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8
五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南方暴雨特别关注:
1、中国新闻网: 暴雨致南方11省区1500多万人受灾 101人死亡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7/194120290368.shtml
2、中国新闻网: 江西中北部普降暴雨 连发雷电和地质灾害预警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5/t20100517_317818.html
环境资讯:
3、人民日报: 全国大江大河水势平稳 局部地区发生暴雨灾害
http://env.people.com.cn/GB/11623260.html
地方信息:
4、人民日报: 辽河成立保护区管理局 告别“多龙治水”困局
http://env.people.com.cn/GB/11621038.html
5、解放日报: 上海拟建综合性环保审判庭 支持环境公益诉讼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0-05/18/content_19814987.htm
6、新华网: 天津将启动湿地保护工程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17/c_12111160.htm
环境曝光:
7、半月谈: 企业污水直接排入地下 村庄打40米深井仍出黑水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18/101420295090.shtml
8、长城网: 河北村落1700亩耕地草场被污染(图)
http://green.sohu.com/20100518/n272182141.shtml
9、中国经济网: 北京动物园内开餐厅 鳄鱼孔雀成佳肴需提前预定
http://news.sohu.com/20100518/n272189849.shtml
人物访谈:
10、南方周末: “否定地震比预报地震成功率高”
http://www.infzm.com/content/44867
环保观点:
11、中国环境报: 环评也需后评价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5/518673.htm
12、21世纪经济报道: 碳税或于2012年开征 有望规避碳关税压力
http://news.hexun.com/2010-05-15/123707584.html
深度报道:
13、四川在线: 专家称成都平原部分地区20年后可能无处找水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114120295775.shtml
14、浙江日报: 无法挽回的生态灾难
http://news.163.com/10/0518/05/66UMQG54000146BD.html
15、中国环境报: 五大热点问题困扰《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7_12610.dot
16、人民日报: 海洋治污 如何海陆并进?
http://env.people.com.cn/GB/11611609.html
17、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磁悬浮项目环评公示6天后变更线路走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021520291148.shtml
环境时评:
18、人民日报: 农村环境意识相当薄弱 垃圾围村不可等闲视之
http://env.people.com.cn/GB/1162326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1、暴雨致南方11省区1500多万人受灾 101人死亡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7/194120290368.shtml
据湖南省防指统计,截至5月15日下午,湖南省已有娄底、怀化、湘潭、长沙、株洲等10个市州50个县339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58亿元。其中,受灾较为严重的主要为娄底、怀化、湘潭、株洲等地。 中新社发 郭国权 摄
据湖南省防指统计,截至5月15日下午,湖南省已有娄底、怀化、湘潭、长沙、株洲等10个市州50个县339万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58亿元。其中,受灾较为严重的主要为娄底、怀化、湘潭、株洲等地。中新社发 郭国权 摄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阮煜琳)4月底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暴雨洪涝造成中国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安徽、云南等11省区市的部分地区受灾。截至目前,上述地区已经有1517.9万人受灾,死亡101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人民币。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4月29日至5月17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4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江南、华南降雨日数普遍在8天以上,部分地区超过10天。江南、华南大部降水量有100~200毫米,其中广东中部和北部、江西南部达200~300毫米。其中广东韶关、南雄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大值。
监测显示,与常年同期相比,广东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东部、浙江东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3~5成,其中广东中北部偏多5成至1倍。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4月底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多次出现的强降雨过程,具有过程频繁、雨量大、短时强度高、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致灾重的特点。持续强降水造成湘江、漓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赣江出现今年以来最高水位,北江支流滃江发生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据介绍,暴雨洪涝造成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安徽、云南等11省区市的部分地区受灾,局部地区还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截至5月16日统计,上述地区有1517.9万人受灾,死亡10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7.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南、广东、重庆、江西受灾较重。
分析近期南方强降水的气候成因,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主要是由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异常强盛。此外,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水汽向中国南方输送,与南下的冷空气主要在我国江南至华南地区交汇,对流旺盛,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形成强降水。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中国南方地区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需加强防范。(完)
2、江西中北部普降暴雨 连发雷电和地质灾害预警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5-17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gjpt/ylxw/201005/t20100517_317818.html
中新网南昌5月17日电 (何柳斌 喻迎春 王海亮)江西省气象局17日下午发布消息称,赣中北地区普降暴雨,九江、鄱阳武宁等地出现50毫米以上暴雨,江西省气象台、省国土资源厅已紧急启动地质灾害三级预警。
据了解,从16日晚开始,5月以来的第4轮强降雨开始袭击江西。据江西防汛信息网实时监测数据显示,16日17时至17日17时,江西全省有39个县市出现中雨以上强降雨天气,其中修水、浮梁、武宁等7个县市降雨量超过50毫米,达到暴雨级别,另有17个县市出现大雨。
江西省气象局、省国土资源厅17日中午联合发布地质灾害三级预警,预计17日至20日,九江、景德镇、萍乡、宜春、鹰潭、上饶、吉安、抚州等市及赣州市中北部等地出现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预报还提醒,上述地区要加强地质灾害重点和次重点防护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山区城镇、中小学校区、医院和农村建房的切坡段,以及重要工程设施、露采矿山、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边坡地段的监测防范,如发现地质灾害危险,及时做好人员撤离工作。
江西省气象台17日15时32分也发布雷电黄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5市部分地区将出现较强雷电活动,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并提请公众注意防范。
据了解,自5月5日以来,江西已经出现3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洪涝灾害严重,气象专家提醒,各地要根据当地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全国大江大河水势平稳 局部地区发生暴雨灾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23260.html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陈仁泽)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我国主要江河水情平稳,与历史同期相比,长江流域上中游,淮河、珠江、黄河、松花江流域的来水量均较常见偏少。受局部强降雨影响,湖南湘江、江西赣江、福建闽江等30多条中小河流一度发生超警洪水。目前,超警戒水位的江河洪水均已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虽然目前全国江河水势平稳,但受强降雨影响,湖南、广东、江西等南方省区市的局部地区发生暴雨、山洪灾害。截至17日8时,江南大部、华南中东部累计面平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广东中北部、江西东北部和南部以及浙江丽水和福建南平、龙岩等地超过200毫米,广东广州、韶关、清远超过300毫米。与历史同期相比,珠江流域的北江降雨量偏多八成、珠江三角洲偏多四成、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区偏多五成;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西部偏少三到五成、海南偏少八成;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其他地区正常略偏少。
国家防总日前召开全国防汛抗旱电视电话会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全体会议,对当前的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指导各地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全力做好防范暴雨灾害的各项工作。要求各地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变化,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和水库安全度汛工作。
