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10-13

 

十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保护河流-为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大会系列报道:

1、“保护河流-为了人与自然的生存”之三――水和能源都是商品吗?

 

NGO在行动之气候变化:

2、新浪环保:    环保特刊:中国NGO首次集体亮相国际气候谈判舞台

http://news.sina.com.cn/z/tianjinhuiyi2010/index.shtml

3、中国环境报:   气候变化NGO在行动:减碳从13亿中国民众做起

http://env.people.com.cn/GB/12940138.html

4、中国环境报:   走向国际气候谈判舞台  草根NGO准备好了吗?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10/t20101012_665032.html

 

腾讯绿色特别策划《绿问》第12期内容:

5、腾讯绿色:    专访卢思骋:中国NGO必须在差异中团结起来

http://news.qq.com/zt2010/talklu/

 

“匈牙利铝厂有毒废水泄漏”追踪报道:

6、中国新闻网:   照片显示匈牙利铝厂6月时已有毒水流出(图)

http://news.sina.com.cn/w/p/2010-10-13/113221266733.shtml

7、广州日报:    图文:匈牙利红色废料污染绵延达十五公里

http://env.people.com.cn/GB/12935482.html

8、重庆晚报:    匈牙利官员称再次出现有毒泥浆泄漏不可避免

http://env.people.com.cn/GB/12935443.html

9、中新网:     匈牙利铝厂毒水泄漏 生态灾难再次重演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013/001293.htm

10、天津网:     匈牙利铝厂毒水泄漏 生态灾难为何阴魂不散

http://news.qq.com/a/20101013/001485.htm

 

环境资讯:

11、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决定建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补贴牧民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0-12/192721261086.shtml

12、荆楚网:     长江委32年后再探长江源 重点锁定源头生态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09/201010/t1482983.shtml

13、南海网:     南水北调水量或不能满足需求 水资源失衡或加剧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0/671286932861_1.shtml

 

地方信息:

14、南方日报:    广东佛山:顺德建成国内首个纳污河段水质自动监测站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10/t20101013_323766.html

15、安徽日报:    皖八家严重污染企业被“挂牌督办”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0-13/2583512.shtml

16、人民网环保:    湖南已有32个村现高危外来物种扶桑绵粉蚧(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2940409.html

 

环境曝光:

17、证券日报:     晨鸣纸业子公司身陷烟尘 再遭环保部门处罚

http://www.chinanews.com.cn/stock/2010/10-13/2583321.shtml

18、浙江在线:     家家有井为何到邻村拉水喝 村民怀疑化工厂污染水源

http://env.people.com.cn/GB/12937401.html

 

气候变化:

19、第一财经日报:   中美天津回合:京都议定书 VS 哥本哈根协议

http://news.qq.com/a/20101013/001034.htm

 

特别推荐:

20、腾讯绿色:     《环境教育》第9期:环保NGO在行动

http://news.qq.com/a/20101013/001389.htm

 

地球故事:

21、第一财经日报:   探访汉堡:绿色之都与智慧之城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06681.html

 

环境时评:

22、21世纪网:     环评何以成为创收工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3/wMMDAwMDIwMDgwMQ.html?source=hp&position=comment

23、中国经济时报:   如何看待环保部门成企业最大负担来源

http://www.cet.com.cn/20101013/b1.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保护河流-为了人与自然的生存”之三――水和能源都是商品吗?

文图 汪永晨

 

水是不是商品,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且争论越来越大。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西亚的一些国家,有关水资源的私有化,那里的人们正在深深地担心着。

2010年10月4日,“保护河流—为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大会分成几组到古镇塔玛卡附近的河流考察。我去的地方是阿塞别亚诺水库和伊蒂索私立大学。

走向峡谷的路上

波里亚朵峡谷

峡谷里的仙人掌

阿塞别亚诺水库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位于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瓦哈拉附近的波里亚朵峡谷中。峡谷里的圣地亚哥河流经560公里后,流入太平洋。所在地海拔有1500米。76000平方英里的盆地是在热带雨林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阿塞别亚诺水库年久失修已经废弃。但是一座更大的水库正在准备之中。

废弃的水库

恢复了自然的水瀑

静静的峡谷在等待着什么

卢比塔是住在这里的原住民。她能说得上来自己家乡有590种动植物、280种昆虫、180种鸟类、53种哺乳动物、43种两栖和爬行动物、940种花花草草。

卢比塔告诉我们,家乡的水电站是1945年开始修建,大坝有90米高。1949年开始发电,为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瓦哈拉供电。

2009年,联邦政府决定要进一步扩大这里水能资源的开发。所以正在筹建新的大坝。

卢比塔说,早在五年前,科学家在考察中就警告过,这里是地震和地质活跃地带。可是住在那里的40户人家的150位移民还是被迫搬迁了。在那里已经住了四代的,不肯离开家乡的卢比塔家也被断水断电了。

这以后,卢比塔找过当地官员,也找到过国会议员。

这期间,就是不肯搬家的卢比塔先是被告之,你要是搬了,可以给你140万比索,随后又升到200万,240万,250万。卢比塔说,我不要钱,我要的就是住在我的祖先留下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我的家。后来,卢比塔竟然还受到了一些科学家和律师的劝说。

卢比塔说,连她自己也不相信,在她的家乡建大坝的计划,最终被取消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又可以像自由飞翔的小鸟一样飞在家乡的峡谷里了。

卢比塔家乡的峡谷

穿黄衣服的是卢比塔

卢比塔的家就在这峡谷的深处

峡谷中

可是就在不久前,卢比塔听说,政府的一个新计划,可能会在自己家乡进行。但她说,不管怎样,我都不会停止祈祷和呼吸。

离开卢比塔的家,我们的中饭是在这样的峡谷与花丛中吃的。大自然的美,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体会着卢比塔对家乡的感情。

峡谷中的地

峡谷中的花花草草

长在峡谷中的仙人掌

长在峡谷边的仙人掌

感觉着峡谷的我们

离开峡谷,我们一行人到了位于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瓦哈拉的伊蒂索大学。大学国际部主任在介绍中说,我们这个大学有三个不同要特别说一下:沟通、讨论、辩论。

主任说,我们学校不只研究学术上的问题,我们更要研究、讨论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上当今居民碰到的问题。水,暴力,这些都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我们这个大学为正义,为道德而工作。这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类的责任与义务。

伊蒂索大学校园

读书

操作间

做模型

瓜达瓦哈拉市水调查部的官员在和我们的座谈中介绍,他也是伊蒂索大学的研究人员之一。他们研究的是水与公民的冲突,水与健康的问题。

这位水官说,这些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事。而他们的研究,更强调市民参与式的讨论。这种参与式的讨论有专家、社交团体,也有官员。讨论的话题有水的文化、水的权利、河流的污染、污水处理、工业用水量过大、如何留住雨水。 

这位水官说,这些都需要公众参与,官方不可能什么都想到。我们就是要找出公众参与的有效方法。然后制定公共政策。他还说,对于负责水的官员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要更有效地工作。 这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上的支持。但要真正解决当地水的问题,需要所有的人,特别是利益相关群体,对自己的意愿都有所表达。

水官说:现在媒体对我们这些做法也有所报道了,不过,媒体更感兴趣的是水的私有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并不希望我们的水文化,因受到媒体干扰而改变。他们有时候是受利益群体所操控的。

公共事业不应受政治干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能做到,不知有多难。但财政上的管理,是公众的,就应该要有公众的参与。墨西哥的这位水官的话,很让在大学里参加座谈的人刮目相看。

瓜达瓦哈拉的地形

瓜达瓦哈拉的河

被改变了以后的自然

校园里的壁画

校园里的树

伊蒂索大学里的这位教授说:瓜达瓦哈拉14世纪开始被殖民。那时河流,山脉提供我们足够的水,现在八个地区的领导都在管这个区域,没有整合。历史看,这里有瀑布、有岩石、有火山、有平原、高原、还有冷泉,充满了丰富的水源。恰巴哈是很高的峡谷,我们还有不同的盆地和森林。

现在,瓜达瓦哈拉有800万人口。地下水越来越少,因为人多,又没有好的保护资源的政策。森林消失了,水被大量地超采,然而浪费掉的又差不多占到了40%。我们没有学会如何节约,不论是在城市里还是乡下,对水都没有有效率地使用。这是我们大学目前看到的问题,也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着出路。

