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3
十一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研究显示长江湿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http://www.hwcc.com.cn/pub/hwcc/ztxx/10007/zymtshlxwkb/200911/t20091110_310209.html
2、科技日报: 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即将召开
http://www.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091110/t20091110_419878.shtml
3、南京日报: 污染排放大户世博会期间停产 长三角联动保环境
http://news.longhoo.net/gb/longhoo/news/nanjing/dushi/userobject1ai1033565.html
地方信息:
4、北京日报: 北京:永定河将建千米长“宛平湖”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46341257821682_1.shtml
5、新华网: 昆明将设立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0/content_12424998.htm
6、安徽商报: 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启动倒逼机制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46151257816097_1.shtml
重大水事:
7、中国新闻网: 三峡蓄水加剧长江中下游旱情 加剧资源性缺水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3170.html
气候变化:
8、中国新闻网: 中美外交气候交锋:或将重构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
http://env.people.com.cn/GB/10349464.html
9、新华网: 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或上升1.5至2摄氏度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3152.html
10、新华网: 脆弱国家气候变化谈判中寻求共同立场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0/content_12424757.htm
11、中国环境报: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前景黯淡?
http://www.cenews.com.cn/xwzx/hq/qt/200911/t20091110_624472.html
深度报道:
12、新华网: 亿治污巨款成“唐僧肉” 挤一挤水分有40%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3216.html
环境时评:
13、南方网: 汪永晨:大雾、大旱之时的信息公开
http://view.news.qq.com/a/20091110/000003.htm
14、中国经济网: 冯兴:碳关税 戴着“绿色”帽子的新保护主义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0182.html
15、资源网: 对跨国企业污染应从“源头”上治理
http://www.lrn.cn/zjtg/societyDiscussion/200911/t20091110_431358.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
1、新华网:研究显示长江湿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来源:新华网 2009-11-10
http://www.hwcc.com.cn/pub/hwcc/ztxx/10007/zymtshlxwkb/200911/t20091110_310209.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宫一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0日首发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湿地面积减小和水位下降将降低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而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整体粮食安全影响不大。
这是国内外首次从全流域尺度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开展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学者从流域层面对气候变化下长江流域各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
报告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没有明显影响;气候变化会增加流域地区森林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特别是长江源区和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林区;在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下,长江源区大部分的草地生态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
报告对长江流域的粮食生产表示谨慎乐观,认为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气候变化使长江流域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产量显著下降,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带来的施肥效应会有效抵消这种不利因素。
报告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徐明研究员说:“通过南方作物品种北移、调整播种期、选育生长期长的耐高温品种等技术手段,长江流域甚至还可以发挥气候变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这份报告警告说,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湿地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长江中下游湿地过去几十年面积急剧萎缩,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鱼类和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下降,同时也改变了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生产力;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长江流域内的洞庭湖区1980-1990年湿地总面积减少了5.82%,崇明岛东部1982-2000年湿地面积几乎损失了四分之三,其中水体面积减少了4%。
针对湿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报告认为应当通过流域综合规划管理、增加河湖连通性、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措施,加强湿地适应性对策研究和保护,使其成为潜在碳库。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覆盖了中国人口较密集、水土资源较丰富的亚热带湿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即将召开
来源:科技日报2009-11-10
http://www.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091110/t20091110_419878.shtml
近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主题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将于11月12—13日在京举行。
本次论坛以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战略、政策与行动等为重点,采取大会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展览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论坛设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与绿色产业”3个分论坛,将全面总结、宣传和展示我国在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讨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战略和路径。论坛召开期间,还将在会场周边设置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减排摄影展览,并对公众开放。
