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二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2-14

 

二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推荐:

1、绿家园记者沙龙:  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综述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0750.html

 

绿家园生态游:

2、2011春节绿家园老挝生态游(上)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751.html

 

环境资讯:

3、人民日报:     环保部工作组赴各地核查减排数据真实情况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2-14/095121950592.shtml

 

地方信息:

4、西藏商报:     西藏将成立民间环保组织 保护珠峰环境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huanbao/2011-02/14/content_640040.htm

5、人民日报:     无锡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http://money.163.com/11/0214/05/6SR35GLL00253B0H.html

 

人与自然:

6、新华网:      新华调查:专家预测未来15年内洞庭湖江豚或将灭绝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12/c_121070509.htm

 

污染信息:

7、黑龙江晨报:    环境警钟:被忽视的氯盐类融雪剂污染

http://info.clean.hc360.com/2011/02/14093932141.shtml

 

深度报道:

8、新世纪:      中国耕地土壤遭受污染 约10%市售大米镉超标

http://www.ce.cn/cysc/agriculture/gdxw/201102/14/t20110214_20811885.shtml

9、中国经济导报:   晨鸣纸业环保不力 折射造纸业环保难题 

http://www.ceh.com.cn/ceh/ztbd/jnjp/75049.shtml

10、瞭望东方周刊:   媒体分析中国式抗旱困局:为何年年治年年不治?

http://env.people.com.cn/GB/13912364.html

11、北京青年报:    春雪难解北京之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2/1011297647015_1.shtml

 

环境评论:

12、中国网:      别让“环保英雄”潘岳感到无力

http://news.sohu.com/20110214/n279326986.shtml

13、第一财经日报:   响水谣言背后的环保恐慌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76376.html

14、第一财经日报:   化工区治污须再敲警钟

http://news.hexun.com/2011-02-14/127282468.html

15、新华每日电讯:   “滇池卫士”何时不再“一个人战斗”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2/14/c_13730511.htm

16、人民日报:    减排不能走过场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综述与导读

(2011年2月9日—2月11日)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0750.html

编者按:

各位读者朋友们好:

为了能让大家更加方便、快捷地从海量信息中了解一周的重要环境新闻,2010年末开始,绿家园断续将每周的江河信息进行摘要辑录,尝试发布了几期《每周江河信息综述》。自本周起,绿家园将正式不间断地发布《每周江河信息综述与导读》,以期节省您的浏览时间。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使我们不断提升对环境新闻的辑录水平,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祝大家兔年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春节前后及至本周,焦点中的焦点无疑是北方大旱,以及50年不遇的最晚初雪,而这还是在人工增雨雪的干预下的结果,全国媒体均预以了重点关注。不过,姗姗来迟的雪一定程度上略减了北方的旱情,却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北方大旱已成定局的趋势。同时,城市交通因清雪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据官方媒体,大旱不唯肆虐中国,在巴西亚马孙地区也正遭遇着百年不遇的旱灾。

关键词:[大旱+最晚初雪]

山东局部遭200年一遇大旱 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02/13/content_19947259.htm

保定把抗大旱促春管作为最紧迫任务抓紧抓好

http://bd.hebnews.cn/2011-02/12/content_1610253.htm

北方大旱 通胀势再恶化

http://www.tech-food.com/news/2011-2-12/n0485999.htm

北京降下60年来最晚初雪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2-10/014521929587.shtml

网易发现者:“腐蚀城市”的融雪剂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deicing_salt/

新华图片:湖南:长沙湘江水位逼近供水警戒线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ylxw/201102/t20110209_328072.html

人民网:巴西亚马孙地区遭遇百年来最严重旱灾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13871288.html

 

 

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于下月召开,而今年又是十二五的第一年,在环境方面,公众有理由对于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方针有一些期待。

关键词:[两会环境提案+十二五]

人民日报:我国水资源管理划定“三条红线” 严控排污总量

http://env.people.com.cn/GB/13890454.html

第一财经网站:我国将出台“十二五”节能环保装备规划

http://green.sohu.com/20110211/n279283650.shtml

一财网:西藏确定“十二五”初步建立综合能源体系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74658.html

 

 

从本周的一些信息来看,一些持续性的环境问题依然令人难以乐观。

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是传承千年的传统了,但由此带来的一些空气及火灾问题,也越发频繁。

关键词:[低碳春节]

文汇报:13亿人狂欢的生态之痛:何时过个低碳"中国年"

http://env.people.com.cn/GB/13884329.html

 

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一些跨国IT企业,其供应链上重金属污染带来的突出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周一些NGO持续追踪以苹果为代表的IT巨头们在供应管理上的行为,但似乎并未引起积极的回应。

关键词:[IT重金属]

新华网:"苹果"有毒?环保组织指责苹果无视产业链有毒

http://env.people.com.cn/GB/13890313.html

中国环境报:IT业该给出怎样的交代?

http://www.cenews.com.cn/xwzx/sj/201102/t20110210_692464.html

 

 

困扰多年的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到目前为止似乎依然没有有效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垃圾处理]

工人日报: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十年努力仍“原地踏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92614.html

科学时报:城市化推进加速生活垃圾问题 处理方式亟需完善

http://news.qq.com/a/20110211/000526.htm

京华时报: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终被否决 居民曾强力反建

http://env.people.com.cn/GB/13873025.html

新华网:谁来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围村”“堵河”乱象?

http://env.people.com.cn/GB/13874756.html

 

 

200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灯,而在节能业绩簿上闪亮的数字背后,潜伏着鲜为人知的污染风险。

关键词:[节能灯污染]

中国环境报:别让废旧节能灯引发汞污染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eview/201102/56445.html

 

 

地方性的各类环境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比如本周来自地方的消息有,去年流入滇池的30余条河流竟有多半水质不达标,与此同时另一则消息则报道十一五期间云南投入二百多亿元治理湖泊污染,与此相关的,“滇池卫士”张正祥由于入选30年来“国家形象”而备受瞩目并引起巨大争议;发生在河南的两起无序采矿影响社区正常生活以及发生在辽宁新民市的千万元投资防氟改水工程盲目上马赶工期,造成铁锰超标却责任无人追究问题暴露依然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些老问题。

关键词:[滇池治理+张正详+国家形象]

春城晚报:昆明:23条入滇河流水质未达标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2/1011297390285_1.shtml

云南:五年投入二百多亿元治理湖泊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3882058.html

羊城晚报:滇池卫士张正祥是一面镜子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09/c_121058210.htm

广州日报:云南农民张正祥保护滇池30年入选国家形象片(组图)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2-09/092321926858.shtml

东方早报:“滇池卫士”是沉重的国家形象

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1/2/9/565814.shtml

红网:中国的“形象代表”其实代表的是中国悲哀

http://hlj.rednet.cn/c/2011/02/09/2174050.htm

(地方其它消息参考)

新京报:辽宁新民投资千万改水工程成摆设 责任无人追究

http://news.qq.com/a/20110210/000088.htm

千龙网:民心工程何以沦为“伤心工程”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2/11/4984@6628336.htm

新华网:河南新密一矿厂损毁环境致一村村民被迫搬迁

http://news.163.com/11/0211/15/6SKEQ7KM00014JB5.html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河南嵩县部分金矿无证生产影响饮用水安全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2-10/161121933777.shtml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趋势。从更大的区域看,亚洲开发银行向亚太地区国家政府提出警示,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防止未来数年因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

关键词:[冰川巨减]

潇湘晨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平方公里

http://env.people.com.cn/GB/13873921.html

    京华时报:亚行表示亚太国家面临环境恶化引发人口大迁移

http://green.sohu.com/20110209/n279252952.shtml

 

不过,本周一些积极的信息给春节期间的环境新闻带来一些亮色。

今年是《湿地公约》签署40周年,2月2日(农历的大年三十)又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北京、山东、广东在湿地保护上均有一些举措,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湿地日]

科技日报:北京成功示范恢复150公顷严重退化湿地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2-10/092321931881.shtml

广州日报:广东拟拨出千万元试点湿地保护

http://env.people.com.cn/GB/13884353.html

大众日报:山东已建立各级湿地保护区近60万公顷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2-09/142321927923.shtml

 

 

继江苏、湖南、湖北等省份陆续启动环境责任保险后,四川也传来跟进的消息。

关键词:[环境责任险]

华西都市报:四川今年将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http://money.scol.com.cn/news.asp?id=42939

 

作为世界十大频危动物之一的东北虎,一些专家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在完达山东部建立野生东北虎保护区,近日福建的海域保护政协专题会议同样也有委员们建言进行划区保护。

关键词:[保护区]

新华网:专家建议在完达山东部建立野生东北虎保护区

http://news.qq.com/a/20110211/000655.htm

中国环境报:福建:委员建言近岸海域环保 划天然岸线禁止开发利用

http://env.people.com.cn/GB/13885482.html

 

 

最后提醒大家关注一下您的饮用水桶的饮水安全问题,来自一个供应桶装饮用水的行业人士所揭露的幕后一面。

    关键词:[饮用水桶]

人民网:饮用水桶“出身”调查 水站工作人员不敢喝桶装水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1_02/10/4600827_0.shtml

2、2011春节绿家园老挝生态游(上)

汪永晨文图

 

绿家园的生态游,一是要走进大自然,一是要为热爱大自然的人士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2011年的生态游我们去的是老挝。同行的既有媒体记者、大学教授也有外企国企民企的从业者。最老的还是我们的生态学家自称80后的徐凤翔,最小的是8岁半的小学生依依,一行20人。大年初三出发,正月初十回到北京,8天的老挝行让我们感慨颇深。

(网上下载)

我们是从昆明坐大巴先走213国道到了西双版纳的边陲小镇磨憨,出了国境,进入老挝13号公路的。

中挝边界

初进老挝

中国与老挝仅一界之隔。车子在老挝的13号公路上颠簸时,导游问我们路边的那些小房子是做什么用的,没有窗户,茅草屋顶,紧靠路边。

路边的粮仓

没人看着的粮仓

老挝山民的家

虽然我们中有人猜出了这是存放粮食的小屋。但让我们这些人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粮仓是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为的是如果自家起火烧了,还有粮食可吃。这是老挝人受灾了自救的办法。

放在路边安全吗?这几乎是我们一车人异口同声的问题。没人看着,就那么一把小锁,就能让一屋子的粮食放在那儿?