在谈到水的有效使用时,巴西的一位参会代表介绍了他们国家目前碰到的大问题。她说,巴西有两种重要的水稻。种植这些水稻要抽取亚马逊河的水。而种植这些水稻的是大农场。很多人做过调查,大农场控制了我们的用水。控制了水,就控制了我们的国家。他们用了我们国家最好的河流,种黄豆,然后卖到美国。你们说,我们的水最后到了哪里。河里没有水,我们的孩子没有水洗澡,没有水可喝了。现在有70%的淡水是用来灌溉的,是大农场在用。而住在水旁的人没有水用。

所以这位教授说,水的私有化在巴西,是非常值得提醒的问题。我们要团结起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水和能源不是商品。水和能源不应该是商品。

印度的学者恩比,在我们与大学里的师生交流时提到:在印度,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水少,而是每个地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分配的不公平。很多水被浪费了,城市没有水用时,有瓶装水供给,乡下呢,那里的居民没有了水资源,也喝不到能保证健康的水。

恩比说,在这方面,世界银行,国际组织也要承担责任。他们在解决每一个城市的用水时,首先做的就是建大水坝,靠水库供水。而忽视了大自然的自然,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社会的不公平。

墨西哥的田地

墨西哥路上的人家

恩比说,政府要私有化水源,政府也希望水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我们能做什么,在阻止私有化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处理废水和最有效的用水。目前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是,我们国家现在开始了为行使水的权利投票。就是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解决水的问题。有关水的各种决定,不再仅仅是议会决定的了。公众投票决定的,如果他们干预,就是违法。有公众甚至提到了这样的高度,卖水就是卖国。

校园里的花

校园里的树

玻利维亚、巴西、瓜地马拉、俄罗斯的代表在座谈会的讨论中,一致说到的都是水不能私有化。水是公有财产,水的分配与使用要透明。如何做到透明与公平,我们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但这是我们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希望明天水成为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那么今天,我们就必须找出一条出路,为了自然,也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

我们中国代表没有在这个座谈会上发言。但这些讨论,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开拓。

墨西哥的夕阳

墨西哥的大自然

墨西哥的孩子们

明天,我们将要和湄公河流域,喜玛拉雅山的参会代表一起聊聊如何共同保护我们的江河。

2、环保特刊:中国NGO首次集体亮相国际气候谈判舞台

来源:新浪环保 2010-10-13

http://news.sina.com.cn/z/tianjinhuiyi2010/index.shtml

3、气候变化NGO在行动:减碳从13亿中国民众做起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10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940138.html

  中国本土公民社会组织在公众宣传、政策倡导、社区工作等方面具备优势,并在这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他们走向基层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中国本土公民社会组织也将不同的企业纳入进来,通过推广能效标识,促进企业提高冰箱、空调等电子产品能效,缩小企业自身碳足迹,更将低能耗产品普及到大众家庭。

  这些面对13亿中国民众和新兴中国企业的工作正在被中国中央政府采纳,形成全国性政策。同时,本土和国际的公民社会组织更通过调查研究和政策倡导,能直接推动中国政府出台更为实质性的气候与能源政策。

  案例一

  城市家庭节能减排

  2009年,自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正式启动,并于2010年在北京的200多个家庭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居民用电摸底调查和用电项目检测的基础上,为这些家庭量身定做经济的节电方式。项目组将这一套可测量、可量化并容易获得公众支持的节能行为整理成家庭用电能源优化方案,向更多城市居民推广。

  案例二

  “无车日”倡议以及低碳出行系列活动

  2005年,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环保民间组织发起了首次“无车日”倡议活动,得到了很多公众的积极响应。此后,环保民间组织开展了很多丰富多样的活动,推动民众选择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

  2010年,自然之友正式启动了“低碳出行项目”,对北京市内尤其是地铁沿线的自行车停放、租赁系统进行了调研,发布了一张“北京骑行地图”,方便骑自行车出行者参考和使用。

  2007年,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美国环保协会发起了“绿色出行”项目,全国多家环保民间组织加入了“绿色出行网络”,在各自所在地区推动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

  案例三

  26℃空调节能行动和节能20%公民行动

  2004年,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自然之友、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绿家园等6家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建议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将空调温度调至不低于26℃,以节约能源,并缓解燃煤发电引起的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问题,得到了4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的支持和相应。

  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2007年。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规定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

  在2007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基金会、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组织依托“26℃空调节能行动”形成的NGO合作网络,发起了“节能20%公民行动”。参与这一活动的40多家机构遍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等17个省、市、自治区。

  通过共享活动创意、网络及成果,“节能20%公民行动”扩大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影响。

  案例四

  节能建筑推广

1998年,安泽国际救援协会将生态节能草砖房技术引进到中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和西北的青海省。这种技术利用稻草、秸秆压制成草砖,然后将其填充到房屋框架结构之中,利用草砖良好的隔热性达到保持室温恒定的功效。这项技术能够让当地居民冬季采暖期的煤炭用量降低50%~68%,而在夏季能够保持室内的干燥和凉爽。节能、环保是草砖房项目得以在经济和环境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节能草砖房项目获得了2005年的世界人居奖。

4、走向国际气候谈判舞台  草根NGO准备好了吗?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0-13  陈媛媛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010/t20101012_665032.html

  由中国政府承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二次会议及《京都议定书》第十四次会议10月4日~9日在天津举行。在此次会议观察员群体中,有一批来自中国本土的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环保NGO),他们在场内和场外,积极展示中国民间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中所做的努力,呼吁国际上政府方的谈判代表以气候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气候变化中的弱势人群,提供更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

  现场

  会场内外的绿色脉动

  10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之前,国际全球气候行动联盟(TckTckTck 运动)和中国本土NGO一道展开了一幅长7米、宽3米,由来自中国和全世界的数千张气候关注者照片拼成的“气候长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画卷上盖下了刻着“众志成城”的中国印。

  由于气候变暖,长江源最大冰川——岗加曲巴冰川近40年退缩4000米。中国本土环保NGO“绿色江河”在此次会议上公布了一系列考察数据,并将不同历史时期航空图片、遥感图片和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每一位与会代表和公众直观地看到全球变暖给这里带来的变化。

  为促使各国尽快达成一个公正有效的协议,10月6日,自然之友等近60家中国环保NGO共同表明立场,要求各国直面气候变化挑战,呼吁各国立即加入全球低碳竞赛。

  这样的合力发声,是中国民间组织“绿色中国,竞跑未来”主题系列活动的一个部分。“这是中国NGO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规模最大、最密集、形式最多样的一次活动。”“绿色中国,竞跑未来”主题系列活动协调人卢思骋说。

  历史

  从小试牛刀到大显身手

  为充分展示中国民间对延缓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中国NGO在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主会场外,组织了20多场边会。

  会场内外,随处可见东道国环保NGO的摊位和宣传单,令许多与会外国代表和媒体印象深刻。

  中国环保NGO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历史并不长。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上,中国青年组成一个代表团以NGO观察员的身份参加气候变化谈判,这是中国环保NGO第一次组团参加,虽然参与人数较少,青年代表团的团员们还是活跃在会场内外,展示了中国民间为应对气候变化做的工作,并对改革会议议事规则提出了建议。

  2009年,中国本土共有20余家NGO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这次气候变化大会上,很多国家都是组团参加,不仅有政府的谈判代表、学术专家,还有民间组织,这些民间组织通过开展政策建议、知识建构与传播、游说与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气候谈判的进展。中国本土环保NGO积极展示,影响了一度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一位多次参与气候谈判的某国际NGO驻中国气候项目官员这样说。

  通过参与这次气候谈判会议经历,NGO迅速意识到,NGO可以在气候谈判中发挥更积极、更有推动力的作用。

  虽然此次会议不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级别很高的会议,不会形成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首次在中国本土举行,中国环保NGO充分利用了主场之便,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行动

  让气候变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中国本土环保NGO长期关注气候变化议题,走向基层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公众节能减排意识,并努力寻找这一全球性问题和其他本土环境问题的结合点,从提高能效、减少排放、气候灾难救援等多个角度,努力推动政府出台积极政策。

  2004年开始,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经过6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国务院发文规定了“夏天建筑物里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这是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正在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很好案例。

  卢思骋认为:“NGO在一个点上集中力量做了件小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做过,但通过慢慢滚动和媒体的传播,有更多NGO参与进来,慢慢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接受了,政府的政策也跟着变,甚至有一些企业的行为也会改变。”

  态度

  政府逐步认可了NGO作用

  随着参与气候变化活动的深入,中国本土NGO逐步走向成熟,政府也逐步认可NGO在减缓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NGO在会议第一天与一些政府代表团交流时,中国谈判代表提出,如果中国NGO在国际谈判中对于谈判的一些技术细节能够参与进去,给出更有技术含量的建议,可以帮助谈判国间的沟通和推进共识形成。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是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气候谈判和节能减排的高级别官员。10月8日下午,解振华与部分NGO见面,畅谈两个小时。