4、辽河成立保护区管理局 告别“多龙治水”困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1621038.html
本报沈阳5月17日电 (记者何勇)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结束了以往“多龙治水”的管理局面。辽宁省政府日前下发通知,正式成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据悉,这是我国首次为河流“划区设局”,在全国河道管理与保护方面开了先河。
根据定职责、定机构、定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厅级建制,省政府直属事业编制,专门管理辽河保护区,推进辽河治理保护工作。管理局将承担拟订保护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对保护区内水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实施监管等职责,并负责查处保护区内重大、跨地区环境污染案件。
管理局成立后,辽宁省水利厅、环境保护厅、国土资源厅、交通厅、农委、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承担的关于辽河保护区的相应职能均划归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使辽河治理和保护工作由以往的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向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转变。同时,还设立辽宁省公安厅辽河保护区公安局。
目前,新组建的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已正式开展工作。今后将致力于形成部门整合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让辽河重现生机与活力。
据介绍,辽河在辽宁省境内的流域面积为6.92万平方公里,被称为辽宁的“母亲河”。由于沿岸城市高度密集,且多为重化工业结构,污染较为严重。2008年以来,随着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辽河水质正在逐步好转。2009年,按照化学需氧量(COD)考核,辽河干流水质首次告别劣五类。
5、上海拟建综合性环保审判庭 支持环境公益诉讼
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05月18日 张骏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0-05/18/content_19814987.htm
遭遇环境污染,普通市民能不能 “管闲事”?由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分散和不确定,污染主体又相对强势,环境公益诉讼面临多重困境。近日,上海市环保局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上海市将推进建立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审判庭,研究扩大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使之能用于支持环境公益诉讼。
近年来,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通市民的关注,公众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等意识也越来越强。被称为“管闲事”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在美、英、德等许多发达国家建立起来。在国内,关于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不断。市环保局表示,本市十分注重推进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呼吁国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据介绍,目前国家已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环保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可依法支持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打下基础。而目前正在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已明确环保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可支持因大气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虽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尚未成熟,但各地法院已开始有益探索。”据提出该提案的政协委员祝 珠介绍,2003年4月山东省德州市、2003年11月四川省阆中县、2008年12月广州市海珠区都已出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起诉和判决案例。“法院已向社会敞开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大门,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提供了较好范例。”祝 珠希望,上海能在此方面率先进行探索与完善,包括建立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审判庭、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扩大起诉主体等。
市环保局采纳了祝珠的建议。市环保局表示,建立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审判庭有利于专业化审判队伍的形成,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目前,云南、贵阳、无锡等地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审批庭。市高级法院将与市环保局共同推进本市建立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审判庭。
针对诉讼所需资金问题,市环保局表示,目前市级财政已成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补贴和环境污染治理。下一步,市环保局将会同本市有关部门,研究扩大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使之能够用于支持环境公益诉讼,在条件成熟时,积极争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推动本市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有关事宜。
上海市环保局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并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但根据《保险法》规定,地方立法不能创设强制保险事项。在制定《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最终条款描述为“本市鼓励引用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以及运输危险品的船舶投保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目前,市环保局正会同上海保监局、相关保险公司研究推进本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方案。
6、天津将启动湿地保护工程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5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05/17/c_12111160.htm
新华网天津5月17日电(记者周润健)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天津将启动湿地保护工程。
天津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了《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这个方案明确指出,天津将启动湿地保护工程。开展全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采用3S技术、地面实验和重点湿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湿地资源再次进行调查,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战略,以古海岸(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做好连绵带内的黄港水库、东丽湖、鸭淀水库、官港湖等重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对有条件的湿地实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方案还指出,2010年,天津将对北大港水库、官港湖、钱圈水库和沙井子水库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湿地面积171.6平方公里,占原有湿地面积的15.4%;到2015年,重点修复李二湾、七里海等湿地,进一步扩大修复面积。
7、企业污水直接排入地下 村庄打40米深井仍出黑水
来源:半月谈2010年05月18日 高远至 张洪河 蔡玉高 秦亚洲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18/101420295090.shtml
半月谈;揭开污染地下转移黑幕
编者按:水污染凶猛如虎!滚滚污水,不仅玷污了环境,更直接侵夺百姓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加大环保力度、百姓环境维权意识增强的背景下,一些排污企业不是洗心革面,加大投资处理产生的污染物,而是千方百计逃避监督检查。于是,我们看到了污染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路线图,看到了用暗管、暗渠偷排的种种伎俩。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新趋势——地下排污。
地下排污,即通过渗渠、渗井、渗透池以及岩溶通道等,向地下直接排放工业废水、污水。这种排污方式,用专家的话说,犹如向人体打毒针,将对地下水造成点对点的、直接的污染。而地下水污染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老百姓喝的井水成了毒水,意味着比地表污染多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治理费用,甚至意味着污染的不可逆——即使投下巨资,也难以恢复地下水环境。由此,我们大声疾呼:行动起来,斩断污染向地下转移的魔爪!
三地聚焦:那些生活在污染噩梦中的人们
半月谈记者选择三个深受地下排污困扰的地方采访,带领读者去认识那些生活在噩梦中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困顿、愤怒与无奈。
大刘村:打40米深的井,出来的还是黑水
听说记者来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情况,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刘村支书刘建生冲着记者咧开嘴,用食指敲着满口黄牙说:你看看,这就是喝水喝的。
刘建生今年46岁。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村里的地下水逐渐变坏,有异味,有时还发黑。“2008年,我打了一口井,40米深,可出来的全是黑水,没法用。井里还不断往外散发臭味,最后只好埋了。”