导游告诉我们,放在那里的粮食在老挝是非常安全的,没有人会去偷,去抢,把粮食放在离自己家很远的山上路边是老挝的习惯。

老挝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穷国。导游告诉我们老挝是世界上十个最穷的国家之一。那么穷的国家,粮食就放在路边没人看着,这让我们对老挝充满了好奇。

山里人家

山中

生态学家徐凤翔看到山上的烧荒痕迹叫停了车。80岁的老人第一个爬上了坡,指着那些小屋让我们看。烧过荒的地方又长起了小树。她认为,这也是人与自然的相处。

可导游的话让我们听了真有些遗憾。他说老挝人过去不是大面积砍树的,只是开垦够吃了的一点山地。可是中国的公司进来后,大面积的砍伐,让老挝的山上有了更多的地。这样一来,老挝人种植的面积虽然扩大了,但生态却有了变化。

生态游中

记录

我们的导游阿洪祖上是从中国去的老挝,他在台湾学的中文。我们问他为什么不留在台湾还要回到老挝。他的回答很简单,挣同样的钱,在老挝生活要舒服得多。

柚木林

路边的柚木

这些就是我们沿途拍到的柚木林,沟谷中的野生芭蕉林。几年前我到过怒江下游缅甸境内的萨尔温江,一路走都有我们中国的大卡车在拉着刚刚砍伐的柚木。这次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林子,导游却告诉我们,中国人在这里的砍伐还在继续着。

老挝的山与田

老挝的农田

稻田里的浮萍

我们是大年初四早上进的老挝,到了傍晚时分,又是生态学家徐凤翔叫停了车。这就是我们绿家园的生态游。这种旅游和一般旅游不同的是,我们会更加侧重所经之地的生态环境,且有专家讲解。让参加者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然而和科学考察比起来,又没有那么专业,也不会让普通人感到枯燥。

乐在其中

也是一种体验

老挝农家

从入老挝国境到琅勃拉邦我们开了整整一天的车。晚上走进夜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市场没有叫卖声,绝对符合低噪声的要求。

老挝币(网上下载)

老挝的钱一般是以千来计算的。人民币换老挝吉普,300块钱我们换了三十六万之多。每个人一下子都成了“大款”。问题是没有花过那么多钱,花起来真不习惯。买什么都要上万。买什么都要数半天。

街边小卖

没有叫卖的夜市

街上的“嘟嘟”车

老挝的夜市不仅安静,而且每一个卖者都是面带笑容。即使你砍了半天价,人家也同意了你出的价,你却又改了主意不买了,他们脸上的微笑依旧。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修炼出来这种好脾气。或说是种修养。

老挝的古树

湄公河在老挝

老挝的琅勃拉邦是一个悠闲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寺庙。流经这里的湄公河滋养着这里的山野与人民。对我们这些热爱自然的人来说,在山间庙宇更好奇的是那里长得奇形怪状的大树、小树、树皮和树根。

古树随处可见

树洞

生态学家徐凤翔在讲热带树的特征

树结

树皮

树的寄生

树上的花是一种祈祷

植物的复杂,让我们的生态学家徐凤翔也不敢轻易地就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根,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把这些奇特拍下来回去查查。

老挝北部都是丘陵地带,以山地雨林、喀斯特地貌为主。达光西瀑布距离琅勃拉邦30多公里,是一个沟谷雨林,附近都是山地,种植了很多柚木和旱稻。达光西瀑布景区主要以热带雨林瀑布和她的生态环境、水质等闻名。树林里面树木葱葱,乳白色的溪流潺潺地流过。公园里保持了原样,基本上没有人为的建筑物。沿着溪流,一条小路就能看到天然形成的瀑布。

热带雨林里的瀑布

瀑布下的台地

和树比比个

瀑布高大约150米,分为3个台阶,水流如一条白色的布匹依附在悬崖上,轻盈的泻下,溅起淡淡的水花。绿荫葱葱植被点缀瀑布两旁。瀑布冲下来后形成的一个个水塘,两岸的柳树和芦苇在微风中潇洒的摇逸。有人这样形容:一种清新和凉意,徐徐流水的声,轻柔的为大自然在伴奏,很多游人置身于瀑布下,任凭溅起的水花拍打着身体。

山顶是一块平地,几乎是被水浸泡着的。水中漂浮着很多腐叶,长了一些水草,由于山顶上很平坦,水流面积很大,高耸的大树遮挡了阳光,几节枯木浸泡在水里,让你感觉不到是在一个景区,仿佛置身于莽荒的原始地带。

生态游中的记录

大自然中的绞杀

树上的寄生

水缓缓的流向悬崖边然后汇聚成一条小溪,然后摔了下去,慢慢的流着,冲刷着两岸的植物和浸泡着大家的身体。这原生态的环境不仅美,也让人们感受着来自于原生态,融入自然的返璞归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这里游泳、跳水。

其实琅勃拉邦的这片森林与瀑布和我们中国很多景点的景色比起来可说是不相上下。不同的是,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修饰。这里没有叫卖声,没有摊位,有的只是人的笑声缓缓地融入了大自然的山、林与水声中。

明天的江河信息我们会与你分享,为什么老挝被制度化了的布施,社会学家认为可以缓和穷人和富人间的矛盾。

3、环保部工作组赴各地核查减排数据真实情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2月14日 孙秀艳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2-14/095121950592.shtml

“十一五”我国节能减排规划及完成情况

  “十一五”减排数据的真实性如何?

  环保部派出21个工作组赴各地核查,给减排数据“挤水分”。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19.06%,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究竟减排了多少,各地完成情况如何?从1月上旬起,环保部派出21路核查工作组奔赴各地核查2010年各地的减排情况。这些被称为“挤水分、挑毛病”的工作小组是如何工作的,核查出的数据能够保证真实吗?本报记者随核查组在北京、天津进行了采访,记录了核查的片段。

  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核算中考虑了CPI上涨因素

  天津。不大的会议室,桌上堆满了记载数据的文件夹,电脑前,几位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不断计算,反复推敲。

  “这个增量他们考虑了CPI上涨因素,所以和我们计算的二氧化硫数据有2000吨的差异。”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干部李莉对正在督阵的中心主任熊跃辉介绍说。“核算办法里说可以考虑CPI上涨的因素,你们再比对下,看看这个差异能不能对得上。”交代完,熊跃辉转过头,询问大气核算小组的专家纪立国:“这边电厂的脱硫数据怎么样?”“脱硫效率不错,铅封的情况我们去现场看看。”

  埋在数据堆里,容易让人倦怠,尤其要在几天之内消化大量的数据,还要从中找出问题,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污染减排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强劲复苏,能源消耗持续上升,再加上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上半年一些地区新增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去年下半年,一些地方针对节能减排形势,出台了预警调控方案,采取了检修、轮休、限产、停产、限电或以排放量定发电量等措施,新增排放量又出现减少。一涨一消,使得新增量的核查变得更为复杂。如何保障核查出的数据真实有效,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核查组的担子很重。

  在京津两地的核查过程中,记者亲眼见到了核查组每位成员的认真与紧张。重点数据一个不落下,还要从数据里挑毛病,找出核查的现场点。

  蓟县污水处理厂居然常年“处理”干净水

  按照环保部对核查组的要求,重点减排企业要基本走到。在天津,严寒的一月中下旬,核查组兵分两路,一路看“水”,一路看“气”。看“水”基本上就是核查污水处理厂,看“气”就是核查火电厂脱硫。记者随看“水”小组来到了天津蓟县污水处理厂。

  “咱们为什么选这家企业?”核查组成员、负责监测工作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王军霞问李莉。

  “我们出来看的企业都是在台账数据上发现有问题的。”走进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天津蓟县污水处理厂,李莉小声地对记者说。记者问:“这家的问题在哪?”李莉说:“上半年被通报过,一会儿你看看就知道了。”

  谢绝了进会议室听汇报,熊跃辉主任带队直接走进了这家污水厂的中控室。在线监测的数据显示,这家污水厂的常年进水COD平均值在100毫克/升左右,有的进水口数据只有70毫克/升。看到这些数据,熊跃辉皱起了眉头。

  “一般的生活污水COD浓度怎么也在300左右,这么低的数据,按照报表,你们每天处理污水1.2万吨,就像是掺了清水,也就是说,实际上你们只从城区收集了6000多吨水。”熊跃辉不留情面。

  “我们也一直在找原因,附近有个水库,有渗漏,可能是因为这个,COD值才这么低。”蓟县环保局总工程师贾战说。

  “那为什么不彻底查查?”熊跃辉说。这样的一个污水处理厂,一年就要2000万到3000万的运行费,处理“清水”每年就花掉七八百万做无用功,与其这样,还不如把钱花在找问题上。

  “这么低的进水COD值,菌种都得饿死了。”王军霞告诉记者,用于处理污水的细菌在COD浓度为300—400之间发挥的作用最大,污水的处理效果也最好。“这样低浓度的水收进来,他们有时候真得往里面加大粪才好处理。”

  熊跃辉要求陪同检查的蓟县政府办公室的同志一定要向县委县政府通报此事,切实把问题解决。县办的同志表示,这个工作已经列入县里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将作为重点问题加以解决。他将向政府再次通报核查组的意见。

  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对减排量怎么计算?熊跃辉告诉记者,核查重要一点就是“核数”,找到有问题的数据,统计出现的频次,按照核算方法对减排量扣减,最终得到真实、不打折扣的数据。

“这就是挤水分,不是企业、地方报上来多少就是多少了。”熊跃辉说。

4、西藏将成立民间环保组织 保护珠峰环境

来源:《西藏商报》2011年02月14日 08:53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huanbao/2011-02/14/content_640040.htm

    随着全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日前,记者了解到,我区正在积极筹划成立民间环保组织以保护好珠穆朗玛峰周边的自然环境,每年的环保基金将达1800万元。

“目前,正在积极向自治区民政厅申请批准备案。成立之后,我们将积极为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作出努力。资金主要来源于西藏珠峰冰川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珠峰冰川矿泉活水的销售业绩。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卖出去 一瓶水,就从中拿出5分钱,其中2.5分用于环保基金,2.5分用于扶贫。”西藏达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达娃顿珠介绍说 ,目前该公司一期项目已完成,二期项目预计8月份开工。按照满负荷生产的情况来算,一年该公司的销售将达到35万吨。这样,一年将有1800万元的资金用于珠峰环境保护。

5、无锡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来源: 人民日报2011-02-14

http://money.163.com/11/0214/05/6SR35GLL00253B0H.html

(记者顾烨)记者13日从江苏省无锡市获悉:经过审议批准,《无锡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意见》将于本月起实施,这意味着江苏首个“绿色保险”机制开始在无锡进入全面推行阶段。

根据这一实施意见,“十二五”期间无锡市约2000家存在一定环境污染风险的企业将全部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包括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所有工业企业,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所有工业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居民住宅区等周边环境敏感区300米范围内的所有工业企业等。

该实施意见规定了单次环境污染事故及累计赔偿限额,设立了1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等数个档次,企业可按生产经营规模和环境风险等级选择相应的赔偿限额。

无锡市是环境保护部2009年确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城市,2010年该市参保企业达185家。但从试点实践情况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欠缺,对高风险企业推行责任保险的工作尚缺乏强制力。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6、新华调查:专家预测未来15年内洞庭湖江豚或将灭绝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2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12/c_121070509.htm

    谁在威胁它们的生存?