本次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6部委联合举办。
3、污染排放大户世博会期间停产 长三角联动保环境
来源:南京日报 2009-11-10
http://news.longhoo.net/gb/longhoo/news/nanjing/dushi/userobject1ai1033565.html
【龙虎网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将采取长效举措保障世博会环境质量,长三角地区排污大户将实行停产。”昨天,在“穿越长三角———绿色出行看世博环保联合行动”南京站启动仪式上,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透露,借世博会“东风”,长三角空气质量及机动车污染管理都有望“升级”。
世博会将借鉴奥运会经验
在区域环境中,污染物会相互流动,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格局。环保部把中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分为3个: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地区联动,实现了该区域的天蓝气清,“世博会也将使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全面提升。”
“从举办盛会的角度讲,确实应该向奥运会学习好的技术、好的做法。”张全说,上海世博会时间长、人流大、活动多,因此将更加注重长效措施。
张全说,目前上海已经与江苏、浙江两省对接,包括污染源控制、高污染机动车控制等几方面。“总体是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措施保证世博会的环境质量。”张全说。已经有3个课题开展研究,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长三角区域联动方案应用研究”、“长三角区域机动车污染控制联动方案研究”、“江浙沪空气质量联合日报预报方案及重点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建立研究”。
世博会期间排污大户将停产
为确保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地区天蓝气清,对相关污染源的控制是重中之重。张全说,首先是工业污染源控制。电厂和石化企业都是排污大户,其高架烟囱排放的污染最容易流动污染,因此,长三角相关企业的排放量等信息将进行共享。“世博会期间,排污量大的企业将被限产,有的企业则要停产。”
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尾气排放在国Ⅰ及以下的黄标车,在上海、杭州已经限行,“南京限行的措施也会很快出台。”
“对空气质量的控制,将实行联合监测,不能指望通过世博会解决所有问题,但一定可以通过世博会,大大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并形成长效机制。”张全说。
省环保厅副厅长于红霞对此表示,为控制尾气污染,江苏各大城市已经设立了多个尾气监测点,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一律不准上路。同时,江苏也正在增加污染因子监测的内容,比如有条件的城市已经开始对臭氧进行监测;再比如引进相关设备对超细颗粒物PM2.5进行自动监测。据悉,南京已经对PM2.5进行人工监测,将来也可能引进自动监测设备。
控制秸秆焚烧,还要调整种植结构
这两天,由于秸秆焚烧,我省多个城市遭遇严重的空气污染。张全介绍,在控制秸秆焚烧方面,上海的主要做法是推广综合利用,从源头解决问题。
据悉,上海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深耕深翻,实行深耕深翻的农民可获得一亩地100元至200元的补贴,同时鼓励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秋播期间在敏感区域推广种植食叶蔬菜或发展大棚蔬菜,如番茄、黄瓜、辣椒等,这些蔬菜叶片、果实大多被食用,枯枝烂叶可随时还田,基本无秸秆可烧。
最重要的是,上海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每块田块都有专人负责,除了加强巡查,还通过卫星对火点进行监控,一旦发现火情,责任人必须立即前去扑灭。
“综合利用的工作做好了,禁的压力就大大减小”,于红霞也表示,目前国家和我省相关部门已经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支持科研单位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研究。
4、北京:永定河将建千米长“宛平湖”
来源:北京日报2009-11-10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846341257821682_1.shtml
继卢沟晓月湖之后,永定河上将再形成一个水面宽阔的景观湖。昨天(11月9日),记者从丰台区了解到,该区将用三年时间,在京石高速公路南侧的永定河河床上,规划建设一个长1324米的宛平湖,湖的蓄水量将是卢沟晓月湖的两倍,并与晓月湖共同形成京石高速公路南北两侧的生态景观湖。
“宛平湖的蓄水量将达到120万立方米,是目前卢沟晓月湖水的两倍。”据丰台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已将宛平湖的规划建设列入“城南行动计划”中。待建宛平湖位于京石高速公路南侧约500米的永定河河床上,规划长度为1324米,建成后河底的平均宽度为500米,将由南北两座橡胶坝围成湖面,形成41万平方米的水面,蓄水量在120万立方米。
在永定河床上做防渗处理存蓄湖水,丰台水务部门将在河床铺设膨润土防渗毯防止湖水渗漏。据该负责人介绍,湖水并不深,但形成的湖面却很宽阔,营造出波光粼粼的水面景观。“两座橡胶坝高度为3米,建成后不再是黑色,坝体有望设计成金色的,装饰龙头造型,湖的边坡和空地将种上绿草、树木形成景观。”届时,从京石高速公路往南就能看到,宛平湖将成为永定河上一道美丽的水景观。
宛平湖中的水源基本采用再生水和雨水。据了解,水源之一就是丰台区正在建设中的卢沟桥再生水厂,该水厂每天形成的再生水将源源不断地输入宛平湖。此外,宛平湖以南已经形成的10余个永定河雨水收集湖,也将为宛平湖提供景观用水。据了解,该区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宛平湖,这面湖的形成将完全不影响永定河汛期的泄洪能力。
宛平湖是丰台区永定河水岸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今后,湖水将和周边的环境绿化形成一道景观,并与晓月湖在京石高速路两侧形成连续对应的景观水面,形成京西南进出北京市的独特景观。
5、昆明将设立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0/content_12424998.htm
新华网昆明11月10日电(记者李倩)为加快对“高原明珠”滇池的治理,保护滇池流域高原湿地,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昆明将设立432平方公里的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这是9日下午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通报的情况。
据昆明市滇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将分为4个区域。核心区包括松华坝、宝象河、柴河、大河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库一级保护区,除科学研究需要外,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进入;季节性核心区,滇池湖泊的水域部分,在特定季节内(如禁渔期)按核心区管理;缓冲区包括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库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陆域部分中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善的区域,只允许从事科研观测活动,不得从事任何基础设施建设或破坏环境的活动;实验区包括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库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陆域部分中森林生态系统需要恢复的区域、36条入滇河道及两岸外延20米-50米范围,滇池湖滨带、滇池西岸部分面山,该区域可开展适量的生态旅游活动,但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设施。