大刘村祖祖辈辈打井饮水,过去一直没出现过什么问题。但自从井水被污染后,村民们慢慢开始遭遇各种怪病的侵扰。刘建生说,从2000年后,村里得食道癌等癌症的人越来越多。更可怕的是,有的小孩长着长着,骨头就开始变形、扭曲。刘建生一边说,一边把手臂往后翻,把腿往两边拧,样子怪诞而恐怖:“就像这样!”
大刘村地下水污染来自何处?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来自与二安乡相邻的鹤壁市浚县王庄乡,那里有一个中鹤集团,主要生产淀粉、面粉等,污染严重。对于村民们的这个说法,内黄县环保局局长赵明林也明确表示认可。
赵明林说:“因为我县群众反映强烈,我经常悄悄去中鹤那边看一看,最近一次去是2009年6月。为了不引起注意,我一般把车远远停下,步行靠近。我发现在工厂边上有一个30亩左右的大坑,里面全是污水。这些水一部分往地下渗,剩下的排到浚内沟(一条连接浚县和内黄县的排水沟),对地下水污染严重。”
然而记者来到中鹤集团,绕着工厂转了一圈,却并未见到渗坑。附近聂村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有一个坑,特别臭,夏天蚊虫乱飞。后来渗水渗不下去了,就填了,在北边新挖了一个。为这个把我们村的地都强征去了,说是挖鱼塘养鱼用的,实际里面装的全是脏水。”
经该村民指点,记者朝北看去,只见宽阔平坦的耕地中央,一圈围墙矗立。从小路靠近,发现这青砖墙足有2米多高,长宽都在100米左右。记者贴近围墙,从拳头大小的墙洞往里看,只见两辆挖土机正在施工,里面确有大坑,未见污水,不过坑底有一层黑色的淤泥,与周边正常土色明显不同。
附近多位村民并不清楚这是在建什么,不过他们向记者反映,中鹤集团的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有检查的时候才启用,应付一下”。
对于当地群众以及赵明林所反映的中鹤集团违法排污情况,浚县环保局知不知情?记者电话联系上浚县环保局局长赵其林,但在被告知由办公室主任接待,又由办公室主任告知由环境监察大队队长接待之后,在环保局转了几个圈,终于谁都没有采访上,此后更是连电话也联系不上。因此,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听到来自浚县环保局的任何说法。
三王庄:堵厂、上访,那些因水而起的争端
“以前10多米深打上来的水就能喝,现在却要70米开外才勉强敢喝。一般的浅层地下水,接一桶有半桶都是沉淀物。现在我们村里得癌症和各种怪病的人特别多。”面对半月谈记者,河南省新乡县古固寨镇三王庄村委会主任孔庆祝虽然强作平静,但嗓音的些微颤抖,还是暴露出他内心的波澜。
据了解,三王庄村地下水所受到的污染,主要来自村庄附近的鸿达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原本是乡镇集体企业,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为当地经济做出过不小贡献。2002年企业进行了股改,如今已为私人所有。
“2002年股改之前,这个造纸厂已经有污染,股改之后,污染更加严重。”孔庆祝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掩人耳目,造纸厂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村民们都知道,这个污水处理厂纯粹是个摆设,因为污水坑根本未作硬化处理。不仅如此,在坑底还打了20口深井,每口井大约40米深,直径50公分。“就这样,造纸厂通过渗坑和渗井把污水直接排到了地下。这一招太损了,要不然,我们村的地下水也不会坏得这么快。”
此后,鸿达纸业与三王庄村村民的矛盾越积越深,终于在2005年5月来了一次集体爆发。数百村民先是多次围堵鸿达纸业的厂门,阻止其继续生产,后又结伴到省里上访。这次事件,还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一名村民在上访途中发生车祸死亡。而作为上访的主要发动者,孔庆祝被判刑3年。
这场因地下水污染爆发的争端,最后由当地政府给村里打了三眼深井而暂时平息。此后,村民们的吃水难虽然缓解了一些,但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依然突出,村里浇地还是只能用被污染的地下水。
记者在当地了解到,遭受地下水污染的不止三王庄一个村,紧邻的延津县邢店村也是如此。住在村头的李明告诉记者,他家打了一口60多米的深井。“以前的井现在都堵上了,要不然里面会冒出臭味,水更是没法喝。”说着,李明拿来手电筒,照着水缸给记者看“深井的水”。“这个水好多了。”他说。不过记者注意到,李明家的铝质水瓢底部,仍然有厚厚一层黄色水垢。
对于村民们反映的污染问题,2002年上任的新乡县环保局局长李凤仙称从未听到有关反映,并说县环保局在鸿达纸业有包厂的人,常住厂里监督检查。从2006年开始,除一次生物菌超标外,其余均为达标排放。对于渗井排污的说法,李凤仙表示,我们没有听到有人反映,也没有查到过。鸿达纸业对此更是矢口否认。
然而有一点不可否认,三王庄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在村庄附近,除了鸿达,没有别的企业。
金湖县:事隔6年,老话题又成新问题
2004年,《半月谈》杂志曾在一篇题为《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的文章中,报道过江苏省金湖县理士电池有限公司的污染问题。当时,记者在厂内随机采访到的一名来自山东的工人表示,他们来之前就有人走了,说是生病、中毒了,“还死了一个呢”。几个正在吃饭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上班戴着防毒面罩,这个工作不能干时间长,干两年工厂就把你赶走了。此外,当时有群众还反映:“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原料为盐酸、硫酸和铅等,污染物注入地下后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
没想到的是,事隔6年,同一家企业、同一个问题,又浮出了水面。
今年4月初,半月谈记者接到江苏省金湖县一名王姓市民举报:位于当地的江苏理士电池有限公司将未经处理的重金属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
4月14日,记者赶到金湖县。在该县工业园区内,记者驱车绕着这家企业的外围走时,闻到了浓浓的酸味。
当天下午,记者就王姓市民举报的地下水污染问题走访了多位群众。“污染太严重了!一节废电池就可以污染一大片水,何况是电池厂?”“地下水都被这家企业污染了,受害的是子孙后代啊!”……采访中,群众无一例外地表示担忧。
30多岁的姚永亮曾在理士电池有限公司当了近两年司机,于去年底离开。他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一般工人的月薪在2000元左右,这在经济不算发达的苏北,是非常不错的。至于自己为什么会放弃这样一份工作,他说是因为厂里的环境太让人担心,到处都弥漫着刺鼻的酸味,他担心长此以往身体会受不了。
姚永亮说,理士电池排放的污染物危害性较大,而工业园周边都没有水域,听说这家企业是将污水通过渗井排放到地下的。这样的污水注入地下,肯定会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听厂里的工人议论,就是为了防止污染消息外露,所以生产岗位上很少使用本地人,那些工人大多来自安徽、河南、湖北等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8、河北村落1700亩耕地草场被污染(图)
来源:长城网 2010年05月18日
http://green.sohu.com/20100518/n272182141.shtml
近10年来,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乳制品企业的工业废水及未经处理的大量生活污水,被随意排放到张北县边家营村边的一条小河沟里。10年下来,这个小山村深受污水困扰。目前,该村的地下水污染物已经超标,村民只能去外村拉水;1700亩耕地、草场被污水漫灌后退化,无法耕种;村里的道路桥梁被冲毁,村民通行受阻;污水在冬季漫进村子将村民房子泡成危房。针对这些问题,村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地下水“臭得连牛都不喝”
5月15日,记者驱车上百公里,在张北县二台镇找到了这个被污水困扰多年的小山村。在村民的引领下,记者在村边看到了这条正在流淌着污水、散发着臭味儿的小河沟。这条河沟有十几米宽,从村北到村西紧紧地将村子包围了半圈,河沟距村民的房屋很近,最近处只有几米远。
在村民孙良家中,记者看到他家井里当场抽出来的井水浑浊中带着黑色,稍微靠近就能闻到一股腐烂的气味儿。记者在其他村民家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况。“现在的井水臭得连牛都不喝”,村民们无奈地说。
根据张北县环保局提供的检测报告,证实孙良家井水检测结果为硫酸盐和氯化物严重超标,已经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同时,该村边进英家井水的检测结果也不达标。张北县环保局表示,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判定该村地下水已被污染,村民必须停止饮用,否则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已有47户147人、115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13眼吃水井无法饮用,村民只能每天从外村拉水喝。
随意排污让山村遍体鳞伤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察北管理区排放的污水给边家营村带来了多种破坏,使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小村子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在该村西边,记者看到大片的草场已经退化变成荒滩,几百亩水浇地被污水浸泡后全是厚厚的软湿淤泥,人车都无法进出,根本无法耕种。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污水现在已经毁掉了近200亩水浇地和1500亩草场。
在该村南边,记者看到一座小桥已经被污水冲毁,只剩两个水泥管躺在河沟底,而以前的小路也早已废弃。附近另一座小桥也出现了裂缝,面临着被冲毁的危险。“桥塌了、路断了,我们连去地里干活都过不去了。”村民说。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修一座小桥至少需要1万多元,村子里穷得根本拿不出钱,再说是察北区排的污水给冲坏的,村民自己掏钱修实在没有道理。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村民王仲河家,记者看到他家两间正房及一间棚子已经布满了拇指宽的裂缝,变成了危房,为了防止房子倒塌,王仲河在房子后面顶上了几根支柱。
据王仲河介绍,去年冬天河沟结冰,污水漫进了他家的院子,将房子给泡了起来,今春以来,发现房子开始出现裂缝,之后就赶紧支了起来。现在,80多岁的王仲河老两口依然提心吊胆地住在这座危房之中,无奈地等待着有关部门的协商解决。
小山村污水之痛何时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边家营村民多次向二台镇、张北县及察北区反映污水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据记者了解,张北县二台镇和察北区政府所在地仅隔着一条国道,道东为察北,道西为张北县二台镇,河沟里的水大部分来自两家乳制品企业。
察北环保局表示,位于该区境内的两家乳制品企业都有污水处理厂,肯定没有非法排污。河沟里的水有一部分是生活污水,这些生活污水确实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过去了。该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察北完全承认排放污水给边家营村造成的各种问题,愿意承担责任,会尽快采取铺设管道、修路架桥等措施进行补救。但该局指出,由于目前察北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所以在2010年年底污水处理厂完工之前,察北的污水还要继续如此排放。
边家营村民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此事,早日解决他们的污水之痛。
9、北京动物园内开餐厅 鳄鱼孔雀成佳肴需提前预定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5月18日
http://news.sohu.com/20100518/n272189849.shtml
“最牛”餐厅动物园吃野味
由北京市林业局审批后经营 包括孔雀鳄鱼羚羊等近20种 需要提前两天预订
本报讯(记者兰艺云实习生徐天)有谁想过在动物园观赏动物的同时,还能吃到野味儿?