——专家预测未来15年内洞庭湖江豚或将灭绝

    新华网长沙2月12日电(记者 黄兴华)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启动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洞庭湖江豚数量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专家预测,如果现状依旧,在未来15年内江豚即将灭绝。

    到底是什么在威胁着江豚的生存?洞庭湖江豚,难道真的无法逃脱短期内即将灭绝的命运?

    总体数量下降 江豚现状濒危

    长江干流曾是豚类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白鳍豚和长江江豚都是生活在长江里的珍稀动物。江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2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它们仅分布于部分长江江段,以及与长江相连的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中。

    2月1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公布今年年初洞庭湖江豚考察结果。这次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组织的江豚调查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代表。他们首度与科学家和来自林业、渔业、环保等相关行业专家,首次在洞庭湖区域使用水下声呐系统开展监测,借此更科学地了解洞庭湖江豚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位于东洞庭湖的岳阳市洞庭湖大桥至城陵矶三江口水域,是洞庭湖与长江的连接处,这片水域是洞庭湖长江江豚群体和长江干流江豚群体进行迁移和交流的唯一通道,在长江中游江豚保护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并没有监测到长江江豚的活动踪影。

    在岳阳市至岳阳县鹿角镇水域,调查人员共观察到5次、7头次江豚。这片水域,尤其是煤炭湾水域历次考察都可以观察到长江江豚,但是这次的分布密度不如以往大。

    横岭湖自然保护区是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观察到长江江豚分布。当地渔民称,在丰水期,那里有较大群体的长江江豚活动,在枯水期湖区变浅,不适合长江江豚栖息,没有江豚活动。

    记者了解到,这次历时25小时,行程约170公里的考察,共记录到江豚48次,106头。

    “这次考察结果表明,洞庭湖江豚数量上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总的趋势仍在下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说。

    此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于2009年、2010年,在洞庭湖、长江水位最低的1月中旬,开展了2次江豚同期调查,江豚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官员蒋勇介绍,根据物种的特殊性和代表性,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优先确定十三个旗舰物种开展保护,中国的大熊猫、虎、雪豹和江豚是其中的四种。

气候变暖和各种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环境影响巨大

    作为通江湖泊,洞庭湖一直以来就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随着长江干流环境的不断恶化,洞庭湖对长江江豚保护的意义更为突出。但近几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洞庭湖江豚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和航运、渔业、污水排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各种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环境的影响巨大。

    王克雄分析说,全球变暖对长江江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威胁江豚的生存。全球变暖会引发一系列的极端气候。2009年8月以来,湖南持续晴热,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伏秋连旱。长江流域干支流来水明显偏少,湘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加上三峡蓄水下游水位偏低的影响,洞庭湖水位大大低于历史同期。这就使得湖区适宜长江江豚生存的空间缩小,江豚的分布更加集中,增加了长江江豚在湖区生存的难度。

    “采沙作业影响长江江豚生存。”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一般而言,采沙作业对长江江豚的生存威胁主要包括采沙作业产生的巨大噪声破坏江豚声呐系统,采沙作业改变河道水文和河床形态,增加江豚生存难度,密集的采沙作业阻隔不同水域的江豚迁移和交流等。”

    记者采访了解到,采沙作业一直是湖区长江江豚生存面临的威胁之一。湘江上游8公里至屈原镇历来是江豚活跃区域,但这次仅观测到1头江豚。据调查人员实地调查,这段水域有3个极为密集的挖沙作业区,一是湘江上游约10公里处,共聚集有8艘挖沙船作业;二是屈原镇下游约3公里水域,聚集有23艘挖沙船;再就是屈原镇上游约2公里水域,聚集有7艘挖沙船。

    一些渔政部门专家认为,非法渔业影响洞庭湖的长江江豚生存。在洞庭湖中,电捕鱼、定置网作业是导致枯水期江豚死亡的直接原因。

    渔民从事电捕鱼的作业区通常是江豚的分布区。电捕鱼的电场不但能击毙不同大小的鱼类,而且能击毙江豚,显然,在这些水域进行的电捕鱼作业,自然增加了伤害江豚的几率。

保护和管理并重 营造良好环境

    洞庭湖江豚生存状况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中国专家曾提醒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应该未雨绸缪。在1993年召开的南京白鱀豚保护评估会以及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白鳍豚保护会议上也都同时提到了长江江豚的保护问题。目前,建立保护区、人工和半自然养殖基地是我国淡水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最重要的策略。

    “我们对江豚虽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救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行动也在长江流域6个保护区大力开展。但我们也知道,我们对江豚了解还远远不够。”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官员韦宝玉说,“要改变江豚目前恶劣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摒弃部门、地域的界限,站在流域的高度,部门与社会携手,真正保护好江豚与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岳阳市——鲶鱼口的水域是江豚重要的栖息地,种群数量比较大而且稳定,但是目前水域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法律保护,存在过度渔业、航运以及商业采沙等活动,对豚类栖息地的影响严重。项目组通过多年考察认为,提升自然保护区级别,加强保护区渔业管理迫在眉睫。他们建议当地政府尽快将这片水域列为省级江豚自然保护区。

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启鸿则认为,除了提升保护区级别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保护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非法渔业活动的控制和打击力度。他建议在洞庭湖中目前的江豚保护区范围执行严格的非法渔业活动控制政策,严格禁止在部分水域从事电捕鱼和使用定置网。

    记者在岳阳市采访时,当地一些环保人士建议,加强对商业采沙的管理,利用沙坑作为江豚避难水域。他们介绍,洞庭湖部分水域商业采沙存在着无序、无限制的状态,严重影响江豚的生存。合理的管理和有控制的商业采沙,既有利于湖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湖区航道的稳定。

针对全球变暖现象,蒋勇认为,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做好江豚的保护工作将会是今后江豚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应建立紧急气候预警方案,加强极端气候下江豚的保护。他认为,应在洞庭湖水域选择合适的、相对封闭的水域开展江豚的迁地保护,建立江豚迁地繁殖群体。

7、环境警钟:被忽视的氯盐类融雪剂污染

来源:黑龙江晨报2011/2/14/

http://info.clean.hc360.com/2011/02/14093932141.shtml

    融雪剂是冬季常用的除雪方法,国内外常见的融雪剂按主要成分一般分为醋酸钾(有机融雪剂)和氯盐两类。氯盐类融雪剂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从而被广泛使用。但其中含有的氯化物,如氯化钠、氯化钙等物质极易对环境造成破坏。过度依赖氯盐类融雪剂除雪,并因此导致的融雪剂滥用已经成为腐蚀中国城市的一大隐患。

    被忽视的氯盐类融雪剂污染

    “依据2008年的统计,中国每年的融雪剂消耗量在60万至70万吨之间。在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这些北方城市,每年都会耗用几千吨甚至万余吨融雪剂。另有资料表明,每使用一吨融雪剂造成的腐蚀损失合计达803美元,融雪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高额经济损失,也带来众多环境问题。”

    北京多城区

    万余株行道树枯死

    2005年冬末春初,北京八个城区曾出现大批草木枯死的状况。据北京市园林局的不完全统计,共有11000余株行道树、149万余株绿篱、色块等灌木、近20万平方米草坪遭受严重盐害或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园林专家曾对北四环路边的残雪及周边土壤进行了取样,发现含盐浓度比正常值高392倍,氯离子、钠离子等的浓度也大大超标。

    目前普遍使用的融雪剂主要成分都是含有氯离子的盐类,即便是市面上号称的环保融雪剂,也只是减少了其中氯化钠的含量,增加了腐蚀性相对较弱的氯化钙、氯化镁的含量。使用融雪剂融化后的雪水一旦渗入到土壤中,会使土壤盐碱化,导致植物枯萎死亡。融雪剂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的降解时间最长可达15年,补种的植物也难以存活,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深层换土。

    雪灾撒融雪剂

    污染周边水源

    2008年雪灾后,广东韶关京珠高速沿线一些村庄的村民反映,他们的饮用水变苦、变咸了,一些居民饮用后出现发烧、呕吐、喉咙痛的症状。

    当地环保部门调查后发现,村民们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含量已经接近饮用水上限标准,这与当时破冰除雪、撒下千吨融雪剂不无关系。融雪剂融化后,其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渗透进地表,极可能污染地下水体。饮用后,将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工业盐中多含有亚硝酸盐,饮用后容易出现慢性中毒,如果大量、长期饮用可致人死亡。

    加速路桥老化

    腐蚀汽车底盘

    北京原西直门立交桥197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结果不到20年便重新修建。在对路桥的耐久性问题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和试验之后,得到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除去先天施工、设计的因素,就环境影响而言,撒布氯盐类融雪剂造成的钢筋腐蚀、混凝土冻融破坏,是路桥过早报废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盐类遇水以后,会发生“盐涨”现象,会造成道路路基破坏,并给道路维护加大难度。氯盐渗透到混凝土中,会使混凝土保护层发生顺钢筋开裂、脱落的状况,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或丧失。

