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
五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南方暴雨特别关注:
1、中国新闻网: 南方20日起将迎本月第5轮大范围强降雨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9/204620306316.shtml
2、中国广播网: 暴雨致安徽14万多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845万元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6593.html
3、中国新闻网: 福建部分流域超警戒水位 山洪造成5人失踪1死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20/2294326.shtml
环境资讯:
4、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9/223620306574.shtml
5、搜狐绿色: 2010生物多样性周启动 传播珍爱自然理念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_15953.dot
地方信息:
6、中国环境报: 山西吕梁警示超标企业 未完成整改将被限批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7372.html
7、新华网: 贵州将优先保护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6506.html
8、陕西日报: 陕西水保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典范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320025_1.shtml
人与自然:
9、京华时报: 边看动物边吃野味 动物园内设“野味”餐厅惹质疑
http://shipin.people.com.cn/GB/11643820.html
10、北京青年报: 低温和生理干旱肆虐 北京约2万株树木死亡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wrfz/detail_2010_05/19/1531980_0.shtml
人物访谈:
11、人民网: 金鉴明院士:人类发展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http://news.163.com/10/0520/08/6745FTM5000146BD.html
环保观点:
12、中国环境报: 以生态化供水推动水污染防治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319049_1.shtml
深度报道:
13、中国青年报: 极端天气考验云南水利设施 水资源大省因何变"穷"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318751_1.shtml
14、科技日报: 山东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缘何成“失地”
http://env.people.com.cn/GB/11637470.html
15、公益时报: 动物保护NGO基本需求难满足 盼出台动物保护法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7344.html
环境时评:
16、中国青年报: 河里不长鱼 只长GDP?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5/20/c_12121862.htm
17、中国经济时报: 从绿到金,保护生物多样性
http://www.cet.com.cn/20100520/j2.htm
18、人民日报: 农村不是污染企业的“避风港”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5210.html
19、人民日报: 沙尘暴不可能根除 治沙别指望“天帮忙”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3783.html
20、北京晚报: 北京可以对融雪剂说“不”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1647270.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南方20日起将迎本月第5轮大范围强降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9/204620306316.shtml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阮煜琳)从20日开始,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将迎来本月第五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中央气象台19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从16日开始的江南、华南地区本月第四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在19日逐渐减弱。在经过短暂休整后,20日至23日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华南、贵州、重庆等地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部地区将出现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19日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19日20时到20日20时,江西东部和南部、福建大部、广西东部、广东大部等地有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广东西部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还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据介绍,由于西南暖湿气流的势力从18日夜间开始有所减弱,中国南方地区的雨水也将从这一天夜间开始逐渐减少。但从20日开始,西南暖湿气流的再次加强将导致新一轮强降水过程天气的到来。这将是自5月5日以来江南、华南地区出现的第五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前四次分别出现在5日至7日、9日至11日、12日至14日,16日至19日。
气象专家提醒,目前正值华南前汛期,预计5月下旬南方地区雨水仍然较多,部分地区降雨仍然较强,请公众加强防范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内涝等灾害。(完)
2、暴雨致安徽14万多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845万元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6593.html
中广网合肥5月19日消息(记者刘军)记者19日从安徽省相关部门获悉,近期暴雨导致安徽繁昌县、芜湖县和桐城市超过1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45万元。
据了解,5月16号晚10点到17号7点,安徽繁昌县、芜湖县和桐城市暴雨造成部分小麦、油菜、棉花、蔬菜、水稻等农作物受灾,桐城市部分城区街道进水、少量山区农田被水冲沙压。初步统计,这3个县、市农作物受灾面积8.34千公顷,受灾人口超过1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万元。其中桐城市毁坏耕地面积210公顷、部分民房倒塌或损坏。
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今年以来,极端异常天气频发,安徽省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偏多,防汛工作呈现出汛情偏早、来水偏多、底水偏高、气候情况复杂等特点,防汛抗灾形势不容乐观。安徽省防指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利用雨情、水情自动监测系统,适时监测各地降雨及江河湖库水位变化,启动相关预警机制,掌控防汛抗灾主动权。安徽省水利厅还督促各地加强重点部位防范,进一步排查并及时消除防洪安全隐患。
目前,安徽省153个省级防汛物资储备点已储备砂石料35.8万吨、各类防汛用袋932.5万条,块石29.5万吨,土工布31.5万平方米,铅丝134.3吨,桩木902.8立方米,冲锋舟、橡皮舟363艘,救生衣、救生圈6.7万件。
此外,安徽省国土资源厅5月18日发布了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指出5月18日20时至19日20时,皖南山区南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较大,需注意防范,加强监测巡查。
3、福建部分流域超警戒水位 山洪造成5人失踪1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5月20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20/2294326.shtml
中新社福州5月20日电(记者 张彩林)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和切变线南压的影响,19日福建中北部地区降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强雷电、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福建省防汛办20日披露,受持续降水影响,闽江、敖江流域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山洪造成5人失踪1人死亡。
据19日8时-20日6时的统计,福建降雨量在25-49.9毫米的有25个县市,50-99.9毫米的有28个县市,100毫米以上有3个县(区)。其中,长汀最大1小时降雨量72毫米,3小时降雨量106毫米。闽江、敖江流域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目前超警戒江河水位均已回落,其他江河水势平稳。
19日14-16时,永安市由于出现短时强降水、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局部降雨量达75毫米,14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山洪造成5人失踪1人死亡。
福建省防指19日下午发出通知部署暴雨洪水防御工作,要求各地密切监视暴雨洪水动态形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特别加强在建水库和病险水库的巡查,及时排除各类隐患和险情,确保水库度汛安全。
据福建省气象台预报,20日福建全省阴有阵雨或雷阵雨,部分中雨,局部大雨。21日,南平、三明、宁德、龙岩四市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局部大雨到暴雨;其余各市多云转阴,局部阵雨或雷阵雨。22日,南平、三明、宁德、龙岩四市有中到大雨阵雨或雷阵雨,部分暴雨;其余各市有中阵雨或雷阵雨,部分大雨。(完)
4、李克强: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0年05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9/223620306574.shtml
李克强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下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将专门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和减贫问题。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主持召开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优化发展结合起来,把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系物种、平衡自然、保护地球家园。同时,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宝贵的开发利用价值,对于加强农业、创新科技和促进发展都十分重要。
李克强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应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惠益共享的目标和方针,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要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保护好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的、开发价值高的生物物种,保护好重要生物遗传资源。
李克强说,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要按照“消耗小于恢复”的原则,科学开发生物资源,合理确定利用规模,防止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把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他强调,我国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大多是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要把这些地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使人民共享保护和发展的成果。
李克强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事关人类繁荣进步的发展问题。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强生物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支撑;创新保护和发展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办好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各项活动,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成员、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审议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文件。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物种数量居北半球国家第一,是世界四大遗传资源起源中心之一。
5、2010生物多样性周启动 传播珍爱自然理念
来源:搜狐绿色2010-5-20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_15953.dot
5月18日,“美好自然,好书分享”活动暨2010生物多样性周启动仪式举行。这次新书展示会,可以说是生物多样性的科普课堂,将有6本新书与大家分别见面。其中有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第一次发现》丛书;有适合家长与老师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的《大象罗拉》和《老虎的老师》;还有给自然地理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准备的《缤纷世界——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有给奋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一线的环保工作者带来的《追寻梦想: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经历》和《自然保护新时代》。
联合国将2010年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这是因为,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机之于人类的威胁已到无路可退的关口,联合国认为需要把所有的真相告诉人们,这不仅是生态保护学家和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问题,更应该让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
从5月18日开始,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ECBP)联合国际生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以及接力出版社共同策划了为期一周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通过介绍当今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吸引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本次活动周的第二个主题日是观赏《海豚湾》。这是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震惊、愤怒、痛心、流泪、反思、质疑、行动,这些词几乎是每一位看过《海豚湾》的朋友共同的感慨。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再次将此片推介给大家,希望借助此片,向更多公众传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5月20日下午2:00点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专家John MacKinnon博士将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代表特别助理何勇先生和我们一起畅谈海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月22日,也就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当天,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将邀请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小朋友们参观位于朝阳公园的索尼探梦科学馆,并观看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带来的《小虎救母》迷你动物戏剧演出。每位到场积极关注老虎保护的小朋友还将获得由接力出版社和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提供的一本精美有趣的儿童科普胶片书《第一次发现之老虎》。小学生就像绿色的种子,把保护野生动物,珍爱美好自然的理念传播出去,生根发芽!
