能萌发生长。

农田受灾,灌溉、饮水出现困难

 “如果再不下雨,村里500多亩田的秧苗都要枯死了。”湖南龙山县白坪村村民李道德,无奈地望着自家的田地——水渠干涸,已插秧的农田,泥土也已经裸露,水深不足1厘米。

据湖南省防指介绍,今年以来(截至5月23日),湖南全省累计平均降雨301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591毫米偏少49%。截至23日,湖南全省有66万人、1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在华容县城,14万居民饮水仍靠从长江提水解决,辰溪县26个乡镇的大多数村已无水可抽。

据湖北省民政厅通报,目前干旱已造成全省87个县(市、区)989万人、1800万亩农作物受灾。十堰市已有61个集镇供水工程出现水源短缺,占供水工程总数的一半。

今年以来,太湖流域降雨持续偏少,至5月24日累计降雨仅179.20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

各地全力抗旱,水源趋紧等因素加大抗旱难度

从4月底开始,湖北即全力投入抗旱。目前,全省参加抗旱的干群超过200万人。人力抗旱、工程调水、人工增雨,“组合拳”之下,全省累计灌溉农田1135.7万亩,超过60%的农田得到有效灌溉。

目前,湖南54个县(市、区)已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13个县(市、区)共开展60余次人工增雨作业。

江西已投入抗旱人员78万人、抗旱资金2.12亿元,临时解决了11.23万群众饮水困难。

为满足地方用水需求,太湖流域管理局不断加大从长江引水力度,从望虞河日均入湖水量保持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

面对当前旱情,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分析说,目前抗旱有三方面困难:一是水源趋紧,供需矛盾突出。比如,湖北省中稻大面积抢插即将展开,但全省库塘蓄水仅97.5亿立方米。二是调度艰难,抗旱难度加大。湖北丹江口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4米多,无法增流下泄;汉江中下游近千万亩农田仅有三座涵闸维持10—30个低流量引水,不能满足粮食主产区引水需求。三是饮水告急,人畜饮水困难。

湖南省防指介绍,目前,湖南部分水库蓄水不足,水源严重短缺,山丘区尤为突出,持续干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无水可抗。此外,由于即将进入主汛期,可能面临旱涝急转、边旱边涝的不利局面。

 (综合杜若原、刘毅、张志峰、颜珂、卞民德、沈文敏、朱月明、程正华报道)

旱情对粮食生产有何影响?

记者从农业部种植业司了解到,湖北、湖南、江西3省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分别占全国的54.3%、55.7%。

发生在“鱼米之乡”的旱情究竟会对粮食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将对早稻、棉花、蔬菜等大田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中稻育秧栽插造成不利影响。”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宋迎波说。

农业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5月21日,湖北、湖南、江西3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204万亩,其中早稻受旱958万亩、水田缺水970多万亩。

此前的降水,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宋迎波告诉记者,5月21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强降雨区域基本与重旱区重合,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中稻育秧栽插十分有利。

截至5月23日,湖北、湖南、江西3省农作物受旱面积760万亩,比21日减少2444万亩;水田缺水690万亩,比21日减少280万亩,3省旱田作物和早稻旱情基本解除。

4、“哭泣的江豚”真相:大旱来了,我们太焦虑!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5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7/c_13897142.htm

持续干旱使长江江豚面临生存考验

    5月20日,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监测江豚的生活状况。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受到影响。保护区内的水位、水体面积降至建立以来最低。湖区大部分深不足3米,个别地方甚至低于2米,让江豚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新华社发(肖岩 摄)

    新华网武汉5月27日电(记者 黄艳 皮曙初)一幅题为“哭泣的江豚”的照片近日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研究专家王丁研究员说,照片里的江豚流的不是眼泪,而是身体受到刺激后分泌的一种透明黏液。江豚在捕捞上岸的时候,这种自发分泌黏液可以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王丁表示,虽然江豚流的不是眼泪,但是这种液体是江豚身体对焦虑的一种应急反应。“江豚的焦虑实际上是生存的焦虑,这和我们保护江豚的焦虑是一样的。”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持续干旱,这不仅影响了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也使生活在这里、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据王丁介绍,受人类滥捕、航运等活动,江河污染、旱涝灾害等影响,江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近3000头,减少到2006年的1800余头,而目前江豚的总数仅有1000余头,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人们形象地将江豚分泌的一滴黏液比喻为它哭泣的眼泪,一点也没有错。这滴泪是呼唤人类和社会各界都要保护江豚,保护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王丁说。

5、干旱致石首江豚麋鹿两大保护区遭遇严重生态危机

来源:人民网2011-5-27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634.html

  中国低碳网讯 石首长江故道,原始沼泽河洲之中,两大濒危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它们就是生活在水里的“江猪”——江豚和生活在岸上的“四不像”——麋鹿。

  今年来,石首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和石首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遭到建区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水域面积锐减,大片河床裸露。江豚和麋鹿,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江豚

  争水风波

  长江故道的水位不能再低了,否则江豚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水田已经裂口了,再没水,数十万亩中稻将会干死。25日上午,记者赶到石首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时,这里刚刚发生了一起争水风波。

  争水的双方是保护区外的监利县程集镇农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双方都有足够的理由得到保护区内长江故道里的水。农民们的数十万亩良田遭遇大旱急需灌溉,保护区里的水位必须保证不下降太多才能不影响江豚生命安全。

  村民们开始在从保护区内的长江故道抽水,起初保护区并没有强行阻止,但随着旱情加剧,长江故道内的水越来越少,农民们每天约40万立方米的抽水量,让长江故道水位每天下降近20厘米。“继续抽下去,将会影响到江豚的生命安全”。保护区工作人员焦虑地说。

  水浅伤豚

  约30公里的石首长江故道,是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负责人胡良慧介绍,这里江豚的数量已从10多年前的5头,发展为30多头。然而这30多头江豚,正经受着建区以来最低水位的考验。据介绍,丰水季节,保护区的水域面积约有5万亩,但由于干旱,目前水域面积已不足1万亩,减少了八成;丰水季节,长江故道内水深约7米,但现在只有2米左右,大多数地方只有1米多深。

  “我们最大的江豚约有1.5米长,1米多深的水无法保证江豚自由活动。”技术人员陶乐介绍,江豚是哺乳动物,一般每隔20秒它们就会跃出水面呼吸,然后潜入水中,现在水太浅,下潜的江豚甚至会撞到江底。他称,如果要保证江豚完全无碍的活动,水深应保证在5米以上。

  抽水护豚

  技术人员介绍,每天初夏,正是江豚繁殖交配、产仔的时间,这些活动,它们喜欢到不被打扰的深水环境中进行。现在水位降低了,江豚的活动范围也发生变化,加上抽水噪音的影响,必将影响江豚的繁殖交配、产仔活动及幼崽成活率。

  同时,江豚的食物一般是半斤以下的鱼类,由于水位降低,水草枯死,鱼类的产卵繁殖受到影响,将直接使江豚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危机。

  胡良慧介绍,长江故道通过一道船闸与长江相连,但由于现在长江水位低于船闸,加上引渠堵塞,现在已无法正常从长江引水到故道进行补充,他们正着手作抽水前的准备,如果灾情持续,只得通过抽水来保护障江豚生存。

  麋鹿

  沼泽地成草原麋鹿被迫迁移

  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车在成片的芦苇荡里前行,保护区宣教科长蔡家奇指着两边的芦苇说:“这里原本是沼泽,夏天还要乘船,但现在沼泽全干了,汽车可像在草原上一样驰骋。”