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说,目前,该市已开展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6、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启动倒逼机制
来源:安徽商报 2009-11-10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846151257816097_1.shtml
安徽省环保厅列出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实施进度目标,到2009年底,治污规划确定的工程项目,建成投运不低于70%,而合肥确保完成13个项目,巢湖市完成20个,舒城县完成7个。另据悉,省人大城建环资委昨日(11月9日)公布了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包括湖区富营养化等六大问题成为困扰巢湖水质改善及治污工作的难题。
湖区富营养化及河道污染严重
今年上半年,巢湖湖区整体水质中度污染,水体呈现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区重度污染,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状态。
规划项目建设滞后
“十一五”期间,流域内共有20个项目获国家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25.5亿元,71.2%的项目资金需自筹。
产业布局带来压力
目前,巢湖流域的工业以机械、电子、化工等为主,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全流域工业污染负荷的78.1%、83.7%。
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据分析资料表明,巢湖流域面源污染占巢湖污染总负荷的近1/2,加重了水体的负担。
污水处理标准低、配套滞后
目前,流域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基本为二级生化处理,没有针对巢湖污染特征强化除磷脱氮工艺,且污水处理负荷率不高。
水体循环不畅
安徽省于1962年建成了巢湖闸和裕溪闸,巢湖每年与长江的水体交换量由建闸前的13.6亿立方米减少为目前的1.7亿立方米左右,减少约88%,使巢湖自净能力显著下降。
7、三峡蓄水加剧长江中下游旱情 加剧资源性缺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3170.html
三峡工程与中下游的纠葛,已成为后三峡时期的“前沿科学”
“你看这个样子,怎么做生意?怎么打鱼?”面对“怎么不做生意”的询问,岳阳渔都码头几个打牌的渔民用慵懒的口气反问本刊记者。其时为10月20日下午2点,洞庭湖城陵矶水位21.62米。
渔都码头是岳阳市有名的水产交易市场,但时下一片萧条。浮桥两边渔船一艘挨一艘停靠着,船底淤泥里夹杂着花花绿绿的垃圾和一些腐烂的鱼尸。
“已经20多天没有水了,去年前年也这样。”渔民张旺阶说,“可能跟三峡大坝有关,但我们也不清楚。”
“三峡对中下游的影响很大。”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高四新认为,三峡蓄水后,洞庭湖水面缩小,产卵场与鱼的产量随之缩小。由于洄游通道受阻,洄游性鱼类也减少。“胭脂鱼、鲥鱼几乎看不到了。白鳍豚也很久很久没看到了。”
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纠葛,近年来慢慢浮出水面,一场中途杀出的旱情,更是把它抛到了台面上。
岳阳市水务局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认为,三峡蓄水对当前中下游干旱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且补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据观测,自2003年以来的初期蓄水期,三峡蓄水对洞庭湖也有不利影响,如造成饮水不利,加剧资源性缺水等。
除洞庭湖外,今年9月,江西方面与三峡总公司(当时未更名为集团)还曾就鄱阳湖水位发生过口水仗。据公开报道,2008年1月,鄱阳湖创下历史最低水位纪录,鄱阳湖水文局专家认为,部分原因是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所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则认为,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三峡总库容393亿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方,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还进一步解释,根据三峡大坝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
过去多年,三峡之于生态的影响多集中在上游。随着正常运行期的逼近,中下游的地位明显上升。正在进行的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工作当中,“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已成为一个专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还对本刊记者透露,2006年,他曾在内部提出书面建议,须对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影响进行专项研究,高层批示认为“值得重视”。
三峡与长江生态,主事者与研究者历来持“有利有弊”之论,此次对中下游亦如是。据本刊得到的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指出,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中下游供水及航运条件。然而,蓄水后清水下泄将明显改变坝下河道的水沙条件,可能对中游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岸坡稳定、通航条件和江湖关系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湖南省华容县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志宏介绍,由于清水下泄,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对下游河床和边坡的冲刷,2006年12月,华容县境内的天字一号河段崩岸300米,2009年2月新沙洲又崩岸200多米。
郑守仁则告诉本刊记者,清水下泄冲刷堤岸可能引发崩岸,但冲深河道亦有利防洪。
在规划大纲中,岸坡稳定虽属相对明朗的问题,但与三峡工程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如何尚不清楚,这进而影响到“合理分摊投资”。
更为模糊的是,前述引发争议的“江湖关系”,以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有可能产生的影响,规划大纲表示还待“观测研究”,“争取在认知上有所突破,为采取合理的措施奠定基础”。
郑守仁认为“江湖关系”同样有利有弊,清水下泄冲深中下游河道,进湖流量会相应减少,是其弊。而清水含沙量低于蓄水前,洞庭湖区的严重累积性淤积将大幅度减少,洞庭湖寿命将延长,则是其利。
由中科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委等单位共同主编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还曾指出,长江进入洞庭湖水沙的大量减少,对洞庭湖水体环境将构成潜在影响,可造成湖区湿地结构发生新演替,影响珍禽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和环境基础,威胁其生息。
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博士后丛培昊说:“只要不发生明显剧烈的环境变化,鸟儿是不会改变迁徙线路和栖息地的。”
他和采桑湖管理站站长高大力都担心,“如果水位变化频繁,水位不能有规律地稳定在某个范围,那就不容乐观了。”他们手上的数据表明,近年来,一些水利工程的蓄水放水加剧了这种不良影响。“不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即使存在这种影响,那也要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才能看出来。”
“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这些问题就已经预见到了,但问题有多大,还需要实验、观测、提出治理方案。”郑守仁说,三峡工程原来设计冲淤平衡期为80~100年,后来由于上游水库拦沙,该期限还将延长,这意味着中下游将面临超过百年的清水冲刷等考验。□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勉张桂林汤耀国
8、中美外交气候交锋:或将重构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10日 杨中旭
http://env.people.com.cn/GB/10349464.html
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究竟谁应该先迈一步?