 [1] [2] [3] 下一页

8、中国耕地土壤遭受污染 约10%市售大米镉超标

来源:新世纪 2011年02月14日   宫靖

http://www.ce.cn/cysc/agriculture/gdxw/201102/14/t20110214_20811885.shtml

  重金属镉正通过污染土壤侵入稻米;学者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多地市场上约10%大米镉超标;中国在多种重金属污染的稻米之前几不设防。

  从一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下面,84岁的李文骧老人扯出小半袋大米。颜色纯白,略有透亮感,颗粒饱满,肉眼看不出这些大米有什么异样。

  但是,经过检测,这种大米中镉成分严重超标。当地人将这种大米简称为“镉米”。

  镉,一种重金属,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序第48位。在自然界,它作为化合物存在于矿物质中,进入人体后危害极大。

  李文骧老人怀疑自己得的怪病与这种大米有关。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但已经20余年没法好好走路了。只要走上不超过100米,脚和小腿就会酸疼难忍。

  医生无法确切诊断,老人干脆自己命名——软脚病。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其生活的广西阳朔县兴坪镇思的村,另外十几位老人也有类似症状。

  从1982年退休回村算起,李文骧吃本村产大米已有28年。多位学者的研究论文证实,该村耕地土壤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被重金属镉所污染;相应的,所产稻米中镉含量亦严重超标。

  医学文献已经证明,镉进入人体,多年后可引起骨痛等症,严重时导致可怕的“痛痛病”。所谓“痛痛病”,又称骨痛病,命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该国由于开矿致使镉严重污染农田,农民长期食用污染土壤上的稻米等食物,导致镉中毒,患者骨头有针扎般剧痛,口中常喊“痛啊痛啊”,故得此名。这种病的症状与李文骧老人所说的软脚病非常相似。多位学者也直指,思的村不少村民已具有疑似“痛痛病”初期症状。

  类似案例不只出现在广西思的村。实际上,多个地方均有人群尿镉等严重超标和相应症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农业部门近年的抽查,还是学者的研究均表明,中国约10%的稻米存在镉超标问题。对于全球稻米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现实。

  在镉之外,大米中还存在其他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人员即发表论文称,中国内陆居民摄入甲基汞的主要渠道是稻米,而非鱼类。众所周知,甲基汞是著名公害病之一水俣病的致病元凶。

  一个完整的食物污染链条已经持续多年。中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遍地开花的开矿等行为,使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镉、砷、汞等有害重金属释放到自然界。这些有害重金属通过水流和空气,污染了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土地,进而污染了稻米,再随之进入人体。

  数以千万计的污染区稻农是最大的受害者。稻米是他们一日三餐的绝对主食,部分农民明知有污染,但困于卖污米买净米之间的差价损失,而被迫食用污染大米。更多农民则并不知道自己食用的大米是有毒的,他们甚至不清楚重金属是什么。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

  而且,污染土地上产出的污染稻米,绝大部分可以畅通无阻地自由上市流通。这导致污染稻米产区以外的城乡居民也有暴露危险,而危险程度究竟有多大,目前尚缺乏研究。

  思的村怪病

  多位土壤学者在其论文和讲义中不具名地提到桂林思的村,直称不少村民具有疑似“痛痛病”初期症状,且“鸡下软蛋,初生小牛软骨”

  71岁的秦桂秀是思的村又一位“软脚病”老人。最近四五年间,她总是双腿发软,没有力量,一走路就痛。此外,她的腰也经常痛。她曾到桂林市一家大医院求治,被诊断为“骨质钙化”。具体病因,医生表示不清楚。

  她说,本村有此类症状的不止十几人,或许50人都有。但本村一位村干部并不赞同她的说法,认为农村人腰酸背痛是常有的,这样的统计没有意义。这位干部同样无法解释如此多人有相同症状的原因。

  事实上,国内多位土壤学者在其论文和公开讲义中不具名地提到思的村,直称该村不少村民已具有“痛痛病”初期症状;村中曾出现“鸡下软蛋,初生小牛患软骨病”的现象。

  本刊记者向部分当事学者求证此事,学者们修正了上述说法。他们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部分村民有疑似“痛痛病”初期症状。学者的尴尬在于,迄今没有官方或医疗单位确认上述症状究竟为何病。

  2010年12月,本刊记者在思的村走访时,多位村民私下证实,村中确有不少人浑身疼痛。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从外村嫁来的村民说,当时外村女孩都不愿意嫁到本村,说是生的小孩会是“软骨头”。她嫁来后发现,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人们的担心至今没有消除。

  村民证实,粮食未全面放开前,国营粮库曾经免收本村公粮。收粮的官方工作人员说:“你们村大米有毒。”该村村民与别村最大不同是,他们只能吃这种“有毒”、国家都不要的大米。

  严冬中,村庄外的耕地里满是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茬,旁边一些蔬菜则长得翠绿可人。但这片被称做大垌田的近千亩耕地确实“生病”了:1986年的实测数字显示,上述土地有效态镉含量高达7.79毫克/千克,是国家允许值的26倍。

  广西桂林工学院教授林炳营在该村的研究表明,1986年,该村所产水稻中,早稻含镉量是国家允许值0.2毫克/千克的3倍,晚稻则是规定值的5倍以上,达1.005毫克/千克。

  阳朔县农业局农业环保站一位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该片土地重金属情况至今未有多大改善。一位资深农业专家说,镉污染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逆性,土壤一旦被污染,即便经过多年,所产农作物中的镉含量也仅会有细微变化。

  稻田的水源是流经本村的思的河,污染源是村庄上游15公里以外的一家铅锌矿。这家规模并不算大的矿,上世纪50年代起作为本县国营矿被开采,其时几乎没有环保设施,含镉的废水作为灌溉用水流进了村民的耕地。

  据统计,共有5000余亩土地被该矿污染,大垌田是其中最严重的1000亩。后有研究表明,矿山早期废水含镉量超过农灌水质标准194倍。

  这家铅锌矿效益并不好,几十年间时开时关,目前已转至私人手中。与此同时,没有村民明确地知道,这些来自大米中的“毒”,是否进入了他们的身体,进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多数人无法证实身上的痛是一种病,更无法证实其与稻米的相关性。

  10%大米镉超标

  南京农大潘根兴团队在全国多个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样品,结果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

  受到镉污染的,绝不仅仅是思的村的大米。

  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结果显示,稻米中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是铅,超标率28.4%,其次就是镉,超标率10.3%。

  五年之后的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下称南京农大农研所)教授潘根兴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六个地区(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大米样品91个,结果同样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

  他们的研究后来发表于《安全与环境》杂志。但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研究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多位学者对本刊记者表示,基于被污染稻田绝大多数不受限制地种植水稻的现实,10%的镉超标稻米,基本反映当下中国的现实。

  中国年产稻米近2亿吨,10%即达2000万吨。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之严重。潘根兴团队的研究还表明,中国稻米重金属污染以南方籼米为主,尤以湖南、江西等省份为烈。2008年4月,潘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从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农贸市场随机取样63份,实验结果证实60%以上大米镉含量超过国家限值。数值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南方酸性土壤种植超级杂交稻比常规稻更易吸收镉,但此因之外,南方诸省大米的镉污染问题仍然异常严峻。

  潘根兴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稻米污染的严峻形势在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研究员,多年致力于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他对本刊记者说,中国的重金属污染在北方只是零星的分布,而在南方则显得较密集,在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方,则出现一些连片的分布。

  陈同斌对广为流传的中国五分之一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说法持有异议。他根据多年在部分省市的大面积调查估算,重金属污染占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其中,受镉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约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左右。

  如果陈同斌的估计属实,以中国18亿亩耕地推算,被镉、砷等污染的土地近1.8亿亩,仅镉污染的土地也许就达到8000万亩左右。

  让人心情沉重的是,这些污染区多数仍在种植稻米,而农民也主要是吃自家的稻米。不仅如此,被重金属污染的稻米还流向了市场。中国百姓的健康,在被重金属污染的稻米之前几不设防。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9、晨鸣纸业环保不力 折射造纸业环保难题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11-2-12  吴 松

http://www.ceh.com.cn/ceh/ztbd/jnjp/75049.shtml

日前,芜湖环境监测中心、公众环境监测中心等24家环保组织针对晨鸣纸业的连续环境违法事件联名声讨,要求晨鸣纸业对环境违法事件做出解释并承诺整改―― 

   2010年12月,芜湖环境监测中心、公众环境监测中心等24家环保组织针对晨鸣纸业的连续环境违法事件联名要求晨鸣纸业对环境违法事件做出解释并承诺整改。在当前造纸业环保压力日趋增加的情况下,造纸企业均在追求运营成本、环保等多种因素效益的统一。晨鸣纸业多次整改不力,让人们看到了纸业在环保方面的侥幸心态。

   晨鸣纸业的连续环境违法事件正是造纸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成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绿满江淮负责人张军告诉本报记者,据他多年的观察,很多造纸企业迫于成本,虽然环保设备设置到位了,但是并未全速运转。

  晨鸣环保之忧

   在造纸行业内,晨鸣纸业在环保设备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值得诸多中小企业学习借鉴。但就是这种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却在环保方面表现出了消极的应对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根据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咨询中心、芜湖生态中心调查结果,从2004年至今,晨鸣纸业集团的下属公司遭到环保局的通告或处罚,共计21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环境违法行为产生。作为全国造纸业的龙头,晨鸣在吉林延边、内蒙古海拉尔、黑龙江富裕等多地,超标排放废气、废水的事件时有发生。

   海拉尔污染事件的前后可以反映出晨鸣在环保方面屡屡出现问题的原因。去年5月份,海拉尔晨鸣因制浆生产线未履行环评及验收手续而收到通报,9月份晨鸣集团就此事发布了完成整改情况的公告。但就在一个月之后,依旧是海拉尔晨鸣再次出现烟尘超标问题,并被环保部门处罚。

   本次24家环保组织针对晨鸣纸业的责难,针对的正是晨鸣在环保方面屡教不改的消极态度。“作为国内造纸业的龙头,晨鸣纸业在环保方面的不负责任,已经在造纸行业内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次活动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面对晨鸣集团长期环境违法行为和不尽人意的整改情况,本次活动只是晨鸣系列活动的开端。