6、山西吕梁警示超标企业 未完成整改将被限批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7372.html
本报讯山西省吕梁市环保局根据近3星期内污染源在线监控情况,对严重超标排污企业发出警示通知,将对限期内对未完成整改的企业采取暂停新建项目审批等刚性措施。
吕梁市环保局积极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对超标排放企业的超标排放口、排放值区间、超标倍数、超标时间、累计超标天数进行了详细汇总。
针对在线监控情况,吕梁市环保局明确,对于限期内未完成整改的企业和警示后仍监控到超标排放的企业,将暂停超标企业新建项目审批、暂停发放排污许可证、暂停安排环保补助资金、暂时取消焦炭排污费优惠政策,并将与电力、银行、公路、铁路运销等部门联动,实施停电、停贷、停运等限制措施。
吕梁市环保局要求,严重超标排污企业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明超标原因,落实整改措施,限期5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务。其他企业要引以为戒,责成专人负责,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的运行,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吕梁市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环保局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加强管理,完成整改要求,坚决杜绝超标排放现象发生。
7、贵州将优先保护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
来源:新华网2010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6506.html
新华网贵阳5月19日电(记者 齐健)贵州省将重点突出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确保贵州特色优势与最重要、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
记者从18日召开的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席会议上了解到,《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同时,以县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也已完成,形成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报告》,建立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据了解,基于独有的喀斯特环境特征,贵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和栽培品种,拥有数百种特有珍稀物种,其中不少是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的药材和农特产品地理标志所依赖的生物资源。但由于喀斯特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为此,贵州省建立完善由环保厅牵头、16个部门参加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开展保护工作。
根据规划,贵州省将完成生物物种资源本底普查与编目,基本实现贵州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共享。规划要求,加强对现有的130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建立一支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队伍,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资源,启动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具有贵州特色和优势的生物产业,使贵州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领域,贵州省近期将优先在9个行动领域和项目上开展工作,包括《贵州珍稀濒危动植物红皮书》编著、贵州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及标本数字化管理、自然保护区功能建设、贵州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与异生境保护体系建设、贵州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贵州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大鲵保护基地建设、贵州省自然博物馆建设、建立生物遗传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等。
8、陕西水保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典范
来源:陕西日报2010-05-2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320025_1.shtml
5月18日,黄委会在我省举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场会。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为,陕西省建立能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领域具有创新意义,在全国尚属首例。其成功的做法已成为全国典范。
会议认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可拓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建设资金渠道,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黄河流域地域广阔,区域环境差异性大,生态补偿的目标、标准也不会一样,各省(区)在借鉴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成功经验的同时,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政府、社会、民众的承受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会议期间,黄河流域8省区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并参观考察了我省长武县亭南煤矿和中达煤业彬县火石嘴煤矿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及矿区恢复治理现场。
9、边看动物边吃野味 动物园内设“野味”餐厅惹质疑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10年05月20日
http://shipin.people.com.cn/GB/11643820.html
设在动物园的餐厅供应鹿肉、鸵鸟肉等“野味”菜肴,被称为“最牛餐厅”。在动物园边看动物边吃野味,惹来一些市民质疑。餐厅经理称经营手续证件齐全,原料来源是专业养殖场和大型超市。
昨天来到动物园内名为豳风堂的餐厅。在朴素的大堂里,有一份价格适中的家常菜单,隐秘的“野味”菜肴则要提前1-2天预约。服务员说,菜品有鹿肉、孔雀、袋鼠尾、蚂蚁等,特色酒类有鹿胎酒和雪莲酒,人均消费不低于100元,没有上限。每桌菜由厨师长根据用餐人数和消费水平来定,一般不接受单点。客人晚上来就餐时,可开车进入动物园。记者在餐厅包间看到,包间布置得古色古香,不少装饰物都是野生动物的形态。在大厅吃饭的客人表示不知道该餐厅还出售野味。
北京动物园宣传科回应称,据他们了解,该餐厅具有《野生动物经营加工许可证》。
餐厅经理李女士强调,虽然餐厅开在园内,但食物的来源绝非动物园,“像鹿肉、鹿筋等都算养生滋补菜品,并不是‘野味’”。该餐厅供应此类食品有十几年历史了,食材一部分来自吉林的一家养殖场,像鳄鱼肉等则在大型超市即可购得。因餐厅不会储备太多食材,所以才要求顾客提前预订。
对于餐厅和养殖场的《野生动物经营加工许可证》,李女士称“这些都有”,但保管文件的文秘休假,暂无法出具。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表示,该餐厅可能是2006年以前颁发的行政许可,查询需要一定时间。
有食客用餐后在网上说,“就是吃个新鲜”。有些市民则强烈不满,“动物园是父母带孩子游玩的地方,是教育小朋友们关爱动物的课堂,怎么能开一家吃野味的饭馆呢?”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国家法律的确允许对54种规定的野生动物进行经营加工,但在动物园里经营野味餐厅,地点选择不太恰当,“一边看动物,另一边吃动物,心里感觉不太好,而且这会让游客误认为餐桌上的野味就来自动物园。”(记者陈婷 实习记者孙雪梅)
10、低温和生理干旱肆虐 北京约2万株树木死亡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0年05月19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wrfz/detail_2010_05/19/1531980_0.shtml
最近几天有多位读者致电本报,称在小区、公园和上下班的路上总能看到尚未返青抽枝的石榴树,这些树木不但树枝枯黄毫无生气,就连树皮也是一碰就掉。读者担心这些树木是因冬季气温偏低而被冻死。记者经多方探访发现,不单是石榴树,一些从南方引进的悬铃木和法国梧桐等树种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园林专家表示,低温和“生理干旱”是导致大批树木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报讯 京城约2万余株树木死于今春连续低温引起的“生理干旱”。昨天,记者在采访有关园林专家时了解到,京城部分树木开春后死亡与去冬今春的低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未抽条树木
复活可能性不大