近日,记者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附近发现一家名为豳风堂的餐厅,在这儿用过餐的食客都称它为“最牛餐厅”。
昨天下午2点,记者来到这家餐厅时,大厅内摆放着十几张桌子,服务员正在打扫卫生。
从店里简单的装修和墙上贴着的家常菜菜单中,丝毫看不出“牛”在哪里,还是前台摆放着的一份野味菜单揭示出其中的玄机。
芙蓉孔雀、干烧鳄鱼、参片羚羊……这里的野味有近20种,包括清蒸、红烧、凉拌等多种做法。
但是,想吃到这些野味也不是那么容易,服务员表示,来店里吃野味需要提前预订。
采访过程中,一些市民表示,“在动物园里吃动物”过于“残忍”,但也有一些爱吃野味的市民表示很喜欢这家餐厅。
据餐厅李经理介绍,餐厅是由北京市林业局审批后才经营的野味餐厅,该餐厅所有野味菜肴所使用的动物都是可食用的,不是保护动物,食材也都专门由合格的养殖场购入。
“最牛”餐厅上榜理由
1.需要预订:最好提前两天,这样厨房才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2.用餐人数有限制:最好多于6人少于14人,餐厅的桌子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人,太少的话,点套餐太浪费。
3.预订不接受点菜:餐厅定有标准,每桌消费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不同价位,吃到的菜品也不同。
100元:鹿筋、羚羊汤、蚂蚁、蝎子、孔雀等。
150元:鳄鱼、鸵鸟等。
200元:骆驼掌、狍子、鹿肉等。
300元:鹿鞭、袋鼠尾、牦牛、孔雀和鳄鱼等。
400元:河马掌、鳄鱼尾等。
500元:鳄鱼的肉爪掌、蛇段、鸵鸟爪等。
600元:凤尾虾、奥蛋(袋鼠蛋)等。
880元:鱼翅、鹿鞭、孔雀、鳄鱼等。
1000元:基本囊括以上。
相关链接
除了北京动物园有特色餐厅以外,记者还打听到其他一些公园也有着特色美食:
公园特色餐厅
公园 餐厅名称 风味
颐和园 听鹂馆 宫廷风味菜肴
天坛公园 旻园餐厅 斋宫菜点
北海公园 仿膳饭庄 宫廷菜
香山公园 松林餐厅 鲁菜
中山公园 来今雨轩 红楼菜
(以上资料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宣传处提供)
10、“否定地震比预报地震成功率高”
来源:南方周末2010-05-12谭翊飞
http://www.infzm.com/content/44867
——地震局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谈玉树汶川地震预报
■关于玉树地震
前震一个多小时内主震就来了,预报前要开会会商,处理来不及了。
■关于汶川地震
震级超出历史极限了,你让我预报我真不敢。
■如何反思
不是我们工作的失误,这是科学认识水平的问题。跟上一代预报工作相比,我们这代人更实事求是,不大吹大放。
■为何频繁辟谣
预报水平比较低(所以预报少);但发生地震概率很低,所以否定地震的成功率比较高。
刘杰:汶川地震时兼任西南片区首席预报员,玉树地震时为地震局预报部主任。
玉树地震:正开会,大震来了
南方周末:玉树地震主震之前有一个4.7级的前震,根据前震预报主震是目前我们最主要的预报方法,那么为什么没有预报出来?
刘杰:张国民(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很明确,我非常同意。每年的4级地震有两百多次,每天都可能有4级地震。在没有明确判断以前,你怎么能够判断有大地震。
4.7级前震在早晨,主震是早上7时49分。相差不到2个小时。中间定位地震需要一些时间。我们确实是在一二十分钟内收到了地震的信息,定位出来了。当时我没有想到那是一个前震,主震在一个多小时之内就发生了,大地震发生在这个时间确实有点奇怪。而且(作出预报之前)要开会会商,即使你要处理也来不及了。青海地震局就是正在开会,大地震就来了。
前震的标准是什么,实际上是从海城来的,发生大量前震,震级往上走,越来越密。这次只有一个4.7级震,怎么判断这是个前震?这跟以前的经验不一样。
南方周末:玉树主震时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刘杰:我在地铁里,(报告大震的)电话就过来了。赶紧启动会商。这个事后可以说,如果你站在我们这个位置,小震到大震之间就一个半小时,怎么判断出来是个前震呢?
南方周末:在宣传当中地震预报系统一直认为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是成功预报的,并称之为海城经验。那你认为当年为何能成功预报,海城经验对现在的预报有什么借鉴意义?
刘杰:从科学上看,真是那样的吗?(海城经验)往前创新很少。由于各种制约,很少创新。
其实西方科学界根本不做(地震预报)了,现在只有中国人自己往前闯。(跟上一代预报工作相比)我是觉得我们这代人更实事求是。这个话往下说,不好说。当年说人定胜天,其实人胜不了天。
汶川地震:历史上没有过,不敢报
南方周末: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你在哪里,做了些什么?
刘杰:汶川地震我们就在这(国家地震局),当时四川局的分析预报室的主任也在,正在跟我们的副局长讨论问题。当时手机信号还没断,成都那边说来地震了。他赶紧跑了出去。我们当时就(在大厅)等着台网中心的数据出来,因为要看多大震级。
地震发生后,地震局有一套规范的东西开始运行,最先就是会商。当时我是首席预报员,所以现场是我先去的,出办公室就直接走了,跟军队的飞机去的,到成都才买了换洗的衣服。
来了地震,我们也一两天没睡觉,我只是强调我们就是个人。我们该做的东西,我们肯定要做好。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之前成都市地震局研究员洪时中曾经在都江堰电视台辟谣,称绝不会发生灾害性地震,并称这是整个地震界的共识。那么汶川地震发生后,你有什么感想?
刘杰:我没有看到(那个辟谣的)视频。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最高历史记录是6.5级。从来没有记录7级地震,所以(地震发生后)最开始定了7.8级。
从科学认识上讲,如果让我报龙门山会发生7级地震,我还真不敢——超出历史的极限了啊。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震级后,“啊,怎么这么大”,这超出了认识的水平。
南方周末:历史上没有发生就代表不会发生吗?
刘杰:科学的东西你是要有一定的根据的。地震不仅仅是一个地震,涉及这个地学的东西。一个地区有没有发生地震的东西,要有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
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你做研究从何谈起。比如湖南没什么地震,你马上报湖南有7级地震,你不可想象,那我就是不可想象。如果科学上有些东西你认识水平达不到,你再不坚持以前的认识,你就什么都做不了。
这不是地震局的问题,而是整个地学界的问题,龙门山地区是一个挤压的地区,不太可能发生大地震。科学是一点点积累,有些最基本的原理是一定要坚持的,你不能拿一个东西把整个大厦都给推翻。无穷无尽的想象是可以,但在之前一定要按科学依据一点一点往前推。
我一直觉得这是我们的认识水平问题,我得按照我的认识往前推。我认识有问题,我就承认这个问题再进行修正,但是不管怎样我不能反过来。
南方周末:有一些老专家坚持声称自己在汶川地震之前已经发现了各种征兆,例如钱复业就认为他通过HRT波监测到了重大异常。那么地震局的前兆网络没有发现异常吗?
刘杰:绝对有异常,但是异常比例很低(不足以判断)。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之前地震局的例行会商会上有没有讨论过这片地区?
刘杰:我的印象中5月8日(汶川地震前4天)有会商,当时会商确实没有明确这一片。(汶川地震后地震系统做全面)反思的时候,我们把从2月份到5月份所有周会商的记录文件全部上交了,月会商记录从2007年底2008年初也都交上去了。这里面还是认识水平的问题,但是我现在不能说(反思报告还未解密——编者注)。
南方周末:你坚持认为这是认识水平的问题?
刘杰:是科学认识问题。宏观来说,汶川地震是个300公里的破裂。之前有异常,但很小,(震中)两边有异常,当时是往两边报没有从中间报。
南方周末:这个反思报告中央已经通过了么?
刘杰:反正今年以后再也没有找过我们。
预报水平比较低,但是没有工作失误
南方周末:你说汶川地震你的压力最大,是什么样的压力?