   面对环保组织的集体声音,虽然在初期,晨鸣纸业表现出了沟通的愿望,但直到目前,组织联盟与晨鸣集团的有效沟通依然停滞。绿满江淮环境咨询中心张军表示,“虽然表示愿意接受正面磋商,但对方以时间紧为缘由,已致使谈判时间多次推迟。”

   “我们只是想通过对晨鸣纸业的警告,让整个造纸行业的环保取得进展。”张军告诉本报记者。他还表示,如果双方沟通不善,组织也决不轻言放弃,进一步地调研、倡导和直接行动也在积极准备中。

   活动负责人介绍,面对晨鸣集团长期环境违法行为和不尽人意的整改情况,作为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针对晨鸣集团的联合发信,只是晨鸣系列活动的开端。即便晨鸣做出了积极回应和整改承诺,组织也会持续监督其环境行为。

  成本较高是主因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投入。改善废水、废气指标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一个高科技的东西。但是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费用。”水处理专家朱益之前在分析环保问题出现的原因时讲到。

   一切似乎还是得回归到成本。据业内人士介绍,造纸为重资产行业,每新增1万吨制浆产能,需投资1亿元左右,每新建1万吨产能的白板纸,投资金额也将在4000万元左右。“如果利用最先进的设备来制造,其设备成本还得翻倍。”该人士说。

   从产业集中度的角度来讲,新标准的执行对晨鸣纸业这类大型集团有利。作为世界纸业50强企业,晨鸣年纸品生产能力400万吨,拥有自制浆产能225万吨,产品种类涉及高档铜版纸、白卡纸、轻涂纸、新闻纸等多种。而造纸行业的进一步整合、规模化发展显然对在国内制浆和造纸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晨鸣有利。

   晨鸣环保接连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并不在于设备的投入不足。相关数据及信息显示,晨鸣集团已先后投入近100多亿元,从国外引进一流的造纸设备,进行新工艺研发,并实行全员环保责任指标,以降低污染的产生。

   绿满江淮环咨中心张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他多年对造纸企业的调查研究,多数造纸企业为了能够正常运转,除污设备设置一般是会到位的,但背后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环保设备在配置完成后,不一定会按照相关政策标准去运转。“晨鸣可能在设备的配置上没有问题,但这些设备有没有按照要求运转,就很难说了。”

   据记者了解,因为环保设备运转的成本过高,很多小型造纸企业已经关停。2010年7月6日,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公布了年度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山东临沂6家造纸企业位列其中。其中不乏后来因为成本过高而停产的纸企。

  大纸企绿色之路“不绿”

   在寻求降低原材料成本与搞好生态保护的统一方面,国内的造纸业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追求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益与生态环保的统一,但目前晨鸣纸业等大型纸企正在进行的该项目在国内并未表现出对环境的友好。

   木浆造纸的治污、循环经济技术成熟,且纸品质量高、易于回收利用,这使得目前国内造纸业的提升发展也看中了木浆。随着造纸业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为了降低国内造纸业对进口纸浆的依赖、提高林木的综合利用效率,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颁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

   “林纸一体化”项目旨在打破过去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通过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造纸企业和原料林基地,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为国内造纸业的龙头,晨鸣的林纸浆一体化工程一开始便受到了多方关注。时至今日,晨鸣纸业的林木浆一体化工程已经覆盖到广西、湖北、福建等多个省市地区。仅在湖北黄冈一个地区,收购原料林基地就达103万亩,在红安县收购原料林基地达20多万亩。

   但据记者调查了解,晨鸣纸业的造林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在方案执行的开始,晨鸣纸业在地方毁掉了大片的原生林木,让人不解的是,晨鸣并未选择毁掉的林木作为纸浆原料。“而现在,新种植的马尾松成活率并不高,90%以上都死掉了,这正在给当地的水土保持带来严峻挑战。”环保组织的研究员刘慧丽告诉本报记者。

   “我们坚决反对的是砍掉原始森林去种经济林的做法。”中国林纸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徐卫东在去年12月2日的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讲到。他认为“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即只在“荒山、荒地、滩涂”上种植林木。而晨鸣当前“毁林造林”的项目显然已经违背了此规定。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随着低碳浪潮的兴起,造纸行业的环保变革、推进无疑影响着整个工业领域低碳水平的提升。晨鸣纸业等大型纸企能否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无疑对全行业的低碳进展影响深远。 

10、媒体分析中国式抗旱困局:为何年年治年年不治?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2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912364.html

  《瞭望》文章:布局抗旱水源建设

  2月10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了降雪,对山东、河南、河北等数月未见一滴雨的旱区来说,毛毛小雪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以月计的持续不降水让山东、河南、河北等8省冬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受旱面积已经占到播种面积的四成之上。

  而且,如果持续缺乏有效的水量,正在迈进春季大门的上述地区将雪上加霜,有气象干旱加剧转变为农业干旱之危险,夏粮收成将面临严峻考验。

  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历史欠账”,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再次在多年不遇的大旱面前显露无遗。近年来,全国的粮食生产因为水利“软肋”,每年因气象灾害的损失高达1000亿斤左右。

  水利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多年来投资少,水利设施的投入更是薄弱,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正因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适时将重心锁定在水利建设。

  本刊记者通过对旱区实地调研采访发现,如果说水利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的话,农田抗旱水源建设更是短中之短。

  “短中之短”表现在部分地区抗旱灌溉存难,除了部分望天田没有灌溉条件外,部分灌区并非没有水,但由于水源距离耕地较远、渠道淤积、抗旱设施损毁或不配套等原因,“最后半公里”影响致抗旱浇地能力下降。

  “短中之短”还表现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或资金掌握在多个部门手中,在一些地方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对条件好的地区,资金趋之若鹜;条件差的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加之缺乏配套资金能力,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备显匮乏。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抗旱成本上升,加上运输和农资涨价、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部分地区农民主动抗旱意愿不强,春播存在准备工作不到位的倾向。

  所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蓄水防旱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尽快建设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水利网络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按照中央的要求,需要加快布局抗旱水源建设,着力保障旱区的用水需求。为了避免旱情年年治而年年不治,下一步需要以大型骨干水源配置工程为中心,推进江河水系连通,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大旱、减轻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注重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兴修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

  这不但需要通过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还需要创新机制,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农民积极性,让水利建设“短板”逐步长起来。(文/唐敏)

  《瞭望》文章:农田水利受困“最后半公里”

  抗旱水利工程“最后半公里”,到底应该谁来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温泉

  2月9日傍晚,刘集村漫天飘起了雪花。2月10日清晨,村民们一觉醒来,发现地里已经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这正是村民们翘首企盼的。

  刘集村隶属山东省菏泽市种粮大县——曹县,自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持续4个多月、席卷北方9省市的旱灾让这片肥沃土地上的小麦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农民们盼雨心切。

  对于这场雪,当地的农民显得颇为兴奋,但是,因为降雪量太小,对于干渴了太久的土地实在是杯水车薪,他们希望雪能够再大一些。曹县水务局局长卢献柱告诉记者,目前,曹县的降水只有2.2毫米,要缓解旱情起码得10毫米。

  2月9日,山东省38个县市出现了小雪,但平均降水量仅为0.4毫米,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表示,此次降雪范围和降雪量都较小,对缓解当前严峻旱情基本无有效作用。

  2月10日,刘集村村民宋淑林告诉记者:“要是今后十来天没有别的降水的话,还是需要浇地。”

  浇地,在刘集村是个难题。多数农户并不愿意浇地,封冻之前田里浇过水的人家就寥寥无几。

  村民刘治亮对记者坦言:“刚播下种的时候,还想等下雨,等着等着就上冻了,不能浇水了。可是,即使上冻前浇水,也太贵,不划算。”

  在曹县这个产粮大县,刘集村的情况并非个例。实际上,在济宁和菏泽,今年山东最旱的两个地方,本刊记者随机采访过的数个村庄多数与刘集村如出一辙。

  根据菏泽市一份政府文件的数据,在今冬封冻期前,全市750万亩农田受旱,其中,已灌溉346万亩,404万亩冬小麦受旱,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41%。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山东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近50%;受访农业专家担忧,2011年山东乃至北方夏粮面临减产的风险。农民已经减少了粮食的出售,尽管原粮的收购价每斤已经上涨了5分以上,面粉零售价自11月份以来已经每袋(25公斤/袋)涨了10元左右。

  为什么在大旱之年农民却不愿意浇地?农田水利短板到底短在了哪里?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赴旱区对此进行了调研。

  国家补贴仅够支付浇地电费

  1月末,在北京打工的宋淑林已经回家一个多月了。宋家的地同样没有浇过,宋淑林告诉本刊记者,不到万不得已,一般都不会浇地。

  他首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宋家共有3亩多耕地,每年种一茬小麦、一茬玉米。头年9月到次年6月种小麦,6月到9月再种玉米。

  如果风调雨顺,一亩地收小麦将近1000斤,每斤1元多一点。每亩地的成本,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花费,大概300元。即使不计人工成本,一亩地的收入也就600~700元。

  如果要浇地,自己需购买水泵、电线、水管等一整套设备,整个投入最低不会低于2000元,家里三亩多地一季小麦的收入就都搭进去了。

  “所以,能等来雨是最好的。”宋淑林说。

  宋淑林在北京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有2000~3000元,他表示买设备的钱还是可以出得起。但是,在刘集村,更多的村民并不愿意在灌溉上投这么多钱。买水泵抽水浇地的成本还不止这么多,多位村民向记者反映,水泵、电线、水管用完之后,保管也是问题。长时间不用,水泵会锈掉,电线和水管保管不好的话会被老鼠啃,再用的时候就废了。

  为了解决浇地的问题,村民们也有一些办法,比如三五家合买灌溉设备,或者干脆有人出租自己的设备,但是记者了解到,这些设备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使用。因为即使是最省钱的租别人家的设备用,浇一亩地的成本也要30多元钱,在丘陵等地势较高的地带,更是高达70元。