  中国NGO代表费晓静向解振华提问:“您对中国的NGO有什么期望?您认为政府和NGO之间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

  解振华回答说:“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最近这几年开展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在9个领域开展了很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NGO 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NGO能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社会、百姓、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解振华表示,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也能够经常和国内的NGO交换意见,开展一些对话,听听NGO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政府的工作提出一些监督意见。

  不足

  参与气候变化活动能力较弱

  中国NGO发展时间较短,只有十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国际NGO在倡导力和活动能力上都有明显差距。

  自然之友气候项目协调人窦丽丽告诉记者,中国本土NGO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会议成本比较高,中国环保NGO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活动经费都是由国际组织资助的,加上国内NGO参与会议的途径有限,参与活动的形式与国际NGO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留给中国NGO的施展空间十分有限。但她坚信,随着中国政府越来越开放,NGO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一个在谈判现场的环保NGO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停滞不前的时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想在现场找到严重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参会者,遗憾的是,现场找不到这样一个人。

  这个细节让中国本土环保NGO很受启发,如果气候谈判会议更加开放,让更多气候变化见证人参与气候谈判,展现气候变化对底层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些感性的事例可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力量,有助于各国最终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绿色江河会长杨欣透露说,今年年底,联合国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新一轮气候谈判,“绿色江河”将携手冰川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者、当地居民,在大会上展示长江冰川剧烈变化以及环境的反应,通过科学家的考察数据和当地居民的现身讲述,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脆弱的高地环境,关注高地生活的弱势人群,尽快达成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已经结束,本土环保NGO人从热闹的边会各自散去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参与两个月后举行的坎昆会议,这对于中国NGO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再上一个台阶的机遇。

5、专访卢思骋:中国NGO必须在差异中团结起来

来源:腾讯绿色 2010-10-13

http://news.qq.com/zt2010/talklu/

嘉宾介绍:

卢思骋

天津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中国NGO“绿色中国,竞跑未来”系列活动总协调人,全球气候行动联盟中国项目统筹,曾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SEE基金会)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创立国际环保NGO绿色和平中国办公室,并担任中国区项目总监(1999-2009)。

联合国天津气候谈判大会特别专题[详细]

精彩观点:

· 环保组织中个别年轻人自以为是,不负责任,不愿下苦工,不愿做基础的工作,只爱光环,陶醉在镁光灯中,这是在拆中国NGO的台,绝对是帮倒忙。

·一直到七月下旬,有关方面才正式公布天津会承办这场谈判。中国NGO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其时间之紧迫、其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因此,对中国的环保NGO而言,天津会议其实不是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 中国NGO内部,至于抢资源啊,划地盘啊,各自为政啊,我觉得非常没有必要。

详细内容请点击网址:http://news.qq.com/zt2010/talklu/

6、照片显示匈牙利铝厂6月时已有毒水流出(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0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w/p/2010-10-13/113221266733.shtml

6月拍摄的这张照片12日公布,显示铝厂贮水池大坝早已有红色物质流出。

  中新网10月13日电 据外电报道,4个月前拍摄的一张航拍照片显示,泄漏有毒废水的匈牙利铝厂贮水池,已有少许红色物质流出围墙。照片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给铝厂颁发安全证明的核查人员可能忽视了这些警示信号。

  照片显示在贮水池北侧围墙有明显红色软泥泄漏的迹象,正是这堵墙在4日部分倒塌倒置重大生态灾难。这张照片是由Interspect公司拍摄的,这是一家专为环保工程拍摄航拍照片的匈牙利公司。

  Interspect公司主管巴科(Gabor Bako)说,他是在6月11日拍摄的这张照片,距离有毒废水泄漏接近4个月的时间。他说,公司让大学及环保团体观看了这张照片。但是在有毒废水最终泄漏前,“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

  虽然Interspect公司在匈牙利全国拍摄了诸多可疑地点的照片,但是巴科说:“我们不是建筑工程师,也不是专家,我们无法断定照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11日被逮捕的匈牙利铝生产贸易公司常务董事佐尔坦。巴康伊(Zoltan Bakonyi)将于13日首次出庭受审。警方12日发布声明称,巴康伊犯有玩忽职守罪。他没有做好在一旦发生有毒废水泄漏时,发布紧急警报与救援计划的相关准备。

7、图文:匈牙利红色废料污染绵延达十五公里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10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935482.html

  本报讯 匈牙利自10月4日遭受所谓的“红色污泥”有毒氧化铝废料污染后,遇难者12日已达8人。

卫星照片(上图)清晰显示,有毒废料污染的红色河流绵延近15公里,已经扩散到河道两岸以及居民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11日说,这是一场人为疏忽引发的灾难,不应由纳税人“埋单”。 (宗禾)

8、匈牙利官员称再次出现有毒泥浆泄漏不可避免

来源:《重庆晚报》2010年10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935443.html

有毒废料扩散到居民区

  匈牙利自10月4日遭受所谓的“红色污泥”有毒氧化铝废料污染后,目前遇难者已达8人。通过卫星显示,有毒废料污染的红色河流绵延近15公里。

  污染渗透河床底部土壤

  俄新社10月11日报道,卫星照片清晰显示出有毒废料已扩散到河道两岸以及居民区。照片显示,污染河道有15公里长,50米宽。分析指出,污染已渗透到河床底部的土壤,这比河水被污染更糟糕。

  再次出现泄漏不可避免

  匈牙利负责环境保护的国务秘书伊雷什·佐尔坦10日说,4日发生泄漏的铝厂再次出现泄漏不可避免。这座铝厂废料池防护堤的北墙9日出现多处裂缝。一条长25米的裂缝10日上午扩大,无法修补。整面北墙会在“一天或一周内”坍塌。伊雷什说,新一轮泄漏废料可能波及区域包括先前遭受污染的部分地区,但不会出现新污染区域。

  防护堤或三天内建成

工程人员10日在西部科隆达尔村紧急修筑一座防护堤坝,以防新一轮红色废料侵袭。这座紧急堤坝长600米,高5米至7米,可防止仍储存在废料池中的大约50万立方米废料泄漏。专家希望,防护堤能在三天内完工。匈牙利官员说,截至目前,泄漏对航道造成损失以及废料污染的罚款总额已达至少9700万美元。

9、匈牙利铝厂毒水泄漏 生态灾难再次重演

来源:中新网2010年10月13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01013/001293.htm

中新网10月12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匈牙利一家铝厂废物池10月4日发生泄漏,迄今已造成8人死亡,150多人受伤。有毒废水并流入流经多国的多瑙河,造成重大生态灾难。发生泄漏的废料池护堤北墙10月9日出现多处裂缝。匈牙利官员称,北部受损围墙已无法修复,铝厂废水第二处泄露将无法扼制。虽然匈牙利与欧盟等各方正积极善后,然后此次生态灾难何时才能彻底平复,目前还无法知道答案。匈牙利政府逮捕了铝厂负责人,并将铝厂收归国有。但事故已经发生,人们必须认真总结教训。

肇事铝厂被接管 负责人被捕

匈牙利警方当地时间11日逮捕了毒水泄漏铝厂的负责人佐尔坦?巴康伊(Zoltan Bakonyi),并做进一步质询。同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指责此次事故中的“人员疏忽”,政府将对该铝厂处以最高7300万欧元的罚款,并暂时将这家私人铝厂国有化。

匈牙利国会议员12日以336票赞成,1票反对,13票弃权的压倒性投票结果通过议案,决定将肇事的MAL匈牙利铝生产与贸易公司收归国有。

根据这项法令,匈牙利政府将在MAL公司管理层安插自己的代表,让其负责处理此次有毒废水泄漏事故。这项法令在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来签署后将正式生效。

据报道,肇事铝厂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奥伊考,在匈牙利拥有3处工厂。2008年年收益约为1.57亿欧元,其首席执行官马丁?诺姆林的个人资产位居匈牙利百大富豪榜第21位,共计8500万欧元。

可能继续泄漏

据报道,发生泄漏的废料池护堤北墙10月9日出现多处裂缝。截至10日,废料池西北角,即混合泥浆、水的废料4日泄漏之处,依然呈现一处50米宽缺口。

匈牙利负责环境保护的国务秘书伊雷什?佐尔坦10日表示,发生泄漏的铝厂废水池北部受损围墙已无法修复,铝厂废水第二处泄露将无法扼制。这座铝厂建有多个废料池。每个废料池长度大约600米,最大宽度460米,形似水库,周围护堤上栽有树木。