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通了来自美国白宫的电话,话筒的另一边,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据新华社报道,这是一个“应约”的电话。即将在11月访华的奥巴马,显然已经等不及与胡锦涛当面交换意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迫在眉睫,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中国和美国(两国的碳排放量占到世界总额的40%,中国稍稍多于美国),亟需达成共识。
尽管依旧受困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架构,但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明显改变了布什在任期间的单边主义政策,奥巴马本人也多次表态“美国要为气候变化承担责任”。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两国的外交谈判,第一次把气候变化置于首位。
谁先行动?
10月21日的通话中,奥巴马对胡锦涛说了这么一句话: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美方愿同各方一道推动会议取得成果。美中两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分别采取了重要行动。
无论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还是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07年的巴厘路线图,都明确了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减排的义务。也就是说,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排头兵,美国应该先于中国行动。
关于这一逻辑的成因,也可以从奥巴马9月下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发言中找到佐证:“对气候所造成的大部分损害是由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仍然有责任(在这个问题上)起表率作用——通过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以达到我们为2020年和2050年所分别设定的目标。”
除了历史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工作还受到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根据欧盟的估算,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总计需要1500亿美元的援助,方才有希望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1997年的《公约》京都会议,明确了到2050年的远期目标:全球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3.6华氏度),这需要全球较之1990年减排80%。
在1997年这次里程碑式的会议中,尽管达成了近期内(到2020年)分两阶段减排的目标,各国亦为此做出承诺;但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扶持方面,美国却迟迟没有实质动作。在欧盟一马当先,成为全球最积极推动减排工程的区域之时,更凸显了这个超级大国的一意孤行。
2001年,以减排损害美国国内工业发展为由,布什政府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减排的国际合作陷入难局。
僵局难解之际,中美启动了战略经济对话(后来上升为战略和经济对话),两国在新能源、环保合作方面日益深化,但在涉及减排的核心技术(例如火电厂的减排技术)方面,美国依旧按兵不动。
“美国工业界一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减排,”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说,“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了”。
此言非虚。尽管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建筑能耗也大大低于美国,但人口基数的庞大,“世界工厂”的建成,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令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实,如果中国坚持美国先行动,从法律意义上也无可厚非”,气候组织中国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9月下旬于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向国际社会求援,救救濒临遭遇“没顶之灾”的岛国,令会场的多国首脑为之动容。9月22日,胡锦涛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在喻捷看来,这等于是中美两国尚未谈判之时,中国就提前表明了态度:咱们可以谈,并且是积极地谈。
与胡锦涛鲜明的态度相比,奥巴马在同一天的发言被外界批评为“继续玩模糊战略”。韩国《朝鲜日报》次日发表文章称:美国业已四面楚歌。
除了中国国内日益严峻的气候和环境形势、西方传统工业界持续的压力,国际上的斡旋也让中国的态度转向积极。就在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之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发表文章,强调“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更明确它们准备做出的减缓碳排放的计划”。
喻捷提醒道:“胡锦涛在峰会上只是说‘大幅减排’,但并没有具体数字,这就给谈判留下了空间。”
皮球,被踢回了奥巴马一边。
【1】 【2】
9、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或上升1.5至2摄氏度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3152.html
世界自然基金会10日在北京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的20余位研究人员历时2年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说,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摄氏度,而2001年至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3摄氏度。预计未来50年,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建议,结合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如,加强长江沿岸经济规划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流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水利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改进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合理调整农业种植制度,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和改良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改善农田管理措施;增强公众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应提前采取适应性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欠缺,这一报告的研究成果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对相关研究单位也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胡浩)