  车行近2公里,却未见麋鹿踪迹。蔡家奇说,麋鹿喜欢在1米以下的水中沼泽地活动,但现在水退得厉害,麋鹿已被迫迁到更靠近江边的地方。

  在接近江边2公里外,大片裸露的河床荒漠般沿伸到水边。七八只麋鹿没精打采地来回踱步,见到人来也不惊慌。

  河床大片裸露裂土夹伤鹿腿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新旧河道的夹角处,呈月牙状,三面环水,总面积达2.3万亩。

  蔡家奇介绍,今年大旱是建区20年来最严重的,不仅区内上万亩沼泽水洼全部干涸,而且江水下降后还露出大面积的河床泥地。他估计,保护区内至少有2000亩河床裸露。“面积增大,并不是好事。”保护区总工程师李鹏飞称,麋鹿喜水,以往水草茂盛时,麋鹿可悠哉乐哉的边吃边喝,但现在保护区内的水都干了,只有到长江和长江故道才有水,麋鹿喝一次水就要多走四五公里。

  同时,龟裂的土地,还给擅长奔跑的麋鹿带来伤害。李鹏飞介绍,前段时间,一头小麋鹿的腿因卡在龟裂的口子里而受伤,经过他们救治,方才无碍。

  同时,目前正是麋鹿的发情交配期,麋鹿的繁殖群需要在有水的地方进行。现在保护区内的水全部干了,麋鹿没有适合发情交配的环境,它们可能会推迟交配,甚至不交配。

  湿地旱化加剧威胁麋鹿家园

  在李鹏飞看来,干旱除了带来眼前的不利因素外,还带来一个足以改变保护区环境的因素,那就是湿地旱化。

  李鹏飞称,保护区内不同的湿度区域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近年来保护区的湿地旱化速度已经加快,而这次旱灾,更是给旱化植物创造了疯长的良机。大面积的水草旱死,但一些旱化植物却趁机入侵水草的地盘。“麋鹿喜吃水草,湿地旱化会威胁到麋鹿的生存。”李鹏飞介绍,一旦旱化植物站稳脚跟,将会改变区域的环境,给麋鹿的草料、食物及生存带来危机。

  据介绍,目前为了应对湿地旱化,保护区每年都会投入巨资,采用机械除草、人工除草的办法,清除旱化植物以减慢湿地旱化的速度。

同时,为了保障区内麋鹿饮水,保护区已修建了30多个水槽,供麋鹿饮用。

6、专家激辩鄱阳湖大旱与三峡蓄水有无关系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2011-05-27

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11/05/27/8335594.shtml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正遭遇60年来最严重干旱。惯常的解释是:长江中下游省份降雨较常年同期严重偏少造成干旱。另一种声音则是:在长江水域体系中,鄱阳湖是重要的调节器(水丰则江水入湖,水枯则湖水外泄,通过吞吐为生态提供保障),但由于长江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鄱阳湖原有的吞吐规律。吞吐的紊乱,让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汛时更洪、旱时更干的局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表示,三峡水库的建成运行,客观上已对鄱阳湖的生态与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原因是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规律:每年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大幅减少,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每年5月末至6月初,三峡水库要腾空库容应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便加大泄流量,但此时却又是江西省的主汛期,赣江等五河来水与长江来水相逢在鄱阳湖,互相叠加抬升湖区水位加重防洪负担。

  高建国建议,在三峡工程运行的大背景下,要恢复鄱阳湖的吞吐功能,唯有通过湖控工程调节水位,使其与三峡工程互相补充。

  但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认为,三峡每年汛后从145米蓄水至175米高程,现在已到了汛前,是该从175米降回至145米的时候了。所以鄱阳湖干旱与三峡蓄水关系不大。

7、超越三峡之争 如何善用长江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27周呈思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5NMDAwMDI0MDg5N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核心提示: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治水决策机制,善用三峡工程及长江沿岸大大小小的配套水利工程,最终达到善用并善待长江水之目的。

5月26日,武汉的上空艳阳高照,汉南郊区刚刚被雨水打湿过的田地又龟裂开来。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周无雨。

此时,长江沿岸的各地方政府,尚在发动所有干部群众全力抗旱。记者拿到的各地基层报上来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要求上级支援的各种水利设备和救灾工具。

不过,在东亚大陆季风的锋面线上生活了几千年的人们,并没有忽视随时可能到来的另一场灾害。

5月1日到10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防汛期。

历史上,“先旱后涝”的情形屡见不鲜,而长水委的专家亦向记者表达了此种担忧。事实上,在抗旱最艰难的上周末,长江沿岸省份地方一把手汇聚重庆,在长江防总的主持下商讨防汛抗旱事宜。长江防总总指挥、湖北省省长王国生称,“当前长江防洪形势决非‘高枕无忧’”,要求各地做好防汛准备。

1988年,湖北伏旱继春旱,各大沟堰渠塘枯竭,大批农作物绝收;但到了当年8月下旬,各地连续猛降暴雨,长江形成历史上最大秋洪。

 “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压力还是小多了,因为有了三峡工程。”湖北荆州市防总的一位官员说。

记者在长江沿线采访的各基层水利官员均坦言,三峡工程如果运用得好,将能大大化解像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的压力,也能缓解流域性的旱灾。

去年长江流域地区所经历的,与其说是“汛灾”,不如说是“涝患”。在三峡修建后,长江中游段的防洪压力大大减轻,孰料由于极端气象的整体增多,各地又有了内涝之患。

而目前的旱灾之所以无法用江水解渴,关键原因是沿线各地的水利设备均是以排涝为主,比如洪湖地区有9座外排涵闸,却仅有一座引水泵站,而这座泵站的管道不足以伸至江面以下。

现在长江沿线的水利体系虽然已经基本成形,但主体工程都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很多防洪设备年久失修,抗旱设备严重缺乏。

 “今年大旱的问题不单纯是缺长江来水,而是江面水位不够、抽水设备不足。”一位基层水利部门官员说,如果三峡水库调蓄决策上能够更科学一些、抗旱设备能够储备足一些,今年的旱情不至于这么严重。

不过,随着国务院最近公开表示将“消除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在经历了近期舆论的情绪化反弹之后,到了该冷静下来的时候了——我们究竟修筑的是一个怎样的工程?这座工程究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不是简单的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的争论。

对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来说,任何政治化或情绪化的论断都是缺乏实证精神的表现,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走出这段“历史三峡”。

要完成这段旅程,首先应对流域变化的相关数据有一个系统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河道地质特征及区域气象特征等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其中要厘清的是,这些变化中,哪些是三峡工程的影响造成的,哪些是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哪些是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

其次,考虑到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新上水利工程的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但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治水决策机制,善用三峡工程及长江沿岸大大小小的配套水利工程,最终达到善用并善待长江水之目的。

8、三峡调节库容将耗尽 水库可能面临“无水可补”

来源:《新京报》2011年05月27日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4753456.html

  连日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持续关注。近日,舆论焦点又开始从质疑“三峡工程诱发大旱”转移到“三峡工程抗旱能力”上来。三峡能否解长江中下游干旱之渴?记者为此从三峡大坝沿江而下对宜昌、荆州等地的旱情进行了调查,据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 现状

  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

  6天补水12亿m3;下游水位明显上涨

  5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6天内从154米连续下降了2米。

  每天补水2亿立方米抗旱

  “三峡水库在此区间原有存水约12亿立方米,现已全部释放大坝下游,用于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以缓解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抗旱紧张和沿江城乡供水、灌溉引水压力。”三峡水库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按此计算,目前三峡抗旱补水力度为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

  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连日来,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湖北沙市、湖南城陵矶、江西九江、江西湖口等观测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三峡调节库容将耗尽

  面对长江中下游大旱,三峡水库5月7日启动了今年首次紧急抗旱调度,之后连续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从7日的约7000立方米每秒逐步提高到了26日的约1.1万立方米每秒。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郑守仁院士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新增的一个功能。