伊雷什介绍说,工作人员7日发现铝厂废水池出现另一处47厘米长的裂缝。专家预测,出现裂缝的铝厂废水池墙体将会在约1周内坍塌。

目前,一座高10米、长600米的防护坝正在抢修中,旨在保护该地区目前尚未受损的房屋。铝厂废水第二处泄露一旦发生,其泄淤泥浆的数量将更多,并将流出500至1000米,治理人员计划将流出泥浆残渣和废水引入一座新建的蓄水池。附近水体也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污染。匈牙利官方仍将继续集中力量保护多瑙河主体。

各方积极善后

匈牙利大批消防和救援人员以及警察在事故发生后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匈牙利军队也参加了救援行动,匈西部3个州实施紧急状态。匈牙利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污染,相关部门的检测人员每隔数小时就检测一次水质。

为帮助在这一灾难中受损失的人,匈牙利政府已设立了“匈牙利救济基金”,同时公布了捐款账号。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在铝厂废水泄漏灾难事件中,对责任人的惩罚要与造成的损害成比例。

事故发生后,多瑙河下游国家也迅速积极采取防范措施。罗马尼亚提前预计了迎来受污染水流的时间,并且每3小时就检测一次水质。

匈牙利内务部长平 (微博)特?山多尔表示,欧盟将派出5人专家小组来匈牙利评估铝厂废水泄漏事故造成的后果,匈牙利是否接受外国援助将取决于这个专家小组的评估结果。

欧盟委员会的公报显示,这5名专家分别来自法国、比利时、瑞典、奥地利和德国,专家小组到达匈牙利后,将立即前往事发地点,在4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评估铝厂泄漏的有毒废水对环境,特别是农业用地、水源和动植物造成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有毒废水对环境的危害;提出有关城市和农村地区清除污染的最佳方案;进一步预测风险,评估所需帮助,为恢复受影响的自然环境、农业及城市用地提出解决方案。

生态灾难何时不再重演?

尽管匈牙利在事后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力求减少损失,但是政府在预防此类事故方面的疏漏仍然值得深思。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自然基金会8日发布公报称,该组织掌握的航拍照片显示,匈牙利铝厂有毒废水泄漏事件及有毒物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本可避免。

该组织称,早在今年6月,该铝厂有毒废水池的围堤就已破损严重,但当时却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警惕和注意。照片显示今年6月事发工厂的围堤已出现缺口,有毒废水正在渗漏,该工厂10号废水池的围堤残破不堪。照片同时显示,匈牙利具备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的必要技术手段。

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匈牙利对境内废水池进行排查,利用航拍监测该国境内多瑙河沿岸是否受到有毒废水污染,以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一家环保组织说,铝厂有毒泥浆是“匈牙利数量最多的有毒废物”,生产一吨铝会产生两吨有毒废物。匈牙利环境保护人士表示,他们多年来不断提醒政府注意国内铝厂有毒泥浆的危险。早在2003年就有报告指出,匈牙利共有大约3000万吨这种废物。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专家分析称,如果处理得当,炼铝后残留的红色废渣几乎不具危害。这家铝厂储存的废料未经足够处理是泄漏事件产生巨大危害的原因之一。

10、匈牙利铝厂毒水泄漏 生态灾难为何阴魂不散

来源:天津网2010年10月13日 喻满意

http://news.qq.com/a/20101013/001485.htm

人们总说,祸不单行。这话看来是真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还没有完结,远在欧洲的匈牙利又爆发了另一场环境灾难。

和切尔诺贝利一样,科隆塔尔这个匈牙利南部村庄从来就不想这样出名。10月4日,位于该村附近的一家铝厂的废物池突然溃坝,大量红色有毒泥浆涌入附近3个村镇。毒泥浆吞没了所遇到的一切:人、牲畜、车辆,房屋……附近一些小河流的生物几乎灭绝。已有7人在事故中死亡。

这些红色的烂泥是将铝土矿提炼成铝土的副产品。铝土是生产铝金属的基本原料。据报道,铝生产不但是高污染,而且是高耗能的产业。生产一吨铝至少需要耗费17000度电和1400吨水,同时产生一吨有毒废液,其中含有好几种有毒重金属。目前,这些废物和核废料一样无法处理,只能尽可能安全地储存。

尽管两次事故并没有联系,但是媒体还是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匈牙利铝厂溃坝事故泄漏的有毒废水数量几乎与墨西哥湾泄漏原油的数量相当;两者对人和动物都有直接致命的威胁,并将造成长期的危害。

事故发生后,两国政府都有意缩小事故带来的影响。尽管事故已经造成7人死亡,几条河流中的水生物死光,匈牙利官员称,有毒废水的危害已经得到控制,不会有什么后遗症。用匈牙利总理的话说,“多瑙河消化了废水,威胁已经被消除。”10月7日,美国调查漏油事件的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称,奥巴马政府在事故初期封锁信息,在后期宣布漏油已经消失,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原油停留在水下。

环保组织称,匈牙利铝厂事故所留下的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将像“定时炸弹”一样,可能渗入当地的饮用水系统和食物链或进入人们呼吸的空气中。

通常,工业环境污染不容易被一般消费者感受到。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连当地人都难以感受到。造成美国史上最严重环境灾难的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如果不是因为媒体的报道,地球上大多数人是无法知道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的。

对这次灾难的直接受害者而言,其恐怖之处不在于它的地理范围,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污染。带着恶臭的红色淤泥从各家的门前冲过。灾难来临时当地人正在吃午餐。一位当地人悲痛地向媒体描述废水来袭时的景象:他的妻子和刚刚会走的孩子紧紧地抓住篱笆,等待救援。由于废水有极强的腐蚀性,他的母亲被废水灼伤正在住院治疗。废水更冲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知道如何在未来重建自己的生活。

和石油一样,铝对我们现代生活太重要了:大到飞机,小到巧克力糖果纸都离不开它。然而,匈牙利的这股“红颜祸水”将蓝色的多瑙河变成了红色,再次提醒人类,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环保安全问题,潜在的生态环境危机,随时可能演化为现实的生态灾难。

或许,只有当灾难降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匈牙利总理说,要惩罚造成灾难的责任人,但对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和科隆塔尔村而言,可能已经太晚了!

11、国务院决定建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补贴牧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2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0-12/192721261086.shtml

  中新网10月12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

  会议指出,由于超载放牧和草原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草原退化严重,可利用面积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同时,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一)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每亩6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二)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每亩1.5元的标准对未超载放牧的牧民给予奖励。

  (三)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增加牧区畜牧良种补贴,在对肉牛和绵羊进行良种补贴基础上,将牦牛和山羊纳入补贴范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对8省(区)0.9亿亩人工草场,按每亩1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8省(区)约200万户牧民,按每户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四)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牧民转移就业。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会议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发挥牧民主体作用,建立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完善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核查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12、长江委32年后再探长江源 重点锁定源头生态

来源: 荆楚网2010-10-13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09/201010/t1482983.shtml

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30多年来,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源头,其生态环境到底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对下游生态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下周,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次长江源头科考将正式启程。

此次考察的江源位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这里是1979年确定的长江正源。昨日上午,长江委对本月21日奔赴江源考察的队伍进行总动员。

长江委曾于1976年和1978年组织了两次江源考察,确定了长江的正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30多年后,长江源头的水生态、水环境不可避免地随着气候变化、地质变化而产生新变化,而源头水文水资源的变化也会逐步影响到下游的水资源和水生态,比如水质、水深和流速等,显然也会对中下游富庶平原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指出,这是长江委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三次江源考察,也是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技术考察。其目的是重新审视长江源头,客观评价江源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现状,促进江源保护、加强流域管理。

据介绍,这次考察具体任务包括水文测验、水资源量调查、水生态考察、水环境调查、地理考察、冰川考察、气象考察、地质考察、江源区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监测与研究等九个方面,长江委和青海省参与的专家共近80人。

13、南水北调水量或不能满足需求 水资源失衡或加剧

来源:南海网 2010-10-1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0/671286932861_1.shtml

  据新华社电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重,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剧。“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用水方式转型最紧迫、水资源管理要求最严格的关键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四一说,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水资源刚性需求日益增强。胡四一介绍,“十一五”以来,北京每年增加54万人口,由此新增的刚性用水需求达6000万立方米;上海市每年增加近30万人口,由此新增的刚性用水需求达3000万立方米。北京市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他同时表示,我国工业化进程长期加速推进,全国能源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导致工业用水“十一五”以来增长100亿立方米左右,占全部新增用水的1/3强。过去一年中,国家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中部崛起等九个区域发展规划,出台了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这些区域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区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城市用水需求刚性增长,加上资源禀赋的变化,水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才能解决,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和挑战。