“现在还没有长叶、抽条的树木,复活的可能性已经不是很大了,真是可惜啊!”昨天,记者在采访有关园林专家时,他表示,虽然像石榴等树木在死亡后可能再发出新枝,但大部分树木已经是无法复活了。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部分城区已经开始更换去冬今春死亡的树木,而有些树木的树龄已经有二三十年了。“雪松、悬铃木、法国梧桐、大叶黄杨、桧柏、国槐、毛白杨占死亡树木的大多数,估计总数应该在2万株以上”。
■低温和生理干旱
是大批树木死亡主因
园林专家表示,造成如此大规模树木“集体死亡”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冬季低温。据气象专家介绍,监测显示,2009年12月到2010年2月,本市平原地区平均气温为-3.5℃,比常年的-2.7℃偏低0.8℃,比近10年平均的-1.9℃偏低1.6℃。与常年同期相比,整个冬季北京市大部地区以偏冷为主,偏低幅度为0.2℃到2.3℃不等。部分树木无法忍受10年来最长寒冬而被“冻死”。但园林专家表示,被冻死树木中又以从南方引进的树木为主,包括悬铃木、法国梧桐,这也再次提醒人们,引进树木要注意其习性。其次,今春连续低温引起的“生理干旱”也是树木死亡的主要原因。
园林专家解释,所谓的“生理干旱”是指土壤不缺水,但其他不良土壤状况或根系自身的原因,使根系吸不到水分,植物体内发生水分亏缺的现象。不良土壤状况包括盐碱、低温、通气状况不良、存在有害物质等,它们都阻碍根系吸水,使植物发生水分亏缺。园林专家介绍,简而言之就是树木在有水的情况下被旱死。树木的生长和吸收水分需要一定的温度,而今年开春以来,京城气温却经历了几起几落,三八妇女节时京城甚至还在降雪,而后气温虽然回升,但很缓慢,而最低气温直到4月中下旬还在零摄氏度左右,低温让树木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春季经常刮起的大风还不断带走树木自身的水分,因“生理干旱”树木又无法获得水分补充,最终,只能守着冬季降雪后留下的丰富水分而活活“渴死”。“虽然冬季京城有着10年来最多降雪,但这些降雪没有救下死亡的树木,实在是可惜!”园林专家一连用两个可惜来表达对这些生长了几十年,但却在去冬今春死亡的树木的惋惜。
■北京应杜绝
“南树北种”现象
几十年的树木死亡虽然可惜,但应该及早更换。园林专家表示,如果这些树木再不更换,到了高温闷热的夏季,更换后的树木不易成活,就会耽误树木一年的生长量,更会对京城绿化景观造成影响。另外,园林专家再次提醒,京城应该坚决杜绝“南树北种”现象的发生,一次次教训证明,南树移至北京不但移植和养护成本极高,更会带来无法越冬和生态效益低的情况。
11、金鉴明院士:人类发展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来源: 人民网2010-05-20
http://news.163.com/10/0520/08/6745FTM5000146BD.html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又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针对公众关心的生物多样性话题,记者专访了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鉴明院士。
记者:请您谈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金鉴明:通俗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指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就直接使用价值而言,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一项能够脱离生物多样性。人类历史上大约有3000种植物被用作食物,估计有75000种植物可作食用。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全球70%的药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就间接使用价值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要受到影响。至于潜在价值,虽然大量生物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据估计,全球生物多样性每年产生的价值在3万亿美元左右,而整体的生态系统每年的经济效益则高达33万亿美元,几乎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相当。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提供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的。
记者: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哪些?
金鉴明: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扩张,使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面积急剧缩小,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也能造成物种消失。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而且还在扩大。三是过度利用与消费,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减退。四是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物种造成很多当地物种生活环境的恶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导致一些物种在当地丧失甚至灭绝。五是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会间接造成几千年来农民培育、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的丧失,遗传多样性受到影响。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金鉴明:我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的10%,居第三位;属于我国特有的高等植物共17300种。我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的14%,其中鸟类1244种,鱼类3862种;属于我国特有的脊椎动物667种,均居世界前列。
我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湿地类型中除苔原湿地外,其余类型均有分布。
我国是世界农作物起源的八大中心之一、世界四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并具有世界“花园之母”的美称。我国栽培农作物有600多种,包括粮食作物20种,蔬菜及调料作物45种,果树53种,纤维作物11种,药用植物(典型种)42种,重要观赏植物19种,其他经济作物47种。
记者:对于公众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金鉴明: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降低能源消耗,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不食用、不购买、不采集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包括服装、家具、化妆品、装饰品等,降低生物资源的消费。不引进没有经过风险评估的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遇到非法捕猎、食用珍稀野生濒危动植物的事件,要勇于举报。进行垃圾分类,减轻环境污染。在旅游、野外活动时注意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河流,从而保护生态系统。
12、以生态化供水推动水污染防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5-2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319049_1.shtml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水循环的调整和修正,尚未意识到调整和更新供水系统与方式的必要性,致使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发生冲突,大量污染物质从生活过程进入水体,使水污染防治效果欠佳。因此,调整供水方式应成为水污染防治及宏观水管理的重要任务。
传统用水系统与方式引发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供水系统渗漏现象严重,浪费大量水资源。渗漏的清水成为污染物质的载体,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进而又通过裂隙、孔隙、洞隙等污染了城市水体,增加了水体富养化的风险。
水污染、水生态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供水系统有缺陷、供水方式不当造成的。笔者认为,解决水污染与水生态退化问题应从改变供水方式着手,以供水方式的生态化改进,促进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相互协调。
生态化供水的目标实质上是实现人们用水的舒适、便捷与节水防污相平衡,提高用水的计划性、集约性、循环性,促进人们形成节水意识,养成精打细算的用水习惯。具体而言,生态化供水的方式有:定时供水、分区供水、定量供水、分质供水、区域化定时定量供水等方式以及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式供水方式。分质供水是目前讨论得比较多的供水方式,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在社区试行分质供水,即同时供应几种水质的水让用户选择,也可以按不同的环境功能区进行分质供水。
生态化供水方式的要求是:供水系统组团化、地域化,并为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提供良好的管道系统和多管式的用户终端系统,便于进行分质供水;供水渠道尽可能保持天然河流的属性、特征和状态。供水方式灵活多变,可根据用水者状况进行供水与调控。这种供水系统能有效截留水龙头渗漏水,使渗漏水不直接进入污水管网,不易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生态化供水方式在国外一些地区已经有所应用。例如伊朗首都德黑兰晚上8点就停止供水以减少水渗漏;印度首都新德里一些社区实行定点供水、定时供水等。