刘杰:实际上我们这代人从来不认为地震预报现在能解决。我们只是尽我们能力在做。你说压力吧,包括玉树地震,确实死这么多人,我们都是人嘛,你肯定是那个(有压力)……
但这是个科研的东西,我们尽我们的力了,我们不是那么很自责,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工作失误。但无论我工作上有没有失误,我绝对也紧张,有时候也确实影响情绪,比如有人骂我们。但我们也很明白(这不是我们的工作失误),深牢大狱这样的感觉我们还是没有的。
中央电视台也问我,汶川大地震之后,是不是要查我,我说没有问题,谁都可以来查我。
南方周末:那么你怎么评价地震局现在的预报工作水平?
刘杰:不只是地震预报,整个地学研究在国际上都不弱。咱们国家的地理是有青藏高原,各种地质现象都有。
我国还有个优势,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在国外,开放几十年,交流很频繁,我们有地理优势,所以他们也愿意与我们合作。“文革”的时候我们不敢说,现在只能说越来越强。
地震这方面的研究。咱们国家过去没有钱搞监测,1990年代以后,咱们国家监测也不弱。
短临预报我不敢说。中长期预测,我们跟西方一样,连方法都一样,包括烈度。短临预测,人家(西方)没做,所以不好比较。
南方周末:有一些老专家说,过去中国的地震预报在国际上地位很高,后来我们放低姿态向西方学习,反而亦步亦趋。你怎么看?
刘杰:以前的东西争议比较大。第一还是强调实事求是,这个我没办法往下说。到底怎样实事求是,你可以去调查。
地震预报人家都没做,我们怎么仰望人家?说白了,地震预报从1966年开始做,本来就全是学习西方,所有的观测方法都是西方来的。也不存在所谓的类似的中西医之争,以前的方法我们还是在继承的。
一个是科学方法的问题,一个是认识水平的问题。只是现在人更加实际了吧,不,叫更加实事求是了吧,不要像文革时代大吹大放。
南方周末:您一直强调“地震预报不能解决”,现在也有观点认为,既然搞不了预报,就干脆撤销地震局算了。你怎么看呢?
刘杰:中国做地震预报是必须。确实有人说,我们不做预报了,就把房子建坚固。你有那么多钱把房子建坚固吗?大家都知道居住在断层的地方危险,搬啊,往哪搬,你不是还在那地方建吗?咱们国家人口密度高。以中国的国情,现实来说,继续做预报,还是能减少一些灾害。(高成功率的预报)确实达不到。但是有些地震能预报出来,比如海城地震,预报出来一点,就避免了多少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就预报出来几个吗?只要预报出来一个就能减少损失。
南方周末:这是否进入了一个逻辑悖论,说到必要性还是回到过去,例如海城;说到责任和现实,就没法预测,你刚才就认为海城经验没法复制。
刘杰:海城的例子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做出来。要不要做预报,现在有一个说法,完全取消预报,取消也有合理的地方。
咱们国家地震确实很多,仅仅靠盖结实的房子,纯粹走西方的路,走不通。从长远看,也许未来能够预报出来。所以你要把位置摆正。不能说,做这件事(短期内)就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不是说我们就非常看重海城,实际上我们有些地方可以做到,不仅是海城。“我们能预报”绝对不能等同于“我们绝对能预报”。真正能成功的是你走运,不成功占绝大比例,这是科学规律造成的。
南方周末:很多人发现地震局现在频繁地辟谣,似乎比预报工作做得更多?
刘杰:现在的预报水平比较低(所以预报少)。但(从概率上看)不会发生什么大地震,所以否定地震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11、环评也需后评价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5-18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5/518673.htm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环评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环评作为规划和实施各类建设项目的“总闸门”,坚持依法审批,严格把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日常执法过程中,一些地区还存在着环评法规定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如《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所谓进行跟踪监测,可以解读为,环评文件不是由环保主管部门批复了就完事了,还要进行跟踪测评。但不少地方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跟踪测评机制。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七条还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而目前一些地区的通行做法是,环评文件只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企业生产运行后,即使发现有不符合已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一般情况下,也不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或对项目开展后评价。
笔者认为,在我国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或开展环评后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在环评法执法检查工作中,很多环评文件的环评结论都与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出入,即与实际有不相符的地方。因为,不管当前环评单位的技术水平有多高,资质是不是甲级,以及采用的模型及参数有多先进,不管科学技术有多发达,对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和评估结果,都只是一些有科学依据的预测,毕竟不是实际情况。有的预测和评估结果还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而环保部门需要掌握项目运行后的真实情况作为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建设单位也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
因此,应尽早对项目环评开展后评价工作。《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由建设单位组织;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如果由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环评后评价,则与其监督管理者的“裁判”身份不相符。
那么,环评后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那些呢?笔者认为,环评后评价应该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对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实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达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等目的。总之,通过分析评价要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的效果。换言之,对项目环评进行后评价,也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完整的贯彻落实。
对项目环评进行后评价,可以与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的“三同时”验收有机结合起来。环保部门的“三同时”验收,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测,现场了解污染治理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是否满足了环评文件结论的要求,是否满足环保部门对环评文件的批复要求等,也是对环评文件的一个检验。参与“三同时”验收的单位,除了具有审批权的环保主管部门外,还应有环境监测站、环境监理站、环评单位、施工单位和企业等,这些参与单位还需对项目能否通过“三同时”验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根据企业运行后的实际情况和“三同时”验收时环保主管部门以及大家发表的意见做出结论性评价,为开展环评后评价提供有用信息。
12、碳税或于2012年开征 有望规避碳关税压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5月15日 尹先凯
http://news.hexun.com/2010-05-15/123707584.html
在开征环境税的呼声多年无果后,碳税却有望率先破题。
“国内进行征收碳税,将有助于国内企业出口发达国家避免被征'碳关税’,一方面自身也达到一定减排的目的。”5月13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近日,苏明所参与的一份研究课题,引起了舆论关注。即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课题组经过调研形成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建议2012年开征碳税。
用市场激励机制包括征税,形成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的动力,已成为共识。但环境税、资源税、碳税等相关税制开征的制度设计和时机却一直考量着决策层的智慧。
然而,随着气候谈判和国内减排形势的压力不断增大,环境领域相关的税制安排不得不提速。其中,碳税开征有望提前规避碳关税形成的压力。
碳税税制三模式
该次碳税调研报告包括四个方面,即碳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我国开征碳税的制度设计方案、我国碳税的实施框架设计及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
报告认为,开征碳税主要有四方面必要性,即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树立负责任国际形象、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且完善了环境税制。
“征收的价格是低标准起步,逐渐增加的方式”,苏明介绍。
据显示,目前建议的征收价格为2012年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元,到2020年每吨二氧化碳征收40元。在碳税归属方面,其建议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或中央与地方按7:3的比例分成。
对于税种实施方式,报告也给决策者们提供了三种方式。即首先是在现行资源税和消费税基础上,以化石燃料的含碳量作为计税依据进行加征;另外一种方案是,在资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之外单独开征碳税;最后一种是将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征收。
除税种,在哪个环节征收也是制度设计的关键领域。
“目前可以有两个征税的路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对记者表示,一是直接向煤炭、石油等生产商来征收,这样的优点是比较快,钱可以迅速拿来进行补贴,但缺点是引导减排的作用不明显;另外是向钢铁厂、生产企业、消费终端来征收,比如驾驶汽车的消费者购买汽油时,加征碳税,这样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
“哪一种征税的方式并不重要,这只是手段,重要的还是碳税征收要实施本身”,苏明称。
报告中测算碳税开征后对于GDP的影响比较小,而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最小税率下减排累计幅度十年期下为18.57%。
12下一页
13、专家称成都平原部分地区20年后可能无处找水
来源:四川在线 2010年05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114120295775.shtml
编者按 从5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从今年年初的西南大旱到现在的水价拟上调,水,这个与人类密不可分的资源时时刻刻挑动着我们的神经。关注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在今天看来尤为迫切。本报为此推出节约用水周特别报道,只期望节水不再是一天一时的冲动,而是真真切切为了你自己、为了身边的环境所做出的持之以恒的“千秋伟业”。
《华阳国志》记载:“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如今,从2008年起,成都就已经步入了全国400个缺水城市行列,去年人均水资源仅660多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10%。
缺水,就在身边,但我们依然很“乐观”。在一些论坛上记者发现,很多成都网友将成都位列缺水城市视为“笑话”。但现实摆在面前,资源性缺水、用水量增大、水质性缺水以及部分水资源消失,直接导致坐拥都江堰的成都从一个“富水”城市变成“贫水”城市。专家称,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成都平原部分地区20年后将“无处找水”。
都江堰500年泉眼干了
今年春天的西南大旱,让全中国人史无前例地关注到“水”的稀缺与重要。但就在都江堰,“水”情也不容乐观。
“古城村的跑马泉不冒水了!”今年3月,当地群众介绍,都江堰石羊镇古城村一口500年来从未断流的泉眼干了,这口泉眼几百年前就往外喷水,水流大约碗口粗细,不论冬天还是夏天,也不管雨季还是旱季,从未断流。同时,都江堰不少村民也发现,家里水井水位也严重下降,村民们因井里的水抽不上来,只好再将水井打得更深,结果发现,原本打个两三米就可以出水,现在要打到6至10米。很多村民认为,是西南百年一遇的干旱导致。