  胡四一介绍,“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不突破6200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0%。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效提高,重要流域和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地级以上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14、广东佛山:顺德建成国内首个纳污河段水质自动监测站

来源: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2010-10-13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10/t20101013_323766.html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培发)在经过3个月试运行之后,顺德区杏坛工业园纳污河段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下称“杏坛水站”)日前通过环境监测专家的验收评审,本月起正式投入运行。该站是国内首个纳污河段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为顺德支流上下游地表水进行远程分析和在线监控,从而为两岸的饮用水源提供科学预警。

据介绍,杏坛水站位于顺德支流中下游,在新涌桥下游(东南)方向大约1500米处。与一般水站处于饮水水源内不同的是,顺德支流是该区的纳污河流。随着杏坛工业园的发展,顺德支流接纳了园区及其邻近区域产生的工业漂染废水、电镀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由于该河流水容量不大,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对该河流造成较大的影响。

 “目前该河流是顺德区污染相对较重的河流,由于该河道两岸有大量的水产养殖业,上下游连接顺德水道和容桂水道的饮用水源地,该河流的水质的好坏,不但影响两岸渔业养殖户,还威胁到上下游饮用水源的安全。”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对污染进行控制,为该河道两岸广大养殖户和上下游市民的饮水安全提供科学的预警。从2009年开始,该局在河道上建设一个大型的水质自动监测站,项目总投入近400万元。由于该项目地处偏僻,涉及基建用地、河道安全、河堤防洪、供水供电等事项,环境监测站历经各种艰辛和周折,走访沟通了航道、海事、水利、规划、建设、供水、供电等部门,面对大量繁杂的各项工作,监测站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使集目前世界先进监测技术装备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于今年6月终于投入试运行。

15、皖八家严重污染企业被“挂牌督办”

来源:安徽日报2010年10月1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0-13/2583512.shtml

  八家企业是:安徽晶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淮北启明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市苏深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繁昌县汇龙织造漂染有限公司、芜湖雅丽丝染整有限责任公司、繁昌县繁星针织漂染有限责任公司、安庆金泉药业有限公司、合肥光大人造板有限公司 

  10月12日,省环保厅通报今年第三季度工业企业污染巡查情况,安徽晶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8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的企业被“挂牌督办”。

  被曝光的企业分别是:安徽晶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淮北启明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市苏深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繁昌县汇龙织造漂染有限公司、芜湖雅丽丝染整有限责任公司、繁昌县繁星针织漂染有限责任公司、安庆金泉药业有限公司、合肥光大人造板有限公司。省环保厅指出,这些企业主要存在污水排放严重超标、未履行环评手续、未建立污水处理厂、未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擅自停运或运行不正常、生产废水直排等多种环境违法行为,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

目前,省环保厅已对8家省级挂牌督办企业下达整改通知,要求企业立即停止生产、限期整改;建立健全环评手续,完善治污设施;追缴排污费并依法对企业处以罚款,杜绝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消除不良影响,并强调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桂运安)

16、湖南已有32个村现高危外来物种扶桑绵粉蚧(图)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10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940409.html

高危外来物种扶桑绵粉蚧

  湘南发现高危外来物种扶桑绵粉蚧

  红网衡阳10月13日讯(潇湘晨报通讯员 谷伟)这两天,在衡阳县西渡镇,当地农民与市县两级农业部门针对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扶桑绵粉蚧展开了一场拼搏,首次发现并传入衡阳的这一新型检疫对象被消灭。

  在衡阳县西渡镇英南村,大片的棉花地长势旺盛,但这几天,当地村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村民万志强介绍,几天前就发现了这样一些腿很多的虫,当时大家都以为是下雨引起的,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防治,如今虫害繁殖蔓延非常迅猛,让他们始料未及。

  10月11日,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到场后,对虫害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制定了两套详细的扑杀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扑灭疫情,对英南村发现的已受侵害的5亩棉花地进行现场焚烧处理,对棉花地1000米范围内的植株施以药水喷防。

  衡阳市植保站站长唐春生透露,这种高危外来物种名叫扶桑绵粉蚧,繁殖速度非常快。这里核心区有5亩来地,但已波及到120来亩,扩散快是它的第一个特点;其二,它的寄居范围非常广,能够危害100多种寄居植物,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扑灭。扶桑绵粉蚧一年可繁殖12到15代,每个雌虫产卵400多粒。衡东、祁东以及衡阳县9个乡镇32个村420亩地已经发生了这种虫灾。

  农业专家介绍,这种新型外来有害生物直接影响到衡阳县乃至衡阳市的棉花生产、蔬菜生产、苗木花卉基地生产的安全,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迅速扩散蔓延,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7、晨鸣纸业子公司身陷烟尘 再遭环保部门处罚

来源:证券日报2010年10月1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stock/2010/10-13/2583321.shtml

  近来,某媒体报道“上市公司晨鸣纸业(000488)子公司——海拉尔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海拉尔晨鸣)违规排污,污染河水和草原”, 就此,《证券日报》记者拨通了海拉尔晨鸣纸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他说:“我们承认存在的问题,今年烟尘检测偶尔超标,我们被罚款几万元。8月份我们已经改造完毕,9月份环保局验收时已不超标了。”

  海拉尔晨鸣烟尘超标被罚万元

  据了解,晨鸣纸业(000488)是国内造纸行业旗舰公司、先后在A、B、H股三个市场上市,规模最大。主要业务是机制纸及板纸和造纸原料、造纸机械、电力、热力的生产与销售。海拉尔晨鸣是晨鸣纸业旗下控股公司,晨鸣纸业在国内各地有20多家子公司。

  海拉尔晨鸣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水污染及其他都达标,符合国家标准,瞬时采样,COD排放浓度每升在150毫克以下,烟尘(SO2)和NO化物完成不超标。”

  但据当地居民举报,海拉尔晨鸣像一只“黑老虎”危害着周围的青山绿水。海拉尔区环保局提供了2010年的两次针对海拉尔晨鸣三个锅炉废气排放的检测数据,两次检测时间分别是4月8日和7月20日。检测数据显示,除了一号锅炉的烟尘浓度低于标准值200mg/m3,而二号、三号锅炉的检测数据远远高于这个标准值,二号锅炉的两次检 测数据分别是1307.13mg/m3和1282.18mg/m3,三号分别是1168.47mg/m3、854.41mg/m3。海拉尔区环保局对他们进行了罚款,还要求他们进行整改。

  《证券日报》记者追问,晨鸣纸业是否因子公司环保事件,多次受到环保部门的批评和处罚?海拉尔晨鸣纸业工作人员说:“别的子公司是否有问题,我不知道。以前我们烟尘检测,偶尔超标,被监管部门罚了几万元。但造纸行业本来就是污染行业,当地老百姓不会说我们好话,都是一些老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技术上,造纸厂排污应有治理办法,脱硫是一般技术,不是治不了的问题,具体什么原因导致依然黄烟滚滚?有各种借口和理由。一是为了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偷偷排,抓不住就漏了;二是没有排污设备,一些小企业尤其如此;三是有设备,但开动有费用,设备只是应付检查时才用。”

  具体到海拉尔晨鸣,分析人士认为,对成本的顾虑应是主要原因。

  海拉尔晨鸣负责污染的孙玉江说:“目前,我们锅炉整个系统改造了,更换了部分设备,无论是达标的,还是不达标的,投入了近100万元,除尘效果有所改善。”

  他回忆,“海拉尔晨鸣纸业公司的前身是海拉尔造纸厂,环境治理为零,从1999年到现在,我们在环保方面投入7000万元左右。”若果如此,企业的成本确实大大上升,也是他们宁愿被罚也不愿意采用新设备的苦衷。

  “至于海拉尔晨鸣以后的发展计划,我们在考虑处理后中水回用,国家提倡循环经济,用水量少,排水量也少,污染也小。估计投入挺大,我们正在做前期工作,正在寻找厂家,搞设计、科研,清华紫光、广州的企业等污水处理做的比较好,我们考虑实际情况来选择。”

  晨鸣受累“环保门”屡登“黑名单”

  海拉尔晨鸣排污被罚对于晨鸣纸业并不是第一次,此前,晨鸣纸业受累“环保门”两度登上环保部“黑名单”,控股11年的子公司海拉尔晨鸣环评手续不全,是导致晨鸣纸业遭到环保部点名批评的直接原因。