笔者认为,供水系统与供水方式的生态化需要一系列措施的配套改革,需要建立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环境标准: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制订中水利用、雨水利用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出台多管式用户供水终端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促进分质供水、限时供水等。
二是要加快公交卡式的智能化供水的研究、试点和普及。智能化供水是实现生态化供水的关键,也是生态化供水的发展方向。随着远程计量技术、传感器技术的长足进步以及物联网的出现,在城市推广智能化供水终端的技术条件日趋成熟。这一用户供水终端可以实现电脑远程自动计量、评价和调控,并定期自动显示结果以引导用水者合理用水,促进用水行为的优化,提高用水效率。目前,以色列是农业智能化供水方面最先进的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智能化供水。其电脑可以根据生态环境含水状况和植物水分代谢状况在合适的时间供应适量的水,实现了供水的效益最大化。(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环境保护局)
13、极端天气考验云南水利设施 水资源大省因何变"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05-20 张文凌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5/671274318751_1.shtml
4月中旬,连续几场大雨,让昆明团结乡武松包村村民韩庭朱一家心生希望,洋芋在耽误了一个月后终于种了下去。这两天,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全村都在挖水窖,韩庭朱挖得最深,有3米多。他怕极了那几个月没水的日子。
4月以来,虽然云南陆续出现一些降水,但除滇西南和滇西部分地区的旱情有所缓和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旱情仍然在持续,特别是主旱区昆明、大理、丽江、楚雄、曲靖等地降水明显不足。从未来气象形势看,主旱区降雨量不大,抗旱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和武松包村一样,全省各地农村没有水窖或水窖不够的地方正在开挖。由于已进入立夏节令,正是大春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云南省政府要求各地务必在小满节令之前,因地制宜,在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和利用现有的蓄水,组织一切抽提水设备、农机具等,拉水保苗,保证在芒种节令前完成播种任务。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正在对尚未修复的旱损水库、坝塘进行清淤、堵漏、加固、扩容和支砌。截至5月6日,全省已经修复完成旱毁小㈡型水库52座,坝塘597座,正在修复的小㈡型水库140座,坝塘1257座。
“积水农业”省收集雨水的能力却很弱
百年未遇的大旱,使云南水资源和水利设施损失惨重。截至4月29日,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整体偏少42%,736条中小河流断流,520座小型水库和7380个小坝塘干涸;水利设施受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旱灾造成了云南2702万人受灾,其中965万人、2050万头(匹)牲畜饮水困难,823万人需要口粮救助;云南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0亿元。
在玉溪市易门县铜厂彝族乡西山永菁哨村,记者见到了愁眉苦脸的14社组长瓦德明。这个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子,有一个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水库,从没有枯过,但今年枯了,大坝也开裂了。全村60户人家、200多人只能靠一个容水量仅50立方米的水池供水,水池的水是从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引来的。虽然几个月来每天定时供水,但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少,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铜厂乡是易门县8个乡里最贫困的乡,永菁哨村的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而今年的干旱又使村民遭受重大损失。小春时节村民种的烤烟、油菜、豌豆、小麦,除烤烟外,其他几乎全部绝收。不仅农作物灌溉没有水,牲口饮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头猪一天需要20公斤水,全村有四五百头猪,如果没水喝了,就只有贱卖,把剩下的水用来保人。”瓦德明说。
离他们村不远的几个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高,本来就靠天吃水,自然出水的水源断流,不少农户已经把大牲口卖了,一头牛过去买三四千元,现在只能卖一两千元。
瓦德明告诉记者,全村只有1/3不到的水窖,这些水窖有的是政府投入建的,有的是农户自己挖的。其实有地的农户都想挖水窖,一块地有两口水窖是最好的。可是他们年年向上报,年年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钱。瓦德明认为,如果有足够的水窖,他们今年不至于颗粒无收。
然而,瓦德明不知道的是,有4个水窖的昆明团结乡武松包村的韩庭朱,也没有逃过旱灾的厄运。他们村已经断水5个多月,全村都要到8公里以外的砚台村拉水,用拖拉机一次拉10多桶,可以用两三天。武松包村是一个缺水的村子,村民喝的水一年四季都要到山下的一条河沟里背,农田灌溉则靠储水,这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有一条细细的石棉瓦,石棉瓦的尽头接着一只底部被剪开的塑料瓶,瓶口与一条塑料管相连。靠这种方法收集雨水储存到水窖里便可以用来灌溉农田。
韩庭朱家对面的山沟,往年雨季来临时,到处都是清清的水,村民每年都向村委会提出修一条水管,把山沟里的水引到水窖里,不要再用原始的方法收集雨水,这样一年用水都没问题,可得到的答复也是没有钱。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晓云认为,云南有丰富的雨水资源,云南农业是“积水农业”,但收集雨水的能力却很弱。把雨水作为一种资源,不能仅靠水库,要家家户户收集,如果每家每户可以储存几十吨水,那即使出现干旱,也能缓解其破坏力。过去很多农村都有自己的水源地,基本每个村有个水塘、水井、水沟。但现在,村集体不重视对公共水源的保护,很多村子水塘积满淤泥,沟道变窄甚至消失,从前保留的水源林遭到破坏。有些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而失去管理,最后严重荒废,导致灌溉能力大大减弱。
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也认为,云南目前的水利投资主要投到一些大工程大项目上,或者主要的江湖干流上去了,能让一家人喝上水的小水利工程还非常不足。
“抽水的钱够买米吃了”
“农民生活一个靠天,一个靠政策。水务的口号是‘民生水利,会泽民生’,但是有不少山区农民却很少‘被会泽’。为什么就不能给农民建条管道,这里面有政策原因、技术原因,更有经济原因。不少村民居住的地方高,自来水的管道到不了山上,水要往高处走很困难,要电、要柴油机抽水,要加压设施,这些都要钱。可农民穷,他们掏不起这个钱。很多住大山上的人看得见水却喝不到,基本生活生产用水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奢侈。”昆明一位从事水利管理的官员说,“而且农村都是分散住,几公里一个村庄,供水成本很大。农民抽水要自己花钱,电费、抽水机费用都得自己出,很少有补助。”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镇摆依汉村的村民证实了这一说法。摆依汉村常年靠抽离村不远的龙川江的水来灌溉农田。村民李祖英说,请变电站的人从龙川江抽水,要先压两三千元,人家才来抽。抽一个小时20元或30元,一亩地要抽一个半小时,像这么干旱的天要抽两个小时。有时候六七家人一起请人抽水,费用大家摊。李祖英家有两亩多地,往年栽秧时四五天抽一次水。天如果不旱,从栽秧到收割3个半月只用抽五六次,但是天旱要抽10多次,就是这样,今年谷子也都没黄。
而比摆依汉村地理位置更高的三道河村,抽水费就更高。这个村往年是夏季缺水,冬季不缺。即使不遇旱灾,抽水的费用也很高。他们租用的是村里人自己买的小抽水机,8元一小时,面积小的田抽4个小时,面积大的田抽8个小时,一个月要抽20多次,“抽水的钱都够买米吃了。”村民马加强说。
对于生活在这一带的农户来说,花销最大的就是抽水,而今年的旱灾使他们的抽水费陡增。李祖英认为,大旱面前,就看谁家的底子厚,“有钱就可以请人来抽水,请不起就只有让地干着。从栽秧下去到收割,老天给你吃就少抽点,不给你吃,就硬硬地去抽。”
听了李祖英的话,另一个村民李燕梅鼻子一阵发酸。她说:“我家的田,小春种下去就没放过水,天旱农民最心酸。”
同村40岁的杨勇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不遇旱灾,一亩田可以收获谷子700公斤,碾成米后只有400公斤。按3元一公斤的收购价,400公斤可收入1200元。其中的成本包括:从泡田到栽秧到收谷子,一亩田抽水费要200元;农药、化肥的价格不稳定,化肥最高的时候达110元一包,一亩地要一包化肥,农药要打4次,每次18元,就是72元;收割机一亩收费250元,这还不包括人工费;栽秧和打谷子要投入5个人工,共计200元。也就是说,一亩稻谷的收入400元不到。而对于只有三分田的杨勇仁来说,往年他们从田里只能获得100公斤的米,只够全家吃两个月。而今年,他们的米得全部靠买来吃。而今年的大米比去年贵1元多,达到3.8元一公斤。
“都说‘小春损失大春补’,但天这么旱不知今年会是什么情况。”杨勇仁担忧地说,“如今化肥越来越贵,今年的化肥价钱比去年高。不施化肥包谷长不好,包谷长不好猪就没有吃的,猪没有吃的养不好就卖不起价,卖不起价就买不起包谷种子,如此循环,今年日子该怎么过?”