作为省水利厅下属单位,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负责整个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调配。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现象并非今年独有,他们发现,在都江堰,普遍存在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特别是在地震后,除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出现下降情况,还有些地方水源和地下水莫名就消失了”。
岷江上游高山积雪偏少近5成
作为成都的主要供水干流,在人们的印象中,岷江的水资源向来丰富。但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丰富是“相对丰富”,实际上,岷江来水近几十年一直呈下降趋势,“每10年减少5%左右,这几年比例还要高些”。根据紫坪水文站实测数据,上世纪50年代岷江上游的来水量为年均156.5亿立方米,而至上世纪90年代,已降到132.8亿立方米的低点。
随着近年来气温的不断升高,岷江上游的积雪量也在不断减少。记者从《都江堰灌区2010年配水计划》中了解到,自去年11月下旬以后,岷江上游降雪明显少于往年,截至今年2月,高山积雪较往年偏少了近5成”。
地震也给岷江上游土壤含水性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无法再按照正常方式补给岷江”。
水厂取水口水位近10年最低
近几年出现的干旱也给岷江带来了影响。成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水六厂在毗河上的取水口水位再次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
数据显示,成都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93.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828立方米,已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人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因此,从2008年起,成都便被列入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去年,成都人均水资源仅为660多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3,不足世界人均的10%,“且仍有逐年降低趋势”。
37个县向都江堰要水
与岷江上游来水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用水量则在不断增大。
一名水利专家介绍,由于都江堰人民渠6~7期工程、东风渠5~6期工程使都江堰灌区范围大大扩展,岷江水源从龙泉山端、中部、北端穿过,流进涪江和沱江流域的丘陵地区。这就造成都江堰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3万亩扩展到现在的1010万亩,所增加的灌溉面积中,一半以上属涪江及沱江流域的丘陵地区,“从只有成都平原的14个县,到7个地市所属的37个县(市、区),尽管成都用水占了总量的75%,与以前相比仍大为减少”。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表示,尽管都江堰灌区的水其中8成用于农业灌溉,但近年来随着下游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生活用水开始大幅度增加。“自2008年以来,成都用水量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用水需求量平均每天为140万吨,峰值超过150万吨。记者采访获悉,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下游各个城市的用水量增长比例都与成都大体相当。
污染让部分河流消亡
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也导致了水污染严重。据测算,在成都平原上,每平方公里有1.22公里的河流。由于缺乏活水,河流自净能力丧失,一些自然河流消亡了,另外一些自然河流则沦为生产、生活废水的下水道和雨季时节的溢洪道,“这也成为缺水的原因之一”。
3年前,由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等人组成的专家调查组,对成都府河九眼桥段、杜甫草堂浣花溪、摸底河等100多条河道展开调查后表示:成都河流缺水的现象并不仅仅是在哪一条河中存在,成都市三环路内的52条河流已经不能再称为自然河流。
成都局部20年后恐无处找水
省水利厅表示,包括成都在内,四川很多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全省城市需水缺口将达4456万立方米,这意味着城市用水需求8成得不到满足。有水利专家称:“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成都平原部分地区20年后将出现‘无处找水’的现象”。
一位水利专家称,作为缺水城市,成都“节水”已经迫在眉睫,“也许以一两天为单位,缺水趋势化并不明显。但如果把时间单位扩大看:公元前的蜀国,一片汪洋,川西坝子上,水至则泽国一片,苍莽遍野;战国时代的成都平原,拜都江堰所赐,沃野千里,水多得用不完。而如今的成都,已经是缺水城市”。本报记者韩利 来源:成都商报
14、无法挽回的生态灾难
来源: 浙江日报2010-05-18
http://news.163.com/10/0518/05/66UMQG54000146BD.html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引发的思考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让全世界为之震惊。海上采油与海上石油运输的生态风险,又一次让世人高度关注。
石油泄漏,
海洋环境的超级杀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丙辉: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平台的爆炸泄漏现在还未得到完全遏制,原油泄漏的速度远远超过美国政府最初的预期,造成的灾情比当初预计的要严重得多,目前此次石油泄漏事件已经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污染大灾难。石油公司预测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美元,保险公司预测至少造成15亿元的赔偿。但是,生态方面的伤害是无法估算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石油泄漏被称为海洋环境的超级杀手。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其中以油轮遇难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美国这次石油钻井平台上发生的原油泄漏可以算得上美国历史上的重大生态灾难,而且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
大量的海上石油开采,不停地制造“最大的生态灾难”。2009年3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20年时间仍不足以消除一次重大石油泄漏的后遗症。
1989年3月份的这次事件,也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20年后,灾难发生地美国阿拉斯加州海岸,仍旧覆盖着大量的石油。1989年3月23日夜晚,搁浅的艾克森瓦迪兹号油轮,泄漏了1100万加仑的原油,随即流到了小海湾或渗到了沙滩下,油轮上仅剩21000加仑的原油。残留石油造成的危害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油水混合物浸入到了25厘米深的地底下,甚至在2009年2月6日渗到了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海峡艾利洛岛。灾难事件发生之后,虽然全体船员进行了集中清除行动,直至1994年末。当时专家错误地预测:石油在几年后应该会自动消失。结果与此相反,石油已慢慢地散布开来,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片水域已被残油和吞食石油的细菌污染了。
石油污染,
生态后果非常严重
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副司长王斌: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非常严重,油类进入海洋后,对自然环境、水产养殖、浅水岸线、码头工业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从生态环境来说,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潜水摄食的鸟类。这些鸟类接触到油膜后,羽毛浸吸油类,导致羽毛失去防水、保温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因不能觅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摄取溢油,损伤内脏。最终它们会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海上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级生物,继而影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海面上休眠或运动的海洋哺乳动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况是不同的,如鲸鱼、海豚和成年海豹对油非常敏感,它们能及时逃离溢油水域,免受危害。但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栖息海滩时,会被油污染所困,以至于死亡。
溢油对渔业的危害也不少。成鱼有非常敏感的器官,它们一旦嗅到油味,会很快游离溢油水域。而幼鱼生活在近岸浅水水域,容易受到溢油污染。养鱼场网箱里的鱼无法逃离,受溢油污染后不能食用。近岸养殖的扇贝、海带等也是如此。另外,养殖网箱受溢油污染后很难清洁,只有更换才能彻底消除污染,费用十分昂贵。此外,溢油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会引起公共食品安全危机。
溢油对浅水岸线也会产生影响,浅水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如贝类、幼鱼、珊瑚等活动在该区域,也包括海草层。溢油对该类水域的污染造成的危害在社会上反应强烈。溢油对岸线沙滩的污染威胁, 直接影响到靠海滨浴场、沙滩发展的旅游业。
美国溢油,
我们该记取什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与近海环境研究室原主任赵章元: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的90%通过海上船舶运输完成,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2009年,我国进口石油达2亿吨左右。强大的运输压力,对海洋污染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迄今为止,我国从未发生过万吨以上的特大船舶溢油事故,但特大溢油事故险情不断,几千吨的溢油事件发生概率越来越高。
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溢油事件发生了,但肇事船只无法应对巨额的赔偿,更没有能力对污染区域进行清理。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建立油污基金,这些基金主要由石油公司出资成立;同时推行海洋污染责任保险,鼓励石油运输企业到保险公司投保。但这两个方面,我国都还在起步阶段,建议加快这方面业务的推进速度。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我们看到,石油污染发生后,无论是采用焚烧、围阻、分散剂、吸附等技术,都会造成次生生态灾难,比如用分散剂,就需要投放大量的化学品;焚烧,会污染空气。无论怎么做,都已经难以补救,因此要先防范风险。
美国的这次事件有三点值得人类共同反思,一是我们是不是该拼命追求高新技术,去做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类的集体赌博和冒险。二是我们是不是该过度依赖石油资源,是不是无论它在哪里,都要千方百计将其开发出来,供人类使用。三是我们是不是该更加考虑生态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考虑人类自身的需求。
郑丙辉:正常的石油开采业也会造成部分石油以及油气泄漏。如果石油平台处于洋流区,泄漏的石油还会随着海流漂移到其他海域。因此,海域石油开采应该综合权衡各种环境因素,确保安全生产,严防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减轻对石油平台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海上石油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从管理政策上,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提高海域油气开采的环境管理能力,对于正常生产排放的油气也应该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管理。
环保组织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贝纳齐:泄漏惨剧表明,近海采油的事故风险太高了,非常危险。目前墨西哥湾有一个面积相当于西弗吉尼亚的浮油区,不仅伤害海洋生物,还开始污染密西西比三角洲的湿地生态系统,对其他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也存在威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清洁能源政策,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将美国的发展转向可持续、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道路。