  券商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海拉尔晨鸣排污对上市公司晨鸣纸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晨鸣纸业收购的地方项目比不上新上的项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项目在某阶段出问题,一点小事情就不看总体,从整体评价,晨鸣纸业具有行业龙头地位,最近新建的项目都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大项目,相当于几十家中小企业的产能。一些中小型未上市公司排污更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家关闭落后产能政策出台,污染厉害的中小企业被关闭是大趋势,行业内的整合也是大趋势。”

  海拉尔晨鸣排污事件也影响当地政府环保业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马科长对《证券日报》记者说:“我们比较了解这个企业,作为环保部门,我们有监管职能,海拉尔晨鸣纸业是我们重点监控的对象,这几年国家政策强调减排,海拉尔晨鸣纸业在废水处理方面投了很多资金,废水排污已经达到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标准,如果他们不达标,我们就不允许他们生产了。”

马科长指出,“环保门槛,这种说法虽然不对,但也有道理。呼伦贝尔市没有制订地方环保标准,我们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标准。根据国家发改委、经委对产业政策调整,不符合标准不可能立项、落地,提高环保门槛,我们作为生态比较完善的地方,重视环保,如果违法排污,不符合行业发展,项目不可能落地,就算是上市公司违规,我们也会依法惩治。” (马玉荣)

18、家家有井为何到邻村拉水喝 村民怀疑化工厂污染水源

来源:浙江在线2010年10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2937401.html

看上去挺“干净”的水,村民却不敢喝

  兰溪马涧镇蒋社垅村有18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水井。可是这几年,村民们却不太敢喝自家水井里的水了。

  因为大家都怀疑,原本甘甜的井水已经被污染了。

  蒋社垅村东边约一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家化工厂,排污渠道正好从村里穿过。只是,化工厂负责环保工作的负责人称,他们厂是按标准排污的。

  “我们煮饭用的水,都是从邻村拉回来的。而饮用水,则买4块钱一桶的桶装水。”村民说。

  村民:井里打上来的水,谁还敢喝啊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蒋社垅村的时候,村民陈大姐正在从井里打水。

  “这些水,我们是不吃的,只用来洗东西。”陈大姐说。她打上来的那桶水,看上去还挺干净的,并没有村民们所说的怪味道。

  “你不知道,这水烧开后才有味道。尤其是夏天,还会有粘糊糊的白色或黄色的沉淀物。让人看着都恶心,谁还敢喝啊。”陈大姐说。

  村民余勤成家的水井打了已经十几年了,大约从前年开始,他发现井水有了一股怪味。从那以后,他便每天骑三轮车去隔壁陈塘下村拉几桶水回来,用来煮饭。

  “喝的水,就买4块钱一桶的桶装水。”余勤成说,“后来,大家都不敢喝井水了,跟我一样去邻村拉水。”

  化工厂的排污渠道从村子里穿过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为,村里的井水被“污染”,是因为那条穿村而过的不到一米宽的排污渠。

  嘉华化工厂修建在离村子东边大约一公里远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马涧农药厂”。

  “化工厂的污水通过这条渠道,流经我们村,然后再排到梅溪里。”一脸黝黑的陈荣土曾做过村干部,“最近这几天下雨,排污渠里的水干净了许多。要是在平常,里面的水都是又黄又混浊的。”

  记者看到,排污渠里的水略带黄色,站在渠边能闻到一股很浓的农药味。水深约20厘米,能够看清渠底。

  陈荣土用一根树枝从水中捞起一些黄黑色的粘稠状的东西,散发出一股恶臭。“这些都是污水流过后,沉淀下来的。”

  化工厂:我们排污符合标准

  记者找到嘉华化工厂,该厂负责环保工作的方姓负责说:“现在还没到排污时间,渠道里的是蒸汽冷凝水。”

  “我们企业都是按照标准来排放污水的。”方先生解释说,嘉华化工厂前身是兰溪农药厂的一家分厂,曾经生产过多效唑,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003年工厂改制后,专门生产一种主要成分是三氯化磷和酒精的杀菌剂。而工厂的污染物,都是经过生化处理的。

  “每天下午1点到3点准点排放污水,基本上每次都排放150吨到160吨左右,排放物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方先生说,“我们不敢乱来的,环保部门的人经常会来抽查。”

  镇政府:村民明年就可喝上干净水

  对于村民的饮用水被污染的疑问,兰溪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嘉华化工年检情况和平日抽检情况,现在资料数据还没有汇总,需要到环保局下属的监测站、监察大队和管理科调取相关监测报告后才能给出准确的答复。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导致地下水质出现问题是有很多原因的,很难确定是不是和化工企业排污有直接关系。

  马涧镇政府工办的工作人员方风翅向记者解释说,镇政府也比较重视村民反应的问题。今年7月份,旨在解决饮水问题的东湖水库引水工程已经上马。工程将会惠及赤峰、东江畈、西汤等几个村子,蒋社垅村位于下游,也在工程输水范围之内,“到今年年底,管道基本就能铺好。到明年这个时候,大家都能吃上来自东湖水库的干净水了。”

19、中美天津回合:京都议定书 VS 哥本哈根协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0月13日 冯迪凡

http://news.qq.com/a/20101013/001034.htm

  MRV与ICA,QERC与QELRO, KP与CA.

  这一系列令谈判之外的人看来有些不知所云的缩写,代表了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三对争议:“三可”(MRV)与国际磋商和分析(ICA),量化减排承诺(QERC)与量化限减目标(QELRO),以及《京都议定书》(KP)与《哥本哈根协议》(CA).

  正是上述术语背后的数字与异议,构成了中美之间的僵局;在此之外的领域中,设立全新的全球气候基金是坎昆会议可能达成的重要成果。

  量化减排承诺与国际核查

  10月4日~9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是11月份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COP16会议前的最后一次谈判;在会场上中美僵持的境况下,其他缔约方谈判代表的日子有些过于轻松了。

  印度代表团派出了15人的规模,然而印度代表团在谈判期间的表现则非常寂静;欧盟谈判代表Artur Runge-Metzger,在第二天因病返回欧洲,留下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的谈判代表Jurgen Lefevere独守大局。

  在欧盟缺乏领导力的情况下,以伞形国家和“基础四国”所构成的两个谈判阵营,僵持在文章开头点明的三对争议之中。

  “每当我们在谈判中为程序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个不好的信号。这意味着各国试图找借口来阻挠在某些特定议题上达成共识。”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国际气候政策项目主任杰克·施密特表示,“我得知各国代表花了大量精力来讨论如何组织讨论。”

  本来是应该试图解开关键障碍的良机,一些国家却用来在彼此面前堆积更多的障碍,施密特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施密特所指出的程序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于MRV与ICA以及QERC谈判程序的先后顺序方面。

  在本报对美国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的一次采访中,他强调应在MRV和ICA方面先进行讨论,而对量化减排承诺避而不谈,仅仅表示,虽然美国目前气候变化法案没有通过,但是在明年美国还是要继续推动,同时美国在这方面,对于《哥本哈根协议》的承诺是没有改变的。

  这也体现了美方在会场上的立场,避开量化减排承诺,先谈MRV和ICA的细节问题。然而一个来自于美国代表团团长的口头减排承诺,明显令人难以信服。

  一方面,根据NRDC在会议期间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设定的碳强度目标的报告,其中提出:“如果中国只履行之前的减碳承诺,而不在2010年之后继续实行新的能源效率政策,其碳排放强度到2020年只能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37%,如果加大行动的力度,中国可能超过其设定的官方目标,其中包括在2020年之前进一步降低能源使用强度,带来碳强度减少48%。”

  另一方面,美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的目标难以进入立法程序,在此种情况下讨论对其他国家的MRV令人感到难以信服。

  在10月9日的记者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苏伟点出了实质:“我的忠告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然后再去看别人怎么样,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光想让别人做,这好像不是很公道的一件事情。”

  此次天津会议期间,中方也在一系列的场合表示,中国并不反对MRV.