  按原先设计,三峡水库可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尽可能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当水位在次年汛前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附近时,水库转入防汛阶段,并利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221多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发挥防洪功能。

  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了约4/5,剩余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综合新华社电

【1】 【2】 【3】

9、专家回应三峡工程质疑:非无水可取 因泵站老化

来源:《长江日报》2011年05月27日韩玮

http://env.people.com.cn/GB/14752403.html

  本报讯(记者韩玮)面对50年一遇大旱,近日,三峡工程“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也对三峡工程提出质疑。昨日,长江水利委专家对此一一作解。专家称,并非完全无水可取,而是因泵站缺位老化导致“有水难取”。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表示,为应对中下游地区持续不断的罕见干旱,三峡工程首次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对“超常规”的内涵,王井泉解释,三峡初步设计几乎没考虑抗旱功能,减负的主要三大功能是防洪、发电及航运,为抗旱补水还是首次;此外,根据三峡初步设计,近几年5月25日的库水位一直维持在155米以上,而三峡工程从去年11月底就开始向中下游地区补水,目前下泄流量维持在1.1万立方米/秒至1.2万立方米/秒,截至昨日,坝前水位已从最高175米高程下降至152.44米,低于155米,也可以说是超常规。

  由于三峡补水,长江中下游水位抬高1米多,加之上游加大下泄以及前期降雨,综合因素致使长江中下游水位比5月初最枯时抬高了两三米。

  对于网上风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王井泉表示,目前尚没有数据、证据证明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性气候造成影响。但因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会夹带泥沙,冲刷河床,降低了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水位,对抗旱取水造成一定影响。目前主要影响荆江河段,长期看,会影响到洪湖、武汉段。此外,因三峡蓄水期的拦蓄,也降低了洞庭湖、鄱阳湖的“两湖”中游干流水位。

  王井泉认为,并非沿江地区无水可用,而沿江村级泵站老化甚至“缺位”也是致旱的原因之一。据悉,遇枯水期时,沿江涵闸将打开,三峡下泄水量可通过涵闸自流进水,用于灌溉。而目前三峡下泄水量还不足以让其自流进涵闸,因长江水位较低,抽取江水的泵机“力不从心”。据悉,因综合考虑发电、通航等因素,如果下泄水量增加过快,也会影响山体稳定,因此下泄量目前最多控制在12000立方米/秒,要让长江沿线涵闸自流进水,下泄流量要比现在翻倍。此外,目前全省大多数泵站存在“超期服役”、设备老化问题,使抽水能力大打折扣。“由于长江中下游雨量充沛,以往无需抽取长江水‘解渴’,沿江抗旱基础设施准备不足。”

据预测,目前旱情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到下月月初不会进一步发展,今年汛期会比往年来得晚。

10、院士:三峡大坝修建之前 长江中下游旱灾仍频发

来源:凤凰网专稿2011年05月27日李杨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changjiangganhan/content-3/detail_2011_05/27/6667613_0.shtml

鄱阳湖中心区干涸变成大草原

核心提示:近日,延续数十年的三峡工程利弊之争再度发酵,5月26日凤凰网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卢耀如指出,根据500年来气象资料分析,在尚无三峡大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发生几率仍很大,所以“长江中下游大旱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必然联系,有待论证”。

嘉宾:卢耀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

对话主持:李杨

凤凰网资讯:这次5月长江中下游等省市大旱,包括去年的重庆洪水,大家有一个疑惑:是不是和三峡大坝有关,您怎样看?

卢耀如:这些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还需要研究。

从整个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来四川盆地是一个大湖泊,湖北省也是一个大湖泊,当时没有长江。后来地壳上升,四川的水通过三峡往东流,流到湖北那一带,当时叫云梦泽大湖。后来地壳又上升,长江三峡、四川盆地就基本出来,湖北一带就保留有1000多个湖泊,云梦泽湖就缩小变成洞庭湖。

洞庭湖早期面积在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不断缩小。解放前有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到1998年大水的时候只剩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这还小。本来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跟长江相当,可以调节很多水。其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时候,蓄水量可以达到293亿立方米,现在不到100亿立方米了。

一方面是洞庭湖面积缩小,蓄水量缩小;另一方面是围湖造出的800万亩田地要耗水。

更何况洞庭湖面积很大的时候,也是有旱灾的。所以,这些旱灾不大可能全部由三峡引起。

是否会有一些影响?就是有影响,也不是很大的。洞庭湖地区100年里有27年都发生旱灾,重旱灾有18年,所谓重旱灾,就是一个季度不下雨。而那时候,三峡还没有修建。从这个数据来看,不能轻易就说是三峡大坝引起的旱灾。

凤凰网资讯: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做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我们怎样理解郑院士的这番话?

卢耀如:三峡库区的蓄水量有390多亿立米,蓄水以后就放水,可以解决干旱问题。

不蓄水,洪期的水就流走了,流到海洋去了。蓄下来以后,旱的时候就可以抽水应对。我们抗旱,修地表水库地下水库,最主要的就是把洪水期流走的水蓄起来。我们大多遇到的是是春旱,有时候夏旱,有是冬春夏连旱,冬春夏连旱就很厉害了。这样的情况下,有蓄水的地区就可以解决旱灾问题。去年西南地区大旱,其实云贵雨水量很多,但都流到地下去,后来我建议当地好好利用地下暗河系统来抗旱。

我们的降雨受季风影响,一般都是在5月到9月之间,10月到第二年4月雨量很少。把夏天的水蓄下来,放在冬天、春天旱的时候用。我们强调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起来应用。

凤凰网资讯:三峡大坝修建时是优先考虑防洪效益,是否考虑过缓解旱灾的功能?

卢耀如:(缓解旱灾)是包括在内的。三峡地区有很多灾害,有洪涝有旱灾,防洪过程中也在蓄水,将上游的水蓄起来,也能对中下游起到防旱作用。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500年以来这个地区,旱灾与水灾比重都是比较大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当时就考虑到蓄水,抗旱。

举个例子,江汉平原500年来重水灾率是10.49%,轻水灾占18.87%,合计是29.56%;轻的旱灾是11.95%,重旱灾是6.08%,合计是18.03%。水旱比例是1:0.62。洞庭湖地区也统计过。重水灾11.17%,轻水灾23.03%,合计是34.20%;轻旱灾是18.94%,重旱灾是2.25%,合计是27.19%,100年里有27年旱灾,也很多的。

所以修三峡水库是抗洪涝,也是抗旱灾。

11、中国正在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来源:中国低碳网2011年05月26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526/n308595302.shtml

  中国正在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各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国家宏观制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在今天(26日)上午召开的“2011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蔡博峰表示,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是中国城市实现低碳之路的必然需求。

  据记者了解,正在编制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负责,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参与了编制工作。

  据介绍,通过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水平,可以清晰地掌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组分,辨识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其排放特征,准确掌握城市能源利用中的低效和不足,发现节能和碳减排空间。

  蔡博峰表示,只有基于全面、详尽的温室气体清单,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才能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减排方案,而这种减排方案也是城市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谈到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进展问题时,蔡博峰表示,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工作尚不成熟,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同时中外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城市范围的差异。”他解释说,中国和西方城市的最根本区别就在建制市的管辖范围上。西方城市是指城市本身,核心和主要部分是城市建成区,是专为城市而设立的一种建制类型。而目前中国所实行的市制,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包括了周围的广大农村、城镇,还可能包括一些相对较小城市的一种建制。

  据介绍,中国城市温室气体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核算源不全面,方法不深入,加上范围划分、研究方法侧重点的不同,导致结论很难直接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温室气体结果作直接比较,特别是人均排放量的比较。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和WWF今天上午公布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建议中国城市核算温室气体清单时,着重考虑城市市区(包括近郊区,不包括远郊区县)。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善城市能源统计体系,并开展城市温室气体长时序研究。