水资源大省如何变为水资源穷省
分析云南百年大旱,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不无痛惜地说:“云南的水情特点导致了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水资源保障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
云南水资源总量达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云南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旱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致使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旱涝急转、涝中有旱相互交替的情况较为突出,且灾害频率高、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程度深,防汛抗旱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此外,云南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滇中重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有700立方米左右,特别是滇池流域不足3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目前全省水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主要河流有近40%的水体严重污染;“九大高原湖泊”中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滇池外海和草海常年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近一半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同时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令人担忧的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云南干旱发生频次增加的趋势明显。 1990年~2007年比1950年~1989年时期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7、3.2、1.5倍,尤其是1980年以来,增长速度很快。各州市发生的频次,以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出现最多,上世纪70年代次之,60年代较少,50年代没有出现,且随时间的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发生较大洪水25次,平均2~3年一次,据1990~2008年间的19年资料统计,全省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面积612万亩,其中成灾338.3万亩,平均成灾率达55%;平均每年受灾659.6万人,平均经济损失达30.54亿元,平均万亩受灾面积经济损失达519万元。从90年代至今为止,平均受灾面积比80年代增加了163%,成灾率上升了17个百分点,万亩受灾面积平均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秦光荣指出,目前云南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防洪安全保障程度不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不强。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108亿m3,水库蓄水总库容不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年缺水总量达41亿m3左右,工程性缺水是云南主要缺水形式。云南省2008年、2015年、2020水平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需水量分别为211.9亿m3、241.7亿m3、261.1亿m3,但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仅为 171.1亿m3,2008年、2015年、2020水平年分别缺水40.77亿m3、70.6亿m3、89.9亿m3。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还有1000多万人,占乡村人口的36%;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34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7%,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不相适应;全省还有13座中型、252座小㈠型水库和2868座小㈡型病险水库、98座中型病险水闸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急需进行除险加固;全省还有100万无电人口。
此外,云南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滇中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并存的矛盾十分突出,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地区工程性缺水仍然存在,调控能力差。全省现状缺水量约41亿 m3,水资源粗放利用,灌区渠道防渗衬砌率36.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8左右,城镇供水管网损失率达20%~30%;部分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理顺,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运行管理效率有待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缓慢,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规划体系尚未建立,前期工作质量和审批制度有待改进。
针对云南水情存在的问题和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云南痛定思痛,在启动50多件大中型水库建设的基础上,今后3年再新开工100件骨干水源工程和新开工建设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十二五”末新建大中型水库50余座、小型水库200座以上;新增蓄水库容15亿m3,新增总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同时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争取“十二五”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用10年时间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争取5年内解决剩余的10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以九大高原湖泊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为重点,逐步改善受污染水质。通过这些措施,扭转云南面对严重旱灾供水保障水平较低的被动局面。
14、山东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缘何成“失地”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05月19日 钱炜
http://env.people.com.cn/GB/11637470.html
路旁的湿地与不远处“点天灯”的化工厂形成鲜明的对比。科技日报记者 钱炜摄
新建化工园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一路之隔,保护区里的土被挖出运到化工园填地,附近居民几乎天天被工厂的异味熏得头晕脑胀……这是发生在山东省东营市的一幕——
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开车一路往北,不到10分钟,就能看到路两旁的荒草丛中不断冒出被当地人叫做“水泡子”的小片水域。
再过一会儿,西边的马路牙子上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块水泥牌子。牌子不知被谁涂上了白色涂料,有的还被刷上了“彩钢、打桩”的小广告。
只有停下车,走上前去才能看清楚,上面隐约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界”的字样,落款是山东省人民政府,2002年。
一边是天堂,一边是……
界碑的后面,正是“鸟的天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而界碑的对面,则是另外一个世界——推土机、吊装机正在紧张工作,运土车往返其间,扬起漫天黄土,旁边是大片刚平整过的土地,不远处,还有一座座崭新的厂房、烟囱。
“以前路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湿地,只不过路西边是保护区,路东边则被划在了保护区的外面。现在,东边成了一个正在兴起的化工园。”一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在网上自称“无所谓坚持”的当地居民向记者介绍说。
路东边仍有零星尚未被填平的水泡子,还有一群黑翅长脚鹬在水面上游弋。车子经过,鸟儿被惊起,掠过澄蓝的水面,在朝阳下形成美丽的剪影。而离它们不远处,便矗立着一个正冒着黑烟“点天灯”的大火炬。
车子往东拐到化工园内。新建成的水泥路两边,已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在一家名叫海科瑞林的化工厂附近,记者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不一会儿就感到脑袋发蒙。“点天灯”的大火炬正位于该厂厂区内。同时在紧靠厂区外面的水泡子边上,有个排水口正往外排水,水的颜色有些绿。
工地上的指示牌显示,这里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即中国石油化工(东营港)产业园的一部分。仙河镇居民、胜利油田孤东工艺研究所的卢工告诉记者,他曾致电12345市长热线,得到的信息是,这个化工园目前有5家工厂已建成、5家在建,还有2家工厂拟建。
从化工园出来回到先前的土路上,几辆运土车载着满满的土从保护区里开向工地。好奇之下,记者的车子驶进保护区,只见一大片光秃秃的“盆地”两边,堆起高高的土垅,与四周的环境明显不符,看上去就像是湿地里的一大块“伤疤”,远处还有一台挖土机。显然,那些车是把刚刚从保护区里挖出来的土,运到化工区填地。“无所谓坚持”后来告诉记者,这样的“倒土运动”从2008年夏天就开始了,有段时间运土车天天一辆接一辆,现在已过了高峰期。
