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八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09-08-04

八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系列报道: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二十五―走在海拔5400米的高原上寻找冰川的一天

 

环境资讯:

2、人民网环保频道:    我国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在京诞生

http://env.people.com.cn/GB/9794102.html

3、新华网:        公众参与成为保障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8/04/content_11825458.htm

4、新华网:        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35% 

http://env.people.com.cn/GB/9789112.html

 

地方信息:

5、四川日报:       四川排查环境安全隐患 严密监控工业污染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9/08/05/012231737.shtml

6、星辰在线:       叫好不叫座 湖南仅56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http://news.changsha.cn/hn/3/200908/t20090805_987601.htm

 

重大水事:

7、新华网:        长江将迎来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5/153418370891.shtml

 

环境曝光:

8、中国环境报:      湖南涟源顺鑫钢铁公司:污染扰民多年群众一再投拆

http://env.people.com.cn/GB/9790033.html

 

深度报道:

9、新民周刊:       江苏企业污染致村民生病案为环境公益诉讼破冰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05/094418369109.shtml

10、北青网_第一财经日报:  如何认识中国的“能源稀缺”?

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54703852&pageno=1

 

环境时评:

11、法制日报:        "环境人权"理念缺失是污染频发主因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8-05/1804893.shtml

12、荆楚网:         刘三石:监测环境应从监测环保局开始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8/t767035.shtml

13、大众日报:        “污染厂永久关闭”是个啥惩罚?

http://env.people.com.cn/GB/9793899.html

14、中国环境报:        浏阳镉污染为什么只由环保局扛 环保局长是替罪羊?

http://env.people.com.cn/GB/9790260.html

15、中国环境报:        政府不是付费主体 怎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http://env.people.com.cn/GB/9790191.html

16、陕西日报:        贫困地区不能把环保当鸡肋 最终遭国家“封杀令”

http://env.people.com.cn/GB/9791886.html

17、华龙网:         哈药总厂的怪味,为何没官员停职?

http://news.cqnews.net/pl/szpl/200908/t20090805_3484527.htm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之二十五―走在海拔5400米的高原上寻找冰川的一天

文图 汪永晨

2009年7月13日,可以说是我人生面临最大挑战的一天。

这一天,在海拔5400米的青藏高原,为了寻找长江源的冰川,我徒步从早上10点走到夜里2点,走了16个小时。经历了8-10级的大风和打在脸上生疼的冰雹,闯入快要齐腰的冰河急流,天黑以后的迷路,大风和冰雹打得我站都站不住……

7月12日,我们是在看到了远处的一片雪山后决定再次寻找新的冰川的。这里被杨勇称为长江内流河的发源地,有没有名字的雪山,没有名字的冰川,没有名字的长江源区的支流。记录这样的处女山、水,对于科学考察来说当然非常有意义。

对我来说,此行没有拍到十一年前拍到的,像姜古迪如冰川那样的冰塔林,是巨大的遗憾。所以,继续寻找拍到冰塔林的可能,是我的渴望。

7月13日的早餐

路过的雪山

走向冰川的路上

走向冰川的藏野驴

从200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西藏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摄氏度以上,而西藏西部和南部的降水量较同期偏少三至八成。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今年入夏至今西藏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多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虽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但由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青藏高原已经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随之出现的冰川减少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

走在江源的我们,对此的感受是一天要经历无数次的冰雹、冰川下干干的河床和河床里开着、长着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

退化的河床

江源的紫花

河床里的红花

江源白花

江源的小白花

江源的黄花

江源的叶与花

江源镶边的紫花

江源的红绿搭配

激流中的小草

江源的绿色

立体植物

“看山跑死马”这句话,在江源是让人感受最深的。早上10点出发时,连杨勇也说我们三、四个小时能走到远处的雪山冰川。此行年龄最大的我,怕拖大家的后腿,况且前两天还走得差点没晕了一次,心想着能快走时尽量往前赶,所以连杨勇和几个年轻人在山上休息时,我也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往前走。心里的目标就是今天一定要拍到冰塔林。心里有了目标,我在高原上的行走速度那就是能走多快就走多快。

越走越近的冰川

冰川前渺小的我们

江源的河床里一天从早到晚的变化是很大的,这点我在1998年从长江源头的姜古迪如冰川坐着皮筏子往下漂流时就深有体会。早上起来,河里没有水不代表河里就没有水了。等到太阳出来,冰川被晒化了,河里的水就会慢慢多起来。这次的江源行,有很多网状水系,连下午也是干的,那真的确实是已经到了我们面说过的,藏民们要请喇嘛们去求雨的份上。到了我们不能不呼吁,全球气候变化对三江源的影响真的到了要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我们今天走的江源冰川,看来还好。越往冰川前走,水越来越大。

看山跑死马

水越来越大

试试能过吗?.

当同行的周宇告诉我,已经是下午5点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已经在海拔5400米的高原上走了7个小时。周宇说,我们最多能走到6点,这样回去要是和来时一样的速度,意味着也要在夜色来临后走到夜里两点钟。

冰川就在眼前,只能再走一个小时。晒了一天的冰川,将冰川下细细的流水变成了激流。滚滚的激流横在我们前往冰川的路上。

看我已经到了不顾一切也要靠近冰川的劲头,周宇拉着我边往冰河里趟,边警告我,水没大腿就不能走了!水没腰是一定不能走了!

水快要没到腰的那一刻我知道,真的不能走了,不是冷,而是水太急了。即使我俩相互拉扶着,我们也无法再在激流中站稳,更何况迈步。然而当时,人倒在水里怎么办我还没怎么想,因为我游泳的水平不错。想的是我脖子上跨着的相机掉在水里怎么办?掉在水里冰川也拍不成了。

不得不从激流里又走出来的我们,这时看到走在我们前面的陈显新。他已经走到了冰川脚下,但同样是被冰川下的激流拦住了去路,而无法靠近冰川。

跨不过去的河

和冰川留个影儿

在高原上走了8个小时以后,面对虽然看得很清楚的冰川,但要走也得一两个小时才能靠近,加上还在不断有冰川融水汇入的江源冰河激流的阻拦,我终于不得不告诉自己,这次的江源行,我拍不到十一年前拍到的姜古迪如那样的冰塔林了。只能带着遗憾往回走,而这遗憾不仅只是这次,还可能是永远。

离开后的回望

走在冰水里

走出冰川下的河水

当周宇一再提醒我回去还要走八个小,天黑后,我们还有可能迷路时,我并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还是在一个劲地为没有拍到冰塔林而遗憾。我甚至认为江源天黑要到10点钟。我们天黑前可能就走到宿营地了。

当天真的黑了时,我开始怀疑我们是飞到冰川前的。怎么会走了那么远?怎么走也走不到宿营地呢?