12、联合国报告:2050年自然资源消耗量或是目前三倍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5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7/c_121465931.htm

  新华网布鲁塞尔5月26日电(记者王寰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6日在布鲁塞尔发布报告指出,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措施改变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到2050年全球自然资源消耗量将可能是目前的3倍,地球将不堪重负。

  这份题为《减少自然资源利用及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报告指出,人类社会要想在2050年之前避免资源危机,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消耗这一现状。为此,报告建议发达国家将居民人均年资源消耗量在目前16吨的水平上减少三分之二,而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保持目前的资源消耗水平,不要再增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另一份关于全球目前金属回收再利用现状的报告说,在很多情况下,目前全球金属回收率远未达到金属本身的可再利用潜力。在这份报告研究分析的60种金属中,只有18种的回收率超过50%,而其余绝大部分的回收率甚至不到1%。报告呼吁人们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促进绿色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两份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资源专门委员会撰写,在目前欧盟主办的以提高资源利用促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布鲁塞尔“绿色周”活动期间发布。

13、北京拟规定:个人乱扔垃圾 城管最高可罚200

来源:法制晚报2011年05月27日 李洁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27/6669195_0.shtml

本报讯(记者 李洁)本市拟规定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三类禁止性行为。今后,随手乱丢生活垃圾、将垃圾倒入公共厕所等行为将被禁止,同时违规个人拟被处以最高200元的罚款。

今天上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5次会议,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初次审议。条例草案中明确将生活垃圾处理定性为“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记者注意到,尽管前不久“居民垃圾不分类将罚款”的条款在征求民意中被删除,但此次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后提出,为更好地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应当对单位和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基本禁止性行为予以明确,并增设了罚则。

为此,条例草案中拟增加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丢弃、抛撒生活垃圾。此外,被禁止的行为还包括:不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倾倒、堆放生活垃圾;将生活垃圾排入雨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

条例草案拟规定,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表示,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交计划先从非居民区的社会单位开始试点;居民交生活垃圾处理费尚无具体时间表,但一定采用计量收费原则。

费用

居民交处理费不会“一刀切”

本市将实施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条例草案中首次明确,居民应交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规定,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按照规定交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并有权了解相关的政府及企业信息,举报、投诉违反生活垃圾管理的行为。

居民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单独堆放,并承担处理费用。

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表示,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交计划先从非居民区的社会单位开始试点,目前方案已经初步完成,收费标准将按照计量收费原则。

陈玲表示,对居民交纳生活垃圾处理费不会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有可能根据老旧小区、物业小区等进行区分。据介绍,目前居民区现有的垃圾处理费大多通过物业费交纳,至于居民的生活垃圾交费方式及标准目前还在调研。

垃圾处理不达标最高拟罚10万元

根据城建环保委的建议,条例草案中拟规定, 对于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设施未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处理生活垃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被吊销生活垃圾处理经营许可证。

由于排放未达到标准,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还应当依法进行赔偿。

生活垃圾跨区域处理需给经济补偿

条例草案中拟增加条款,规定,本市建立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经济补偿机制。

产生生活垃圾的区县跨区域处理生活垃圾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跨区域处理的生活垃圾量,交纳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经济补偿费用。

生活

餐馆应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

在生活垃圾减量化方面,草案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对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按照规定予以标注,并进行回收。

单位和个人应减少使用或按规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优先采购可重复使用和再利用产品。餐饮服务单位应提示消费者避免浪费,适量点餐,将剩余食品打包带回,并提供相应服务。

设施位置将写入房屋买卖合同

条例草案中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其中,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场所公示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位置、功能等内容,并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示。

●其他关注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将细化

针对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尚处于“大类粗分”的阶段,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生活垃圾的分类规范应当根据分类主体和场所不同进行更细致规定。

按目前条例草案对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废旧家具等体积较大的废弃物品,单独堆放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指定的地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应当单独收集,不得混入生活垃圾。

此外,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提出,应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建立环境定期监测和公示制度,在线检测和定期监测结果应向社会公开。

14、今年一季度云南滇池71处水质监测点仅10处达标

来源:云南网2011年05月27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7/094022540768.shtml

  昨日,昆明市环保局发布了2011年一季度滇池域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状况公告。监测的滇池主要出入湖河流共40条,其中入湖河流39条,出湖河流1条。在监测的71个断面中,只有10处河流水质达标。

  据监测,在39条入湖河流中,冷水河、牧羊河入湖断面水质类别为Ⅰ类;洛龙河入湖断面水质类别为Ⅱ类;新宝象河、柴河、大河(淤泥河)、茨巷河、梁王河、东大河、老盘龙江入湖断面水质类别为Ⅳ类;马料河、虾坝河、乌龙河、南冲河、中河(城河)、白鱼河、古城河、老宝象河入湖断面水质类别为Ⅴ类;其余河流入湖断面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出湖河流中,螳螂川2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劣Ⅴ类。

  监测结果显示,污染最严重的为枧槽河(清水河与海明河交界处监测断面),水污染指数高达830。盘龙江(得胜桥至广福路桥)、新宝象河(路馨小区桥头至宝丰村入湖口)等12处河道水质监测污染变化为显著加重。盘龙江(广福路桥至洪家村入湖口)、金家河(广福路桥至金太塘)等8处河道水质监测污染变化为显著减轻。马料河(农学院部队围墙外至新昆洛路照西桥)1处河道水质监测污染变化为有所减轻。李婧

15、杭州试行垃圾“实名制” 求解“垃圾围城”困局

来源:新华网2011年05月27日方益波 商意盈

http://env.people.com.cn/GB/14756673.html

  新华网杭州5月27日电(记者方益波 商意盈)在小区楼道下回收厨房垃圾的垃圾桶里,绿色塑料袋上标明了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厨房垃圾时,旁边还有专人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定期公示在小区的“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

  这是记者日前在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看到的场景。

  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中国不少城市周边,堆积如山、即将被填满的垃圾填埋场警示着“垃圾围城”的危局,而被视为解决途径之一的“垃圾分类”又面临推行难,有的“不分类”,有的“分错类”。从去年起,杭州开始尝试推行垃圾“实名制”。

  湖滨街道公布的“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是对垃圾分类的考核,以绿、黄、红三色区分,当天80%以上的垃圾进行准确分类的家庭用绿色标注,60%的用黄色标注,低于40%的则用红色标注。

  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杰说:“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一目了然。”

  和很多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一样,杭州也面临“垃圾围城”困扰。统计显示,仅杭州市区产生的垃圾量,6年就可填满1个西湖。

  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介绍说,杭州目前常住人口超过870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6850吨,去年垃圾产量共达250.2万吨,而垃圾处理能力相对滞后。目前生活垃圾各有一半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法,在主城区填埋的垃圾占到70%。

  据分析,采用填埋措施具有占地面积大、污染水体、散发臭气等诸多弊端,而且大部分城市的填埋场空间已所剩无几。

  张束空说,推行垃圾分类,可以让厨房垃圾回归土地、塑料垃圾进行再利用,做好源头“减法”,这是综合成本最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杭州自2010年3月25日开始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不同颜色垃圾桶。截至目前,共在843个小区推行,约占杭州所有小区的55%。

  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前期宣传和动员,但垃圾分类效果并不明显。政府官员表示,很多居民没有养成分类的习惯或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于是,一些社区开始尝试垃圾分类“实名制”,希望以此约束居民行为。

  湖滨街道自去年6月开始最早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参与家庭由刚开始的3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户。拱墅区大关街道与和睦街道也开始试点实行。

  姚杰说,居民小区试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后,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一般都能提高到80%以上,这两项指标均比普通小区高出20%以上。

  虽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名制”也受到部分居民的抵制,他们认为“实名制存在泄露居民隐私的风险”。

  杭州拱墅区锦绣社区的黄建华说,垃圾分类采用“实名制”,还有专人蹲点检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侵犯隐私。“每户居民家里吃什么、用什么都会被人知道,的确有点离谱。”

  张束空认为,垃圾分类“实名制”得以产生,是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关键是“垃圾困局”已到了不得不处理的时候,而垃圾分类推行的各个环节存在诸多困难。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缓不得但也急不得,更假不得。"实名制"只是垃圾分类起步阶段的一种特殊办法。”张束空说,当“实名制”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时,也就是这种办法退出的时候。  作者:方益波 商意盈

16、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反思(下)——环评做了,问题出了,为何?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5-27  张俊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105/t20110526_702704.html

卫生防护距离难保证

“亲密接触”谁之过?