“‘点天灯’肯定会影响鸟类的迁徙”
从地图上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南北两块不相连的区域。其中南部为黄河现行入海口的两侧,北部为1976年以前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口的两侧,设有一千二管理站。记者此次来到的,正是北边的保护区。
该保护区有两大亮点:湿地和鸟类。据资料显示,区内有鸟类29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颧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9种。在世界15种鹤类中,亚洲有9种,而保护区就占了7种。这个素有东亚鸟类的“国际机场”之称的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
“现在是南边保护区的名气大,外地来观鸟的游客大多都去那边,而知道我们这里的人却很少。这片保护区就像是被遗忘的角落,而现在,被遗忘的的这块湿地就要成为‘失地’了!”“无所谓坚持”说。
当地一位经常在保护区拍鸟的摄影爱好者告诉我们:“以前一到冬天,来这里过冬的天鹅就像草原上成群洁白的绵羊。开车从这里经过,就会惊起路边的天鹅。但这两年,在这一带很少能拍到鸟儿了。”
紧贴着保护区建化工厂,会不会对保护区的生态产生影响?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表示,化工是高污染行业,如果工厂排污没有达标,那些有毒的废水废气将直接影响保护区内鸟类的生存。此外,“人为设定的保护区有边界,但鸟类活动是没有边界的,如果化工园离保护区太近,尤其是像‘点天灯’这种现象的存在,肯定会影响鸟类的迁徙。”
潜在危险让当地人不安
事实上,受到影响的,可能不只是鸟类。
卢工告诉记者,自化工厂建成以来,镇上居民经常在夜间闻到刺鼻的异味。3月25日,刚运行5天的海科瑞林还发生了一次有毒气体泄漏,“听说幼儿园有两个孩子发生了呕吐”。
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仙河镇自然环境十分优美,2002年还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称号。但化工园的兴建,却让人们开始感到不安。据记者了解,离化工园更近的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维修大队,已向上级单位提出了集体搬迁的书面请求。
此外,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还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危险。黄河三角洲地势一马平川,一旦风暴潮来袭,就会深入到内陆地区,淹没大片的乡村城镇。1997年风暴潮爆发的时候,就把地处保护区腹地、离渤海相对较远的一千二管理站全淹了。“现在海边建起这么大一片化工园,如果风暴潮来袭,化工厂里的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的话,造成的污染真是不堪设想。”“无所谓坚持”表达着自己的忧虑。
即使继续当作农田利用,管理者也没办法
“这是国家战略,我们管不了!”当记者问一千二管理站的副站长宋日荣,在保护区内取土、并在保护区的边上建化工厂,会不会影响保护区里的鸟类时,他只说了这么一句。
实际上,根据环保部于2009年下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严禁在自然保护区从事采矿、采石、采砂、烧窑、冶炼、拌洒毒药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活动”。在保护区内取土,显然已违反了这一规定。
而当记者把同样的问题抛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他一语破的:“这实际上与保护区的土地权属有关。其实这问题很常见,全国很多保护区都有。”他接着解释说,在最初划定保护区范围时,把一些农田也划了进来。因此,对于这些分属于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垦利县,以及一个军马场的土地,在实际操作中,管理局并不拥有土地的全部使用权。即使继续当作农田利用,他们也没办法。
保护区范围调整疑云的背后
调查中,记者将保护区地图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官方网站公布的开发区规划总图相对照,惊奇地发现,二者标明的保护区东部区界竟有明显不同,开发区与保护区的面积有一定的重合。换言之,若按后者的图示,保护区范围将比以前有所减小。但根据记者在相关政府网站上的检索,近两年却并无该保护区范围调整的信息。
保护区面积究竟是否又有新变化?除了基于地图的推断,现实中,管理局的那位相关负责人基本证实了这种猜测。他用铅笔在地图上北部保护区的东边区界内,划了一条差不多笔直的线,“这一片原本属于保护区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划到了东营港。(建化工厂)是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已经得到默许的,我们也很无奈,想顶也顶不住!”
与此相关的一个大背景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正是被这个国家战略规划包括在内。
但根据国家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确需调整范围的,应上报国务院批准,涉及功能区调整的,也应由国务院相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事实上,早在2002年,保护区曾经历过一次区界和功能区的调整。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不变,但一部分核心区被改为缓冲区和实验区。从当时国务院发布的通知可看出,调整主要是为油田开发让路。
这一次,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片湿地的命运再度被置于风雨飘摇之中。
15、动物保护NGO基本需求难满足 盼出台动物保护法
来源:《公益时报》2010年05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7344.html
动物保护NGO生存堪忧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因用来源不明的猫咪做实验而陷入了舆论漩涡。据报道,这只“脏兮兮,皮毛板结,散发着异味”的猫并未进行任何消毒或者免疫处理,就直接被送入了实验室。
本报记者注意到,针对北大医学部用流浪猫做实验的事件,在网络上几乎没有任何动物保护NGO对这件事情发表意见。
NGO沉默的背后
为何选择沉默?一家动物保护NGO——幸运土猫的负责人曾莉接受了记者采访。
“对于前些日子发生在北京一个社区的虐猫事件,幸运土猫还发出了谴责的声音,但是对于北大医学部用流浪猫做动物实验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发表我们的看法。”曾莉说。幸运土猫关注伴侣动物的生存福利、致力于流浪伴侣动物的救助,自2001年在北京成立。在近10年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幸运土猫对于高校中出现的一些虐待动物的事件,已深感无力。“在高校存在诸多虐待动物的问题,这次用流浪猫做实验的事件只是暴露出来的一件而已。但是高校接受意见的可能性非常小,高校太强势了。”曾莉认为,伦理教育的缺失才是深层次的原因,“尤其是在医学院,医学伦理方面的教育并未同时跟上。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也并没有对北大医学部用流浪猫做实验事件作出回应。“IFAW不会对每个具体案件都回应。否则,就会像试图救每一只受虐动物一样,而这是救不完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中国项目主任华宁认为,从长远来看,保护动物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只有去影响政策,才有可能让更多动物受益。“当然,对于某个事件的具体回应,在某些时候也是必要的。
步履维艰的生存现状
其实,动物保护NGO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尤其是在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了解动物福利,而只是将动物当作资源和工具来使用的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动物保护NGO而言,自身机构的运作已经捉襟见肘,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北大医学院用流浪猫做实验的事件。
好狗好猫回家路算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志愿者组织,在2008年时刘蕊和一个朋友开了一个博客,刚开始时主要帮助王立群和王莉萍两位以收养流浪狗为主的爱心人士寻找资源,后来逐渐发展到帮助其他的救助动物的个人或者机构寻找资源。
“如果没有志愿者帮忙,王立群和王莉萍的状况将是不可想象的,她们养了上百只的狗,和十几只猫。就算现在有志愿者帮忙,还是挺困难的,现在还有流浪狗被送到这里……”刘蕊说。
在华宁看来,在中国从事动物保护的NGO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需要救助的流浪动物越来越多,领养的工作又不能及时跟上,而救助场所的承载率又有限,甚至导致动物保护的NGO所救助的动物都面临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满足的情况。“流浪动物问题的解决是系统工程。需要提倡强制的免疫,需要鼓励绝育,需要从法律法规上规定禁止无序繁殖,这些问题不解决,流浪动物必然会不断增加。”华宁说。
另外,在资助本土动物保护NGO的过程中,华宁发现这些机构除了资金缺乏,还面临着其他一些问题:如机构发展的定位,志愿者管理,以及救助动物理念等。
虽然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幸运土猫目前运转状况不错,但是对于幸运土猫来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合法身份的问题。曾莉并不希望将幸运土猫进行工商注册,因为“工商注册毕竟与公益组织的目标不同。”
另外,如何实现幸运土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曾莉认为现在土猫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土猫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有爱心,还要有专业的技能。”现在土猫有3个专职的工作人员,而每个工作人员的月薪只有800元。“资助机构更愿意把钱用在所资助的动物身上,而不是支持人员的费用。”曾莉无奈地说。
寄希望于动物保护法
曾莉有几个质疑:动物流浪在外,是不是谁都可以决定他的生死?流浪动物是否等同于实验动物?在北大实验室,难道没有进行动物实验的相关准则?