10、脆弱国家气候变化谈判中寻求共同立场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0日 1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11/10/content_12424757.htm
新华网马尔代夫班多斯岛11月9日电(记者陈占杰 报道员阿布巴库)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即将举行之际,来自10个气候变化中“最脆弱国家”的代表9日开始在这里举行会议,寻求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采取共同立场。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马尔代夫、基里巴斯等国的代表将讨论气候变化中最脆弱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在开幕式讲话中,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展缓慢表示关切,同时呼吁在气候变化中最为脆弱的贫穷国家采取措施,从依赖化石燃料转变为使用可持续能源,以便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道德上的领导作用”。
“目前每个参加气候变化谈判的国家都想维持尽可能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实际上等于集体自杀,”纳希德说,“一些国家可能希望我们默默承受(气候变化的后果),但今天我们决定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不会悄无声息地死亡。”
专家估计,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平均海拔高度只有1.5米的马尔代夫将在本世纪消失,另外一些国家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除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外,基里巴斯总统阿诺特,以及来自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加纳、肯尼亚、坦桑尼亚、巴巴多斯和不丹的代表也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丹麦、法国、日本、荷兰、挪威、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作为观察员与会。
11、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前景黯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11-10
http://www.cenews.com.cn/xwzx/hq/qt/200911/t20091110_624472.html
广受关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的最后一轮气候变化谈判11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结束。本次会议于11月2日开幕,来自全球181个国家的4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埃尔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本轮谈判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两个关键问题上却没有实现突破。他指出,如果缺少这两个要素,哥本哈根大会将无法达成新的减排协议。
更多的人似乎已经意识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出于政治考量可能不会签署一个气候变化法定条约。
尽管人们仍然期望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能够取得成功,但能否达成一份具有实质意义的“后京都议定书”,构建一个合理而有力的新国际气候体制框架,从本次谈判的结果来看,前景不容乐观。
谈判无实质进展,哥本哈根大会前景黯淡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德波埃尔当天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本轮谈判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技术合作、减少发展中国家由于毁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机制等问题上取得了进展。
德波埃尔说,不过,本轮谈判仍然未能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二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提供资金的问题。
德波埃尔指出,如果缺少这两个要素,哥本哈根大会将无法达成新的减排协议。他希望工业化国家能够提高自己的减排目标,并且明确承诺在短期和中长期能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金。
他强调,将于12月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够、也必须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转折点,承诺与妥协这两者的强力组合能够、也必须实现这一目标。
是否继续坚持《京都议定书》的问题仍是巴塞罗那会议的争论焦点。欧盟代表在会议闭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欧盟仍倾向于在上个月的曼谷会议上提出的、终止《京都议定书》而另搭新谈判框架的观点。日本和澳大利亚代表也遥相呼应。对此,发展中国家则坚决抵制。
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的苏丹大使米尔加尼·伊卜拉辛在闭幕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任何企图终止《京都议定书》的行为将损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将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置于危险之中。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之后,必须在其基础上继续为发达国家规定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要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一份具有实质意义的“后京都议定书”,构建一个合理而有力的新国际气候体制框架,前景不容乐观,十分黯淡。
发达国家力图逃避减排责任
据此间国际媒体报道指出,那些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对富裕国家试图重新安排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条约的时间表感到愤怒。
即将于下个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只能达成一个政治协议,而不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的想法,使得那些已经遭受因日益升高的气温所导致的严重干旱、洪水以及其他灾害的发展中国家感到失望。
发展中国家谴责发达国家在经过3年艰难谈判后仍然没能就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达成结果。
“发达国家的不履行、不解决、不承诺成为谈判取得有力进展的一个阻碍,”来自苏丹代表团的卢姆巴·蒂阿平说,“我们要求发达国家在思想上真正改变,”他指责发达国家正寻求以世界上最穷、最脆弱以及最不发达的国家补贴他们的高生活标准的方式,试图逃避自己的承诺。