    从近期发生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州市和广东省河源市的这3起血铅超标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台州市速起蓄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速起公司)、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海久公司)、三威电池厂3家企业虽然都做了环境影响评价,但均存在未按要求设置卫生防护距离、违法违规生产等问题。正是这些生产铅酸蓄电池的企业与当地居民的“亲密接触”,导致了多位村民出现血铅超标。

  什么是卫生防护距离?为什么这些企业都没有按要求设置卫生防护距离?政府、环保部门、企业该如何厘清未达到卫生防护距离造成环境侵权的责任呢?

  目前,环保部门监管时沿用的是1989年卫生部出台的《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其中,对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为: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在这份标准中,按照生产规模及近5年平均风速,规定了最少300米、最多800米的防护距离。遵照此标准要求,近期发生的这3起血铅超标事件中,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均应为500米。那么,500米,这个并不长的距离,为什么无法达到呢?

  调查:3家企业无一达标

  我们先来看看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三威电池厂的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在河源市“政风行风热线”网站上公布的投诉回复栏目中,一位利先生于2007年3月21日反映:紫金县临江镇三威电池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铅尘污染环境。

  河源市环保局于同年4月18日做出回复:经调查,“投诉者居住的房屋距三威电池有限公司最近约10米,属该公司厂区征地范围之内,经过对临江工业园委员会了解,是当时征地赔偿问题没有解决,故有两户位于井水工业区范围内的房屋一直未搬迁,目前该投诉者房屋只有一两个人留守。此问题投诉的主要症结不是环境问题,而是征地赔偿问题。”

  也就是说,在2007年三四月间,在三威电池厂工业区内,在环评批复要求企业设置的500米卫生防护内,仅有两户居民没有搬走。

  但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文韬近日说:“现在的情况是,不仅当时要求搬迁的没搬,因为城市发展,反而越来越多的人住进来。据村委会统计,在防护范围内的居民有100多户。”

  对于卫生防护距离内迁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处理和制止,直接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

  那么,海久公司的卫生防护距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了解,紧挨厂区外墙就是一个露天菜市场;与海久公司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新市镇孟溪村的农田和村庄。在500米防护距离内,尚有113户居民。而在公司厂区内,还有一个家属楼住有部分员工及家属。

  台州速起公司的情况更为恶劣。速起公司的厂房离居民区仅一墙之隔,站在厂房外就能闻到一股股刺鼻的气味。厂区里时有污水排出,而村民洗衣服、种菜,大多使用的就是井水。

  疑问一:防护距离能有弹性吗?

  3家公司没有一家达到500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而工厂与居民的“亲密接触”正是这么多人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防护距离可以有弹性吗?

  卫生防护距离的作用是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提供一段稀释距离,使污染气体到达居民区时的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防护距离是对建设项目最基本的要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对铅蓄电池厂300~800米的要求,这只是一般的卫生防护距离,而不是有无污染的距离。卫生防护距离是卫生部门制定的,它是从卫生和人体健康角度出发制定的。即使达到,也不能保证没有污染;但如果连这个都达不到,对健康的保障就无从谈起了。

  某环评机构负责人说:“在环评过程中,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染纠纷,减少影响范围。”

  疑问二: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卫生防护距离是企业必须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数据,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1800多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00多家,不到整体数量的10%,而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则更少。

  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对11个重点省份31个重点地市的388家铅蓄电池企业进行督察。随后,环境保护部重金属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张嘉陵说:“从督察情况看,铅蓄电池行业中,除少数大型企业较为规范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建设项目违法问题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不当、卫生防护距离不落实等问题。”

  为什么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在铅酸电池行业成了普遍现象?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罗丽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环境执法不严、行业监管存在严重漏洞造成的。

  针对铅酸电池行业的污染状况,4月开始的2011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彻查铅酸电池企业。在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说,彻查将做到“六个一律”,其中规定“对不能依法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顿”。

  在血铅超标事件发生后,近日,浙江、广东两省按照“六个一律”的要求,接连关闭数百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其中,浙江省273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中,有213家已被停产整顿;广东省160余家企业中,防护距离不足300米的企业将全部关停。

  当然,造成此次事件的这3家公司,均分别收到了环保部门“不搬走防护距离内的所有居民,就不能恢复生产”的通知。

  “六个一律”:即对未经环评或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环保、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顿;对无危险废物资质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不能依法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顿;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

3家公司均通过环评

环境影响评价评什么?

    据了解,引起这3起血铅超标事件的公司均进行了环评。企业履行了环评手续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呢?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海久公司相关情况来一探究竟。这家企业不仅进行了项目环评,而且在2010年刚通过了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

  环评机构弄虚作假

  海久电池铅酸蓄电池项目当初由德清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立项同意((立项)外〔2003〕4号),并委托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浙江海久电池有限公司年产1050万只高性能密封铅酸蓄电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在这份环评报告表的“厂址可行性分析”中,有这样一段话:“拟建项目厂址位于新市镇工业园区,符合新街镇的规划要求: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可行,能够达到标准;根据预测在正常情况下,环保措施全部实施下,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有部分居民(43户,186人)在500米卫生防护距离之内,工业园区将按计划对位于卫生防护距离之内的居民在项目投产之前实施搬迁。所以,拟建项目的厂址选择是可行的。”

  据海久公司某负责人介绍,环评报告表中的部分居民指的是厂区东侧的43户人家,这些户已经拆除。但对当时已经在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其他100余户居民,他则无法解释。

  在发生事故后环境保护部的调查显示,此份环评报告表“遗漏了500米范围内的113户居民。评价结论严重失实。”也就是说,环评单位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对这113户居民直接“视而不见”了。

  据媒体报道,环境保护部调查组表示,鉴于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在环评中存在的问题,已要求责令吊销其环评资质,并对环评单位的责任人进行依法处置。对当地环保部门把关不严、违规验收的问题,将严厉追究责任。

  地方政府“打保票”

  如果说这种“视而不见”是环评单位弄虚作假造成的,那么,2010年海久公司通过环保审核,则“得益”于地方政府为其撑起了“保护伞”。

  2010年,海久公司委托浙江省环科院编制上市环保核查报告。在核查过程中发现,500米卫生防护距离内尚有113户居民应该搬迁。

  新市镇政府、德清县政府为使海久公司能够顺利通过环评、验收和上市核查,在未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就搬迁问题多次向有关监管部门做出承诺。德清县政府更于2010年3月出具承诺函,承诺在一年半内完成卫生防护距离内113户的拆迁工作。然而时至今日,这项承诺并未履行。

  “政府开张‘承诺’支票,环评就过了,企业就拿到上市通行证了。”企业周边居民这样说。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罗丽认为,我国很多企业都不能做到自觉遵守环境法律。而为了追求地方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通常采取视而不见甚至包庇的态度,助长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因此,当前这种环评审批合格但在现实中依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如何厘清责任?

  怎么厘清企业环评出现问题的责任呢?王灿发分析说,这需要调查看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有没有弄虚作假?环保部门有没有违法审批?当地政府有没有进行干预?