  鉴于当前抗旱浇地用电用油的成本比较高,中央财政拿出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8000万亩受旱面积的抗旱浇地直补,每亩地10元钱。2月9日,接受本刊采访的村民表示,已经听说有补贴这回事,但是目前还没有拿到手。

  卢献柱对本刊记者说,虽然国家拿出8亿元浇地补贴,但是并不是所有耕地都可以拿到补贴,只有达到“重旱”程度的耕地才有。

  卢献柱告诉记者,曹县小麦播种面积是156万亩,但是2011年初上报的重旱面积是70万亩,所以现在拨给曹县的抗旱浇地直补是700万元。

  “2011年初上报的时候,重旱面积将近全县播种面积的一半,但是从那时起一直到春节也没见降水,重旱面积比原来应该有所增加。”卢献柱表示,现在县里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透露,为了鼓励农民浇地,曹县的办法是“先浇地,先受益”,就是谁家浇了地,政府去测量,按照浇地的面积给补贴,“现在这个钱已经见到文件了,正在向各乡镇分发。”

  除了浇地直补的700万元,曹县还有200万元的“应急抗旱准备资金”,主要用于用水特别困难地区,比如一些吃水困难地区拉水、打井等费用。

  “另外,市县两级财政各有1000万元,用于水源地建设,每打一口井补贴1500元。”卢献柱告诉记者,但这两笔钱目前还没有到位。

  每亩地10元的浇地补贴,在十家庄村民袁显奎眼里,有些杯水车薪:“我家里的地要浇水的话,拉电线就得1000来块钱!”而在曲阜市防山乡土门村支书张佃平看来,这好歹算是“国家的一点心意”。

  一位村委会主任为本刊记者算账,当地农业用电大约七八毛钱一度,浇一亩地大约16~17度电,这样,浇一亩地的电费大约10块钱。这样算来,国家的补贴大约仅够支付每亩地浇水的电费。

  有条件也不愿意浇地

  对此,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卢献柱认为,冬灌问题不大,“这样的地方很少很少。”

  他补充说:“咱们这个地方群众有灌溉的习惯,只要农机部门或者政府一重视,然后从电视上宣传报道,咱们水利部门包括农业部门到乡镇区搞一搞现场,很快。只要有灌溉条件,半个月就能浇一遍。”

  不过,本刊记者此后从当地农业局得到的数字表明,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不大”的问题,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在封冻前,全县将近200万亩耕地,只灌溉了86万亩。

  曹县邵庄镇陈楼村,一个在曹县颇为有名的节水喷灌示范村,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郭继标对该村的节水灌溉称赞有加。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10年山东省粮王大赛中,该村创下了小麦亩产725.8公斤的菏泽市纪录,玉米亩产超过850公斤,是鲁西赛区(菏泽和聊城)的第一名。

  郭继标告诉记者,2010年,中央电视台在一期关于“山东种粮大县成为粮食生产主力军”的报道中,还专门到该村取景。

  1月20日,本刊记者到这个“示范村”调查,冬灌同样不乐观。村民们的说法与刘集村大同小异,浇地的人家只是少数。

  陈楼村支书李保明在接到农业局“组织村民冬灌”的通知后,就通过村里的广播不断号召村民们浇地,但应者寥寥。为了表示自己确实尽心尽力做了工作,李保明拿出一张记录着已经浇地的农户的名单,并告诉记者,浇了的大概有100多亩地,不足全村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陈楼村村民曹玉柱指着旁边正在聚精会神打牌的村民说:“一些小青年宁可在家打牌也不愿意拉电网浇地。”

  他解释道,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也不是靠种粮食了。只是村里有种地的传统,觉得土地荒了怪可惜,所以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妇女还在种地,但是人们种地的积极性是大不如从前了。“咱这儿土地好,就是再旱,也不会颗粒无收,顶多就是少收点呗。家里粮食要是不够吃就花钱买。”

  历时七天的采访中,本刊记者先后到过的地方有菏泽市曹县(闫店楼镇刘集村、梁堤头镇十家庄、朱洪庙乡祝口村、邵庄镇陈楼村)、曲阜市(时庄镇黄家村、单家村;防山乡宋家村、土门村、南辛镇北辛村、南辛村)、泗水县(泉林镇泉林村、义和村、马家村)。

  其中,除曲阜市时庄镇黄家村和单家村外,其他村都存在这种具备浇灌条件却不浇地的“怪事”。

  配套措施面临资金困境

  具备浇灌条件,但因为缺乏通往田间地头的配套措施,已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民对种粮缺乏足够热情的情况下,过高的水利投入进一步降低了其积极性。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李保明显得无可奈何:“上面只给村里拨几个干部的工资,连办公经费都没有,哪来的钱投到这儿?”

  卢献柱则表示,财政对水利的投资,总体上是越来越多了。不过,资金主要用于主体骨干水利工程。

  一个是土方工程,就是清理河道,清淤。“黄河水的河道,现在有小浪底工程还好一点,原来没有小浪底的时候,一般三年就得清一次淤。一年就能淤上半米高,两年就1米,河道就越来越小,必须每年挖一次,挖两米深,再到三年,又淤满了,再清。”

  再一个就是桥涵闸工程,也就是对桥梁、涵洞、闸门进行修建、翻建、改造、维护。还有就是节水灌溉、安全饮水、水源地的保护、水土保持项目。

  事实上,由于财政问题和管理缺位等原因,政府对于一些村级、乡镇级河道的治理以及水泵等水利设施配套的投入远远不够。由此,农田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终卡在了“最后半公里”。

  菏泽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白念昌告诉本刊记者,中央对水利的拨款都是按项目来的,整体连片,不限于某一个地区,他认为:“对于配套措施,财政可以适当补助,但不是全部负担,国家没有相关政策。”

  在菏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庆斌看来,如果政府真的要将这“最后半公里”负责起来,那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政府也不能大包大揽啊。”

  如果抽水浇地用的水泵、电线、管子的钱都由政府来出,究竟会有多大的支出?王庆斌坦言:“这个账还真没算过。”

【1】       【2】 【3】 【4】 【5】 【6】 【7】 【8】

11、春雪难解北京之渴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1-02-14马佳 王夕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2/1011297647015_1.shtml

   “我国整个华北地区的缺水率是20%,北京是其中比较严重的地区。与降水量不足有关,但也是供需矛盾的问题。”

  2月9日深夜,北京的上空缓缓地飘起了雪花,结束了第108天无降水的纪录。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是大街上还是出现了不少在第一时间就跑出家门,迫不及待地观赏雪景的市民。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对外表示,对于干旱少雨的京城,任何一次可能降水的天气过程,人工影响天气部门都不会放过。有关人员已在密云、门头沟、延庆等九个区县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目前作业仍在继续。

  但是,对于久旱的华北地区来说,这场春雪可谓“杯水车薪”。国家气象中心专家表示,此次降水过程虽然利于黄淮等地冬麦区土壤增墒,但对缓和旱情作用非常有限,华北中东部等旱区无降水,旱情仍然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冷暖气流不交锋导致干旱

  “这场初雪到来的日期破了60年以来最晚纪录。按照历史记录来看,通常北京在11月中旬就会下第一场雪。”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告诉记者,2009年就属于较早下雪的年份,11月1日就出现了十几毫米的降雪。

  北京的冬季降水素来不如夏季多,张明英说,北京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冬季的空气干燥、水分少,大气对流活动相对稳定,而夏季的水汽则相当丰沛,所以北京冬季的降水平均每年只有10~20毫米。

  同时,去年的大气环境也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张明英告诉记者,去年寒冷干燥的西北气流一直盛行,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使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时频频受阻。从2010年至今,华北、黄淮等地持续受到西北气流控制,所以大气干燥,水汽条件很差,导致干旱少雨。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祝从文看来,寒冷气流的强势,跟遥远的北极很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北部地区的气候异常与北极涛动的影响相联系。”祝从文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冬季的北极上空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团,这里储存着大量的寒冷空气,这些冷空气都被限制在极地范围内。这种态势被称为北极涛动的正位相。但是今年北极涛动出现了负位相,极地低压中心的冷空气被向外挤压到了中高纬度,这些“逃逸”的冷空气,使我国北部一直都处在冷空气的控制之下。

  “同时降水的出现还要有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冷空气,二是暖湿气流。”张明英说,与冷空气不同,暖湿气流中蕴含着大量水分,它们一旦与冷气团相遇,就会凝结成水滴。

  但是降雪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需要各种因素的完美配合,一点点的偏差都会使降雪无法形成。张明英说,2010年北京的冷空气条件已经具备,1000米高空的气温已经降到0℃以下,只要出现降水就是雪。但是暖湿气流在北京并不“合作”。这些暖湿气流始终在北京周边频繁出没,却从不在北京上空与冷空气“正面交锋”。

  在去年12月11日左右,气象部门曾经预报周末的北京将经历一场小雪,结果也是空等一场。张明英说,当时预报有零星小雪就是考虑到冷空气条件具备,而暖湿气流条件薄弱。当时从卫星云图上看,有一阵偏东风会经过,它能把水汽从海上吹到北京。但是最后这股偏东风同样没有好好“配合”,只带来了一次阴天的过程。所有这些不配合的因素就使得今年的降雪迟迟不来。因此,2010年人们对北京下雪的期盼只能推到2011年了。

  ■北京农业不受干旱影响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士锋告诉《北京科技报》,从科学上说,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他说:“冬季降雪首先对土壤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因为松软的雪层包含的空气会阻止土壤中的热量外散。此外还能保墒,也就是土壤含水量,雪层能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而雪水中含有丰富的养分,比如氮。而且雪水的理化性质也要好于普通灌溉的自来水,也就是其中有用的成分要多于自来水。而雪层一方面能为土壤保温,另一方面刚刚下雪后带来的降温却可以将土壤中的害虫冻死。”

  北京的干旱,是否会影响来年的丰收?