走不到的程度,已经到了我让同行的周宇,陈显新不要管我,自己先走回去,我自己慢慢走;

走不到的程度到了,迷路后,来接我们的杨帆和袁晓锦打着电筒带着我们往前走时,我再次说,你们先走,别管我了;

走不到的程度到了,在深夜,近十级的风带着大冰雹时时砸向我们的头,我们的脸,我们的浑身时,我站在那儿一步也不想再走了。

然而,同行的人没有放弃我们的前行。我们被他们拉着,准确地说是拖着,在夜里两点钟的时候,在极度疲乏、迷路、天黑、大风、冰雹中,竟然和去时一样,也用了8个小时走回了我们的帐篷。

那一夜,接下来的大风和冰雹不管怎么刮,怎么砸在我们的帐篷上,我都觉得:我们不再有危险了。

云雾中的冰川

海拔5400米走了16个小时后冰雹小了,举起话筒说.....

这就是大自然。

想想当年在《新京报》上发起的争论,我们是不是要敬畏自然。声称敬畏自然是反科学、反人类的学者们,如果也走进江源,还会坚持敬畏自然是反人类,反科学吗?

没有在长江源拍到冰塔林的遗憾,我至今还在心里隐隐作痛。

杨勇说:今天我们虽然没有走到冰川,但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长江内流河与外流河发源的关系。这对我们认知长江,是一个重大突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中国找水,这是重要的考察、记录的内容。

明天的经历,是我们如何从江源走出来,这又是一次记录的突破。

2、我国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在京诞生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9年08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794102.html

  人民网北京8月5日专电 (记者扎西)8月5日,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达成,来自上海的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绿色出行碳减排指标来自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美国环保协会和人民网等于2008年共同发起的 “绿色出行碳路行动”。经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核证,2008年7月20日到9月20日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的81670人注册参与了该活动,共减排二氧化碳8895.06吨。这批指标于2008年12月11日在北京环境交易所通过确认并正式挂牌,成为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挂牌项目。

  “第一、根据交易所“发现价值、发现价格”的功能,同等条件下出价高者获得该减排量第二、由于“绿色出行”碳减排量的特殊性,该减排量的买方必须和“绿色出行”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并认同“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 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梅德文介绍说,考虑到“绿色出行”碳减排量的特殊性,环交所提出了上述选择买家的标准。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组负责人张建宇博士介绍,天平车险购买碳减排的资金将作为捐赠全部注入“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绿色出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美国环保协会正在与上海世博局、上海环保局开展“绿色出行”活动,这笔资金将优先用于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出行”项目,实现从奥运到世博的传承。

  作为购买方,天平车险董事长胡务表示,由于这批指标是北京奥运期间公众参与的结果,是北京市民身体力行节能减排的见证,能够以此来抵消公司的碳排放,感到很有意义。

3、公众参与成为保障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8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8/04/content_11825458.htm

    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顾瑞珍、杨舟)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刘长根近日介绍说,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2009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08年同期下降约2%和5%,公众参与成为保障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

    记者从“全民环境教育论坛2009——公众参与促进污染减排”上获悉,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不仅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趋势,还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检测结果显示:全国759个监测断面COD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持续下降,酸雨面积及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应由被动应对逐步转向主动防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都应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社会共同理念和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刘长根说。

    “环境保护事业最强的推动力量来自于社会公众。”刘长根表示,要加强宣传教育,唤起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工作,为保障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强大合力。

4、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35% 

来源:新华网2009年08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789112.html

  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江国成、陈玉明、周英峰)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1.35%。

  “尽管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目前来看,完成减排目标应该不成问题,但节能目标进度仍比较落后。据我们测算,今后两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的每年降幅都必须达到6%才行,任务仍相当艰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

  齐建国认为,应对金融危机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机遇。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均衡,为未来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受益于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2.8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给许多行业和企业带来困难,但节能减排却使一些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绿色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产业升级的亮点和支点。专家指出,节能减排不仅是一项约束性任务,同时也会培育出新经济增长点。

  今年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要求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更大成效。

  继2006年-2008年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之后,去年四季度以来,三批新增中央投资中,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安排了224亿元。

  国家在出台的九大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内容,鼓励钢铁、汽车等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发展改革委还先后公布千家重点企业和各省级政府节能减排情况,要求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要作出说明,限期整改。对这些地区和这些企业新上的高耗能项目,发展改革委和环保部门一律停止核准和实行区域限批。

  为鼓励消费者节能减排,国家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近年来,宝钢、武钢、鞍钢、马钢等大型钢厂都已成功应用负能炼钢技术,这不仅使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切实贡献。

  钢铁行业在进步,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和电力等行业也不甘落后。从单位增加值能耗看,今年上半年,上述六大高耗能行业均实现较大幅度下降,降幅分别达8.43%、19.59%、9.03%、8.21%、15.16%和9.51%。

  今年以来,一系列推动工业节能降耗的措施相继出台。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许多行业落后的生产能力在逐步减少。在石化行业,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生产装置、3000吨/年以下的黄磷生产装置已基本淘汰完毕。

  在电力行业,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进展最为顺利。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总容量达到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目标。

今年以来,国家在中央投资中安排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资金342亿元,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

5、四川排查环境安全隐患 严密监控工业污染

来源: 四川日报 2009-08-05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9/08/05/012231737.shtml

  (记者 肖晓)记者昨(4)日从省环保局获悉,按照环保部的要求,我省即日起紧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督促检查。

  一是重点排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居民集中区、医院、学校等敏感点附近的重点污染企业和化工企业;二是重点排查重要化工园区,尤其是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环境安全隐患;三是结合汛期特点,重点排查处于敏感位置的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督促企业做好防坍塌、溃坝、渗漏等措施,防止因尾矿库坍塌、垮坝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四是督促企业切实担负起责任,及时整改环境安全隐患。各地要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督促整治到位。