他还指责发达国家迄今为止承诺减排的数量太少。科学家指出,为避免气候灾难,工业化国家到2020年应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但蒂阿平指出,发达国家的承诺减排量总计只有11%~15%。
印度代表团团长谢亚姆·沙纶指出,哥本哈根大会成功与否,富裕国家能否做出显著减排的承诺是关键。“不要说(达成这一目标)再也不可能。如果是再也不可能的话,我们宁愿打包回家,”沙纶说。
慈善团体乐施国际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发达国家必须认识到,成千上万的气候移民、日益增加的食物短缺和螺旋上升的气候债务不仅仅是贫穷国家所面对的现实,最终必将影响到我们所有人,”乐施国际气候顾问安东尼奥·希尔说。
德博埃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难掩遗憾地说,哥本哈根可能难以成为原定的终点,也许人们只能再达成一份“哥本哈根路线图”。
美国减排承诺是关键
德波埃尔说他期望美国宣布一个清晰的2020年减排目标。
“来自美国总统的一个数字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
目前,《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正在等待美国国会的批准。美国气候变化谈判首席代表乔纳森·珀欣拒绝透露美国是否准备为哥本哈根协议提出一个减排目标。他表示,奥巴马总统有权做出一个无需国会批准的承诺,“但是我们是否这么做的决定尚未做出。”
在布什政府任内,美国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回避责任而饱受批评。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现了积极的立场,似乎又使气候谈判有了新的悬念。不过,由于美国国内气候立法进程缓慢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临近,人们对美国可能就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承诺不再抱有幻想。
美国著名智库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认为,如果哥本哈根会议不能取得成果,其他国家会因此归咎于美国。果真如此,今后美国在气候变化谈判桌上的日子将更不好过。
12、亿治污巨款成“唐僧肉” 挤一挤水分有40%
来源:新华网2009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3216.html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涉及8201个项目,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太湖、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
“我国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一些专家直陈我国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部分院士和专家剖析了备受诟病的环保投入“无底洞”现象。
边治理边污染,“再投910亿元也没用”
太湖,长三角上一颗明珠。但随着区域经济的繁荣,太湖水质却“连降三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二类水为主下降至五类、劣五类。当遍布太湖周边的上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在为地方GDP增长作贡献时,污染物也在急剧积累,近几年频发蓝藻事件。
与太湖的命运一样,“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滇池,也在当地政府和居边围网养鱼、围湖造田、建厂兴业的大发展之后,湖面萎缩,水质恶化,成为悬在“江淮首郡”合肥和“春城”昆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据了解,从2001年至2007年,国家在“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上共投入910亿元财政性资金及银行贷款。但相关审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三河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一些被污染的河湖段面只是没有继续恶化,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五类或劣五类。
近千亿元巨额投资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针、技术路线出现了偏差。“就水论水,强调用工程与技术手段治污,而忽略了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忽略了源头上的节水减排。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是运行率低;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陆地上的排污截不了。”
王浩院士表示,我国在一些湖泊水污染治理和富营养化控制关键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为防止我国湖泊水环境进一步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光注重水域治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流域管理,实现“水陆联动”,就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还是会边治理边污染。”王浩院士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金相灿说,对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要认真反思。为治理这些湖泊,政府已投入庞大的资金,仅滇池就投入100亿元,但效果不甚理想。
有关专家认为,传统治理思路主要盯着湖泊水质做文章,水质又主要是COD、总磷、总氮3个指标,其实这只是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冰山一角”。要认识庐山真面目,必须对水生态进行全面监测、诊断。首先要从规范流域内的人类活动着手,调整流域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整个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其保持在水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
【1】 【2】
13、汪永晨:大雾、大旱之时的信息公开
来源:南方网2009年11月10日
http://view.news.qq.com/a/20091110/000003.htm
公众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利益群体,具有最强的动力和最大的积极性,通过公开环境信息让公众了解并参与监督及管理,是促进污染削减的重要举措。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中央气象台7日18时继续发布大雾预报:当天夜间到8日上午,华北中东部和南部、辽宁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和东部、陕西南部、四川盆地、贵州北部、华南中部等地有轻雾或霾。
在经历着大雾阴霾天时,公众从媒体上看到的是这样的解释:气象专家介绍,这两天大雾的形成与暖湿气流有直接关系,京城被暖湿气流控制后,空气湿度在90%左右,空气中水汽饱和凝结也就形成了浓雾。
而也就是这几天,公众从媒体上得到的另一信息是,北京市政府布置从11月1日开始提前进入供暖期,有不供暖的,可以举报。
有人就问了,最近这三天的大雾,仅仅是雾吗?和开始供暖有没有什么关系?而北京早就在四环之内禁止烧煤取暖了,可为什么偏偏这吓人的大雾天,就在开始供暖之后呢?