  北京市农科院博士黄丛林告诉记者,目前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还不算很大,但是如果干旱持续,特别是在开春后,对农作物的危害就很大了。

  目前,北京地区在冬季种植的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覆盖在冬小麦上的积雪慢慢融化后,能将水分带入作物的根系,保证作物在冬季的水分需求,同时作物上覆盖的雪,还能将寒冷空气隔绝,起到为冬小麦保温的作用。所以冬季的降雪,对作物有保温和保湿的作用。而如果没有降雪的话,由于冬季土地每年都会上冻,直到次年4月左右才会解冻。所以在这个阶段,农民无法通过传统的灌溉为作物浇水,所以降雪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处处长俞亚平表示,由于北京每年冬季的降水贡献本来就少,因此今冬还不能算是干旱,尤其对于农业,还没有达到农业干旱的程度。俞亚平告诉记者,北京的农业主要是设施农业,主要依靠大棚、灌溉,受到降水的影响很小。冬天原本冬小麦就会冬眠,表面上看起来是枯黄的状态,其实根部是活的,开春小麦就会返青。

  另外,北京市蔬菜生产全部为设施生产,设施内设备配套较为完善,多数配备了滴灌设备,因此旱情对设施蔬菜生产影响也不大。

  张士锋说:“气候干旱和农业干旱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共性肯定是和降水有关。从一些基本的指标上说,降水量为每年200毫米,就达到气候干旱,200到400毫米是半干旱。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标就是干燥度,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近几个月北京的降水量是零,干燥度也是零,已经达到了气候干旱。”

  但这并不能说明北京的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影响。因为北京还未达到农业干旱(也叫作物干旱)的程度。张士锋说:“虽然降水量的多少会影响到农业,但是判断农业干旱还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墒情)。根据黏度的不同,土壤有一个最低的含水量,从7%到10%不等,也被称作凋萎含水量。还有饱和含水量,通常是40%。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这两个数值之间,就不会达到农业干旱的程度。”

  此外,由于2010年8月和9月,北京的降水量比较多,田间墒情还不错,目前北京的土壤含水量应该在20%左右,因此,作物还不会受到影响。张士锋说:“由于今年冬天气温比较低,土壤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冻土层。冻土层也可以防止土壤的水分蒸发。”

  对于北京的旱情,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区县技术人员对全市100块小麦监测点进行了实地勘查。目前麦田平均干土层厚度达3.9cm,最厚达到了6.8cm,麦苗普遍青枯较重,个别地块麦苗茎部脱水,出现萎蔫现象,对小麦安全越冬不利,但目前没有死苗死茎现象。农业部门针对今年麦田干旱、干土层较厚的现状,建议农民进入2月份后,抓住回暖天气(气温3℃以上,麦苗解冻),个别干旱严重、麦苗萎蔫较重、有死苗危险的地块,在中午前后少量补浇“救命”水,尽量减少死苗死茎发生。

  ■干旱不直接影响用水供需矛盾

  今年冬天没有实质性的降水,这是否会加重北京缺水的状况?

  北京市水务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降雪原则上对北京市的水库蓄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每年本市都尽量利用雨水增加蓄水。今年持续干旱的天气,让水库的蓄水和各大湖泊几乎没有额外的蓄水。降雪至少能够增加一定量的雪水用于开春后的河湖景观建设等。

  北京全市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资源主要靠本地天然降水和永定河、潮白河上游来水以及再生水,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北京的年平均降雨量为585mm,2008年全市全年总用水量为35.1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6亿立方米。

  最近,媒体普遍将去年冬天没有降雪与北京的第12个干旱年联系起来。但张士锋告诉《北京科技报》,说2010年是北京的第12个干旱年主要是说北京的径流而非气象学上的干旱,主要是因为从1999年到2010年,北京河水径流量累计减少了60%。“60%是很可观的,就拿潮白河来说,我小时候上学是要过潮白河的,当年都是需要划船的,而现在,潮白河几乎都干涸了。”

  “但是从降水来说,北京并不是连续12年干旱的。2003~2004年降水就不错,而2008年北京降水量达到了630~640毫米,可以说是很丰润的。”张士锋说。而面对这种长期的径流干旱,即使有降水,也无法还上巨大缺水口的 “欠账”。北京对此的很多应急手段已经常态化。比如从河北四大水库调水,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调水,以及平谷和房山的应急地下水。

  虽然径流干旱和气象干旱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北京总的降水量这些年减少了20%,对径流的减少也是有一定的贡献的,按照专家的计算,降水减少20%,径流量会减少30%到40%。他说,除了气候干旱,水资源减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北京地下水的超采是径流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每年地下水都会超采5~6亿方,由于常年超采,地下水被掏空,这直接影响了降雨在地表(河、湖)的产水量,因为降水多数都渗入了地下。也就是说通常降100毫米的雨水,可以产生16~17毫米的径流,而现在只能产水6~8毫米,减少了一半还多,直观上说,就是昆明湖增加的水量减少了一半。

  为了缓解用水缺口,今年北京将开启“引黄济京”工程,张士锋告诉记者,工程将从山西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向官厅水库调水,每年可能会供水1亿多立方。北京目前供水量是20多亿立方,而用水量是35亿立方,直接来看缺水15亿立方。“但是,35亿立方的用水量中,还有很多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比如中水,因此这个缺口也不是绝对的。”张士锋说。

  我国整个华北地区的缺水率是20%,北京是其中比较严重的地区。与降水量不足有关,但也是供需矛盾的问题。张士锋告诉记者,北京目前采取的政策就是弃农、压工、保生活。也就是说在缺水的时候,可以先抛弃农业和工业,首先保证生活用水。

  对于日趋严重的径流干旱,北京是否还能找到更多新的水源缓解供需矛盾,应对常年的径流干旱?张士锋认为,目前而言,只能是依靠平谷、房山的地下水,以及河北四大水库和即将开工的引调黄河水。而再生水也是目前解决北京缺水问题的新生水源。“北京的再生水利用率已经有70%左右。而且中水使用量已经超过了地表水的使用量,”张士锋说,“这在全世界都是闻所未闻的。”

  实际上,在2010年,全球都在遭遇气候异常。中国北方干旱,南方冻灾、雪灾。而很多国家也在遭遇同样的情况。面对干旱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加重,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大陆,澳大利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应对自然的干旱天气对其水资源的威胁。在所有影响澳大利亚的自然灾害中,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干旱除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外,还常常引发森林大火、沙尘暴、土地退化等次生灾害。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州、区的部长第一次制定并通过国家干旱政策。制定该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业直接生产者和其他农业部门依靠自身力量应付气候的多变性,在遭遇极端恶劣的干旱环境时仍能维持和保护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环境资源,确保农业和乡村工业早日恢复。

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保护也想尽各种方法。水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水银行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调配或水权运作中使用的一种配置手段。也就是把水当成货币,把多余的水储存起来。就像货币,有人存,有人取,更有人贷水。1991年,美国加州历经5年的干旱,州政府设立了加州水银行,并利用水银行进行救旱。在干旱期水银行进入水市场,农民购入灌溉水、抽取地下水或从水库引用剩余水等,并由水银行制定一个固定而且高于买入水价的售水价,将水售给需水用户。

12、别让“环保英雄”潘岳感到无力

来源:中国网 2011年02月14日

http://news.sohu.com/20110214/n279326986.shtml

  冰川融化、森林消失、极端天气肆虐,这些都使“环保”成为世界热门议题。那么,哪些人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哪些环保先锋能够给出根本的解决方案?哪些政治家们有能力推动整个社会和工业生产改变目前的行为方式?英国《卫报》周末杂志近日评出了50名能够“拯救地球”的环保英雄,其中四名中国人榜上有名,分别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环保人士马军,科学家和企业家施正荣以及电影导演贾樟柯。(1月11日《新京报》)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被《卫报》评审团形容为一个英雄。评审团指出,2007年,中国作出了承诺,坚持“绿色”、科技先导、可持续发展型道路,潘岳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潘岳成为了环保界的英雄。潘岳积极推动环保的工作获得了国家领导人决策上的回响,重视可持续、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策略。“潘岳走在最前线。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需要他成功。”

  但事实上,“走在最前线”的潘岳,尽管他一路致力于环保的努力让决策层越来越重视环保、让环保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潘岳始终伴随“无力感”。关于几次环保风暴,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我们什么手段都试过,从私下劝说,到通报,到叫停,到签署责任书,但仍然没有明显起色。”甚至是一种无奈,“环保总局既不能直接叫停项目,罚款也不能超过20万元,不能撤官员的职,连自己的地方部门都管不了,怕它什么?就让它在媒体上喊两声吧,反正喊也是白喊。”

  潘岳几乎用尽了所有手段,不管是职权赋予的,还是能够影响到国家决策层的,而最近潘岳更是把环保放在保护生存权的高度。1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下属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布“环保民生指数2007”调查,66.9%的公众认同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身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就此表示,在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成为公众健康的威胁时,保护环境首先就是保护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权首重。环境与生存、发展的关系极其重要,由此而生的是人们的环境权与生存权、发展权,后两者是人权中最重要的、也是首位的。此时潘岳强调环境保护对人们的生存权的价值,其用意不言自明。

  但潘岳的努力会不会继续让他的无力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也达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正如潘岳所言,“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环境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但问题是,在GDP增长与环保的天平上,潘岳在现有体制下不能将二者拉到平衡位置,更别说把环保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上。

  潘岳是个环保英雄,但这个英雄需要大众追随,更需要高级决策层的力挺。环保的关键不在民间,民间环保充其量是个氛围,环保能不能实现,还在于最高决策层的制度支持。只有用制度的力量把环保意识贯彻到各级官员心里、让环保成为官员头上一把悬剑,环保才能真正落实,潘岳也才不会时常感到无力。

13、响水谣言背后的环保恐慌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2-14 王培霖 李晨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76376.html

多年来隐藏在响水县陈家港镇居民心中对当地环境的担忧,才是事件更深刻的原因。

昨天,江苏响水县政府通报,响水爆炸传言引发恐慌奔逃事件,已有2人被刑拘,另有2人被行政拘留。其他几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仍在审查和侦查之中。

传言无疑是引发此次大规模奔逃事件的直接动因,但多年来隐藏在响水县陈家港镇居民心中对当地环境的担忧,才是事件更深刻的原因。

万人“大逃亡”

2月10日凌晨,化工厂密集的陈家港镇居民之中迅速流传着一个消息,称陈家港化工园区一家化工厂要发生爆炸。恐慌之下,周围村镇万余人冒雪连夜奔逃。

响水县位于盐城、连云港交界处,事发地陈家港镇东临大海,故所有人都往西边——即响水县城方向奔逃。沿途各种汽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电瓶车搅在一起,十分拥堵。其间,一辆载有十余人的农用车在奔逃过程中不慎翻入河中,导致4人死亡、3人受伤。