省环保局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严密监测监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继续做好江河水出入境断面等重点水域水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发现水质恶化,要迅速查找原因并及时报告,加密水质监测,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采取措施、早消除污染。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6、叫好不叫座 湖南仅56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来源:星辰在线 2009年08月05日

http://news.changsha.cn/hn/3/200908/t20090805_987601.htm

  星辰在线8月5日讯 (潇湘晨报 记者赵书生 实习生陈锋)一年半时间过去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湖南的推广并不顺利。

  困境 企业不买账,“叫好不叫座”

  据了解,目前,除了平安有56家企业投保之外,包括人保、华泰等保险公司在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销售情况尴尬,目前仍无一家企业问津。

  据平安财险湖南分公司责任险管理部总经理邓华明介绍,到目前为止,“在遵守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全省共有56家企业投保我公司的环境污染责任险。从去年8月以来,我们在株洲、娄底、怀化、岳阳等地相继开展了企业洽谈会,重点关注了18家试点企业,并争取做到了全部投保。到现在为止,共发生6起环境污染责任理赔事故,预赔金额超过100万元。”

  然而,相对于数量众多的化工企业而言,56家投保企业显得十分渺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却并不顺利,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遇。

  据中国人保长沙市分公司和华泰保险湖南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两家公司均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但一直没有企业投保。对于原因,华泰保险工作人员称,“主要是企业的保险意识不强,没有足够的投保意愿”。

  “企业单纯从经营角度考虑,认为保费过高,往往不愿出资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 华泰保险湖南分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保险公司对一些存在较大风险的小工厂、小企业存有顾虑,往往也不愿担保。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此前他们曾赴工业比较发达的湘潭市,联系该市环保局,企图通过环保局的帮助在当地企业中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但因种种原因,至今仍无一家企业参保。

  记者又联系了长沙市的几家化工企业,询问是否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险,得到的答复大都是否定的。当问及是否有购买计划时,得到的也大都是“会考虑”、“再考虑”这样的简短答复。甚至有个别企业不知道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何物。

  呼吁 能否像交强险一样强制推行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目标的保险。

  据悉,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而实际赔偿数额却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损失由受害者、国家、社会来承担。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但能使污染受害人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也能确保生产企业继续经营。

  如今,已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在今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时,应与实施交强险一样,要求所有污染企业必须参保,强制推行。

  理由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则是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的一个新险种,因为它被强制的对象大都是赢利性较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一旦出现突发性污染事件,受害者是普通公众。而且,这些大公司和大企业,与老百姓相比而言,博弈力量对比是极其悬殊的,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假设它们不参加保险,老百姓得不到赔偿,就有失公允。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污染责任险作为强制险来推行。目前,实行强制保险的发达国家有美国、德国、瑞典等;俄罗斯联邦独立后,2002年1月10日公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写入其中,实行强制性国家生态保险;还有印度的环境责任保险根据责任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实行两种机制:一种是普通商务公司实行商业强制保险;一种是政府和国有公司实行保险基金制度。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除法律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种类外,具体适用范围由政府环保部门专门规定;对超过规定数量限值的危险化学物质,商务公司必须购买商业责任保险,国有公司和政府必须缴纳公共责任保险金。

  省环保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责任险对企业和老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好事情,需要大力推广。我们有强制推广的想法,但因涉及法律等相关问题,未能大范围强制推广。”

“现在很多企业还不理解这个险种,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积极地宣传推广,正面引导。要想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变成强制险,一方面,必须要有法律方面的认可,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取其精华,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强制险的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省保监局负责人表示。

7、长江将迎来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8月0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5/153418370891.shtml

  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姚润丰)8月1日以来,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等地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预计,8月7日,三峡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可达5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为长江上中游干流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

  据监测,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中游的金沙江、大渡河、赤水河、嘉陵江、涪江、汉江等主要支流先后发生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8日8时,长江上游干流寸滩水文站水位涨至181.48米,超过警戒水位0.98米,相应流量51900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入库流量51000立方米每秒,出库39100立方米每秒;长江宜昌水文站水位50.97米,低于警戒水位2.03米,相应流量39800立方米每秒。

  为部署当前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5日上午召开的会商会议上强调,目前全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长江上游发生超警洪水,太湖及周边河网地区水位居高不下,第8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将继续加强为台风,并造成浙闽沿海地区风、暴、潮“三碰头”,不仅对东南沿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太湖防汛带来严重影响,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

  陈雷要求,国家防总要适时提高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滚动预报预警,强化防洪工作调度。长江防总要充分发挥三峡水库调洪错峰作用,努力减轻水库下游河道和堤防防守压力。湖北、湖南、重庆等沿江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做好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的调度和巡查排险工作,发现险情及时抢护。同时,针对“莫拉克”可能加大太湖防汛压力的不利局面,太湖防总及浙江、江苏两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优化工程调度,抓紧降低太湖及周边河网地区的高水位,确保太湖及周边地区防汛防台安全。

  据悉,国家防总已于8月5日12时针对长江防汛工作紧急启动防汛Ⅲ级响应,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长江防汛工作,先期派往湖北、重庆的两个工作组已紧急赶赴三峡水库及下游沿江防汛一线,协助和指导地方做好防汛抢险工作。湖北省已组织沿江2300名干部群众布防巡查河道和堤防、涵闸等防洪工程,目前尚未发现险情。

8、湖南涟源顺鑫钢铁公司:污染扰民多年群众一再投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8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790033.html

  根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批示,记者最近就湖南涟源顺鑫钢铁有限公司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

  涟源市顺鑫钢铁有限公司污染问题由来已久,群众反映多年。2008年,本报记者两次随同环境保护部华南督查中心一起查访过这个企业。

  对涟源顺鑫钢铁有限公司的污染问题,湖南省政府非常重视,今年5月湖南省环保厅曾派副厅长谢立带领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了有娄底市政府、涟源市政府、企业代表、周边群众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最后将调研情况以湘环函(2009)165号《关于对涟源市顺鑫钢铁有限公司延迟退出有关问题意见的函》函报了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函件向湖南省政府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这个企业污染的现状,要求政府明确是否按照省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湘政发{2008}14号)文件精神让这个企业于2009年年底关停。湖南省政府副省长刘力伟于2009年6月10日批示“同意省环保局意见,请同娄底市政府定”。

目前,湖南省环保厅正在同娄底市政府沟通这个企业淘汰的有关准备工作,淘汰这个企业只是时间问题。(凡德元)

9、江苏企业污染致村民生病案为环境公益诉讼破冰

来源:新民周刊2009年08月05日 胡展奋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05/094418369109.shtml

要GDP,还是要“活下去”?!