  “因为MRV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首先要对发达国家进一步的量化减排指标进行MRV,是不是承担了指标,落实得怎么样,效果怎么样,要有MRV的程序。”苏伟表示,要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支持要做出MRV,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能够采取相应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一个前提。

  发展中国家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的减缓行动也要MRV,这点中方是接受的,苏伟表示,中方对于ICA也没有问题。

  “我们的诚意还不仅止于此,而且还往前走了一步,我们自身的MRV自身之后的信息,提交给国际社会之后,如果其他国家对信息,对我们执行国内有关措施的信息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澄清的话,我们也可以接受国际上的讨论、磋商、对话、澄清,也可以就一些问题做一些分析,能够增加透明度,所以我们往前迈了一步。”苏伟表示。

  《京都议定书》VS《哥本哈根协议》

  在6日和8日,美国代表团主动出击,潘兴抨击了中方和联合国谈判程序拖沓之后,美国气候谈判特使托德·斯特恩在密执安大学演讲中提出,“中国在谈判中的表现,就好像是《哥本哈根协议》(CA)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中方对于《哥本哈根协议》的立场是坚定的,我们是支持《哥本哈根协议》的,同时也坚定地支持把《哥本哈根协议》当中所包含的领导人所达成的政治共识,落实到两个工作组的谈判当中去。”苏伟表示,“也许斯特恩先生是对的,中方并没有按照美方所理解的美方对哥本哈根的解释,来落实《哥本哈根协议》。”

  “实际上我想他的演讲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政治共识作了曲解。”苏伟表示,他在他的演讲当中明确表示《京都议定书》是一个错误的体制,当然我们尊重美方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决定。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20、《环境教育》第9期:环保NGO在行动

来源:腾讯绿色2010年10月13日

http://news.qq.com/a/20101013/001389.htm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NGO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大家对于民间组织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妇联、文联、青联等一类群众团体的层面。而‘非政府组织’则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词语,可以引起一些使人警觉的联想,更很少有人会标榜自己是‘非政府’还要‘组织’起来。”

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让很多北京人都记忆犹新。那时候,国际上的许多妇女NGO来到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怀柔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当时的传闻很多,据说来参加的什么样的新鲜事儿都有。比如裸体示威,不仅规模大,对政府也并不是都采取友善的态度。本来打算在工人体育场举行,后来搬到了离市区很远的怀柔去了。那一次,是中国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NGO的风采。

NGO是英文单词“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目前,最流行的NGO定义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塞拉蒙教授提出的。他强调,NGO应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独立性(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员主导的董事会领导);非营利性(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自治性(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志愿性(无论是实际开展活动中还是在管理组织的事务中均有显著程度的志愿参);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NGO,这个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在欧美,NGO是介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NGO是政府的补充,在官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NGO可以提供社会服务,缓解压力。另外,NGO还可以代表弱势群体和公众利益表达不同于政府的主张,提出政策中不足的地方。而在中国,NGO却似乎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中国,NGO要获得一个合法的注册身份,就要找到一个县以上级别的主管单位。

尽管如此,NGO在中国仍然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对于这股NGO热,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多,民间自由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与国际接轨推进国/境内外NGO的合作,也加速了NGO的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说,NGO“热”与中国近年的社会失调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在NGO活跃的领域里,人们经常看到“政府失灵”和“经济失灵”的信号。而外界对NGO的期待,折射出人们对中国前途忧患和焦虑,观察者把他们的目光投向NGO,期待NGO成为医治上述“双失灵”,成为推动由下而上改变的突破口。

于是,汪永晨的绿家园志愿者、霍岱珊的淮河卫士、运建立的绿色汉江、吴登明的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梅念蜀的绿色昆明等NGO脱颖而出。他们不仅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奔走呼号,也为一些具体的环境工程和环境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1、探访汉堡:绿色之都与智慧之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10-13张爽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06681.html

德国城市汉堡,以在中国境内首个获得认证的“被动房”——汉堡之家,传达出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和谐。

“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代表了无数人对生活的向往。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世界许多城市竞相展示的,也正是对“Better Life”这一主题的演绎。

德国城市汉堡,以在中国境内首个获得认证的“被动房”——汉堡之家,传达出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和谐。

 “被动房”,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大大低于日常水平的房屋。在汉堡之家,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就能四季保持室内25℃左右的恒温,建筑所消耗的外部能源只有普通房屋的10%。其原型是汉堡市的“港口城”(Hafen City)项目,通过重新设计改造,这一老城区将被打造成拥有大量生态型建筑的商住大型社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区重建项目之一。

作为欧洲绿色城市的代表之一,汉堡已经被评选为2011年欧洲“绿色之都”。在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绿色之都”的称号让汉堡散发出环保和智慧之光。

欧洲绿色之都大奖(EGCA)是欧盟于2009年启动的评选,每年颁发给一个在环境友好城市生活中起到带头作用的城市。设立大奖目的有三:嘉奖那些被确切证明已达到高水准环境目标的城市、鼓励城市致力于实现进一步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以及为其他城市树立榜样,并在所有其他欧洲城市推广最佳实践和经验。

 “绿色之都”的评选具体有11项指标,包括城市绿色覆盖率、土地使用情况、城市建设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垃圾的产生及处理情况、生物多样性、清洁交通程度以及空气和水质等等。

汉堡的获奖原因是该市把整体规划和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承诺结合在一起,制定了宏伟的气候保护目标——到2020年将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到 2050年减少80%。具体来说,汉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已经下降了15%,每年节约能源约46000兆瓦时。《汉堡气候保护法案》包括一项特别的成本收益指标,目的是促进在公共建筑中采用更换灯具、锅炉和空调等节能措施。汉堡已经更换了超过400栋公共建筑物中20万盏非节能型灯具,每年节约能源费用340万欧元。另外,近些年来汉堡投资了1800万欧元将600多个锅炉系统更换为现代冷凝锅炉。

此外,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在水资源消费、计量和泄漏控制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也是汉堡备受评审团关注的主要原因。

节能环保——港口新城改造大主题

正在建设中的汉堡港口新城,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内城开发计划,建成后,可以使汉堡的城区扩大40%。从1999年开始设计招标,拟用20年时间改造完成。

从这个改造项目中,无处不见节能环保、智能城区的影子,世博会上汉堡之家的原型房H2O(home to office,商住结合)就坐落在这一区域。

港口新城在规划之初就致力于为全欧洲的城市建设树立新的标准:在157公顷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节能环保的城市中心区。在该区域内,河道码头密集,还有很多有200多年历史的仓库、旧厂房,如果把这些统统拆除,可重新建设的土地面积一定大大增加,但是,港口新城项目改造的理念是保留旧有的历史风貌,并赋予老城区新的形象与内涵,打造一个“让生活和工作更美好”的样板世界,其既定目标是建造一座符合所有老城区品质标准的城市:公园和酒馆,林荫大道和面包房,博物馆和购物天堂,闲适的街角和喧嚣的广场,一个小型的大都市。

为了保证这些效果的顺利实现,汉堡州议会还专门设立一个由各议会党派参与的城市发展委员会,审议港口新城的所有建设计划。他们对居住用地和办公楼用地的批准流程也成为保证这一区域改造效果的有力措施。

港口新城的土地开发权由投资者通过招标获得。对居住类建设用地来说,并不是价高者得,那些提供能够满足多方面居住需求的设计方案的投资商,即便出价不高,也可能拿到土地开发权。政府的目的不在于一次性获得收益,而在于建设一个环保的新城市样板,并为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用于建造办公楼的用地一般不进行公开招标。准备在港口新城建办公楼的企业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保证该建筑地块或建筑物的50%以上由企业自行使用,在向政府提交申请经审核被认定为应该予以推进的项目后,还要向土地管理委员会提出土地出让的申请,开始一个“遴选期”。遴选期内,企业需要对“他们的地块” 进行规划设计,在征得官方同意后,对地块进行检查、计算相关附加费用,细化建造计划、申请建造许可,并在该地块特有的条件下与政府进行土地转让的谈判。从企业申请到土地最后正式出让,大约需要一年半年时间。这个看似效率比较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建筑设计、使用功能、建设时间三方面来说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如果企业对建设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已经预定给予他的土地开发权会被收回。

经过审批、规划流程的控制,已经建成的港口新城项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各展所长,除了在建筑造型上形态各异之外,还纷纷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燃料电池、热电联产机组、热泵和生物质再生能源等,有效降低了碳排放。未来之城已经初具规模。

走在仍然继续开发建设中的港口新城,汉堡人会指着一处处已经建成的项目如数家珍。目前最受关注的除了汉堡之家的原型房H2O外,联合利华德国总部大楼也作为写字楼中在雨水的收集再利用以及节能方面的典范,为人称道。设计汉堡之家的事务所在港口新城的另一个作品——把校园和运动场置于屋顶上的港口新城小学,也因为对空间的巧妙运用成为游客眼中的一景。已斥资3亿欧元的易北河音乐厅,作为港口新城改造项目中的重头戏、汉堡的新地标,由北京鸟巢的设计师设计,据说造型灵感来源于水滴在水面溅起的形状,银亮的玻璃建筑叠加在暗红砖结构码头仓库上,把汉堡港的古老与未来紧紧衔接在一起。玻璃建筑部分除了在设计上具有极强的设计美感外,还兼具环保功能,与港口新城改造的环保、节能理念完全吻合。