15、五大热点问题困扰《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5-18 黄勇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17_12610.dot
编者按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率先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多年来,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20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已经启动。
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刊发相关报道,以全面回顾全球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总结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展望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全球化日益明显的趋势下,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环境外交的重要方面。
在有关《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国际谈判中,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战略规划、生物燃料、海洋生物多样性、资金机制等热点和敏感问题,成为影响《公约》全面谈判走向甚至决定其成败,并进而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局的重要因素,引起各国高度关注。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争论激烈
生物遗传资源被认为是继石油之后又一战略资源。生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是遗传资源的提供国,但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的开发能力薄弱,从提供遗传资源而获得的利益较少,处于无偿提供遗传资源的地位。生物遗传资源的使用方,主要为生物技术发达的发达国家,极力想维持廉价、容易获得遗传资源并从中获得巨大商业利益的有利地位。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究其实质,就是遗传资源提供方与遗传资源使用方之间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2000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讨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
截至目前,此工作组已召开了9次会议,谈判比较艰难,主要分歧集中在制定何种性质的国际制度。各方立场基本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巴西、马来西亚及哥伦比亚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大国积极推进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二是以欧盟、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态度消极,尽量推延谈判进程。
根据缔约方大会的授权,工作组应在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前完成谈判工作,通过国际文书。因此,目前此工作组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战略规划期待完善
战略规划是《公约》运作的指导性文件,代表了缔约方对《公约》做出的重要承诺,有利于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次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尽管各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全球层次并没有实现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目前各方已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开展了多轮磋商,讨论并制定2010年后战略规划。
据悉,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将通过新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包括远景(Vision)、使命(Mission)、战略目标(Strategic Goals)和目标(Targets)4部分。
专家指出,2010年后战略规划应解决以下问题:分析2010年目标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联系起来,把生物多样性纳入部门和跨部门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中;消除阻碍公约三大目标实现的障碍,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生物燃料引发关注
从生物质中提取的燃料称为生物燃料,甘蔗、玉米、木薯、小麦、甜菜、甜高粱可用于生产生物乙醇,油菜籽、棕榈油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与汽油或柴油混合使用。
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化石燃料能源消费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发展生物燃料生产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但是,大规模种植能源植物也可能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可能造成栖息地割裂和退化、森林减少、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食品价格上涨等问题。
生物燃料与生物多样性是公约谈判的热点问题之一。各方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建立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的国内国际政策框架,是否建立国际标准和认证制度以及是否在公约下建立特设工作组开展生物燃料相关的工作。
目前,谈判各方基本分为四大阵营,一是以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强调生物燃料生产和使用的可持续性及对保护生物多样的积极影响,坚决反对任何限制生物燃料生产的措施;二是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支持可持续生产和利用生物燃料,并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制度,以保障生物燃料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但反对在国际和地区层面建立政策框架、标准和认证制度;三是以欧盟为代表,强调生物燃料生产与消费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求建立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的政策框架、标准和认证制,限制生物燃料的发展;四是以马拉维、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为代表,要求严格禁止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
中国重视生物燃料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明确生物燃料的发展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发展方针,同时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复杂
在此议题下,焦点问题是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即是否要建立海洋生态标准、生物地理分类系统及生态或生物重要区域的划分指南,最终在超出国家管辖范围海域建立海洋保护区。
根据联合国机构的职责分工,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发挥核心作用,而《生物多样性公约》应在科学和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作用,并配合联合国海事机构做好在公海建立保护区的相关工作。但是,以欧盟为主的国家将力推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建立保护区的工作。
资金机制已成主要焦点
资金不足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焦点问题。全球环境基金(GEF)是履行《公约》的主要国际资金机制,GEF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供资不足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的最大障碍。
在历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多次呼吁,依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和《公约》的要求,发达国家应积极向GEF提供大量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相关国际义务。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理由未向GEF提供大量资金。
16、海洋治污 如何海陆并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17日 刘成友
http://env.people.com.cn/GB/11611609.html
陆上环保不下海 海上环保不上陆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日前发布的《2009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9年,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2008年略有好转,不过仍有85.9%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污,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对于这个数字,山东省环保厅表示了异议。
异议的背后,正反映了海洋环境保护多部门职能交叉的困境。
海洋环境数据引起异议
对“85.9%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污”的数据,山东省环保厅流域处处长袁成金表示,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环保部门、海洋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海事部门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管理,污染数据应该由环保部门牵头协调后统一发布。海洋渔业部门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他并不清楚。
袁成金说,他也不清楚监测使用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按地表水功能的高标准,一些排污口确实可能达不到标准;如果按污染源排放标准来衡量,这个数据很难说科学、准确。
袁成金介绍,7年来,山东分三个阶段实施逐步加严的流域排放标准,今年1月1日起,又在全省四大流域执行统一的流域排污标准,这个标准,严于国家标准四倍多。
职能交叉影响治污效果
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环保、海洋、海事、渔政等多个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渔业部门监管排污口外的海域,潮间带以上以及陆地上的环保由当地环保局管理。
据了解,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沿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环保部门和海洋渔业部门各管一段,又存在职能交叉,导致全国沿海治污普遍存在“陆上环保不下海,海上环保不上陆”的问题,超标排污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有关专家指出,职能分散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很难协调。以油污染为例,根据职能分工,油田开发造成的原油污染由海洋局负责;过往船只及沉船造成的污染由海事部门负责;陆源造成的污染由环保部门负责。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给污染源排查和事件处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虽然相关部门都制定了各自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均按部门管辖范围划分,没能形成统一管理的应急响应体系。一旦发生大范围、多源头的突发污染,在应急反应中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不足,指挥调度力度不够,就会影响应急工作的快速反应。”这位专家表示。