任”一章中,专门就规划编制机关、规划审批机关、建设单位、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评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以及负责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什么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环评制度、环评法律和对违法的追责还存在问题或不够充分呢?

  罗丽说,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未对规划编制机关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的后评价法律责任、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跟踪检查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因此,负有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后评价与跟踪检查责任的相关责任主体即使没有依法履行职责,也很难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王灿发认为,要追究法律责任首先要分清是谁的责任。如果环保部门违法审批,就要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为《暂行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渎职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如果环评工作单位弄虚作假,就要追究环评单位的责任;如果属于地方政府干涉环保审批,也可以根据《暂行规定》来追究环保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人员的责任。

  罗丽说,《暂行规定》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问责方面的专门规章,对加强行政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进行内部的行政问责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仅仅是问责责任体系中的一个方面——行政责任。

  “严格而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失职、失责要负的实体性责任应该包括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4个方面。因此,完善我国环境问责机制势在必行。”罗丽说。

还会有下一个吗?

完善问责,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追责进行时

  目前,对这3起血铅超标事件的责任追究正在进行中。

  在台州速起公司血铅超标事件中,包括路桥区环保、国土、农业、城建规划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企业主等9人,因在此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受到了停职检查、撤职、刑事拘留等处罚。其中,共有8名官员受到停职检查、撤职等处分。

  在德清海久公司血铅超标事件中,湖州市、德清县监察部门已对此次事件涉及的德清县政府、县环保局、县卫生局、新市镇等8名相关责任领导立案处理。近日,公安机关已对海久公司法人代表进行刑事拘留。

  在河源三威电池厂血铅超标事件中,企业法人已被刑事拘留,企业财产也被控制。

  此外,环境保护部于5月18日下发《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通知》要求,对于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将对这一区域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其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造成环境危害的肇事企业要立即责令停产,停止排放污染物;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群发性健康危害事件或造成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要从企业的立项、审批、验收、生产和监管各环节,依法依纪对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责任人员实施问责,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造成较大影响的,取消其3年内在环保系统评先资格。今后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地区,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应承担领导责任。

  完善环境问责机制

  此类问题频繁发生的根源在哪里?如何从法律层面杜绝此类事件和问题的发生?

  罗丽说,当前,我国各地因为忽视环境保护而引发的环境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尽管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是,这一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上,并未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了这一规定的具体法律责任。其后果便是,在实践中,由于地方政府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环保职责,甚至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时,无法追究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

  国外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呢?据了解,许多国家立法均规定了政府的环境责任。如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就明确规定了国家的环境责任,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及其机构的环境保护职责,并且将包括立法、政策、决定、规划及相关程序在内的几乎所有与联邦政府有关的官方行为都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调整。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就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的环境保护职责与措施。

  罗丽建议,我国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完善环境问责机制。

说 法

为什么警察敢抓市长?

李松

  前些日子,一条国际新闻让中国读者大跌眼镜。华盛顿市长上街示威游行,抗议某项预算案令华盛顿的利益受损,结果被当地警察当场逮捕,被反剪双手戴上手铐。有照片为证。中国读者大哗,警察竟然敢抓市长,成何体统?

  其实,这是美国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全美50多万名警察分属近两万个相互独立的警察机关,这些警察机关无论大小,都是相互独立的,在辖区内享有独立执法权。就逮捕市长的警察而言,他们只须对司法部负责,而不必对市长负责,在警察眼里,市长与普通公民没什么区别,如违规,照样要逮捕他们。

  中国的情况则另是一样。警察机关受当地市委、市政府领导,因此绝对不可能出现警察抓市长的事。地方的环保部门也是如此。各级环保部门都要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当涉及到地方利益的时候,有时地方领导出面说情,甚至出面干涉。凡是这种情况,都是新建项目或企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是环评有问题,有的排放不达标。这就使得环保部门处于两难,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行“问题项目”或“问题企业”,就突破了法律底线,危及了环境安全,危害了群众的环境利益。如果坚持依法办事,就得罪了领导,有可能乌纱帽不保。在现实生活中,为保乌纱放行“问题项目”和“问题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放行之后,还有麻烦。一旦“问题项目”和“问题企业”造成污染事故,与周边居民形成纠纷,追究起来,负责审批把关的环保部门难辞其咎。渎职的板子肯定要打在环保部门的屁股上,乌纱帽同样保不住。

  浙江省湖州市的德清县被查出300多例血铅超标,原因之一是100多户居民的住所与污染企业的安全防护距离不足500米。在这家企业的上市环保核查中,被指出该问题,地方政府出面打保票,承诺搬迁,环保部门放行。结果政府没有履行承诺,附近居民受到了污染。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环保部门作为执法部门肯定有着直接的责任。然而,当前的执法环境对环保部门有着相当大的干扰。中国有一句成语,掣肘难书。一位国君委派一位官员去地方执政,同时派两位亲信随同前往。官员在开会时让这两位亲信执笔做记录,记录过程中这位官员时不时扯两个人的胳膊,结果字写得歪歪扭扭。官员对二位的书法很不满意,大加指责。这二位满腹牢骚,回京城对国君申诉。国君马上明白了官员的用意,撤回了亲信。这个成语说明了横加干涉很难做成事。

  要想让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整肃执法环境很重要,最关键的还是理顺管理体制。华盛顿的警察敢抓华盛顿的市长,就很说明问题了。

17、廊坊癌症村:一起环境侵权案的不了局

来源:《新世纪》  2011-05-26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10526/214644.html

大女儿死于白血病,小女儿继而染病,维权路上的冯军一再败诉,只因未能充分举证。    

生死两茫茫,父亲冯军已记不清大女儿冯亚楠的最后岁月。他只记得,2007年6月19日,17岁的冯亚楠死于白血病。不久,小女儿冯伟楠也出现相同症状,后证实患上类似血液病。

  这位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二里半村的农民坚持认为,两个女儿的患病,都和河北大厂金铭精细冷轧板带有限公司(下称金铭公司)的污水有关。

  2011年5月18日下午3点半,河北廊坊市中级法院,冯军代小女儿冯伟楠起诉金铭公司环境侵权案二审开庭审理。

  不足15平方米的小法庭内,庭审气氛冷清。原告冯军一方并未能收集到更有力的证据,而被告一方则拒绝调解。25分钟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日宣判。

  此前,河北大厂县法院一审判冯军败诉,主要理由其证据不足。

  现年45岁的冯军脸色发黑。休庭后,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白色棉毛衫的袖子上破了一个大洞。他说:“官司一定会继续打下去。”

  “为女儿求公道”

  这并不是冯军第一次“以父亲的名义为女儿求公道”。

  自2006年,大女儿冯亚楠患病起,他就开始调查取证。2008年9月17日,冯军向大厂县法院递交诉状,要求金铭公司承担责任,赔偿大女儿冯亚楠的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各项费用共145万余元人民币。2009年,一审、二审,冯军均败诉;2010年,冯军申诉至河北省高院,仍然失败。

  冯军并未放弃。他委托河北省三河市燕郊行宫法律服务所律师李建,在忙于小女儿冯伟楠一案的同时,就大女儿冯亚楠一案继续向最高法院申诉。

  在村民看来,这个看起来像流浪汉的男子,很难跟昔日的冯军联系起来。1998年,冯军从部队复员回家,在夏垫镇夏垫镇承包了20亩土地,用了三年时间将两个大土坑改造成鱼塘,养起鸭子和草鱼。

  他回忆起那时的日子,“真是好啊”。在旧照片里,冯军的大女儿冯亚楠清秀可人,她最爱的明星是赵薇,一心想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2000年,金铭公司在冯军的鱼塘北侧建起厂房,排污管道距离冯家的水井不足35米。冯军并未意识到危机临近。