近日,在各大媒体上看到的另一则环境信息是: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0月洞庭湖水体面积为537.84平方公里,比上月的1338.57平方公里下降了59.82%,比去年同期的1160.54平方公里下降了53.66%。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分析,南方的罕见持久干旱是洞庭湖流域水体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长江三峡9月中旬开始试验性蓄水,也导致了经长江流入洞庭湖的水流减少。
水利部网站对此的解释呢:9月份以来,湖南、江西两省降水偏少近五至八成,长江流域干支流来水明显偏少,导致湖南、江西出现严重干旱。针对“三峡蓄水导致中下游干旱”的传言,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峡蓄水不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反而有助于改善长江最枯季节中下游的用水条件。(人民日报11月3日)目前,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已经让下游受益。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长江水的多少,也切切实实地关乎着百姓的民生。那么,开始供暖后连续三天的大雾阴霾和空气质量的重度污染有没有关系,老百姓不懂,政府官员要不要出来解释?已经采取的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到底有哪些影响?三天来,市民们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只是听到一些专业人士劝朋友和家人,这样的天儿,少出门为好。
江西、湖南,缺水?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否认这一论断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还有其他原因吗?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领导11月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未超过官方的最初预期。他同时强调,三峡工程作为一个特大型水库,“影响非常有限,对气温的影响不会超过2℃,人体基本不能感觉”。三峡集团公司的负责人更表示:三峡蓄水不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这就有点让公众不能信服了。因为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说: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已经让下游受益。
和长江下游数万万民众相关的水的问题,公众目前知道的信息应该说是远远不够的。
由国家环保部门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法规,已在2008年5月1日正式生效。《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环保部门必须公开17个方面的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统计和环境调查信息;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
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多来,日前绿色和平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企业中,包括壳牌、雀巢、中国石化、东风汽车和湖南有色等在内的18家中外企业,在超标排放污染物并且被环保部门点名的情况下,仍然不执行《办法》有关“30天内公开环境信息”的规定,隐瞒污染物信息。
公众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利益群体,具有最强的动力和最大的积极性,通过公开环境信息让公众了解并参与监督及管理,是促进污染削减的重要举措。印度在一次重大污染事件后,有关公众知情权的运动亦蔓延至其他北美国家。除“国际知情权运动”外,不少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各国政府及企业向公众进行信息披露。欧洲国家于1998年6月25日第四届欧洲环境部长级会议上,亦就环境污染信息的采集及披露这一问题达成了一项突破性的协议——39个欧洲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奥胡斯公约》,根据其后的协议之规定,所有信息应通过互联网免费对公众开放。
阴霾的天气、长江流域持续干旱,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多大关系,科学家有科学家在做的研究,政府有政府要做的信息公开。我们普通老百姓呢?光有恐慌和埋怨是不够的,也应该检点一下自己,破坏环境的事,我做了点什么吗,怎么改进?
14、冯兴:碳关税 戴着“绿色”帽子的新保护主义
来源:中国经济网2009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350182.html
关于“碳关税”的讨论在国际上早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的国际组织认为“碳关税”可适用于国际贸易规则,对此,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张向晨最近表示,征收碳关税将会导致全球贸易战争,对谁都不利,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没有一点作用。
“碳关税”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何以惹得全球如此关切和瞩目?简单地说,碳关税就是要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不过,揭开其虚伪的“绿色”面具,就不难发现事情的真相:“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刚刚出现复苏,金融危机的阴影仍然未能消除,然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却日渐甚嚣尘上,尤其是各种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层出不穷,如碳保护主义和碳歧视主义等。
这些新型的“绿色壁垒”,虽然喊着“环保”的口号,但其真实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凭借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技术,通过刻意提高贸易关税如“碳关税”和非关税如环境标准等手段,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从而保护本国市场的贸易形式。
按照美国设想,碳关税征收的标准是生产和使用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那么,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征收碳关税,到底对我们有多大影响?我国贸易产品中,钢材、化工、有色金属、矿产品等原材料在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些产品都具有高耗能、高排放特点。如果一旦开征碳关税,我国势必是最大的受害者。
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如果“碳关税”实施,一方面可利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优势,排斥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产业,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借机完成对相关产业的革命,从而成为全球这一产业的主导者、规则的缔造者、定价权的控制者。
由此可见,“碳关税”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经济霸权。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碳关税”如果实施,必将引起发展中国家报复性的贸易壁垒。印度环保部长杰伦?兰密施前段时间就将“碳关税”形容为“恶毒的”,并宣称印度不会接受任何有约束力的限期减排目标。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今天气候的巨大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近三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对能源的大量消耗所造成的,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要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而不是反过来倒打一耙,把所有碳排量都计在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这是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是极大的不公正。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把新能源开发技术、碳捕捉技术等减排高招传授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利用“碳关税”等手段,令许多还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履行气候变化领域责任的同时,造成经济运行雪上加霜。
气候危机愈演愈烈,总体上来讲,“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我国就此及时制定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然而,当“碳排放”成为某些国家“谋一己之私利”的工具时,味道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15、对跨国企业污染应从“源头”上治理
来源:资源网 2009.11.10 李德山
http://www.lrn.cn/zjtg/societyDiscussion/200911/t20091110_431358.htm