  要GDP,还是要“活下去”?!

  要GDP,还是要“活下去”?

  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将瞠视着我们,就像我们瞠视着“文革一代”一样觉得“痴”得不可思议。

  GDP的走高,本该让我们活得有滋有味,但当下的不少地方,哪里的GDP飙升,哪里的环境污染就见腥见血、哀鸿遍野……

  如同一个邋遢烂污的豪门厨子,勺下尽管是美味的翅、参、鲍、燕,灶头四周却到处是狼藉的鸡肠鸭屁股,油渣烂肺肝。

  化工积怨、核废积怨、绿藻积怨、尾矿积怨……但我们居然还顽强地活着。

  都说“微麻效应”,都说“温水效应”,但水都快沸了,蛙们还在高歌业绩,弹冠相庆,只因自身还能苟且,只因体检时性腺尚无大碍……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地不可理喻,而且一个自古崇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国度,如今是“路见不平没人吼,该出手时都袖手”,人称“中国式”的环保困局是这样炼成的:

一,看到邻居受害无动于衷,因为我不是邻居;

二,自身受害才上访,上访无效就暴力;

三,暴力无效再上访,略有微利鸟兽散……

  于是水依然脏着,山依然秃着,空气仍然浑浊着。

  为什么不诉诸法庭,寻求根性的解决呢?

  业内人士透露:官司如蛇。环保案的判决和执行之难,难于上青天。众所周知,制造污染的企业,往往是地区的宠儿和经济支柱,法院在审理“宠儿”和惩处“支柱”时,能不顾及地方政府的压力和干扰吗。

  法律在GDP面前,常常流着鼻涕走开。

  幸好,上天仍有好生之德。

  一种全新的法庭——“环保法庭”点燃了人间的希望!

  水,不能再脏了。水不能再沸了。

  要GDP,还是要“活下去”?

  务请关注这支初燃的火炬!务请呵护这株绽绿的新树!

  它远远不是完美的,但也许是公众最后的机会……

  中国NGO公益诉讼破冰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迎来“破冰”之举。如果“第一案”可以引发更多的社会组织以原告身份起诉污染者,那么,那些纠缠多年的污染“肿瘤”——淮河问题、太湖问题、滇池问题……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治疗”方案。

  红霾笼罩黄田港村

  5月,长江边上的黄田港村,本该草长莺飞,可是,别说什么花花草草,黄田港村村民们在自家后院种的一点蔬菜,已经是草已不草,菜亦不菜,萎靡的叶面上覆盖着一层密密的红色粉末,早已看不到植物原本该有的颜色——这是黄田港村被红霾笼罩的第六个年头。

  红霾其实是铁矿粉,从一墙之隔的码头上飘来,黄田港村的村民们把铁矿粉简称为红粉。码头属于江苏省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这家公司的业务从原来的集装箱物流运输,扩展到铁矿粉的装卸、运输。铁矿粉从货运船上卸载到码头,再从码头装车运输出去,整个作业过程是“全裸的”,只要是天晴有风,随风扬起的铁矿粉就会像附近骨之蛆,向黄田港村居民区袭来。

  抱怨和愤怒的情绪,如龙卷风的能量,一天一天地积蓄,今年5月,村民们发现红粉污染越来越严重,他们决定,一定要拿出行动来。村里几十名老老少少,相约围堵在离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码头大门大约100米的地方,截断了港口货车的通行,围堵持续了一个星期。

  现场火药味十足,陈桂芬65岁,也在堵路的人群中。“后来警察来了,把我们几个老太太拉上车,开车的司机劝我:别吵了,吵到江阴没有用,吵到无锡也没有用。”由于警方的介入,围堵的村民被驱散开,堵路事件告一段落,但村民心中的不满,一点也没有减少。

  “我当然也去了,堵了一个星期。他们不敢抓我们年轻人,就把年纪大的抓上车。”一位年轻人看到记者,主动上来带记者查看黄田港村被红粉污染的地方,他嗓门很大,情绪有些激动。“我们反映了这么久,还是没解决,你们一定要好好调查调查!”有村民后来告诉记者,堵路的场面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要爆发,2008年停歇了一年,今年重新出现。

  江苏省江阴市,顾名思义在长江之南,是一个依靠发达的水上运输和工业而繁荣的苏南城市。黄田港村紧挨着长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日,江阴正因为这黄田港而繁盛。王安石当年巡视江阴黄田港曾赋诗赞曰:“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黄田港村村民自古守着天然良港,看惯了南来北往的商贾客船,但他们没有想到,为江阴带来滚滚财源的码头,会给黄田港村带来挥之不去的红霾。

  “今天已经好多了,昨天下了大雨,红粉被冲得差不多了。你们要等晴天来看,到处都是红粉,吃饭的时候不能开窗,要不然菜碗里面都是红粉。” 黄田港村是江浙农村常见的格局,每家每户盖了自己的两层、三层小楼,毗邻而居,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的马路串起各家楼房,形成社区。

  村子与外界联系的大路,正是码头的运输通道。黄田港村北面,就是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码头,离码头最近的一家,院子距离码头围墙只有几十米。近年,这家公司每年经营的铁矿粉达到上百万吨。

  “快,你们快上来看。”92岁的冯亚珍老人,上楼梯的步伐有些焦急,从她家三楼的窗户往外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码头上堆成山一样的铁矿粉,最近的一堆仅距50米左右。一些铁矿粉堆上搭着几块网布,有几堆干脆就是裸露的。“我家的纱窗,一个月要洗几次,刮风的时候不能开窗睡觉,要不然红粉就就扑满床褥。”

  冯亚珍老人家楼下不远,有一幢老式的公共厕所,粗糙的水泥墙面上刷了白涂料。记者看到,厕所朝码头方向的那一面墙,已经变成暗污褐色,而不朝码头的墙,却是白色。

  一张村民提供的照片,显示了红粉肆虐时黄田港村的情形。一辆停在室外的摩托车,像刚从地里挖出来一样,浑身披着红色的粉尘。记者问,这是不是摩托车在室外停放一夜后的结果,一位中年妇女高声回答:“什么一夜,两三个小时就这样了。”干燥的冬季,是黄田港村人最害怕的季节,西北风一刮,红霾就来了。