  2005年6月,金铭公司厂房扩建,大量污水从工地涌出。通过一条沟渠,金铭公司将污水直排进附近的鲍邱河。这条沟渠在冯军家的西侧,直到年底,金铭公司才转用地下管道排污。

  不幸渐渐降临。2006年初,冯亚楠开始头痛,牙床发肿。转院至北京后,冯亚楠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M5型。不久,冯军带着小女儿冯伟楠到夏垫医院验血,发现白细胞增高、血小板降低等疑似白血病症状。

  大夫告诉冯军,若是没有家族遗传,白血病往往和环境污染有关。

  不同的检测结果

  两个女儿的病情,让冯军心力交瘁。他忽然想到,“是不是家里的井水出了问题?”冯家这口自打的水井,位于鱼塘边,深约40米。相比村子里其他水井,他家的井水“更可能被金铭公司的排污水污染”。

  2006年3月底,冯军将自家的井水盛入三个洗净的塑料酒壶,送往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廊坊分中心检测。4月3日,检测报告显示,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送检水样中,总砷超标2.95倍,总锰超标3.8倍。

  从医学上来说,砷、锰等重金属超标会引起人的头痛、头晕、神经错乱、关节疼痛、结石、癌症(如肝癌、胃癌、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乌脚病和畸形儿)等。“我们喝的是砒霜水啊。”冯军一边搓着手,一边重重地叹气。

  他拿着这份检测报告,向大厂县环保局、公安局甚至县政府反映金铭公司污染村民饮用地下水的情况。大厂环保局表示,“这份检测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2006年10月30日,环保局在冯军的申请下,对金铭公司的总排口污染源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称,金铭公司总排口废水所含“砷”“锰”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  2  3  >> 

18、浙江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再调查 部分高污企业转移中西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27费常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4OMDAwMDI0MDg4O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核心提示:今年3月以来,德清县海久电池公司周边陆续发现血铅超标患者,目前已检测出332名血铅超标患者,其中99名儿童。

一场环保风暴正在浙江掀起。

近日,环保部通报称,浙江德清的332人血铅超标事件是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及应对不力造成的。环保部决定对湖州市实施全面区域限批,取消德清县生态示范区资格,三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湖州市全面区域限批

5月20日,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公告称,德清县副县长陈佐平等8名领导干部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警告、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等处分。

今年3月以来,德清县海久电池公司周边陆续发现血铅超标患者,目前已检测出332名血铅超标患者,其中99名儿童。国家环保部决定对湖州市全面区域限批,取消湖州市德清县生态示范区资格,责成浙江追究地方政府领导人责任及肇事企业责任人法律责任。

上述处理意见出台后,在当地蓄电池产业引起了较大震动。如浙江长兴县,是中国铅酸蓄电池主要生产基地,约占行业总产能的65%。该县有60多家龙头企业在5月初被叫停,一夜之间近2万人失业。

 “我们亏大了!”一位长兴蓄电池生产商称,该公司有2000多名员工,企业日开支员工工资达23万之多,日损失约700多万元。

但与蓄电池企业损失相比,长兴乃至浙江为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

早在2004年,天能集团就因儿童铅中毒引发群体性事件。据环保部门调查,当地170多家蓄电池企业,每年向太湖水域排放的铅污染物超过10吨(详见本报2004年10月8日报道《“蓄电池之乡”长兴:500儿童铅中毒事件调查》)。

随后,长兴开始大力治理铅污染,严格控制污染源。截至2010年,长兴县电池企业由原来的175家减少为53家。

全省大整顿

本报记者从浙江省政府环保厅获悉,浙江将建立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对违法排污坚决实行“零容忍”,并将相关行业的审批权限统一上收到省级环保部门。据悉,浙江273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中,已有213家停产整顿。

 “可批可不批的项目,坚决不批;可关可不关的企业,坚决关掉。”诸暨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孟国锋说,铅酸蓄电池列入当地限制性发展产业,对所有未批先建、废水处理不达标的企业,都将一律关停并拆除生产设施。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知名学者史晋川指出,从总体上看,浙江目前仍属外延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浙江将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力不足的困境。

事实上,血铅超标事件也引起了浙江省高层的重视。

浙江省政府近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表示,将建立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对违法排污坚决实行“零容忍”。

部分高污染企业转移到中西部

然而,被长兴县减掉的那些污染企业并未消失,而是被中西部地区以优惠条件招商落户。

长兴县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透露,长兴当年产业转移方向主要为江苏盐城、宿迁、徐州,安徽的池州、芜湖、安庆以及山东泰安等地,另外,以直接投资和参股方式建厂的长兴电池制造厂大约分布在国内三分之一的省份。

今年初,安徽怀宁血铅事件爆发。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处于该事件漩涡中的博瑞电源有限公司,其老板就来自浙江省长兴县。

由于大部分电池厂的铅污染得不到根本性治理,污染反弹压力依然很大。前不久,台州路桥发生部分群众因企业违法排污导致血铅超标事件,再一次为浙江环保敲响警钟。

19、管不住的水管?

来源:南方周末2011-05-26张晴 记者 孟登科 实习生 沈念祖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629

每年全国自来水跑、冒、滴、漏60亿吨。

花巨资调水,却无力修地下管网。 (邝飚/漫画/图)

中国的城市供水漏损水量高达每年60亿立方米,这个惊人的天文数字,至今只是静静地躺在枯燥的统计年鉴里,被人忽视。

60亿立方米的水量可以把北京市区变成一个深达4米的游泳池,或者使严重缺水的甘肃全省地表积水1.3厘米,或者相当于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省一年城市供水量的总和。

这样的局面令人困顿——一方面,为了缓解北方缺水,国家对南水北调项目已累计投资了1200亿元;而另一方面,每年超过60亿立方米的水白白地“跑、冒、滴、漏”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在于遍布城市的供水管网都在漏损。逐年老化的管网,想约束水在管道内安分地流淌,已渐渐力不从心。

全国水管都在漏损

刚忙完节水宣传周,合肥市节水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觉得有些委屈。

2011年5月11日,合肥当地媒体报道,合肥市每年有0.37亿吨自来水白白流失,占总用水量的近13%。这篇以“合肥市政管网漏水真惊人”为标题的报道引发了热议。

这位负责人对报道中的“在全国属于中上等水平”很在意:“很多人看了以为我们漏损的情况很严重,但根据供水集团提供的一线资料,合肥漏损率为12.19%,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所谓的“管网漏损”,是指自来水厂将水供出后,在供应过程中产生了减少。漏损率指管网漏损量与供水总量之比。南方周末记者查阅《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下称年鉴)发现,合肥市的漏损率果然算不上惊人。

这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版的统计年鉴从2006年开始加入“漏损总量”这一项,最新一册出版于2010年11月。年鉴显示的最新数据是,2009年全国城市供水漏损水量为60亿立方米,大陆地区有十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供水漏损率超过了13%,其中包括严重缺水的辽宁、河南等省份。

东北地区是个“大漏斗”。全国漏损率最高的省份是吉林,高达23%,辽宁省以19%紧随其后。而根据年鉴所设置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块分类,西部地区的漏损率较低,中部地区最为严重。“漏损率与地域分布是没有关系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沈大军博士表示,“关键还是每个城市管网本身的材质和老化程度等指标。”

年鉴显示,近年来,全国总漏损率正逐年升高。从2006年开始,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在三年内上涨至12%。

根据原建设部2002年发布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2008年涨至12%之后,全国漏损率“巧合”地连续两年停止在了这一水平。“现在全国供水管网漏损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现在一些数据的精确度也很难保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袁一星说,漏损率数据可能因为某种需要而调控到一定范围,不一定能如实反映。这意味着实际的漏损率可能不止12%。

一个更高的数字来自于城市供水中“公共供水”这一单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公共供水漏损率同样逐年上升,在2009年达到了15.2%。“公共供水漏损率可能更能反映漏损情况。”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士锋副研究员表示,因为在城市供水中会将自备水源井水量纳入统计,而这些通常只在小范围内的自备井供水管网基本不会产生漏损,因此降低了总漏损率。

管不住的漏损

漏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这浪费的还不是普通的水,是经过清洁、杀菌的自来水,是最最宝贵的,投入了大量成本净化处理。”张士锋痛心疾首,“现在水资源正处于非常缺乏的状态,就拿北京来说,过去我们常说北京市人均有三百立方米水,可是现在只有一百方了!”