华宁认为,北大医学部用流浪猫做实验反映出几方面问题:存在严重的动物虐待行为,“猫在实验过程中抽搐是极端疼痛的表现,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猫可以用于实验,而用于实验就是一种虐待”;这种做法存在卫生和安全隐患,“流浪猫没有经过检疫,可能会带病菌,导致人兽共患病”;违反现有的实验动物的法律和法规;相关法律和法规严重缺失,“在中国没有一部全面的动物福利或者反对虐待动物的立法。对于虐待动物的事件,没有办法通过法律途径,予以处罚。”IFAW正和负责管理伴侣动物的相关部门一起,为推动《反虐待动物法》的出台而努力。
“NGO的存在会带来一种希望及实践的可能性。”曾莉认为动物保护NGO在中国保护动物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怎么去推动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推动动物保护问题纳入政府议题,并最终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这是NGO所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曾莉强调。
华宁也表示,目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去管理伴侣动物,也需要系统的方法和策略上的支持,而动物保护NGO的存在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政府节省非常大的成本和流浪动物问题的。
一门户网站曾经就《反虐待动物法》的话题做过调查,有98%的访问者都同意中国需要这样的一部法规。
“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法学专业的学者,甚至是政府相关立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的问题,并且从 从余秋雨“假捐门”到章子怡“诈捐门”,诺而不捐、诺而少捐事件时不时地跃入人们视野。与明星的高关注度不同,企业捐赠的透明度尤待加强。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冰雪灾害,总有一些企业开出“空头支票”,某些企业大搞捐款秀,善款却迟迟不到账。更有报道称,平常年份的捐款到账率也就7%。
暂不论该数据是否权威,可以肯定的是,诺而不捐行为由来已久,且早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成了慈善领域的潜规则。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慈善事业而言,其危害不可小视。
如何打破诺而不捐,这是正摆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路上的一道现实难题,事关制度建设、部门监管、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个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如何在鼓励善行和规范善行之间找到平衡,尚需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自己专业的角度在做着探索和尝试。”华宁乐观地估计,在这样的一种态势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将会有自己的一部反虐待动物的立法。而当这部立法的出台,无疑都会帮助减少甚至最终能够制止虐待事件的发生。(本报记者 徐辉)
16、河里不长鱼 只长GDP?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0年05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5/20/c_12121862.htm
在陕西安康境内的岚河上,100余公里的河道上建有16座电站,几条支流上也建有10座电站,致使河道断流、鱼类灭绝。(《中国青年报》5月19日)
报道以“被撕碎的河流”为题,讲述了这条曾以泉鱼、棒棒鱼等特产闻名且鱼群资源丰富的河流如今鱼不聊生的尴尬。小水电站显然是其中的罪魁祸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刘树坤指出,“引水式电站对生态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一条河流只要修一座引水式电站,就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破坏。”在岚河上竞赛式的无序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可想而知。河流断流了,不仅鱼类灭绝了,人类的日子也十分难堪。电站开发导致河道干涸后,祖居于沿河流域的居民也失去了水源,甚至连饮用水也受到威胁。
一边是河流生态的毁灭性灾难,一边是无法遏制的河流开发热,不知道这显示出了地方政府的决心还是愚昧;“靠河吃河”早已是某些拥有河道的地方政府发展的重要抓手,且大有不可阻挡之势。如几年前陕西平利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富县”,将小水电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并以此为契机招商引资。由于投资小见效快,私人老板竞相斥资建站,甚至当地还盛传多起倒卖电站开发权的事件。如今仅平利境内数十公里长的岚河干支流上,就共规划了14座电站,已建成和在建的各3座。
看来,虽然科学发展观推行有日,一些地方甚至还在用“河长制”之类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来强化党政官员的河流管理责任,但此举仍未能避免河流被肢解和被撕裂的悲剧。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念兹在兹的莫过于可观的GDP和税收;而放着好端端的河流让鱼儿优游快乐,更显得太过奢侈。鱼儿呀,子非人,安知人之乐?顾头不顾腚的强力开发之类,不仅体现了私人老板的追求,似乎也更符合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事逻辑。
河里不让长鱼,不只令鱼难受令人唏嘘,也使我想起时下国人爱玩的脑筋急转弯。如果有人问:河里不长鱼,长什么?联系各地“靠河吃河”的实际,估计答案也将是五花八门。对于热衷于滥取河沙的人来说,河里长鱼真不如长河沙;对于安康这样酷爱建小水电站的地方来说,河里长鱼不如长水电;而对于更多大力发展旅游的河流流经地来说,河里长鱼不如长出更多的游船……在某些地方政府的幻想中,一网打下去,河里哪怕没有活蹦乱跳的鱼儿,但有令权力和资本笑逐颜开的GDP也就足够了。(严辉文)
17、从绿到金,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05-20■冯永锋
http://www.cet.com.cn/20100520/j2.htm
2008年12月,笔者随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去“江河十年行”。行程中,一位专家忽然谈到“生物多样性”这个词,记得她说这个词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不是特别好理解。笔者以为,这个世界上,如果天然生态系统是完整的、健康的,那么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一定是丰富的,一定是可持续的。
2009年4月,有幸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中国代表罗杨同席进餐,由于笔者写过《没有大树的国家》,对中国的森林质量下降很是担忧,我们谈到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罗杨与我争论说,天然林本身也是有成熟度的,完全天然的森林系统未必与生物多样性划等号。从纯粹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倒是“刚刚发育不久的天然生态系统”,可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饭后得出结论,如果光追求生物多样性,那么未必越天然越好。但如果追求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自主性,那么,天然生态系统应当是最受保护的。
每每涉及保护生物学,第一句遭遇的总是很强硬的抵抗:“我们要发展经济,就肯定要破坏自然。”说话者对谈保护的人充满轻蔑,甚至怀疑慷慨谈保护的人是妄想保护贫穷,是“率先富起来之后不肯让其他人富起来”。于是搞得谈保护的人满怀委屈,于是大家就一起使劲想,也许我们可以发明一种办法,既能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又能让当地人发家致富。
从污染治理的角度来说,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的主题来说,就是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帮助减少人类的贫困。如果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难为了那些企业家和政府管理人员的话,那么让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扶贫服务,多少就有点难为大自然本身了。
中国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行之路在哪里?按照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的观点,要保护自然,首先当然是要研究自然。所有的生物应当都在自然界,自然界的自然是自然,人类干预后的自然界也可以姑且算为自然。要想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要知道自然界里有些什么。
吕植教授过去研究大熊猫多年,现在开始研究雪豹,研究普氏原羚。现在有大量的人,不知道这些物种的真实处境。说起来,中国的科学家不少,但是生活在中国的绝大部分物种,并没有科学家去做研究。吕植和她的团队选择了这些庞然大物作为研究目标,一是为了保持科学的定力,让自己的目标清晰而坚韧,二也不小心证明了中国科学界的尴尬事实:如此巨大的物种都少有人研究,更谈不上那些小型兽类、昆虫、微生物、林中杂草了。
吕植说,现在是公民社会时代,是主动求知时代,是博物学时代,光科学家去研究物种,然后通过科学家的论文或者演讲把其知识“科普”给公众,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时代是所有人都可以研究身边自然的时代。在青海曲麻莱县的措池村,村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边放牧边巡护,边监测当地野牦牛、雪豹、岩羊、旱獭的变化,同时监测高山雪线的变化,监测草原上水流的变化,监测草原上物候的变化。有这“协议保护”作为根据,当地人很容易就能够阻挡外来人口进来破坏草原生态系统,伤害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这些还是不够,现在国际上最流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是“从绿到金”,是当地人保护当地社区环境,是开放式保护,是建立社会保护地。