  “最近几年,我们村里得癌症的特别多。”刘惠恩自己患的是肺癌,4年前做了手术,村里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得的是鼻咽癌。“如果说这些癌症跟铁矿粉一定有关系,我也拿不出证据来,但我自己觉得肯定有关系。要说举证,我们不是专家,不该由我们举证。”刘惠恩参加了癌症病友协会,学了很多医学知识,分析起铁矿粉和癌症的关系,非常理性。

  红粉,是码头给黄田港村带来的最严重的困扰,但危害还不止这一个。码头的货物装卸,不分白天黑夜,时不常地,哐当哐当几声巨响,把黄田港村村民从睡梦中惊醒。“我们半夜打110,都打了好几次了。”不仅如此,装着货物的重型卡车,半夜从码头开出来,轰隆隆呼啸而去,靠大路住的村民,如栖雷区,整夜整夜地卧不贴席。

  为何“堵路”

  7月28日,记者探访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码头。一进码头大门,眼前就是成堆的块状矿物和铁矿粉,部分货堆被雨布覆盖,但并不严实,一些铁矿粉堆一半裸露在外。由于前一天刚刚下过暴雨,码头多处积水,上百平方米大的积水水塘,由于混合了地面冲刷的矿物质,完全呈红色。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暴雨,码头地面一定完全被散落的矿粉覆盖。

  接近码头大门的地方,设置了一个简易的冲洗设施。记者看到,一辆大型卡车装载了货物开出码头,在经过冲洗设施的时候,两侧的水管喷出的水,只能达到车轮三分之一的高度。卡车经过冲洗设施后,只有车轮基本得到清洁,而车厢依旧灰头土脸,大摇大摆地开出了码头。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作业环节上的问题,只要遇到干燥有风的天气,铁矿粉就蔓延开来,影响黄田港村村民的生活。“我认为很简单,如果你这个铁矿粉,像面粉一样装成一袋一袋的,就不会到处飘了。当然,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就高了,所以他们不这样弄。”刘惠恩还是很理性地议论着,甚至愿意帮企业出主意。

  村民们并不是没有尝试“和平”的方式。从2004年开始,黄田港村就尝试着与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沟通,希望公司能够减少红粉的危害。“当时公司承诺我们说,以后会调整产品结构,少做铁矿粉,多做钢材、木材。”陈桂芬说。但是,诺言并没有得到兑现,相反,村民们觉得码头上铁矿粉货物越来越多,红霾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曾尝试着从其他方面安抚黄田港村民们的怨气。“公司给我们建了健身器材,从2007年起,每家每年补贴水费500元,2008年开始是每年600元,补贴的范围是最靠近码头的88户人家。”刘惠恩告诉记者。

  但是,并不是所有村民都领情。“我不要它的水,我性命要紧。这个红粉吸进去有危害的,我生了病,吊一瓶盐水多少钱?”村民冷老太太,一边说一边挥舞手中的扫把,她一家三代住在村里,最后,她补充一句:“我75岁了,我还会说谎吗?”

  这几年,村民们从来没有放弃向环境部门反映黄田港村受铁矿粉污染的情况。2005年开始,村民们每年都要到江阴市信访局上访,一年去不止一次。“每次去都是几十个人一起,人少了人家不理你。”他们还曾向当时的市委书记写信。2008年,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对黄田港村民进行了一些补偿,但污染日甚一日,仍然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几年上访的结果,让村民们感到很失望,村民们觉得,最终还是只有堵路这样的办法,最行之有效。

要不是一位居民把投诉电话打到中华环保联合会,黄田港村“上访——暴力——上访”的循环,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告诉记者,法律中心有一个面向全国的投诉电话,他们每天都要接到各地很多污染投诉。在接到这位居民的投诉以后,由于被投诉企业地处无锡环保法庭的管辖范围,法律中心开始对这个投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最终决定要做一次环境公益诉讼的实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0、如何认识中国的“能源稀缺”?

来源: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 09/08/05 林伯强

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54703852&pageno=1

  解读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外,也与中国本身的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直接相关。

  中国的环境问题有目共睹,可能不需要进一步说明。但是,如何认识中国的能源稀缺,值得讨论。

  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首先是相对于储量和人口而言的。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尽管30年前,总的中国人口已近10亿(1978年底总人口9.6亿),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资源储备可以说相对充足。因此,过去我们总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然而,十几亿规模的人口一旦开始增加能源消费,资源稀缺性逐渐显现。按人均拥有指标来衡量,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储备较低的国家。2007年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国际比较中,中国的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人均能源储备情况比日本好。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问题可能比日本大。在日本工业化时期,资源价格很低,环境要求也不紧迫。可以说,由于资源稀缺和环境问题,经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将受到更多的能源和环境约束。除了已经很高而且还会更高的能源价格,环境空间也已经很小而且还会更小。并且,治理环境也意味着增加能源成本。对于中国来说,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当前的金融危机,而是将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简单地说,相对于中国需求,国际市场太小。通过主要国家一次能源需求比较看,中国能源需求上涨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印度则是非常低。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近一倍,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长三倍以上。日本和美国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发达国家,能源需求也将保持小幅增长。即使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大幅增长,人均能源需求仍将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年,中国人均能源需求略高于美国的1/3,印度只有美国的1/10。

  一个小国家如果缺乏能源资源或能源相关产品,可以在国际市场购买,但不会对国际价格造成影响。然而,中国规模巨大的需求量无疑将对国际市场价格造成显著影响。从历史经验看,往往是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反过来,中国经济增长也将更大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再比较一下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是环境污染最关键的原因。近年来,虽然对石油、天然气、水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渐增加,但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非常高。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高达69.5%,石油20.1%,天然气3.3%,核电仅占0.7%。印度的能源结构同样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51.5%。美国和日本的煤炭比例都不到25%。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及消费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的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中国本身的节能日益迫切。一般的印象是,中国的节能空间很大。据估计,中国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是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十个百分点。常有人以此为证,说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很低,这不完全对。

  首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对中国和国际阶段性能源需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说明,在达到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时,中国人均能源消费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比如,美国和日本分别大约于1951年和1970年到达人均2000美元左右。根据预测,当中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人均能源消费可能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从这个角度看,指责中国现阶段能源特别浪费似乎不对,只能说时代不同,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不同。