管网漏损还可能产生负压,造成吸力使外部介质进入管道,造成群体污染。

2011年4月初,江苏省大丰市数百居民相继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疑似集体中毒症状。后据政府通报称,位于上游的自来水管道多次、多处破裂,导致污水渗入自来水管道。

这大多都属难以察觉的“暗漏”。“大概30%的漏损都发生在接头处。”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刘书明博士说。这样的暗漏连专业人员也很难勘察,甚至只能通过植物的长势来判断:“也许这块草长得比较好,下面就是漏损点。”

对普通市民来说,最直观、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漏损是“爆管”。

自2010年11月底郑州接连发生两次大爆管之后,住在六楼的赵女士家里的水压就一直上不去,拧开水龙头,流出的是细细的一条线。

在这次被《河南日报》称为“2010,改变郑州的8个时刻”的爆管事件中,奔涌而出的自来水“瞬间就齐了腰”,造成水厂全面停产,郑州东北区域大面积停水。而就在此次爆管前5天,郑州另一水厂水管爆裂,使城市西区至少80万人饮水受到影响。

此后,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成立了“管网隐患排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网进行仔细排查。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12月至今,短短半年内,郑州市已经因“自来水管网施工维修”对不同区域发布停水通知达10次。

然而,由此引发的低压供水并没有得到解决。如今天气转暖,用水高峰到来。“这么热的天,回来一看没水洗澡简直要疯了!”赵女士说。困境相同的高层楼房居民开始将矛头直指自来水公司。《河南商报》甚至接到了200多位读者的电话投诉,由此绘制了约覆盖三分之一城区的“郑州市供水低压区地图”。

谁来埋单

“管网漏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化。”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方正教授说,我国早期建设的一批管网都开始步入“老年”,而且采用普通铸铁管,容易被腐蚀。同时,即使是新建管网,也可能由于管材和施工质量欠佳产生漏损。地下管网还面临着两种外力威胁:地面沉降和施工中的意外破坏。

早在2000年,国务院就曾要求“对运行使用年限超过50年以及旧城区严重老化的供水管网,争取在2005年前完成更新改造工作”。其后数年间,建设部相继出台过多个通知,以推进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

更换、改造管网是一种“硬方法”,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书明说:“还有一种‘软方法’,就是压力管理法,通过降低管网压力的方式降低漏损量。”这种“软方法”投资相对少,对不易察觉的暗漏治理效果比较好。近年来,压力管理法在国外应用较多,国内还在摸索。

东京是管网漏损控制最优秀的城市之一,漏损率从1955年战后恢复时期的20%降至2007年的3.3%。英国由于管网建设早、水表安装率低,漏损率一直居高不下,在10年前约为30%到60%。经过管理和技术改进,如今已下降到30%左右。国内很多相关仪器都是英国生产,相比之下,我国逐年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

难以控制的外部破坏是重要因素。“施工破坏是个问题,特别如地铁等工程建设,开挖面积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沈大军博士说,现在城市工程施工条件复杂,一般都是在已建管网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因此管网破坏有时就很难避免。

更主要的原因是管网改造、维护上的资金缺口。“钱,就是钱。”刘书明说,“当然也存在一些管理上的不足,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钱。管网更换改造涉及到地面开挖、周边拆迁等等问题,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费用。”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根据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目前供水管网的投资运营管理费用由各自来水公司负担。

“这个管理办法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当时可能国家财政不足以负担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管网费用,因此这样制定。”傅涛说,按照国际惯例,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漏损应由水价承担;一些国家管网的大宗投资主要由政府负担,其余再进入价格。“但以目前的水价状况来说,自来水公司未必能负担得起这个成本,投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管网铺设、维修滞后,漏损率高。”因此他认为,在理顺水价之前,政府应当给予自来水公司适当补贴,否则由此带来的更多漏损成本,最终也将由消费者承担。

事实的确如此。2009年3月,湖南省益阳市物价局批复安化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恳求批准我县自来水公司收取水损费的请示》,同意对实行抄表到户的居民加收不超过8%的“水损费”,即由用户来负担漏损损耗。

2009年底,全国掀起一轮水价涨价潮。在那年最后一天,福州市召开水价听证会,民用水每吨上调0.5元,涨幅达到41.7%,理由为“城市供水系统以及管网设施,大部分运营时间超过15年,已逐步老化,管网渗漏及爆管现象频发”。“城市管网的改造、更新、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的,自来水公司哪有什么钱啊。”《公权市场》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供水、污水处理都属于公共服务,政府提供服务责无旁贷。“政府要建立公共财政,由公共财政来提供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务,这是基本的原则。”徐宗威表示,管网建设需要投入应列入政府财政支出。

20、天然林保护工程应重视执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27易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wOMDAwMDI0MDkwOA.html?source=hp&position=comment

核心提示:天保工程的关键之一应该是“保护”,而人工林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天然林为代价。

耗资一千多亿元的天然林保护(天保)工程已经走过第一个十年,并于今年正式启动二期工程。二期工程资金投入翻倍,实施范围扩大,显示出中央对于遏制生态恶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决心。然而,天保十年,虽然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当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持续恶化。天保工程再次启程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当属如何严格保护好我国的天然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

1998年的特大洪水引起了国务院对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和由此引发的生态恶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天保工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正式产生。2010年底,国务院决定延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也正是在2010年,西南大旱、多个流域洪灾、东南部台风、地震、峡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贯穿全年。可以说,天保工程的再次启程,仍然与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肆虐的背景密不可分。

被泥石流掩埋的“塞上江南” 舟曲,是因植被破坏而遭受泥石流灾害的最惨痛教训。然而,直至今日,毁坏天然林的行为即使是在天保工程区仍然频频出现。2011年3月,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位于天保工程区内的四川省西部甘孜州德格县、白玉县发现了滥伐天然林的情况,大量珍贵的天然林遭到破坏性采伐,被伐的冷杉、云杉直径普遍达40-80厘米。该地区地处横断山脉,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差。调查还发现,在长度不到10公里的一个山谷内,由于滥伐产生的滑坡多达几十处。天保工程规定的“停止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的政策在这里显然没有得到执行。

自然灾害频发并没有制止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天然林的破坏。例如,在天保工程区实施范围内的四川、云南、湖北等省份,由于经济利益驱动,频频出现砍伐天然林种植人工林,毁林造林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放火烧山清理林地。一些企业或者林农出于短期利益,加之地方政府部门疏于监管,致使天然林被转换为大面积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一些地方打着“低产林改造”的旗帜将天然林采用皆伐的方式转换为人工林,凸显政策漏洞。

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树种和结构都比较单一,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低于天然林。而天然林则是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的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减少水土流失,保障生态安全。天保工程的关键之一应该是“保护”,而人工林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天然林为代价。

与天保工程一期相比,工程二期新的亮点包括中央财政全额补助,工程实施范围扩大等。 新增的工程实施范围包括目前正在遭受历史罕见干旱袭击的丹江口库区,说明中央对于天然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重视。要确保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真正达到改善生态的目标,就要加强监管,落实责任,着力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和短期利益与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矛盾。只有实现天然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增长,才能提高我国森林的整体质量,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