港口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当局、私人投资者和用户合作的产物。新城特色鲜明的生态形象激励着每个参与者都热切希望能达到最高的环保标准。在汉堡市实现其中长期气候保护目标中,港口新城将起到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城市成长大智慧

汉堡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上,在高级餐馆、咖啡厅和商场中间,有一个汉堡市政府设置的轨道交通U4展厅。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展示的图片/文字展板、互动式数字设备、同比例缩小的轨道及列车模型以及向专门的工作人员问询等方式,直接了解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U4的情况。U4是连接港口新城和老市区的主要轨道交通,其中的一个站就设在离展厅不远的阿尔斯特内湖边。

在展厅正中,立着一块白色半透明玻璃板,上面贴满了告示贴。同行的翻译告诉我们,市民对U4有任何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告示贴反映出来,有关部门会定期收集这些意见,并予以回答。

公众参与城市的未来规划及建设,也是汉堡城市建设的特色。2011年绿色之都的获奖原因之一即为汉堡市政府把整体规划、公众参与及政策承诺结合在一起来制定气候保护目标。

提高公众参与度,才是建设未来都会的大智慧。

汉堡市环境与发展部的新闻发言人魏舍·杜曼告诉记者,降低碳排放的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其中企业和民众的参与度对效果达成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汉堡市政府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环保,但这并不足够。政府还会鼓励企业进行环保达标改造的投入。比如在汉堡有一家AURUBIS铜业公司,一度是污染非常严重的企业,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这家企业先后投入2000万欧元自觉进行环保改造,目前它已经成为汉堡环保排放标准的企业。

在工业发达的汉堡,一度有很多污染企业,25年来,汉堡一直坚持进行这方面的治理。采取的多是政策限制、政府规划和投入并引导企业和公众自觉参与的形式。

22、环评何以成为创收工具

来源:21世纪网 2010-10-13马红漫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3/wMMDAwMDIwMDgwMQ.html?source=hp&position=comment

环评成本成为当下众企业的重要费用负担。据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为厘清中小企业非税负担,国务院于今年6月成立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对企业负担产生的来源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企业造成负担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环保部门、行业协会、质监部门。

就我国目前的环评体系来看,下游环保评估市场无序竞争、上游决策部门约束弱化等问题,让环境保护工作绩效大打折扣,甚至成为行政部门向企业过度收费的体制性渠道。就此而言,包括改革环评收费模式、强化鉴定连带责任、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等举措当尽早推进,关闭行政部门的环评“财源”,并使相关机构和部门真正成为民众的环保受托方。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时代潮流。此前各企业将排污成本外部化的做法已广遭诟病,环保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但遗憾的是,绿色经济并非是增加企业费用的借口,调查表明,目前国内环评工作已沦为了创收重地,而本应发挥的环保预警功能却反而迟迟未能显效。再加上当前环境税等经济杠杆付之阙如,行政与市场调控的滞后,让我国环保工作难以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匹配。

事实上,导致环评工作偏离本来意义、环保“守门人”缺位的原因,还在于监督者“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身份混淆不清。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的环评机构是企业法人,身处市场化的竞争格局之中,其本身具有强烈的趋利冲动。根据相关规定,目前市场上环评中介的选择权与费用支付者均为被评项目,由此致使一些环评机构为了生存与盈利目标,放弃了独立性与公正性。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仅仅规定了环评分类目录、是否满足规划与环境功能要求等内容,对环评机构的责任约束却较为泛化。其结果是,环评市场上“花钱买结论”等乱象屡见不鲜,重形式、轻质量导致环评工作沦为了一道程序环节。

另一方面,项目工程的环保程度是否合规,审批权归集于行政环保部门。手握重权而外部监管缺位,让环保部门拥有了对工程项目的“生杀”大权,进而形成了各种经济腐败的温床。尽管从法理上说,各环评机构是“独立法人”,与环保部门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但现实中两者间难以割舍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了一条隐形的利益输送链条。对企业而言,为了在环保测评中成功“通关”,不得不屈就于各种潜规则,在支付了林林总总的环境监测费、评估费之外,对各种所谓的“公关费用”也难以免俗。

从环评收费模式可见,国内行政部门非税收入的多寡,往往与财政分配和管理水平无关,却与垄断优势和收费能力关系密切,这让行政收费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难免让企业滋生抵触情绪。事实上,在发达国家,非税收入也一直存在,但由于将这部分新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并同时让议会监督,保证信息公开,非税收入具备了有偿性和非强制性,所以更加易于被民众接受。相形之下,国内以环评收费为代表的行政非税收入,其来源、标准、使用方向也应全部呈现在公众面前,受广大民众的监督。需要强调的是,推进环保事业是行政部门分内职责,其也是检测报告的主要使用方,理应为环评工作付费。一旦环评机构的经济利益不再受被评方制约,其专业水平和独立性才能够得以真正发挥;而环保部门也会因“埋单人”身份而更加严格地做好把关工作。

环评收费位居企业负担之首,表明环评的公共利益属性已经远离了其应有的职能定位,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实体的活力也因各种费用负担加剧而大为受挫。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三年。一旦短寿的企业普遍存在,那么技术研发、客户培育等将成为奢谈,这并不利于经济质量的夯实。虽然自1982年伊始,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减轻企业负担,但时至今日尚未根除顽疾。其中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部门对非税收入的倚重程度较高。恰因此,推动与非税收入有关的财税体制改革,让环评收费回归本源已是必然之举。

23、如何看待环保部门成企业最大负担来源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10-13  徐冰

http://www.cet.com.cn/20101013/b1.htm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两年前一项由相关部门召集的企业非税负担情况抽样调查显示,环保部门成为企业负担的最大来源。这个结果让人有些错愕,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环保部门的形象大体正面。人们获得的更多信息,也大都是环保部门为公共利益孤军奋战的悲壮。

这个调查颠覆了人们的惯常思维。很遗憾,报道没有提供更多信息,对于问题定性难以作出清晰判断。但一般来说,负担也需慎重理性分析。那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其承受的环保负担较重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是必须的。问题在于,环保会否异化成压榨企业的“寻租”工具?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只要某个部门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未能受到相关机制、法规的严格制约,那么,无论其形象如何良好,无论其初衷看上去有如何利于社会公益,其在具体的实践中依然难免成为鱼肉社会的利器。道理并不复杂,现代政治所奉行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以及“把权力关进笼子”,其背后的逻辑绝不是“好人”“清官”为基础的道德伦理政治,而是现代法制。就此而言,形象良好的环保部门成为企业最大的负担来源,考诸中国的现实场景,有其能够理解的现实可能。

环保在当今日益受到重视,环保部门的作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自2005年起,环保部门连续掀起“环评风暴”,不仅使得环保这个一向被忽视的部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走进人们视野,也使得环保以及环评的观念,成为公众广为接受的现代理念。可以说,每一次“环评风暴”,都成为一次环保知识的普及以及对我们所处环境状况的检视。但环保工作以及“环评风暴”的强力推进,在重塑环保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也深刻折射了环保与现实中的发展观以及部门和地区利益的冲突。环保常常不得不在各种利益考量和压力之下,做出妥协与让步。——这是环保工作在现时代的悲壮一面。

这种状况,广泛触发了“环评风暴”是否虎头蛇尾的社会怀疑。而更需引起注意的是,与悲壮形象如影随形的,是其浓厚的人为和行政推进色彩,这使得“环评风暴”天然存在能否持续以及有可能被挪作他用的弊端。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就曾表示,行政手段有其自身的弱点,存在着不稳定性、阶段性,甚至还有“寻租”的可能。此语堪为清醒者言。权力既可以为社会造福,维护社会公正,也可以用来鱼肉社会、为一己以及部门利益谋私。环保部门成为企业负担最大的来源,其间有无以环保为要挟的“寻租”,报道并未提及,我们不便妄下断言。但从逻辑推演以及现实感受,此种情形并非绝无可能。

环保部门是否真的成为企业最大的负担来源,定性判断尚需更多调查数据的支持。但报道所透露的,即便国家认可的明码标价的环评费用,也可能存在价格过高的嫌疑,则需各方进一步测算相关成本。至于是否要对环保对企业形成的负担进行清理,理性的认识自然是,对那些不合理的负担当然要坚决清理,而之于建立在科学测算之上的企业必须为环保所负担的成本,则应坚持、坚决征收。毕竟,所有的政策对企业都有成本,关键是看这些成本是否合理。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已经恢复使用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