第 >1 >2 页 下一页>>

11、法制日报:"环境人权"理念缺失是污染频发主因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08月05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8-05/1804893.shtml

  连日来,有关环境污染的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先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爆出自来水受污染事件,紧接着是湖南省浏阳镉污染事件见诸报端。就在舆论对上述两起环境污染事件纷纷“口诛笔伐”之际,8月4日的《人民日报》又披露了哈药总厂多年挥之不去的“药厂怪味”事件。

  每一起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几乎都呈现出相同的生态格局:利益熏心下的企业排放,嗷嗷待哺中的公民诉求,一如既往的执法疲软,秉承地方保护的政府失职……毫无疑问,对每起事件进行彻底调查以还原真相,对每个环节上的失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以彰显正义,对每位受到伤害的公民进行补偿以保障人权,都是事故发生之后的“第一要务”。但是仅此而已吗?

  悲剧总能带来反思与启发。在经过这么多的环境污染事件之后,我们对环境执法的各种弊病分析得可谓“滴水不漏”,诸如地方官员发展观念上的目光短浅,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下的肆无忌惮,环保立法中可操作性差、责任不明确、违法成本过低,以及执法体制上的紊乱等等,这些都是造成环境保护困境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看来,上述问题仍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的是:为何会出现立法不到位、执法被消解的现象?如果追根溯源,最根本的障碍仍在于人权观念的缺失。在我们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中,缺乏一种“环境人权”的“芯片”,各种利益观、政绩观极易冲淡环保中人权保护的主题,从而使得各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都带上明显的功利性和应急性特点。

  政府存在的价值,即在于人权的促进与保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制度供给,一旦脱离人权这一本源目的,就失去了正当性基础。所以,许多国家在宪法中就规定了环境权,并通过具体的立法为政府保护和促进公民环境人权而设定详实的职责。在我国,人权的核心要素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而环境权既是生存权,又是发展权,理应成为现代公民核心性的权利。目前,我国人权已经“入宪”,宪法中也设定了政府保护环境的责任。在这种背景中,就急需要用“环境人权”的理念来全面检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在执法领域让地方政府回归到宪法精神上来,把保护和促进人权作为环境执法的根本指针。

而落实宪法的这一精神,最根本的就在于把参与权交还给公民,让全体国民都能有效参与环境决策。这种参与意味着,任何可能受到影响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将影响其环境或健康的议案的决策,任何部门在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时都应当听取周边公民的意见。而这———不仅是频频发生的污染事件带给我们的启发,更是我们破除环境保护困境的根本动力。

12、刘三石:监测环境应从监测环保局开始

来源: 荆楚网2009-08-05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8/t767035.shtml

  近年来,有个怪现象,往往是事情闹大了,有违“社会稳定”才能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并迅速解决,之前政府部门的低效也变得异常高效了。

  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长沙湘和化工厂长期镉污染,严重有害民众健康。当地民众通过多种手段向上级反映,而环保局一再嘴硬说没有污染,甚至还出台宣传资料安抚民心。可污染造成的症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众无奈之下上街抗议,终于有了说法,相关领导人被撤职。

  浏阳市环保局今年5月份发布专业性的监测数据告诉民众,化工厂有违规,但不构成污染,浏阳市政府甚至指使环保局从专业的角度制作宣传资料以安抚民心。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科学准确地监测环境污染本为环保部门的职责,但现在它不但不尽责,还尽“负面责任”,偏袒无良企业。这里面没有“文章”才怪。故监测环境应从监测环保局开始,从监测环保局领导与无良企业有没有“黑色交易”开始(这里且不问化工厂是无证上马经营的事实)。

  诚如有评论所言,环境监测是一项科学检测,丁是丁,卯是卯,数据都是量化的,含糊不得。可当地环保部门还是把数据给弄糊了。弄糊数据的原因无怪乎两个。一是,确实不懂监测环境数据,不懂科学地监测数据;二是,数据准确地监测出来了,但相关人士故意含糊监测数据。无论是那种原因,环保部门都难辞其咎。第一种原因反映出环保局没有科学素质,不称职。第二种原因闹出的问题更大,故意含糊,那得有“恰当”、“有说服力”的理由才行。

总的来说,不管是不懂,还是故意不懂,环保部门都应该被监测。社会稳定并不是发布一份稳定的监测数据就能实现的,而是得解决致使不稳定的源头问题。表面上,此次“不稳定”是化工厂污染引起的,但实际上是环保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引起的。设若环保部门尽职尽责,民众虽痛恨无良企业,但所幸有环保部门出面问事,也不至于放下工作不做上街游行示威。

13、“污染厂永久关闭”是个啥惩罚?

来源:《大众日报》2009年08月05日 孙秀岭

http://env.people.com.cn/GB/9793899.html

  8月3日《新京报》一则“湖南浏阳市镉污染化工厂被永久关闭”新闻,在各大网站上均被置于显要位置。据报道,赴浏阳处理此事的一长沙官员介绍,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因企业违法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现已明确宣布永久关闭。

  所有的污染企业,都应“永久关闭” ,是不少网友在此条新闻后的留言。然而,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责任是怎样界定的?“永久关闭”是个什么性质的惩罚?如此能否吓住那些污染企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笔者对“永久关闭”多了几分忧虑。

  要搞清这些问题,首要看环境保护法。1989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执法、对污染企业处理等的基本法律依据。按照现行法律,若企业违法排污,将受到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责令停业、关闭、追究刑事责任等惩罚。当然,若企业对处罚不服,可以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甚至向人民法院起诉。从环境保护法条文上看,对污染企业有“责令关闭”等惩罚,却没有“永久关闭”的条款。

  有法律、环保等专业人士对此分析,尽管环境保护法上没有“永久关闭”条款,但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的事闹得太大了,有关方面可能觉得用一般的法律词汇不足以体现领导重视,不足以平民愤,这大概是在“关闭”之前加个“永久”期限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这个“永久”看起来强化了环境执法的严肃性,实质上却不够规范,也忽略了不少必要的法律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执法的随意性。