据11月4日大洋网报道,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最新调查发现,珠江三角洲的5家企业,包括4家港资企业和一家内资企业向珠江排放包括锰、铜在内的重金属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机化学物质的有毒有害物质。绿色和平要求这些企业立即停止污染,同时呼吁政府将更多有毒有害物质纳入监管,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清洁生产。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方面的效应。众所周之,我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受惠于经济全球化,但规模巨大的出口加工产业,也让中国承受了沉重的环境压力。为了逃避环保责任,跨国企业在国外一套,在中国一套的招数我们早已屡见不鲜。1985年以来,富于水脉、航运便利的珠三角地区,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以及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崛起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密集的“世界工厂”。说是“世界工厂”,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该地区聚集了几十万家外向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到被称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创造了中国30%的对外贸易额。
作为中国最发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在忍受着环境之痛。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交着昂贵的环境“学费”。地处珠江流域的东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这座拥有32个镇区逶迤相连组成的城市,20年前还是一片盛产水稻、香蕉和荔枝的农村田园,而如今已靠外向型经济爆发式增长所带动,成为国际加工制造业名城,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深圳”。在人均GDP高居珠三角二线城市之首的东莞,折射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阴暗面,水污染。2005年以来,东莞全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年均总量达到11.6万吨,为全省最高。现在,东莞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量为4820万吨左右,只占该市污水总量的68.64%左右,比预期目标整整落后了1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东莞有很大一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入珠江了。
其实,关于跨国公司的环境污染问题,几年前就有相关的部门注意了。早在2007年8月,一些环保组织就曾整理公开污染企业名单,名单收入那些被环保部门查出有违法行为并且公开通报过的企业,近几年这一名单中的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十家增加到目前的近五百家,其中包括著名的百事、雀巢、通用、三星等“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而一家合资企业,上海某厂则是连续五年被当地政府点名处罚。调查了全球100强中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型工厂、消费者耳熟能详的28家企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企业在中国都没有像在本国或其他国家一样主动在其公司官方网站公布区域性或具体工厂的污染物排放信息。据调查,13家公司在国外都有主动公开具体国家或者地区内的污染物排放信息,但是在中国没有任何相应的公开。
作为在我国办企业的跨国公司,之所以在环保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些跨国公司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在华不重视污染问题,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境外企业进入中国,不但在环保、行业指导等方面没有准入门槛,而且还在税收、土地利用上给予无限优惠条件,结果培养了一批污染外企和高耗能、资源消耗型外企。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很低,处罚力度较小,有时候地方政府甚至对外企还网开一面,因此纵容了一批污染外企。另外,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仍然不够关注,一家企业在国外环保屡次出问题,其产品就很可能遭到消费者的抛弃。而在中国,价格和质量依然是老百姓们最关注的问题,这也就“惯坏”了一批污染外企。
笔者认为,对跨国企业污染应从“源头”上治理。可以发现,跨国企业在供应链环节的放松,会使污染在产业链上进一步下传。一些大型企业在采购中有严格的价格和质量控制体系,但环境管理松懈,这就诱使当地供应商为了赢得订单而降低环境标准,在环境表现上造成全球性“向下竞争”。这不但会损害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在一些地区埋下公共健康隐患。而我国仍处在结构转型期,这样的例子不可避免的还有很多。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化工企业都在向中国大陆转移生产能力,主要驱动因素,是为了避开发达国家严格的环保排污标准。而我国少数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急功近利,为了抢占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先机,在引进外资时,对污染治理标准定得过低,对企业生产于环境的影响,缺乏严谨的论证。在产生污染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向企业通风报信,帮助企业躲避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湖北石首市的一家中外合资化工企业,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投入生产几年以来,对周边的污染十分严重。据当地群众反映,这个厂建成投产后,总有散发着恶臭的污水向周围的农田明排暗放,种下去的秧苗被烧得焦黄,颗粒无收,耕牛等家禽也莫名其妙地死的死、病的病。刚开始时田里遍地都是毒死的青蛙,现在连蛙声都听不到了,青蛙早被毒死光了。当地群众曾多次向地方政府反映无果。
我们希望,会有一天,让这些污染企业吃点苦头。中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一些环保法规和环保标准正在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完善,它们将逐渐与国外的法规标准接近。我国对排污的检查监控会越来越严,环境保护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这些污染企业迟早会“无路可逃”。目前,一些有眼光的省市已明确宣布,凡是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或技术,无论效益有多好,政府也一律不予立项。如江苏南京、山东东营市等地方就规定必须对引进的化工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达标审查,要求化工企业采用国外最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治污装置符合规定标准,否则,宁缺勿滥。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事实,即使目前地方政府没有提出要求,但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和环保法律的健全,将来也要由企业自己来治理。也就是说,企业污染越严重,时间拖得越长,将来要投入治理的费用越大,一旦所要投入的资金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企业由此可能陷入发展困境,为了避免“自食其果”,化工企业应从现在做起,加紧做好污染治理工作。
因此,要解决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环境问题,采取加强立法、监管等传统措施,坚决对环境违规的跨国企业说不。这在当前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的大背景下十分紧迫。应从产业链上防止污染下传,要求相关买家企业、包括跨国企业承担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责任。对于消费者来讲,应以市场为媒介传达公民的环境监督,让污染企业的产品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不能再惯着他们了。如果长此下去,对珠江的破坏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治理珠江水污染应成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有专家严肃地指出,即使中国明天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要基本解决珠江污染问题,恐怕也要用30年,甚至40年的时间。这样的判断也许过于悲观,但是珠江污染问题确实已经逼得我们无路可退,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才能找寻到正确的治污道路。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工业生产区域和“世界工厂”,珠三角尤其需要在推进清洁生产方面同样成为先锋。中国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需要及时完善法例、加强监管,才能将污染在源头阻断。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色记者沙龙网:www.greenso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