破解难题更需长效机制
有关人士建议,应尽快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改变“陆上环保不下海,海上环保不上陆”的脱节局面。
今年3月,环保部和国家海洋局签署《关于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衔接、共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等9个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这标志着我国海陆统筹保护海洋环境的新局面将进一步形成。
业内人士认为,协议的签署,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两部门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海洋环境违法行为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关专家认为,海洋治污,有待建立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仅依靠国家和省级部门来协调安排,往往错过事件的最佳处置时机。而由于突发污染事件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仅依靠地方难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置。
17、北京磁悬浮项目环评公示6天后变更线路走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5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021520291148.shtml
北京的磁悬浮项目已进入环评公示阶段。
这项名为北京市轨道交通门头沟线(S1线)的工程,在5月6日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本报记者发现,仅6天之后的5月12日,该公示中关于磁悬浮线路走向的内容就发生了变更。
促成这项变更的因素之一,是磁悬浮沿线居民的“建议”。S1线附近的“中国房子”小区5号楼一位业主,在小区的业主论坛上发帖说,“要求相关部门提供S1线安全性的令人信服的论证”。
北京的首条磁悬浮线路,由此与沪杭磁悬浮有了相同的遭遇——公众担心磁悬浮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与沪杭高速磁悬浮不同的是,北京的S1线将采用中低速磁悬浮技术——中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负责该项目研制的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控磁浮”)声称,“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具有低噪声、低造价、无污染等特点。”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城市向北控磁浮表达了合作意向。
北京的S1线将成为中低速磁浮系统在国内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而其应用前景将影响到国产磁悬浮在全国的命运。
环评争议
S1磁悬浮的环评公示时间原本为10个工作日,但由于沿线居民的广泛参与,公示时间被变相延长。
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下称“中铁院”)官方网站发布的公示,S1线工程西起门头沟新城西南角的石门营站,西至在建的M6线慈寿寺站地下一层。线路全长19.869公里,全线设站12座。
该工程分为两段开工建设。西段工程从石门营站至苹果园站,计划2010年9月1日开始征地拆迁前期准备工作,试运营时间为2013年12月底;东段工程从苹果园站至慈寿寺站,计划2013年11月开工,试运营时间为2017年2月。
S1工程的建设单位是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是中铁院环境评价与工程中心。
中铁院在5月6日发布环评公示以后,磁悬浮沿线小区居民反响强烈。碧森里小区、中国房子小区等业主联名签字,反对建设磁悬浮项目。
S1线由碧森里小区、中国房子小区之间穿过,两小区之间“最近距离30米,意味着S1线离小区最近距离只有15米。”一位业主对本报表示。
而磁悬浮的安全距离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具体影响目前并无定论。上述业主引用国外磁悬浮的设计距离说,“S1靠小区太近,会影响到居民健康。”
上述小区的居民将具体“建议”提交给中铁院,在公示发布6天以后,中铁院网站上的公示内容发生了变更,主要是改变了部分路段走向,并增加了地下线的长度:原来的地下线约0.455公里,变更后延长到2.969公里。
虽然S1的环评公示发生了变更,但上述小区居民表示,会持续向主管部门提交“建议”,如将S1线“彻底改为普通轮轨地铁”。而环评公示时间从5月12日起顺延10个工作日。
针对电磁辐射问题,北控磁浮的高级工程师丛春水告诉记者,“磁浮列车内的磁场仅相当于吹风机、剃须刀等家用电器产生的磁场,甚至更低。”由北控磁浮自主研发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目前已通过中科院电工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4家机构的检测。“检测结果证明,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没有额外的高频电磁辐射。”
北控磁浮公司指出,中低速磁悬浮与地铁、轻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磁浮列车的车体与轨道不接触,因此在距离轨道10米处的噪音仅有64分贝,“不仅低于轻轨的92分贝,而且还没有一般人说话的分贝高。”北控磁浮董事长刘志明对《北京青年报》表示。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每公里造价在4亿元左右,略高于轻轨,但远低于地铁。”丛春水介绍说,地铁的造价一般多在6亿元至8亿元。此外,中低速磁浮列车的线路适应性很强,转弯半径比轻轨小且爬坡能力比轻轨强。
全国扩张
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研制由两大主体推动,分别是北控磁浮公司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目前已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北控磁浮公司负责投资和组织,国防科大负责核心技术攻关和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双方共同联合国内铁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意在掌控中低速磁浮系统的产业链。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北控磁浮公司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8000万人民币,其实际控制人为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泰实业集团是北京控股集团的全资直属企业,后者为北京市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窗口公司”,北控磁浮因而获得不少国企政策的倾斜。
据了解,北京市科委自2001年开始连续对磁悬浮技术研发进行支持,先后设立了四个科技研发项目,给予北控磁浮近4000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
北控磁浮公司于2008年建成了唐山1.547公里的磁悬浮工程化试验示范线,并研制出实用型磁浮列车,进行长期运行试验。
今年3月5日,该项目通过了专家组审查验收。据参与审查的人士介绍,该专家组由周干恃、施仲衡、严陆光等6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15人组成。
相比上海从德国引进技术、时速达400—5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国产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更适用于城市内部,且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掌握中低速磁浮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日本爱知世博会的磁悬浮线路,于2005年正式开通,全长约9公里,最高时速为100公里/小时,2005年爱知世博会期间,这条中低速磁浮线累计运送1000万乘客,目前仍在正常运营。
而在唐山试验线上的国产中低速磁浮列车时速已达每小时105公里,理论上可以达到每小时120公里的最高速度。
北控磁浮公司董事长刘志明向媒体透露,除了北京S1线将采用中低速磁悬浮技术外,深圳31公里长的8号地铁线亚运会后即将开建,天津滨海新区目前正在进行选线工作,济南也在进行规划,而洛阳、重庆、常州等城市也表达了上马中低速磁浮系统的意向。
国防科技大学磁悬浮研究中心的常文森教授对本报表示,中低速磁悬浮技术的工程化试验包括110多项技术测试,唐山示范线已完成其中的大部分测试,而剩下的十多项主要涉及轨道磨损等耐久性试验,将在唐山示范线以及即将修建的北京S1线和深圳地铁8号线上共同完成。
对于处在环评公示中的北京S1线而言,其试商用的结果,将决定中低速磁浮技术在中国的未来命运。 周扬
18、农村环境意识相当薄弱 垃圾围村不可等闲视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18日 华维
http://env.people.com.cn/GB/11623269.html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笔下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如今在农村不少地方已经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由于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没有及时跟上,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我国农村多数地方仍然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围村现象已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垃圾围村不仅是威胁农村人口健康的“隐性杀手”,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比如,地膜残留在土壤里,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影响了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作物减产。据农技专家测算,如果所用地膜的46.2%残留在土壤里,可使当年土壤含水量减少4.7%—4.9%,粮食减产15%。同时,随处直接倾倒垃圾和垃圾渗出液的流入,还将导致水体污染;而垃圾中有机物的发酵废气也时刻污染着周围的大气环境。
垃圾围村对农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城市也无法逃脱。农村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着城里人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白色垃圾”、农药残留等经年积累的毒素,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污染,从而进入食物链。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都将因此而深受其害!曾听有菜农称自己“种的菜都是每天拿到市场去卖,自家人根本不吃”,非常吃惊。菜农不吃自家种的菜,粮农不吃自家产的粮,养殖户不吃自家养的鱼的现象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不可等闲视之!
抬头看蓝天白云,低头见碧水绿地。保护好田园风光仅依靠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对农村垃圾要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处置。有代表提出,政府应制定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的“十二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把农村垃圾长效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列入干部年度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
与其先污染再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资源与环境专家李佩成说,“一份污染过的水得用八至十倍的水来稀释它。治理污染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习惯。”
在农村,环境意识相当薄弱,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改变消费方式,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减少白色污染。
可喜的是,眼下一些地方正在开展农村生态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到环保中来。只要我们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广大农村就会变垃圾围村为处处田园风光,就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