  执法的随意性,是影响法律权威性的大敌,也是环境污染事件不断重演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始终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一条违法运转的生产线,还能长达5年污染周边环境,危害群众健康,致农作物遭受损失吗?对受害群众的呼声,有关方面还会置若罔闻吗?笔者以为,无论是预防环境污染,还是污染后的处理,最重要的都是以法律为标准和尺度,依照法律的规定来确定事件的性质,依法规范地作出判断和处理,而绝不能看到情况严重了、领导重视了、影响恶劣了就随意加码处罚,甚至缺乏法律依据地从重从快地严肃处理。一言以蔽之,若不能有效解决执法随意性问题,污染就难以根治,问题就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解决。

  法贵有恒。“恒”,不仅是说法律条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还要求执法过程中依据法律规定的统一尺度,不能因时、因势、因人而随意改变。就是说,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坚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那些侵犯公众利益的不法企业和个人,依法、公平地受到处理。

14、浏阳镉污染为什么只由环保局扛 环保局长是替罪羊?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8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9790260.html

  ■新闻回放■

  7月30日,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上千名村民因镉污染问题分别围堵镇政府、镇派出所。8月1日,长沙市委宣传部介绍,浏阳市有关方面已介入,正在妥善处置。湘和化工厂法人代表已被刑事拘留,浏阳市环保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被停职,相关责任人在接受调查。

  为什么只由环保局扛?

  ◆狄书爱(河南社旗)

  作为当地的环保部门,固然有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权,但当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执法与群众的环保要求遭遇到地方政府及上级政府对于外来企业的“优惠政策”时,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毕竟,相对于当地的政府来说,环保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权力实在太小了,环保局长当然得完全“一切行动听指挥”,地方政府安排到哪里,环保局长就要执行到哪里。为了当地GDP的需要,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环保局很大程度上只能对污染企业“睁只眼闭只眼”。

  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局长及分管副局长的失职,“被停职”或许是一种应该受到的惩处,但报道中所称的“在接受调查”的相关责任人,到底有没有保护污染企业的地方政府领导?毕竟,“招商企业”成“害民企业”,绝不只是环保局一个监管部门的责任。

  环保局长是替罪羊?

  ◆耿海军(湖北嘉鱼)

  浏阳镉污染如此之重,民愤如此之大,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一星半点有关当地政府——镇头镇政府和浏阳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受到任何处分的消息,更不见有哪一个地方政府领导站出来道歉,连分管环保的政府副职官员都毫发未伤。这说得过去吗?难怪有人对此愤愤不平:环保局长又成了“替罪羊”。

  笔者认为,要真正平息这起环境事件,仅处理环保官员远远不够。还应揪出湘和化工厂多年顶风而上、大肆排污背后的“保护伞”,追溯相关在位的或是不在位的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责任,不能让他们若无其事地看热闹。

  否则,某些地方领导对于环境问题就会惯于轻视怠慢,环保部门执法就会有心无力,污染企业排污就会有恃无恐,而各地的污染事件仍会此伏彼起。

  镉污染是环保局的错?

  ◆叶祝颐(湖北武汉)

  如果环保部门地位不独立,人财物配备都受制于当地政府,就算环保部门有心站在正义立场,公开违法排污企业监督检查情况,对污染企业做出处罚、整改决定,也根本撼动不了污染企业一根毫毛。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语境,单纯责备环保部门失职有失公允,作用也不明显。相对于庞大的政绩需要而言,要让环保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就要提高环保部门地位,改变环保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尴尬局面。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可以考虑把“污染帽”与“乌纱帽”挂钩,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遏制地方官员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

  保官帽还是保民生?

  ◆邓尚明(四川南充)

  环保局长和副局长被停职也属咎由自取,如果不是为保官帽而睁只眼闭只眼,主动依法查处,即使被贬职也是光荣的,而今天被停职,却没有保全名节。

  但反过来看,环保局长可能也是“替罪羊”。因为,如果环保局依法查处,就要影响招商引资,就要影响企业产值,就要影响地区GDP的增长,那么地方政府是绝不会答应的。所以,环保局长为了保官帽,一般情况下,就只能侥幸希望不出大问题,过一天算一天。

  显而易见,如果地方政府这种只重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变,那么地方的环保局长是很难当的。环保局长保官帽还是保民生?也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为何保不住环保官帽?

  ◆顾仁(江苏江都)

  环保局长和分管副局长停职,说明对属于本职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做不好的,当然就保不住自己的官帽。这次事件,他们在环保工作上失守,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没有树立责任意识。在引进化工项目的时候,一般都是要经环保局批准的。那么,湘和化工厂为什么能够顺利落户镇头镇?二是行政不作为。环保局平时是怎样搞好环境检查、监管与监测的?三是对待民生态度的冷漠。怎样倾听群众意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群众的利益?

  对环境保护工作都做不好的人,让他们保不住自己的官帽子,这对玩忽职守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非但环保部门如此,在全面推行问责制度的今天,所有的官员干不好本职工作,都保不住官帽。

  何不付诸公益诉讼?

  ◆孙瑞灼(福建福州)

  这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当地环保部门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遏制环保不作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公益诉讼来遏制环保不作为。

  借助民间环保组织公益诉讼的力量,来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是国外环境治理中的一个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环保组织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或支持公民与环境违法行为做斗争,或对政府环境治理不力提出抗议,或直接以原告的身份提起环境诉讼,对保护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目前还很少,这无疑是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巨大遗憾。

  要想真正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我们必须从法律的层次赋予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利益,对污染环境和环保不作为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和资格。

15、政府不是付费主体 怎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9年08月05日 董小君

http://env.people.com.cn/GB/9790191.html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栖息之地,具备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消费的非竞争性,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应该由政府供给。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意识到完善生态领域的公共服务,重要的是强调政府的主体责任。

  政府是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付费主体。根据生态补偿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因此,谁来付费这个问题,其实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问题。“生态补偿”的本质内涵是,生态服务功能受益者向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付费的行为。因此,需要建立利益相关者责任机制。

  从狭义上讲,“利益相关者补偿”是生态链和产业链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补偿。从广义上讲,则是所有的受益人对提供者的补偿。那么,哪些是利益相关者呢?应该包括3种人:开发者、保护者(包括直接保护者、当地所有的居民)、受益者(各级政府、全国受益者)。但目前生态补偿费只针对开发者,后两者的补偿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付费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个体、企业或者区域。