在中国,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特有的自然保护传统,也就形成了众多的事实上的社区保护地。例如,已经被社会关注的藏族“神山圣湖”,傣族“龙山”和彝族的“神树林”等。社区保护地不单纯以“自然保护”为目的,而是以当地社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来实现社区从保护中受益的目的。社区可以通过野生菌、竹笋、藤条等非木材林产品的采集,通过生态服务市场获得经济收入。
可以预见,随着森林碳汇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参与林业”思想的推进,随着国家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随着志愿性碳市场的开发,社区保护地将有可能成为那些愿意保护天然生态系统的区域最新的发展机会,当地社区将从保护中受益。
18、农村不是污染企业的“避风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20日鲁云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5210.html
云南省陆良县太平哨村民小组的乡亲们这几天很闹心:村旁的化工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异常排放”,80多人被送进医院。虽然经过治疗,他们“嗓子不疼、头也不晕了”,但日后整天守着个化工厂,“心病”仍然难除。这事有个教训:农村不该是污染企业的“避风港”。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成了“过街老鼠”,在发达地区和城里呆不下去,开始向中西部、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农村转移,和执法部门玩起了“躲猫猫”。这类案例不在少数,值得警惕。
污染企业之所以能顺利“转移”,一些落后地区不科学的发展观念难脱干系。有人认为,发展是有“梯度”的,落后地区招商引资,你没有真金白银的扶持,又不愿吃点“哑巴亏”,人家凭啥来投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污染企业也被奉若上宾,一路绿灯地落户生产。这种饥不择食的心态,是追求短期政绩,无异于“饮鸩止渴”。
一些污染企业之所以舍近求远选择农村,也是觉得农民权利意识差,有钱就能“摆平”,好糊弄。太平哨村的“异常排放”前,“化工厂”被别有用心地解释成“化肥厂”,还信誓旦旦承诺没污染。再加上从附近招工、拉动乡镇消费等“听上去很美”的引诱,不愁农民不动心。
然而,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污染企业总有露出狰狞面目的那天。“平时化工厂常传来刺鼻的气味,又呛又辣”;加之“厂区路上的灰尘太大,污染了大豆、玉米”,农民忍无可忍,就用堵路来解决问题。于是,当年招商引资时的“香饽饽”,就变成了“烫手山芋”。毕竟,建化工厂不是修花园,经济学上“负的外部效应”难以避免。想开始就一次性“买断”农民的利益诉求,更是一厢情愿。
要堵住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去路,有两条建议:
一是对可能产生严重污染的企业,抬高其准入门槛。以某些化工企业为例,因为属于高危行业,必须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资质审查制度。从源头上管住小化工厂,让那些想引进的人也断绝指望,才是治本之策。
二是建立、顺畅农民的权利表达和利益分享机制。对污染企业的监管,群众的眼光就是最好的阳光。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工厂合不合适,农民最有发言权,基层政府不能擅自作主。另外,对于落户农村的、有一定“负的外部效应”的企业,不能光缴税就万事大吉,农民理应享有直接的、持续的利益分享权益。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办法太理想;照做的话,农村别想发展了。须知,农村不像城市,幅员广阔,且基础设施脆弱,“先污染后治理”?这代价想都不敢想。
19、沙尘暴不可能根除 治沙别指望“天帮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20日刘毅
http://env.people.com.cn/GB/11643783.html
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前几年次数多、强度大。很多人发出疑问:国家近年来下大力气开展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沙尘暴?沙尘暴就不能根除吗?
大风和地表沙尘源,是产生沙尘暴的两个必要条件。今年3月以来,我国西部以及蒙古国沙源地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度大,同时由于北方气温长时间持续偏低,地表植被返青晚,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比较差。因此,裸露的沙土常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
多年罕见的异常气象条件,是我国近期时常遭遇大风、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如何适应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新情况?这是我们面对漫天黄沙,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天气的变数显著增加了,老天爷时常不按常理“出牌”。生态建设指望不上天帮忙,只能依靠人努力,而且要比以往下更大的力气,才能应对日益古怪的天气。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要进一步加强以林草建设与保护为主的防沙治沙措施,节约珍贵的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能过度开发。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区之一,经济发展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他们提出今年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上。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值得称许。
此外,面对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生态建设要更加注意讲究科学,谋后而动。比如,前些年,个别比较干旱的地区种了杨树等耗水量较大的树种来防沙治沙,当气候条件没有特别异常时,这些树可能会勉强成活,成为长不大的“小老头树”。一旦遭遇今年这样的罕见天气,杨树自身难保,何谈防沙?治理严重沙化的土地,其生物措施应以种植灌木为主,这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突出灌木的原则,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才能在沙区形成稳定的林草植被防护体系。
沙尘暴是一种自古就有的自然现象,不可能根除。在这场人与沙的拉锯战中,不能指望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尊重科学,防沙治沙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才能迎来更多的白云蓝天。
20、北京晚报:北京可以对融雪剂说“不”
来源:《北京晚报》2010年05月20日 苏文洋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1647270.html
《北京晨报》5月8日报道:宣武区将大规模更换枯萎的大叶黄杨。去冬今春,京城多场雪后使用融雪剂,对大叶黄杨造成了严重伤害。其实,这不是宣武区一地的现象,也不仅仅是大叶黄杨发生问题,全市城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融雪剂后遗症。
据东城区园林绿化部门统计,全区几乎所有道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正义路、东二环、北二环、联络线、中轴路、朝内大街等主干道影响严重。因融雪剂造成的绿化植物受害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经济损失达到451.39万元,其中受害严重的大叶黄杨数量约25.31万株,金叶女贞约18.62万株,草坪3.09万平方米,需要换土的面积达3万平方米。有关人士透露:仅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朝阳、海淀6个城区,因融雪剂造成的绿化植物经济损失至少在3千万元以上。
由于去冬今春降雪较多,本市融雪剂使用量相当大。截至今年1月4日,全市共施撒融雪剂29471吨(相当于过去5年的使用量总和),此后在2月6日的雪中又施撒了2000余吨。据市园林绿化局报告,这些年全市大约有2000余公顷绿地被融雪剂污染。经调查和化验结果表明,取自绿地内的污染雪的全盐量、钠离子、氯离子值全部超标。其中,取自南二环左安门桥西辅路分车带内玉簪花周边污染雪的全盐量值为最高,是对照雪样的1073倍,相当于海水含盐量的2.5倍,超过灌溉水全盐量要求86倍。
融雪剂不仅对植物、土壤带来严重危害,对市政道路和车辆的损害也十分惊人。你可以想像一下:道路和车辆被海水浸泡后会是什么样子?而几倍于海水含盐量的融雪剂腐蚀作用之大,一般道路和车辆都无法承受。我直观看到,撒过融雪剂后,道路白花花的一片,连一些地方的马路牙子都“啃”了。
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每年冬天的降雪,如果不使用融雪剂化掉,人工清扫到路边绿地,等于给植物盖了厚厚的被子。天气转暖后,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另外,雪还有利于使冬天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
雪的惟一害处是对北京交通畅通有一定影响,而融雪剂的惟一好处则是使雪迅速融化。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鉴于雪对人类利大于弊和融雪剂造成的污染、破坏性十分严重,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即使雪下得再大,也尽量不使用融雪剂。据说,我国哈尔滨等地也一般不使用融雪剂,而采用人工除雪或机械铲雪。
北京可以对融雪剂说:“不”。这是绿色北京、清洁北京、环保北京的需要,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没有融雪剂的年代,北京人世世代代都是人工扫雪。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做到人工扫雪,关键是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各地区动员群众,大家一起动手,既解决路面积雪对交通的影响,又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我建议把每年购买融雪剂的预算改为购买铁锹、扫帚等扫雪工具,发送到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街道,实行分片包干制,下雪了停工停产停课几小时,全体市民和干部上街扫雪,使雪资源真正成为老天爷撒给北京城的“人民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现在起做好安排,今冬明春争取北京告别融雪剂。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