有人在网上发帖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称“简直就是2012的逃亡现实版”。

响水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周厚良表示,当日加入奔逃大军的人涉及陈家港等4个乡镇的30多个行政村,超过1万人。

 “都往响水县城方向跑,马路都堵死了。”家住响水县城的张师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当夜场景颇为“壮观”。

天亮之后,随着各种澄清消息的传播,人们逐渐稳定下来,原来虚惊一场。

事后,响水县委将事件定性为“纯属谣言引发的一起恐慌事件”,并称,公安机关正在调查造谣惑众者。

响水县常务副县长许德智事后对媒体表示,经调查,这是一起“谣言引发的恐慌”,警方已经锁定的嫌疑人中,有一名是当地工人。据初步判断,此次事件系这名工人看到化工园区一家企业在排放气体,误以为是发生泄漏,随后打电话给其朋友说“有泄漏赶快逃”,最后一步一步扩散,并逐步误传为“化工厂要爆炸”,最终引起一场大规模奔逃事件,但也不排除是有人故意为之。

此前当地居民对媒体表示,事发当晚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这也是促使许多人奔逃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许德智所说的“排放气体”具体是何种气体、是否会造成污染,截至发稿时,本报记者未能从响水方面获得答案。

身边的“定时炸弹”

江苏省拥有的海岸线长达953.9公里,而从盐城到连云港的苏北海岸线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在这条海岸线上,矗立着6座以上的沿海化工园区。

 “近年来浙江、苏南一带大批化工厂转移到苏北,很多都集中在响水、滨海等地。”上海一家化工物流企业老总告诉本报记者。

此次事发地陈家港化工园是江苏省级化工园,2002年投入使用,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设有化工生产区、生活服务区、污水处理区、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四大功能区。园区内分布40多个化工厂,主要从事医药、农药、生物化工制品、石油化工等。

村民们的恐慌,不仅来自化工厂区刺鼻的气味,更来自近几年园区发生的两起事故。

2007年11月27日,园区内的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重氮盐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2010年11月23日,引发此次谣言的主角江苏大和氯碱化工公司曾发生氯气泄漏,导致下风向的江苏之江化工公司30多名员工中毒。

新华社引述附近村民的描述称:“一听说化工厂要爆炸,不管是不是谣言,先跑再说,保命要紧,而且大家确确实实闻到了刺鼻味道。”

很多村民对新华社记者说,化工园区就像身边的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整天心悬在半空中。

尽管号称“生态化工园区”,但曾有媒体就以图片报道的方式也指出,响水的这一化工园区曾直接向周边的灌河里排放化工污水,被污染的河面上都形成了一条“黑龙”。此外,该化工园区裕廊码头附近,隐藏在草丛里的排污口也向灌河里排放过污水。

 “以前河里鱼虾都能吃的,你看现在哪里还有鱼虾了?”响水当地一位居民向本报记者说道。

不仅仅是响水一地,江苏省其他部分化工园区的污染问题也受人关注。

在江苏淮安季桥镇的楚州化工集中区,央视去年11月29日播出的《焦点访谈》称,那里白天与夜晚完全是两番场景:一到晚上,工厂“亮”了起来,一家名为开源化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滚滚黑烟。央视记者表示,当地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报告则显示,连云港临港产业区企业也曾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进黄海海滩,造成当地渔民养殖的贝类海产几乎全部绝收。

14、化工区治污须再敲警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02月14日

http://news.hexun.com/2011-02-14/127282468.html

  在江苏省响水县,一则“化工厂爆炸”的谣言,竟然导致万余人逃亡。据悉,当日加入出逃大军的人涉及4个乡镇的30多个行政村。在逃离过程中由于拥堵,发生交通事故并导致4人死亡。

  这是一起典型的悲剧。许多人在指责,“谣言之害猛于虎”。确实如此,如果不是谣言的迅速传播,那么也就不会导致相当数量民众的恐慌,更不会有人员伤亡的惨剧发生。目前,警方已经拘留数名涉嫌传播谣言的犯罪嫌疑人。

  回顾这个事件时,人们也很惊奇,30多个行政村的村民何以如此盲信传言,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争相离家出逃?这就跟这些村民所居住的区域有关。他们均居住在陈家港化工园周围,平日对园内化工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有所耳闻,有人还受过污染之害。

  从这个背景可以看出,响水悲剧的根源在于化工区周围民众对化工企业潜在的污染事故怀有恐慌心理,这种恐慌心理往往也有过往的经验与事实为佐证。据报道,陈家港化工园内近年里就出过两起较大的安全与污染事故,因此,一旦有相关谣言传开,便很容易信以为真,出于逃生本能,上万人弃家出走也就不奇怪了。

  响水县的这起悲剧,值得检讨之处不少。比如,政府部门针对谣言传开之后的应急管理就不到位,没能及时公布真相,宽慰人心;又比如,生活在化工园区周围的民众逃生知识与安全知识普及也相当不够。不然,偌大一片土地上,又何至于为了急着逃生而发生交通事故呢?

  当然,更值得检讨的,仍旧是当代中国无可回避的重大难题——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在陈家港化工园周围一些民众的眼里,园内化工企业不仅释放出了难闻的工业气味,更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身危害。“化工园区就像身边的一颗炸弹”,当地村民说出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问题。

  化工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这个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这一点没有疑义。同时,化工产业也不等于高污染企业,简单地将化工企业与高污染之间画上等号,不客观,也不公平。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我们也要看到,当下许多的化工企业,特别是成片开发的部分化工园区,确实与污染问题紧密相关。

  尤记得2009年3月,响水县所在的盐城市曾发生过一起惊动全国的市区断水3日的事件。这起事件,就是因为一家化工企业的胡乱排放所致。在这起事件的背后,正是盐城以“化工立城”之困。其实,不独盐城市区,化工产业困扰当地环境的问题,还较普遍地存在于该市所辖的一些县域。响水便是例证之一。

  延伸出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围绕着各地化工园区的污染投诉,可谓不胜枚举。近些年来,随着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化工园区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与改善。但是,在部分化工园区,化工企业污染周边村庄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一些村民很悲愤,在家乡的土地上,经济虽然发展了,却已无法平静地安顿自己的一个小家。

  化工园区的污染之困,原因出在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不惜降低治污标准;二是一些地方在承接发达区域转移出来的产业时,不顾“高污染”这根高压线,盲目承接;三是少数地方政府对于进入化工园区的化工企业,监管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民众投诉,也是敷衍了事;四是部分企业为利润计,不顾及员工及周围民众健康,随意降低治理标准,等等。

  说到底,种种饮鸩止渴行为的出现,是人的问题,而不只是因为化工企业的属性。如果化工企业按照环保标准行事,如果政府部门按照规章执法,那么,诸多化工园区定然不会成为民众心里不定时的“炸弹”。换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全依赖于人的选择。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摆在眼前:众多化工区的治污问题,还须再敲警钟。民众的健康决不能让位于企业的利润,否则,地方经济再发展,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但愿此次响水的悲剧,能唤醒一些人麻木的认知。

15、“滇池卫士”何时不再“一个人战斗”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11年02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2/14/c_13730511.htm

  新华社昆明2月13日专电(记者陈鹏)云南农民、“滇池卫士”张正祥最近入选国家形象宣传片,他的事迹正被全世界知晓。但他本人并不十分在意这事,他最在意的是:某地又有人破坏滇池环境,你们管不管?!

  他一直在“战斗”,也一直在“一个人战斗”。出生于滇池边一个小渔村的他30年前就开始和“围海造田”对着干。2002年,因揭露滇池边的西山面山采石点严重破坏环境,他被凶残的“老板”恶意报复,右腕骨粉碎性骨折至今未愈,右眼几乎失明;很快,妻子孩子受他“连累”先后离他而去,最近几年他连固定住处都没有,饿了就上农民家里吃,累了就找个地方睡……

  这些年他记不清究竟因一己之力告倒了多少“老板”“贪官”,更记不清又有多少人因他越来越大的名气找到他,“大多是环保的案子,全省到处跑!”他成了正义的化身、“毫不妥协”的样本,很多案件通过他的奔走得到有效解决。那些慢慢积累的荣誉:2005年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2007年“昆明好人”、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等,既不断地使更多的人了解他,更给了他战斗下去的力量。

  其可如今的张正祥每每回头,身后依然空空荡荡,“没人跟上来,没人愿意像我这样战斗,更没人愿意过我这样的生活!”“滇池保卫战”艰辛无比,张正祥既不向利益集团妥协,也不惮于与政府的不当行为叫板。他不怕别人骂他“拎不清”、神经病,不怕威胁和收买,真正让他痛心的,是孤独。

  英雄值得崇敬,但“孤胆英雄”现象发人深省。张正祥还缺少足够的社会力量作为他强大的后盾。他本人已做好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准备,但当他停下脚步,滇池的环保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威胁?

  像英雄一般登上媒体是轻松的,然而生活总得“落地”。这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但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也在升级,滇池乃至全国各地的环保依然不容乐观、刻不容缓。为此,63岁农民张正祥仍将带着他失明的右眼、残疾的右手四处奔走,继续战斗。

  “希望有人接替我。或者,我不用战斗人们就能自觉保护滇池了。那么,我就算死了,也会笑醒的。”他说。

16、人民日报:减排不能走过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2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912468.html

  从数据里挑毛病、找问题、挤水分……环保核查组奔赴各地核查减排情况,让我们看到节能减排,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一场硬碰硬、敢较真的严肃任务。

  较真的背后,源于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现实。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资源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离开环保谈发展,难以为继、不可持续。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则是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面对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多重任务,地方的压力的确不小,但绝不能因此对减排大打折扣。无论是采取弄虚作假方式虚报减排数据,还是以关、停等手段牺牲民生幸福换取减排达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背离环保约束机制的初衷。地方政府唯有转变发展方式,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做好减排工作,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等技术,才能把减排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部门也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理顺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实施有利于生态环保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政策,促使我国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罗彦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