  根据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在其供给和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性。这是生态补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外部性是指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某人捞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显然,外部性不是资源有效配置,必须加以解决。所谓“解决”,就是使外部性内部化,就是说,将额外成本或者收益都由生产者自己来承担或享有。那么,如何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主要有3种途径。一是政府补偿方式。如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征收“生态税费”,政府“赎买”,设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基金”等方式。二是市场化补偿模式,通过市场的调节使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目前,我国市场化补偿方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林权制度改革等。三是自力补偿模式:在政府补偿不足,市场交易又不健全的情况下,自力补偿模式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如辽宁省在林权改革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国家补偿与农民自我投入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陕西省一些“治沙大户”成功地探索了如何种植沙生经济植物。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理论则从量上回答了补偿多少的问题。理论认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全球社会经济价值的一部分,通过测算,地球整个生物圈每年产生的价值平均最少为33万亿美元,为全球GNP的1.8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不仅为生态补偿提供了量化标准,有利于制订合理的生态补偿价格,而且通过定量研究,能够确切地找出区域内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时,美国和欧盟的标准值得借鉴。美国的退耕补偿政策中,政府并不统一规定一个补偿标准,而是首先根据其所确立的实现森林多功能目标,建立了“环境效益指数”和“根据土壤特点经过调整的租金率”这两个评价体系,然后,美国政府借助竞标机制和遵循农户自愿的原则来确定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租金率。这种方式确定的补偿标准实际上是农户与政府博弈后的结果,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矛盾。欧盟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广泛采用“机会成本法”,即根据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所导致的收益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出有差别的区域补偿标准。

  为此,科学制订我国生态补偿标准有如下两个思路:一是根据某一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来定价;二是根据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的机会成本来确定。从目前来看,根据机会成本来确定补偿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强。但是,从公平性来讲,根据生态服务价值来确定补偿标准更合理。因此,建议政府在近期内根据机会成本来制订生态补偿标准,同时加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化研究扶持力度,逐步向根据生态服务订立补偿标准的方向过渡。

16、贫困地区不能把环保当鸡肋 最终遭国家“封杀令”

来源:《陕西日报》2009年08月05日 陈圣强

http://env.people.com.cn/GB/9791886.html

  国家环保部的新闻发布会,将商洛推到了风头浪尖。

  为此,商洛正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各项建设,以避免这个因贫穷急需突破发展的地区,最终遭受国家的“封杀令”。

  面对实施环保事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上级的批评,商洛一些官员总感到有些委屈,他们透漏出这样的观念:在贫困地区搞环保本身就基础差、难度大,为什么对我们盯得这么死?资金、政策不到位,贫困地区的环保怎么做?更有甚者直言不讳:肚子没填饱怎么搞环保?

  可以看出,在他们内心普遍认为,贫困和环保似乎是两个对立的领域。在贫困地区做这些环保事业,不如上些真金白银的项目来得实在,也能解决许多问题。所以,长久以来,贫困地区将环保当作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又不甘心的鸡肋,于是,面对环保问题,便习惯性产生等、靠、要、拖的思维方式,仿佛没有国家的帮助,环保就是天上楼阁。

  然而,从“集团限批”到8个城市和5家电厂的黄牌警告,屡屡刮起的环保风暴向我们警示先发展、后治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新环保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环保与发展并重,缺一不可。从区域限批,到暂停所有的国家各类资金,再到对辖区领导干部的任用,对事、对钱、对人三方面的处罚,更是对这个时代注入了意义深远的行为规范,有人将其总结为环保搞不好,一切都难搞好的新社会经济规律。

  在这个大前提下,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意,环保已经成为硬性指标,商洛此次面临的尴尬就是实证,它明确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即便是贫困地区,环保业已成为发展经济的“必修课”,谁忽视了它,谁就会受到惩罚。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贫困地区做环保事业,不可能像发达地区那样频频出现大手笔、大气魄,这就更需要贫困地区的官员以更积极、灵活的方式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也需要调动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让环保和经济发展少出现些矛盾,甚至达到以环保促经济。

可以肯定,贫困地区在探索环保之路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一点,再不敢拿贫困作挡箭牌,再不能把环保当鸡肋。

17、哈药总厂的怪味,为何没官员停职?

来源:华龙网 2009年08月05日

http://news.cqnews.net/pl/szpl/200908/t20090805_3484527.htm

  哈药总厂,哈尔滨的一张“名片”,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三成、每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此外,它带给哈尔滨市民的,还有多年挥之不去的“药厂怪味”。环保部门称排污达标,深度治理却怪味依旧。据知情者透露,哈药的搬迁成本约在80亿至100亿元。巨额成本由谁承担,政府和企业各算各的账,尽管企业近来四处选址,但决策迟迟下不来。(人民日报8月4日)

  面对这么一个强大的企业,要求当地环保部门强硬起来,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在这种语境下,环保部门不履职也就罢了,反过来作恶,则让人无法接受——哈尔滨市环境监察支队征管三科在检查中发现,企业排污已经基本达到排放标准,实际上,周边居民则对哈药总厂排放出的这种异味深恶痛绝,“等到半夜放气,比厕所还臭呢,每次我们就像躲瘟神一样,立刻关门关窗”。民众在这种标准下长时间生存,将会是种煎熬!

  当地民众多次找企业交涉,通过“行风热线”等渠道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媒体平均两年掀起一轮舆论监督热潮,但一阵阵疾风过后,怪味却依然浓郁。不客气地说,这种抗争很矫情,根本无法刺激政府(领导)的神经。

  最近,湖南浏阳部分群众因不满长沙湘和化工厂污染环境上街游行抗议,使得浏阳环保局长停职,造成污染的化工厂也被永久关闭。

  因惩治污染不得力而被免职的官员不少。这些个案的共同之处,无一例外的是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杀伤力,显然要比通过常规信访渠道温和地反映问题要大得多,地方最高行政首长完全可能因此丢官,所以处理起来决心、力度就大得多。难道哈药总厂的“怪味”,最终也需要通过这种途径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哪怕民众诉求得再厉害,只要不上街,不群体闹事,现实中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应,让人满意的答复。一干人等的权益,完全抵不上一个官员的乌纱帽。这么看来,似乎也只有这种解决途径。

  所以,有没有官员因哈药总厂“怪味”而免职,很让人期待。无论如何,环境治理不得力的官员在民意压力下停职,总能够挽回点儿民众权力的自信来。 (刘海涛)